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臾生
以隋朝“开进士科”为始的延续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至今已被废除一百余年了。“科举”似乎已经离我们很遥远,它的是非功过也只能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但“考试”仍然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大中小学有中考、高考、期中、期末等大小考试,社会上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各种选拔考试。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几乎等同于“科举”的东西已完全不同于已故的“科举”,仍以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在这个社会里。
我国古代的“科举”是以考试为契机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古代传奇故事、戏曲小说里炒做的一个热点。其中有众多的遭豪门恶霸欺压以至家破人亡的出身寒门的男主人公,他们忍辱负重、发奋学习,最后通过科举考试而一朝成名。从而飞黄腾达、出人头地。后又回来主持正义,严惩土豪恶霸。他们还济贫赈灾、保护弱小,倍受人民爱戴。故事的真伪我们且不论,它毕竟反映了一个事实:贫苦农民和一般地主家庭的子弟在那个社会里被严格限制,想要步入上层社会而无大的风险只能是通过“科举考试”。
当然不容否定的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具体情况,由于被“科举”选中有很大的好处,在每次科举考试中,就像某些小说中说的一样,绝大多数的科举名额会被贵族豪门所把持,一般家庭子弟的实际机会并不多,甚至是微乎其微的;再者由于“考试”自身的众多弊端,还会有许多像北宋开国宰相赵普那样的被“科举”淘汰的能人才士,还远不够开明、进步、科学,但是“科举”毕竟榜示了国家“选贤与能”的理想,毕竟名义上在用一种公开的衡量尺度,毕竟打破了腐败的世袭罔替的用人制度给了普通家庭甚至是穷人家庭子弟一个仅有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从社会的中下层步入社会的管理层。是那个不公平社会里最大的公平。
然而“科举考试”的最大意义并不在此。
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总体趋势是向前的,但也经历了无数次“一乱一治”的反复循环,当一个封建集团凭着它相对高素质的人员构成、相对高效的内部运作,从而妥善的处理外部事件,有效的维护封建统治,最终获得了整个社会的统治权,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集团和他们的子孙们从而成为社会的管理者。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由于上层社会必然的的养尊处优,会使他们尤其是他们的子孙会逐步脱离中下层社会而孤立的存在,会逐步的腐化,乃至最终蜕变成为只知道吃喝嫖赌的社会寄生虫。到时候他们连最基本的封建统治都不知如何维持。正是“科举”制度的存在,一方面制造了封建统治集团“选贤与能”的高姿态的假象,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又客观上从社会的中下层引入了新人,促进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更新,使统治集团内部既包括了绝大多数的更容易走上仕途的官宦子弟,也同样包括了为数不多的出身一般地主家庭甚至是贫寒家庭的懂得人民疾苦的士子。虽然这些士子在走上仕途后往往倍受排挤,但他们多数成为统治集团内部维护封建大厦的顶梁柱。这样的例子和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并不少见,像北宋既能守边保卫国家安定又勇于改革朝廷政治弊病的范仲淹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尽管他们同样摆脱不了其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目的,但也足够维持一个封建统治集团统治的较长时间延续,维持了其相对稳定,也正是在这相对稳定的期间。很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发展生产,从而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科举制度就不可能有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当前我国已从几千年的传统旧模式中走了出来,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社会的用人制度也走向了多元化。而当前我国存在的一些大型考试如高考、中考,是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有限性而采取的选拔大中小学生接受更高教育的制度,其为教育机构对培养对象的选拔。相对于对个人所受教育的程度、个人现有能力考核的“科举考试”有着本质的区别。倒是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与“科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旧的用人制度仍部分残余的在现代社会中,做为国家事务管理机关的政府及其附属机构,采用“公务员考试制度”来面向全社会公开的选拔人才,既体现了我国人民政府人民组织的社会主义本质,又有利于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规范和公务员队伍先进性的保持。
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和政府更应该本着更好、更合理的完成人民使命的原则来选择与录用国家公务员,提高执政者队伍素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还没有被足够的重视起来,制度还很不完善。某些地方性的考试甚至存在很多黑幕操作、徇私舞弊的现象,既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还应该加快发展、规范,最终要使其成为报名、考试、录用各个环节都规范性很高的、透明性极大的大规模公开性考试。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