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远兵、陈国新
摘要:
变译理论的提出已经有七八年了。从开始被人忽视,或被视为异类,被打入冷宫,被扔进废纸篓到逐渐被人了解,理解,接受进而学习研究,走的是一条充满荆棘与创新的研究道路。笔者旨在对变译理论研究做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针对译界对变译的误解做出解释与说明,使人们揭开变译并不神秘的面纱,更好的体会变译的妙处,为我国翻译研究的新拓贡献一己之力。
关键词:变译 误解 辩解 实质
一、 序言
翻译作为不同文化间人类交往的工具,从其诞生之日起,越来越密切的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从语言学,哲学,审美学,心理学等各个角度探讨翻译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却总是摆脱不了重复讨论翻译方法和翻译理论的困扰,缺乏宏观而系统的科学性指导。因而众多翻译界前辈开始呼吁:一门新的科学—翻译科学的建立迫在眉捷。
从“信、达、雅”到“神似”到“化境”再到第三次翻译热潮下的百花齐放,中国的翻译研究走过了漫长的探索之路,成绩斐然,但脚步仍过多地停留在国外翻译理论的译介及翻译技巧的总结和翻译心得的交流层面,缺乏适当的系统而科学的翻译学指导也仍然是中国翻译界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多元化被提升到越来越高的层面。人们需要方方面面的资讯,自然科学,文学,社会科学… 更多的考虑读者,考虑当前社会需求,成为当代翻译工作者势必要面对的现实情况。于是翻译者们开始感到全译的力不从心,于是有了翻译变体(变译)理论的提出,于是翻译变体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从1998年黄忠廉教授提出变译理论至今业已七八年了,从开始被人忽视,或被视为异类,被打入冷宫,被扔进废纸篓到逐渐被人了解,理解,接受进而学习研究,走的是一条充满荆棘与创新的研究道路。尽管初生,但生命力极强。从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关于“变译”的文章就有100多篇,其中不乏有赞誉的,支持的;也有否定的,反对的。
最近看到外语学刊2005年第2期刊载了湖南理工学院刘庆元教授的一篇名为《语篇层面的改编翻译研究》的文章。该文涉及“变译”内容,兴趣所至,迫不及待,通观全文。然对刘教授关于“变译”的理解有些不同的看法,故斗胆撰文,以期商榷。
二、 变译之误解
刘庆元教授在这篇文章中,首先提出了“改编翻译”这个概念,以语篇翻译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编译历史发展的梳理以及目前改编翻译特点的分析,从语篇这样一个宏观的翻译视角来考察与探讨改编翻译的合理性及其发展趋势,应该说开阔了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我们渴望扎根本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概念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很显然刘先生把“改编翻译”完全等同于黄忠廉教授提出的“变译”,不免有些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以侧面代全面,必定导致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