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涛
【摘要】荀子在《非十二子》指斥思孟五行,根本原因在于荀子重视礼,而《五行》、孟子突出、强调“形于内”的“德之行”或仁,属于儒家内部的派别之争。《五行》仁义礼智圣概念体系与“行于内”、“不形于内”主张间存在表述上的矛盾,这是荀子批判思孟五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子思、孟子在对“五行”的理解上存在差异,荀子将其一视同仁,并不正确。【关键词】荀子思孟 五行
荀子《非十二子》对思孟“五行”的批判,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这一个谜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思孟“五行”具体何指?二是荀子批驳思孟“五行”原因何在?如果说,前一个谜底随着马王堆帛书《五行》的出土已大白于天下的话,那么,后一个谜底至今仍然没有被真正揭开。考虑到后者与前者密切相关,且关系到荀子对思孟的态度和理解,它无疑成为思孟学派研究中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
马王堆帛书《五行》出土前,荀子所批判的思孟“五行”说具体何指,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唐人杨倞注《荀子》,释为仁义礼智信五常,而近代以来,学者又提出种种新说,或以为五行的内容即水火木金土与五常相配,[1]或以为思孟五行即仁义礼智诚五德,[2]或认为五行“就是后世所谓五伦,这在《中庸》、《孟子》二书都可寻出根据”,[3]或干脆认为荀子批评的不是子思、孟轲,而是邹衍的五行。[4]一个学术难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借助新的资料,思孟五行说的研究,正说明了这一点。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五行》经传,其中有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及仁义礼智“四行”,根据庞朴先生的研究,帛书中的仁义礼智圣又见于《孟子》,实即荀子所批评的思孟五行。原来人们争论不休的思孟五行说,既同水火木金土无关,也非仁义礼智信,更不是仁义礼智诚,而是仁义礼智圣。庞文一出,学界注目。1993年,郭店竹简在湖北荆门一号楚墓出土,其中有《五行》经的部分,并标明“五行”二字,进一步证实了庞朴先生当年的判断。至此,思孟五行说的争论可以告一段落。然而庞朴先生在揭开思孟五行之谜的同时,又留给人们另一个问题:
既然思孟五行只是仁义礼智圣,何以荀子斥为“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荀子自己岂不也常说仁、道义、论礼、谈智圣,何僻违、幽隐、闭约之有?[5]
可以说,这一问题与前一问题密切相关,只有回答了这一问题,思孟五行说的的谜底才算被真正揭开。于是学者深入荀、孟思想的内部,或留意其概念的差别,或强调学说的不同,或突出理论上的差异,试图对荀子批驳思孟五行的原因和动机作出解释和说明。如有学者认为,荀子批判思孟五行决不是学派门户之争,而实有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