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邱飞廉
老子的生态观是一种宏观的思维观念,它是老子将人类的行为纳入到整个自然运行之中整体考察后得出的结论。它具有人类行为的规范价值,并有完整的逻辑体系作为基础。

“道”的哲学命题是老子生态哲学体系的起点,整个哲学体系也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道”的含义博大精深,简单地说它是指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即法则、规律、原理等。这一命题使其生态哲学具有了很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老子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道可道也”、“名可名也”。这即是说:宇宙的本质或自然的法则、原理、规律等是可以解说和表述的,其形态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不神秘,人类可以发现并掌握它。虽然“道之物,唯望唯”似虚若有,不是轻易就可以认知的,但毕竟“中有象”、“中有物”、“中有请”,而且“其请甚真,其中有信”,有现象表现出来,其中包含着万物的本质,那本质并不虚幻,是可以得到验证的。但是,在老子看来,自然万物之产生并得以维系的关键是有了“德”,有“德”就是为“道”,是履行了“道”,即按照自然法则、自然规律运行了,自然界因此也就有了秩序。这便是“德”深而“道”厚的道理。

那么在自然之秩序中,宇宙万物又是怎样维系的呢?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在老子看来,大自然之构造是由万物的相应相求、相附相依联系成的一张生态之网,这张网看上去虽然稀疏,却非常严密,没有缺失。这个环环相扣形成大连锁的精美之网,是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之网的整体联系,老子以最普遍的现象和最简单的道理来加以说明。他说:“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由此老子表达了这样的思想:维护生态之平衡,确保万物之交感是自然界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

老子以万物联系的宇宙观来审视自然生态,因此,他并不将人的行为独立于自然之外来看待。他认为自然是一张有秩序的网,人类是这张秩序之网中的一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他把人与物同视,认为他们都处于同一“域中”,统一按照自然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相互依附,和平共处。这种从整体自然来考察人生、进而明了自然之生存法则、以确定人类行为方式的思维,正是现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

自然生态之网环环相系,其间的作用过程和平衡方式又是怎样的呢?老子认为:“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老子将自然生态之网维系平衡的方式,形象地比喻为上弓弦,高时压低些,低时抬高些;自然生态间的作用过程就是这样,多余时减少些,不够时补足些。“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自然的法则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由此得到生态之平衡。

这种动荡调节的作用过程,即“反也者,道之动也”,“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让老子看到的是自然生态“周行不殆”的良性循环。因此他说:“其安也,易持也。”事物稳定时就容易维持,就可以运行遥远。

老子认为天之道即人之法,自然法则也是人的行为规范。人类应“放德而行,循道而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自然生态是一个“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的创造过程,人类的行为准则也应该是这样。对待自然万物应“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面弗宰也,此之谓玄德”,即哺育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兴作万物却不因此而任意对待万物,让万物得到滋长,却不作为它们的主宰者。这才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

老子清醒地意识到了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求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他说:“蚤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这是关系到治国安邦的大事,事实也是这样,历史上因破坏了自然环境,而导致城毁国坏之事也是屡见不鲜的。

两千多年前老子所提出的生态哲学观念与20世纪60年代人们提出的生态伦理学的目的是相一致的,就是要通过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来实现人与自然的长远利益。当21世纪的人类把目光落在当今世界普遍性的生态危机上并进行沉重反思时,我们不能不感叹老子的远见卓识。两千多年前,中国哲人老子在探求生存与自由的同时,就已在思考获取它们的条件了,并把对自然法则的认识上升到了人类行为价值的高度,他要求人们通过理性的实践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此达到人与自然的永久和谐。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