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新年贺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埃及互赠的新年礼物中附随着的“吉祥如意”的书面讯息,可以看作是贺卡的雏形。公元2世纪,古罗马纪念章上刻写的“罗马元老院及人民祝国父奥古斯都新年快乐、万事如意”的题词,被看作贺卡的另一先驱。

贺卡中最流行的是圣诞卡。一般公认第一张圣诞卡是1843年英国画家约翰·霍斯利设计的,他为科尔爵士设计了该贺卡,共印行一千张。早期的圣诞卡大多以高品味的美术作品为图案,其中大多数由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绘制,目的也主要是吸引大众以一种轻松的形式来欣赏艺术.。

普朗是第一个在贺卡上印制贺词的人。美国人从普朗开始形成了圣诞节互赠贺卡的习俗。到20世纪初,这种习惯做法普及到了美国各地。亲切的世俗化了的祝词,精美的艺术化了的图案,使得圣诞节及其贺卡越来越变得世俗而非宗教化了。

而在中国,最早的贺年片是在宋代出现。据南宋人张世南《游宦纪闻》里记载,其家藏有北宋元佑年间敬贺正旦的墨迹。“敬贺正旦”就是现在恭贺新年的意思。

这样的贺卡是从古代的名片演化而来的。史载,在北宋,名片的作用开始出现了变化。治平四年(1067年),有一在泗州做官的彭汝砺,给上司寄“贺冬状”,即冬至节寄门状,里面写了几句因限于职守,不能亲往“陈贺下情,无任惶惧之至,谨具状”的客套话。此门状由《游宦纪闻》的作者张世南家中收藏,他在该书卷一中并说这类门状还有好几份,都是在冬至、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致)其长吏”。可见,这带有节庆色彩的名片已由上门亲投改为邮件传送了。

又有一个故事说,京城某年元旦,有一士人差仆人携带他写好的许多名片,吩咐仆人每到一被访之家,敲门后不等开门,即撂一张名片于门口,赶快溜走。这位士人的目的是让被访者以为他真已来过,只是被访者的原因(如一度不在家或未听到敲门声,这是常有的事)而没能走访成。也许他曾一再那样干,早已走漏风声,结果这回有一户人家一听敲门声,立即冲出来,当场拆穿了这套把戏(事见宋人周辉所著《清波杂志》卷六)。

当时,这被看作是“作伪”的行径。但由于名片已转达,礼数已尽到,而省却了许多繁文缛节,的确有其长处。此后许多人纷纷效法起来,并成为公开的方式,至南宋已形成社会风气。由于这类名片附上一些问候语,其发送集中于某些节庆日时,称它为贺卡也未尝不可。
在宋以后,贺帖与名帖其实长期在形制上无大区分,不同只是贺帖常有祝辞,贺者帖至而身不至罢了。故后来有人称它为“空帖”(清顾张思《土风录》)或“飞帖”(清顾禄《清嘉录》卷一)。

中国人的传统比较重视元旦、冬至这两天。元马臻《至节即事》诗“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明文征明《拜年》诗“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分别写的就是那时冬至、新年节期互传贺纸的情景。

清初,贺帖出现了一种独立的样式。清褚人获在《坚瓠首集》卷一中有这么一个记载:“元旦拜年,明末清初用古简,有称呼。康熙中则易红单,书某人拜贺。素无往还、道路不揖者,而单亦及之。”红单就是专用于年节而用红纸制作以表示吉庆意味的贺帖,显然不能在平日中作为名纸使用。这红单可说是中国古代出现的一种真正的贺卡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