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指归在批评——苏轼人生价值取向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影响

作者:李思民

提起中国封建士大夫阶层的杰出人物,我首推苏轼。回顾苏轼的一生,应该说是坎坷的一生,辛酸的一生,但也是辉煌的一生。苏轼终生都在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总要把自己认为的“当世之过”顽强地揭露出来,因而既受到新党的排挤打击,旧党也一点没有轻放过他。如他自己所说,旧党对他的迫害,有时甚至比新党当初对他的迫害更“阴毒”(参元三年十月《乞郡札子》)。陆游把苏轼的一生总结得恰如其分:“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心,生气凛然”。(《放翁题跋》卷四《跋东坡帜》)
一个人同时被两种互相敌对的势力所不容,并时时受到无情的打击和迫害,这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姑且称作“苏轼现象”吧。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研究“苏轼现象”,给苏轼一个正确的定位,充分肯定“苏轼现象”的意义和价值,探讨“苏轼现象”的历史延续,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知识分子究竟应该怎样做人、做事、立功、立德和立言,为社会做贡献。

“言必中当世之过”,是苏轼做人、做事、作文和立功、立德、立言的核心思想。苏轼是北宋皇帝的臣子,他竭力想做个忠臣,处处为君着想。不过他做忠臣,和别人有所不同。他欣赏孟子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他说有了这浩然之气,“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潮州修韩文公庙记》)他认为具有浩然之气的人,才能在文学、政事上有所成就,才能在立德、做人上为后人所敬仰。浩然之气使苏轼挺直腰板做人,理直气壮说话,光明正大做事,始终坚持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忧民之心做人的准则,永远向社会开口,或建言,或批评,成为诤言詈当世之过的楷模。
苏轼的批评锋芒无所不至,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抨击社会不公。苏轼是一位留心观察社会,救时济世的作家。在他留下来的2700多首诗中,真切描写人民穷困悲惨生活,揭露地主无穷盘剥、官府苛征重敛的作品,占有相当的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用户评论

0人参与0条评价
没有更多数据...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