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葛兆光
[内容提要]使用历史资料的范围和方法,不仅是“史料学”的课题,它也可能引起“历史学”的整体改变。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因为史料范围的变化,历史学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可是,在中国大陆的思想史或哲学史研究领域,这一变化却一直不很明显。本文的重点是,第一,以六类文献为例,讨论思想史研究可能使用的更广泛的资料,第二,指出由于过去的思想史何以不能容纳和解释丰富的资料,第三,指出应当改变若干观念,使思想史研究可以发掘更多资料。
有时候,使用历史资料的范围如何、方法如何,已经不仅仅是“史料学”一隅的课题,甚至历史学的整体改变,也可能由于使用什么历史资料和如何使用历史资料而引起。1997年,台北的王汎森先生曾经在《新史学》上发表《什么可以成为历史的证据》,讲到二十年代傅斯年、顾颉刚、胡适、李济这一代历史学家在史料拓宽上的努力,而且具体地说到了明清档案、殷墟发掘,指出在“新史学观念的影响下,取得治学材料的方法产生了变化,传统的读书人那种治学方式不再占支配性地位”,他引了傅斯年的名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说明那个时代的历史学变化。
历史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之间的中国确实有深刻变化,试比较一下清代历史考据学家和二三十年代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论证方式、资料范围的差异,人们会察觉到,到了二三十年代,关于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资料的观念已经发生相当大的改变,在所谓"20世纪四大发现"即甲骨卜辞、敦煌文书、明清档案、秦汉简牍之外,域外文献、民间唱本、小说戏曲等等都开始进入历史研究。这种方法不仅进入主流历史学界,得到占据制高点的西洋历史理论的支持,得到趋新一派历史学家的认可,也在拥有很高威望的一代学者那里得到呼应,在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里面,就不仅提到档案和函牍,甚至还说到寻常百姓的流水账和同仁堂、王麻子、都一处的店家账簿对社会史的意义。显然,这跟过去清代学人主要依靠儒经诸子、正史通鉴、重要文集最多加上笔记、野史不同了,因为关于"什么是历史"的观念不同了,研究历史的领域也扩大了。
可是,我们也注意到,在思想史或哲学史的领域,这种变化却一直不很明显,整个二十世纪,从谢无量、胡适、冯友兰、候外庐到任继愈,哲学史或思想史一部接一部,但是在历史资料的使用范围上面,似乎还没有看到根本性的变化,通常只是由于评价尺度和政治立场的变化,发现了更多的可以入史的文集和著作,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用户评论

0人参与0条评价
没有更多数据...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