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为《庄子》内篇中之重要一篇,体现了道家哲学的中心思想,历来认为是庄子自著。任继愈同志在1961年第二期《哲学研究》发表的《庄子探原》中指出:“《庄子》内篇七篇不是代表庄周的思想的著作,而是西汉初期黄老文学某个支派的著作。”然而这一新观点未能为学术界所接受。张德钧先生在1961年第五期《哲学研究》发表的《〈庄子〉内篇是西汉初人的著作吗》一文中指出:“任先生文章的全部论证,实际没有一个可以作为《庄子》内篇是西汉初人所著的证明。”本文拟不涉及整个内篇,仅从《齐物论》考察,以探求其著作年代,向前辈们求教。
一、《史记》无载是提出问题的根据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云:“庄子者,……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实事。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这里所列举的几篇庄子代表作,都不属于《庄子》内篇,而属于外篇。司马迁的《史记》,向来被认为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汉代著名学者刘向、杨雄称之为实录。如果内篇确为庄子所著,特别象《齐物论》这样体现中心思想的代表作,司马迁不可能不加以称道。试观《史记》之名家列传,凡有著作的,无不举其名篇以示例:如《商君列传》云:“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韩非列传》:“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在《屈原列传》中,亦列举《离骚》、《天问》、《招魂》、《哀郢》诸篇,均为原书中有代表性之佳作。而《庄子列传》所举名篇,除《畏累虚》、《亢桑子》已亡佚外,其余《渔父》、《盗跖》等篇,都难以同文辞优美、哲理精深的《齐物论》相比。以司马迁之才识,不可能会忽视《齐物论》之价值。这只能说,司马迁所见的庄子之书,其中无《齐物论》。
有一种说法,司马迁之所以不举内篇和《齐物论》,是由于他单取庄子书中诋訾孔子之篇。可是,《齐物论》中非议孔子之言,亦所在多有。如,瞿鹊子问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又如,“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这里先是贬孔子“丘不足知”,既而讲“丘与女皆梦”,称其不能“解人”,如此小视孔子,怎能说不是诋訾孔子呢?司马迁历举庄子诋孔之名篇,却没有提及《齐物论》,这又进一步证明《齐物论》非庄子之著作。
又有一种看法,认为司马迁是从各方面评介庄子著作的,“诋訾孔子”仅是一个方面,因而无须列举太多的篇目。笔者则认为:司马迁既然列举了《渔父》、《盗跖》等质量稍差的篇目,更不应忽视《齐物论》这样优秀的名篇。为此,重新探讨《齐物论》的著作年代,是完全有必要的。
二、《齐物论》与《老子》之比较
《齐物论》作为我国古代的哲学著作,要考察其著作年代,首先应当将其与同时期的其他哲学著作相比较,以定其时间先后。《齐物论》为杂采众说而成,以老子书较之,其文相类似之处甚多,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不过,庄子之学,历来皆认为本归于老子之言,故虽然相似,但亦不足为奇。然而老子书并非老子所作,乃一杂记体,其中如杨朱之“贵生”说,宋钘之“非斗”说,关尹之“清虚”说,慎到、庄周之“弃知去己”说,以及农、兵诸家之言论,皆包孕甚广,字句亦颇重复,毫无结构之可言,其非老子所自著,学术界前辈早已论及。《齐物论》既与伪《老子》相类,则其文当然不足置信,其著作年代当然要重新考察,现将《齐物论》与《老子》相似之处,缕述于后,以证《齐物论》之抄袭,非庄子所自著。
1、论道辨名。《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齐物论》则曰:“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又曰:“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而《齐物论》曰:“道隐于小成。”《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又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而《齐物论》曰:“言隐于荣华。”又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又曰:“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又曰:“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按《老子》之所谓名,即《齐物论》之所谓言。两相对照,虽字词不完全一样,但其含义则相近。
2、论万象本元。《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而《齐物论》曰:“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按《老子》之所谓道,盖即《齐物论》之所谓真君。《老子》之所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即《齐物论》所谓“无益损乎其真”。
3、论元始有无。《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齐物论》曰“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邪?今我则己有谓矣。”这里所引《老子》与《齐物论》二家之言论,皆欲穷始、有、无三者之究竟,《老子》之所谓玄,亦即《齐物论》之所谓始。
4、论道化万物。《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齐物论》曰:“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两者看法一致,皆认为万物化生,原于一。所谓一,乃道之所生。
5、论道序。《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又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簿,而乱之首。”又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而《齐物论》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按《老子》之所谓无及道,即《齐物论》中所谓之未始有物。所谓有及德,即《齐物论》中所谓之有物。按照《齐物论》的看法,既有物,则必自形成其封界,既有封界,则其势必不免于有是非。而《老子》以义、礼、忠、信为不足贵,亦因其有封有是非。两者认识道序之层次先后,几乎完全相同。
6、赞玄。《老子》曰:“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而《齐物论》曰:“有情而无形。”又曰:“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两者皆论道之玄妙,不可探测。
7、论虚中大用。《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而《齐物论》曰:“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这里讲橐龠与道枢,皆能虚中,故易获大用。
8、论损益成毁。《老子》曰:“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而《齐物论》曰:“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老子》曰:“夫唯道善贷且成。”而《齐物论》曰:“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老子》所谓之损益,即《齐物论》所谓之成亏,而皆无一定之准衡。如以道观之,则全然相等。
9、检制情欲。《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而《齐物论》曰:“与物相刃相靡,其形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老子》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又曰:“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而《齐物论》曰:“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又曰:“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而《齐物论》曰:“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两者都讲人之情欲,不可不知检制,如不知检制,任性纵欲,祸害必将归之。
10、言异俗。《老子》曰:“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而《齐物论》曰:“众人役役,圣人愚芚。”两者都以愚芚为高,昭昭为戒,不愿与凡俗同流合污。
11、言虚无合于自然。《老子》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且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而《齐物论》曰:“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按《老子》言天地且不能久,而《齐物论》则谓人之死生,属于自然现象,用不着以恶和悦的感情对待。
12、言形心。《老子》曰:“形若槁木,心若死灰。”而《齐物论》曰:“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此两者,一以正道,一以反诘,然皆以槁木死灰譬喻形心。
13、言葆光复明。《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尘,用其光,复归其明。”而《齐物论》曰:“此之谓葆光。”又曰:“莫若以明。”此两者皆言用光之道,贵乎善葆。
14、言知。《老子》曰:“知不知,上也。”而《齐物论》曰:“知止其所不知,至矣。”两者皆言上知不在多知。
按《老子》与《齐物论》两种,篇幅俱不甚长,而其相同和相近之说,竟占《齐物论》全篇的五分之二。相似处既如此之多,自非一般的偶合,如不是作《齐物论》者抄袭《老子》,就必然是作《老子》者抄袭《齐物论》,两者必居其一。然从两者内容来看,其共同之处乃是《齐物论》对《老子》本义的阐发与引伸,其著作年代,应为《老子》在前,《齐物论》在后。《老子》如果确为春秋时的老子所自著,那末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生卒年代为公元前369——286年、属于战国时代的庄子,当然可以著作《齐物论》了。问题是《老子》的著作年代有问题,《老子》非春秋时的老子所自著。查考《老子》一书,早在明代宋濂的《诸子辨》中就提出了怀疑,其言曰:“或称周平王四十二年,以其书授关尹喜,今按平王四十九年入春秋,实鲁隐公之元年,孔子则生于襄公二十二年,自入春秋,下距孔子之生,已一百七十二年。老聃,孔子所当问礼者,何其寿欤?”这里仅疑其年代,与传言不符,然尚未指明《老子》非老子所自著。近人刘汝霖、顾颉刚先生对此问题,皆有精详之讨论,较为可信。刘氏说:“老子书里面,有许多钞《韩非子·解老·喻老》的文字而钞错的,所以证明本书辑成的时代,是在《解老》、《喻老》之后。”(见《周秦诸子考》第57页)顾先生在《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一文中,则认为《老子》书成于《吕览》之后。韩非的生卒年代(公元前280——233年)在庄子之后,《吕览》的年代则更后,由此可见,《齐物论》决非庄子所著。
三、《齐物论》与《慎子》之比较
《齐物论》不仅与《老子》书相类,而且与《慎子》书中的言论,亦多有相似之处。关于慎子书,学者们考评甚多,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曰:“汉志法家有《慎子》四十二篇,唐十卷,崇文总目三十七篇,今止五篇,其伪可知。”姚氏认定其书不足信,而《周氏涉笔》曰:“稷下能言者,如慎到。最为屏去缪悠,剪削枝叶,本道而附于情,主法而责于上,非田骈、尹文之徒所能及,五篇虽简约,而明白纯正,统本贯末。”(见《文献通考》)宋濂《诸子辨》亦称《慎子》曰:“纯简明易,类非刑名家所可及,到亦稷下能言士哉。”由是而言,慎子之书虽丧佚,但就仅存的几篇来看,似亦不无可取之处。今以《齐物论》与《慎子》相较。《慎子》曰:“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倛,则见者皆走,易之以元緆,则行者皆止。”而《齐物论》曰:“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慎子》又曰:“诗往志也,书往诰也,春秋往事也。”而《齐物论》亦曰:“春秋经世,先王之志。”从以上所引,可见两者有相同之迹。然《四库全书提要》称慎子之书,乃“明人捃拾残剩,重为编次者”,或称慎子书有后人窜改增加之语,不足为信。然而庄子《天下篇》载有慎到之言,颇为精详。此篇虽也不一定为庄子自作,但必然出于庄子后学的一位大师之手,比较可信。因而取其说以与《齐物论》相比较,可以求得可靠的结论。
1、齐万物以为首。《天下篇》称慎子曰:“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辨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编,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即从首句来看,已将《齐物论》篇之全旨揭示出来。《吕览·不二篇》亦曰:“陈骈贵齐。”可见当时人讲齐,与《齐物论》之含义无殊。《慎子》与《齐物论》暗合若是,其中必有一改窜之作。《齐物论》曰:“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又曰:“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此即《慎子》所谓“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之意。《齐物论》又曰:“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又曰:“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於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此即《慎子》“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之意。《齐物论》曰:“百骸,九竅,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悦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也,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此即《慎子》“选则不徧”之意。《齐物论》曰:“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味终。”此即《慎子》“教则不至”之意。由此可见,《慎子》与《齐物论》之主旨相合。
2、弃知去己。《天下篇》曰:“慎到弃智去己,而缘于不得己,冷汰於物,以为道理,曰:‘知不知,将薄知,而后邻伤之者也。’”又曰:“夫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誉。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圣贤,夫块不失道。’”按《慎子》以为知不可极,惟有弃之以任自然而己,如以吾之浅知,而强欲知其所不知,则是仅近于伤。而《齐物论》曰:“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又曰:“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又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又曰:“齧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处则惴慓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糜鹿食荐,蝍且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鰌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就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这里所述,即《慎子》弃知之意。《齐物论》曰:“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这里所述,即《慎子》去己之意。
3、笑贤非圣。《天下篇》论慎到曰:“謑髁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纵脱无行,而非天下之大圣。”而《齐物论》曰:“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按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倡行仁义之道。而墨家以禹为宗,俭而兼爱,摩顶放踵,以救苍生为己任。彼此各守其教,更相是非,故为慎子所非难与讥笑。《齐物论》中又直讪孔子曰:“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又曰:“丘也与女皆梦也。”这些与《慎子》笑贤非圣之说,几乎完全吻合。
4、舍是与非。《天下篇》评介慎到曰:“椎拍輐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不师知虑,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而《齐物论》曰:“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人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而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按两家之言,似皆以是非之问题为难知,故主张舍弃而弗道,一任其随物宛转而已。此正与《天下篇》中谓慎子“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之意相合。
《齐物论》与《老子》之一部分相同,老子书已被证为伪,《齐物论》又安得而为真?《齐物论》与《慎子》中学说相同处又如此之多,更证明其为伪,《天下篇》论慎到,不啻如经如纲,而《齐物论》则似为传为目。笔者认为,很可能是庄子后学者窃《慎子》书以入庄书,《慎子》书早佚,据《史记》称慎子原著有十二论,虽不能直接说《齐物论》即为十二论之一,但必然有其中之材料,《庄子》内篇可能原无《齐物论》,即有是论,亦必真伪参半,未可尽信。
《齐物论》与《公孙龙子》亦时有相类之处,因篇幅限制,本文不再列举。
四、关于《齐物论》著作年代的结论
本诸上述,《齐物论》中包含了老聃、慎到、乃至公孙龙等之言论,乃杂采众说而成之伪作。既为赝品,其著作年代究为何时?笔者推断为秦汉之间,其根据如下述:
1、《齐物论》末节曰:“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按此节文字,既不类庄子自作,亦不类弟子所记,且亦决无如此作述之理。“昔者”二字,为我们推断其著作年代,提供了一项铁证。庄子卒于公元前286年,已处于战国后期。“昔者”说明在庄子死后又隔了很长一段时期,推断为秦汉之间,是有可能的。从文字上看,也确为后人追述的口吻。
2、《齐物论》不同于先秦时代的一般著作,当时著作很少特立题目,皆先成篇章,然后或取首句中之数字,或随取二字以安题,其题亦无甚意义。《齐物论》以论名篇,亦为古籍中所罕见。《论语》虽以论名书,然乃孔门问答之辞,不同于今之论体,论体始于《吕氏春秋》之六论,至汉初方普遍使用,如《过秦论》、《盐铁论》等,即以庄子本书三十三篇之命题,除《齐物论》外,有以三字成义,有以二字名篇,均未以论名,由此可证,《齐物论》确非庄子所作,应成书于开始以论名篇的秦汉之间。
3、从《齐物论》的内容来看,确带有秦汉之间的时代思想特征,如对至人的描绘:“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又言圣人:“旁日月,挟宇宙,参万岁而一成纯。”秦始皇、汉武帝都向往神仙,追求长生不老,难道不是受了《齐物论》中至人、圣人的影响吗?
4、写于汉初的《淮南子》,其中有与《齐物论》相类者,可为之作注释。
《齐物论》曰:“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而《淮南子、俶真训》云:“所谓‘有始者’,繁愤未发,萌兆牙蘖,未有形埒垠堮,无无蝡蝡,将欲生兴,而未成物类。有未始有‘有始者’,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被德含和,缤纷茏蓯,欲与物接,而未成兆朕。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无有彷佛,气遂而大通冥冥者也。‘有有者’,言万物掺落,根茎枝叶,青葱苓茏,蕉苞炫煌,蠉飞蝡动,蚑行喙息,可切循把握,而有数量。‘有无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扪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极也,储与扈冶。浩浩瀚瀚,不可隐仪揆度,而通光耀者。有未始有‘有无者’,包裹天地,陶冶万物,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根。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澄,莫见其形,若光耀之,间于无有,退蝡而自失也。曰:予能有无,而未能无无也,及其为无无,至妙何从及此哉。”
《齐物论》又曰:“昔者十日並出,万物皆照。”而《淮南子》云:“昔尧时十日出,焦木稼,杀草木,封豨长蛇,皆为民害,于是尧使羿上射十日,遂落其九,下杀长蛇,以除民害。”
根据以上引文,《淮南子》确为《齐物论》作注。如以文字进化之程序来看,似先由简单而渐进于繁复,犹先有八卦而后有文字。《齐物论》之原文甚略,而《淮南子》之注则甚详,由此可以推断,《淮南子》必本之于《齐物论》而作,如是则《齐物论》之产生,至迟不得后于《淮南子》。
《齐物论》综合了慎到、公孙龙及老子诸家之学说,则此论产生之最早时期,亦不得在《慎子》、《公孙龙子》、《老子》等书的成书之前,《慎子》与《公孙龙子》大约成书于秦汉以前的战国晚期。而《老子》书之著作年代则说法很多,然大多数人皆倾向于成书在战国时期。清汪中在《老子考异》断定《老子》一书作者为战国时代的周太史儋。崔适《洙泗考信录》认为《老子》乃老子弟子杨朱之徒所伪托。而梁启超于1923年3月4日在北京大学发表题为《提诉老子时代一案判决书》的讲演,提出各种证据,如按《史记》列传所说“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剖析说:“查魏为诸侯,在孔子卒后六十七年,老子既与孔子同时,何以他的儿子能做魏将?”从而指明《老子》的著作年代,在战国末世。梁氏的讲演在学术界激起轩然大波,影响极大。郭老在《青铜时代》中,肯定《老子》为战国时代老子弟子环渊对老子学说的阐述,除前述刘汝霖、顾颉刚持此种观点外,著名史学家范老、翦老亦都主张《老子》为战国时期作品。综合各家观点,把《老子》的著作年代定为战国后期,看来是靠得住的。《齐物论》既然吸取了《慎子》、《公孙龙子》、《老子》等书中的内容,则其著作年代,必然在这些书之后,再早也不会早于战国晚期,可见《齐物论》非庄子所自著。
总之,《齐物论》的成书年代,应该是在战国晚期以后,汉初写作的《淮南子》成书之前,定为秦汉之间,还是比较适合的。
参考文献
[1] 张德钧.《哲学研究》.1961年发表.
[2] 刘汝霖,顾颉刚.《周秦诸子考》.
[3] 梁启超.《提诉老子时代一案判决书》. 1923年发表.
[4]郎擎霄《庄子学案》民国二十三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5]《哲学研究》编辑部编 《庄子哲学讨论集》1962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