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杂谈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王美春
近日,收到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南通师院副院长(今南通大学副校长——作者注)周建忠教授赠送的新著《楚辞考论》,这是我收到的他的第六本楚辞研究著作。在此之前,我已有幸通读了其公开出版的《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楚辞论稿》、《楚辞评介》、《楚辞与楚辞学》、《楚辞学通典》。每次读周建忠的楚辞研究著作,我都有一种亲切感、敬佩感与新鲜感。有亲切感,这不仅因为周建忠是我读大学时的师兄,也在于我对楚辞的喜爱。在读大学时,我对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确乎能全篇背诵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未能专门研究楚辞,也一直深以为憾,但建忠兄的楚辞研究著作弥补了我的缺憾,使我感到很亲切。平时,建忠兄既要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又要为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授课(他兼任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还要开展以楚辞研究为中心的学术研究,事务繁忙,而学术成果层出不穷,令人敬佩。其楚辞研究著作,极具学术价值,让人时读时新。这从其新著《楚辞考论》便可窥见一斑。

这本由以画屈原像著名的国画大师范曾题签、商务印书馆于2003年12月出版的《楚辞考论》,共收入作者自1994年底以来撰写的论文16篇,合计25万字,分为“楚辞研究”、“屈原研究”、“楚辞学史”三编。其主要特色如下:

一、厚积薄发,根基坚实

建忠兄于1980年涉足楚辞研究。其后,20多年来,他坚持学习、研究楚辞,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有着很深的文化积淀。《楚辞考论》,运用了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语言学、民俗学、环境学、心理学、传播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且融会贯通,恰到好处,给人厚积薄发之感。以《〈楚辞〉黄昏意象发微及影响研究》一文为例:该文在学术界首次论述了楚辞中的“黄昏” 意象,从环境学、心理学、民俗学、哲学、传播学等角度对这一独特的意象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解读。无论是对此意象多元内涵的揭示,还是对此意象原型的阐述及其演变过程的勾勒,抑或是对此意象影响后世的概述,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

厚积薄发,必然根基坚实。如今,有的学者急功近利,不愿下苦功,撰写的学术著作华而不实,经不起推敲,如同空中楼阁,了无根基,随时可能倒塌。而建忠兄的《楚辞考论》是建立在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因而,其立论有坚实的理论与不争的事实支撑,令人信服。如《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墓主考论——兼论屈原生平研究的困惑》一文,通过对金文与一些竹简、帛书有关字的研究,对《左传》、《国语》、《周礼》、《礼记》等典籍相关问题的考证,得出结论:屈原未担任过太子之傅;郭店一号楚墓墓主与屈原无关;屈原生平事迹中的三大关节(从政、放逐、沉江),在汉人记载中是大致清晰可信的;应本着有根有据、‘宜粗不宜细’的原则,梳理出屈原生平事迹的基本线索。其立论,高屋建瓴,而又根基坚实——论据充分,论证缜密,故颇具说服力。

二、楚辞研究与楚辞学研究“同步进行”

就总体而言,《楚辞考论》这部新著秉承作者已出版的专著之研究风格、特色,采用“楚辞研究与楚辞学研究”同步进行的方法,将学术研究与学术史研究,本体研究与史学研究结合起来。全书三编,在采用“同步进行”研究方法时,而又各有所侧重。第一编“楚辞研究”,侧重于作品研究,涉及《楚辞》的形成、作者、特点、意象等;第二编“屈原研究”,侧重于作家研究,涉及屈原生平研究中的一些难点;而第三编“楚辞学史”,则侧重于楚辞研究之研究,涉及断代研究、学者研究、著作研究等。也即前两编侧重于学术研究、本体研究,最后一编侧重于学术史研究、史学研究。运用这种“同步进行”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楚辞研究,当为建忠兄首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现在,已有一些研究人员将此法运用于唐诗等研究之中。其内涵更为丰富了,正如《楚辞考论·前言》所说:“‘同步进行’,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路,一种理念。”我不揣浅陋,为之补充一句:“这还是一种风格,一种特色。”正因为运用了“同步进行”的研究方法,《楚辞考论》既有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又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在汗牛充栋的楚辞研究著作中独具匠心。

三、论述上发他人之所未发

在论述上,《楚辞考论》往往发他人之所未发。这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垦楚辞研究中的处女地。《楚辞》中的黄昏意象与用兰意象等,这些都是他人从未论述过的,可谓楚辞研究中的处女地。对此,《楚辞考论》作了独到的解读,具有开创之功。二是对他人已经论述过的课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屈原生平研究中的难点,如“放逐”、“自沉”、“思想特点”、“爱国主义”等,他人虽已有论述,但或者不够深入,或者论据不足,令人难以信服。而《楚辞考论》则对屈原生平研究中的这些难点一一作了考辩,且与众不同。如《屈原“放逐”问题考辩》一文,在列举了学术界有关屈原“放逐”之众说的同时加以考辩,进而,得出结论:屈原“放逐”问题研究,在方法论上最大的误区是循环论证;限于条件,目前对此问题可以适当模糊一些、概括一些。这就颇有新意。

总而言之,《楚辞考论》是楚辞研究与楚辞学研究 “同步进行”的又一力著,它厚积薄发,独具匠心,颇值一读。

(《江海晚报》刊发全文,《扬子晚报》摘要发表)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