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贾陆英
把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人学”,是近年来形成的一个颇有见地的共识。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深入挖掘孔子“人学”的积极意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孔子“人学”中最显著的特点和最宝贵的价值是什么呢?

其一、重人事,讲教化。在远古的夏、商时代,人是不被重视的。人们相信宇宙间有一个主宰一切的神,把它叫做“帝”或“天”,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人的吉凶祸福都是听命于“天”的。到了周代,人们对“天”的信仰开始发生变化。周公为了论证周朝取代商朝的合法性,提出了“天命靡常”和“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观点,认为“天命”是时常变化的,天保佑不保佑,要看统治者是否有德。这种观点强调统治者的命运主要靠德行来决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天”的作用,看到了人的力量。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个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进而对鬼神采取了怀疑的态度,他的学生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当学生问他鬼神之事时,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孔子对鬼神之事搁置不论,而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对人的真情实感、人的日常生活、人的品行修养和道德教化、人与他人的关系、人对社会的责任等问题的研究和阐述,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关于人的学说。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人的本性是相似的,人与人的差别是后天环境影响和个人努力程度造成的。基于对人性的这种理解,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对前来求教的各种人实施平等的教育,把他的思想广泛地传播到民众中去。由于孔子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被尊为圣人,儒家思想被奉为正统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挥着长期的巨大的影响,因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一个重大区别。西方文明由于深受犹太—基督教传统的影响,因而对上帝的信仰成为他们的精神安慰和支撑。而在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中,对人在现实世界和世俗生活中生存、生活状态的关注,对人的伦理道德的培养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的塑造,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动力的不竭源泉。

其二、重仁爱,讲和谐。在中国古代,“君子”特指统治者和上层社会的人,“小人”特指被统治者和下层社会的人。孔子赋予它们新的含义,把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称为君子,把没有道德的人称为小人。这反映了孔子对人性平等的一种理解,他突破了以往按社会地位高低评价人的框框,而以道德品质的高低作为评价人的基本标准,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品质,把具有这种道德品质的人称为“仁人”,也就是君子。孔子认为,“仁”的基础是“直”,“人之生也直”,就是说真情实感、质朴坦率是人的本性,他赞成“刚毅木讷”的实在人,反对“巧言令色”的虚伪人。“仁”的内容是“爱人”,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仁”的根本是“孝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就是说“仁”是人自身的品德,对父母兄弟的爱是最真实的感情,因而是“仁”的出发点。“仁”的方法是“推己及人”,“孝之放,爱天下之民”,就是说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推广到爱天下的民众,即“泛爱众。”“仁”的准则是“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的关键是自己去做,仁就在自己身边,“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的规范是“礼”,“仁”是人与人关系中的一种行为,需要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必须有一种规范,在当时叫做“礼”,“克己复礼为仁”,就是强调要在学礼、明礼的基础上,克制自己非礼的欲望,自觉地遵守礼,天下才能归仁。“仁”的目的是“和”,“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要体现“仁”的精神,通过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达到人世间的和谐。

其三、重修身,讲担当。孔子以“仁”为核心,构成了他关于人的哲学的主要内容,这就是他所说的“道”。他一生的理想就是为了学“道”和实现“道”,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把“道”比作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他认为,学“道”是为了健全完善自己的人格,担当起天下兴亡的责任,这样才能达到“仁”的标准。这些思想在《大学》这部经典中,被提炼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公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等等这些千古流传的名言,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孔子“人学”的人文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关于面向生活、面向实践、关心群众、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人文精神有着许多契合点,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华民族走向新的复兴的实践中,对这一宝贵的精神资源加以总结、扬弃、转换和提升,弘扬其积极意义,摒弃其扼制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消极因素,使它在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塑造人的健全人格和刚健有为的意志品质等方面,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