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杨波

八佾共二十六篇,通篇主要讲解的是儒家文化的内涵,即“礼”的根本。“礼”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根本。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鲁国大夫季孙氏,这里指得是季平子,即季孙如意。季孙氏,鲁桓公少子季友后裔。从季友的孙子季文子开始,季武子、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等人相继执掌鲁国政权,与孟孙氏、叔孙氏两家形成鲁国三家权贵,季氏势力最强。从公元前537年始,鲁国由季氏专政。“佾”,古代乐舞的行列。“八佾”,古代天子使用的一种乐舞,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按周礼,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季氏是鲁国的正卿,按周礼应该使用四佾。孔子为政,先正礼乐,所以孔子谈论季氏时说,季氏在自家庭院里娱乐,竟然使用了八佾这种天子才能使用的乐舞,这种事情季氏都能干的出来,还有什么事情季氏不敢干呢?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即执掌鲁国政权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贵族。“雍”,是周天子在祭祀宗庙的仪式完毕撤膳时所演唱的音乐和诗篇。“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是《诗经?周颂?雍》篇中的句子。“辟公”,指得是诸侯国君。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祭祀祖先完毕后,演奏《雍》诗,撤掉祭品。孔子说,帮助祭祀宗庙的是诸侯国君,周天子是庄严肃穆的主祭者,为什么这三家在庙堂之上却演唱了雍诗和音乐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是孔子的根本思想,所以孔子在看到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的越轨行为后,就感叹到,一个人如果不讲仁德,要礼有什么用?如果一个人不讲仁德,要乐有什么用?从这章可以看出来孔子对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如此不仁的行为,愤慨到了何种程度。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字子上,鲁国人。林放问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你提的问题意义重大!从礼的仪式上来说,与其奢侈糜费,不如宁可节俭;从治丧的仪式上来说,与其搞得隆重而完备,不如从心里真正的哀悼亡者。孔子的这番答话,可能是针对鲁国社会当时在这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诸多弊病来说的吧。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是指我国古代东方的少数民族。“狄”,是指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诸夏”,指古代中国在黄河流域形成的各个诸侯国。孔子说,夷狄有君主,却没有礼仪,不如中原诸侯国没有君主,但却有礼仪。孔子这也是伤时的感叹,因为鲁国的昭公,哀公都因为内乱,曾逃往国外,造成鲁国一个时期国中无君的怪现象。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古代祭祀山川称“旅”。冉有(公元前522年--?),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当时是季康子的家宰。周礼规定天子有资格祭祀天下名山大川,诸侯只能祭祀封地内的名山大川。泰山在当时是国之瑰宝,震国之山,只能由周天子封禅祭祀。孔子听说季康子有越轨祭祀泰山的行为后,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季康子的行为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哎!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这么一个普通人懂得周礼吗?”。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射”,指射箭之礼。按照周礼分为四种:一,大射;二,宾射;三,燕射;四,乡射。揖让而升是大射之礼。凡射者三揖而升堂,射毕,胜者揖不胜者,取酒而饮之。孔子说,君子之间没有什么可以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吧。相互揖让之后,然后上场比赛,射完之后又相互揖让敬酒。这种争,是君子之争。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指君子恭逊不与人争,惟射箭必有胜负,然而这种争,乃君子在雍容揖让之间进行,而非小人之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诗经?卫风?硕人》篇中的诗句。子夏问,美好的笑容格外妍美,眼珠黑白分明,频送秋波,多么美丽。粉白的脸化妆的绚丽多彩,多么好看。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绘画的时候,先有粉底子,才好画画。子夏又问,礼节仪式是不是最后呢?孔子说,能阐明我的意思是你我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商”即子夏,又称卜商。子贡因论学问而知道诗,子夏因为论诗而知道学问。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杞”,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开国君主为禹的后代东楼公,公元前445年为楚国所灭。“宋”,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商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微子启,定都商丘,公元前286年为齐所灭。“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后氏部落大禹之子启创建,传十三代,十六王。“殷”,即商,为周武王所灭,传十七代,三十一王。孔子说,夏代的礼仪,我能说出来,但是杞国作为夏朝的后代,所实行的礼不能作为考证夏礼的依据。商代的礼仪我能说出来,但是宋国作为商朝的后代,所实行的礼仪,不能作为殷礼的依据。这都是文献资料不足的原因。如果文献资料足够的话,我就有依据考证夏商两代的礼仪了。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禘”,天子祭祖之礼。《礼记?大传》记载: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出,以其祖配之。“灌”,斟酒浇地降神,古代祭礼的一种仪式。。《礼记?郊特性》有“灌用郁臭”,即使死者闻一闻酒的香气而并不饮用,然后将酒浇在地上,这个过程,叫“灌”。据《礼记》记载,周公旦辅佐周成王治国有卓越的功勋,因此,周成王特别赐礼于周公旦的后代,在祭祀时可以实施最高规格的禘礼。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虽然如此,这毕竟与礼制不合。所以孔子说,在举行祭祀的禘礼时,从第一次的献酒之后,我就不想往下看了。孔子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说明鲁国的君臣,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的懈怠和诚心不足的态度。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 于 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指其掌。

有人问禘礼的来由。孔子一面摆弄自己的手掌,一面说,不知道懂得禘礼来由的人治理天下,就会象把东西摆在手掌里一样吧。这一章说明了孔子对于鲁国祭祀活动不满,他以不知道的态度,表示了自己的愤慨。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指的是祭祀祖先。“祭神”是指祭祀外神。祭祀祖先时,要有孝的心态,祭神要有诚敬的心态。这里是说,祭祀祖先时,就要认为祖先在这里。祭神就要认为神真在这里。孔子说,如果我不亲自参加祭祀活动,那就还不如不祭祀呢。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吾所祷也。”

“王孙贾”,卫国的大夫。“奥”,指屋内西南角的神。“灶”指灶神。王孙贾问孔子:“有人说,与其奉承屋子西南角的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不对的,如果得罪了上天,你向谁祈祷?奉承谁都没有用。”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于三代之礼是很推崇的,但他最推崇的是周礼,所以孔子说:周礼借鉴于夏商两代的礼仪制度,因此周礼很完备很多彩,我尊崇周礼。”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太庙”,指供奉君主祖先的庙,鲁国的太庙指的是周公旦的庙。“鄹人”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孔子进入周公旦庙进行助祭,每件事都要询问别人。有的人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知道礼仪呢?进入周公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说后,说道:“这就是礼呀。”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射箭,这里是指射礼。“皮”,指的是箭靶。《仪礼?乡射礼》记载:礼射不主皮。孔子说:“在举行射箭比赛时,应该中的为主,不一定要射穿靶子,因为比赛时个人用力有所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个道理。”。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告朔”(gu、suo),周制,天子于每年秋冬之交,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称为告朔。“饩”(xi),活的畜性。从鲁文公起,已经不举行告朔活动了,所以子贡主张把举行告朔活动的活羊取消了。孔子说:“子贡呀,你爱的是那只羊,我珍惜的是告朔的礼仪。”。孔子的目的是以羊的存在,则告朔之礼人们尚可识别,如果取掉羊,则告朔之礼的仪式就泯灭了。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礼”,指的是周礼。孔子说:“侍奉君主要按照周礼,现在的人们以为是讨好奉承君主。”。孔子的这句话,是针对当时的人们不懂周礼而妄言所发出的感叹。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 以礼,臣事君以忠。”

“定公”,即鲁定公(公元前509年---公元前495年在位),鲁襄公之子,鲁昭公的弟弟,姓姬,名宋,谥号“定”。孔子在定公时任过鲁国大司寇,代理过宰相。鲁定公问孔子:君主使用臣子,臣子侍奉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孔子回答道:君主使用臣下应该以礼相待,臣下侍奉君主应该以忠诚之心相待。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睢”,乃《诗经》之开篇,这是一首歌唱爱情的诗歌。孔子说:《关睢》这篇歌颂爱情的诗歌,表现的主题是快乐而不放纵、过分;忧愁而不悲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哀公”,即鲁哀公(公元前494年—公元前477年在位)。“社”,指的是土地神。《礼记?祭法》记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宰我”,(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58年),姓宰,名予,又称宰我,鲁国人,字子我,孔子的弟子,曾任齐临淄大夫。鲁哀公问宰我,要用什么样的木料做祭祀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说:夏人用松木,商人用柏木,周人用栗子木,用栗子木的道理,是使老百姓战栗而发抖。孔子听说后,批评宰我说:做成的事情不说他了,做完的事情不必在规谏了,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要责备追究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公元前645年),又名管敬仲,姓管,名夷吾,字仲,颖上人,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为口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三归”,是市租。“邦君”,指国君。“塞门”,又称萧墙,相当于照壁、影壁。“坫”(dian),古代祭祀或者宴会放礼器或者酒器的土台子。“反坫”,是诸侯国君之间宴请时的一种礼节。孔子说:管仲的气量很小呀!有的人问孔子: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收取老百姓大量的市租,为他家做事的官员是一人一事,而不允许兼职多做事,不能算是节俭。又问:管仲知道周礼吗?孔子说:国君在宫门前立影壁,管仲在家门口也立影壁,国君之间设宴招待时,专门设置饮酒过后放酒器的土台子,管仲也设置这种土台子,管仲要是知道周礼,那谁还算是不知道周礼的呢?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语”,动词,对......说。“大师”,鲁国主管音乐的官员。“翕”,xi,协调。“从”,展开,通“纵”。 “纯”,美好。“皦”,jiao ,节奏明快,“绎”,yi,连绵不断。孔子和鲁国主管音乐的官员谈论音乐,说:演奏音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时,演奏的要协调,继而展开以后以后,感觉很美好,节奏明快又连绵不断,直到乐曲演奏成功。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是一个地名,卫国的一个城镇,在今天的河南省兰考县境内。“封人”,指的是镇守仪这个地方的官员。“木铎”,古代宣布法令或者战时召集人时,使用的金口木舌的大铜铃。管理仪这个地方的官员请求见孔子。这位官员说:凡是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从来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弟子领着这位官员见了孔子。这位官员出来后说:你们这几位何必担心孔老夫子没有官职呢?如今天下没有王道,上天是用孔老夫子做发布政令的木铎呢。这是孔子在鲁国失掉官职,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时,路过卫国所遇到的一件事。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美也。”

“韶”,虞舜乐名,即大韶,周代祭祀时的六舞之一,由九段组成,是歌颂虞舜通过禅让而继承了帝位,乐舞中内涵太和之气,周代用以祭祀四望时的乐舞。“武”, 周代祭祀时的六舞之一,《诗经?周颂》的篇名,主要是表现周武王战胜商纣王的武功,全舞分击鼓出师、战伐灭商、回师南征、巩固南境、周召分职而治,武王之威胜六段,周天子祭祀祖先时,用此乐舞。孔子谈论大韶这一乐舞时说:太美了、太完美了。谈论大武这一乐舞时说:很美,但不很完美。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居于上位的人对下面的人没有宽仁之心,举行礼仪时不恭敬诚意,参与丧礼时没有哀悼之心,我怎么能够观察别人的得失和缺点呢?孔子讲这句话,是针对鲁国当时的社会风气败坏,不讲礼让之根本的感叹,实际上也是为医治这些社会弊端开除的方子。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