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国学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一、博文约礼的内涵
   宰我的“入井从仁乎”的问题,还是少乎力行,如果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应该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不过要不是宰我的问题,后世学儒者,也难以知晓夫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君子不仅要博学于文,还要约之以礼,那么就可以行乎中道了。如果只是字面这样解读经典,那么大家还是获益不多,乃至理解有失偏颇。博学于文,非是让我们广学多闻,反而学习最忌讳的就是广学多闻,你看楞严经中的阿难,一向以多闻著称,然而未全道力,以致有摩登伽之难。学习贵在精专,乃至一门深入,不可朝三暮四。
   一些国学大师对当下的教育提出了一条建议,就是提倡少学,而非一堂课语文,一堂课又数学,还要学英语、乃至科学,还有乐器,家长们还不放心,怕输在起跑线上,课外加之很多辅导班,试问这么多内容,一个成年人能荷担得起吗?门门不同的内容,中小学生们的脑子是乱的、是糊涂的,孩子们生下来都是好的,问题在于后天的教育。
   虽然博学,但是到具体做上,是要一门一门学,比如学习《弟子规》,就一直到学完为止,中间不要夹杂其他内容,比如学习《论语》,就只学论语,这样学,容易集中注意力、心不散乱,心能定,定了就能有所得;学完了论语,再学比如《大学》等经典。
   约之以礼是具体到行门上,礼并非是现在的讲礼貌这么简单,古时的礼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学科,道德仁义礼,这五德是五个层次,最高的是道,然而道者、无形,没有形象,是无为的,大家的行为举止自然合于道。然而道不行后,就要靠德,德是内在的,德之后是仁,文王、武王的以仁治天下;再次之就是义,义者,宜也,就是应该做的,义所当为;仁义不存后,就要靠礼,就是各种行为规范,试引一段《礼记·曲礼》的文字,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你看,按照礼记的仪轨,当下的教育,适当引入《礼记》等传统国学的教育,淡化利益与权谋,假以时日,可使民风更加淳朴,社会更加安定。
   原文如下: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二、孔子面见南子
   本段讲述了孔子与南子的故事。南子是卫国国君的夫人,妩媚多姿,受到卫国国君的宠幸,然而南子的名声不佳,所以子路对于老师见南子这件事,很不高兴。
   而孔子是如何向学生解释这件事呢?予所否者,就是我所否定的,上天也一定讨厌。这里有点言不尽意,孔子并未正面回答子路,也未对南子作出正面的评价,不过从孔子在卫国旅居的情况看,南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恶劣,否则南子在卫国那么大的威权,怎么会让孔子这样的耿介之士待那么久呢。
   原文如下: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三、中庸的本义
   这里孔子提到了中庸,后来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了一篇文章,就叫《中庸》,进一步阐发孔子中庸的思想,这里只是说中庸的德行,达到了极致,而民众很少能持久坚持下去。那么中庸是否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老好人”、“和稀泥”呢?肯定不是,孔子本人也是不认可乡愿的。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像马哲里讲的,既要看到事物的主要矛盾,但是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然而这种中正的状态不易达到,那么如果偏一点,该偏向哪边呢?与其巧佞,宁肯偏向于朴鲁、朴拙。
   原文如下: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最后,雍也篇的结论是什么呢?用子贡与孔子的问答作为本篇的收尾。
   四、雍也篇的结论是什么
   子贡是孔子弟子中最富裕的,被誉为鲁商的鼻祖,子贡说,如果能够兼济天下,怎么样,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你说的太简单了,怕只有圣人能做到你说的标准,尧舜都不一定能做到。说到这里,咱们说孔子是否是不苟言笑的人呢,实际上,《论语》主要是以问答的形式,来揭示了孔子日常教导弟子的一些案例,并没有涉及到生活中的孔子,所以也不用给孔子下一个很严肃、呆板的定义。
   何谓仁呢?自己想要的,也让别人能得到,比如某甲努力工作,想要得到升职加薪的回报,那么某甲也要这样为下属创造条件,后者说做领导的想要一些休闲,那么也不能令下属连轴转,要将心比心,这个就可以叫做仁。你看,孔子的仁道思想,其实并不复杂,就是推己及人而已。
   原文如下: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有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