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刘大钧

汉初,易学的传承已有了“今义”与“古义”之分。此所言“今”、“古”,不同于今、古文经学中的“今”与“古”,非谓田何所传的今文易学与费直所传的古文易学。《易》之“今义”凸显的是一种德性优先的浓郁人文关怀,而《易》之“古义”,则更多地关涉明阴阳、和四时、顺五行、辨灾祥等卜筮之旨。田何的今文《易》中,既有传世的“今义”,又有我们要考索的“古义”。而费直的古文《易》中,既有“长于卦筮”的“古义”,然而又“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1]故古文《易》其文字虽古,但用这些古文字解释的却是《彖》、《象》、《系辞》等孔子及孔门弟子撰述阐发的《易》之“今义”。“古义”与西汉孟、京《易》中用以占筮的象数内容虽密不可分,然而又与兴盛于东汉的象数之学并不相同。东汉象数易学主要运用互体、连互、卦气、爻辰等作为解释《周易》经文与今本传文的手段,为当时已占主导地位的《易》之“今义”包上一层象数外衣,作一番象数的注释,其与《易》之“古义”明阴阳之变,以辨灾异的宗旨相去已远。
《易》之“今义”确立于孔子而称“今”,《易》之“古义”由来已久而称“古”。当秦始皇焚书时,《周易》“古义”尚占主导地位,并因被定位为“卜筮之书”而逃过了那场劫难。“古义”由丁宽传授至高相,据《汉书·儒林传》,“其学亦亡章句,专说阴阳灾异,自言出于丁将军”。而当时京房师从焦延寿,焦延寿又经常向孟喜问《易》,孟喜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亦应传自其师祖丁宽,《汉书·儒林传》虽依梁丘贺而称其为“诈言”,但据本人考证,事情并非如此。高相与孟喜都得丁宽言“阴阳灾变”之书,那么,这“阴阳灾变”书,显然应属《易》之“古义”。可见直到汉初,“古义”仍有传承。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由于《易》之“今义”被定为官学正统,“古义”便逐渐衰微,而鲜为世人所知了。
近年来,由于帛书《易传》等考古资料的出土,为我们重新审视和解读古籍中的“古义”资料,并辨明“古义”与“今义”的由来与演变,提供了极好的机缘。本文不揣谫陋,专就《易》之“古义”问题作一番稽考。

汉代易学之传,多由田何。《汉书·儒林传》称:“丁宽,字子襄……读易精敏,材过项生,遂事何。学成,何谢宽,宽东归,何谓门人曰:‘易以东矣!’宽至雒阳,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
当时丁宽与服生、周王孙等一起师从田何学《易》,且最得田何赏识,但学成之后,却又至雒阳从周王孙“受古义”。可知当时田何传《易》的内容,尚有传于周王孙的“古义”,“号《周氏传》”者。那么,田何传于其它弟子的,显然就是“今义”了。田何为什么要将《周易》分成“今义”与“古义”而分别传授之?“古义”的内容又是什么?
赖于帛书《易传》的出土,使我们找到了初步的答案。
案帛书《要》篇曰:“子赣曰:夫子亦信亓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