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陈达隆
王阳明先生是明代大儒。据他自己说,早年习儒,又在禅学上面下了很大功夫,“欣然有会于心”;后来被贬到贵州龙场,于绝地困境中顿悟儒道之简易广大,“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由此而创心学一派。
阳明学上承孟子心性之学,一改宋明以来程朱理学向外驰求的风气。近读阳明先生《传习录》,其中四句教是阳明一生学问的精义。这四句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下略为阐述,与各位探讨。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首句“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指心的本体,也是真心,也是性,也是天。发之于外,成万事万物、显喜怒哀乐;证之于内,自然了知它原本如如不动,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无善亦无恶。
阳明先生曰:"道无方体,不可执着。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所以不同。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亘古亘今,无终无始,更有甚同异?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这一段话,如果仅仅从文字上见,与先儒说相近。《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朱子注: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不过曰‘诚’而已。不二,所以诚也。诚故不息,而生物之多,有莫知其所以然者。朱子的注解,代表了宋代理学的观点。广征博引,洋洋大观,却完全和自己没有关联。因此,阳明认为理学的方法是差之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用户评论

0人参与0条评价
没有更多数据...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