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袁江玉
考辨古籍真伪,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春秋末年,子贡就对书籍产生过怀疑,他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1](《子张》)战国时期的孟子更进一步指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2](《尽心下》)到西汉时期,司马迁著《史记》,“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3](《太史公自序》),对大量古文献作了系统地梳理和考辨。刘向、刘歆父子在校理群书时,把考辨书籍真伪作为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进入东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继承、发挥了刘向、刘歆父子的辨伪传统,用自注的形式指出古籍真伪及作者依托的情况。从三国到隋代,许多学者如傅玄、范宁、颜之推、王通等都对古籍辨伪作了一定的工作。高僧道安、曾祐、法经等对佛经的考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唐代的古籍辨伪上承战国、秦汉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辨伪思想,下启宋代的疑古辨伪思潮,是中国辨伪学发展史上不可或阙的重要一环。本文拟将唐代的古籍辨伪作一系统综述,以企揭示其在中国古籍辨伪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妥之处,尚祈方家赐正。


学术界多认为,唐开国之初,学者笃守师法、因循守旧,不注重考辨书籍之真伪,无辨伪成绩可言。实际上,这种观点还有待进一步商榷。贞观年间,孔颖达等奉敕编撰《五经正义》,所搜集材料庞杂众多且相互矛盾抵牾。为了统一经学,孔颖达等人对其进行了严谨地剖析考辨。《今文尚书》中的《泰誓篇》,马融、郑玄、王肃等学者都曾怀疑其为伪书,孔《疏》在他们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辨析,详细叙述了《泰誓篇》造伪及流传的经过,认为“今之《泰誓》,非初伏生所得。”[4](《尚书序》孔疏)关于《礼记》中的《月令篇》,郑玄认为“其中官名、时事多不合周法”,断定其是礼家好事者抄合而题之周公的伪作。孔《疏》赞同郑玄的观点,并具体指出了《月令篇》不合于周法之处:“周无太尉,唯秦官有太尉,而此《月令》云:‘乃命太尉’,此是官名不合周法。”“秦以十月建亥为岁首,而《月令》云:‘为来岁授朔日’,即是九月为岁终,十月为授朔,此是时不合周法。”“周有六冕,郊天迎气则用大裘,乘玉辂,建太常日月之章,而《月令》服饰、车旗并依时色,此时事不合周法。”[5](《月令》孔疏)进一步揭露了《月令篇》之伪。另外,孔《疏》还探讨了张霸伪造二十四篇的问题,并指出《尚书》中的《尧典》、《舜典》“辞颇增甚”,《大戴礼》“文多假托”,《穀梁传》多“妄言”,皆是汉初人所作。
《五经正义》对《国语》、《左传》、《史记》、《竹书纪年》、《管子》、《孔子家语》等书中的一些可疑内容也作了考辨,订正了不少伪事、伪辞。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古者《诗》三千篇”,这一观点为历代学者深信不疑。孔《疏》对此怀疑说:“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按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