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杨波

为   政

《为政》是孔子的政治思想的体现,也是孔子对于如何推行德化教育的学术立场,是儒家学说的应用,共计二十四章。孔子在这一篇中,多次提到了孝,使我想起封建社会中,臣子们写奏章时,常常用“圣朝以孝治天下”开头的话。因为人如果能做到孝时,他的品德就不会出问题,也就会忠于君主。所以,这也是封建社会统治者,考察官员时的一项重要内容。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秦汉以前,道与德是不相连的,道是道,德是德,各有涵义。“德”是表示作人处处用好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结果。“为”是从事、治理,“政”指天下、国家,“北辰”是指北极星。“共”作“拱”,环绕的意思。孔子说, 治理天下,就应该用推行德化教育的方式来进行。推行以德治国者,能够取信于民,取信于天下。就好象北极星在天空一动不动,而群星都环绕在他的周围。孔子用北辰和群星来比喻为政以德,就是告诉为政者,要时刻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怎样才能服众。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指的是《诗经》,《诗经》是孔子审定整理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诗经》作品表现的形式分为风、雅、颂,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思无邪”是《诗经》《鲁颂》中诗句。诗是陶冶人的情操的文艺作品,好的诗可以激发人的情怀,鼓舞人的斗志。而内容不健康的诗,会使人堕入其中,不能自拔,丧失进取的信心。孔子在这里是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而思无邪,是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意思。孔子在向人们推崇《诗经》这本书,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另外,他还告诉人们另一层意思,即为政者,要注重个人的修养,要达到思无邪的境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在这里,讲得是为政之道。“道”,是导,有治理、引导的意思。“政”,是法制禁令,是治理天下的工具。“齐”,指的是约束。“且格”,就是达到了为政的目的。孔子说,用法制禁令来治理天下,用刑罚对老百姓进行约束,老百姓虽然可以避免犯错误,但从内心里不明白引起耻辱的道理,因为法制禁令是治表的。而用制度品节及用推行德化教育来治理天下,则能使老百姓知耻而向善,自觉地纠正自己的错误。他的这个思想,与老子“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讲法,是相吻合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章,是孔子的自我介绍,孔子是七十二岁去世的,孔子给大家讲了自己的几个人生阶段以及在这几个阶段的感悟。他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大家,就是让人们明白,为政靠得是经验,因为学问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孔子说,他十五岁时,立志作学问,到三十岁的时候,人生的目标就确定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他才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到事情才能不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五十岁,才明白了人生的道义和自己所担负的职责,六十岁时,才能心里平静地听进去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才能随心所欲地不超范围做一些事情。我们从孔子的谈话中知道,孔老夫子也不是先知先觉的,他的学问,也是慢慢地从自己所经历的人情世故中得来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实践的重要性。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曾任鲁国的大夫,姓仲孙氏,名何忌,懿是他的谥号,孟懿子是孔子的一个朋友。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临终嘱咐他要向孔子学礼。“无违”,是不违背礼。樊迟,名须,字子迟,生于公元前515年,比孔子小三十六岁,是孔子的弟子,樊迟曾与冉求一起在鲁国权臣季康子家做事。孟懿子问孔子,怎样做才是孝呢?孔子说,不违背礼。孔子出来后,樊迟为他赶马车,孔子告诉樊迟说,孟孙氏问我,怎样做才是孝呢?我对他说,不违背礼。樊迟请教他的老师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的时候,按礼来侍奉他们,去世了,要按礼来安葬他们,祭祀父母,也要依礼进行。孔子告诉大家,人至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这就是孝。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姓仲孙氏,名彘武,是他的谥号,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父母爱子,惟恐他的品行不好。所以,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时,孔子说,孝顺父母,就要使自己的品德好,不要令父母担忧。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这是朱子对疾的另一种说法。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国人,生于公元前506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五岁。子游问老师什么是孝时,孔子就告诉他,现在所谓的孝顺,总是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实际上这样做是不够的,因为对于犬马人们都能饲养,如果对父母孝顺,不能诚心诚敬,那么,这和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孔子,怎样做才是孝时,孔子说,色难。“色难”,就是态度要做到和颜悦色,是很困难的。因为当子女为父母做事时;有了美酒佳肴让父母吃时,子女的脸色很难堪,这能算是孝吗?子夏和子游,都是孔子的弟子。从这章可以看出,孔子在解释何为孝时,给为政者和自己的学生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为政者,要用孝来治理天下,就是要让为政者,把孝表现出来的爱扩充到爱天下人。子夏和子游不是当政者,故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这是朱熹的一种理解,但不无道理。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回”指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0年),姓颜,名回,字子渊,又叫颜渊,是孔子最为器重和厚爱的学生,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孔子说,我给颜回讲了一整天的课,他看起来笨笨的,从来不提问,好象很愚蠢的样子。但课后,我发现颜回私下里的举止言行并无不当,均能充分发挥,看起来颜回并不愚笨。正是因为颜回能够举一反三,深孔老夫子的赏识,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了他,也许这就是口头表扬吧。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庾哉?人焉庾哉?”

孔子似乎也懂得看面相吧。这一章,孔子讲得是如何观察人。他说,要了解一个人,要看看他说话和做事的动机,观察他做事的方法,考察他做事的目的,你做到了这些,那么,这个人岂能隐藏了自己的缺点?所以,程颢说的“在己要能知言穷理,则能以此察人如圣人也”,就是这个道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一个人做学问,要经常去温习己经学过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只要这样长久地做下去,就可以为人师表了。从这一章,可以充分看出,孔子对于举一反三的提倡。

子曰:“君子不器。”

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者,称之为器。做为君子,却不能这样。所以,孔子说,君子不能象器物一样,成为某一方面定型的人,要无所不通。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他的老师请教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先做后说,最后再按照做了的去说。孔子之所以对子贡这样解释君子,大概这位子贡老兄,有这种夸夸其谈,而不多去实践的毛病吧。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指的是学问深、道德高尚、事业上有作为的人。“小人”,指的是自私自利、品格低下的人。君子和小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公与私的处理上,所以孔子说,君子能在道义上,普遍地团结人,而不因为私义笼络人,小人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心,广泛地拉拢勾结别人,从不在道义上考虑。“比”在这里指的就是结党营私。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后,如果不深入地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但如果光想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地境地了,因为这是空想。学习和思考,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讲,如果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在事业上取得成绩。所以,理学家程颢在理解这章时,这样说道: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孔子讲的异端,本来是不走正路的、歪门邪的学问。但到程朱开创理学之后,异端,就专指佛、道两家,这也是理学较为偏激的一面。所以,学习儒家学说,要用历史、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不能偏离著书者立说的历史背景。孔子在这里是说,去攻读研究歪门邪道的学说,那就有害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公元前542---公元前480年),比孔子小九岁,孔子早年的弟子,曾在季康子家做家臣,后死于卫国内乱。子路,好勇会武功,是孔子游列国时的保镖,大概子路有不懂装懂的毛病吧。所以,孔子教训他说,子路,我教给你的那些知识,你理解了没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很明智的。孔子在这章中,主要谈了学习的态度。引申到其他方面,就是要人们做到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陈国人,孔子晚年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八岁。“干”,谋求的意思。“禄”,乃仕者,也就是为官者的奉禄,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工资或者说待遇。“阙”,空缺,有所保留。“尤”,过错、错误。子张学习如何谋求当官,这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把学习的目的用于此,是很少见的。大概子张的家境贫寒,抑或是子张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一样吧。孔子告诉子张说,要多听不同的意见,可疑的事情,可以暂时避开不谈。谨慎地说出你其余的意见,避免错误的事情发生。要多看有缺点的事情,分析有关情况,这样做就能少后悔。少说错话,少做后悔的事,做官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指的是鲁哀公(公元前494年---公元前466年在位),是鲁定公的儿子,姓姬,名蒋,哀是谥号。鲁哀公问孔子怎样做才能使老百姓服从呢?孔子是一个非常忠君爱国的人,孔子很婉转地建议道,选拔正直的人,安排在心术不正的人所在的位置上,老百姓就服了。选拔心术不正的人,在正直的人位置之上,老百姓就不服了。“举”,选拔、推举。“错”,同“措”,放置、安置。“枉”,是指心术不正的人。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即鲁国大夫季孙氏,名肥,“子”,是对其尊称,“康”,是谥号。鲁哀公时,季康子任正卿,即宰相。季康子问孔子,使老百姓对我尊敬,并且对我忠实又肯干,如何才能做到呢?孔子对于鲁国的权臣季康子说,当你面对百姓时,要用严肃庄重的态度,老百姓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百姓慈爱,老百姓就会忠实你。你选拔那些心地善良、品格优秀的人做官,教育那些能力差的人,老百姓就会勤勉努力了。“劝”,是勤勉努力的意思。孔子给季康子讲这些话,大概与季康子,飞扬跋扈、把持朝政有关吧。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书”,指的是《尚书》,《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资料书,由孔子整理修订。孔子引用的是《尚书?君陈》篇中话。鲁定公初年,孔子还没有出来做官,所以,就有人问孔子,你为什么不做官、不谋求政治发展呢?“奚”是疑问词。孔子说,《尚书》有句话,孝呀就是孝敬父母,并且用友爱的态度对待兄弟,把孝悌的道德推广开来,有利于政治的发展。这也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非要说做了官,才是参与了政治呢?实际上,这就是孔子倡导的齐家思想。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輗”,音ni,指古代用牛拉载重的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嵌合的,起固定关联作用的木销子。軏,音yue,古代用马拉载人的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嵌合的,起固定关联作用的木销子。孔子说,人如果不讲信用,真是不知道怎么样。就好比大车上没有輗,小车上没有軏,靠什么走路呢?孔子生活在周王朝的末期,所谓“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这个时期民风日下、世态炎凉、道德沦丧、诚信缺失、诸侯混战,社会长期动荡,所以他老人家讲这番话,也是哀声叹息,后人们能够给予理解。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世”,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这里指的是朝代。子张问孔子,此后十个朝代礼制,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商代继承了夏代的礼制,增加和减少的部分,可以知道。周代继承了商的礼制,增加和减少的部分,可以知道。未来有继承周礼的,不过增减内容,即使传一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孔子其实是告诉大家,一个人只要多读史书,凭借自己的智慧,就可以预知未来。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鬼”,指的是自己的祖先。“谄”,求媚也。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就是求媚于人。碰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