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中庸的感觉是,其最前面的总论部分与大学之总论部分一样,有着非常的总结性,其中与后面的论证内容有所不同,特别富有哲理性和道家的思想。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庸”为战国时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它是一篇人生哲学论文。按一般传统一点的理解,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而尤其强调“法天”。作者同时又提出天道“至诚无息”,认为只有达到天下至诚的人,才能进入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中和”,即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里所说的“中和”也就是“中庸”。作为后学就是要从内省、慎独做起,一方面恭敬奉持天生的德性,另一方面又必须广泛地学习,使得学问和德性日臻广大和精妙。
下面是总章内容,其实我总觉得儒家的特征不多,我以为道家的成份居多,而其它中庸后面各章的内容与这一部分却没有逻辑之上的必然与贴切的论证。根本不如“大学”各章对总章的论证那样系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