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锡
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由于它集中了魏晋以前医学著作中有关脉学的论述,并全面系统加以整理,因而不仅体现了魏晋前历代名医的脉学成就和精华,更是中医脉学理论的结晶。长期以来,作为中医重要著作之一,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脉经》于晋代成书后,即被辗转传抄,在社会广为流传。至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经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奉诏整理后刊行,才有了统一版本并流传至今。因此,深人地研究林亿等人校注《脉经》的方法及贡献,对于我们研究《脉经)及其流传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试从三方面加以论述:
一、林亿校注本是后世所传《脉经》一切版本的祖本
(脉经)流传至北宋,曾出现多种古传本,仅林亿等人奉诏校定时就有三种不同的本子。林亿说:“世之传授不一,其别有三:有以隋·巢元方时行《病源)为第十卷,考其时,而缪自破;有以第五分上下卷,而撮诸篇之文,别增篇目者,推其本文,而义无取。稽是二者,均之未见厥真,各秘其所藏尔。”(林亿《校定脉经序》)这种情况的存在,不利于(脉经)之流传,也不利于其学术思想为后人掌握,因此林亿等人“各弹所学,博求众本”,“仍旧为一十卷,总九十七篇,”并于校勘整理后,在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由国子监第一次刊行。这一刻本是历史上《脉经》的最初刻本,也是后世所传(脉经)一切刊本的祖本。这一刻本在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以小字重刊。至南宋时,以此为据而重刊者已知有如下四种:1.福建建阳书坊刊本,刊年不详,为广西槽司本的主要蓝本。
2.广西嘈司本,约刊行于南宋嘉定(1209军),主要依据上述福建建阳书坊本复刻而成。(见(宋广西槽司重刻脉经序))。3.何大任刊本。刊于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主要依据北宋绍圣小字监本翻刻而成。4.其他未详南宋刊本(见(王氏脉经后序》)。这些刻本今均已失传,唯独元代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河南垅兴道儒学据广西潜司本重刊本以及何大任本在元以后有影本及刻本行世,并在这两大系统上衍化出《脉经》多种版本流传至今。因此,由林亿等校注所产生的熙宁元年刻本,无疑在(脉经》流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换言之,没有林校本,就没有今世所传的《脉经》。
二、林亿校勘(脉经)的方法、内容:
(一)广聚校本,据经为断:
由于《脉经》成书后,古本多传,讹误错出,增加了校勘的困难。为了能较好地体现王氏(脉经)原貌,林亿“博求众本,据经为断,去取非私”,即广泛求取校勘众本,依据医学经典判断是非,而不以主观臆测作为去取的标准。今据林亿等人所出校勘语,可知当时曾引用医著多种,如:(素问》、《灵枢)、《太素)、(难经)、(甲乙经),仲景之书及(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等。如:《卷二、第二·胃实》:“右手关上脉阳实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腹中坚痛而热……”林亿校:《千金》作“病苦顽痛。”又如:《卷一·从横逆顺状匿脉第十一》:问曰:脉有相乘有从。林亿校:仲景从字作纵字。对于所用不同的(脉经》版本,林亿也一出校语加以说明。
(二)正其谬误,补其脱漏
(脉经)在反复传抄当中出现字句之谬误及内容之脱漏是必然的。因此,在校勘当中勘正对经文的误传,补充其间的脱漏,就成了最为重要的内容。据初步统计,这点在林校当中所占比重最大。
如:(卷三·心小肠部第二):“五月枯莽,胞中空虚,医反下之,此为重虚也。”林亿校:“月”当为“内”,“蓄”当为“乾”,枯燥也,皆字误耳。内字似月,由来远矣,遂以传焉。
又如:(卷二·肝胆部第一》:“黄帝日: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林亿校:忘当作怒。在补充脱漏方面,如:《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尺脉濡,苦小便难,宜服瞿麦汤,白鱼散,针关元,泻之。”林亿校:“(千金》云:脚不收,风痹。”指出在原文“小便难”下脱漏“脚不收,风痹”五字。”对于难作定论的地方,林亿则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只作客观论述,如:(卷四·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肾反心,二岁死……。”林亿云:“臣亿等按(千金》云:此中不论肺金之气,疏略未谕;(指南)又推五行,亦颇颠倒,待求别录也。
(三)删除全部方剂:
(脉经)原书中曾有大量方剂。如今本(脉经)卷七卷八卷九的内容,基本出自(伤寒论),卷七主要收人伤寒的内容,卷八为杂病内容,卷九收载妇人、小儿病等内容,并保存了大量的方子。这和林亿校正《脉经)的指导思想有关,他认为这是一部“叙阴阳表里,辨三部冗候飞分人迎、气口、神门,条十二经,二十四气,奇经八脉,以举五脏六腑、三焦、四时之病”的脉学专著,保全大量方子与全书主旨不符,故而全部删去。仔细分析今本《脉经》,我们仍可看出全书存有大量方剂的痕迹,如在(卷九》:“师曰:脉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为躯。(<金匾》作“妊娠”)桂枝主之……方在《伤寒)中。”(另有专文论述)
(四)补人四时经:
首先提出“四时经”为林亿所补人的是元明之际的医学家吕复。他说:“脉经十卷,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本诸(内经)、《素问》、(九卷)及扁鹊、仲景、元化之说,哀次而成……,历岁既深,传授不一,各秘所藏,互有得失。至宋秘阁林亿等,始考证谬妄,颇加改易,意其(新撰》、(四时经》之类,皆林氏所增人。”吕复的观点不无道理,从北宋校正医书局校理医书的整个情况看,林亿等人重新编次,或删改,或增补经文的情况是存在的,这也是今天一些人认为宋臣校书功过参半的原因之一。
但是,也有人对此持不同看法,日本丹波元溉认为“(四时经》即(隋书·经籍志)所载(三部四时五脏辨诊色决事脉一卷)”,“吕复以此二件,为宋臣所搀,误矣”,可备一说。然而,尽管人们对这“删”与“增”(或补)褒贬不一,林亿在《脉经)的校勘中,以认真严谨科学的态度作了大量的工作是不可否认的。
三、林亿注是(脉经)古传本中最早的注释:
考诸文献,历代对于(脉经)的研究,多限于传抄引录,校定重刊,唯北宋林亿在整理时作过少量的注释。在林亿之后的几百年间,也未见有系统的注释。因此林亿的(脉经)注是对(脉经》最早的注释,不仅对今人研究(脉经》有所裨益,即对注释也有借鉴作用。林亿的注释可分为三类情况
1.解释医学术语:
如:《卷二·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太阳在小手指外侧本节陷中。”林亿:陷中“即后黯穴也。”又《卷二一心小肠部第二》:“胞中空虚,医反下之,此为重虚也。”林亿:“胞者,膀胧也,津液之府也。”
2.注释词语:
如:《卷三·肺大肠部第四):
“肺者西方金,万物之所终。宿叶落,柯萎萎,枝条其机然独在。”林亿:“萎姜者,零落之貌也。言草木宿叶得秋,随风而落,而有枝条机然独在。”今(脉经校注)本把此句标点误断为“宿叶落柯,萎萎枝条,其机然独在”,即没有很好地领悟林亿的注语。
3.阐述医理:
如:《卷一·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脉何以知脏腑之病也?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即有热,迟即生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别知脏腑之病也。”
林亿:“腑者阳,故其脉数。脏者阴,故其脉迟。阳行迟,病则数。阴行疾,病则迟。”这些注释,继承了林亿等校注《素问》所创立的基本方法,即词语诊释与医理阐述并重。因而虽然数量不多,却颇有功底而见章法。
综上所述,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对于(脉经)的校勘注释,无论是在版本上,校勘方法及内容上,还是在经文注释上,都有着巨大贡献。肯定这一点,对于我们深人研究《脉经》,并进一步对其加以整理注释,使之发扬光大;对于我们继承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无疑有着深刻的意义。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