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江山、孔庆平
循由传统儒家经典,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先秦儒家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尝有美中不足之感:何以孔子不能建构一种本体论、存在论的哲学体系呢?当读完《中庸》、《易大传》、《孟子》,约略解去缺憾之后,却又生出了疑惑:何以后者在孔子之外又忽有本体论、存在论的建构呢?
如果没有楚墓竹简的出土,我们可能永远面临这样的一个谜题。甚至我们也永远无法得知《易大传》、《中庸》和孟子的思想有来源于道家自然之天的影响。
我们有理由为可能进一步厘清思想史的脉络而激动。至少,现在可以基本达成共识:此批简书为孔子与孟子之间的文献。这意味着,我们理解孔孟思想过渡,已经获得了一个极为重要、罕见的经典范本,同时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先秦儒家思想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太一生水》,研究者一般认为是道家书,与简文中的其他儒家书不相关,我们却以为似乎不如此。综观全部郭店简,《太一生水》似可置之统率地位来考量,即它是楚儒以之凌于其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法哲学之上的本体论、存在论的论著。故不可将它与其他简文分离开来,否则,不易明白其他简文中的许多观念和概念。是以,我们在讨论郭店楚简的法哲学之前,先拟对《太一生水》作一简约的探讨。
本体论是关于本体的学问。当提及本体时,应有以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有关体的知不能用寻常的知去类比。寻常的知是由人的理智或理性所获得的,因而是经验的,可作分析、归纳、类比,也是特定的知识,局域有效的知识,可以模仿和学习的知识。本体的知则是一种体悟和灵感的知,它是先验的或超验的、性智觉的,不可类比、分析和拦截,它具有无所不在、无所不通、无所不是的特性。不巧的是,这种差异常是易于为我们所忽略的。人们更习惯,也更愿意用寻常的知去理解和把握本体并表达这种知。
二是当有限的人面对无限的体时,无能和无助是极为可能的现象,特别是当知体不可能时,难免不通过理解在、用或相、存去把握、理解体。这种作为很容易使我们的性智有无法不具体化的倾向。此种现象在绝大多数哲学中都存在,我们现在讨论的“太一生水”亦不例外。
三是关于世界之层次的划分。很显然,从纯哲学言,任何划分都是无意义的,因为世界本身是分不清或不清晰的。可为了理解和解说的方便,去分一下又必不可少。为此,这里不妨预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用户评论

0人参与0条评价
没有更多数据...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