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汉昇
第一章 绪论
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之后,由于历史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此后的六百多年内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这一条动脉的畅通与停滞,足以决定唐宋国运的盛衰隆替,其关系的密切简直有如真正的动脉之于身体那样。本写作的目的,就在从动态方面考察这条动脉与唐宋帝国的关系。
隋炀帝自大业元年(605─6)起开凿的运河,除由黄河北通涿郡的永济渠在本文中关系较小外,有三部份最为重要:(1)通济渠─自西苑(河南洛阳县西)引榖水到黄河,又自板渚(河南汜县东北二十里)引黄河水通淮河;(2)山阳渎─自山阳(江苏淮安县治)引淮水至扬子(江苏仪征县东南)入长江;(3)江南河─自京口(江苏丹徒县治)引长江水至余杭,入钱塘江。不管运河开凿的动机是否像史书记载那样纯粹由于隋炀帝的游幸娱乐,为著要了解牠在唐宋六百多年内所发生的重要作用,我们对于牠开凿前后的客观形势有详加检讨的必要。
自从秦汉大一统的帝国崩溃以后,经过了四百年的分裂扰乱,到了隋唐宋时代,大一统的帝国又复出现。可是,这时的帝国在政治方面虽然像秦汉时那样大一统,在经济方面,因为经过许多历史潮流的激荡,却不复像秦汉时那样,而表现出现非常剧烈的变动。在这种变动中有一个特征尤为显著,这就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在北方(较偏于西)。水利灌溉对于中国西北黄土的生产力,有很大的贡献;因为由于黄土的多孔性和毛细管作用,只要得到充分水量的供给,牠便可像海绵般吸收水分,把深藏在地底下的矿物质带上来,以便榖物的根来吸收。因此,中国西北的黄土,经过适宜的灌溉后,便成为最肥沃的土壤,可以生产多量的农作物。我们的老祖宗对于这个道理有深刻的了解,远在战国至秦的时代,他们已经在黄河上游大兴水利。例如在河南北部,史起利用漳水来灌溉的结果,原来不宜于生产的咸苦之地却一变而为稻粱的重要产区。又如秦开郑国渠的结果,关中四万余顷沼泽咸苦之地,因得到充分水量的灌溉,生产量至为丰富。至于当日的南方,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还谈不到开发,处处都表现出劳力不足,生产技术幼稚,资本蓄积贫乏的状态。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北不在南的情形,自隋代起发生激剧的变动。原来自汉末以后,由于大一统局面的瓦解,胡族的入侵,北方各地曾经长期蒙受惨酷的战祸。这些战祸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土地的荒芜。固然,当战争停止时,有些土地也恢复生产,但要完全复元,却是不可能的事。北方土地的生产力既然日渐耗竭,到了唐宋时,耕地的面积便一天比一天的减少下去。例如秦开的郑国渠,和汉开的白渠,在关中一共溉田四万余顷;及唐初永徽年间(650─655),却只灌溉一万顷左右;其后到了大历年间(766─779),更减至六千二百余顷。再往后,到了北宋至道二年(996),关中水利更远不如唐代,这时两渠所溉之田连二千顷也不够了。复次,战国时史起因引漳水溉邺而兴修的水利工程,到了唐宋时代,也废弃无用,以致昔日可耕之地都变作荒田。此外,宋代河北又因与契丹为邻,及黄河屡次泛滥,农耕之地越来越少。
当北方经济日形衰落的时候,南方(较偏于东)却脱离了史记货殖传所描写的“地广人稀”及“无积聚而多贫”的状态,而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财富最丰盛的地方。原来自从汉末乱离以后,北方人士有鉴于战争对他们生存的威胁,多避难到比较安全的南方去,其中尤以五胡乱华晋室南渡时为甚。这一大批生力军南迁以后,正好利用他们的进步的技术和刻苦耐劳的精神来开发南方蕴藏丰富的处女地。因此,经过这次历史上的大移民以后,南方经济便渐渐发达起来。这种情形,在南北朝时代已经相当显著。《宋书》卷54〈孔季恭等传论〉云:“江南之为国盛矣!……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及孙恩寇乱,歼亡事极。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余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亡饥。会土带海旁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其后到了唐代,江淮一带更为富庶。工、矿、农、林等生产事业都有飞跃的进展,从而成为全国财赋之区。在这几种产业中,农业的生产尤为发达,因为当日人们在江淮各地都普遍的发展水利事业。水利大兴的一个结果,是各地增添许多顷生产力特别高的田地,构成江淮一带庞大的财富的基础。
唐代江南方经济特别发达的趋势,到了宋代还是有增无已的继续发展下去。宋代江淮各地,由于自唐以来各种重要资源的大量开发,是全国物产最富饶的地方。东南各地生产的物品中,稻米的出产最为丰富。宋真宗曾设法从占城输入能够耐旱的稻米种子,在江、淮、浙较高仰的田地中普遍栽种。同时,当日江南的农田水利又很发达。这样一来,江淮的农业生产自然要作激剧的进展,故能成为全国的榖仓。故宋代有句俗语说,〝苏湖(或作常)熟,天下足〞。复次,宋代的矿业、纺织、印刷、铸钱等工业,也远较北方为盛。
综括上文,可知中国的经济重心,由古代到唐宋,有由北方迁移至南方的趋势。在古代,北方水利发达,农田肥沃,光是关中一地,其财富已居全国的十分之六。至于当时的南方,资源蕴藏虽富,但因并未开发,和北方经济发达的情形比较起来,自不免相形见拙。这种南贫北富的情形,自汉末至隋代渐渐发生转变。及唐宋时代,南北经济发展的情形遂和古代完全相反,在经济地理上无异发生一场革命。这时北方水利失收,土地的生产力一天比一天低落下去,处处都表现著贫穷的状态。反之,南方各地,尤其是江淮一带,由于各种资源的大量开发,却变为全国财赋之区。其中光是浙江的机杵耕稼,已经是“衣食半天下”。若就整个江淮区域来说,牠简直是全国的榖仓,和衣料的取给地;此外其它各种物产,也都非常富饶。这样一来,当日全国的经济重心,已不复像古代那样的在北方,而移至南方,不是很明显的事吗?
可是,自隋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虽然已经南移,军事政治的重心,由于地理与国防的关系,却仍旧留在北方。反之,在西北方面,因为须防御吐蕃及其它漠北民族的入侵,国防问题却很迫切,有配置重兵的必要。这时政府有鉴于唐末五代藩镇的跋扈,采取中央集权政策,从而集重兵于中央。兵多了,粮食的需要特别大,故须改在较近江淮而便漕运的汴京来建都。
当日伴著新兴的大一统帝国而生的客观形势之下,有开辟这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之必要,可是,在此后唐宋数百年内,这条大动脉并不是时时都能畅通无阻,以尽牠的任务;因为有时由于军事政治方面各种特殊形势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