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张小丽

昭君出塞的史事是中国文人墨客喜于谈论的一个话题。以晋石崇《王昭君辞》为滥觞,历代歌咏昭君的作品不绝如缕,可谓“作者寖多,不容措手”[1],构成了一道绮丽而独特的文学景观。因时代的变迁和作者的变化,这一古老题材被不断注入新鲜的艺术生命,歌咏昭君的诗词曲作品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和精神风貌。其中,吟咏昭君的诗歌作品成就较为突出,尤以唐、宋为最。唐代以前的咏昭君诗多是“哀其不遇,怜其远别”,叙写昭君之悲怨;唐代诗人则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志,拓宽了此题材的主题。宋代咏昭君诗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其抒写的昭君形象,已经突破了单纯悲怨的局限,成了诗人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融合的载体,并深刻地体现了其思想观念、情感意向、精神构架和价值选择。据《全宋诗》考察,两宋共有八十余位作家创作了以昭君为主要吟咏对象的诗作一百三十余首。这些诗作中,透露出有宋一代士人多层次的文化心曲,寄寓了宋代诗人精忠报国的热忱、怀才不遇的悲愤、对现实政治的控诉及人生无常的叹惋等各种心态。
一精忠报国的热忱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文人地位之尊崇、待遇之恩厚,莫过于宋。宋太祖开国之初,汲取五代藩镇割据、政权迭更的历史教训,为巩固政权,制订了“兴文教”、“抑武事”的传统国策。宋代又改革了科举制度,广开取士之途,仕途出身集中于科举一路,使得不少寒介之士得以晋身仕途。进士及第后,通过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用户评论

0人参与0条评价
没有更多数据...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