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杂谈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袁袤翔
今日星期天。看到书橱和枕边、案头、沙发的扶手都有散乱的报纸、杂志和书本,就随手整理,让其各自回归到原本所在的位置。边收拢边阅读,收获自然又是一餐饕餮盛宴,心中充盈着收获的快感。其中,一份2005年2月21日《大河报》上杨东明书友的《读书三境》吸引了我。文章把“读书三境”概括为“神游,神交,神合”,我觉得很巧妙但稍微有些意犹未尽。细琢磨,唤醒了一些关于“读书三境”的知识积淀,触类延伸,从“读书三境”中分解出“阅读三境”、“求知三境”和“治学三境”,整理录存备考。

学习是一个人终身的事业。读书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愿我和我所有的朋友都能实现有书可读、热爱读书、学以致用这最基本的“读书三境”,在此基础上,做到开卷有益,渐入佳境——

阅读、求知、治学——读书三境

读书是人生最关键、最要紧、最重要的求知手段。但是,读书也有“境界”之分。从形式与内容、目的与功用、阶段与层次上划分,我以为,可以离分出阅读、求知、治学“三境界”——

阅读:是读书活动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为了愉悦消遣而读书、为了求知长能而读书,为了治学研究而读书的,其表现形式都是阅读。所以,阅读是读书的第一种境界。

求知:是读书最明确的目的。这种具有明确功利意识的动机和动力,是读书第二种境界的根本特征。

治学:有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做研究、做学问,这就是所谓的治学,属于专家所为,是众多读书人渴望的或者是可望不可即的境界。这就进入了读书的第三境界。读书的专家专业型、研究探索性是这一境界的基本特征。

阅读、求知、治学这“读书三境”,按照其不同特征、特性,分别还有着不同的“三境界”——

神游,神交,神合——阅读三境

神游:阅读是一种足不出户的旅游,是一种精神上的览胜。或许是古朴的园林榭吧,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或许是茫茫的大漠孤烟,晃在天际的驼影,兀立夕阳中的遗城;或许是南亚的海湾,榴梿让你畏怯,椰风让你沉醉……读到感叹之处,你会情不自禁地折页、划线、批注,就像游客在胜境之处留下“到此一游”。这就叫阅读第一境:神游。

神交:“神游”仅是阅读的浅层,“神交”则是阅读的另一番境界。你坐进了巴尔扎克的书房,一边烤着壁炉里的火,一边嘬着他的黑咖啡,听他给你讲“欧也尼·葛朗台”,讲“高老头”,讲“斯邦舅舅”。你把层层裹着的人性在你的面前层层剥开,于是,你就看清了什么是自私和贪婪。你结识了普希金,你和他对坐在涅瓦河畔,一边听着波浪翻涌一边喝着啤酒,于是他就用诗句来抚慰你的受伤的心灵:“如果生活把你欺骗,不要悲伤不要气愤。在苦恼的时候需要镇静,那快乐的日子,相信吧,定会来临”。你和普希金讨论什么是爱情,普希金会把珍藏在心底的感情拿来和你分享:“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如同昙花一现的幻影,如同纯洁的美的化身……”这是精神和精神的对话,你的精神和作者的精神就像两个忘年的好友,一见如故,无拘无束,陶然沉醉,乐而忘返。
神合:神交的累积和升华,可能会让你达到“神合”的境界。如果“神交”还是“你和他”的话,“神合”就会变成“你就是他”了。你和海明威“神合”了,在人生的大海里,你就是那个即使拖回空空的鱼骨也永不言败的老人。你和海德戈尔“神合”了,“信仰的真正的生存的意义便是:信仰=再生”。你在你的生活的每一个章节中都看到哲学的生存与思考。你和米兰·昆德拉“神合”了,你会用同样的姿态对待“不朽”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如果是这样,你就在不知不觉中臻于阅读的至境。

告别蒙昧,经世致用,完善自我——求知三境

告别蒙昧。所有在校读书阶段,都可算为读书第一境界。经此境界,人就告别了蒙昧而成为文明人,同时也为第二境界做好准备。

经世致用。这个过程中,一边凭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改善书本知识,同时,还要及时更新知识而进一步读书。这一境界最能体现读书的功利主义。

完善自我。排除一般意义上的“功利主义”,为求得自身不断完善而读书。这该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能的境界。追求这个境界的人,才会自觉地、不知疲倦地读书、求知,把读书视为工作之余的第一需要。“宁可食无肉,不可案无书”,“人间自是有书痴,此事不干名与利”,此之谓也。

望天涯,终无悔,惊回首——治学三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出晏殊《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是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借题发挥,以小见大,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是哲学上的感性认识阶段,所以称为治学第一境界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词出北宋柳永《蝶恋花》。原意是抒发作者爱的艰辛和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无怨无悔。这是王国维对治学态度、治学手段的准确表述。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出南宋辛弃疾《青玉案》。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王国维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能引伸这个方面来,王国维的高明自为必说。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