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叙曰:百病皆足以致虚损劳瘵,治之者必究其因。是疾也,自昔神良之医,每难措手,所谓病已成而后药之,譬之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以故历朝医哲,撰述劳瘵方论,往聊实诸证云尔,扩而充之,则变化百出,在人心而已。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黄汤
黄(四两)人参白术桂心(各二两)附子(二十铢)生姜(八两)大枣(十枚)
五脏皆有劳,劳其肺者,短气虚寒,皮毛枯涩,津液不通,气力损乏,脉来迟缓者,此方主之。
肺主气,久于悲哀喘咳,则成肺劳。肺劳故令气短而声不长。气为阳,阳虚则寒,故令虚寒。肺主皮毛,肺劳则无津液以充肤泽毛,故令枯涩。气有余则物润,津气不足,则无以化液,故令口干而津液不通;气壮则强,气馁则弱,今肺为劳伤,故气力损乏。脉来迟者为寒,缓者为虚。黄、人参,甘温者也,故能补气。经曰损其肺者益其气,是故用之。桂心、附子,辛热者也,气虚则阴凑之而为寒,热能壮气,是故用之。白术、姜、枣,脾胃药也。
经曰:虚则调其母,脾是肺之母,是故用之。是方也,以上件皆是虚寒之证,故为合宜。若肺热脉数者,非所宜也,合主二母散。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二母散
知母(去毛,炒)贝母(去心,略炒,各五钱)
共为末。
肺劳有热,不能服补气之剂者,此方主之。
治肺有二法:气虚而阴凑之,则如前方之温补。金衰而火乘之,则如此方之滋阴。宜温补者易愈,宜滋阴者难疗。盖火来乘金,谓之贼邪,将作肺痿,甚是难治。是方也,二母皆苦寒之品,苦能坚金,寒能胜热,故昔人主之。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人参固本丸
人参(二两)天门冬(去心,炒)麦门冬(去心,炒)生地黄(净洗)熟地黄(各四两)
肺劳虚热,此方调之。
本,犹根也。肺主气,而气根于丹田。肺畏火,而制火必本于肾水。故用人参益气,二冬清气,熟地补肾,生地凉肾。制之为丸,用之于下,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也,非固本而何?或问:补肾何以用人参?余曰:大气周流,无脏不有,故人参之用,亦无处不宜。
今得滋阴之品以君之,则亦下行而补下矣。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天王补心丹
人参(去芦)白茯苓(去皮)玄参(炒)丹参(炒)远志(炒)桔梗(各五钱)生地黄(四两,净洗)五味子(炒)当归(酒洗)麦门冬(去心,炒)天门冬(去心,炒)
柏子仁(炒)酸枣仁(炒,各一两)
过劳其心,忽忽喜忘,大便难,或时溏利,口内生疮者,此方主之。
心者,神明之脏,过于忧愁思虑,久久则成心劳。心劳则神明伤矣,故忽忽喜忘。心主血,血濡则大便润,血燥故大便难。或时溏利者,心火不足以生脾土也。口内生疮者,心虚而火内灼也。人参养心气,当归养心血,天、麦门冬所以益心津,生地、丹、玄所以解心热,柏劳心之人宜常服也。此方之传,未考所自。偈云:昔者志公和尚,日夕讲经,邓天子悯其劳也,锡以此方,因得名焉,载在经藏,今未辨其真伪,异日广求佛典而搜之。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犀角地黄汤
生犀角(镑)生地黄白芍药牡丹皮劳心动火,吐血、衄血者,此方主之。
心属火而主脉,过劳其心,则火妄动而血涌溢,越窍而出,则为吐为衄者势也。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故以凉心之药主之。生犀能解心热,生地能凉心血,白芍、丹皮酸寒之物也,酸者入肝,寒者胜热。所以心病而治肝者,肝是心之母,木能生火,故从肝而治之,乃迎夺之兵也。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四物粱米汤
粱米稻米黍米(各一升)蜡(如弹丸大,后入,以化为度)
心劳吐衄,久服寒凉之剂,因坏脾胃者,此方主之。
心是脾之母,脾是心之子。脾因寒凉而坏,则必盗母气以自养,而心益病矣,求其不殆得乎?故宜调脾益胃。调脾者,莫如谷气,故用稻、粱、黍米。复用蜡者,取其浓肠胃云尔。
此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半夏汤
半夏(制)宿姜(各二两)茯苓(去皮)白术(土炒)杏仁(去皮尖,炒)橘皮(去白)
脾劳,四肢不用,五脏皆乖,胀满肩息,舌根苦直,不能咽唾者,此方主之。
脾主消磨水谷,若劳倦之后,病瘥之余,遇适口之味,过于餍饫,脾弱不能消磨,劳于运化,久久则成脾劳,脾主四肢,故令四肢不用;五脏皆受气于脾,脾劳而伤,则五脏皆无以禀气,故乖而失其常。经曰:脾主行气于三阴。脾劳,则三阴之气皆滞塞不行,故令胀满。
三阴之气至胸中而还,故令肩息。脾之经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故令舌根苦直,不能咽唾。半夏甘辛,甘则益脾,辛则散滞。宿姜等之,一以醒脾,一以制半夏之毒尔。脾喜燥而畏湿,故用白术燥脾,茯苓渗湿。脾喜通而恶塞,故用杏仁利气,橘皮泄气。竹叶气清,能去土中之火。芍药味酸,能泻土中之木。大枣之用,取其甘而益脾尔。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补中益气汤
人参甘草(炙,各一钱)升麻(五分)黄(一钱五分,炙)当归白术(炒)
陈皮(去白)柴胡(各五分)
劳倦伤脾,中气不足,懒于言语,恶食溏泄,日渐瘦弱者,此方主之。
脾主四肢,故四肢勤动不息,又遇饥馁,无谷气以养,则伤脾。伤脾故令中气不足,懒于言语。脾气不足以胜谷气,故恶食。脾弱不足以克制中宫之湿,故溏泄。脾主肌肉,故瘦弱。五味入口,甘先入脾,是方也,参、、归、术、甘草,皆甘物也,故可以入脾而补中气。中气者,脾胃之气也。人生与天地相似,天地之气一升,则万物皆生,天地之气一降,则万物皆死。故用升麻、柴胡为佐,以升清阳之气,所以法象乎天地之升生也。用陈皮者,一能疏通脾胃,一能行甘温之滞也。是证黄建中汤亦可主用,见伤寒门。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枸杞酒
枸杞子(一斗)酒(二斗,同煎)
肝劳,面目青,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者,此方主之。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故谋而不决,拂而数怒,久久则劳其肝。肝,东方之色也,病则色征于面目,故令面目色青;口苦者,肝移热于腑而胆汁上溢也;肝藏魂,肝劳则邪居魂室,故令精神不守,且恐畏不能独卧也;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矣,今肝为劳伤,故令目视不明。经曰:味为阴,味浓为阴中之阴,枸杞味浓,故足以养厥阴之阴;煮以纯酒,取其浃洽气血而已。他如六味地黄丸,亦可主用。古谓肝肾之病同一治,又谓虚则补其母,肾是肝之母,故地黄丸亦宜。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
熟地黄(八两)山茱萸(去核,炙)山药(各四两)泽泻牡丹皮(去木)白茯苓(各三两)黄柏(盐炒)知母(盐炒,各二两)
肾劳,背难俯仰,小便不利,有余沥,囊湿生疮,小腹里急,便赤黄者,此方主之。
肾者,藏精之脏也。若人强力入房,以竭其精,久久则成肾劳。肾主精,精主封填骨髓,肾精以入房而竭,则骨髓日枯矣,故背难俯仰。前阴者,肾之窍,肾气足,则能管摄小便,而溺溺惟宜。肾气怯,则欲便而不利,既便而有余沥,斯之谓失其开合之常也。肾者水脏,传化失宜,则水气留之,水气留之,则生湿热,故令囊湿生疮也。小腹里急者,此真水枯而真火无制。真水枯,则命门之相火无所畏,真火无制,故灼膀胱少腹之筋膜而作里急也。便赤黄者,亦皆火之所为。熟地、山萸,味浓者也,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足以补肾间之阴血。
山药、茯苓,甘淡者也,甘能制湿,淡能渗湿,故足以去肾虚之阴湿。泽泻、丹皮,咸寒者也,咸能润下,寒能胜热,故足以去肾间之湿热。黄柏、知母,苦润者也,润能滋阴,苦能济火,故足以服龙雷之相火。夫去其灼阴之火,滋其济火之水,则肾间之精血日生矣。王冰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之谓也。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猪膏酒
猪膏姜汁(各二升,熬取三升再入酒)酒(五合)
和煎,分三服。
五劳之外,又称六极。筋极之状,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宜此方主之。
筋极者,数劳四肢,筋液耗竭,名曰筋极。极者,甚于劳之名也。筋既竭其津液,则失其润养,而作劲急,故令人数转筋也。爪甲,筋之余也,筋属木,木极则金承之,故令十指爪甲皆痛,亦枝枯萌萎之象也。苦倦不能久立者,筋败不能束骨也。是疾也,若以草木之药治之,卒难责效。师曰:膏以养筋,故假猪膏以润养之。等以姜汁者。非辛不足以达四末故也。复熬以酒者,以酒性善行,能浃洽气血,无所不之,故用之以为煎也。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人参养荣汤
人参(去芦)黄(炙)陈皮白芍药(酒炒)当归(酒洗)甘草(炙)白茯苓五味子(炒)远志(去心)白术(炒)桂心熟地黄脉极者,忽忽喜忘,少颜色,眉发堕落,此方主之。
脉者,血之府。脉极者,血脉空虚之极也,此由失血所致。心主血脉,脉极则无血以养心,故令忽忽喜忘。荣血有余,则令人悦泽颜色,荣血不足,则令人色夭而颜色少也。眉发者,血之所养,养血不足,故令眉发堕落。人参、黄、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皆补气药也,荣血不足而补气,此《大易》之教,阴生于阳之义也。阴者,五脏之所主,故用当归泽脾,芍药调肝,熟地滋肾,五味益肺,远志宁心,五脏和而阴血自生矣。桂性辛热,热者入心而益火,辛者入经而利血,又心为生脉之原,故假之引诸药入心而养荣血于脉耳。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十全大补汤
人参黄白术白芍药熟地黄茯苓当归川芎甘草(各等分)桂心(少许)
肉极者,肌肉消瘦,皮肤枯槁,此方主之。
肉极由于阴火久灼者难治,宜别主六味地黄丸。若由饮食劳倦伤脾而致肉极者,宜大补气血以充之。经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故用人参、白术、黄、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以补气,气盛则能充实于肌肉矣。用当归、川芎、芍药、地黄、肉桂味浓之品以补血,血生则能润泽其枯矣。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生脉散
人参麦门冬(去心)五味子(炒,等分)
气极者,正气少,邪气多,多喘少言,此方主之。
肺主气,正气少,故少言。邪气多,故多喘。此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象也。人参补肺气,麦冬清肺气,五味敛肺气,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毕矣。名曰生脉者,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故名之,东垣云:夏月服生脉散,加黄、甘草,令人气力涌出。若东垣者,可以医气极矣。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虎骨酒
虎骨(一具,通炙,取黄焦,汁尽,碎如雀脑)糯米(三石,入虎骨,倍用曲,如酿酒法酿之,酒熟封头,五十日开饮之)
骨极者,腰脊酸削,齿痛,手足烦疼,不欲行动,此方主之。
肾主骨,骨极者,骨内空虚之极也,故令腰脊酸削。齿者,骨之余,故齿亦痛。手足烦疼,不欲行动,皆骨内空虚之征也。以骨治骨,求其类也。以虎骨治骨,取其壮也。酿之以酒者,取酒性善渍,直澈于骨也。褚澄云:男子天癸未至而御女,则四肢有未满之处,异日必有难状之疾。其骨极之类乎。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龟鹿二仙胶
鹿角(血取者,十斤)龟板(五斤)枸杞子(三十两)人参(十五两)
上件用铅坛如法熬胶,初服酒化钱半,渐加至三钱,空心下。
精极者,梦泄遗精,瘦削少气,目视不明,此方主之。
精、气、神,有身之三宝也。师曰:精生气,气生神。是以精极则无以生气,故令瘦削少气。气少则无以生神,故令目视不明。龟、鹿禀阴气之最完者,其角与板,又其身聚气之最胜者,故取其胶以补阴精。用血气之属剂而补之,所谓补以类也。人参善于固气,气固则精不遗。枸杞善于滋阴,阴滋则火不泄。此药行则精日生,气日壮,神日旺矣。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加味逍遥散
当归白芍药白术柴胡茯神甘草(各一钱)丹皮山栀(各七分)
六极之外,又有七伤。一曰大怒逆气伤肝。肝伤则少血目暗,宜此方主之。
经曰:肝者,将军之官,故主怒。怒则气逆,气逆则血亦逆,故少血。眼者,肝之窍。
又曰:目得血而能视。今肝伤少血,故令目暗。越人云:东方常实,故肝脏有泻而无补,即使逆气自伤,疏之即所以补之也。此方名曰逍遥,亦是疏散之意。柴胡能升,所以达其逆也。
芍药能收,所以损其过也。丹、栀能泻,所以伐其实也。木盛则土衰,白术、甘草,扶其所不胜也。肝伤则血病,当归所以养其血也。木实则火燥,茯神所以宁其心也。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安神丸
黄连(一两五钱,酒润)朱砂(一两水飞)当归(酒洗)生地黄(酒洗)炙甘草(各五钱)
二曰:忧愁思虑伤心。心伤则苦惊喜忘,夜不能寐,此方主之。
忧愁思虑,则火起于心,心伤则神不安,故苦惊。心主血,心伤则血不足,故喜忘。心愈生地凉心,当归养血。炙甘草者,所以益脾。脾是心之子,用之欲其不食气于母故尔。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归脾汤
人参白茯苓龙眼肉酸枣仁黄白术(各二钱)远志(一钱)木香炙甘草当归(各五分)
三曰:饮食太饱伤脾。脾伤则面黄善卧,宜此方主之。
脾者,仓廪之官,故饮食太饱则伤之。中央土色,入通于脾,脾伤则其本色自见,故面黄。神者,中气之所生,脾伤则神亦倦,故善卧。《内经》曰:五味入口,甘先入脾。参、、苓、术、甘草,皆甘物也,故用之以补脾。虚则补其母,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所以养心而补母。脾气喜快,故用木香。脾苦亡血,故用当归。此主食去脾伤之方也,若停食之方,则以消磨之剂主之,而不专于补益矣。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附子理中汤
人参甘草(炙)附子(制)干姜(炒)白术四曰:形寒饮冷伤肺。肺伤则短气咳嗽,脉来微迟者,宜此方主之。
形寒者,形气虚寒也。饮冷者,复饮冷物也。热则气壮,寒则气怯,今肺为寒冷所伤,故令气短;水寒射肺,肺不能容,故令咳嗽。脉来微者为虚,迟者为寒。损其肺者益其气,故用参、术、甘草。寒者温之,故用附子、干姜。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五曰: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则短气腰痛,厥逆下冷,阴脉微者,宜此方主之。
肾者,水脏;湿,其类也,故感之易入而易伤。凡人呼吸之气,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肾伤则吸微,故令短气。腰者,肾之府,肾伤而腰痛者,其势也。湿为阴,其气寒,阴并于下,则阳格于上,故厥逆而下冷。尺为阴,阴脉微者,下部寒也。干姜、附子,热物也,可以回阳燥湿。师曰:太阳中天,则寒者温,湿者燥。故姜、附可以治寒湿。葱白辛温,可使通肾气。人尿、猪胆,性寒而质阴,用之者,一可以制姜、附之热而不使其燥烈于上焦无病之分,一可以同寒湿之性而引姜、附直达下焦受病之区。此佐以所利,和以所宜,乃兵家之向导也。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玉屏风散
黄防风(各一两)白术(二两)
六曰:风雨寒湿伤形。形伤则皮肤枯槁,宜此方主之。
外冒风雨,则寒湿不免矣,以外得之,故令伤形而皮肤枯槁。然皮肤之间,卫气之所居也。《灵枢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者也。故峻补其卫气,而形斯复矣。黄甘温,补表之圣药也,得防风而功愈速,故以防风等之。白术益脾,脾主肌肉,故以白术倍之。三药者皆补气之品。《内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此之谓也。
方名曰玉屏风,亦是以其补益卫气,足以为吾身之倚袭尔。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升阳益胃汤
羌活独活防风柴胡白术茯苓黄人参半夏甘草陈皮黄连泽泻白芍药七曰:大怒恐惧伤志。志伤则恍惚不乐,宜此方主之。
怒则气上,恐则气下,一怒一恐,拂于膻中,则志意不得舒畅,故曰伤志。志者,肾之所主,而畅于膻中。膻中者,两乳之间,心君之分也。心者,神明之所出,故令恍惚;膻中者,喜乐之所出,故令不乐。下者举之,郁者达之,故用羌活、独活、防风、柴胡升举之品。
气乖于中,脾胃受病,故用参、、苓、术、橘、半、甘、芍调胃之品。方内有泽泻,则陷下之邪可泄。方内有黄连,则膻中之逆可平。
磁石(火内红,入醋淬七次,为末入药)
古人于肾虚腰疼方中每用磁石,时方多不用之。然磁石性能引铁,则用之者,亦是假其引肺金之气入肾,使其子母相生尔。水得金而清,则相火不攻自去矣。呜呼!医之神妙,在于幽微,此言可与知者道也。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八两)山茱萸肉山药(各四两)白茯苓(去皮)牡丹皮泽泻(各三两)
肾虚不能制火者,此方主之。
肾非独水也,命门之火并焉。肾不虚,则水足以制火,虚则火无所制,而热证生矣。名之曰阴虚火动。河间氏所谓肾虚则热是也。今人足心热,阴股热,腰脊痛,率是此证。老人得之为顺,少年得之为逆,乃咳血之渐也。熟地黄、山茱萸味浓者也。经曰: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滋少阴,补肾水。泽泻味甘咸寒,甘从湿化,咸从水化,寒从阴化,故能入水脏而泻水中之火。丹皮气寒味苦辛,寒能胜热,苦能入血,辛能生水,故能益少阴,平虚热。山药、茯苓,味甘者也,甘从土化,土能防水,故用之以制水脏之邪,且益脾胃而培万物之母也。互考见咳嗽门。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崔氏八味丸
淮熟地黄(八两)山茱萸肉山药(各四两)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肉桂附子(各一两)
肾间水火俱虚者,此方主之。
君子观象于坎,而知肾俱水火之道焉,故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小心,少火也。又曰:肾有两枚,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相火也,相火即少火耳。夫一阳居于二阴为坎,水火并而为肾,此人生与天地相似也。今人入房盛而阳事愈举者,阴虚火动也。阳事先萎者,命门火衰也。真水竭,则隆冬不寒。真火息,则盛夏不热,故人乐有药饵焉。是方也,熟地、山所以益命门相火。水火得其养,则二肾复其天矣。互考见小便不禁门。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补肾丸
杜仲(姜汁炒)牛膝陈皮(各二两)黄柏(盐酒炒)龟板(酥炙,各四两)夏加五味子(一两,炒)冬加干姜(五钱)
此亦滋肾阴之方也。
黄柏、龟板、杜仲、牛膝,皆濡润味浓物也,故能降而补阴。复用陈皮,假以疏滞。夏加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补天丸
黄柏龟板(各四两)杜仲牛膝陈皮(各二两)夏加五味子(炒,一两)冬加干姜(五钱)人胞(一具,酒洗,蒸烂捣丸)
男女交合非时,天癸虚损者,此方主之。
此即前方补肾丸加人胞也。天癸者,男之精,女之血,先天得之以成形,后天得之以有生者也,故曰天癸。补肾丸,前考已悉。人胞者,亦精血之所融结,乃无极之极未生之天也。
已生之后,天癸虚损,补以草木之药,非其类也。卒难责效。人胞名曰混沌皮,则亦天耳。
以先天之天。而补后天之天,所谓补以类也,故曰补天。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虎潜丸
(一名补阴丸)
黄柏(盐酒炒)知母(炒)熟地黄(各三两)龟板(四两,酥炙)虎胫骨(一两,酥炙)
羊肉为丸。
此亦治阴分精血虚损之方也。
虎,阴也。潜,藏也。是方欲封闭精血,故曰虎潜。人之一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黄柏、知母,所以滋阴。地黄、归、芍,所以养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锁阳能使阴精不泄。
龟得天地之阴气最浓,故用以补阴。虎得天地之阴气最强,故用以壮骨。陈皮所以行滞,而羊肉之用,取其补也。互考见疝门。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滋阴大补丸
熟地黄(二两)川牛膝山药(各一两五钱)山茱萸肉杜仲(姜汁炒,去丝)白茯苓巴戟天(去心)五味子(炒)小茴香(炒)肉苁蓉远志(去心,各一两)石菖蒲枸杞子(各五钱)
红枣肉为丸。
此阴阳平补之剂也。
地黄、牛膝、杜仲、山萸、五味、枸杞,滋阴药也。巴戟、苁蓉、茴香、远志、石蒲、山药、茯苓、红枣,养阳药也。滋阴者润而不寒,养阳者温而不热。丹溪翁立方之稳,大都如此。中年之人,服之殊当。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补火丸
生硫黄(一斤)猪脏(二尺)
将硫黄为细末,尽实脏中,烂煮二时取出,去脏蒸饼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渐加之。
冷劳病瘠,血气枯竭,齿落不已,四肢倦怠,语言不足者,此方主之。
凡人之身,有真火焉,寄于右肾,行于三焦,出入于甲胆,听命于天君,所以温百骸,养脏腑,充七窍者,皆此火也。是火也,万物之父,故曰:天非此火不足以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若此火一熄,则万物无父,故肉衰而瘠,血衰而枯,骨衰而齿落,筋衰而肢倦,气衰而言微矣。硫黄,火之精也,故用之以补火,然其性过热有毒,故用猪脏烂煮以解之。或曰:世方以寒凉之品治劳,而硫黄又世人罕用,今治劳而用之,谁不惊异?余曰:寒因热用,热因寒用,有熊氏之经也;《汤液》云:硫黄亦号将军,能破邪归正,返滞还清,挺出阳精,消阴化魄而生魂。则先医亦尝颂之矣。戴元礼氏,丹溪之高弟也。有言曰:诸寒凉皆滞,惟有黄连寒而不滞。诸热药皆燥,惟有硫黄热而不燥。则戴氏亦尝颂之矣。奈何拂吾心之理而求同俗乎?:昔仁和吏早衰,服之年逾九十,此往昔之验也,表之《类编》。他如范文正公之金液丹,《得效》之玉真丸,《和剂》之来复丹、半硫丸、灵砂丹,《百选》之二气丹,《活人》之返阴丹,杨氏之紫霞丹,往往皆用之,但其所主者,各有攸当,兹不赘尔。
凡服硫黄者,忌猪血、羊血、牛血及诸禽兽之血。慎之!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石膏散
石膏(一味,细末如面,每夕新汲水服方寸匕,取身无热为度。)
热劳,附骨蒸热,四肢微瘦,有汗脉长者,此方主之。
热劳之证,岂曰尽属阴虚,亦有阳邪外袭,传入于骨,不能泄越,内作骨蒸,令人先寒后热,久久渐成羸瘦。有汗者,胃家实也。脉长者,阳邪证也。石膏寒而清肃者也,可以疗里热。以故《外台》集之,处州吴医用之,睦州郑迪功之妻验之,《名医录》载之,所以开蒙后学也至矣。或问:东垣言血虚身热,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必死,非石膏之谓乎?余曰:若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甘梨浆
劳瘵脉数,燥渴日瘦者,宜服之。盖天一生水,所以养万物者也,若火盛而水灭,令人五液干枯,则甘梨浆可以急救之。此物匪惟可以救急,曾有回生起死者。师云:生用之可以凉五火,熟用之可以滋五脏。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童便
咳血者,以童便一物主之。
咳血是肺中有窍。肺是清虚之脏,纤芥不容,一有其窍,则血渗入肺矣。愈渗愈咳,愈咳愈渗,此为难治。褚澄云:以寒凉治之,百不一生。以溲溺治之,百不一死。故特表而出之。又曰:血虽阴类,运之者其和阳乎!所以示人者深矣。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股肉
割股之事,古昔有之。盖贤妇急于舅姑夫子之疾,而祈一念以格天尔。至唐开元间,陈藏器撰《本草拾遗》云:人肉治瘵疾。自是闾阎益多割股,至有假名干誉而为之者。呜呼!同类固不可食,亏体岂曰事亲?且俞、扁、淳、华,上世神良之医也,未闻用人肉以治疾,而闵损、曾参之孝,亦未尝割股,所以来要名之行者,藏器其作之矣。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柴前梅连散
柴胡前胡乌梅胡黄连(各三钱)猪胆(一枚)猪髓(一条)韭白(五分)童便(二盏)
风劳骨蒸,久而不痊,咳嗽吐血,盗汗遗精,脉来弦数者,此方主之。
此治因风成劳者也。盖风者百病之长,乃天之阳气也,主疏泄万物,故在表则令人出汗,在肺则令人咳嗽,在肝则令人吐血,在肾则令人遗精,附骨则令人蒸热盗汗。是论也,《灵枢》函其妙,自汉、唐以至宋、元诸医,皆未竟其说,无惑乎治劳瘵者之难其人也。柴胡解不表不里之风,胡连清入肌附骨之热,前胡主脾肺表里之邪。褚澄氏曰:酸能入骨,则乌梅之用,亦可以收敛骨蒸。猪胆所以养阴,猪髓所以养骨,童便所以济火。韭白辛热。少用之以使向导。经曰:甚者从之。此之谓也。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秦艽鳖甲散
秦艽知母当归(各半两)鳖甲(一两)乌梅(一枚)青蒿(五叶)柴胡地骨皮(各一两)
风劳骨蒸壮热,肌肉消瘦,此方主之。
风,阳气也。故在表则表热,在里则里热,附骨则骨蒸壮热,久蒸则肌肉消瘦。无风不作骨蒸,此昆之立言也。罗谦甫氏之主此方,盖有神契者矣。柴胡、秦艽,风药也,能驱肌骨之风。骨皮、知母,寒品也,能疗肌骨之热。鳖,阴类也。甲,骨属也。骨以及骨,则能为诸药之向导。阴以养阴,则能退阴分之骨蒸。乌梅味酸,能引诸药入骨而收其热。青蒿苦辛,能从诸药入肌而解其蒸。复有当归,一以养血,一以导诸药入血而除热于阴尔。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柴胡
《衍义》云: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凡此误世甚多。斯言也,谓病原不同,不可一概而施之尔!故又继之曰:如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又尾之曰:服之无有不效。世人因前言而概不用柴胡,虽当用者亦必不用。
呜呼!藏器一言,举世割股。丹溪一出,众口滋阴。《衍义》片词,柴胡未弃,更不求其证脉而可否之。此之谓侏儒观场,随众喧喝尔,求其真知则未也。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三黄丸
黄芩(酒炒,春四、夏秋六、冬三两)黄连(酒炒,春四、夏五、秋三、冬一两)大黄(酒浸,九蒸晒、春三、秋二、夏一、冬五两)
消渴羸瘦,不生肌肉,其人善谷者,此方主之。
上件皆火证也。火炎则水干,故令消渴。燥万物者,莫乎火,故令羸瘦,不生肌肉。
火甚则速于传化,故善谷。芩、连、大黄,苦寒物也。寒能胜热,苦能泻火,火去而阴自生,阴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麦煎散
鳖甲(醋炙)柴胡生地黄大黄(煨)常山当归赤茯苓干漆(炒焦)石膏(各一两)白术甘草(各半两)小麦(五十粒)
有汗加麻黄根一两,共为末,每服三钱。
少男、室女、孀妇郁劳,骨蒸内热,风血攻疰四肢者,此方主之。
此攻郁劳之方也。少男思其女而不得,则有留精。室女思其男而不得,则有留血。孀妇有所思,则气结而有留瘀。其理一而已。谓之留者,精血已离其位,但留于经脉关要之区,阴寒气血留行之道也。气、阳也,阻而塞之,则积阳为热,故令蒸蒸骨热。血阴也,阻而之,则积阴为疰,故令四肢攻疰。曰风血攻疰四肢者,风血内搏,四肢无力,而倦怠浮肿也。鳖甲、干漆,攻坚削积之品也,所以治精血之留结。柴胡、石膏,解肌清热之药也,所以去骨蒸之内热。思则火结于心包,故用常山以开其结;郁则气留于六腑,故用大黄以推其陈;当归、生地,生新血也。白术、甘草,致新气也。赤茯苓所以导丙丁之邪。浮小麦所以止骨蒸之汗。而麻黄根之加,乃以其形中闭,为止汗之最捷尔。东坡云:此黄州吴判官之方也,疗骨蒸肌热盗汗极效。吴君宝之,不肯妄传也。虽然,此攻击之剂,惟少男、室女、孀妇真气完固,始可用之。若男妇交接气弱者,犹禁与也。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桃仁丸
桃仁(一百二十枚,去皮尖,双仁不用)
只此一味杵丸,平旦井花水下,隔日一服,百日不得食肉。
骨蒸日久者,此方主之。
骨蒸日久,则络有留血,不去其瘀,诸药不效。《外台》此方,以桃仁独味为丸,所以消留瘀也,亦是超人之见。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大黄虫丸
大黄(十两,蒸)黄芩(二两,炒)干地黄(半两)杏仁(去皮尖)蛴螬(炒)
虻虫(去翅,炒各一升)甘草(三两)干漆(炒)桃仁(去皮尖,各一两)芍药(四两)水蛭(百枚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如小豆大。日三服,每服酒下五丸。
仲景云: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暗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
夫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者,天地之道也。小人不退,则君子不进者,家国之道也。故蒸热之久,内有干血,干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者,人身之道也。是方也,干漆、桃仁、虻虫、水蛭、蛴螬、虫,去干血之品也。君以大黄,是听令于将军矣。佐以芍药、地黄,生新血也。佐以杏仁、甘草,致新气也。佐以黄芩,驱游热而坚肠胃也。仲景为百代医宗,良有识矣。今世人一遇五劳羸瘦,用滋阴而不愈,则坐以待毙。呜呼!术岂止于此耶?
卷三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百劳丸
当归(炒)乳香没药人参(各一钱)大黄(四钱,蒸)水蛭(炙黄)虻虫(去翅足,炒,各十四枚)
上为末,炼蜜作丸如梧子大,都作一服,可百丸,五更百劳水下,取下恶物为度。服白粥十日。百劳水者,用杓扬之百遍,即甘澜水也。
一切劳瘵积滞,不经药而成坏证者,此方主之。
此齐大夫传张仲景之方也。疾不经药而成坏证,则中气尚未坏也,有积滞者,蒸热之久,内仍干血也。故乳香、没药、大黄、虫、水蛭,皆消瘀逐败之品。用当归所以生新血,用人参所以固元气耳。此与虫丸若合一辙,皆推陈致新之义也。
卷三
五尸传疰门第十九
叙曰:五疰之说,惟古昔神良之医言之,未登神良之堂鲜不起而笑之矣。呜呼!知鬼神之原,自昔难之,彼笑者,未必其无见也。盖曰:拘于鬼神者,不足以言至德云尔。今着六考
卷三五尸传疰门第十九
死人枕(即死人脑后骨也。得半朽者良。用毕置之原处。)
病患颜色、声音、形、证与脉不合于病者,名曰鬼疰,宜此方主之。
鬼疰,是病患为邪鬼所凭而致疾也。颜色不合于病者,面生五色而含愧赧也。声音不合于病者,语言不伦于理,而涉幽微也。形不合于病者,动摇跳跃而无内热也;证不合于病者,为患诡异,不合于病情也。脉不合于病者,乍大乍小,乍长乍短也。凡此五者,不必悉备,但有一焉,便为鬼疰,即邪祟之谓也。然人鬼异途,不相为类,鬼亦何乐于附人哉?能引之以类,则脱然舍人而就鬼矣。故死人枕,鬼物也,以此物煎汤饮之,则鬼邪触类而出,大泻数行而愈者势也。此之谓病气衰去,归其所宗。用毕即以其枕送还原处者,一则使邪疰之气有所根据归,一则勿以疗人而伤鬼也。古有徐嗣伯、刘大用者,常验之矣。志之于后,以便观者。
徐嗣伯者,刘宋时人,徐文伯之弟也。有人患滞冷,积年不瘥。嗣伯诊之曰:尸疰也,当得死人枕煮服之。于是往古冢取枕。枕已一边腐缺,煮服之即瘥。后秣陵人张景,年十五,腹胀面黄,众医不能疗,以问嗣伯,嗣伯曰:此石蛔耳,极难疗,当得死人枕煮服之。根据语煮枕,以汤投之,下蛔虫头坚如石者五升,病即瘥。后沈僧翼患眼痛,又多见鬼物,以问嗣伯。嗣伯曰:邪气入肝,可觅死人枕煮服之,服竟可埋枕于故处。如其言又愈。王晏问之曰:三病不同,而皆用死人枕而俱瘥者,何也?答曰:尸疰者,鬼气状而未起,故令人沉滞,得死人枕促之,魂气飞越,不得复附体,故尸疰可瘥;石蛔者,久蛔也,医疗既癖,蛔虫转坚,世间药不能遣,所以须鬼物驱之,然后可散,故令煮死人枕也;夫邪气入肝,故使眼痛而见魍,应须鬼物以勾之,故用死人枕也。气因枕去,故复埋于冢间。
宋季韶州南七十里,乡曰古田,有富家妇人抱异疾,常日无他苦,每遇微风吹拂,则股间有一点奇痒,搔不停手,已而举体皆然。逮于发厥,三日醒,及坐有声如咳,其身乍前乍后,若摇拽之状,率以百数始定。又经日困卧不知人,累夕方愈,至不敢出户,更十医弗效。
刘大用视之曰:吾行其证矣,先与药一服,取数珠一串来。病家莫知何用也。当妇人摇动时,记而数之,觉微减。然后云:是名鬼疰,因入神庙,为邪鬼所凭,致精采荡越,法当用死人枕煎汤饮之。既饮,大泻数行,宿脱然。大用云:枕用毕,即送还原处,迟留则令人癫狂,但借其气耳。昆谓二医者,古昔神良之流也,知鬼神之原,故能察识异疾。诸医以口耳之识,执方以治之,其不效也固宜!
卷三五尸传疰门第十九
獭肝
葛洪云:鬼疰是五尸之一疰,其病变动有若干种,大略使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不得知所苦,无处不恶,积年累月,渐就沉滞,以至于死。传于旁人,乃至灭门。觉如是候者,急治獭肝一具,阴干杵末,服方寸匕,日三,未止再作。《肘后》亦云此方神良。夫獭,一兽也,其肝能治鬼疰,此何以故哉?凡物恶人而辟处,夜出而昼伏者,皆阴类也。以阴类而治幽隐之疾,《大易》所谓同气相求,《内经》所谓衰之以属是也。獭有五脏六腑,而独用其肝者,肝为厥阴,其主藏魂,用之尤精良也。谚称鸱枭能疗心头气痛,亦是假阴类以疗幽隐尔。
卷三五尸传疰门第十九
獭爪屑
许学士《本事方》云:宣和间,天庆观一法师,行考石极精严,时一妇人投状,率患人所附。须臾召至附语云:非我为患,别是一鬼,亦因病患命衰为祟耳。渠今已成形,在患人肺中,为虫食其肺系,故令吐血声嘶。师掠之,此虫还有畏忌否?久而无语。再掠之,良久云:容某说,惟畏獭爪屑为末,酒调服之,则去矣。患家如其言而得愈。此予所目见者也。
夫獭肝、獭爪,一体也。肝极獭之阴,爪极獭之阳,肝蕴獭之精,爪利獭之用,故皆为尽妙。
卷三五尸传疰门第十九
鳗煎
《稽神录》云:有人多得劳疾,相因传死者数人。后一女子病,生置之柜中,钉之沉于江,冀绝传染之患。流之金山,有渔人异之,引至岸,见一女子犹然活,因取置渔舍,多得鳗鲡鱼食之,病愈,遂为渔人之妻。又越州镜湖邵长者女十八,染瘵疾累年,刺灸无不求治,医亦不效。有渔人赵十煮鳗羹与食,食竟,内热之病皆无矣。世人得此二说,凡遇瘵疾,即以鳗鱼食之,率多不效。昆谓鳗鱼之性,天和则伏,风汹则动,是逐风之鳞也。若用之以疗风尸,无不愈者。若概以之治瘵,则恐不能。风尸者,五疰之一,其证淫濯四肢,不知痛之所在,每发昏沉,得风雪便作,渐就危笃,以至于死也。
卷三五尸传疰门第十九
传劳百一选方
天灵盖(二钱,炙黄为末,年深沉泥渍朽者良)虎粪内骨(一钱,酥炙。杀虎,于大肠内取者,亦可)青蛇脑(小豆许,酥炙,色变为度,无此亦可)鳖甲(酥炙黄色,一两,九肋者尤良)安息香(半斤)桃仁(一枚,去皮尖,上件皆为细末)槟榔(一枚,别为细末)麝香(一分,别研)青蒿(六两,取近三四寸者)豉(三百粒)葱根(二寸一个,拍)
东引桃柳李桑枝(各七茎,如箸大,长各七寸,细锉)枫叶(二十一片)童子小便(半升)
上件,先将青蒿、桃柳李桑枝、枫叶、葱、豉,以官升量水三升,煎至半升许,去渣,入天灵盖、虎粪内骨、青蛇脑、鳖甲、安息香、桃仁、童子小便,同煎取汁,去渣有四五合,将槟榔、麝香同研,匀调,作一服。早晨温服,被覆取汗。恐汗内有细虫,以帛拭之,即焚。
相次须泻,必有虫下,如未死,以大火焚,并弃长流水内。所用药,切不得令病患知,日后亦然。十来日后,气体撤消,再进一服,皆如前法,至无虫而止。
《百一选方》云:袁州寄居武节郎李应,本湘州法司,有男女三人,长子因议买宅,入无人所居之室,忽觉心动,背寒凛凛,遂成瘵疾,既死。次女寻病,又传于第三子,证候一同。应大恐,每日祈神设饭,以斋云水,冀遇异人,且许谢钱三十万。后遇一道人,传以此方,不受一钱而去,且教以祈于城隍,以为阴助。遂如其言,下虫七枚,其色如红肉而腹白,长约一寸,阔七八分,前锐后方,腹下近前有口,身之四周有足,若鱼骨,细如针尖而曲,已死。试取火焚之,以铁火箸扎刺不能入,病势顿减。后又用一剂,得小虫四枚,自此遂安。昆谓天灵盖,人虫之尸物也。虎粪内骨,毛虫之尸物也。青蛇脑,鳞虫之尸物也。鳖甲,介虫之尸物也。二五之精,各从其类,故假尸物以疗五尸疰疾。此《大易》所谓同气相求,《内经》所谓衰之以属是也。东引桃柳李桑枝,出乎震者也,得天地升生之气。故能匡正而辟不祥。枫叶、青蒿,相见乎离者也,得天地长养之气,故能止阳而驱邪热。葱根、豆豉,表药也,能疏腠而开鬼门。麝香、安息,窜药也,能利窍而消疰恶。槟榔能杀三虫,桃仁能除恶败。童子小便者,以其得少阳之完气,一能去邪火,一能致新气也。
卷三五尸传疰门第十九
苏合香丸
白术(炒)青木香乌犀角香附子(炒,去毛)丁香朱砂(研,水飞)诃黎勒(煨,去皮)白檀香安息香(另为末,无灰酒一升熬膏)麝香(研)荜茇龙脑(研)沉香(各二苏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内)
蜜丸蜡固听用。
古称尸疰有五,飞尸、遁尸、风尸、沉尸、注尸也,宜此方主之。
《本事》云:飞尸者,游走皮肤,穿脏腑,每发刺痛,变作无常。遁尸者,附骨入肉,攻凿血脉,每发不可得近,见尸丧、闻哀哭便发。风尸者,淫濯四肢,不知痛之所在,每发昏沉,得风雪便作。沉尸者,缠骨结脏,冲心胁,每发绞切,遇寒冷便发。注尸者,举身沉重,精神错杂,常觉昏废,每节气至,辄变大恶。是方也,香能辟邪恶,故用沉、檀、脑、麝、安息、薰陆、苏油、青木、香附。温能壮胃气,故用荜茇、丁香。朱能辟鬼魅,故用朱砂。甘能守中气,故用白术。酸能致新液,故用诃黎。犀能主虫疰,故用生犀。互考见中风门。
卷三五尸传疰门第十九
死人枕天灵盖败龟板红铅说
昔徐嗣伯用死人枕,取半朽者,用毕曰复埋故处。师云:天灵盖非出《神农本经》,不得已而用,则取年深渍朽者,均之仁人之言也。盖医,仁术也,使其明而利人,幽而祸鬼,如阴责何?故昔人推此心以及物,凡于药内宜用禽虫之类,皆取自死者,如用龟板而曰败龟板是也。孙真人曰:杀生以求生,去生益远。皆所以全此心之仁也。近世术家有导取红铅者,使童女内服壮阳泄阴之药,外用异术以取之,往往致瘵,是杀人而疗人也,岂同仁之德耶!
卷三
气门第二十
叙曰:气、血,人身之二仪也,气为主而血为配,故曰气化即物生,气变即物易,气盛即物壮,气弱即物衰,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即物死。是气之当养也明矣。一或失治,则衰且乱,病且死,故考五方以治气。
卷三气门第二十
独参汤
人参(二两)
烦躁脉微者,加童便一卮。身寒脉微者,加附子三钱。
诸虚气弱危急者,此方主之。
气者,万物之所资始也。天非此气,不足以长养万物。人非此气,不足以有生。故曰: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霄壤判。是以病而至于危急,良医以气为首务也。人参味甘性温,得天地冲和之气以成形,故用之以补冲和之气,使其一息尚存,则可以次第而疗诸疾矣。烦躁加童便者,虚而有火也。身寒加附子者,回其孤阳也。虽然,虚实之辨,不可不察,独
卷三气门第二十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白茯苓炙甘草(各二钱)
面色萎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来虚弱者,此方主之。
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如是则宜补气。是方也,人参甘温质润,能甘温而平,能调五脏愆和之气。四药皆甘温,甘得中之味,温得中之气,犹之不偏不倚之君子也,故曰四君子。
卷三气门第二十
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气虚,痰气不利者,此方主之。
《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东南之土卑湿,人人有痰,然而不病者,气壮足以行其痰也。若中气一虚,则不足以运痰而痰证见矣。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前之四君子也,所以补气。乃半夏则燥湿以制痰,陈皮则利气以行痰耳。名之曰六君子者,表半夏之无毒,陈皮之弗悍,可以与参、苓、术、草比德云尔!
卷三气门第二十
补中益气汤
人参(去芦)炙甘草(各一钱)黄(一钱五分,炙)升麻(三分)白术(炒)
当归陈皮柴胡(各五分)
困乏劳倦,伤其中气者,此方主之。
中,脾也,坤也,万物之母。气,阳也,干也,万物之父。过于困乏劳倦,则百骸皆虚。百骸既虚,必盗父母以自养,而中气大伤矣。不有以补之,则形气不几于绝乎?故用白术、甘草之平补者以补中;用人参、黄之峻补者以益气。土欲燥,则当归随以润之。气欲滞,则陈皮随以利之。而升麻、柴胡者,所以升乎甲胆乙肝之气也。盖甲乙者,东方生物之始。
甲乙之气升,则木、火、土、金、水次第而生生矣。
卷三气门第二十
二十四味流气饮《和剂》
陈皮青皮甘草(炙)浓朴(姜制)紫苏香附(各四两)大腹皮丁香皮槟榔木香草果莪术(炮)肉桂藿香(各一两半)人参麦门冬白术赤茯苓枳壳(炒)
石菖上件每服五钱。
腹中气滞,痞闷不快,胸膈走痛者,此方主之。
气,阳也,升降出入,法干之行健不息,使气无留滞,斯无痛苦。若人也,以寒、热、怒、恚、喜、忧、愁七气干之,则痞闷痛楚之疾生尔。今夫寒则气收,收则气不流矣。故用丁皮、肉桂、草果之属温而行之。热则气亢,亢则气不流矣,故用麦门冬、赤茯苓、木通之属清而导之。怒则气逆,逆则气不流矣,故用槟榔、枳壳、浓朴、木瓜之属抑而下之。恚则气积,积则气不流矣,故用青皮、陈皮、腹皮、木香、莪术之属快而利之。喜则气缓,缓则气不流矣,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属补而益之。忧则气沉,沉则气不流矣,故用白芷、紫苏之属升而浮之。愁则气郁,郁则气不流矣,故用香附、菖蒲、半夏、藿香之属利而开之。
或问:七气之来,岂能并至?方以二十四味,何示人以弗精专也?余曰:气证与诸证不同。
诸证者,痰、血、积、食属于有形,故着于一处,偏于一隅,可以单方治也。若夫七情之气,属于无形,上下左右散聚无常,故集辛香之品而流动之,虽二十四味,不厌其繁,譬之韩侯之兵,多多益善云尔。
卷三
血证门第二十一
叙曰:血营气卫,胥有义焉。阴在内,阳之守也,故曰营。阳在外,阴之卫也,故曰卫。二者宜调而不宜病,血一不调,则营守乎中者,反出于外而败之,微者迫于热,盛者真阳不足以运血,而卫亦败也。今考名方二十八首,酌而用之,则调元之手矣。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四物汤
当归(酒洗)熟地黄(各三钱)川芎(酒洗,一钱五分)白芍药(酒炒,二钱)
血不足者,此方调之。
气、血,人身之二仪也。天地之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与天地相似,故阴血难成而易亏。是方也,当归、芍药、地黄,味浓者也,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生血。川芎味薄而气清,为阴中之阳,故能行血中之气。然草木无情,何以便能生血?所以谓其生血者,以当归、芍药,地黄能养五脏之阴,川芎能调营中之气,五脏和而血自生耳。若曰四物便能生血,则未也。师云:血不足者,以此方调之则可。若上下失血太多,气息几微之际,则四物禁勿与之。所以然者,四物皆阴,阴者天地闭塞之令,非所以生万物者也,故曰禁勿与之。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当归补血汤
当归(二钱)黄(一两)
男、妇肌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脉来洪大而虚,重按全无者,此方主之。
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或以肌困劳役虚其阴血,则阳独治,故令肌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此证纯象伤寒家白虎汤之证,但脉大而虚,非大而长,为可辨尔。《内经》所谓脉虚血虚是也。当归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养血,而黄则味甘补气者也。今黄多于当归数倍,而曰补血汤者,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内经》曰:阳生阴长,是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独参汤
人参(去芦,二两)
凡上下失血过多,脉微欲绝者,急以此方主之。
血者气之守,气者血之卫,相偶而不相离者也。一或失血过多,则气为孤阳,亦几于飞越矣,故令脉微欲绝。斯时也,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几微之气所宜急固。故用甘温之参以固元气,所以权轻重于缓急之际也。故曰血脱益气,古圣人之法。或者不达此理,见其失血而主四物汤,则川芎之香窜,能散几微之气,而当归、芍药、地黄,皆滋阴降下之品,不能生血于一时,反以失救死之权,而遗人夭殃矣。医云乎哉?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八珍汤
人参(去芦)白术(炒)茯苓(去皮)炙甘草当归(酒洗)川芎(酒洗)芍药(酒炒)
地黄血气俱虚者,此方主之。
人之身,气血而已。气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养者也。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也,所以补气。当归、川芎、芍药、地黄,质润之品也,所以补血。气旺则百骸资之以生,血旺则百骸资之以养。形体既充,则百邪不入,故人乐有药饵焉。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犀角地黄汤
生犀角(镑)生地黄白芍药牡丹皮吐衄不止者,此方主之。
口出血曰吐,鼻出血曰衄。火逆于中,血随火上,有此二证。然吐血责之腑,衄血责之经,求其实,则皆炎上之火也。火者,心之所司,故用生犀、生地以凉心而去其热。心者,肝之所生,故用丹皮,芍药以平肝而泻其母,此穷源之治也。今人治吐血者,以凉水濯其两足,此釜底抽薪之意也。治衄血者,以凉水拊其后颈,此责其火于太阳经也。皆是良法。互考见咳嗽门、痘门。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四生丸
生荷叶生艾叶生地黄生柏叶四件烂捣,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
阳乘于阴,血热妄行,或吐或衄,此方亦良。
统而论之,生之则寒,则四生皆能去火。析而论之,则荷、艾轻香,去火于气。、柏质实,泻火于阴。火去则血归经,而吐衄愈矣。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黄连解毒汤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三钱,炒)
阳毒,上窍出血者,此方主之。
治病必求其本。阳毒上窍出血,则热为本,血为标。能去其热,则血不必治而自归经矣,故用、芩、栀、柏苦寒解热之物以主之。然惟阳毒实火用之为宜。若阴虚之火,则降多亡阴,苦从火化,而出血益甚,是方在所禁矣。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人中白
新瓦上逼干,温汤调下三钱。
衄血不止者,此方主之。
人中白,即《本草》溺白也。其味咸寒,咸则能入血,寒则能胜热。其味浓于人便,故其奏功尤捷。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生地黄自然汁
取生十余斤,只用新布拭净捣绞取汁,勿用生水洗之。
吐衄不止者,此方亦良。
东垣曰:生地黄,凉心火之血热,泻脾土之湿热,止鼻中之衄热,除五心之烦热。故吐衄之疾,取自然汁呷之,血凉而止。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茜根散
茜根阿胶黄芩侧柏叶生地黄(各一两)炙甘草(五钱)
阴虚衄血者,此方主之。
阴阳之在人,平则治,偏则病。若肾阴一虚,则阳胜矣,故载血上行而令衄。是方也,阿胶能补虚,黄芩能养阴,甘草能缓急,茜根、侧柏、生地黄,则皆去血中之热,能生阴于火亢之时者也。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黄芩芍药汤
黄芩(炒)白芍药(酒炒)甘草(各三钱)
阴火载血上行,衄而不止者,此方亦主。
黄芩之苦能降火,芍药之酸能收阴,甘草之甘能缓急。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止衄散
黄(六钱)赤茯苓白芍药当归生地黄阿胶(各三钱)
饥困劳役,动其虚火,致衄不止者,此方主之。
饥困劳役而动其火,其人本虚可知矣。虚火可补,故用黄、当归、阿胶甘温之品以补之。然赤茯苓能导丙丁,白芍药能收阴气,生地黄能凉血热。三物者,去血中之热,自是冲和,与芩、连苦寒之剂殊别。实火宜用连、芩、虚火则惟此类为宜也。或问:虚火、实火,何以辨之?余曰:声高气壮为实火,言而微终日复言为虚火。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人参饮子
人参黄(各一钱五分)麦门冬当归甘草白芍药(各一钱)五味子(九粒)
暑月衄血,此方主之。
《内经》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故时当暑月,则肺金受克,令人乏气之时也,理宜清金益气。清金故用麦门、五味。益气故用甘草、参、;芍药之酸,所以收其阴。当归之辛,所以归其血。此亦虚火可补之例也。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榴花散
百叶榴花(晒干为末)
衄不止者,以此末吹入鼻中,立止。
榴花之红,有使入血。榴花之涩,可使止血。一夫当关,此药近之。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丹溪咳血方
青黛(飞)栝蒌仁(去油)诃子肉海粉(去砂)山栀(炒黑,等分)
咳嗽痰血者,此方蜜丸噙化。
肺者,至清之脏,纤芥不容,有气有火则咳,有痰有血则嗽。咳者有声之名,嗽者有物之义也。青黛、山栀所以降火,栝蒌、海粉所以行痰,诃子所以敛肺。然而无治血之药者,火去而血自止也。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人溺
咳血者,宜此一物饮之。
褚澄,齐之圣医也。其《遗书》曰:咳血不易医,喉不容物,毫发必咳,血渗入喉,愈渗愈咳,愈咳愈渗,饮溲溺则百不一死,服寒凉则百不一生。吾于是乎师其言矣。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圣饼子
青黛(一钱)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以黄煎汤炒黄色,二味研作饼子,入柿饼内,湿纸包煨,连柿饼研细,米饮调服。
咯血者,此方主之。
咯血者,咯而出血,责之脾胃也。青黛去土中之火,杏仁利中宫之气。气利火去则不咯,不咯则不血矣。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荷叶散
荷叶(不拘多少,焙干为末)
咯血,此方亦良。
气分有火,则令人咯,久久咯之,则动其血。褚氏曰:血虽阴类,运之者其和阳乎!荷叶有仰盂之形,得震卦之象,有轻香之气,得清和之体,故能和阳定咯而运血。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大补丸
黄柏(一物,炒褐色作丸)
呕血者,此方主之。
呕与咯不同,声出于上焦为咯,重而短也。声出于下焦为呕,浊而长也。黄柏苦而润,苦故能泻火,润故能就下也。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侧柏散
侧柏叶一味,为末。
米饮调下三钱。
此亦治呕血之方也。
侧,阴象也。柏,遇寒而不凋,得阴气之最浓也,故能入阴而泻呕逆之火。然其性微香,则其妙又能和阳,而不偏于阴矣。此其所以为良也。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晚漱治牙宣
牙宣者,齿根出血也,此以肥甘之热致病。每于晚膳后,以茶漱而洁之,则病愈矣。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小蓟饮子
小蓟生地黄滑石通草蒲黄(炒)藕节淡竹叶当归栀子(炒)甘草(各半两)
下焦结热血淋者,此方主之。
下焦之病,责于湿热。法曰:病在下者,引而竭之。故用生地、栀子凉而导之,以竭其热。用滑石、通草、竹叶淡而渗之,以竭其湿。用小蓟、藕节、蒲黄消而逐之,以去其瘀血。
当归养血于阴,甘草调气于阳。古人治下焦瘀热之病,必用渗药开其溺窍者,围师必缺之义也。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小蓟琥珀散
小蓟琥珀(等分,为末)
此亦治血淋之方也。
蓟根能治下焦瘀血,琥珀能治膀胱结热。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牛膝膏
牛膝(三斤,煎膏一斤,空心盐水化下四钱)
此亦血淋之方也。
牛膝质润而苦咸,形实而修长。质润故能活血,苦咸故能胜热,形实故能就下,修长,故能导小肠而利膀胱。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玄胡索散
玄胡索(一两)朴硝(三分)
分二次服。
此治阳邪陷入下焦,令人尿血之方也。
阳邪者,热病伤寒之毒也。下焦者,阴血所居,阳邪入之,故令尿血。玄胡索味苦而辛,苦故能胜热,辛故能理血。佐以朴硝,取其咸寒,利于就下而已。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胃风汤
人参(去芦)白术(炒)茯苓(去皮)川芎(洗净)当归(酒洗)白芍药(炒)
桂(炒,等分)
风邪入于肠胃,泄下鲜血,或肠胃湿毒,下如豆汁瘀血者,此方主之。
风,阳邪也,血得之则善行,故下鲜血。湿,阴邪也,血得之则败坏,故如豆汁。气血虚而后邪凑之,故用人参、白术、茯苓以补气。用川药、当归、芍药以养血。肉桂之辛,可以散风邪,肉桂之热,可以湿毒,血药得之可以调营,气药得之可以益卫。又曰:白术、茯苓能壮脾而疗湿,川芎、肉桂能入血而驱风。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槐花散
槐花(炒)侧柏叶荆芥穗枳壳(麸炒,等分)
共为末,每服三钱,空心下。
肠风、脏毒下血,此方主之。
槐花、侧柏能凉大肠之血,荆芥、枳壳能疗大肠之风。风热相搏者治之良。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酒煮黄连丸
黄连(十二两)好酒(五升)
煮干,为末作丸。每服三钱。
湿热酒毒令人便血者,此方主之。
黄连,苦寒枯燥之物也。苦寒故能胜热,枯燥故能胜湿。而必煮以酒者,非酒不能引之入血也。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柏灰散
侧柏叶(一味,春东、夏南、秋西、冬北取来。)
烧灰调下三钱。
脏毒下血不止者,此方主之。
脏毒之初宜凉血,凉血皆苦寒之药,久久则气寒,而血益不固矣。法曰:涩可以固脱,故用柏灰之涩以止之。四时采之,必辨其方者,取其得气之浓也。他如干柿饼烧灰亦良。
卷三血证门第二十一
人参樗皮散
人参(去芦)樗根白皮(等分)
每末三钱。
脏毒挟热下血,日久不止者,此方主之。
脏毒,肠毒也。挟热者,谓挟客热与饮酒之类也。日久不止,则气亦虚,而不足以固血矣,故用人参之甘以补气,樗根之涩以固血。补以举之,涩以劫之,杂霸之治也。
卷三
脱肛门第二十二
叙曰:脱肛,一也,有寒热之判焉。又能进之而辨气血中之寒热,则精艺者也。今考古方三首,表其要者尔。
卷三脱肛门第二十二
丹溪脱肛方
人参黄川芎当归升麻久泻脱肛者,此方主之。
泻久则伤气,下多则亡阴,是气血皆亏矣,故令广肠虚脱。气不足者,补之以甘温,故用参、。阴不足者,养之以浓味,故用芎、归。下者举之,故用升麻。
卷三脱肛门第二十二
举肛丸
半夏天南星枯白矾(各五钱)枯红矾鸡冠花(炒)白附子(各五两)诃子肉()
黑附子(生)枳壳(各一两)皮(二枚,炙)栝蒌(一枚,烧存性)胡桃仁(十五枚,烧存性)
共为末,醋糊作丸。空心温酒下三十丸。
泄泻虚寒脱肛者,此方主之。
湿盛则濡泻,久泻则胃虚,胃虚则脏寒,脏寒则无阳以升举,故令肛肠脱而不上。燥能去湿,故用半夏、南星。枯能制湿、故用红、白枯矾。温能暖脏,故用黑、白附子。乃若鸡冠花、刺皮、枳壳所以驱风。而诃子、栝蒌、胡桃仁之灰,取其涩以固脱也。
卷三脱肛门第二十二
收肛散
熊胆(五分)孩儿茶(三分)冰片(一分)
共为细末,乳调涂肛上,热汁下而肛收矣。
热泻脱肛者,用此方涂之良。
热则肛门涩,涩则便不易出,不易出则令人努责,努责之久,则令脱肛。此与寒脱不同者,此则肛门涩,寒脱则洞泄而不涩也。苦可以胜热,故用熊胆。涩可以固脱,故用儿茶。
辛可以拔邪,故用冰片。
卷三
呕吐门第二十三
叙曰:呕有声长、声短之辨,吐有见痰、见食之分,参之以脉证,合之以颜色,问之以从来,始为无失。毋但曰呕吐小疾而忽之,常见肝实之证,令人呕吐不已而死者。兹考六方,志
卷三呕吐门第二十三
二陈加山栀黄连生姜汤
半夏陈皮(去白)茯苓甘草(炙)山栀子(炒黑)黄连(炒)生姜(等分)
胃中有热,膈上有痰,令人呕吐者,此方主之。
有声之谓呕,有物之谓吐。声者,气与火也。物者,痰与涎也。半夏燥痰湿,茯苓渗痰湿,陈皮利痰气,甘草益脾气,此二陈治痰之旨也。苦可以泻火,故用栀子。辛可以行滞,故用生姜。
卷三呕吐门第二十三
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各二钱)半夏陈皮(各一钱)
久病胃虚,闻谷气而呕者,此方主之。
胃者,水谷之海,仓廪之官也,故胃强则善谷,胃弱则闻谷而呕。经曰:安谷者昌,失谷者亡。奈之何而不急治乎?故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气味甘温,可以益胃。陈皮、半夏,气味辛利,可以破呕。
卷三呕吐门第二十三
理中加丁香汤
人参白术(炒)甘草(炙)丁香干姜(炒)
呕吐,腹痛者,此方主之。
呕吐而痛即止者为火,呕吐而痛不止者为寒。然寒则收引,胡然能吐?师曰:寒胜格阳,故令吐也。治寒以热,故用丁香、干姜之温。吐多损气,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补。
卷三呕吐门第二十三
竹茹汤
葛根(三钱)半夏(制)竹茹(各二钱)甘草(一钱)
伤寒正汗后,余热留于阳明、少阳,必令作呕,此方主之。
阳明,胃也。少阳,胆也。有辨焉,口渴者热在胃,口苦者热在胆也。兼而有之,则二经均有留热矣。是方也,干葛清胃,竹茹清胆,半夏破逆,甘草调阳。
卷三呕吐门第二十三
雄矾瓜蒂散
雄黄明矾苦瓜蒂(炒,各五分)
共为末,酒服。
呕而流涎,脉平者,虫家证也。主此方吐之。
虫动则流涎,胃痒则令呕,脉平者,得平人无病之脉,不迟不数,无寒无热也。雄黄气悍,明矾苦涩,杀虫之品也。佐以瓜蒂之善涌,则虫立吐而出矣。又曰:实而能吐者,主以此方。虚而不能吐者,宜主伤寒门乌梅丸。
卷三呕吐门第二十三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蜜丸。
阴虚于下,令人多呕者,主此方盐汤吞之。
《脉解篇》曰: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上气喘。此阴虚于下,而令孤阳上浮尔。是方也,熟地、山萸,质润味浓,可使滋阴。丹皮、泽泻,气味咸寒,可制阳光。山药、茯
卷三
呃逆门第二十四
叙曰:呃逆一也,中下判焉。中焦呃逆其声短,水谷之病也。下焦呃逆其声长,虚邪相搏也。今考古方三首,辨其上下,察其虚实,则十全之工矣。若呃逆日久而且吞酸,则翻胃之前驱也,从火治之。
卷三呃逆门第二十四
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各一升)人参生姜(各半两)甘草(炙,二两)大枣(三十枚)
大病后,呃逆不已,脉来虚大者,此方主之。
呃逆者,由下达上,气逆作声之名也。大病后,则中气皆虚,余邪乘虚入里,邪正相搏,气必上腾,故令呃逆。脉来虚大,虚者正气弱,大者邪热在也。是方也,橘皮平其气,竹茹清其热,甘草和其逆,人参补其虚,生姜正其胃,大枣益其脾。
卷三呃逆门第二十四
丁香柿蒂竹茹汤
丁香(三粒)柿蒂竹茹(各三钱)陈皮(一钱)
大病后,中焦气塞,下焦呃逆,此方主之。
大病后,五脏皆伤,升降失常,故令中焦痞塞,五脏之阴既伤,则少阳之火奋于下,故令下焦呃逆,直冲清道而上也。是方也,丁香、陈皮,辛温者也,理中气之痞塞。竹茹、柿蒂,苦寒者也,疗下焦之呃逆。或问:降逆何以不用栀、柏?余曰:此少阳虚邪,非实邪也,故用竹茹、柿蒂之味薄者以主之。若栀、柏味浓,则益戕其中气,痞塞不益盛乎?古人盖亦深权之矣。
卷三呃逆门第二十四
木香调气散
木香檀香白蔻仁丁香(各三两)砂仁(四两)甘草(炙)藿香(各半两)
共为末,每服二钱,盐汤下。
中焦呃逆者,此方主之。
中焦者,水谷之海,仓廪之区也。其呃逆责之谷气,故用砂仁、蔻仁以化食,木香、丁香、檀香、藿香以调气,甘草以和中,盐汤以润下。或问:中焦呃逆,与下焦呃逆何以辨?余曰:彼则由于大病后,此则得之饮食后也。又中焦之呃逆轻而短,下焦之呃逆恶而长,其辨判然矣。
卷三
翻胃门第二十五
叙曰:翻胃一证,古今难之。若胃脘未枯,皆为可治。借曰枯之,则从容用药,犹可久延。若造次不察病理,非惟无益,而又害之矣。今着六考,宜于言外而变通之。
卷三翻胃门第二十五
韭汁牛乳饮
韭汁牛乳(等分)
时呷之。
胃脘有死血,干燥枯槁,食下作痛,翻胃便秘者,此方主之。
翻胃者,胃不能安谷,食下即出之名也。嗜酒燥暴之人,多有此疾。胃脘有死血者,醇酒渍胃,久积瘀热之所致也。干燥枯槁者,燥急心热之所致也。有枯燥,故令食下作痛。有积热,故令翻胃便秘。韭汁味辛,能消瘀行血。牛乳甘温,能养血润燥。
卷三翻胃门第二十五
驴尿一物饮
驴尿,每服呷二合。
郁火翻胃者,此方主之。
火郁于中,治以辛香开胃之药,益滋其燥,非所宜也。驴尿辛膻,可使开郁,然为浊阴之所降,则可以济火矣。唐贞观中,许奉御及柴蒋等,时称名医,奉敕治翻胃,竭其术,竟不能疗,渐至羸惫,死在旦夕。忽有术士云:服驴子小便极验。旦服二合,午食惟吐一半。
晡时又服二合,人定时食粥,吐即定。后奏知大内中,五六人患翻胃,同服,一时俱瘥。卢和着《丹溪纂要》,谓入驴尿以防生虫,此未究理者也。
卷三翻胃门第二十五
螺泥丸
取田中大螺,不拘多少,用新水养之,取其吐出之泥,阴干为丸。每服三十丸,藿香汤下。积热翻胃,此方亦良。
螺性至凉,泥性至冷,故可用之清胃。吞以藿香汤,假其辛芳开胃而已。
卷三翻胃门第二十五
九蒸大黄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故用大黄酒润九蒸晒之,取其无伤胃气而能去火。此久练之将军也。
卷三翻胃门第二十五
附子散
附子(一枚)
干姜煎汤润七次为末,每服三钱。
寒痰翻胃者,此方主之。
膈上有寒痰,壅塞中、下二焦之气,阴遏其阳,蓄极而通,则令翻胃。附子辛热,能解寒痰,寒痰既解,则气道疏通,而无蓄极之阳矣,故翻胃顿除。
卷三翻胃门第二十五
三花神丸
甘遂芫花大戟(拌温炒,各半两)黑丑(二两取头末)大黄(一两)轻粉(一钱)
共为末,水丸。每服五丸,渐加五丸,以快利为度。
积痰满胃,食下即吐,宜主此方。
胃中纯是痰,则遏下焦少阳之火。蓄极而通,必作翻胃者,势也。以平剂治之,则经年不效,故聚甘遂、芫花、大戟、黑丑、大黄峻厉之品以下之。方内有轻粉,一可以逐风涎,一可以解遂、芫、戟、丑之辛烈。此大毒类聚为丸,瞑眩之剂也。惟声重、脉来有力者能行之。若言微,脉来无力者,勿轻与也。
卷三
噎膈门第二十六
叙曰:近代医籍,翻胃、噎膈,混作一证。今考于汉、唐之上,有翻胃,有噎,有膈。
要之,翻胃自是不同,而噎,而膈,则可混一而治也。考方八首,明者辨之。
卷三噎膈门第二十六
《深师》七气汤
干姜黄芩桂心半夏甘草橘皮干地黄芍药(各二两)桔梗(三两)枳实(五枚)人参(一两)吴茱萸(五合)
气噎膈者,此方主之。
噎膈者,有物噎塞,防碍饮食之名。今人与翻胃浑然无辨,非古也,深师、孙真人之传也。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也。气者,营运不息之物,故气行则治,气郁则病。冲和则治,乖戾则病。是方也,辛可以行气,故用干姜、肉桂、吴萸、半夏、陈皮之辛。苦可以降气,故用黄芩、枳实、桔梗之苦。脾虚则不能运气,故用人参、甘草以益脾。肝肾弱则不能吸气,故用地黄以滋肾,芍药以和肝。
卷三噎膈门第二十六
韭汁饮
生韭汁醇酒(等分)
每服二合,日二。
血噎膈者,此方主之。
汉医但称噎、称膈而已,后之方书称五噎、五膈。五噎者,气噎、忧噎、劳噎、食噎、思噎也。五膈者,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也。立言虽曰有五,说证其实未周。今不拘其说,只据世人所有之证而订其方焉。血噎膈者,或因跌扑,或因大怒,血积胸膈,久久凝结,令人妨碍饮食,得热则宽,得寒则痛是也。生韭汁,能解蓄血之瘀结,佐以醇酒,行其势也。
卷三噎膈门第二十六
栝蒌实丸
栝蒌仁枳壳制半夏桔梗姜汁米糊为丸。
痰噎膈者,此方主之。
痰随气上,亦随气下,故栝蒌、枳壳、桔梗,皆下气药也。痰以湿生,必以燥去,故半夏者,燥湿之品也。或问:桔梗为诸药之舟楫,浮而不沉者也。何以下气?余曰:甘者恋膈,苦者下气,轻者上浮,苦者下降,此药之性也。桔梗甘而苦,为阳中之少阴,故初则恋膈,久则下气矣。痰盛者,宜于痰门诸方消息之。
卷三噎膈门第二十六
回令丸
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水煮少时,晒干)
共末为丸。
火噎膈者,此方主之。
此即左金丸也。曰回令者,黄连之苦能胜热,可以回其火令也。以吴茱萸之辛热佐之,取其反佐以从治尔。
卷三噎膈门第二十六
食郁越鞠丸
山楂神曲砂仁香附(童便制)苍术(米泔浸七日)抚芎栀子食噎膈者,此方主之。
食不自膈也,或由气塞,或由火郁,然后停食而作食膈。故用香附、苍术、抚芎以顺气,栀子以泻火,山楂、神曲、砂仁以消食。昔齐王中子诸婴儿,病烦惫食不下,时呕沫。仓公视之曰:食膈病也,作下气汤以饮之。其方今不可考矣。若芩连枳术丸、木香槟榔丸、义亦近之。
卷三噎膈门第二十六
蒜齑酢
《太平御览》云:华佗行道,见一人病噎,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旁卖饼者,有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即当瘥。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条。悬之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佗家小儿戏门前,迎见,自相谓曰:客车边有物,必是遇我公也。疾者前入,见佗壁悬此蛇辈以十数。昆谓蒜味辛热,为阳中之阳,能令人气实闷乱而自吐,若蛇虫蛊瘕,犹为宜之。《褚氏传》曰:褚澄以蒜一升,吐李道念之鸡雏。《齐谐记》云:郭坦之儿,食蒜一畦,吐消食笼于顷刻。蒜之妙用如此,今之医者,罕能知之。或问:何以不用瓜蒂散?余曰:伤寒内热者,宜吐以瓜蒂散之苦寒。虫瘕痼冷者,宜吐以蒜酢之辛热。人知苦能吐热,而不知热能吐寒,故特表而出之。
卷三噎膈门第二十六
染靛
《广五行记》:永徽中,绛州有僧病噎,防食数年,临死遗言,令破喉视之。得一物似鱼而有两头,遍体悉是肉鳞,致钵中,跳跃不止,以诸味投钵中,皆化为水。时寺中方刈蓝作靛,试取少靛致钵中,此虫绕钵畏走,须臾化为水。昆谓此虫湿热所生,湿从土化,热从火化。靛之为物,色青而性寒,是禀东方之木色,与北方之水味最浓者也。水足以制火,木足以克土,此五行之理也。故足以化湿热之虫。自有五行以来,上而万象,下而万类,一为克制,无不化之,况于此虫乎?
卷三噎膈门第二十六
楮实汤
南唐烈祖,因食饴喉中噎,国医皆莫能愈,时吴廷绍尚未知名,进楮实汤一服,疾失去。群医默识之,他日取用,皆不验。或叩之,答曰:噎因甘起,故以楮实汤治之。其方今不可考,但发此二句,便知其为良医。《内经》曰: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奈何不作嗌乎?又曰:酸胜甘,则治法思过半矣。
卷三
情志门第二十七
叙曰: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故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今考神良之医士十一事,明者触类而通之,则术在我矣。
文挚,齐人也。齐威王病,发使召文挚。挚至,谓太子曰:王病,怒则愈。王若即杀臣,奈何?太子曰:无虑,我当救之。文挚于是不时来见王,及来,不脱履而登床,王大怒,使左右持下将烹之。后及太子叩头请救,王怒遂解,赦挚,因此病愈。所以然者,王之病,得于思,故以怒胜之。
《魏志》云:有一郡守病,华佗以其人甚怒则瘥,乃受其货而不加功,无何弃去,留书骂之。守果大怒,令人追杀,守子知之,嘱吏勿逐,恚不已,吐黑血数升而愈。所以然者,守之病,亦本于思也。经曰:思则气结。气结者,阴翳之根也。故用暴怒以伤其阴,使之归于平调而已。
《邵氏闻见录》云:州监军病悲思,其子迎赫允治之,允告其子曰:法当甚悸即愈。时通守李宋卿御史严甚,监军内所畏也。允与其子请于宋卿一造,问责其过失,监军惶怖汗出,疾赵知则,太原人,因喜成疾。巢氏医脉之,为之惊异,出取药,竟不与之。数日,赵悲哭辞家人曰:处世不久矣。巢知其将愈,使人慰之。诘其故,引《素问》恐胜喜以对,可谓得玄关者也。
一妇正产之时,收生妇以温水进之,误进鹿角脂。鹿角脂,女子涂鬓物也。因哇而舌出,产后数日不能收,医药屡不应。甄立言最后至,以朱砂涂其舌,仍命作产子状,以两妇人掖之,乃使人潜于壁外,多捧缶器,向危处掷地作声,声闻而舌收矣。所以然者,恐则气下故也韩丞相疾,天方不雨,更十医罔效。左友信最后至,脉已,则以指计甲子曰:某日当雨,竟出。韩疑曰:岂谓吾疾不可为耶,何言雨而不及药我也?既而其夕果雨。韩喜,起而行乎庭,达旦,疾若脱去。乃召左至而问之,对曰:公相之疾,以忧得之。私计公相忠且仁,方今久旱,必为民忧,以旱为忧,必以雨而瘳,理固宜然,何待药而愈耶?此亦《素问》喜胜忧也。
一女许婚后,夫经商二年不归,因不食,困卧如痴,无他病,竟日向壁而卧。其父迎丹溪翁治之,告以故。翁脉毕,谓其父曰:此思则气结也,药难独治,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于是,掌其面,诬以外情,果大怒而号泣者三时,令解之,即求食矣。所以然者,悲则气消,怒则胜思故也。翁谓其父曰:病虽瘥,得喜方已。乃谕以夫回,既而果然,疾亦不举。
一县差,拿犯人,以铁索项所犯至县,行至中途,其犯投河而死。犯家告差人索骗威逼至死,及能脱罪,未免破财,忧愤成病,如醉如痴,谬言妄语,无复知识。其主延戴念仁视之。戴云:此以费财而病,必以得财而愈。乃命作三锡锭如银状,预置于泥沟之中,候其至时,诈以锁钥误堕其中,命探之,乃出三锡锭。主曰:银也,吾不用此弗义之财,悉以与汝。
其一女子,母甚是相爱,既嫁而母死,遂思念不已,精神短少,恹恹嗜卧,诸药不应。其夫延韩世良治之。韩曰:此病得之于思,药不易愈,当以术治之。乃贿一巫妇,授以秘语。
一日,夫谓妻曰:汝之念母如此,不识彼在地下,亦念汝否,吾当他往,汝盍求巫妇卜之?妻欣诺,遂召巫至。焚者礼拜,而母灵降矣。一言一默,宛然其母之生前也。女遂大泣,母叱之曰:勿泣,汝之生命克我,我遂早死。我之死,皆汝之故,今在阴世欲报汝仇,汝病恹恹,实我所为,我生则与尔母子,死则与尔寇仇矣。言讫,女改容大怒,诟之曰:我因母病,母谭植,素谨言,为韶州佐。一日,会堂属官,筵中有萝卜颇大,众羡之。谭曰:尚有大如人者。众皆笑以为无。谭悔恨自咎曰:人不见如是大者,而吾以是语之,宜其以吾言为妄且笑也。因而忧愤,连日不能食。其子煌,读书达事,思父素不轻言,因愧赧成疾,必实所言,始可疗病,遂遣人至家,取萝卜如人大者至官所,复会堂属,强父扶疾而陪,酒至数巡,以何解,陈留人也。一日,与河南尹乐广会饮于赵修武宅,酒至数杯,忽见杯底有似一小蛇,咽之入口,亦不觉有物,但每每思而疑之。日久觉心疼,自思小蛇长大,食其五脏,医药不愈。久之,又会酒赵宅,才执杯,又见小蛇,乃置杯细视之,见赵宅梁上有角弓,却是弓梢影于酒底,因此解疑,其疾遂无。此以情疑而病,必以疑解而瘥,向来以药治之,皆无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