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卫生宝鉴 >卷四

《卫生宝鉴》·卷四

清朝 卫生宝鉴 罗天益 著

予受学于东垣先生。先生授以内经要奥。仍授以制方之法。中书左丞董公彦明。中统辛酉夏领军攻济南。时暑隆盛。军人饮冷。多成痢疾。又兼时气流行。左丞遣人来求医于予。遂以数药付之。

至秋城陷矣。公回。谓予曰。向所付药。服之多效。其方君自制耶。古方耶予曰。有自制方。有古方。公曰。君用药如此。可谓得医之三昧矣。以自制方及古方。用之经验者。类而集之以济人。不亦善乎。予遂允之。凡古今名方。亲获效者。类以成书。详列于后。

卷四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论

痹论云。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谓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所以保冲和而遂颐养也。若贪多务饱。饫塞难消。徒积暗伤。以召疾患。盖食物饱甚。耗气非一。或食不下而上涌。呕吐以耗灵源。或饮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频数而泄。耗谷气之化生。

溲便滑利而浊。耗源泉之浸润。至于精清冷而下漏。汗淋漉而外泄。莫不由食物之过伤。滋味之太浓。如能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于饱甚者。即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糟粕变化。早晚溲便按时。精华和凝上下津液含蓄。神藏内守。荣卫外固。邪毒不能犯。疾无由作。故圣人立言垂教。为养生之大经也。

卷四

食伤脾胃论

论曰。人之生也。由五谷之精。化五味之备。故能生形。经曰。味归形。若伤于味亦能损形。今饮食反过其节。以至肠胃不能胜。气不及化。故伤焉。经曰。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失四时之调养。故能为人之病也。经曰。气口紧盛伤于食。

心、胃满而口无味。口与气口同。气口曰坤口。乃脾之候。故胃伤而气口紧盛。夫伤者有多少。有轻重。如气口一盛。得脉六至。则伤于厥阴。乃伤之轻也。枳术丸之类主之。气口二盛。脉得七至。则伤于少阴。乃伤之重也。雄黄圣饼子、木香槟榔丸、枳壳丸之类主之。气口三盛。脉得八至九至。则伤太阴。填塞闷乱则心胃大痛。备急丸、神保丸、消积丸之类主之。兀兀欲吐则已。俗呼食迷风是也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瓜蒂散吐之。如不能吐。则无治也。经曰。

其高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引而竭之也。

【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白术(二两)枳实(一两麸炒)

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无时。用白术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久服令胃气强实。不复伤也。

【橘皮枳术丸】治老幼元气虚弱。饮食不消。或脏腑不调。心下痞闷。

白术(二两)枳实(麸炒)橘皮(各一两)

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食远。夫内伤用药之大法。

所贵服之强人胃气。令胃气益浓。虽猛食多食重食而不伤。此能用食药者此药久久益胃气。令不复致伤。

【半夏枳术丸】治因冷食内伤白术(二两)半夏(泡七次)枳实(麸炒各一两)

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食远。汤浸蒸饼丸亦可。如食伤寒热不调每服加上二黄丸十丸。白汤送下。

【木香枳术丸】破滞气。消饮食。开胃进食。

白术(二两)木香枳实(麸炒各一两)

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食远。

【木香化滞汤】治因忧气食冷湿面。结于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气。

半夏(一两泡)草豆蔻炙甘草(各五钱)柴胡(四钱)

木香橘皮(各三钱)枳实(麸炒一钱)当归身(二钱)红花(五分)

上九味。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一盏。去渣稍热服。食远。忌生冷酒湿面。

【丁香烂饭丸】治饮食所伤。卒心胃痛。

甘松缩砂仁丁香皮(各三钱)甘草(炙,二钱)

京三棱(炮一钱)香附子(半两)木香(一钱)益智仁(三钱)

丁香广术(炮。各一钱)

上十味为末。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细嚼烧生姜亦可。无时。

【消滞丸】治一切所伤。心腹痞满刺痛。积滞不消。

黑牵牛(二两炒末)五灵脂(炒)香附(炒各一两)

上为末。醋糊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煮黄丸】治一切酒食所伤。心腹满闷不快。

雄黄(一两研)巴豆(五钱。去皮生用。研烂入雄黄末于内再研)

上件研匀。入白面三两。再同研匀。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时。先煎浆水令沸。下二十四丸。

煮二十沸漉入冷浆水内。沉冷。一时下二丸。一日服尽二十四丸也。加至微利为度。用浸药生浆水下。治胁下癖气块痛如神。

【木香槟榔丸】治一切气滞。心腹痞满。胁肋胀闷。大小便结滞不快利者。并宜服之。

木香槟榔青皮(去白)陈皮(去白)枳壳(麸炒)广术(煨切)黄连(各一两)黄柏(去粗皮)香附(炼炒)大黄(炒各三两)黑牵牛(生取头末四两)

上为末。滴水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加至微利为度。

【上二黄丸】治伤热食痞闷。兀兀欲吐。烦乱不安。

黄芩(二两)黄连(一两酒洗)枳实(麸炒半两)升麻柴胡(各三钱)甘草(二钱)

上六味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量所伤服之。

【消积集香丸】治寒饮食所伤。心腹满闷疼痛。及消散积聚、癖、气块。久不愈。宜服。

木香陈皮青皮三棱(炮)广术(炮)黑牵牛(炒)白牵牛(炒)茴香(炒各半两)巴豆(半两。

不去皮。用白米一撮同炒。米黑去米)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温姜汤下。无时。以利为度。忌生冷硬物。

【枳壳丸】治中焦气滞。胸膈痞满。饮食迟化。四肢困倦。呕逆恶心。常服升降滞气。化宿食。祛痰逐饮。美进饮食。

三棱(炮)广术(炮)黑牵牛(炒各三两)白茯苓(去皮)白术青皮(各一两半)陈皮(去白一两二钱)木香枳壳(麸炒)半夏(炮)槟榔(各一两)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姜汤送下。食后。

【开结妙功丸】治怫热内盛。癖坚积。酒食积、一切肠垢积滞。瘕积聚。疼痛发作有时。三焦壅滞。二肠燥结。或懊烦心。不得眠。咳喘哕逆。不能食。兼为肿胀。一切所伤心腹暴痛。又能宣通气血。消酒进食解积。

三棱(炮)神曲(炒各一两)川乌(一两半。去皮脐)大黄(一两同前四味为末好醋半升熬成膏。不破坚积。不用膏)麦(炒)茴香(炒,各一两)

半夏(半两)巴豆(两个。破坚积用四个)干姜(炮)

拣桂(各二钱)牵牛(三两拣净)

上为末。同前膏和丸如小豆大。生姜汤下十丸至十五丸。或嚼生姜。温水送下亦得。渐加二三十丸或心胃间稍觉药力暖性。却即减丸数。或取久积。或破坚积初服十丸。次服二十丸。每服加十丸。

大便三五行后如常服。少得食力后。更加取利为度。

【感应丸】治虚中积冷。气弱。有伤停积胃脘。不能传化。或因气伤冷。因饥饱食。饮酒过多。心下坚满。两胁胀痛。心腹大痛。霍乱吐泻。大便频数。后重迟涩。久痢赤白。脓血相杂。米谷不化。愈而后发。又治中酒呕吐。痰逆恶心。喜睡头旋。胸膈痞满。四肢倦怠。不欲饮食。不拘新久积冷。并皆服之。

南木香肉豆蔻丁香(各一两半)干姜(炮一两)

巴豆(七十个。去皮心膜。研出油)杏仁(一百四十个。汤浸去皮尖。研)

上上四味为末。外入百草霜二两。研。与巴豆、杏仁七味同和匀。用好蜡六两。溶化成汁。以重绢滤去滓。更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数沸。倾出待酒冷。其蜡自浮于上。取蜡秤用。春夏修合。用清油一两。铫内熬令末散香熟。次下酒。煮蜡四两同化成汁。就铫内乘热拌和前项药末秋冬修合。用清油一两半同煎。煮熟成汁。和前药末成剂。分作小铤子。油纸裹。旋丸。服之。每服三十丸。空心姜汤下。

【备急丹】治心腹百病卒痛如锥刺。及胀满下气。皆治之。易老名独行丸。脾胃论名备急大黄丸。

川大黄末干姜末巴豆(先去皮膜心。研如泥霜出油。用霜。各等分)

上合和一处研匀。炼蜜丸。臼内杵千百下如泥。丸如小豆大。夜卧温水下一丸。如下气实者加一丸。

如卒病不计时候。妇人有胎不可服。如所伤饮食在胸膈。兀兀欲吐。反复闷乱。一物瓜蒂散吐去之。

【瓜蒂散】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何谓下部无脉。此所谓木郁也。饮食过饱。填塞胸中。胸中者太阴之分野。内经曰。气口反大于人迎三倍。食伤太阴。故曰木郁则达之。吐者是也。

瓜蒂赤小豆(等分)

上二味。为极细末。每服一钱匕。温浆水调下。取吐为度。若不两手尺脉绝无。不宜便用此药。恐损元气。令人胃气不复。若止是胸膈中窒塞。闷乱不通。以指探之。如不得吐者。以物探去之。得吐而已。如食不去。用此吐之。

【枳实栀子大黄汤】治大病瘥后。伤食劳复。

枳实(二个。麸炒)栀子(二个。肥者)豆豉(一两二钱半)

上以清浆水三盏。空煮退八分。内枳实栀子。煮取八分。下豉再煮五七沸。去渣。温服。覆令汗出。若有宿食。纳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同煎。劳复则热气浮越。以枳实栀子汤以解之。以其热聚于胃上。以苦吐之。热散于表。以苦发之。食复则以苦下之。食膏粱之物过多。躁热闷乱者。亦宜服之。

【金露丸】治天行时病。内伤冷物饮食。心下痞闷。

桔梗(二两)大黄(一两)枳实(五钱。炒)牵牛头末(二钱半)

上四味为末。烧饭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温水下。如常服十丸至二十丸甚妙。

卷四

饮伤脾胃论

神农本草云。酒味苦甘辛。火热有毒。主百邪毒。行百药。通血脉。浓肠胃。润皮肤。久饮伤神损寿。若耽嗜过度。其酷烈之性。挠扰于外。沉注之体。淹滞于中。百脉沸腾。七神迷乱。过伤之毒一发。耗真之病百生。故内经曰。因而大饮则气以逆。肺痹寒热喘而虚惊。有积气在胸中。得之醉而使内也。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于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盖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于四肢也。若醉饱入房。气聚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名曰热厥。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皆肥贵人膏粱之疾也。古人惟麦菽之曲酿黍。而已为辛热有毒。犹严戒如此。况今之酝造。加以马兰、芫花、乌头、巴豆、大毒等药。以增气味。尤辛热之余烈也。岂不伤冲和、损精神、涸荣卫、竭天癸、夭人寿者也。故近年中风、虚劳、消狂、疮疡、癖积、衄、藏毒、下血者多有之大。概由朝醉夕醒。耽乐为常而得之也。古人云。脾热病则五脏危。岂不信哉。孔子云。惟酒无量不及乱。谓饮之无多而且有节。则所以养精神而介眉寿也。凡饮酒之际。切宜慎之戒之也。

卷四

饮伤脾胃方

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乃服酒症丸大热之剂下之。又有用牵牛、大黄下之者。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乖误甚矣。酒性大热。已伤元气。而重复泻之。况亦损肾水真阴、及有形阴血。俱为不足。如此则阴血愈虚。真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反增其阴火。是谓元气消亡。七神何根据。折人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金匮要略云。酒疸下之。

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用葛花解酲汤。令上下分消其湿。

【葛花解酲汤】白豆蔻缩砂葛花(各半两)干生姜神曲(炒)泽泻白术(各二钱)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猪苓(去皮)橘皮(去白。各一钱半)木香(半钱)莲花青皮(三分)

上十三味为极细末。每服三钱匕。白汤调下。但得微微汗出。酒病去矣。此盖不得已而用之。

岂可恃赖此药。日日饮之。此方气味辛辣。偶因病酒而用之。则不损元气。何者。敌酒病故也。若赖此服之。损人天年矣。

【法制生姜散】治饮酒过多。或生冷停滞。吐逆恶心。不欲饮食。

生姜(十两。切作片。用青盐糁过。再用白曲拌挹。焙干而用之)毕澄茄(二两半)

缩砂仁白豆蔻白茯苓(去皮)木香(各一两半)丁香(二两)官桂(去皮)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半夏(姜制)白术(各一两)甘草(炙)葛根(各半两)

上十四味为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温酒调下。不拘时。

【藿香散】温脾胃。化痰饮。消宿冷。止呕吐。治胸膈痞闷。腹胁胀痛。短气噎闷。咳呕痰水。噫醋吞酸。哕逆恶心。山岚瘴气。

浓朴(姜制)半夏(泡)藿香陈皮(去白)甘草(炙。等分)

上五味。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子一个。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日三服。

【快气汤】治一切气疾。

缩砂仁(八两)香附子(三十二两)甘草(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盐汤点下。或咀入姜同煎。名小降气汤。

【五苓散】去水。利小便。

泽泻(二两半)白术赤伏苓猪苓(各一两半)官桂(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计时。

【大七香丸】治脾胃虚冷。心膈噎塞。渐成膈气。脾泄泻痢。反胃呕吐。

香附子(二两)麦(一两)丁香(三两半)缩砂仁藿香(各二两半)甘松乌药(各六钱半)官桂甘草陈皮(各二两半)

上十味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盐酒、盐汤任嚼下。忌生冷肥腻物。

【小七香丸】温中快膈。化积和气。治中酒呕逆。气膈食噎。茶酒食积。小儿疳气。

甘松(八两)益智仁(六两)香附子丁香皮甘草(各十二两)篷术缩砂(各二两)

上为末。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温酒、姜汤、熟水任下。

【枳术汤】治心下坚大如盘。乃水饮所作。

白术(三两)枳实(七枚)

上以水一斗。煎至三升。分作三服。腹中软即稍减之。对病增损。

【木香槟榔丸】疏导三焦。宽胸膈。破痰遂饮。快气消食。通润大肠。

木香槟榔杏仁(去皮尖。麸炒)枳壳(麸炒)青皮(去白。各一两)半夏曲皂角(去皮酥炙)郁李仁(去皮。各二两)

上八味为末。别用皂角四两。用浆水一碗。搓揉熬膏。更入熟蜜少许。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淡生姜汤送下。食后。

【导饮丸】治风痰气涩。膈脘痞满。停饮不消。头目昏眩。手足麻痹。声重鼻塞。神困多睡。志意不清。常服去痰。

三棱(炮)蓬术(炮。各三两二钱)白术白茯苓(去皮)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一两半。)木香槟榔枳实(麸炒)半夏(各一两)

上十味为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生姜汤送下。食后。渐加至百丸。忌猪肉、荞面等物。

【蠲饮枳实丸】消痰逐饮。导滞清膈。

枳实(麸炒)半夏(汤泡)陈皮(去白各二两)黑牵牛头末(三两)

上四味为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生姜汤送下。食后。

【神应丸】治因一切冷水及潼乳酪水所伤。腹痛肠鸣。米谷不化。

巴豆(去壳)杏仁(去皮尖)干姜(炮)百草霜(各半两)丁香木香(各二钱。

上六味。先将黄蜡二两。用好醋煮浮、滤去渣。将巴豆、杏仁二味同炒黑烟尽。研如泥。余四味为细末。然后再将黄蜡上火。春夏入小油半两。秋冬入小油八钱。溶开。入杏仁、巴豆泥于内。

同搅。旋旋下四味末子于内。研匀。搓作锭子。油纸裹了。旋丸如芥子大用。每服三五十丸。温米饮汤送下。食前。日三服。大有神效。

卷四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治验

癸丑岁。予随王府承应至瓜忽都地面住冬。有博兔赤马刺。约年三旬有余。因猎得兔。以火炙食之。各人皆食一枚。惟马刺独食一枚半。抵暮至营。极困倦渴。饮乳斗余。是夜腹胀如鼓。

疼痛闷乱。卧而欲起。起而复卧。欲吐不吐。欲泻不泻。手足无所措。举家惊慌。请予治之。具说饮食之由。诊其脉。气口大一倍于人迎。乃应食伤太阴经之候也。右手关脉又且有力。盖烧肉干燥。因而多食则致渴饮。

干肉得乳之湿。是以滂满于肠胃。肠胃乃伤、非峻急之剂则不能去。遂以备急丸五粒。觉腹中转失气。欲利不利。复投备急丸五粒。又与无忧散五钱。须臾大吐。又利十余行。皆物与清水相合而下。约二斗余。腹中空快。渐渐气调。至平旦。以薄粥饮少少与之。三日后。再以参术之药调其中气。七日而愈。或曰。用峻急之药。汝家平日所戒。今反用之何也。予对曰。理有当然。不得不然。内经曰。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更虚更实。此肠胃传化之理也。今饮食过节。肠胃俱实。胃气不能腐熟。脾气不能运化。三焦之气不能升降。故成伤也。大抵内伤之理。伤之微者。但减食一二日。所伤之物自得消化。此良法也。若伤之稍重者。以药。内消之。伤之大重者。以药除下之。痹论有云、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今因饮食太过。使阴气躁乱。

神不能藏。死在旦夕矣。孟子云。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峻急之剂。何不可用之有。或者然之。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