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陈翠萍
走进邹承鲁院士家,保姆招呼我坐下,说:“先生在电脑上看文章呢,您稍等。”邹老八旬有余,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上网阅读。一会儿,邹老在保姆的搀扶下从书房走出来,因生病而瘦削,但眸子里依然透出睿智与正直。

为保科学界一片净土

与邹老交谈,自然地从他学术打假的话题开始。邹老说,“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当上学部委员,和其他学部委员谈到学术腐败的事,大家都觉得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应该在刚发现时就提醒大家注意,所以我们联名写了篇文章,是我起草的。他们说你笔头比较快,你去写吧,写了我们签名,结果就写了。”那时邹老年近花甲,逐渐地把主要精力投到了学术打假的行动中。此后20多年,邹老不断地发表文章,宣传反对学术腐败的主张。

在2001年的“核酸风波”中,生产珍奥核酸胶囊的公司宣称核酸具有高营养价值,甚至一些科研工作者也为“核酸营养”辩护。该公司也曾派代表找过邹老,请他去“看看”。“他们可能是希望我说说好话,或者是保持沉默。”邹老毫不留情地指出,核酸营养之争不是学术之争,而是商业炒作和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他积极参与制定规则,禁止中国生物化学学会会员参与商业广告。在学术打假上,即使面对压力,邹老也不会顾虑太多。“刚开始时,不在意会有报复,现在年纪大了,更不在乎了。”他坚持着,只为保科学界一片净土。

年过八旬的院士,成了反对学术腐败的“斗士”。邹老说,“年纪大了,已过了科研的黄金时期,很多科研工作都是指导学生去做,宣传学术道德,也是为科学尽最后一点力。”

科研,责任胜于荣誉

在众多的学术腐败行为中,邹老最痛恨“仗势署名”。“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特别是利用职权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强行署名,是一种典型的不劳而获的不道德行为。”邹老义愤填膺地说。

邹老讲述了自己曾经经历的一件事:在剑桥读书发表第一篇论文时,导师让他单独署名,导师认为自己没有对论文做出突出贡献。而且无论署名与否,学生的每一篇论文,导师都要亲自审阅,仔细修改之后才会送去投稿。邹老坦言,导师的细致与负责对他影响很大。
国内某大学校长被卷入剽窃风波,因为他在学生剽窃的论文上署了名。“说导师完全不知道署名的事是不可能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转变观念。从事科研、发篇科研成果是一种荣誉,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论文的所有作者都必须对内容负责,主要作者也要先征得所有作者的同意,表明同意论文的结果和学术意见。这是基本的学术道德,也是严谨的科学精神。”邹老严肃地说,“美国曾经发生过一些知名科学家署名发表的论文发生差错,甚至伪造数据等严重问题,对科学家的声誉造成很坏影响。这种情况值得我们警惕,不要随便同意在自己不熟悉的论文上署名,也不要随意在自己的论文中署上知名科学家的名字。”

用诗词阐述科研路

谈及读书,邹老说当学生时老师经常让背诵诗词警句、古文名篇,虽然辛苦,现在仔细回味却是无穷乐趣。如今83岁高龄了,他仍能随口背出许多名句名篇,甚至全篇背诵《琵琶行》。

“治学与做学问是相通的,王国维讲的三境界也适用于科研。”从打击学术腐败聊到科研工作者的成长历程,邹老随口就用了几句诗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也就是说人首先要立志,搞科研也是如此,志向高远,才能坚持不懈地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词本来是讲爱情的,说一个人因为思念了心爱的人而日渐消瘦,对待科研也要有这样的态度,踏踏实实的,耐得住寂寞,甘愿为科学奉献,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搞科研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功夫到家了,就会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古今中外做学问都是这样。

接着,他又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日本科学家来他的实验室访问,结束后要去一趟苏州,邹老很好奇,苏州并不处于学术前沿。日本科学家告诉邹老,自己很喜欢《枫桥夜泊》这首诗,一定要去苏州住一晚,亲身体会一下诗中的意境。谈到这儿,邹老问我:“这首诗你知道吗?能不能背来听听?”我心里有点紧张,背完这首诗,邹老满意地笑着说“不错,不错”。邹老曾让自己的学生背,却有一半的人背不出。他建议念理工科的学生读些诗词,提高素养,这样有利于全面发展。

邹承鲁小传

邹承鲁,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家。1923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学系,1951年获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曾任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06-09 第02版)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