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新儒家为什么出入“佛老”?——兼论儒学在现代开展的途径

作者:成守勇、陈赟
为什么宋明时代的儒者大都有出入佛老、而后归宗儒学的为学历程呢?看起来它仿佛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中提出的一个“历史的”问题,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不是一个“同时代的”问题,至少它是作为历史认知对象的“客体”。但一旦我们进入对问题本身的分析中,情况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问题的出现根基于问题的意义,而问题的意义却不在问之所问上,而是根源于发问者,那么,合乎逻辑的便是,宋明儒者出入佛老这一既往的事实之所以在现代成为问题,就必须从作为发问者的现代人那里去寻求解释的根据。因为,事实虽然是过去的,但问题却是今天的,是今天的问题使得过去的事实成为当代人经验中的因素,甚至主题。
(一)儒佛关系问题的现代语境:以陈寅恪为例的考察
那么,为什么现代人从宋明儒者出入佛老那里发现了问题?问题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困惑,来自于对自身处境与命运的那种根本性的关切。宋明儒家为什么出入佛老这样的问题,何以与现代人自身的境遇相关?因为,现代人从宋明儒家那里发现了解决当代最为重要的课题的路径与方法。现代中国处在“走向何处去”的选择中,处在中西学冲突的困境中——这是祖国与民族的命运,也是每一个中国人自身的命运。如何处理中西学的关系,必然地成为现代中国人最深层的关切。他们希望从历史中,寻求老祖宗的智慧。宋明儒家如何处理来自异域的佛教,自然地成为现代人心目中的“同类问题”。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在“为什么儒家出入佛老”这一提问中,“老”是“虚”的,佛才是“实”的。因此,从西学逼境以来,儒佛的关系始终是讨论的热点,而儒道关系的课题化则是晚近的事了。儒道关系的课题在更多情况下是在客观学术问题的视域中进行的,它缺乏在儒佛关系课题中隐藏着的深层关切。所以,我们所谈的儒家为什么出入佛老,主要是就佛教而言的。
在回顾二十世纪儒佛关系的研究状况时,不能不追溯到陈寅恪,正是他奠定了本世纪儒佛关系研究的基本前提与思路。陈氏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写道:“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繁衍而已”。 在陈寅恪看来,中国学术,盛极于赵宋之世,宋明儒学代表了它的最高成就;而中国上古文化之精华在周公之典章制度,其形上之学极不发达,周秦、两汉时代,也无“充实精粹之学说”。中国学术为什么在宋明儒学那里达到了极至呢?陈寅恪认为这是吸取了佛学的结果。“佛教于性理之学Metaphysics独有深造。足救中国之失,而为常人所欢迎”。“宋儒若程朱,皆深通佛教者,既喜其义理之高明详尽,足以救中国之缺失,而又忧其用夷复夏也。乃求得而两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用户评论

0人参与0条评价
没有更多数据...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