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先》篇出自《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三册,包含有恒、气、有、复、性、名、言等哲学概念。据李零教授认定,这是一篇首尾实具的道家著作。本文就是结合传世文献《老子》、《庄子》等道家著作对其中的“恒气”作一探析,仅以此示教于方家。
一、“恒先”即“道”、“恒气”
《恒先》篇开头云:
恒先无有,质、静、虚。质大质、静大静、虚大虚。①
就本体论而言,“恒先”即“道”。李零教授认为,“恒先”就是指先天地而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作为永恒创造力的“道”。恒,乃常恒、永恒;先,乃初始之端。“恒先无有”即说,道虚无,但实有(“气”)。道以空虚不排斥万物为实质,道的空虚可视作“常无”,实有气视作“常有”,“恒先”有三个特点:
一是“质”。“质”即是“朴”。道家视“道”为“朴”,《老子》曰:“道常无名,朴”(32章),“敦乎其若朴”(15章)。“朴”指原始自然质朴的存在,即“恒先”(“道”)。“朴”亦“无名”,称“无名之朴”(37章),就是纯朴未割、浑全未散的原点,亦可称为“小”(见《老子?32章》:“朴虽小,而天下不敢臣”)。然而,《文子?自然》篇又曰:“朴至大者无形状”。“朴”无形状,无物象,又无法表达,它不仅可“小”,也可“大”(见《老子?34章》:“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所以说,“质大质”。
二是“虚”。既然“恒先”(“道”)是原点质朴,又处于浑朴状态,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