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辛红娟

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的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价值层等各个文化层面一直受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中国文化领域由于中国传统、西方古今与意识形态三方话语的紧张冲突,加之经济热潮和市民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出现了古今、中西文化冲突的多元景观和杂色纷呈色调,面临着文化转型的困境。我国高等院校按照西方学科分类的体制,人文学科中文、史、哲三科分列的弊端日益显现,而跨越两种语言、文化的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似乎进入了瓶颈期。一些具有进步文化意识的专家学者指出,面对这一教育弊端,唯有遵循“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以“道”为逻辑起点的国学才能提供综合性教育,培养基础厚实、适应面宽广的新型人才。 
一、“翻译转向”与国学重振 
在人类的生存斗争中,翻译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语言转换行为,更是人与自然对话、人与存在对话的场所。21世纪,人类生存的出路在于“进行对话,而非战争;走向‘翻译转向’”。翻译的目的在于引进新的话语机制,激活母语文化的僵化状态,翻译中自我立场和自我身份界定问题成为我们正确书写文化符码的先决条件。在全球文化融合的历史语境下,我们不能置西方于自我视野之外,但也不能丧失对自身文化的“阐释焦虑”,而对自身文化的阐释使得我们必须要回到中国文化的传统,在国学中做一番梳理和重新定位。 
如何在世界全球化中重建民族精神,发挥民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用户评论

0人参与0条评价
没有更多数据...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