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自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至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影响了中国两千余年。程朱理学的提出,更是将儒学奠定为国学的主流。《论语》作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必读的《四书》之一,其影响更是深远。《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更是国学中的经典之经典,值得年轻的学俊们研读,以下是笔者在研究《论语》时,自己的所知所识,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学 而
《学而》是《论语》二十篇之首篇,共十六章,反映了孔子当年授与学的目的、态度、宗旨及方法等,是儒家道学的入门,成儒家道德之基础。读者读《论语》,要把孔子诸弟子之所问当作自己之所问,把孔子对诸弟子之所答当作对自己之所答,这样读起来,方趣味无穷,枯燥无味便荡然无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讲,学习是讲求效果的。学习有先后,明白其中的道理也是有先后的。学习的目的,是将所学运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说文解字?习部》中对习字这样解释“习,数飞也”。孔老夫子是说,学习的态度,就象鸟初飞一样,不停地温习。因为时时习之,那么所学的东西烂熟于心,道理也就明白了。道理明白了,自然内心喜悦。“说”,通假字,同“悦”。“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学习中,遇到了不可释惑的难题,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你答疑解惑,应该感到高兴。“君”,是对人的一种尊称,指得是有德之人。“愠”,是含怒的样子。学习不学习,在自己,懂得不懂得道理,也在自己,了解不了解自己,是个人的事。一个有德之人不应该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心生怨恨,愤怒不已。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名若,字子有,小孔子三十三岁,生于公元前518年,鲁国人。据说《论语》成书于有子、曾子这两个孔门弟子的门人,所以在《论语》中只有有子和曾子,以“子”称呼。善于侍奉父母的行为称之为“孝”,对兄长诚敬有加者称之为“弟”,“鲜”是少的意思,“作乱”是忤逆争斗。孝弟是作人的根本,能够孝弟之人,就做不出乱人伦毁纲常的事。“务”是专心致力。这里的“本”,是孔子提倡的“仁”。君子行仁德,就能产生“礼”,也就是“仁道”,但要说孝弟是仁,那是不全面的,孝弟只是仁的一种。这里主要是对做为“君子”为“仁”的目的,提出了看法,即主要是仁爱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