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黄帝素问灵枢集注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之二十

《黄帝素问灵枢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之二十

宋朝 黄帝素问灵枢集注 史崧 著

寒热第七十

黄帝问於岐伯曰:寒热瘟疟在於颈腋者,皆何气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瘦寒热之毒气也,留於脉而不去者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痪之本,皆在於藏,其末上出於颈腋之问,其浮於脉中,而未内着於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邪客第七十

黄帝问於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外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於胸中,出於喉咙,以贯心脉#1,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栗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肤之问,而不休者也,昼日行於阳,夜行於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问,行於五藏六府,今厥气客於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於阳,不得入於阴。行於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娇陷#2不得入於阴,绘虚,故目不暝。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写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迹立至。

黄帝曰:善。此所谓决读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林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外,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黄帝问於伯高曰;愿闻人之支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支。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胭。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3人有卫气。地有草莫,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胭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黄帝问於岐伯曰:余愿闻持针之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抒皮开剩理,奈何?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府之输於身者,余愿尽闻少#4序,别离之处,离而入阴,别而入阳,此何道而从行?愿尽闻其方。岐伯曰:帝之所问,针道毕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手太阴之脉,出於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於本节下,内屈,与阴诸络会於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内廉,入於大筋之下,内屈上行燸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心主之脉,出於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於掌中,伏行两骨之问,外屈,出两筋之问,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二寸#5外,屈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於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於胸中,内络於心脉。

黄帝日;手少阴之脉独无脸,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脸焉。

黄帝曰:少阴独无脸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於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6心主之脉行也。故本脸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写,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以#7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小大、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黄帝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岐伯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内果#8,写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淫泱,真气得居。

黄帝曰:抒皮开胜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

黄帝问於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藏。黄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於两肘;肝有邪,其气流於两腋;脾有邪,其气留於两脾;肾有邪,其气留於两胭。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病#9挛也。

【音释】

泌兵媚切。抒苦旱切。痴音拘。

通天第七十二

黄帝问於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问,六合之内,不离於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10而不发,不务於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居处於於,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於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提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11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写之,虚者补之。

黄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写,不能移之。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府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写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12外,实阴而虚阳,独写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13,审有余不足,盛则写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黄帝曰:夫五态之人者,相与毋故,卒然新会,未知其行也,何以别之?少师答曰:众人之属,不如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五态之人,尤不合於众者也。

黄帝曰:别五态之人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杂杂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胭然未楼,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脸,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胭,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於背,此少阳之人也。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显显然,愉愉然,嗾嗾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

【音释】

提上纸切。黯直稔切。嗾辞绿切。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之二十竟

#1脉:《甲乙经》卷十二第三作『肺』。

#2陷:《甲乙经》卷十二第三作『满』。

#3泉脉:此二字原空缺,据赵府居敬堂本补。《太素》卷五作『云气』。

#4少:《太素》卷九《脉行同异》作『其』。

#5上二寸:《太素》卷九《脉行同异》作『上行三寸』。

#6少阴:《太素》卷九《脉行同异》作『太阴』。

#7以:《甲乙经》卷五第七作『已』。

#8内果:《甲乙经》卷五第七作『肉里』。

#9病:赵府居敬堂本作『疽』。按音释出『疽』字,此作『拘』是。

#10和:《甲乙经》卷一第十六作『抑』。

#11宜:《甲乙经》卷一第十六作『宣』。

#12气:《甲乙经》卷一第十六『气』下有『在』字。

#13安容仪:《甲乙经》卷一第十六作『安其容仪』。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