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俊华
孔丘(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人),是公认的儒家鼻祖,被世人称为孔子。作为儒学的创立者,他最早阐述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汇入奔腾不息的中华文明长河之中,成为中华生态伦理文明一束光芒闪烁的奇葩,为我们今天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下面我们根据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辑录文献《论语》,结合有关材料,对其生态伦理思想进行阐释。
一、 “知命畏天”的生态伦理意识一般认为,孔子儒学只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谈不上有生态伦理资源,只有道家最看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讲生态伦理资源非道家莫属。汤一介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华历史文化名人评传 .道家系列》序文中说:“人类社会要合理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和平共处’,因此就要调整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要调整好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儒家思想可以为人类提供有价值的资源。但今日之世界不仅需要较好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还要较好地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才可以‘共同发展’;这方面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无疑可以提供有积极意义的资源。”(许抗生:《老子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2 页。)显然,汤先生是主张把儒家资源放在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内,而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则要的是道家资源的。
的确,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孔子儒家比道家涉及得少,孔子和孔门弟子致力于“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鼓吹效法先王(尧舜指尧帝、舜帝,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讲人伦之道多,讲自然之道少,所以连南宋大儒朱熹都说:“至于性与天道,则夫子罕言之,而学者有不得闻者。”(《四书集注 .公冶长第五》)汤先生是学贯中西且对儒、道、释皆有深研者,他遵从传统的看法,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孔子儒学虽然罕言天道,但不等于说没有论及,更不等于说论及得少就不精彩。朱熹在肯定孔子罕言天道这一事实后,接着又强调指出:“盖圣门教不邋等,子贡至是始得闻之,而叹其美也。”(引文同上)朱熹是针对孔门弟子子贡很不容易听到孔子言及“性与天道”问题,而自豪地赞美说:“夫子之文章,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