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杂谈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我读中庸的感觉是,其最前面的总论部分与大学之总论部分一样,有着非常的总结性,其中与后面的论证内容有所不同,特别富有哲理性和道家的思想。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庸”为战国时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它是一篇人生哲学论文。按一般传统一点的理解,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而尤其强调“法天”。作者同时又提出天道“至诚无息”,认为只有达到天下至诚的人,才能进入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中和”,即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里所说的“中和”也就是“中庸”。作为后学就是要从内省、慎独做起,一方面恭敬奉持天生的德性,另一方面又必须广泛地学习,使得学问和德性日臻广大和精妙。

下面是总章内容,其实我总觉得儒家的特征不多,我以为道家的成份居多,而其它中庸后面各章的内容与这一部分却没有逻辑之上的必然与贴切的论证。根本不如“大学”各章对总章的论证那样系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一段话并无中庸之说法,其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其深意就是道法自然。

这里用的是“中和”,而孔子的话语中则没有“中和”的说法,是中庸的用法。纵观“中庸”一书,按朱熹的说法,共有32章,其实这32章的内容十分的散乱,大多与这第一章的“总论”没有直接的论证关系,各章之间也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会不会像如今的学者,读了各家各派,而综而述之的做法呢?除了第一章中对中与和作了定义外,其它各章,包括孔子的原话之中,都没有对中庸作出明确的定义。

中和的说法还是很有意思的,只是如何理解“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句话中的情感与中这一天地之本有何联系呢?是否肯定了情感仍人之天性,之根本呢。没有了情感的生活,就谈不上率性之道了。否定了情感,就否定了人之根本,而道就在于“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在“情感智慧”一书的开始就是“亚里斯多德的挑战”的大标题,以一段亚里斯多德在“The Nicomachean Ethics”中的一段话而情感中的最富于挑战性的境界:Anyone can become angry---that is easy.But to be angry with the right person,to right degree,at the right time,for the right purpose,and in the right way----this is not easy.在这里亚里斯多德也认为,任何人都可能会发怒,那是件易事。但是对该发怒之人发怒,而且要发怒到恰当好处的程度,在恰当的时候发怒,并有恰当的目的,此外做到以恰当的方式发怒,要做到这些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就是说,应该发怒而不发怒也是不对的,发怒本身并不一定就是坏事,而是要做到恰如其分,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这就是最富挑战的事。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按现代的讲法来说,中庸之道就是某种情感的智慧。喜怒哀乐是人类的情感,这种情感生活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它产生与体验于我们的心中,乃人生自然的最重要与有意义的部分。但是这种内在的情感如何控制,如何表达却是智慧与达道之所在。和的意义就是某种智慧,使人可以将喜怒哀乐控制于恰到好处。而恰到好处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道”。在第一章中指出,道就是率天命之性而行之。这才有“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换句话说,道就像水对鱼儿一样,是不可能违背的自然法则,离开了“道”,你就难以生存。可以违背的道,就不是道了。

如果真的用宗教的那种四大皆空,而灭绝一切世俗烦恼与欲望,本也可以免除这种对“和”的把握的。所以中庸中第十三章就有孔子的一段话: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就是说真正的道是不会远离人生,远离人情的。如果某种修道要求你远离人生与人情,那一定不是真正的道,是不可以为的道。所有人们将中庸之道理解为老好先生,和稀泥的做法,马马老老,和僵化的伦理道德是一种偏见和误解。

中庸的第26章中更有:“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不贰是无二心之意,也就是道法自然的意思,就是说道就是其本身的原则而衍生万物。在总论中更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结尾,更表明了道法自然的意境。

这种道其实就是天地自然和人类的本有的法规,来自我们的社会实践,所以道不远人。来自我们的格物致知,它乃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与治国之根本。所以在中庸中说: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表明道虽然起始于人与人或夫妇之家庭生活之间,然而却可以极至于天地,引伸到上天下地万物。而中庸乃是把握自然之法则和规律去行事的实践与理想。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