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古今医鉴 >卷之六

《古今医鉴》·卷之六

明朝 古今医鉴 龚信 著

诸气

脉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其或沉实,气兼痰饮。又曰:沉弦细动,皆气痛证。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部在尺,脉象显然。

证夫天地之气,常则安,变则病。况人禀天地之气,五运迭侵于外,七情交战于中。是以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人投物,而反伤太和。此轩岐所以论诸病皆因于气,有病皆生于气,遂有九气不同之说。气本一也,因所触而为九,怒、喜、悲、恐、寒、暑、惊、思、劳也。其言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暑则气泄,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劳则气耗。夫人身之正气,与血为配。血行脉中,气行脉外,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气血并行,周流乎一身之中,灌溉乎百骸之内,循环无端,营运不悖,此为生生不息之妙用也。经云: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若内无七情之所伤,外无六淫之所感,何气病之有哉。其不善摄生者,五志之火,无时不起;五味之偏,无时不伤。

是以酿成胶痰固积,留滞于六腑;郁火邪气,充塞乎三焦,使气血失其常候,脏腑不能传导。是故外邪得以乘虚而凑袭矣。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诸般气痛,朝辍暮作而为胶固之疾。非良工妙手,莫易治焉。

若夫为胁痛,为心腹痛,为周身刺痛,甚则为翻胃,为膈噎等证,即此之由也。大抵男子属阳,得气易散;女子属阴,得气易郁。是以男子之气病常少,女人之气病常多。故治妇人宜以顺气为主,而兼乎散血;治男子宜以养荣为主,而调气次之,斯得气证治法之大要也。

气之为病,非止一端,有七情气,有郁气,有怒气,有热气,有冷气,有厥气,有逆气,有痰气,有虚气,有中满气,有腹胀气,务要详究,不可雷同一例治之。

治治诸气,须用上下分消,不可骤用《局方》金石、乌、附燥热等剂。

一、七情忧结,遂成郁气难治。必须自能知戒,庶几。

一、郁气宜开郁,如苍术、香附、川芎、青皮、竹茹、山栀子、枳壳、连翘、木香、泽泻之类。

一、枳壳破滞气,然多服损胸中至高之气。青皮泻肝气,多服损真气。香附快滞气。陈皮泄逆气。紫苏散表气。浓朴泻胃气。槟榔泻至高之气,藿香之馨香,上行胃气。沉香升降真气。脑麝散真气。木香行中下焦气。若此之类,气实所宜。其中有行散者,有损泄者,用之能治气之标,而不能制气之本。

方四七汤治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此七情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阻,呕逆恶心。并宜服之。

半夏(五两)茯苓(四两)浓朴(四两)紫苏(二两)

上锉,作十剂,生姜七片,枣一枚,水煎热服。梅核气,加桔梗、枳实。一方加槟榔。

分心气饮〔批〕(按此方治诸气平和之剂)治男子女人一切气不和。多因忧愁思虑,忿怒伤神,或临食忧感,或事不遂意,使抑郁之气留滞不散,停于胸膈之间,不能流畅,致心胸两胁痞满虚胀,噎塞不通,噫气吞酸,恶心呕哕,目眩头晕,面色痿黄,口苦舌干,饮食减少,四肢怠倦,日渐羸。或大病之后,胸中虚痞,不思饮食。并皆治之。

青皮(五钱)陈皮(五钱)半夏(三钱五分)白茯苓(三钱五分)紫苏(二两)

腹皮(五钱)肉桂(三钱五分)赤茯苓(三钱)桑皮(五钱)木通(三钱五分)羌活(五钱)甘草(二钱五分)

上锉,分五剂,生姜三片,枣一枚,灯心十茎,水煎服。一方去芍药、羌活,加木香、槟榔,香附、枳壳、莪术、藿香、桔梗,善治忧思郁怒,诸气痞满。性急,加柴胡。多怒,加黄芩。食少,加砂仁、炒神曲。

咳嗽,加桔梗、半夏。胸膈痞闷,加枳实、香附。三焦不和,加乌药。气闭,加莱菔子、枳壳。气滞腰疼,加木瓜、枳壳。上焦热盛,加黄芩。下焦热盛,加黄柏。翻胃,加沉香磨服。水气面目浮肿,加猪苓、泽泻、车前子、木瓜、葶苈、麦门冬。气块,加三棱、莪术,槟榔、青皮。

利气丸治一切气滞,心腹满闷疼痛,胁肋膨胀,呕吐酸水,痰涎不利,头目眩晕,并食积、酒毒,及米谷不化,或下痢脓血,大小便结滞不快,风壅积热,口苦烦躁,涕唾稠粘。此药最能流湿润燥,推陈致新,滋阴抑阳,散郁破结,活血通经,治气分之圣药也。

大黄(生用,六两)黑丑(头末,六两)木香(一两)槟榔(一两)枳壳(麸炒,一两)香附(炒,四两)青皮(炒,一两)广皮(一两)莪术(煨,一两)黄连(一两)黄柏(三两)

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临卧以淡姜汤送下,以大便通利为度。如不利,再加丸数服,务使通利为愈。

一块气〔批〕(按此方治诸气专攻之剂)治诸气食积,及噎膈痞满,胸胁刺痛,瘕疝气,并皆治之。

青皮(一两)陈皮(一两)三棱(一两)蓬术(一两)香附(便制,一两)神曲(炒,三钱)麦芽(三钱,炒)萝卜子(三钱,炒)白丑(头末,三钱)槟榔(三钱)郁金(三钱)黄连(酒炒,三钱)枳实(三钱)皂荚(二钱五分)百草霜(二钱五分)

上为末,面糊为丸绿豆大。每三十丸,视疾之上下,为食之先后,热酒姜汤送下。

卷之六

青筋

证夫青筋之证,原气逆而血不行,俾恶血上攻于心也。多由一切怒气相冲,或忧郁气结不散,或恼怒复伤生冷,或房劳后受寒湿,以致精神恍惚,心忡气喘,噎塞上壅,呕哕恶心,头目昏眩,胸膈痞满,心腹绞刺,胁肋腰背头脑疼痛,口苦舌干,面青唇黑,四肢沉困,百节酸疼。或憎寒壮热,遍身麻痹不仁,手足厥冷颤掉,默默不已,不思饮食等症,皆恶血攻心而致之也。自古以来,无人论此,但有患此疾者,无方可治。惟以砭针于两手曲池青筋上刺之,出紫血不胜其数,而疾有即愈者,有不愈者而变为大患者。常惯病此者,或有一月一次,或两三次者,屡患屡刺,莫之能愈。愚惟虑人之生命以气血为主。故丹溪曰:气血和,一疾不生;亏则百病生焉。况此病先伤于气,而后复损其血,不致于夭枉者,盖亦鲜矣。虽然未有退血之法,又不得不刺,不刺则恶血攻心,须臾不救。

治予制一方,屡获效验,名白虎丸。白虎者,西方肺金之谓也;青筋者,东方肝木之属也。以白虎而治青筋,是金能克木故耳,何病之不愈哉。此方之妙,不惟代刺青筋之苦,愈青筋之病,而亦免后日之患,其惠也,不亦大乎。此方兼治男子久患痢疾、便血,妇人崩漏、带下,并一切打扑内损,血不能散,心腹痛欲死者,服之,其效不啻桴鼓之影响也。(按:此青筋之病,北人多患之,南方有即痧症也)

方白虎丸(云林制)歌曰:白虎丸丹古锻石,谷神子制救人灾,柏中为末水飞过,手上成丸日晒来。引宜烧酒一二盏,每服须吞五十枚。保全世患青筋证,广积阴功遍九垓。

千年古锻石(不拘多少,刮去杂色泥土,杵为末,水飞过)

上晒,勿令太燥,量可丸即收,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看轻重加减,烧酒送下。此药能顺气散血,化痰消滞。治青筋初觉头疼恶心,或腹痛,或腰痛,或遍身作痛,不思饮食,即进一服,当时血散。若过三五日,青筋已老,多服取效。又治心腹痛,及妇人崩漏带下,或因气恼致病,或久患赤白痢疾,或打扑内损,血不能散,服之大效。

大公丸(宋杏川传)治紧阴青筋,心腹疼痛。

干姜(二两)白矾(枯过,二两)

上为末,用糯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滚水下。如不止,再饮滚水三口。

治妇人因气打青筋,后即心慌发热,口干腹胀,恶心呕哕等症。宜服分心气饮,加麦门冬、黄连、生地。

卷之六

痞满

脉胸痞脉滑,为有痰结。弦伏亦痞,涩则气劣。

证夫“痞”与“否”同,不通“泰”也。由阴伏阳蓄,气与血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填满痞塞,皆土邪之为病也,与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胀满则内胀而外亦有形也。前人皆指误下而致之,盖误下则里气虚,故伤寒之表邪乘虚入于心下;杂病则所受之邪气,亦蓄心下,因而致痞也。亦有不因误下而得之者,有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为痞者;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而为痞者;有湿热太甚,土来心下为痞者。

治古方治痞,用黄连、黄芩、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半夏,生姜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苦以补之,茯苓、泽泻之淡以渗之。大概与湿同治,使上下分消可也。又曰:肥人多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以燥之;瘦人多是中焦郁热,宜枳实、黄连以导之,葛根、升麻以发之。如饮食后因感风寒,以致饮食不消而作痞者,宜藿香、砂仁、草豆蔻、吴茱萸以温化之,如脾气虚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为痞者,当消导其胸中窒塞,宜陈皮、白术、神曲、麦芽、山楂以助化之,或以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木香化滞汤主之。有伤寒下早而作痞,桔梗汤、小陷胸汤主之;有伤寒下多则亡阳而痞者,四物汤加参、苓、白术、柴胡、升麻,少佐陈皮、枳壳以疏之;有大病后元气未复,而胸满气短者,补中益气汤、橘皮枳术丸主之。又有虚实之殊焉,实痞大便闭而能食者,浓朴枳实汤主之;虚痞大便利者,芍药、陈皮治之。上逆兀兀欲吐者,则宜吐之,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世人苦于痞塞,喜行利药,以求速效,虽临时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皆不察夫下多所谓亡阴之意也。

方木香化滞汤治因忧郁气结于中脘,腹中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当归梢(四两)枳实(炒,四两)陈皮(六分)干姜(六分)木香(六分)柴胡(七分)草豆蔻(一钱)半夏(一钱五分)红花(少许)甘草(炙,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食远服。

黄连消痞丸〔批〕(按此方治气郁实痞专消之方)治心下痞满,壅滞不散,喘促不安。

黄连(一两)黄芩(二两,炒)枳实(七钱,麸炒)半夏(九钱,汤泡)陈皮(五钱)茯苓(三钱)白术(三钱)猪苓(五钱)泽泻(一钱)姜黄(一钱)干姜(二钱)

甘草(炙,三钱)

上为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滚汤任下。

加减益气汤(即补中益气加减,方见内伤)治内伤元气痞满。

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脉弦,四肢乏力,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柴胡、甘草。大便闭燥,加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当归。心下痞,劣闷,加白芍药、黄连。心下痞,腹胀,加白芍药、砂仁、五味子,如天寒,少加干姜,或加中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黄连。心下痞,呕逆者,加陈皮、生姜、黄连,冬月加黄连,少加丁香、藿香。能食而心下痞,加枳实、桔梗、黄连。

如不能食,心下痞者,勿加,但根据本方。食已,心下痞,则服橘皮枳术丸。

枳实消痞丸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

人参(三钱)白术(三钱)白茯苓(二钱)黄连(五钱)枳实(五钱)半夏曲(三钱)浓朴(姜制,四钱)麦芽(炒,二钱)干姜(二钱)甘草(炙,二钱)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远白汤下。

大消痞丸〔批〕(按此方治内伤虚痞,消补兼施之剂)治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

黄连(土炒,八钱)黄芩(土炒,六钱)枳实(麸炒,五钱)半夏(泡,四钱)陈皮(四钱)浓朴(姜制,四钱)白术(土炒,二两)猪苓(二钱五分)泽泻(三钱)姜黄(一两)干姜(二钱)人参(四钱)神曲(炒,二钱)砂仁(二钱)甘草(炙,二钱)

上为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汤送下。

卷之六

腹中窄狭

(附)

腹中窄狭,须用苍术,若肥人自觉腹中窄狭,乃是湿痰流灌脏腑,气不升降。燥饮用苍术,行气用香附。如瘦人自觉胸中窄狭,乃是湿热熏蒸脏腑,宜黄连、苍术。

方枳术散治心下窄狭不快。

枳实(麸炒,三钱)白术(土炒,三钱)

上锉一剂,水二钟,煎一钟,温服。

蟠桃酒治气结聚心下不散。

用桃树上不落干桃子三两,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下。

卷之六

胀满

脉腹胀浮大是出厄,虚小命殂须努力。浮大当发汗,虚小当利小便也。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热胀,迟弱阴寒;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则可治,虚则危急。

证夫中满腹胀者,其面目四肢不肿,而肚腹胀起,中空似鼓者是也。丹溪曰:心肺,阳也,居上;肝肾,阴也,居下;脾居中,亦阴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平人也。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浸,或饮食之不节,或房劳之致虚,则脾土之阴受伤,而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骨,亦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干,隧道壅塞,气化浊血瘀郁而为热,热留而久,气化成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鼓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故名曰鼓,其病胶固难治。又名蛊者,若蛊侵蚀,有虫之义。理宜补脾,次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虑,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却盐味以防助邪,断妄想以保母气,远音乐,戒暴怒,无有不安。医者不察病起于虚,急于获效;病者苦于胀满,喜行利药,以求欲速。殊不知即得一时之快,不一二日之间,胀满复作,愈盛于前,真元已耗,去死则不远矣。古方惟禹余粮丸,制肝补脾,殊为切当。

然恐其温热之药太多,亦须随证顺时加减用之。俗谓气无补法者,以其痞满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而不能营运,邪气着而不出,所以为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气虚不补,何由以行?且此病之起,固非一年,根深势笃,欲取速效,自求祸耳。知王道者,可以语此。其或受病之浅,脾胃尚壮,积滞不固者,惟可略疏导,若以峻攻之策,吾不敢也。

治凡胸腹胀初得,是气胀,宜行气疏导之剂,木香、槟榔、枳壳、青皮、陈皮、浓朴之类;久则成水胀,宜行湿利水之剂。

一、肥胖之人腹胀者,宜利湿为主,胃苓汤主之。

一、瘦人腹胀者,是热,宜黄连、浓朴、白芍、香附之类。

一、色白腹胀者,必是气虚,用人参、白术、茯苓、陈皮、浓朴之类。

一、因有故蓄血而腹胀者,用桃仁、红花、甚者用桃仁承气汤利之。

一、因食积而腹胀者,有热,宜利气丸,或保和丸,加木香、槟榔、阿魏之类;有寒者,用丁香、砂仁、木香、浓朴、香附、神曲之类。

一、因外寒郁内热而腹胀者,用升麻、干葛、藿香、官桂之类。

一、因多怒而腹胀者,用青皮、陈皮、香附、木香、栀子、芦荟之类。

一、心腹胀满或痛,咳嗽痰涎喘促,大便闭,前后心背痛,分心气饮加三棱,莪术、槟榔、香附、乌药。

方家传正气散〔批〕(按此方理脾消胀平和之剂)治心腹胀满,或出远方,不服水土。

苍术陈皮浓朴藿香半夏乌药枳壳香附子大腹皮甘草上锉,生姜、枣子煎,温服。

和荣顺气汤(云林制)治脾弱血虚,心腹胀闷,两足虚肿。

当归(酒洗,一钱)川芎(六分)白芍(酒洗,一钱)白术(土炒,一钱半)茯苓(一钱)苍术(米泔制,一钱)陈皮(去白,一钱)枳实(炒,一钱)乌药(一钱)神曲(炒,一钱)香附(醋炒,一钱)牛膝(酒洗,一钱)木瓜(一钱)独活(酒洗,一钱)

泽泻(一钱)薏苡仁(炒,一钱半)木通(一钱)甘草(三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行湿补气养血汤治气血虚弱,单鼓腹胀浮肿。

人参(大补元气)白术(补脾)白茯苓(渗湿)当归(养血)川芎(行血)苏梗(利气)白芍药(敛胀)陈皮(泄满)浓朴(宽胀)大腹皮(宽膨)木通(利水)莱菔子(消食)木香(运气)海金沙甘草(调诸药,扶胃气)

上锉散,姜、枣煎服。气虚,倍参、术、茯苓。血虚,倍芎、归、白芍。小便短少,加猪苓、泽泻、滑石。服后肿胀俱退,惟面目不消,此阳明经气虚,倍用白术、茯苓。

消胀饮子(彭大参传)〔批〕(按此方治胀满消补兼施之剂)治蛊胀,单腹胀。

猪苓泽泻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青皮浓朴紫苏香附砂仁木香槟榔大腹皮木通莱菔子甘草(各等分)

上锉,生姜五片,枣一枚,水煎服。

广术溃坚汤〔批〕(按此方治热胀之剂)治中满腹胀,有积聚,如石坚硬,令人坐卧不宁,二便涩滞,上气喘促,或通身虚肿。

浓朴(善制)黄连黄芩益智仁草豆蔻当归半夏广术升麻红花吴茱萸生甘草柴胡泽泻神曲(炒)青皮陈皮口干加甘葛上锉一剂,生姜煎,食远温服。忌醋酒湿面。

香朴汤〔批〕(按此方治寒胀之剂)治中寒下虚,心腹膨胀,不喜饮食,脉浮迟而弱。

浓朴(姜炒)大附子(泡,去皮脐,七钱)木香(三钱)

上锉,姜七片,枣二枚,水煎服。

金陵酒丸(王进士传)治鼓肿。

真沉香(一两)牙皂(一两)广木香(二两半)槟榔(一两)

上为末,用南京烧酒浸十次,晒干,用京酒为丸。每服三钱,重者四钱,五更烧酒送下。水鼓,水自小便而出;气鼓放屁。水鼓加苦葶苈五钱,炒,酒送下,再服。

调胃散苍术白术茯苓白芍药桔梗紫苏槟榔陈皮甘草小便闭加车前子。腹胀加枳壳。

金蟾散(李桐峰传)〔批〕(按此方治气鼓之剂)治气鼓如神。

大虾蟆一个,以砂仁推入其口,使吞入腹,以满为度,用泥罐封固,炭火令透红,烟尽取出,候冷去泥,研末为一服,或酒,或陈皮汤送下。候撒屁多,乃见其效。

大三棱煎丸〔批〕(按此方治实胀之剂)治心腹坚胀,胁下紧硬,胸中痞塞,喘满短气。常服顺气宽中,消积滞,除膨胀,大治瘕积块,消胀软坚,累获良验。

三棱(生,细锉半斤,捣为末,以酒三升,于银石器内熬成膏)青皮(二两)萝卜子(炒,二两)神曲(炒,二两)麦芽(炒,二两)砂(用瓷罐,研细,入水少许,调坐于溏灰火中,候水干取出为末)干漆(炒,三两)杏仁(汤,去皮尖,炒黄色三两)

上为末,三棱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远米汤下。

调中健脾丸〔批〕(按此方治虚胀之剂)治单腹胀及脾虚肿满,膈中闭塞及胃口作痛。

黄(二两,蜜炙)人参(二两)白术(六两,共土水拌炒)茯苓(二两)陈皮(三两,盐水制)紫苏子(二两半,炒)萝卜子(一两半,炒)山楂肉(三两炒)草豆蔻(一两,酒炒)泽泻(三两半,炒)薏苡仁(三两炒)沉香(六钱,另研)五加皮(三两,炒)栝蒌(一两,用大栝蒌二个,镂一孔,每个入川椒三钱,多年粪底一钱,敲米粒大,俱纳入栝蒌内,外以绵纸糊完,再用绵筋盐泥封固,炭火通红为度,取山择去泥,其黑皮一并入药)

上共为细末,煎荷叶大腹皮汤,打黄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百丸,日进三次,白汤下。此药不伤脾气,大有补益,勿轻视之。

牛皮丸(方外人传)治腹中水响如雷,上攻即呕吐,胸膈胀满,或手足作肿。

黑丑(头末,九钱)木香(九钱)陈皮(九钱)

上为末,黄蜡化开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黄酒送下。

卷之六

水肿

脉水肿之证,有阴有阳,察脉观色,问证须详。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泻,小便清涩;脉或沉数,色赤而黄,燥粪赤溺,兼渴为阳。

病夫肿者,钟也,寒热气所钟聚也,为病有十水之分。其本乃湿热所致,《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夫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故通身面目四肢皆浮而肿,名曰水肿。或腹大如鼓,而面目四肢不肿者,名曰蛊胀。朝宽暮急,是血虚;暮宽朝急,是气虚;朝暮急,血气俱虚。

治治法:身有热者,水气在表,可汗之;身无热者,水气在里,可下之。其间通利小便,顺气和脾,俱不可缓。然证虽可下,又当度其轻重,不可过用大戟、芫花、甘遂等利水猛烈之剂,一发不收,峻决者易,固闭者难,水气复来,而无可治之也。

一、凡肿病,见大便滑泄,与夫唇黑,缺盆平,脐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又或男从脚下肿而上,女从身上肿而下:并不治也。又曰:膨病水气,人面黑者,肝绝也;两眉凸起,肺绝也;脐中突出者,脾绝也;两手无绞者,心绝也;下疰脚肿者,肾绝也。此五证内显一证,不可治也。

一、患人腹上用手按之有窝者,可治。脉壮者易治,脉微者难痊。

一、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身热脉沉数者,此属阳水,以八正散主之。

一、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身不热,脉沉者,此属阴水,以胃苓汤主之。

一、水气浮肿,因于气者,以分心气饮加猪苓、泽泻、车前子、葶苈子、木瓜、麦门冬。

一、通身皮肤光肿如泡,手按成窟,举手即满者,是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故也。法当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切不可下,忌食羊肉。腰以上肿宜发汗,腰以下肿宜行小便,此仲景之妙法。

一、病患六脉数,四肢肿满,腹痛发热,小便少,大便闭,治以温中养胃,非也。皆由三焦蓄热,大小便闭,无发泄,故流出经络,五脏充溢,而成肿胀,宜败毒散加麻黄、防风、枳实发散,次以利气丸下之,或八正散。

方消肿调脾顺气汤(刘司寇传)治水肿,消胀满,顺气和脾,除湿利水。

苍术陈皮浓朴草果砂仁猪苓木香槟榔(男雄女雌)

大腹皮香附枳壳泽泻桔梗三棱莪术官桂大茴香木通人参木瓜桑白皮牵牛(女用黑,男用白)大黄甘草上锉,生姜煎服。

加减胃苓汤(云林制)〔批〕(按此方消中利水和药之剂)治肿。

苍术(米泔制,一钱半)陈皮(去白,一钱)浓朴(姜炒,八分)甘草(炙,三分)

猪苓(八分)泽泻(一钱)白术(去芦,一钱)赤茯苓(去皮,一钱)神曲(炒,八分)山楂(去核,七分)砂仁(炒,七分)香附(姜汁炒,六分)槟榔(八分)木瓜(一钱)大腹皮(六分)

上锉一剂,生姜、灯心煎服。

苏沉破结汤(车少参传)

紫苏薄荷枳实麦门冬当归川芎大黄木通甘遂白僵蚕白豆蔻木香沉香(减半,以上三味另为末)牙皂生姜细茶(各一钱)

上作二服,水煎,五更早服,忌口。

回生丹治浮肿腹胀退水。

青皮陈皮三棱莪术连翘(以上各三钱,用巴豆去壳一两半,与砂锅同炒入药)木香甘遂(炒)商陆泽泻木通(炒)干漆(炒尽烟)萝卜子(炒,各三钱)赤茯苓桑白皮(炒)椒目(炒,各五钱)胡椒(炒,一钱)黑牵牛(一两,生)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第一服用生葱二十四根,擂碎同温酒五更下;第二服用陈皮、桑白皮煎汤;第三服用射干汤下。切忌食盐。

推车丸(毛惟中传)〔批〕(按此方治消肿峻攻之剂)治水肿,气肿,单腹胀沉香(一钱)木香(一钱)巴豆(一钱,半生半熟)胡椒(一钱,炒爆)

上为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消上,用葱白舂烂,热酒下;次日消中,用陈皮汤下;三次消下,用牛膝汤下,去三五次,不补自止,后用拾皮散紧皮。

鸡醴饮(刘同知传)治一切肚腹四肢发肿,不问水肿、气肿、湿肿,皆效。

干鸡粪一升,锅内炒黄,以好酒三碗淬下,煮作一碗,细滤去渣,令病患饮之。少顷腹中气大转动作鸣,从大便利下,于脚膝及脐上下先作皱起,其肿渐消。复如利未尽,再服一剂,以田螺二枚,用滚酒淖熟食之,即止,续以温粥调理愈。

秘方(吴友竹传)治水肿胀满。

癞虾蟆二三枚,装在猪肚内,好酒煮一伏时,去虾蟆,将猪肚与酒服尽,大便屁如雷,或水下,其肿自消,加砂仁尤妙,一方加胡椒,一岁一粒,同煮尤妙。

法蒸蓖麻膏〔批〕(按此方消肿专攻之剂)治十肿水气,五蛊瘴气。

蓖麻子去壳,用麻布包压去油,薄摊在木杓内,仰放在锅中,水面上以锅排盖住,煮二十余沸,以药无白色为度,取出。每服六钱,滚水化开,空心温服。不过二三剂,以小便太利为效。

导水饼(秘方)治肿胀,不服药,自去水。

真水银粉(二钱)巴豆肉(研,去油,四钱)生硫黄(一钱)

上三味研成饼,令匀,先用新绵一块铺脐上,次以饼当脐掩之,外用帛缚,如人行三五里,自然泻下恶水,待行三五次,除去药,以温白粥补之。

消河饼(秘方)〔批〕(按此方消肿外治之剂)治水肿膨胀。

大田螺(四个)大蒜(去皮,五个)车前子(三钱,为末)

上三味研成饼,贴脐中,以手帕缚之。贴药后,少顷小便出。一二饼即愈。

卷之六

积聚

脉脉来细而附骨者,积也。在寸口,积在胸中;在关上,积在脐旁;在尺部,积在气冲。脉在左,积在左;脉在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脉来小沉而实者,脾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则吐。

病夫积者,阴气也,其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其肝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病疟连岁不愈;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烦心;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肺之积,名息奔,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肾之积,名曰奔豚,在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气。皆因阴阳不和,脏腑虚弱,风邪搏之,忧喜乘之,伤五脏,逆四时,乃留结而为积聚也。

者,征也。腹中坚硬,按之应手曰。瘕者,犹假也。腹中虽硬,而忽聚忽散,无有常处曰瘕。症因伤食,瘕是血生,痞原伤气,癖则伤精。癖者,本因邪气积聚而生也。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如臂、如指、如弦之状;癖者,僻侧在两肋之间,有时而痛曰癖。夫之与癖,皆阴阳不和,经络痞隔,饮食停滞,不得宣流,邪冷之气搏结不散,得冷则发作疼痛,故曰癖也。

治丹溪曰:块乃有形之物,气不能成形,痰与食积,死血也。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死血。大法咸以软之,坚以削之,行气开痰为主,不可专用下药,徒损其气,病亦不去。当消导使之熔化,其死血块去,须大补。痞块在皮里膜外,须用补药,香附开之,兼二陈汤加补气药,先须断浓味。

方大七气汤治五积六聚,状如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疼痛,上气窒塞,小腹胀满,大小便不利。

三棱莪术青皮陈皮桔梗藿香益智仁香附肉桂甘草上锉,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心脾痛,加乌药、枳壳。脾滞,合和四圣散。一方加大黄、槟榔,治大人、小儿诸般痞积,面色痿黄,四肢无力,皆缘内有虫积,或好食生米,或好食生壁土,或好食茶、炭、咸辣等物,只此一服除根。用水煎一服,露一宿,空心温服,不得些少饮食,不然则药力减而虫积不行矣。

服后少顷,肚腹心疼,当下如鱼冻,或长虫,或血鳖,至日午虫积下尽,方用温粥止之。

消积保中丸(云林制)〔批〕(按此方治积聚之总司也)顺气化痞,理脾消滞,散痞结,除积块,进饮食,清郁热。

陈皮(二两,去白)半夏(一两,汤泡七次,姜汁炒)白茯苓(去皮,一两)白术(三两,土炒)香附(一两,醋浸炒)青皮(四钱,去穣,油炒)木香(三钱,不见火)

槟榔(七钱)莪术(八钱,醋浸炒)三棱(八钱,醋浸炒)莱菔子(一两,炒)砂仁(四钱,炒)神曲(炒,一两)麦芽(炒,六钱)白芥子(炒,一两)黄连(姜炒,一两)真阿魏(醋浸,三钱)山栀子(姜汁炒,一两)干漆(炒尽烟,五钱)

上为细末,姜汁、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后白汤送下。

千金化气丸(太医传)治男子腹中气块痞痛。

青皮陈皮枳壳香附砂仁白豆蔻(各一两)干姜木香(五钱)丁皮(二钱)藿香半夏草果槟榔(一两半)川芎白芷三棱莪术玄胡索(各一两)小茴香(五钱)浓朴大腹皮白芍药(各一两)甘草(三钱)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半空心温服。

千金导气汤(太医院传)治妇人满腹气块,游走不定,漉漉有声。

丁香木香砂仁白豆蔻香附乌药枳实(倍)当归川芎白芍药(酒炒)白芷白术青皮陈皮干姜(煨)桔梗浓朴(制)肉桂三棱(醋炒)莪术(醋炒)角茴小茴牛膝红花杜仲(炒)

乳香没药干漆(醋炒尽烟)甘草上锉,半水半酒,姜、葱煎,热服。如饱闷不食,加神曲、麦芽、山楂;发热,加柴胡、黄芩。

胜红丸〔批〕(按此方治寒积之剂)治脾积气滞,胸膈满闷,气促不安,呕吐清水,丈夫酒积,妇人血积气积,小儿食积,皆治。

陈皮莪术(二味同醋煮)青皮三棱(醋煮)干姜(炮)良姜(各一两)香附(炒,去皮,一两)

上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食前服。

开怀散(云林制)治心下积块作痞闷,或发热者。

青皮(去穣)陈皮半夏(姜炒)白茯苓(去皮)三棱(醋炒)莪术(醋炒)

香附槟榔草豆蔻(倍用)柴胡(倍用)红花枳实(麸炒)甘草上锉一剂,生姜煎服。口干,加干葛。

柴香散治心腹有气一块,略痛。又理心腹疼痛,膨胀,寒热往来。

柴胡(七分)黄芩(七分)赤芍药(五分)枳实(一钱)浓朴(五分)香薷(五分)

黄连(五分)地骨皮(一钱)三棱(一钱)莪术(一钱)玄胡索(五分)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三棱煎丸治饮食过伤,痞闷疼痛,食不消化,久而成癖。又治妇人血积、血块、干血气经闭不通。

大黄(八两,为末)三棱莪术(各一两,二味湿纸包裹,煨,为末)

上先将大黄银石器内,好醋渍,令平慢火熬干,入二味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白汤下。

量虚实加减,不问男子、妇人、小儿,诸般积块皆可服。

三棱化积丸(李九河方)〔批〕(按此方治热积之剂)

三棱(六两,醋煮)莪术(一两,醋煮)木香(一两)槟榔(六两)青皮(一两)

陈皮(一两)香附(一两,醋炒)枳实(一两,麸炒)浓朴(一两)砂仁(一两)神曲(一两,炒)山楂(四两,去子)麦芽(一两,炒)南星(一两,姜汤泡)半夏(一两,姜制)萝卜子(炒)大黄(三两,酒蒸)黄连(一两,炒)桃仁(一两,去皮尖)干漆(一两,炒)甘草(一两)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渐渐加,用白汤送下。

神化丹(秘方)〔批〕(按此方治积聚专攻之剂)消癖积,破血气,下鬼胎,通经脉,及诸癖积血气块。

砂干漆(炒)血竭(各三两)红娘子(二十,去翅)乳香(一钱半)斑蝥(二十个,去翅,足)

上为末,枣肉为丸,如豌豆大。每一丸至二五丸,临卧或枣汤、或姜汤、或红花苏木汤下。

卷之六

五疸

脉五疸实热,脉必洪数,其或微涩,证属虚弱。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必发黄也。

病夫疸者,黄病也,其证有五:曰黄汗,曰黄胆,曰酒疸,曰谷疸,曰女劳疸。须有五者之分,而病原不过湿与热郁蒸于脾,使面目肢体发黄,如栀子水染也。

治治法但利小便为先,溺白,黄自退矣。若食积黄者,量其虚实下之。

一、外有伤寒病,阳明内实,当下而不得下,当汗而不得汗,当利而不得利,故使湿热怫郁内甚,皆能令人发黄病也,先哲制茵陈五苓散、茵陈汤、茯苓渗湿汤之类以治之。

一、又有时气、伤寒、伤风、伏暑解散未尽,亦令人发黄。如有其状,口淡怔忡,耳鸣脚弱,微寒微热,小便白浊,此为虚证,不可妄用凉药,愈伤气血。

一、疸病面黑黄色,而作渴腹胀者,难治。

方肾疸汤〔批〕(按此方治肾疸,用风药以胜湿也)治肾疸,目黄,甚至浑身黄,小便赤涩。

羌活防风本独活柴胡(各五分)白术(五分)白茯苓(二分)

泽泻(三分)猪苓(四分)苍术(一钱)黄柏(二分)人参(三分)葛根(五分)神曲(六分)升麻(五分)甘草(三分)

上锉,作二剂,水煎,稍热食前服。

茯苓渗湿汤治湿热发黄,汗黄尿赤。

猪苓泽泻苍术茯苓陈皮枳实黄连(炒)黄芩栀子防己茵陈木通如不思饮食,加砂仁、神曲炒、麦芽炒各等分。

上锉,生姜煎服。

加减胃苓汤〔批〕(按此方治黄胆渗湿利水之剂)治黄胖,饮食无味,四肢无力,行步倦怠,脉涩而濡。

苍术(米泔制,一钱半)陈皮(去白,一钱)浓朴(姜炒,八分)甘草(炙,三分)

猪苓(八分)泽泻(一钱)白术(去芦,一钱)赤茯苓(去皮,一钱)神曲(炒,八分)山楂(去核,七分)砂仁(炒,七分)香附(姜汁炒,六分)槟榔(八分)木瓜(一钱)大腹皮(六分)藿香半夏萝卜子三棱莪术青皮(各七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牛黄散子〔批〕(按此方治五疸实热之剂)治酒疸、食黄,及水气蛊证。

酒疸,饮酒太过;食黄,宿食积久,以此面目甚黄,遍身浮肿;蛊证,肚大如盆。

黑牵牛(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一钱)大黄(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一钱)槟榔(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四分)甘草(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四分)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五更时面朝东南,用井花水调服,疾随下;而不动,面朝太阳,吸气三口,疾速下,蛊症全消,酒疸、宿食俱愈。忌生冷发物。后服乌药顺气散一二帖,再服十全大补汤数帖。

酒煮茵陈汤(蒋云山传)治酒疸,遍身眼目发黄如金黄色者。

茵陈(一两)好陈酒一钟半,煎至八分,食远温服,不数剂而愈。

五疸神丹(孔柳塘传)〔批〕(按此方治黄胆专攻之剂)治五疸黄肿。

绿矾(不拘多少,炒至白色为度,入瓶中,火白尤佳)

上为细末,煮枣肉为丸,如樱桃大。每服五丸,早晨、午间、晚上各一服,用冷陈酒送下。忌醋生冷发物,若有蛊,服之亦吐出,神效。

退金丸(鄢陵蹇太尹传)治黄肿及癖疾发热。

砂罐一个,装青矾令八分满,外以盐泥固济,炭火令通红,去泥埋土中,以彻去火毒,将砂罐及矾俱为末,水打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肉汤送下,日进三服,滚汤亦可。忌鱼腥面筋等发物。

铁砂丸(思恒传)治黄胆腹内有块。

苍术(三两,米泔制炒)香附(三两,醋炒)白术(一两)猪苓(一两)泽泻(一两)茯苓(一两)茵陈(一两五钱)牛膝(一两)槟榔(一两)木瓜(一两)草果(一两)砂仁(一两)枳壳(一两五钱,麸炒)青皮(一两)陈皮(一两五钱)三棱(一两,醋炒)莪术(一两,醋炒)当归(一两)神曲(二两)青矾(三两,麸炒黑)

上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大。每服九十丸,温酒送下,醋汤亦可。

卷之六

发热

《脉经》曰:脉大无力为阳虚,脉数无力为阴虚。无力为虚,有力曰实。

病夫发热者,谓怫怫然发于皮肤之间,则成热也。与潮热、寒热若同而异。潮热者,有时而热,不失其时;寒热者,寒已而热,相继而发。至于发热,则无时而发也。世间发热,证类伤寒者数种,治各不同,外感内伤,乃大关键。张仲景论伤寒、伤风,此外感也。因风寒之邪感于外,自表入里,故宜发汗解散之,此麻黄、桂枝之义也。以其感于春冬之间,寒冷之月,实时发病,故谓之伤寒,而药用辛热以胜寒。若时非寒冷,则药当有变矣。故春温之月,则当变以辛凉之药;夏暑之月,则当变以甘苦寒之药。故云冬伤寒不即病,至春变温,至夏变热,而其治法必因时而有异也。又有一样冬温之病,谓失其时,而有其气。盖冬寒时也,而反病瘟焉,此天时不正,阳气反泄,用药不可温热。又有一样时行寒疫,却在温暖之时,时本温暖,而寒反为病,此亦天时不正,阴气反逆,用药不可寒凉。又有一样天行瘟疫,热病多发于春夏之间,沿门合境相同者,此天地之厉气,当随时令参气运而施治,宜用刘河间辛凉甘苦之药以清热解毒。以上诸症,皆外感天地之邪者也。若饮食劳倦,内伤元气,此则真气下陷,内生虚热。故东垣发补中益气之论,用参、等甘温之药大补其气,而提其下陷,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也。又若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则阳气偏胜,而变为火矣,是为阴虚火旺劳瘵之证。故丹溪发阳有余阴不足之论,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补其阴而火自降,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者也。益气补阴,皆内伤证也。一则因阳气之下陷,而补其气以升提之;一则因阳火之上升,而滋其阴以降下之。一升一降,迥然不同矣。又有夏月伤暑之病,虽属外感,却类内伤,与伤寒大异。盖伤寒伤形,寒邪客表,有余之证,故宜汗之;暑伤气,元气为热所伤而耗散,不足之证,故宜补之,故东垣所谓清暑益气汤也。又有因时暑热,而食冷物以伤其内,或过取凉风以伤其外,此则非暑伤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治宜辛热解表,或辛温理中之药,却以伤寒治法相类者也。凡此数证,外形相似,而实有不同,治法多端,而不可惑谬。故必审其果为伤寒、伤风、及寒疫,则用仲景法;果为温病,为热病,及温疫也,则用河间法;果为气虚也,则用东垣法;果为阴虚也,则用丹溪法。如是则庶无差误,以害人性命矣。今人但见发热之证,皆认作伤寒外感,卒用汗药以发表,汗后不解,又用表药以凉其肌,设是虚证,岂不死哉。间有颇知发热属虚,而用补药,则又不知气血之分,或气虚而补血,或虚病而补气,误人多矣。故外感之与内伤,寒病之与热病,气虚之与血虚,如冰炭相反,治之若瘥,则轻病必重,重病必死,可不畏哉?治一、伤寒发热,是寒邪入卫,与阳气交争而为外热。阳气主外,为寒所搏而失其职,故为热。其脉紧而有力,是外之寒邪伤卫也。治主外。

一、伤暑发热,是火邪伤心,元气耗散,而热邪客于中,故为发热,汗大泄,无气以动其脉,虚迟而无力,是外之热邪伤荣也。治主内。

一、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

一、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

一、大病后血气两虚,遂成劳怯,潮热往来,盗汗自汗,或无汗燥热,世俗便以地骨皮、柴胡,往往不效,其病增剧。故男血虚有汗潮热者,人参养荣汤。气虚有汗潮热者,补中益气汤。血虚无汗潮热者,茯苓补心汤。气血两虚无汗潮热者,逍遥散;其咳嗽咯血,以人参五味子散、骨蒸汤、清骨散。以上皆劳热之圣药也。

方升阳散火汤治男妇四肢发热,筋骨间热如火烙,扪之烙手。

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胃之中,火郁则发之。

生甘草(二钱)防风(二钱五分)炙甘草(三钱)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人参(各五钱)柴胡(八钱)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服。忌生冷寒凉之物月余。

四物二连汤治血虚,虚劳发热,五心烦热,昼则明了,夜则发。此热在血分也。

当归川芎白芍药生地黄黄连胡黄连上锉作剂,水煎服。

清心莲子饮治发热口干,小便赤涩,夜则安静,昼则发热,此热在气分也。

加减逍遥散治子午潮热。

胡黄连麦门冬黄芩地骨皮秦艽木通车前子上锉一剂,清水每以浸湿,灯心煎服。

加减小柴胡汤治虚损,手心脚心发热,加本方。

香附米黄连前胡柴苓汤治邪传半表半里发热,及内伤发热,杂证发热。

小柴胡汤合五苓散鳖甲饮治病后食力未复,邪热未除,房劳虚损,一切骨蒸盗汗。

鳖甲秦艽柴胡地骨皮枳壳知母当归乌梅上锉,生姜三片,桃、柳头各七个,空心午前、临卧各一服,渣再煎。忌酒色、贪婪、酒醋、鱼腥、烧炙、煎炼、芋头、山药、胡椒、湿面、性热等物,男女同法。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