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第六部分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第六部分

唐朝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王冰 著

故风胜则动,

不宁也。○新校正云:详风胜则动至湿胜则濡泄五句,与《阴阳应象大论》文重,而注不同。

热胜则肿,

热胜气则为丹缥,胜血则为瘫脓,胜骨肉则为驸肿,按之不起。

燥胜则乾,

乾於外则皮肤皱揭,乾於内则精血枯涸,乾於气及津液则肉乾而皮着於骨。

寒胜则浮,

浮,谓浮起,按之起见也。

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驸肿。

濡泄,水利也。驸肿,肉泛,按之陷而不起也。水闭,则逸於皮中也。

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帝曰:愿闻其用也。岐伯曰: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

用,谓施其化气。

故太阴雨化,施於太阳;太阳寒化,施於少阴;

新校正云:详此当云少阴少阳。

少阴热化,施於阳明;阳明燥化,施於厥阴;厥阴风化,施於太阴。各命其所在以征之也。帝曰:自得其位何如?岐伯曰:自得其位,常化也。帝曰:愿闻所在也。岐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随气所在以定其方,六分占之,则日及地分无差也。

帝曰:六位之气,盈虚何如?岐伯曰:太少异也,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

力强而作,不能久长,故暴而无也。亡,无也。

帝曰:天地之气,盈虚何如?岐伯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

运,谓木火土金水,各主岁者也。地气胜,则岁运上升;天气胜,则岁运下降;上升下降,运气常先迁降也。

恶所不胜,归所同和,随运归从而生其病也。

非其位则变生,变生则病作。

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

胜,谓多也。上多则自降,下多则自迁,多少相移,气之常也。○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云: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於地,地气上升,气腾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此亦升降之义也。

胜#42多少而差其分,

多则迁降多,少则迁降少,多少之应,有微有甚之异也。

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大要》曰: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此之谓也。

以其五分七分之,所以知天地阴阳过差矣。

帝曰:善。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

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发表不远热,攻裹不远寒。

汗泄,故用热不远热;下利,故用寒不远寒;皆以其不住於中也。如是则夏可用热,冬可用寒;不发不泄,而无畏忌,是谓妄造#43,法所禁也。皆谓不获已而用之也。差#44秋冬亦同法。○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发不远热,无犯温凉。

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岐伯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

以水济水,以火济火,适足以更生病,岂唯本病之益甚乎。

帝曰:愿闻无病者何如?岐伯曰:无者生之,有者甚之。

无病者犯#45禁,犹能生病,况有病者,而求轻喊,不亦难乎。

帝曰:生者何如?岐伯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食已不饥,吐利腥秽,亦寒之疾也。

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瘫疽疮疡,瞥郁注下,娴愈肿胀,呕,欤钮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闷之病生矣。

暴瘠冒味,目不识人,躁扰狂越#46,妄见妄闻,马晋惊瘸,亦热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

春宜凉,夏宜寒,秋宜温,冬宜热,此时之宜用,不可不顺。然犯热治以寒,犯寒治以热,犯春宜用凉,犯秋宜用温,是以胜也。犯热治以咸寒,犯寒治以甘热,犯冻治以苦温,犯温治以辛冻,亦胜之道也。

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损,亦无陨也。

故,谓有大坚症痕,痛甚不堪,则治以破积愈痛之药;是谓不救,爻死#47尽死;救之盖存其大也,虽服毒不死也。上无现,言母叉全。亦无头,言子亦不死也。

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衰其大半,不足以害生,故虽#48大半则止其药;若过禁待尽,毒气内余,无病可攻,以当毒药,毒攻不已,则败损中和,故过则死。○新校正云:详此妇人身重二节,与上下文义不接,疑他巷脱简於此。

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

天地五行应运,有郁折#49不伸之甚者。

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

达,谓吐之,令其条达也。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夺,谓下之,令无壅碍也。泄,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折,谓抑之,制之冲逆也。通是五法,乃气可平调后乃观其虚盛而调理之也。

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写之。

过,大过也。大过者,以其味写之。以咸写肾,酸写肝,辛写肺,甘写脾,苦写心。过者畏写,故谓写为畏也。

帝曰:假者何如?岐伯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

正气不足,临气陷#50之,假寒热温冻,以资四正之气,则可以热犯热,以寒犯寒,以温犯温,以冻犯凉也

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

客气,谓六气更临之气。主气,谓五藏应四时,正王春夏秋冬也。

帝曰:至哉圣人之道!天地大化,运行之节,临御之纪,阴阳之政,寒暑之令,非夫子孰能通之!请藏之灵兰之室,署曰《六元正纪》。非斋戒不敢示,慎传也。

新校正云:详此与《气交变大论》末文重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四十六竟

#1任:顾本作『住』。

#2八:顾本作『七』。

#3三:顾本作『二』。

#4见:顾本『见』上有『早』字。

#5得:顾本作『待』。

#6遗:顾本作『遇』。

#7少:原作『相』,据顾本改。

#8司:原作『同』,据顾本改。

#9苦:顾本作『酸』。

#10火:颇本『火』上有『相』字。

#11二:颇本作『七』。下注文二『二』字仿此。

#12小徽:顾本作『火彻』。

#13其化上辛冻:此下十五字原脱,据顾本补。

#14亥:循例『亥』下疑脱r岁』字。

#15火:原作『月』,据顾本改。

#16报:原作『执』,据顾本改。

#17申未:顾本乙作『未甲』。

#18始:顾本作『分』。

#19乃:原作『及』,据顾本改。

#20厚:原作『源』,据顾本改。

#21拂:顾本作『佛』。

#22陈:顾本作『尘』。

#23五十四:顾本作『十五』。

#24折:原作『指』,据顾本改。

#25为:顾本作『气』。

#26横:顾本『横』上有『若』字。

#27夜:原作『刻』,据颇本改。

#28土:顾本作『二』。

#29木:原作『大』,据顾本改。

#30未:顾本作『来』。

#31当:顾本作『常』。

#32本:原作『木』,据顾本改。

#33少:原作『彤』,据颇本改。

#34支,柱妨也:此四宇原脱,据顾本补。

#35瓖,污血,亦脂也:此六字原脱,据顾本补。

#36为行劲:顾本无此三字。

#37呕涌:此二字原脱.据顾本补。

#38涌:原作『满』,据显本改。

#39啦:原作『溢』,据颇本改。

#40泛:顾本作『泥』。

#41阴:下仿此。原作『阳』,据顾本改。

#42胜:颇本无『胜』字。

#43造:顾本作『远』。

#44差:颅本无『差』字。

#45犯:原作『死据顾本改。

#46越:原作『热』,据顾本改。

#47死:颇本作『乃』

#48虽:顾本作『衰』。

#49折:顾本作『抑』。

#50陷:顾本作『胜』。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四十七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刺法论篇缺

本病论篇缺

新校正云:详此二篇缺在王注之前。按《病能论》篇末王冰注云世本既缺第七二篇,谓此二篇也。而今世有《素问》亡篇及《昭明隐旨论》,以谓此亡篇,仍托名王冰为注,辞理鄙陋,无足取者。旧本此篇名在《六元正纪论》后列之,为后人移於此。若以《尚书》亡篇之名皆在前篇之末,则旧本为得。

至真要大论篇上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五行主岁,岁有少多,故日盈虚更作也。《天元纪大论》曰: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则其义也。天分六气,散主#1太虚,三之气司天,终之气监地,天地生化,是为大纪,故言司天地者,余四可知矣。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天地变化,人神运为,中外虽殊,然其通应则一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不知其要,流散#2无穷。

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

飞扬鼓拆,和气发生,万物荣枯,皆因而化变成败也。

少阴司天,其化以热。

炎蒸郁燠,故庶类蕃茂。

太阴司天,其化以湿。

云雨润泽,津液生成。

少阳司天,其化以火。

炎炽赫烈,以烁寒灾。

阳明司天,其化以燥。

乾化以行,物无湿败。

太阳司天,其化以寒。

对阳之化也。○新校正云:详注云对阳之化,阳字疑误。

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

肝木位东方,心火位南方,脾土位中央,肺金位西方,肾水位北方,是五藏定位。然六气御、五运所至,气不相得则病,相得则和,故先以六气所临,后言五藏之病。

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问气皆然。

六气之本,自有常性,故虽位易,而化治皆同。

帝曰:问气何谓?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问气也。

六气分化,常以二气司天地,为上下吉凶胜复客主之理,岁中悔吝从而明之,余四气散居左右也。故《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此之谓焉。

司气为素化,

金运之气,乙庚岁也。间气为清化Q风生高劲,草木清玲,清之化也。○新校正云:详阳明巳亥之岁为初之气,辰戌之岁为二之气,寅申之岁为四之气,丑未之岁为五之气。

太阳司天为寒化,

辰戌之岁,严肃峻整,惨栗凝坚,寒之化也。

在泉为咸化,

丑未之岁,水司地气,故化从咸。

司气为玄化,

水运之气,丙辛岁也。

间气为藏化。

阴凝而玲,庶物敛容,岁之化也。○新校正云:详子午之岁太阳为初之气,巳亥之岁为二之气,卯酉之岁为四之气,寅申之岁为五之气。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学不厌备习也。

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如?岐伯曰:风行於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

厥阴在泉,风行於地。少阴在泉,热行於地。太阴在泉,湿行於地。少阳在泉,火行於地。阳明在泉,燥行於地。太阳在泉,寒行於地。故日余气同法也。本,谓六气之上元气也。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

化於天者,为天气,化於地者,为地气。○新校正云:按《易》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此之谓也。

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万物居天地之问,悉为六气所生化,阴阳之用,未尝有逃生化、出阴阳也。

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病机,下文具矣。

帝曰:其主病何如?

言采药之岁也。

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

谨候司天地所生化者,则其味正当其岁也。故彼药上#3专司岁气,所收药物,则一岁二岁,其所主用无遗略也。今详则字当作用。

帝曰:先岁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

专精之气,药物肥脓又於使用当其正气味也。○新校正云:详先岁疑作司岁。

帝曰:司气者何如?

司运气也。

岐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

五运主岁者,有余不足,比之岁物,恐有薄,有余之岁,药专精也。

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岐伯曰:散也。

非专精则散气,散气则物不纯。

故质同而异等也。

形质虽同,力用则异,故不尚之。

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栈探。此之谓也。

物与岁不同者何?以此尔。

帝曰:岁主藏害何谓?岐伯曰: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也。

木不胜金,金不胜火之类是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上淫於下,所胜平之,外淫於内,所胜治之。

淫,谓行所不胜己者也。上淫於下,天之气也。外淫於内,地之气也。随所制胜而以平治之也。制胜,谓五味寒热温冻随胜用之,下文备矣。○新校正云:祥天气主岁,虽有淫胜,但、当平调之,故不日治,而日平也。

帝曰:善。平气何如?

平,谓诊平和之气。

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知阴阳所在,则知尺寸应与不应。不知阴阳所在,则以得为失,以逆为从。故馑察之也。阴病阳不病,阳病阴不病,是为正病,则正治之,谓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也功阴位已见阳咏,阳位又见阴咏,是谓反病,则反治之,谓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也。诸方之制,咸悉不然j故日反者反治也。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日平。

新校正云:详论言至日平,本《灵枢》之文,今出《甲乙经》,云寸。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小大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微大者,名日平也。

阴之所在,寸口何如?

阴之所在,脉沉不应,引绳齐等,其候颇乖,故问以明之。

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

木火金水运,面北受气,凡气之在泉者,脉悉不见,唯其左右之气脉可见之。在泉之气,善则不见,恶者可见,病以气及客主淫胜名之。在天之气,其亦然矣。

厥阴在泉,则右不应二,

少阴在右故。

太阴在泉,则左不应。

少阴在左故。

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土运之岁,面南行令,故少阴司天,则二手寸口不应也。

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

亦左右义也。

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不应皆为脉沉,脉沉下者,仰手而况,覆其手,则沉为浮,细为大也。

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

司天日上,在泉日下。

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4。

尺不应寸,左右悉与寸不应义同。

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要,谓知阴阳所在也。知则用之不惑,不知则尺寸之灭,沉浮小大,常三岁一差。欲求其意,犹绕树问枝,虽白首区区,尚未知所诣,况其旬月而可知乎!

帝曰:善。天地之气,内淫而病何如?岐伯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裹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谓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申、丙申、戊申、庚申、壬申岁也。地气不明,谓天围之际,气色昏暗,风行地上,故平野皆然。昧,谓暗也。胁,谓两乳之下及珐外也。伸,谓以欲伸努筋骨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洒洒振寒,善伸数欠,为胃病。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为脾病。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邪在胃管也。盖厥阴在泉之岁,木王而克脾胃,故病如是。又按《脉解》云: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日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呜,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项#5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垫虫不藏。

谓乙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酉、丁酉、己酉、辛酉、癸酉岁也。阴处,北方也。不能久立,足无力也。腹大,谓心气不足也。金火相薄而为是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齿痛项肿,为大肠病;腹中雷呜,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也。盖少阴在泉之岁,火克金,故大肠病也。

岁太阴在#6泉,草乃早荣,

新校正云:详此四字疑衍。

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惇惇,嗑肿喉痹,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脏不可以回,胭如结,踹如别。

谓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岁也。太阴为土,色见应黄於天中,而反见於北方黑处也。水土同见,故日至阴之交,合其气色也。冲头痛,谓脑后眉问痛也。胭,谓膝后曲脚之中也。踹,腑后软肉处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耳聋浑浑惇惇,啦肿喉痹,为三焦病。为病冲头痛,目以脱,项似拔,腰似折,脾不可以回,胭如结,端如别,为膀胱足太阳病。又少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盖太阴在泉之岁,土王克太阳,故病如是也。(胭,戈麦切。)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少阴同候。

谓乙巳、丁巳、己巳、辛巳、癸巳、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岁也。处寒之时,热更其气,热气既往,寒气后来,故云更至也。余候与少阴在泉证同。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雾雾清暝。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嗑乾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谓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甲午、丙午、戊午、庚午、壬午岁也。露雾,谓露暗不分,似雾也。清,薄寒也。言雾起露暗,不辫物形而薄寒也。心胁痛,谓心之傍,胁中痛也。面尘,谓面上如有触冒尘土之色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为胆病。隘乾面尘,为肝病。盖阳明在泉之岁,金旺克木,故病如是。又按《脉解》云: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衰#7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不得动,故不可反侧也。

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栗。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隘痛颔肿。

谓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乙未、丁未、己未、辛未、癸未岁也。凝肃,谓寒气霭空,凝而不动,万物静肃其仪形也。惨栗,寒甚也。控,引也。睪,阴九也。颌,颊车前牙之下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哑痛颌肿,为小肠病。又少腹控举,引腰脊,上冲心肺,邪在小肠也。盖太阳在泉之岁,水克火,故病如是。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诸气在泉,风淫於内,治以辛冻,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风性喜温而恶清,故治之凉,是以胜气治之也。佐以苦,随其所利也。木苦急,则以甘缓之。苦抑,则以辛散之。《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此之谓也。食亦音饲,己日食,他日饲也。大法正味如此,诸为方者不铃尽用之,但#8一佐二佐,病已则止,余气皆然。

热淫於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热性恶寒,故治以寒也。热之大盛;甚於表者,以苦发之;不尽,复寒制之;寒制不尽,复苦发之;以酸收之。甚者再方,微者一方,可使铃已。时发时止,亦以酸收之。

湿淫於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与燥反,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也。燥除湿,故以苦燥其湿也。淡利窍,故以淡渗泄也。《藏气法时论》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灵枢经》曰:淡利窍也。《生气通天论》曰:味过於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明苦燥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曰:下太阴,其化下甘温。

火淫於内,治以咸玲,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火气大行心腹,心怒之所生也,咸性柔软,故以治之,以酸收之。大法侯其须汗者,以辛佐之,不叉要资苦味令其汗也。欲柔软者,以咸治之。《藏气法时论》曰: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此之谓也。

燥淫於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温利冻性,故以苦治之。下,谓利之使不得也。○新校正云:按《藏气法时论》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以辛写之,以酸补之。又按下文司天燥淫所胜,佐以酸辛,此云甘辛者,甘字疑当作酸。《天元正纪大论》云:下酸热。与苦温之治又异。又云: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

寒淫於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写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以热治寒,是为摧胜,折其气用,令不滋繁也。苦辛之佐,通事行之。○新校正云:按《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写之。旧注引此在湿淫於内之下,无义,今移於此。

帝曰:善。天气之变何如?岐伯曰: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院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玲泄腹胀,泄痕水闭,垫虫不出,病本於脾。

谓乙巳、丁巳、己巳、辛巳、癸巳、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岁也。是岁民病集於中也。风自天行,故太虚埃起。风动飘荡,故云物扰也。埃,青尘也。不分远物是为埃昏。土之为病,其善泄利。若病水,则小便闭而不下。若大泄利,则经水亦多闭绝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舌本强,食则呕,腹胀沧泄,痕水闭,为脾病。又胃病者,腹脾胀,胃院当心而痛,上支两胁,两咽不通,食饮不下。盖厥阴司天之岁,木胜土,故病如是。

冲阳绝,死不治。

冲阳在足附上,动脉应手,胃之气也。冲阳脉微则食饮喊少,绝则药食不入,亦下叉。还出也。攻之不入,养之不生,邪气日强,真气内绝,故其必死,不可复也。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民病胸中烦热,嗑乾,右肚满,皮肤,寒热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凯趣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驸肿,肩背臂孺及缺盆中痛,心痛肺缜,腹大满膨,膨而喘咳,病本於肺。

谓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甲午、丙午、戊午、庚午、壬午岁也。怫热至,是火行其政乃尔。是岁民病集於右,盖以小肠通心故也。病自肺生,故日病本於肺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溺色变,肩背臂燸及缺盆中痛,腹胀满膨膨而喘咳,为肺病。轨钮,为大肠病。盖少阴司天之岁,火克金,故病如是。又王注民病集於右,以小肠通心故。按《甲乙经》大肠附脊左环,回肠附脊右环。所说不应,得非火盛克金,而大肠病欤。

尺泽绝,死不治。

尺泽在肘内康大文中,动脉应手,肺之气也。火烁於金,承天之命,金气内绝,故爻危亡,尺泽不至,肺气已绝,荣卫之气,宣行无主,真气内竭,合?生之何有哉。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驸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甩,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於肾。

谓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乙未、丁未、己未、辛未、癸未岁也。沉,久也。肾气受邪,水无能润,下焦桔涸,故大便难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饥不用食,咳唾则有血,心悬如饥状,为肾病。又邪在肾,则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强痛,时眩。盖太阴司天之岁,土克水,故病如是。

太溪绝,死不治。

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应手,肾之气也。土邪胜水而肾气内绝,邪甚正微,故方无所用矣。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一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哺,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肘鸟腹满仰息、泄往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欤趣,病本於肺。?

谓甲寅、丙寅、戊寅、决寅、壬寅、甲申、丙申、戊申、庚申、壬申岁也。火来用事,则金气受邪,故日金政不平也。火炎於上,金肺受邪,客热内翻,水无能救,故化生诸病也。制火之客则己矣。○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盖少阳司天之岁,火克金,故病如是。

天府绝,死不治。

天府在肘复内侧上,掖下同身寸之三寸,动脉应手,肺之气也。火盛而金脉绝,故死。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民病左肚胁痛,寒清於中,感而疟,大冻革候,咳,腹中呜,注泄惊搪,名木敛生,莞於下,草焦上首。心胁暴痛,不可反侧,隘乾面尘,腰痛,丈夫癫疝,妇人少腹痛,目昧'毗疡,疮座瘫,垫虫来见,病本於肝。

夕谓乙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酉、丁酉、己酉、辛酉、癸酉岁也。金胜,故草木晚生荣也。配於人身,则筋骨内应而不用也。大冻之气,变易时侯,则人寒清发於中,内感寒气,则为疢疟也。大肠居右,肺气通之,今肺气内淫,肝居於左,故左朕胁痛如刺割也。其岁民自注泄,则无淫胜之疾也。大冻,次寒也。大冻且甚,阳气不行,故木容收敛,草荣悉晚,生气已升,阳不布令,故闭积生气而蓄於下也。在人之应,则少腹之内,痛气居之。发疾於仲夏,疮疡之疾犹及秋中,疮痉之息生於上,瘫肿之息生於下,疮色虽赤,中心正白,物气之常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症疝,妇人少腹肿,甚则隘乾面尘,为肝病。又胸满洞泄,为肝病。又心胸#10痛不能反侧,目脱毗疡#11缺盆中肿痛,掖下肿,马刀挟撄#12汗出振寒,疟,为胆病。盖阳明司天之岁,金克木,故病如是。又按《脉解》云:厥阴所谓癫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日癫疝少腹肿也。(座,姐禾切。)

太冲绝,死不治。

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脉动应手,肝之气也。金来伐木,肝气内绝真不胜邪,死其宜也。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财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於中,发为瘫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欤钮,善悲,时眩仆。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满,手热肘孪,掖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院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啦乾,甚则色□#13渴而欲饮,病本於心。

谓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岁也。太阳司天,寒气布化,故水且冰,而血凝皮肤之问,卫气结聚,故为瘫也。若乘火运而火热#14炎烈,与水交战,故暴雨半珠形雹也。心气为噫,故善噫。是岁民病集於心胁之中也,阳气内郁,湿气下蒸,故心厥痛而呕血,血泄轨钮,面赤目黄,善噫,手热肘挛掖肿,哑乾。甚则寒气胜阳,水行凌火,火气内郁,故渴而欲饮也。病始心生,为阴凌犯,故云病本於心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手热肘挛掖肿,甚则胸胁支满,心澹澹大动,面赤目黄,为手心主病。又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盖太阳司天之岁,水克火,故病如是。

神门绝,死不治。

神门,在手之掌后,锐骨之端,动脉应手,真心气也。水行胜#15火,而心气内绝#16,神气已亡,不死何待,善知其诊,故不治也。

所谓动气,知其藏也。

所以诊视而知死者何?以皆是藏之经脉动气,知神藏之存亡尔。

帝曰:善。治之奈何?

谓可攻治者。

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冻,佐以苦甘,以甘缓之,

以酸写之;厥阴之气,未为盛热,故以凉药平之。夫气之用也,积冻为寒,积温为热。以热少之,其则温也。以寒少之,其则冻也。以温多之,其则热也。以冻多之,其则寒也。各当其分,则寒寒也,温温也,热热也,凉凉也,方书之用,可不务乎。故寒热温冻,迁降多少,善为方者,意叉精通,余气皆然,从其制也。○新校正云:按本论上文云:上淫於#17下,所胜平之。外淫於内,所胜治之。故在泉日治,司天日平也。

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热气已退,时发动者,是为心虚,气散不敛,以酸收之。虽以酸收之,亦兼寒助,乃能珍除其源本矣。热见太甚,则以苦发之。汗已便冻,是邪气尽,勿寒冰之。汗已犹热,是邪气未尽,则以酸收之。已又热,则复汗之。已汗复热,是藏虚也,则补其心可矣。法则合尔,诸治热者,亦未叉得再三发三治,况四变而反覆者乎。

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气所淫,皆为肿满,但除其湿,肿满自衰。因湿生病不肿不满者,亦尔治之。湿气在上,以苦吐之,湿气在下,以苦泄之,以淡渗之,则皆燥也。泄谓渗泄,以利水道下小便为法。然酸虽热,以用利小便,去伏水也。治湿之病,不下小便,非其法也。○新校正云:按湿淫於内,佐以酸淡。此云酸辛者,辛疑当作淡。

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身半以上,温气余,火气复郁,郁湿相薄,则以苦温甘辛之药,解表流汗而松之,故云以汗为除病之故而已也。

火淫所胜,平以咸玲,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

同热淫义,热亦如此法,以酸复其本气也。不复其气,则淫气空虚,招其本#18。

燥淫所胜,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制燥之胜,叉以苦湿,是以火之气味也。宜下爻以苦,宜补叉以酸,宜写叉以辛。清甚生寒,留而不去,则以苦湿下之。气有余,则以辛写之。诸气同。○新校正云:按上文燥淫於内,治以苦温。此云苦湿,湿当为温,文注中湿字三,并当作温。又按《六元正纪大论》亦作苦小温。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写之。

淫散止之,不可过也。○新校正云:按上文寒淫於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此云平以辛热,佐以甘苦者,此文为误。又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阳之政,岁宜苦以燥之。

帝曰:善。邪气反胜,治之奈何?

不能淫胜於他气,反为不胜之气为邪以胜之。

岐伯曰:风司於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厥阴在泉,则风司於地,谓五寅岁、五申岁。邪气胜盛,故先以酸写,佐以苦甘。邪气退则正气虚,故以辛补养而平之。

热司於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少阴在泉,则热司於地,谓五卯、五酉岁也。先写其邪,而后平其正气也。

湿司於地,热反胜之,治以苦玲,佐以咸甘,以苦平之;

太阴在泉,则湿司於地,谓五辰、五戌岁也。补写之义,余气皆同。

火司於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少阳在泉,则火司於地,谓五巳、五亥岁也。

燥司於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

阳明在泉,则燥司於地,谓五子、五午岁也。燥之性,恶热亦畏寒,故以玲热和平为方利#19也。

寒司於地,热反胜之,治以咸玲,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太阳在泉,则寒司於地,谓五丑、五未岁也。此六气方治,与前淫#20胜法殊别。其云治者,写客邪之胜气也。云佐者,皆所利所宜也。云平者,补已弱之正气也。

帝曰:其司天邪胜何如?岐伯曰:风化於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

巳亥岁也。

热化於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

子午岁也。

湿化於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丑未岁也。

火化於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寅申岁也。

燥化於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甘苦;

卯酉岁也。

寒化於天,热反胜之,治以咸玲,佐以苦辛。

辰戌岁也。

帝曰:六气相胜奈何?

先举其用为胜。

岐伯曰:厥阴之胜,耳呜头眩,债愤欲吐,胃隔如寒,大风数举,保虫不滋,肚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院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呜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鬲咽不通。

五巳、五亥岁也。心下脐上,胃#21之分。胃鬲,谓胃院之上及大鬲之下,风寒气所生也。气并,谓偏着一#22边。鬲咽,谓食饮入而复出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胃病者,胃院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

少阴之胜,心下热,苦#23饥,脐下反痛#24,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痛搪泄,传为赤沃。

五子、五午岁也。沃,沐#25也。

太阴之盛,火气内郁,疮疡於中,流散於外,病在肱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问,胃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少腹满,腰雅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经肘肿#26,饮发於中驸肿於上。

五丑、五未岁也。湿胜於上,则火气内郁。胜於中,则寒迫下焦。水溢河渠,则鳞虫离水也。维,谓臀肉也。不便,谓腰重内强直,屈伸不利也。独胜,谓不兼郁火也。驸肿於上,谓首面也。足经肿,是火郁所生也。○新校正云:详注云:水溢河渠,则鳞虫离水也。王作此注,於经文无所解。又按太阴之复云:大雨时行,鳞见於陆。则此文於雨数至下,脱少鳞见於陆四字。不然则王注无因为解也。

少阳之胜,热客於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苦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

五寅、五申岁也。热暴甚,故草萎水涸,阴气消烁。介虫,金化也。火气大胜,故介虫屈伏。酸,醋水也。

阳明之胜,清发於中,左肚胁痛,搪泄,内为哑塞,外发癫疝,大冻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隘塞而咳。

五卯、五酉岁也。大冻肃杀,金气胜木,故草木华英,为杀气损削,改易形容,而焦其上首也。毛虫木化,气不宜金,故金政大行,而毛虫死耗也。肝木之气,下主於阴,故大冻行而癫疝发也。胸#27中不便,谓呼吸回转,或痛或缓急,而不利便也。气大盛,故哑塞而咳也。哑,谓喉之下,接连胸中,肺两叶之问也。

太阳之胜,凝冻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臧,热反上行,头项自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濡写。

五辰、五戌岁也。寒气凌逼,阳不胜之,故非寒时而止水冰结也。水气大胜,阳火不行,故诸羽虫生化而后也。拘,急也。苛,重也。络,脉也。太阳之气,系#28在於巅,故热反上行於头也。以其脉起於目内毗,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故自顶及脑户中痛,目如欲脱也。濡,谓水利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痔疟,头项自顶脑户中痛,目如脱,为太阳经病。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写之。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写之。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泄之。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写之。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泄之。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写之。

六胜之至,皆先归其不胜己者之故,不胜者,当先写之,以通其道,次写所胜之气令其退释也。治诸胜而不写遣之,则胜气浸盛内生诸病也。○新校正云:详此为治,皆先写其不胜,而后写其来胜,独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为异,疑甘字苦之误也。若云治以苦热,则六胜之治皆一贯也。

帝曰:六气之复何如?

谓报复,报其胜也。几先有胜,○新校正云:按《玄珠》:六气分正化对化,厥阴正司於.,对化於巳。少阴正司於午,对化於子。太阴正司於未,对化於丑。少阳正司於寅,对化於申。阳明正司於酉,对化於卯。太阳正司於戌,对化於辰。正司化令之实,对司化令之虚。对化胜而有复,正化胜而不复。此注云几先有胜,后铃复,似未然。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厥阴之复,少腹坚满,裹急暴痛,偃木飞沙,保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

裹,腹胁之中也。木偃沙飞,风之大也。风为木胜,故土不荣。气厥,谓气冲胸胁而凌及心也,胃受逆气而上攻心痛也。痛甚,则汗发泄。掉,谓肉中动#29也。清厥,手足玲也。食痹,谓食已心下痛,阴阴然不可名也,不可忍也,吐出乃止,此为胃气逆而不下流也。食饮不入,入而复出,肝乘脾胃,故令尔也。

冲阳绝,死不治。

冲阳,胃脉气也。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欺嚏,少腹绞痛。火见墦炳,隘燥,分注时止,气动於左,上行於右,咳,皮肤痛,暴疮心痛,郁冒不知人,乃洒淅恶寒,振栗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萎,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喊噫。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福#30,病痹胎疮疡,瘫疽座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

火热之气,自小肠从脐下之左入大肠,上行至左胁,甚则上行於右而入肺,故动於左,上行於右,皮肤痛也。分注,谓大小俱下也。骨萎,言骨弱无力也。隔肠,谓肠如隔绝而不便写也,寒热甚则然。阳明先胜,故赤气后化。流水不冰,少阴之本司於地也。在人之应,则冬脉不凝。若高山穷谷,已是至高之处,水亦当冰,平#31下川流,则如经矣。火气内蒸,金气外拒,阳热内郁,故为痱胜疮疡。胜甚,亦为疮也。热少则外生痱胜,热多则内结瘫座,小肠有热则户#32外为痔,其复热之变,皆病於身后及外侧也。疮疡痱胜生於上,瘫疽痉痔生於下,反其处者皆为逆也。

天府绝,死不治。

天府,肺脉气也。○新校正云:按上文少阴司天,热淫所胜,尺泽绝,死不洽。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天府绝,死不治。此云少阴之复,天府绝,死不治。下文少阳之复,尺泽绝,死不治。文如相反者,盖尺泽天府俱手太阴脉之所发动,故此互文也。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於中,咳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於陆。头顶痛重,而掉痣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写无度。

湿气内逆,寒气不行,太阳上流,故为是病。头顶痛重,则脑中掉痣尤甚。肠胃寒湿,热无所行,需灼胸府,故胸中不便,食饮不化。呕而密默,欲静定#33也。喉中恶玲,故唾吐玲水也。寒气易位,上入肺喉,则息道不利,故咳喘而喉中有声也。水居平泽,则鱼游於市。头顶胸痛,女人亦兼痛於眉问也。○新校正云:按上文太阴在泉,头痛项似技。又太阴司天云头项痛,此云#34头顶痛,顶疑当作项。

太溪绝,死不治。

太溪,肾脉气也。

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墦热,介虫乃耗。惊愈咳钮,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娴愈。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反热,哑络焦槁,渴饮#35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驸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

火气专暴,桔燥草木,翻焰自生,故翻热也。火内炽,故惊疼咳钮,心热烦躁,便数憎风也。火炎於上,则庶物失色,故如尘埃浮於面,而目娴动也。火烁於内,则口舌糜斓呕逆,及为血溢血泄。风火相薄,则为温疟。气蒸热化,则为水病,传为肘肿。驸,谓皮肉俱肿,按之陷下,泥而不起也。如是之证,皆火气所生也。

尺泽绝,死不治。

尺泽,肺脉气也。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乾,毛虫乃厉。病生胱胁,气归於左,善太息,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咳秽,烦心,病在鬲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

杀气大举,木不胜之,故苍青之叶,不及黄而乾燥也。厉谓疵疠,疾疫死也。清甚於内,热郁於外故也。

太冲绝,死不治。

太冲,肝脉气也。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中#36不利,心痛否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臧,腰雅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腹控睪,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喊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

雨冰,谓雹也。寒而遇雹,死亦其宜。寒化於地,其上复土,故地体分裂,水积冰坚。久而不释,是阳光之气不治寒凝之物也。太阳之复,与不相持,上湿下寒,火无所往,心气内郁,热由是生,火热内墦,故生斯病。○新校正云:详注云与不相持,不字疑作土。

神门绝,死不治。

神门,真心脉气。

帝曰:善。治之奈何?

复气倍胜,故先问以治之。

岐伯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写之,以甘缓之。

不大缓之,夏犹不已,复重於胜,故治以辛寒也。○新校正云:按别本治以酸寒,作治以辛寒也。

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写之,以酸收之,以#37苦发之,以咸奥之。

不大发汗,以寒攻之,持至仲秋,热内伏结而为心热,少气少力而不能起矣。热伏不散,归於骨也。

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写之,燥之,泄之。

不燥泄之,久而为身肿腹满,关节不利,端及伏兔怫满内作,膝腰经内侧驸肿病。

少阳之复,治以咸玲,佐以苦辛,以咸奥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冻。少阴同法。

不发汗以夺盛阳,则热内淫於四支,而为解然#38不可名也。谓热不甚,谓寒不甚,谓强不甚,谓弱不甚,不可以名言,故谓之解然。粗医呼为鬼气恶病也。久久不已,则骨热髓涸齿乾,乃为骨热病也。发汗夺阳,故无留热。故发汗者,虽热生病夏月,及差亦用热药以发之。当春秋时,纵火热胜,亦不得以热药发汗,汗不发而药热内甚,助病为疟,逆犯神灵,故日无犯温凉。少阴气热,为疗则同,故云与少阴同法也。数夺其汗,则津液竭涸,故以酸收,以咸润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发表不远热。

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

泄谓渗泄,汗及小便、汤浴皆是也。秋分前后则亦发之,春有胜则依胜法,或不已,亦汤渍和其中外也。怒复之后,其气皆虚,故补之以安全其气。余复治同。

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

不坚则寒气内变,止而复发,发而复止,绵历年岁,生大寒疾。

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奥之,脆者坚之,一哀者补之,强者写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太阳气寒,少阴少阳气热,厥阴气温,阳明气清,太阴气湿,有胜复则各倍其气以调之,故可使平也。宗,属也。调不失理,则余之气自归其所属,少之气自安其所居。胜复衰已,则各补养而平定之,爻清铃静,无妄挠之,则六气循环,五神安泰。若运气之寒热,治之平之,亦各归司天地气也。

帝曰:善。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四十七竟

#1主:顾本作『生』。

#2散:原作『故』,据顾本改。

#3上:显本作『工』。

#4同:原作『司』,据顾本改。

#5项:顾本作『颌』。

#6在:原脱,据颇本补。

#7衰:顾本作『表』。

#8但:原作『佐』,据显本改。

#9必:显本作『啦』。

#10胸:顾本作『胁』。

#11目脱毗疡:颇本作『目说毗痛』。

#12搂:顾本作『赛』。

#13始:原作『始』,据颇本改。

#14热:原脱,据颇本补。

#15胜:顾本作『乘』。

#16绝:顾本作『结』。

#17原作『天』,据颇本改。

#18本:顾本作『损』。

#19利:颇本作『制』。

#20淫:原脱,据顾本补。

#21胃:原作『谓』,据顾本改。

#22一:原脱,据顾本补。

#23苦:顾本作『善』。

#24痛:顾本作『动』。

#25沐:顾本作『沬』。

#26驸肿:原作『肿驸』,据顾本乙正。

#27胸:原作『胃』,据顾本改。

#28标:顾本作『标』。

#29动:原作门筋』,据顾本改。

#30福:顾本作『复』。

#31平:原作『中』,据顾本改。

#32户:顾本作『中』。

#33定:顾本作『密』。

#34头项痛,此云:此五字原脱,据顾本补。

#35饮:顾本作『引』。

#36中:顾本作『鬲』。

#37以:顾本作『辛』。

#38解然:顾本作『解俳』。下『解然』仿此。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四十八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至真要大论篇下

帝曰:气之上下,何谓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

身之半,正谓脐中也。或以腰为身半,是以居中为义,过天中也。中原之人悉如此矣。当伸臂指天,舒足指地,以绳量之,中正当脐也,故又日半,所谓天枢也。天枢,正当脐两傍,同身寸之二寸也。其气三者,假如少阴司天,则上有热中有太阳兼之三也。六气皆然。司天者其气三,司地者其气三,故身半以上三气,身半以下三气也。以名言其气,以气言其处,以气处寒热,而言其病之形证也。则如足厥阴气,居足及股经之内侧,上行於少腹循胁。足阳明气,在足之上,腑之外,股之前,上行腹脐之傍,循胸乳上面。足太阳气,起於目,上额络头,下项背过腰,横过牌枢股后,下行入驸贯端,出外踝之后,足小指外侧。足太阴气,循足及股经之内侧,上行腹胁之前。足少阴同之。足少阳气,循经外侧,上行腹胁之侧,循颊耳至目锐毗,在首之侧。此足六气之部主也。手厥阴少阴太阴气,从心胸横出,循臂内侧,至中指小指大指之端。手阳明少阳太阳气,并起手表,循臂外侧,上肩及甲上头。此手六气之部主也。欲知病诊,当随气所在以言之,当阴之分,玲病归之,当阳之分,热病归之,故胜复之作,先言病生寒热者,必依此物理也。○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云:天枢之上,夭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

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1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

彼气既胜,此未能复,抑#2郁不畅,而无所行,进则困於伟嫌,退则穷於怫塞,故上胜至则下与俱病,下胜至则上与俱病。上胜下病,地气郁也,故从地郁以名地病。下胜上病,天气塞也,故从天塞以名天病。夫以天名者,方顺天气为制,逆地气而攻之。以地名者,方从天气为制则可,假如阳明司天,少阴在泉,上胜而下俱病者,是怫於下而生也。天气正胜,天可逆之,故顺天之气,方同清也。少阴等司天,上下胜同法。○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逆而上,此之谓也。

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复至则

不以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也。胜至未复而病生,以天地异名为式。复气已发,则所生无问上胜下胜,悉皆依复气为病,寒热之主也。

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

虽位有常,而发动有无,不铃定之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

帝曰:善。复已而胜何如?岐伯曰: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

胜微则复微,故复已而又胜。胜甚则复甚,故复已则少有再胜者也,假有胜者,亦随微甚而复之尔。然胜复之道,虽无常数,至其衰谢,则胜复皆自止也。

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

有胜无复,是复气已衰,衰不能复,是天真之气已伤败甚,而生意尽。

帝曰:复而反病何也?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复其胜,则主胜之,故反病也。

拾己官观,适於他邦,己力已衰,主不相得,怨随其后,唯便是求,故力极而复,主反袭之,反自病者也。

所谓火燥热也。

少阳,火也。阳明,燥也。少阴,热也。少阴少阳在泉,为火居水位。阳明司天,为金居火位。金复其胜,则火主胜之。火复其胜,则水主胜之。余气胜复,则无主胜之病气也。故又日所谓火燥热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

随,谓随之。安,谓顺胜气以和之也。制,谓制止。平,谓平调。夺,谓夺其胜气也。治此者,不以数之多少,但以气平和为准度尔。

帝曰:善。客主之胜复奈何?

客,谓天之六气。主,谓五行之位也。气有宜否,故各有胜复之者。

岐伯曰:客主之气,胜而无复也。

客主自有多少,以其为胜与常胜殊。

帝曰:其逆从何如?岐伯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

客承天命,部统其方,主为之下,固宜祗奉天命。不顺而胜,则天命不行,故为逆也。客胜於主,承天而行,理之道,故为顺也。

帝曰:其生病何如?岐伯曰:厥阴司天,客胜则耳呜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

五巳、五亥岁也。

少阴司天,客胜则欤嚏颈项强,肩背瞥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瞑,甚则驸肿血溢,疮疡咳喘;主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满。

五子、五午岁也。

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驸肿,呼吸气喘;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瞥。

五丑、五未岁也。

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脍外发,及为丹嫖疮疡,呕逆喉痹,头痛隘肿,耳聋血缢,内为痣症;主胜则胸满,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热。

五寅、五申岁也。

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钮嗑塞,心鬲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复,谓复旧居也。白血,谓咳出浅红色血,似肉似肺者。五卯、五酉岁也。○新校正云:详此不言客胜主胜者,以金居火位,无客胜之理,故不言也。

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主胜则喉嗑中呜。

五辰、五戌岁也。

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痣,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县并,腰腹时痛。

五寅、五申岁也。大关节,腰膝也。

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尸股膝脏踹腑足病,瞥热以酸,驸肿不能久立,没便变;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鬲中,众痹皆作,发於肚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五卯、五酉岁也。

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搜不时,湿客下焦,发为濡写,及为肿,隐曲之疾;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

五辰、五戌岁也。隐曲之疾,谓隐蔽委曲之处病也。

少阳在泉,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於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少阴同候。

五巳、五亥岁也。

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写;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鸶塘,则寒厥於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

五子、五午岁也,惊,鸭也。言如鸭之后也。

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尸痛,屈伸不利,股经足膝中痛。

五丑、五未岁也。○新校正云:详此不言客主胜者,盖太阳以水居水位,故不言也。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折之,不足者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高者抑之,制其胜也。下者举之,济其弱也。有余者折之,屈其锐也。不足者补之,全其气也。虽制胜扶弱,而客主须安,一气失所,则矛循更作,榛棘互兴,各伺其便,不相得者,内淫外并,而危败之由作矣。同,谓寒热温清,气相比和者。异,谓水火金木土,不比和者。气相得者,则逆所胜之气以治之。不相得者,则顺所不胜气以治之。治火胜负,欲益者以其味,欲写者亦以其味,胜与不胜,皆折其气也。何者?以其性躁动也。治热亦然。

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已知之矣。其於正味,何如?岐伯曰:木位之主,其写以酸,其补以辛;

木位春分前六十一日,初之气也。

火位之主,其写以甘,其补以咸;

君火之位,春分之后六十一日,二之气也。相火之位,夏至前后各三十日,三之气也。二#3火之气则殊,然其气用则一矣。

土位之主,其写以苦,其补以甘;

土之位,秋分前六十一日,四之气也。

金位之主,其写以辛,其补以酸;

金之位,秋分后六十一日,五之气也。

水位之主,其写以咸,其补以苦。

水之位,冬至前后各三十日,终之气也。

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写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写之,以咸收之;

新校正云:按《藏气法时论》云: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更,急食咸以更之。此云以咸收之者误也。

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写之,以甘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写之,以咸奕之;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写之,以苦泄之;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写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胜理,致津液,通气也。

客之部主,各六十一日,居无常所,随岁迁移。客胜则写客而补主,主胜则写主而补客,应随当缓当急以治之。

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太阴为正阴,太阳为正阳,次少者为少阴,次少者为少阳,又次为阳明,又次为厥阴,厥阴为尽,义具《灵枢系日月论》中。○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何谓气有多少,鬼突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灵枢系日月论》曰: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两阳合於前,故日阳明也。

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灵枢繁日月论》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厌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厌阴,两阴#4尽,故日厥阴也。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

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曰:形有盛衰。

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5故也。

藏位有高下,府气有远近,病证有表裹,药用有轻重,调其多少,和其紧慢,令药气至病所为故,勿太过与不及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六,偶之制也。

奇,谓古之单方。偶,谓古之复方也。单复之制皆有小大,故奇方云君一臣二,君二臣三;偶方云君二臣四,君三臣六也。病有小大,气有远近,治有轻重所宜,故云制也。

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

汗药不以偶方,气不可以外发泄;下药不以奇制,药毒攻而致过。治上补上,方迅急则上#6不住而迫下;治下补下,方缓慢则滋道路而力又微;制急方而气味薄,则力与缓等。制缓方而气味厚,则势与急同。如是为缓不能缓,急不能急,厚而不厚,薄而不薄,则大小非制。轻重无度,则虚实寒热,藏府纷挠,无由致理。岂神灵而可望安哉!

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7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

假如病在肾而心之气味饲而玲足,仍急过之。不饲以气味,肾药凌心,心复益衰。余上下远近不#8同。

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

汤丸多少,几如此也。近远,谓府藏之位也。心肺为近,肝肾为远,脾胃居中。三阳胞胪胆亦有远近,身三分之上为近,下为远也。或识见高远,权以合宜,方奇而分两偶,方偶而分两奇,如是者近而偶制,多数服之,远而奇制,少数服之,则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肾服一,为奇#9制矣。故日小则数多,大则数少。○新校正云:详注云三阳胞胪胆,一本作三肠胞胪胆。再详三阳无义,三肠亦未为得。肠有大小,并谊肠#10为三,今已云胞胪,则不得云三肠,三当作二。胪,之力切。

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方与其重也宁轻,与其毒也宁善,与其大也宁小。是以奇方不去,偶方主之,偶方病在,则反一佐,以伺病之气而取之也。夫热与寒背,寒与热违。微小之热,为寒所折,微小之玲,为热所消。甚大寒热,则秘能与违性者争雄,能与异气者相格,声不同不相应,气不同不相合,如是则且惮而不敢攻之,攻之则病气与药#11气抗衡,而自为寒热以开闭固守矣。是以圣人反其佐以伺#12其气,令身#13气应合,复令其#14热参合,使其终异始同#15,燥润而败,坚刚强#16又折,柔脆自#17消尔。脆,须醉切。

帝曰:善。病生於本,余知之矣。生於标者,治之奈何?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言少阴太阳之二气,余四气标本同。

帝曰:善。六气之胜,何以候之?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

流於胆。

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

流於回肠大肠。○新校正云:详注云回肠、大肠,按《甲乙经》回肠即大肠也。

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

流於三焦小肠。

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

流於膀胱。

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

流於胃。

所谓感邪而生病也。

外否#18其气,而内恶之,中外不喜,因而遂病,是谓感也。

乘年之虚,则邪甚也;

年木不足,外有清邪。年火不足,外有寒邪。年土不足,外有风邪。年金不足,外有热邪。年水不足,外有湿邪。是年之虚也。岁气不足,外邪奏甚也。

失时之和,亦邪甚也;

六气临统,与位气相克,感之而病,亦随所不胜而与内藏相应,邪复甚也。

遇月之空,亦邪甚也。

谓上弦前,下弦后,月轮中空也。

重感於邪,则病危矣。

年已不足,邪气大至,是重#19感也。年已不足,天气克之,此时感邪,是重感也。内气召邪,天气不佑,欲病之不危,可乎?

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天地之气不能相无,故有胜之气,其叉来复也。

帝曰:其脉至何如?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

软虚而滑,端直以长,是谓弦。实而强则病,不实而微亦病,不端直长亦病,不当其位亦病,位不能弦亦病。

少阴之至,其脉钩;

来盛去衰,如偃带钧,是谓钧。来不盛去反盛则病,来盛去盛亦病,来不盛去不盛亦病,不偃带钧亦病#20不当其位亦病,位不能钧亦病。

太阴之至,其脉沉;

沉,下也。按之乃得,下诸位脉也。沉甚则病,不沉亦病,不当其位亦病,位不能况亦病。

少阳之至,大而浮;

浮,高也。大,谓稍大诸位脉也。大浮甚则病,浮而不大亦病,大而不浮亦病,不大不浮亦病,不当其位亦病,位不能大浮亦病。

阳明之至,短而涩;

往来不利,是谓涩也。往来不远,是谓短也。短甚则病,涩甚则病,不短不涩亦病。不当其位亦病,位不能短涩亦病。

太阳之至,大而长。

往来远是谓长。大甚则病,长甚则病,长而不大亦病,大而不长亦病,不当其位亦病,位不能长大亦病。

至而和则平,

不大甚,则为平调。不弱不强,是谓和也。

至而甚则病,

弦似张弓弦,滑如连珠,沉而附骨,浮高於皮,涩而止住,短如麻黍,大如帽簪,长如引绳,皆谓至而大甚也。

至而反者病,

应弦反涩,应大反细,应沉反浮,应浮反沉,应短涩反长滑,应软虚反强实,应细反大,是皆为气反常平之候,有病乃如此见也。

至而不至者病,

气位已至,而脉气不应也。

未至而至者病,

按历占#21之,几得节气,当年六位之分,当如南北之岁,脉象改易而应之。气序未移而脉先变易,是先天而至,故病。

阴阳易者危。

不应天#22常,气见交错,失其常位,更易见之,阴位见阳脉,阳位见阴脉,是易位而见也,二气错乱故气危。○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云: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帝曰:请言其应。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所谓脉应,即此脉应也。

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少阳之本火,太阴之本湿,本末同,故从本也。少阴之本热,其标阴,太阳之本寒,其标阳,本末异,故从本从标。阳明之中太阴,厥阴之中少阳,本末与中不同,故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从本从标从中,皆以其为化生之用也。

故从本者,化生於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化,谓气化之元主也。有病以元主气用寒热治之。○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23。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24同,气应异象。此之谓也。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言病热而脉数,按之不动,乃寒盛格阳而致之,非热也。

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形证是寒,按之而脉气鼓击於手下盛者,此为热盛拒阴而生病,非寒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标者,有生於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

反佐取之,是为逆取。奇偶取之,是为从取。寒病治以寒,热病治以热,是为逆取。从,顺也。

逆,正顺也;若顺,逆也。

寒盛格阳,治热以热,热盛拒阴,治寒以寒之类,皆时谓之逆,外虽用逆,中乃顺也,此逆乃正顺也。若寒格阳而治以寒,热拒寒而治以热,外则虽顺,中气乃逆,故方若顺,是逆也。

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始,明知逆顺,正行无问#25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

嘻嘻,悦也。言心意怡悦,以为知道终尽也。六气之用,粗之与工,得其半也。厥阴之化,粗以为寒,其乃是温。太阳之化,粗以为热,其乃是寒。於#26此差互,用失其道,故其学问识用不达,工之道半矣。夫太阳少阴,各有寒化,然#27量其标本应用则正反矣。何以言之?太阳本为寒,标为热,少阴本为热,标为寒,方之用亦如是也。厥阴阳明,中气亦尔。厥阴之中气为热,阳明之中气为湿,此二气亦反,其类太阳少阴也。然太阳与少阴有标本,用与诸气不同,故日同气异形也。夫一经之标本,寒热既殊,言本当究其标,论标合寻其本。言气不穷其标本,论病未辨其阴阳,虽同二#28气而主#29,且阻寒温之候,故心迷正理,治亦乱经,呼日粗工,允膺其称。

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天地变化,尚可尽知,况一人之诊,而云冥昧,得经之要,持法之宗,为天下师,尚卑其道,万民之式,岂日大哉。○新校正云:按《标本病传论》云:有其在标而求之於标,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标,有其在标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30,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31,言一而知百病之害#32;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33泄者,治其本;先泄#34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爻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馑察问甚,以意调之,问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此经论标本尤详。

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

复心之愠,不远而有。

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

言阳盛於夏,阴盛於冬,清盛於秋,温盛於春,天之常候。然其胜复气用,四序不同,其何由哉。

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冻,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於温,盛於暑;阴之动,始於清,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言春夏秋冬四正之气,在於四维之分也。即事验之,春之温正在辰巳之月,夏之暑正在未申#35之月,秋之冻正在戌亥之月,冬之寒正在丑寅#36之月。春始於仲春,夏始於仲夏,秋始於仲秋,冬始於仲冬。故丑之月,阴结层冰於厚地;未之月,阳焰电掣於天垂;戌之月,霜清肃杀而庶物坚;辰之月,风扇和舒而陈柯荣秀。此则气差其分,昭然而不可蔽也。然阴阳之气,生发收藏,与常法相会,征其气化及在人之应,则四时每差其日数,与常法相违。从差法,乃正可#37之也。

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此之谓也。

言气之少壮也。阳之少为暖,其壮也为暑;阴之少为忿#38其壮也为怒。此悉谓少壮之异气,证用之盛衰,但立盛衰於四维之位,则阴阳终始应用皆可知矣。

帝曰:差有数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度,日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纪大论》云:差有数乎?日…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此云三十度也者,此文为略。

帝曰:其脉应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

脉亦差,以随气应也。待差日足,应王气至而乃去也。

《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

天地四时之气,闭塞而无所运行也。

沉甚日病,弦甚曰病,涩甚日病,数甚日病,

但应#40天和气,是则为平。形见大甚,则为力致,以力而致,安能久乎!.故甚皆病。

参见日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日病,去而不去曰病,

参,谓参和诸气来#41见。复见,谓再见已衰已死之气。去,谓王已而去者也。日行之度未出於差,是为天气未出。日度过差,是为#42天气已去,而脉尚在,既非得应,故日病。

反者死。

夏见况,秋见数,冬见缓,春见涩,是谓反也。犯违天命,生其能久乎!○新校正云:详上文秋不数,是谓四塞,此注云秋见数,是谓反,盖以脉差只在仲月,差之度尽而数不去,谓秋之季月而脉尚数,则为反也。

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

权衡,秤也。天地之气寒暑相对,温清相望,如持秤也。高者否#43下者否,两者齐等,无相夺伦,则清静而生化各得其分也。

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动,谓变动常平之候,而为灾青也。苛,重也。○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日幽;两阳合明,故日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两阴交尽於戌亥,两阳合明於辰巳,《灵枢系日月论》云:亥,十月,左足之厥阴。戌,九月,右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日厥阴。辰,三月,左足之阳明,巳,四月,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於前,故日阳明。然阴交则幽,阳合则明,幽明之象,当由是也。寒暑位西南、束北,幽明位西北、束南。幽明之配,寒暑之位,诚斯异也。○新校正云:按《太始天元册文》云:幽明既位,寒暑弛张。

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因幽明之问,而形斯义也。言冬夏二至是天地气主岁至其所在也。春秋二分,是问气初二四五,四气各分其政於主岁左右也。故日至则气同,分则气异也。所言二至二分之气配者,此所谓是天地气之正纪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於前,冬夏气始於后,余已知之矣。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写奈何?

以分至明六气分位,则初气四气,始於立春立秋前各一十五日为纪法。三气六气,始於立夏立冬后各一十五日为纪法。由是四气前后之纪,则三气六气之中,正当二至日也。故日春秋气始於前,冬夏气始於后也。然以三百六十五日易一气,一岁已往,气则改新,新气既来,旧气复去,所宜之时#44,大#45地不同,补写之方,应知先后,故复以问之也。

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主,谓主岁。得,谓得其性用也。得其性用,则舒卷由人,不得性用,则动生乖件,岂驱邪之可望乎!适足以伐天真之妙气尔。如是先后之味,皆谓有病先写之而后补之也。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也。静而顺者为化,动而变者为变,故日之化之变也。

经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柠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针日工巧,药日神圣。○新校正云:按《难经》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以外知之日圣,以内知之日神。

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得其机要,则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於肝;

风性动,木气同之。

诸寒收引,皆属於肾;

收,谓敛也。引,谓急也。寒物收缩,水气同也。

诸气剩郁,皆属於肺;

高秋气冻,雾-气姻集,冻至则气热,复甚则气蝉,征其物象,属可知矣。绩,谓脸满。郁,谓奔迫也。气之为用,金气同之。

诸湿肿满,皆属於脾;

土薄则水浅,土厚则水深,土平则乾,土高则湿,湿气之有,土气同之。

诸热瞥德,皆属於火;

火象征。

诸痛痒疮,皆属於心;

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46生,痛痒疮疡生於心也。

诸厥固泄,皆属於下;

下,谓下焦肝肾气也。夫守司於下,肾之气也;门户束要,肝之气也。故诸厥固泄,皆属下也。厥,谓气逆。固,谓禁固。诸有气逆上行,及固不禁,出入无度,燥湿不怛,皆由下焦之主守也。

诸痿喘呕,皆属於上;

上,谓上焦心肺气也。炎热薄烁,心之气也;承热分化,肺之气也。热郁化上,故病属上焦。○新校正云:详痿之为病,似非上病,王注不解所以属上之由,使后人疑议。今按《痿论》云:五藏使人痿者,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璧。故云属於上也。痿,又谓肺痿也。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於火;

热之内作。

诸痉项强,皆属於湿;

太阳伤湿。

诸逆冲上,皆属於火;

炎上之性用也。

诸胀腹大,皆属於热;

热郁於内,肺胀所生。

诸躁狂越,皆属於火;

热盛於胃,及四未也。

诸暴强直,皆属於风;

阳内郁而阴行於外。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於热;

谓有声也。

诸病驸肿,疼酸惊骇,皆属於火;

热气多也。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於热;

反戾,筋转也。水液,小便也。

诸病水液,澄彻清泠,皆属於寒;

上下所出,及吐出溺出也。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於热。

酸,酸水及沬#47也。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深乎圣人之言,理宜然也。有无求之,虚盛责之,言悉由也。夫如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发昼止,时节而动,是无火也!当助其心。又如火#48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动复止,倏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呕而吐,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暴速注下,食不及化,是无水也。沧泄而久,止发无怛,是无水也。故心盛则生热,肾盛则生寒。肾虚则寒动於中,心虚则热收於内,又热不得寒,是无火也。寒不得热,是无水也。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热之不久,责心之虚。寒之不久,责肾之少。有者写之,无者补之,虚者补之,盛者写之,居其中问,疏者壅塞,令上下无碍,气血通调,则寒热自和,阴阳调达矣。是以方有治热以寒,寒之而水#49食不入,攻寒以热,热之而昏躁以生,此则气不疏通,壅而为是也。纪於水火,余气可知。故日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令气通调,妙之道也。五胜,谓五行更胜也。先以五行寒暑温冻湿,酸咸甘辛苦相胜为法也。

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奕,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涌,吐也;泄,利也。渗泄,小便也。言水液自回肠,沁别汁,渗入膀胱之中,胞气化之,而为溺以泄出也。○新校正云:按《藏气法时论》云: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更。又云: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

夫病生之类,其有四焉,一者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二者因气动而外有所成,三者不因气动而病生於内,四者不因气动而病生於外。夫因气动而内成者,谓积聚症痴,瘤气痒起,结核癫痛之类也。外成者,谓瘫肿疮疡,痂疥疽痔,掉应浮肿,目赤缥胜驸肿痛痒之类也。不因气动而病生於内者,谓留饮癖食,饥饱劳损,宿食霍乱,悲恐喜怒,想慕忧结之类也。生於外者,谓瘴气贼魅,虫蛇蛊毒,辈尸鬼击,冲薄坠堕,风寒暑湿,斫射刺割捶仆之类也。如是四类,有独治内而愈者,有兼治内而愈者,有独治外而愈者,有兼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内而后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外后治内而后愈者,有须齐毒而攻击者,有须无毒而调引者。几此之类,方法所施,或重或轻,或缓或急,或收或散,或润或燥,或叉或坚,方士之用,见解不同,各擅己心,好用#50非素,故复问之。

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言但非缓.积愈疾,解急脱死,则为良方。非爻要言以先毒为是,后毒为非,无毒为非,有毒为是,叉量病轻重,大小制之也。

帝曰:请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夫病之微小者,犹大#52火也。遇草而#53,得木#54而翻,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气以折之攻之。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翻,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翻灼自消,焰光扑灭。然逆之,谓以寒攻热,以热攻寒。从之,谓攻以寒热,虽从其性,用不叉皆同。是以下文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此之谓乎。○新校正云:按神农云: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二臣,九佐使也。

坚者制#55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56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量病证候,适事用之。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言逆者,正治也。从者,反治也。逆病气而正治,则以寒攻热,以热攻寒。虽从顺病气,乃反治法也。从少,谓一同而二异;从多,谓二同而三异也。言不#57同者,是谓#58制也。

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汇隐牍坛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夫大寒内结,蓄聚疝痕,以热攻,除寒格热,反纵,反纵之则痛发尤甚,攻之则热不得前,方以蜜煎乌头佐之以热蜜,多其药,服已便消。是则张公从此而以热因寒用也。有火气动,服玲已过,热为寒格,而身玲呕喊,哑乾口苦,恶热好寒,众议攸同,咸呼为热,玲治则甚,其如之何?逆其好则拒治,顺其心则加病,若调寒热逆,玲热铃行,则热物玲服,下哑之后,玲体既消,热性便发,由是病气随愈,呕喊皆除。情且不违,而致大益,醇酒玲饮,则其类矣,是则热因寒用也。所谓恶热者,凡诸食余气主於生者,○新校正云:详主字疑误上。○见之已呕也。又病热者,寒攻不入,恶其寒胜,热乃消除。从其气则热增,寒攻之则不入。以豉豆诸玲药酒渍或温而服之,酒热气同,固无违件,酒热既尽,寒药已行,从其服食,热便随散,此则寒因热用也。或以诸玲物,热齐和之,服之食之,热复围解,是亦寒因热用也。又热食绪肉及粉葵乳,以椒姜橘热齐和之,亦其类也。又热在下焦,治亦然。假如下气虚乏,中焦气壅,朕胁满甚,食已转增,粗工之见无能断也,欲散满则恐虚其下,补下则满甚於中,散气则下焦转虚,补虚则中满滋甚。医病参议,言意皆同,不救其虚,且攻其满,药入则喊,药过依然,故中满下虚,其病常在。乃不知疏启其中,峻补於下,少服则资壅,多服则宣通,由是而疗,中满自除,下虚斯实,此则塞因塞用也。又大热内#59结,注泄不止,热宜寒疗,结复已除,以寒下之,结散利止,此则通因通用也。又大热凝内,久利沧泄,愈而复发,绵历岁年,以热下之,寒去利止,亦其类也。投寒以热,凉而行之,投热以寒,温而行之,始同终异,斯之谓也。诸如此等,其徒定系#60略举宗兆,犹是反治之道,斯其类也。○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亦热因寒用,寒因热用之义也。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逆,谓逆病气以正治。从,谓从病气而反疗。逆其气以正治,使其从顺,从其病以反取,令彼和调,故日逆从也。不疏其气令道路开通,则气感寒热而为变,始生化多端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

各绝其源。

从内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於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皆谓先除其根属,后削其枝条。

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中外不相及,自各一病也。

帝曰:善。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问数日发,其故何也?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阴阳齐等,则一日之中,寒热相半。阳多阴少,则一日之发而但热不寒。阳少阴多,则隔日发而先寒后热。虽胜复之气,若气微则一发后六七日乃发,时谓之愈而复发,或频三日发而六七日止,或隔十日发而四五日止者,皆由气之多少,会遇与不会遇也。俗见不远,乃谓鬼神暴疾,而久析祷避匿,病势已过,旋至其毙,病者顶殁,自谓其分,致令冤魂塞於广#61路,夭死盈於旷野,化爱鉴兹,能不伤楚?习俗既久,难卒厘革,非复可改,未如之何,悲哉,悲哉!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

谓治之而病不衰退,反因药寒热,而随生寒热病之新者也。亦有止而复发者,亦有药在而除药去而发者,亦有全不息者。方士若废此绳墨,则无更新之法,欲依标格,则病势#62不除,拾之则阻彼几情,治之则药无能验,心迷意惑,无由通悟,不知其道,何恃而为,因药病生,新旧相对,欲求其愈,安可奈何?

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故日求其属也。夫粗工褊浅,学未精深,以热攻寒,以寒疗热;治热未已,而玲疾已生;攻寒日深,而热病更起;热起而中寒尚在,寒生而外热不除;欲攻寒则惧热不前,欲疗热则思寒又止。进退交战,危亟已臻;岂知藏府之源,有寒热温冻之主哉。夫取心者不又齐以热,取肾者不叉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观斯之故,或治热以热,治寒以寒,万举万生#63,孰知其意,思方智极,理尽辞穷。呜呼!.人之死者,岂谓命,不谓方士愚昧而杀之耶!

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物体有寒热,气性有阴阳,触王之气,则强其用也。夫肝气温和,心气暑热,肺气清凉,肾气寒冽,脾气兼并之。故也春以清治肝而反温,夏以玲治心而反热,秋以温治肺而反清,冬以热治肾而反寒,盖由补益王气太甚也。补王太甚,则藏之寒热气自多矣。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64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新校正云:按《宣明五气篇》云: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夫入肝为温,入心为热,入肺为清,入肾为寒,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为增其味而益其气,故各从本藏\之气用尔。故久服黄连苦参而反热者,此其类也。余味皆然。但人意疏忽,不能精候耳。故曰: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不已,益岁年则藏气偏胜,气有偏胜则有偏绝,藏有偏绝则有暴夭者。故曰: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是以《正理观化药集》商较服饵曰:药不具五味,不备四气,而久服之,虽且获胜益,久叉、致暴夭。此之谓也。绝粒服饵则不暴亡,斯何由哉?无五谷味资助故也。复令食谷,其亦夭焉。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中#65下三品之谓也。

上药为君,中药为臣,下药为佐使,所以异善恶之名位。服饵之道当从此为法,治病之道,不铃皆然。以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之用者为使,皆所以赞成方用也。

帝曰:三品何谓?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三品,上中下三品,此名#66药善恶不同性用也。○新校正云:按神农云: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前问病之中外,谓调气之法,今此未尽,故复问之。此下对,当次前求其属也之下,应古之错简也。

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冻,衰之以属,随其攸利,

病有中外,治有表裹,在内者,以内治法和之;在外者,以外治法和之;气微不和,以调气法调之#67;其次大者,以平气法平之;盛甚不已,则夺其气,令其衰也。假如小寒之气,温以和之;大寒之气,热以取之;甚寒之气,则下夺之,夺之不已,则逆折之;折之不尽,则求其属以衰之。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则汗发之;发之不尽,则逆制之;制之不尽,则求其属以衰之。故日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攸,所也。

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守道以行,举无不中,故能驱役草石,召遣神灵,调御阴阳,镯除众疾,血气保平和之侯,天真无耗竭之由。夫如是者,盖以舒卷在心,去留从意,故精神内守,寿命灵长。

帝曰:善。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四十八竟

#1下:原脱,据顾本补。

#2抑:原作『仰』,据顾本改。

#3二:原脱,据顾本补。

#4阴:顾本『阴』下有『交』字。

#5为:原作『谓』,据顾本改。

#6上:顾本作『止』。

#7之:疑当作『乏』。

#8不:顾本作『制』。

#9奇:顾本作『常』。

#10肠:原作『阳』,据顾本改。

#11药:顾本作『声』。

#12伺:顾本作『同』。

#13身:顾本作『声』。

#14其:顾本作『寒』。

#15同:原作『伺』,据顾本改。

#16强:顾本无『强』字。

#17自:原作『伺』,据顾本改。

#18否:顾本作『有』。

#19重:顾本作『一』。

#20不偃带钩亦病:此六字原脱,据顾本补。

#21占:原作『古』,据顾本改。

#22天:原作『大』,据顾本改。

#23厥阴:此二字原与下『阳明』互倒,据顾本乙正。

#24不:原作『中』,据顾本改。

#25问:顾本作『问』。

#26於:顾本作『由』。

#27然:顾本作『热』,属上读。

#28二:顾本作『一』。

#29主;顾本作『生』

#30问:顾本作『问』。

#31大:原作『七』,据顾本改。

#32害:原作『善』,据顾本改。

#33后:原作『复』,据顾本改。

#34泄:原作『也』,据顾本改。

#35未申:顾本作『午未』。

#36丑寅:顾本作『寅丑』。

#37可:顾本作『当』。

#38忿:原作『壮』,据顾本改。

#39曰:原作『且』,据顾本改。

#40应:原作『虑』,据顾本改。

#41来:原作『未』,据顾本改。

#42为:顾本作『谓』。

#43否:原作『石』,据顾本改。

#44时:顾本作『味』。

#45大:顾本作『天』。

#46自心:原作』『悉』字,据顾本改。

#47沫:顾本作『味』。

#48火:顾本作『大』。

#49水:原作『火』,据顾本改。

#50用:顾本作『丹』。

#51非缓:顾本作『能破』。

#52大:顾本作『水』。

#53媾:原作『病』,据顾本改。

#54木:顾本作『水』。

#55制:顾本作『削』。

#56益:顾本作『温』。

#57不:顾本作『尽』。

#58谓:顾本作『奇』。

#59内:原作『肉』,据顾本改。

#60系:顾本作『繁』。

#61广:顾本作『冥』。

#62势:原作『热』,据顾本改。

#63生:顾本作『全』。

#64治五:原作『味王』,据顾本改。

#65中:原脱,据顾本补。

#66名:顾本作『明』。

#67气彻不和,以调气抉调之︰此十字原脱,据顾本补。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四十九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着至教论篇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四时病类论》之本末。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日:子知医之道乎?

明堂,布政之官也,八窗四阐,上圆下方,在国之南,故称明堂。夫求民之痪,恤民之隐,大圣之用心,故召引雷公,问拯济生灵之道。

雷公对日:诵而颇#1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

言所知解,但得法守数而已,犹未能深尽精微之妙用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习道有五:一诵,二解,三别,四明,五彰。

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

公不敢自高其道,然则布衣与血食主,疗亦殊矣。

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卫,后世益明,

树天之度,言高远不极。四时阴阳合之,言顺气序也。别星辰与日月光,言别学者二明大小异也新校正云:按《太素》别作列字。

上通神农,着至教疑於二皇。

公欲其经法明着,通於神农,使后世见之,疑是二皇并行之教。○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疑作拟。

帝日: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裹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以明着故。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诵,亦论也。讽谕者,所以比切近而令解也。

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曰:不知。曰:夫三阳天为业,

天为业,言三阳之气,在人身形,所行居上也。《阴阳传》,上古书名化者#2。○新校正云:按《太素》天作大。

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

上下无常,言气乖通不定在上下也。合而病至,谓手足三阳气相合而为病至也。阳并至则精气微,故偏损害阴阳之用也。

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

莫当,言气并至而不可当。

帝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

并至,谓手三阳足三阳气并合而至也。足太阳豚起於目内毗,上额交巅上;其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从肩脏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手太阳豚起於手,循臂上行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鬲抵胃属小肠。故上为巅疾,下为漏病也。漏,血脓出,所谓并至如风雨者,言无常准也。故下文曰:○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漏病,谓膀胱漏泄,大小便数,不禁守也。

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

言三阳并至,上下无常,外无色气可期,内无正经常尔。所至之时,皆不中经脉纲纪,所病之证,又复上下无常,以书记铨量,乃应分别尔。

雷公曰:臣治疏愈,说意而已。

雷公言,臣之所治,稀得痊愈,请言深意而已疑心。已#3止也,谓得说则疑心乃止。

帝曰:三阳者,至阳也,

六阳并合,故日至盛之阳也。

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矿碰,九窍皆塞,阳气滂溢,乾哑喉塞。

积,谓重也。言六阳重并,洪盛莫当,阳愤郁惟盛,是为滂溢无涯,故九窍塞也。

并於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僻。

阴,谓藏也。然阳薄於藏为病,亦上下无常定之诊。若在下为病,便数赤白。

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阳之病。

足太阳豚,循肩下至腰,故坐不得起,外便身全也。所以然者,起则阳盛鼓,故常欲得外,外则经气均#4,故身安全。○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便身全作身重#5。

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言知未备也。

雷公曰:

新校正云:按自此至篇末,全元起本别为一篇,名《方盛衰》也。

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

帝未许为深知,故重请也。

病伤五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

言病之深重,尚不明别,然轻微者,亦何开愈令得遍知耶?然犹是不知,明世#6主学教之道从斯尽矣。

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举藏之易知者也。然肾脉且绝,则心神内烁,筋骨脉肉日晚酸空也。暮,晚也。若以此之类,诸藏气但#7少。不出者,当人事萎弱,不复殷多。所以尔者,是则肾不足,非伤损故也。○新校正云:按《太素》作肾且绝死,死旦暮。惋,乌贯切。

示从容论篇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名《从容别白黑》。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於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藏六府,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

《五藏别论》: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髓脑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所生也,皆藏於阴而象於地,故藏而不写,名日奇怛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故名日传化之府。是以古之治病者,以为过失也。

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

不能知之,动伤生者,故人闻议论,多有怨咎之心焉。

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言臣所请诵《脉经》两篇众多,别异比类例,犹未能以义而会见十全,又何足以心明至理乎。安,犹何也。

帝曰:子别试通五藏之过,六府之所不和,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

过谓过失,所谓不率常候而生病者也。毒药攻邪,滋味充养,试公之问,知与不知尔。○新校正云:按《太素》别试作诚别。

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

公以帝问,使言而藏之过,毒药汤液滋味,故问此病也。

帝曰: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余真问以自谬也。

言问之不相应也。以问不相应,故言余真发问以自招谬误之对也。

吾问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对,何也?

窈冥,谓不可见者,则形气荣卫也。《八正神明论》:岐伯对黄帝曰: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於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况,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日观於冥冥焉。由此,帝故日吾问子窈冥也。然肝虚肾虚脾虚,则《上下篇》之旨,帝故日子言《上下篇》以对何也。

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

脾虚脉浮候则似肺,肾小浮上侯则似脾,肝急沉散候则似肾者,何以然?以三藏相近,故脉象参差而相类也,是以工惑乱之,为治之过失矣。虽尔乎,犹宜从容安缓,审比#8类之,而待三#9藏之形侯矣。何以取之?然浮而缓日脾,浮而短日肺,小浮而滑日心,急紧而散日肝,搏况而滑日肾。不能比#10类,则疑乱弥甚。

若夫三藏,土木水参居,此童子之所知,问之何也?

脾合土,肝合木,肾合水,三藏皆在鬲下,居止相近也。

雷公曰:於此有人,头痛筋孪骨重,怯然少气,喊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藏者,以知其比类也。

脉有浮、弦、石、坚,故云问所以三藏者,以知其比类也。帝曰:夫从容之谓也。言比类也。

夫年长则求之於府,年少则求之於经,年壮则求之於藏,

年之长者甚於味,年之少者劳於使,年之壮者过於内。过於内则耗伤精气,劳於使则经中风邪,甚於味则伤於府,故求之异也。

今子所言皆失。八风搜熟,五藏消烁,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

脉浮为虚,弦为肝气,以肾气不足,故脉浮弦也。(苑,胡阮切。)

沉而石者,是肾气内着也。

石之言坚也。着,谓肾气内薄,着而不行也。

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

肾气不足,故水道不行。肺藏被冲,故形气消散。索,尽也。

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

肾气内着,上归於母也。

一人之气,病在一藏也。若言三藏俱行,不在法也。

经不然也。

雷公曰:於此有人,四支解堕,喘咳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

以为伤肺而不敢治,是乃狂见,法所失矣。(砭,方念切。)

譬以鸿飞,亦冲於天。

鸿飞冲天,偶然而得,岂其羽翩之所能哉?粗工下砭石,亦犹是矣。

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11。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经,谓经脉,非经法也。

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

足太阴络支别者,入络肠胃,是以脾气外绝,不至胃外归阳明也。

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

二火,谓二阳藏。三水,谓三阴藏。二阳藏者,心肺也,以在鬲上故。三阴藏者,肝脾肾也,以在鬲下故。然三阴之气上胜二阳,阳不胜阴,故脉乱而无常也。

四支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

土主四支,故四支解堕。脾精不化,故使之然。

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

肾气逆入於胃,故水气并於阳明。

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

泄,谓泄出也。然脉气数急,血溢於中,血不入经,故为血泄。以脉奔急而血溢,故日血无所行也。

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

言所识不明,不能比类,以为伤肺,由失#12狂言耳。

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藏坏央,经脉傍绝,五藏漏泄,不钮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

肺气伤则脾外救,故云脾气不守。肺藏损则气不行,不行则胃满,故云胃气不清。肺者主行荣卫阴阳,故肺伤则经脉不能为之行使也。真藏,谓肺藏也。若肺藏损坏,皮膜次破,经咏傍绝而不流行,五藏之气上溢而漏泄者,不钮血则呕血也。何者?肺主鼻,胃应。也。然口鼻者,气之门户也。今肺藏已损,胃气不清,不上钮则血下流於胃中,故不蛆出则呕出也。然伤肺伤脾,钮血泄血,标出且异,本归亦殊,故此二者不相类也。

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

言伤肺伤脾,形证悬别,譬天地之相远,如黑白之异象也。

是失吾过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

是,犹此也。言雷公子之此见病疏者,是吾不教子比类之道,故自谓过也。

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轻,

新校正云:按《太素》轻作经。

是谓至道也。

明引形证,比量类例,今从容之旨,则轻微之者亦不失矣。所以然者何哉?以道之至妙而能尔也。《从容》,上古经篇名也。何以明#13之?《阴阳类论》: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须#14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明古文有《从容》矣。

疏五过论篇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名《论过失》。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

呜呼远哉!.叹至道之不极也。闵闵乎,言妙用之不穷也。深洲清澄,见之铃定,故可测。浮云漂寓,际不守常,故莫知。○新校正云:详此文与《六微旨论》文重。

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

慎五过,则敬顺四时之德气矣。然德者,道之用,生之主,故不可不敬顺之也。《上古天真论》曰: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15也。《灵枢经》曰:天之在我者德也。由此则天降德气,人赖而生,生#16气抱神,上通於天。《生气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为万民副,杨上善云:副,助也。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

经未师授,心匪生知,功业微薄,故卑辞也。

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神屈故也。贵之尊荣,贱之屈辱,心怀春慕,志结忧惶,故虽不中邪,而病从内生,血脉虚喊,故日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富而从欲,贫夺丰财,内结忧煎,外悲过物。然则心从想慕,神随往计,荣卫之道,闭以迟留,气血不行,积并为病。

医工诊之,不在藏府,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

言病之初也。病由想恋所为,故未居藏府。事因情念所起,故不变躯形。医不悉之,故诊而疑也。

身体日减,气虚无精,

言病之次也。气血相迫,形肉消烁,故身体日喊。《阴阳应象大论》曰:气归精,精食气。本#17气虚不化,精无所滋故也。

病探无气,洒洒然时惊,

言病之深也。病气深,谷气尽,阳气内薄,故恶寒而惊。洒洒,寒貌。

病深者,以其外耗於卫,内夺於荣。

血为忧煎,气随悲喊,故外耗於卫,内夺於荣。病深者何?以此耗夺故尔。○新校正云:按《太素》病深者以其作病深以甚也#18。

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失,谓失问其所始也。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

饮食居处,五方#19不同,故问之也。《异法方宜论》曰:束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安其处,美其食。西方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其民嗜酸而食肘。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由此则诊病之道,当先问焉。故圣人维合以法,各得其所宜。此之谓矣。

暴乐暴苦,始乐后苦,

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始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喜则气缓,悲则气消。然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故精气竭绝,形体残毁,心神沮丧矣。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怒则气逆,故伤阴。喜则气缓,故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厥,气逆也。逆气上行,满於经络,则神气惮散,去离形骸矣。

愚医治之,不知补写,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不知喜怒哀乐之殊情,概为补写而同贯,则五藏精华之气日脱,邪气薄蚀而乃并於正真之气矣。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

奇怛,谓气侯奇异於怛常之候也。从容,谓分别藏气虚实,脉见高下,几相似也。《示从容论》曰: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然从容分别而得之矣。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

贵则形乐志乐,贱则形苦志苦,苦乐殊贯,故先问也。封君败伤,降君之位,封公卿也。及欲侯王,谓情慕尊贵,而妄为不已也。○新校正云:按《太素》欲作公。

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忧惶煎迫,怫结所为。

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璧为挛。

以五藏气留连,病有所并而为是也。

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

严,谓戒,所以禁非也。所以令从命也。外为柔弱,言委随而顺从也。然戒不足以禁非,动不足以从令,委随任物,乱失天常,病且不移,何医之有也!.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

终始#20,谓气色也。《脉要精微论》曰:知外者终而始之。明知五色气象,终而复始也。余绪,谓病发端之余绪也。切,谓以指按脉也。问名,谓问病证之名也。男子阳气多而左脉大为顺,女子阴气多而右脉大为顺,故宜以侯,常先合之也。

离绝莞结,忧恐喜怒,五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卫之语。

离,谓离问亲爱。绝,谓绝念所怀。搜,谓搜积思虑。结,谓结固余怨。夫闲亲爱者魂游,绝所怀者意丧,积所虑者神劳,结余怨者志苦。忧愁者闭塞而不行,恐惧者荡惮而失守,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喜乐者惮散而不藏。由是八者,故五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思晓,又何言哉!.○新校正云:按荡惮而失守,《甲乙经》作不收。(惮音但。)

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

斩筋绝脉,言非分之过韵也。身体虽已复旧而行,且令津液不为滋息也。何者?精气耗喊也。泽,液也。

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艮。

阳,谓诸阳脉及六府也。昊,谓热也。言非分伤败筋脉之气,血气内结,留而不去,薄於阳脉,则化为脓,久积腹中,而#21外为寒热也。

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

不知寒热为脓积所生,以为常热之疾,概施其法,数刺阴阳经脉,气夺病甚,故身体解散而不用,四支废运而转筋,如是故知#22死日有期,岂谓命不谓医耶?

医不能明,不问所发,惟言死日,亦为粗工,此治之五过也。

言粗工不叉谓解。不备学者,纵备尽三世经法,诊不备二#23常,疗不顺#24五过,不求余绪,不问持身,亦足为粗略之医尔。

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

言是五者,粗名受卫之徒,未足以通悟精微之理,人问之事尚犹懵然。

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裹,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於部分#25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圣人之备识也如此,工宜勉之。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裹。

工#26之治病,叉行#27於形气之内求有过者,是为圣人之宝也。求之不得,则以藏府之气阴阳表裹而察之。○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作气内为实。杨上善云:天地闲气为外气,人身中气为内气,外气裁成万物,是为外实,内气荣卫裁生,故为内实,治病能求内气之理,是治病之要也。

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卫,终身不殆。

守数,谓血气多少及刺深浅之数也。据治,谓据穴俞所治之旨而用之也。但守数据治而用之,则不失穴俞之理矣。殆者,危也。

不知俞理,五藏苑熟,瘫发六府。

菀,积也。熟,热也。五藏积热,六府受之,阳热相薄,热之所过则为瘫。

诊病不审,是谓失常,

谓失常经衍正用之道也。

谨守此治,与经相明,

谓前气内循求俞会之理也。

《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庾以明堂,审於终始,可以横行。

所谓《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言此二经,揆度阴阳之气,奇恒五中者,皆次於明堂之部分也。揆度者,度病之深浅也。奇怛者,言奇病也。五中者,谓五藏之气色也。夫明堂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长短,故日次以明堂也。审於终始者,谓审察五色囚王,终而复始也。夫道循如是,应用不穷,目牛无全,万举万当,由斯高远,故可以横行於世问矣。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四十九

#1颇:循下文例,疑当作『未』。

#2化者:顾本作也。

#3已:原作『乃』,据顾本改。

#4均:原作『约』,据顾本改。

#5重:顾本作『也』。

#6世:原作『出』,据颇本改。

#7但:顾本作『俱细。

#8比:原作『此』据顾本改。

#9三:原作『二』,据顾本改。

#10比:原作『此』,据顾本改。

#11度:原作『庶』,据颇本改。

#12失:原作『夫』,据顾本改。

#13明:原作『合』,据顾本改。

#14须:顾本作『颂』。

#15危:顾本『危』下有『故』字。

#16生:顾本作『主』。

#17本:顾本作『今』。

#18甚也:此二字原脱,据颇本补。

#19五方:顾本作『其有』。

#20终始:原作『始终』,据顾本乙正。

#21而:顾本作『则』。

#22知:原脱,据顾本补。

#23二:顾本作『三』。

#24顺:顾本作『慎』。

#25部分:顾本作『分部』。

#26工:原作『言』,据顾本改。

#27行:顾本作『在』。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五十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征四失论篇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名《方论得失明着》。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愿闻其事解也。

言循学经师,受传事业,皆谓十全於人庶,及乎施用正卫,宣行至道,或得失之於世中,故请闻其解说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邪?

言谓年少智未及而不得十全耶?为复且以言而杂合众人之用耶?帝疑先知而反问也。

夫经脉十二,路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

谓循学而用也。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外,谓色。内,谓脉也。然精神不专於循用,志意不从於条理,所谓粗略,揆度失常,故色脉相失而时自疑贻也。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脉要精微论》曰: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又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由此故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为一失矣。

受师不卒,妄作离#1卫,缪言为道,更名自功,

新校正云:按《太素》功作巧。

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终师衍,惟妄是为,易古变常,自功循己,遗身之咎,不亦宜乎?故为失二也。《老子》曰:无遗身殃,是谓袭常。盖嫌其妄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贫贱者劳,富贵者佚。佚则邪不能伤,易伤以劳,劳则易伤以邪。其於劳也,则富者近贵者之半。其於邪也,则贫者居贱者之半。例率如此。然世禄之家,或此殊矣。夫勇者难感#2怯者易伤,二者不同,盖以其神气有壮弱也。观其贫贱富贵之义,则坐之薄厚,形之寒温,饮食之宜,理可知矣。不知比类,用爻乖衷,则失,足以汨#3乱心绪,岂通明之可望乎?故为失三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忧,谓忧惧也。息,谓息难也。饮食失节,言甚饱也。起居过度,言渍耗也。或伤於毒,谓病不可拘於藏府相乘之法而为疗也。卒持寸口,谓不先持寸口之脉和平与不平也。然工巧备识,四卫犹疑,故诊不能中病之形名,言不能合经而妄作,粗略医者,尚能中#4妄谬之违背,况深明者见而不谓非乎!故为失四也。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

言工之得失毁誉在世人之言语,皆可至千里之外,然其不明尺寸之诊,论当以何事知见於人耶!

治数之道,从容之葆,

治,王也。葆,平也。言诊数当王之气,皆以气高下而为比类之原本也。

故下文曰:葆,音保。

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

自不能深学道衍,而致诊差违始上,

申怨谤之词,遗过咎於师氏者,未之有也。

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於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

不能修学至理,乃街卖於市崖,人不信之,谓乎虚谬,故云弃衍於市也。然愚者百虑而一得,何自功之有耶?○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自作巧,《太素》作自功。呜呼?

窈窈冥冥,熟#5知其道!

今详熟当作孰。

道之大者,拟於天地,配於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呜呼,叹也。窈窈冥冥,言玄远也。至道玄远,谁得知之?孰,谁也。拟於天地,言高下之不可量也。配於四海,言深广之不测也。然不能晓谕於道,则受明道而成暗昧也。晦,暗也。

阴阳类论篇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贵?

孟月#6春始至,谓立春之日也。燕,安也。观八极,谓视八方远际之色。正八风,谓候八方所至之风,朝会於太一者也。五中,谓五藏。○新校正云:详八风朝太一,具《天元玉册》中。又按杨上善云:夫天为阳,地为阴,人为和。阴无其阳,哀杀无已,阳无其阴,生长不止#7。生长不止则伤於阴,阴伤则阴灾起。衰杀不已则伤於阳,阳伤则阳祸生矣。故须圣人在天地问,和阴阳气,令万物生也。和气之道,谓先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阴阳气和,则八节风调;八节风调,则八虚风止。於是疵痉不起,嘉详皆#8集,此亦不知所以然而然也。故黄帝问身之经脉贵贱,依之调摄,修德於身,以正八风之气。

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藏最贵。

束方甲乙,春气主之,自然青色内通肝也。《金匮真言论》日.)束方青色,入通於肝。故日青,中主肝也。然五行之气,各王#9七十二日五七二五#10,积而乘之,则终一岁之数三百六十日,故云治七十二日也。夫四时之气,以春为始,五藏之应,肝藏合之,公故以其藏为最贵。藏或为道,非也。

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

从容,谓安缓比类也。帝念《脉经》上下篇,阴阳比类形气,不以肝藏为贵。故谓公之所贵,最其下也。

雷公致斋七日,日一复侍坐。

悟非,致齐以洗心。愿益,故坐而复请。

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

经,谓经纶,所以济成务。维,谓维持,所以系天真。游,谓游行。部,谓身形部分也。故生#11气者济成务,化谷者系天真,主色者散布精微,游行诸部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三阳,足太阳脉也,从#12目内毗上头,分为四道,下项,亦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於背,与身为经。二阳,足阳明脉也,从鼻而起,下咽,分为四道,亦正别脉六道,上下行腹,纲维於身。一阳,足少阳脉也,起目外毗,络头,分为四道,下缺盆,并正别脉六道,上下主经营百节,流气三部,故日游部。

此知五藏终始。

观其经纶维系游部之义,则五藏之终始可谓知矣。

三阳为表,二阴为裹,

三阳,太阳。二阴,少阴也。少阴与太阳为表裹,故日三阳为表,二阴为裹。

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一阴,厥阴也。厥,犹尽也。《灵枢经》曰:亥为左足之厥阴,戌为右足之厥阴,两阴俱尽,故日厥阴。夫阴尽为晦,阴生为朔。厥阴者,以阴尽为义也,征其气王则朔,适言其气尽则晦,既见其朔,又当其晦,故日一阴至绝作朔晦也。然征彼俱尽之阴,合此发生之木,以正应五行之理,而无替循环,故云却具合以正其理也。○新校正云:按注言阴尽为晦,阴生为朔,疑是阳生为朔。

雷公曰:受业未能明。

言未明气候之应见。

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

阳气盛大,故日太阳。

三阳脉至手太阴,而弦浮而不沉,央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

太阴为寸口也。寸口者,手太阴也,脉气之所行。故脉皆至於寸口也。太阳之脉,洪大以长,今弦浮不沈,则当约以四时高下之度而断次之,察以五藏异同之侯而参合之,以应阴阳之论,知其藏否耳。

所谓二阳者,阳明也,

《灵枢经》曰:辰为左足之阳明,巳为右足之阳明。两阳合明,故日二阳者阳明也。

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艮至以病皆死。

鼓,谓鼓动。贝,热也。阳明之脉,浮大而短,今弦而急沉不鼓者,是阴气胜阳,木来乘土也。然阴气胜阳,木来乘土,而反热病至者,是阳气之衰败也,犹灯之焰欲灭反明,故皆死也。

一阳者,少阳也,

阳气未大,故日少阳。

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

人迎,谓结喉两傍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脉动应手者也。弦为少阳之脉,今急悬不绝,是经气不足,故日少阳之病也。悬者,谓如悬物动摇者也。

专阴则死。

专,独也。言其独有阴气而无阳气,则死。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

三阴者,太阴也。言所以诸脉皆至手太阴者何耶?以是六经之主故也。六经,谓三阴三阳之经脉也。所以至手太阴者何?以肺朝於百脉之气,皆交会於气。也。故下文曰:

交於太阴,

此正发明肺朝百脉之义也。《经脉别论》云:肺朝百脉。

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脉伏鼓系#13而不上浮者,是心气不足,故上控引於心而为病也。志心,谓小心也。《刺禁论》曰: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肺脉浮涩,此为平也。今见伏鼓,是肾脉也。足少阴脉贯脊属肾,上入肺中,从肺出络心。肺气下入肾志,上入心神也。王氏谓志心为小心,义未通。

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

二阴,谓足少阴肾之脉。少阴之脉,别行者,入跟中,以上至股内后康,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故上至於肺,其气归於膀胱,外连於脾胃。

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

若一阴独至肺,经气内绝则气浮不鼓於手,若经不内绝则钧而滑。○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一阴,厥阴也。

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藏,合於阴阳,

或阴见阳脉,阳见阴脉,故云乍阴乍阳也。所以然者,以气交会故尔,当审比类,以知阴阳也。

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脉气乍阴见阳,乍阳见阴,何以别之?当以先至为主,后至为客也。至,谓至寸口也。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

颂,谓今诵也。公言臣所颂诵今从容之妙道,欲#14合上古《从容》,而比类形名,犹不知阴阳尊卑之次,不知雌雄殊目之义,请行#15其旨,以明着至教,阴阳雌雄相输应也。

帝曰:三阳为父,

父,所以督济群小,言高尊也。

二阳为卫,

卫,所以却御诸邪,言扶生也。

一阳为纪;

纪,所以纲纪形气,言其平也。

三阴为母,

母,所以育养诸子,言滋生也。

二阴为雌,

雌者,阴之目也。

一阴为独使。

一阴之藏,外合三焦,三焦主谒导诸气,名为使者,故云独使也。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脉奕而动,九窍皆沉。

一阴,厥阴肝木气也。二阳,阳明胃土气也。木土相薄,故阳明主病也。木伐其土,土不胜木,故云不胜一阴。脉更而动者,叉为胃气,动谓木刑,土木相持,则胃气不转,故九窍沉滞而不通利也。

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藏,外为惊骇。

三阳,是太阳之气,故日太阳胜也。木生火,今盛阳翻木,木复受之,阳气洪盛,内为狂热,故内乱五藏也。肝主惊骇,故外形#16惊骇之状也。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

二阴,谓手少阴心之脉也。二阳,亦胃脉也。心胃合病,邪上下并,故内伤脾,外胜肺也。所以然者?胃为脾府,心火胜金故尔。脾主四支,故脾伤则外伤於四支矣。少阴脉,谓手掌后同身寸之五分,当小指神门之脉也。○新校正云:详此二阳,乃手阳明大肠,肺之府也。少阴心火胜金之府,故云病在肺。王氏以二阳为胃,义未甚通。况又以见胃病肾之说,此乃是心病肺也。又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等并云二阴一阳。

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晋妄行,颠疾为狂。

二阴为肾,水之藏#17也。二阳为胃,土之府也。土气刑水,故交至而病在肾也。以肾水不胜,故胃盛而颠,为狂。

二阴一阳,病出於肾,阴气客游於心,院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支别离。

一阳,谓手少阳三焦。心,主火之府也。水上干火,故火病出於肾,阴气客游於心也。何者?肾之脉,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其支别者从肺中出络心,注胸中,故如是也。然空窍阴客上游,胃不能制,胃不能制是土气衰,故院下空窍皆不通也。言堤者,谓如堤堰不容泄漏。胃脉循足,心脉络手,故四支如别离而不用也。○新校正云:按王氏云胃脉循足,按此二阴一阳,病出於肾,胃当作肾。

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咽喉乾燥,病在土脾。

一阴,厥阴脉。一阳,少阳脉。并木之气也。代绝者,动而中止也。以其代绝,故为病也。木气生火,故病生而阴气至心也。夫肝胆之气,上至头首,下至腰足,中至腹胁,故病发上下无常处也。若受纳不知其味,窍写不知其度,而喉咽乾燥者,喉咙之后又咽属,为胆之使,故病则咽喉乾燥。虽病在脾土之中,盖由肝胆之所为尔。

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痕,沉为脓驸。

二阳,阳明。三阴,手太阴。至阴,脾也。故日至阴皆在也。然阴气不能过越於阳,阳气不能制心,今阴阳相薄,故脉并绝断,而不相连续也。脉浮为阳气薄阴,故为血痴。脉沉为阴气薄阳,故为脓聚而驸斓也。

阴阳皆壮,下至阴阳。

若阴阳皆壮而相薄不已者,渐下至阴阳之内,为大病矣。阴阳者,男子为阳道,女子为阴器者,以其盛受故也。

上合昭昭,下合冥冥,

昭昭,谓阳明之上。冥冥,谓至阴之内,幽暗之所也。

诊庾死生之期,遂合岁首。

谓下短期之旨。

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不应。

欲其复问而实之也。

雷公复问。黄帝曰:在经论中。

上古经之中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自雷公已下,别为一篇,名四时病类。

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於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征,皆归出春。

病合於阳,谓前阴合阳而为病者也。虽正月脉有死征,阳已发生,至王不死,故出春三月而至夏初也。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裹,谓二阴,肾之气也。然肾病而正月脉有死征者,以枯草尽青,松#18叶生出而皆死也。理,裹也。已,以也。古用同。

春阴阳皆绝,期在孟春。

立春之后而脉阴阳皆悬绝者,期死不出正月。○新校正云:《太素》无春字。

春三月之病,曰阳杀,

阳病,不谓伤寒温热之病,谓非时病热,脉洪盛数也。然春三月中,阳气尚#19少,未当全盛,而反病热脉应夏气者,经云脉不再见,夏脉当洪数,无阳外应,故叉死於夏至也。以死於夏至阳气杀物之时,故云阳杀。

阴阳皆绝,期在草乾。

若不阳病,但阴阳之脉皆悬绝者,死在於霜降草乾之时也。

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

谓热病也。脾热病则五藏危。土成数十,故不过十日也。

阴阳交,期在谦水。

《评热病论》曰:温病而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者,病名日阴阳交。六月病暑,阴阳复交,二气相持,故乃死於立秋之候已#20。○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漾水者,七月也。建申,水生於申,阴阳逆也。杨上善云:漾廉检切,水静也。七月水生时也。

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已。

秋阳气衰,阴气渐出,阳不胜阴,故自已也。

阴阳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

以气不由其正用故尔。

三阳独至,期#21在石水。

有阳无阴,故云独至也。《着至教论》云: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由此则但有阳而无阴也。石水者,谓冬月水冰如石之时,故云石水也。火墓於戌,冬阳气微,故石水而死也。○新校正云:详石水之解,本全元起之说,王氏取之。

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亦所谓并至而无阳也。盛水,谓雨雪皆解为水之时,则正谓正月中气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二阴作三阴。

方盛衰论篇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八卷。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

阳气之多少皆从左,阴气之多少皆从右。从者为顺,反者为逆。《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老从上,少从下,

老者谷衰,故从上为顺。少者欲甚,故从下为顺。

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

归秋冬,谓反归阴也。归阴则顺杀伐之气故也。

反之,则归秋冬为生,

反之,谓秋冬。秋冬则归阴为生也。

是以气多少逆皆#22厥。

阳气之多少反从右,阴气之多少反从左,是为不顺,故日气少多逆也。如是从左从右之不顺者,皆为厥。厥,谓气逆。故日皆为厥也。

问曰:有余者厥耶?

言少之不顺者为逆,有余者则成厥逆之病乎?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一经之气厥逆上而阳气不下者,何以别之?寒厥到膝是也。四支者,诸阳之本,当温而反寒上,故曰寒厥也。秋冬,谓归阴,归阴则从右发生其病也。少者以阳气用事,故秋冬死。老者以阴气用事,故秋冬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虚者,厥也。阳气一上於头,不下於足,足经虚,故寒厥至膝。

气上不下,头痛巅疾,

巅,谓身之上。巅疾,则头首之疾也。

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谓之阳乃脉似阴盛,谓之阴又脉似阳盛,故曰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也。五部,谓五藏之部。隔,谓隔远。无征无征,犹无可信验也。然求阳不得其热,求阴不审是寒,五藏部不久#23隔远,无可信验,故日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也。夫如是者,乃从气久逆所作,非由阴阳寒热之气所为也。若居旷野,言心神散越。若伏空室,谓志意沉潜。散越以气逆而痛甚未止,沉潜以痛定而复恐再来也。绵绵乎,谓动息微也。身虽绵绵乎且存,然其心所属望,将不得终其尽日也。故日绵绵乎属不满日也。○新校正云:按《太素》云:若伏空室,为阴阳之一。有此五字,疑此脱漏。

是以少阴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

气之少有厥逆,则令人妄为梦寐。其厥之盛极,则令人梦至迷乱。

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

三阳之脉悬绝,三阴之诊细微,是为少气之候也。○新校正云:按《太素》云:三阳绝气#24,是为少气。

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籍籍#25

白物,是象金之色也。斩者,金之用也。籍籍,梦死状也。

得其时则梦见兵战。

得时,谓秋三月也。金为兵革,故梦见兵战。

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

舟船溺人,皆水之用,肾象水,故梦形之。

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

冬三月也。

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

菌香草生,草木之类也。肝合草木,故梦见之。○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菌香是桂。(菌,扶伦切。)

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

春三月也。

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

心合火,故梦之。阳物,亦火之类。

得其时则梦墦灼。

夏三月也。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

脾约#26水谷,故梦饮食不足。

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

得其时,谓辰戌丑未之月来合#27十八日。筑垣盖屋,皆土之用。

此皆五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

腑者阳气,藏者阴气。

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灵枢经》曰:备有调阴阳合五诊,故引之日以在经脉。《经脉》则《灵枢经》之篇目也。

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

度各有其二,故二五为十以量度。

阴阳气尽,人病自具。

诊备尽阴阳虚盛之理,则人病自具知之。

脉动无常,散#28阴颇阳,脉脱不具,诊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

脉动无常数者,是阴散而阳颇调理也。若脉诊脱略而不具备者,无以常行之诊,而察候之,则当度量民及君卿三者,调养之殊异尔。何者?忧乐苦分,不同其秩故也。

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

皆谓学不该备。

传之后世,反论自章。

章,露也。以不明而授与人,反古之逵,自然章露也。

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

至阴虚,天气绝而不降;至阳盛,地气微而不升。是所谓不交通也。至,谓至盛也。

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

交,谓交通也。唯圣人乃能调理使行也。

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阳后至。

阴阳之气,并行而交通於一#29处者,则当阳气先至,阴阳后至。阳气先至,阴气后至。何者?阳速而阴迟也。《灵枢经》曰: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由此则二气亦交会於一处也。

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怛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30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

《奇恒势》六十首,今世不传。

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31,诊道乃具#32,万世不殆。

圣人持诊之明诫也。

起所有余,知所不足,

《宝命全形论》曰:内外相得,无以形先。言起已身之有余,则尝知病人之不足也。

度事上下,脉事因格。

度事上下之宜,脉事因而至於微妙矣。格,至也。

是以形弱气虚死;

中外俱不足也。

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

藏衰,故脉不足也。

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藏盛,故脉气有余。

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

坐起有常,则息力调适,故诊之方法,叉先用之。

出入有行,以转神明,

言所以贵坐起有常者何?以出入行运,皆神明随转也。

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

上观,谓气色。下观,谓形气也。八正,谓八节之正侯,五中,谓五藏之部分。然后按寸尺之动静而定死生矣。

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

数息之长短,候脉之至数,故诊之法,或视喘息也。知息合脉,病处叉知,圣人察侯条理,斯皆合也。

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谓失精微至妙道也。

解精微论篇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名《方论解》。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

言所自授,用可十全,然传所教习,未能叉尔也。肾,谓心明志#33远。不肖,谓拥造不法。

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

皆以先闻圣旨,犹未究其意端。

请问有毚愚仆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闻其状。

言不智狡见,顿问多也。漏,脱漏也,谓经有所未解者也。毚,校也。愚,不智见也。仆,犹顿也,犹不渐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仆作,朴。

帝曰:大矣。

人之所大要也。

公请问:哭泣而汨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言何藏之不#34为而致是乎?

帝曰:在经有也。

《灵枢经》有悲哀涕泣之义。

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

复问,重问也。欲知水涕所生之由也。

帝曰:若问此者,无益於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言涕水者,皆道气之所生,问之何也。

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

专,任也。言五藏之精气,任心之所使,以为神明之府,是故能。

目者其窍也,

神内守,明外鉴,故目其窍也。

华色者其荣也,

华色,其神明之外饰。

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於目,有亡,忧知於色。

德者,道之用,人之生也。《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气者,生之主,神之合也。天布德,地化气,故人因之以生也。气和则神安,神安则外鉴明矣。气不和则神不守,神不守则外荣喊矣。故曰:人有德也气和於目,有亡也忧知於色也。○新校正云:按《太素》德作得。

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水宗作众精。

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

目为上液之道,故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水液上行,乃主於目。

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赓於目也。

水火相感,故日心悲名日志悲。神志俱升,故志与心神共奔奏於目。赓,粗勾切。

是以俱悲则神气传於心精上,不传於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

《五藏别论》以脑为地气所生,皆藏於阴而象於地。故言脑者阴,阳上铄也,铄则销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阴作阳。

髓者骨之充也,

充,满也。言髓填於骨充而满也。

故脑渗为涕。

鼻窍#35通脑,故脑渗为涕,流於鼻中矣。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

类,谓同类。

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

同源,故生死俱。○新校正云:按《太素》生则俱生作出则俱亡。

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

行恐当为流。

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所属,谓於脑也。何者?上文云涕泣者脑也。

雷公曰:大矣。请问人哭泣而泛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

怪其所属同,而行出异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

泣不出者,谓汨也。不泣者,泣谓哭也。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为阴,火为阳,故日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也。

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惋,谓内烁也。冲,犹升也。神志相感,泣由是生,故内烁则阳气升於阴也。阴,脑也。去目,谓阴不守目也。志去於目,故神亦浮游。失#36志去目则光无内照,神失守则精不外明,故日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於上,阴气并於下。

并,谓各并於本位也。

阳并於上,则火独光也;阴并於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毗盲。

毗,视也。一水,目也。五火,谓五藏之厥阳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毗字。

是以气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於精,是火气墦目,故见风则泣下也。

风迫阳伏不发,故内翻也。

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故阳并,则火独光盛於上,不明於下。是故目者,阳之所生,系於藏,故云阴阳和则精明也。阳厥则光不上,阴厥则足玲而胀也。言一水不胜五火者,是手足之阳为五火,下一阴者肝之气也。冲风泣下而不止者,言风之中於目也,是阳气内守於精,故阳气盛而火气墦於目,风与热交故泣下。是故火疾而风生乃能雨,以阳火之热而风生於泣,以此譬之类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火字。《太素》云:天之疾风乃能雨。无生字。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五十竟

#1离:顾本作『杂』。

#2感:原作『惑』,据顾本改。

#3汨:原作『柑』,据顾本改。

#4中:顾本作『穷』。

#5熟:疑当作『孰』。

#6月:顾本无『月』字。

#7生长不止:此四字原脱,据顾本补。

#8皆:顾本作『竟』。

#9各王.原作『名主』,据顾本改。

#10五七二五:顾本『五』上无『五七二』三字,『五』字属下读。

#11生:原作『主』,据顾本改。

#12从:原作『彻』,据顾本改。

#13系:顾本作『击』。

#14欲:顾本作『以』。

#15行:顾本作『言』。

#16外形:原作『形外』,据顾本乙正。

#17藏:原作『故』,据顾本改

#18松:顾本作『柳』。

#19尚:原作『上』,据顾本改。

#20已:顾本作『也』。

#21期:原作『其』,据顾本改。

#22皆:顾本『皆』下有r为』字。

#23不久:顾本作『分又』。

#24三阳绝气:顾本作『至阳绝阴』。

#25籍籍:顾本作『藉藉』。

#26约:顾本作『纳』。

#27来合:颇本作『各王』。

#28散:原作『君据顾本改。

#29一:原作『二』,据顾本改。

#30取:原脱,据颇本补。

#31纪:原作『诊』,据颇本改。

#32具:原作『其骗,据顾本改。

#33志:顾本作『智』。

#34不:颇本作『所』。

#36失:顾本作『夫』。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