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刘凯?周文

“和谐”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本。要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种崇尚和谐的文化精华,充分发掘其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使之成为和谐文化的重要内涵。努力促使人类实现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谐。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和”文化所形成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恪守的道德准则,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和现实意义。 

儒家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今天,我党在汲取传统文化“和谐”精华的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首次全面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就是让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人与人之间没有根本的厉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互相帮助。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然而,对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定位,是在与前人的比较中才准确厘定的。中国是最早提倡和谐思想的国家。早在西周末年(周幽王)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命题和思想理论。比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提出“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美在和谐”等思想要早提出两百年。外国人都说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和谐”的是毕达哥拉斯,这是对中国历史缺乏研究的表现,既史伯之后。又有春秋时的晏婴论“和同之异”。接着,孔子提出“和为贵”,孟子提出“人和”的思想。 

第一,人与人的关系 

儒家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贵和持中,和谐中庸,避免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为此提出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应遵守的价值原则。首先是“贵和”。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认为人和与否是胜负的决定因素。中国人把“贵和”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极力追求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与和谐,“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其次,“仁爱”。孟子讲“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孔子讲:“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它们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和基础。这种超阶级的仁爱观在阶级社会里是不现实的,常被统治者用来缓解阶级矛盾,具有一定的虚伪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风气不断恶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感情淡漠就更应该讲仁爱,改良社会风气、增进和谐氛围。儒家思想中也包含“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的价值取向,把普天之下的和谐友爱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三,恕道。孔子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已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卫灵公》),行忠恕之道,就是要推已及人,由已心推知人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许多社会矛盾就不会发生,即使有了矛盾也会很快的解决。第四,宽厚。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待人接物方面要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不刻薄,能容人。《坤·彖传》云:“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宏光大。品物咸亨”;“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第五。礼让。这里的“礼”既是指人们行为的规范、法则、仪式,又指札貌、礼节、礼仪等,“让”是指不争,儒家认为只有以礼待人,才能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孟子言:“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只有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现代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一系列社会秩序作保证,而较强的社会凝聚力,对于维持各种社会关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儒家这种重群体,重情谊重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理念对克服现代的物质主义、个人主义、恢复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稳定具有现实意义。今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出现,人们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化,若能科学合理吸收和有取舍地对待儒家文化中“和”的规范关系就能很好地整合人们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就会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发扬,而且能使社会主义的中国社会风尚更加和谐,社会风气更加文明。 

第二,人与社会的关系 

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这与我们今天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多元的社会”的命题是一致的。和谐社会不是要进入无差别境界。之所以提出和谐社会,其前提是中国已从单一走向多样、多元,假如没有多样、多元,就没有必要讲和谐。因此,提出和谐社会的目的也是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多样、多元。 

“和而不同”一语,较早的记载见于《国语·郑语》,西周太史史伯认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在这里区分了“和”与“同”的不同内涵对事物生成发展的不同作用。而春秋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晏婴继承了史伯有思想,晏婴在回答齐侯“和与同异乎”这一问题时说:“异。和如羹焉,”“和羹备五味,”(《春秋左传》)要烹制出美味的羹汤,必须具备多种原料;乐师要融合不同的音乐元素,协同不同特色的声音,才能创造出美妙的音乐。“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同流,以相继也,”“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这一思想后来被孔子所吸收,并在《论语·子路》中指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著名论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充分尊重创造性,差异性。认为只有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广泛参考借鉴学习不同意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和谐。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一种颜色够不成五彩,一种味道够不成美味,一种事物则无法比较。只有承认不同,才能“相成”“相继”。儒家的这一思想瑰宝,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儒家“和”文化中的和谐既是多样化中的和谐,也是差异化中的和谐。在不同制度下和不同发展阶段上,社会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从而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社会和谐所能达到的程度,它的表现形式,以及达到和谐社会的途径、手段,都是不同的。所以和谐社会不是应是具体的,不可能有一个抽象的,适合于任何条件的和谐社会的模式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和方法。因此我们就要尊重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尊重创造性和差异性,从而,创新出具有中国科特色的和谐社会之道。真正使得“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第三,人与自然的关系 

儒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儒家思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许多阐发。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都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他所追求的是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他还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等主张。也就是要扩展“爱”,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到宇宙万物。宋代张载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台一,”四个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七》中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主张只用鱼竿钓鱼,不用大网拦河捕鱼,并反对射猎夜宿之鸟。孟子提出“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禁止用过于细密的鱼网捕鱼,则大鱼捕,小鱼留,鱼鳖资源也就源源不断,永不枯竭;要“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是说到山林里砍柴要适时,秋冬草术零落可以砍伐,春夏草木生长时不宜砍伐,这样伐得当,则树木茂盛,取用不尽。把这句话演绎一下,可以认为这同今天反对滥捕滥猎,在保护自然上是一致的,是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史书上记载的“网开三面”、“里革断罟”等典故也体现了古人善待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就会对人们进行报复。”这说明自然界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人类没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而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所以我们要根据“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来审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道德伦理价值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就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片相处,这是儒家“和”文化中所真正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今天。我们讲“天人合一”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充分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的,而非简单的历史回归。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人的因素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小,让人与自然互动互利。 

综上可见,今天我们讲构建和谐社会中所需要的和谐文化和精神食粮,要在儒家“和”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发扬其理论中符合当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的思想,并以此来摒弃、革正、教育那些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产生的歪风邪气、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个人利益和其他不良的极端思想。使我们认识构建和谐社会中儒家“和”思想对协同人际关系、融洽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作用。让每个人按照党中央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自觉、自愿、自发、并自律地以极大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建设家园的热情为我们的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如果我们以和谐文化为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石。在具体事件中时时以大局为重以和为贵,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将早日实现。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