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毅
经学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始终作为正统,贯穿着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文化、思想、哲学等发展历程的各个方面。其延续时间之长、笼罩领域之广、发生影响之大,都是令今人难以想象的。而经学中的今、古文学问题,则更是经学史上聚讼纷纭、真伪莫辨、迄今仍悬而未决的一大疑案。
研究今、古文学的冲突,必然要溯源到古文学派的开创者刘歆。刘歆是以一个才具有为的青年学者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其契机始于一场学术大争论,这场争论就是西汉学术史上著名的今、古文之争。刘歆在西汉沿革已久的今文十四博士制度上揭橥异端,举起了古文经学的大纛。他这一异常行为的动机,引起了后人的不断猜测。尤其是今、古文学家的推论,可谓截然两橛。古文学家认为刘歆因古籍遭秦火禁挟而残缺,故网罗散佚、收集经传,当誉为“孔学功臣”。而在今文学家看来,刘歆伪造群经、思篡孔统,以之作为新莽攘窃汉室之工具,乃孔学罪魁。近世以来,一些学者越出今、古文阵营壁垒之外,站在“超经学”的客观立场上,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诸多争端上仍然存在着明显的意见分歧。这一问题具体关涉到对刘歆历史地位及古文经传可信程度的评价,故本文不得不再作辨析。
一、西汉今、古文之争
今文经学是植根于现实思想政治土壤的一种学派,几乎垄断了武帝以后西汉一代的意识形态领域;而随着古文经传的不断发掘,古文经学的声势也日趋壮大,古文学家对本学派受压抑状况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在此背景的观照下,今、古文之争势在必然。时至西汉末年,这一场大争论的序幕终于由刘歆揭开了。
史载(1),成帝河平年间,刘歆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发现了许多古文经传。他认为今文经传由于秦始皇焚书禁挟之律已经残缺不全,而古文经传相对说来却要完整可靠得多。如《古文尚书》较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多得十六篇,《逸礼》较高堂生所传的《礼经》(即《仪礼》)十七篇多得三十九篇,又如《左传》较《公羊》、《谷梁》“信而有徵”。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