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知白守黑
社会的治理与混乱是一个国家的永恒话题。孔孟学说的便是针对乱世提出的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方案。他们的学说寄寓了两位先人的政治道德理想。如孔子说:“志于道”就是这个含义。而社会的治乱是在过去乃至将来非常久远的时期内都要一直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因此从目的上看,孔孟学说具有永恒的参考价值。我认为这是首先要明确的。

其次从历史上看,为什么孔孟学说比其他学说有更重要的参考价值?对这一点历代都不乏陈述。这里想从几个角度来探讨鄙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是孔子的资历。从《史记孔子世家》中从能知道很多。孔子本人很谦虚好学,这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如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韩愈也曾说圣人无常师,孔子曾从郯子(《左传-鲁昭公十七年》),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礼乐等典章制度。(见《师说》)到后来又阅读整理了许多古代和当时的古籍,可见对古代文化是很熟悉的。加上又开办私人讲学,学徒众多,又曾周游列国,因此在学识和阅历上要超出其他诸子学人。对其学说不可不刮目相看。

孔孟要求实行德治,实际上完全是一种历史的总结。我想查查十三经,国语之类的就能看到,不必多说。法家如商鞅韩非强调法治,没注重德治,结果虽然法是严厉,但国家安定的时间也不长。类似的例子很多。法实际上仍然是人定的和人执行的。法治不可少,但人治实际更立于法之上。

孔孟学说到后来已经是一种天经地义。或者说是一种关于人的和社会的规律,是第一义的,形而上的,无可解释的公理。尽管将来国家消失了,但社会的人际伦理还在,孔孟学说还用得上。

总之使国家得到治理,国人能安居乐业是孔孟的理想。其手段便是德治或说仁政,实行礼乐教化。礼乐和仁人都是其外在的保证。孟子还提出求放心作为内在的保证。出发点既然是这个,许多就会围绕这个转。如修身。如果官员不修身,不端正,怎么能保证下属不跟着学,怎么能保证你发号释令的权威性呢?怎么能保证是服人心而不仅是服人口呢?在这里,法仅是强制约束性的,替代不了修身的功能。所以修身仍然有着特殊的作用。

但问题还有三个:

1.如何确定道德的丰富内涵。四书里有所体现,但似乎还不够。实际中的复杂情况太多。只能说该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答案,但不够完全。

2.如何保证统治者的修身。如上面说的:仁人教化和礼乐的保证。礼是包括礼仪规范在内的社会制度。但现在已经显得很薄弱了。

3.现在问题中,社会秩序当然是重要的一方面,增强社会活力也很重要,而这正是孔孟所缺乏的,所以与后来社会的僵化不无关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