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宋书 >卷十八

《宋书》·卷十八

南北朝 宋书 沈约 著

秦朝灭绝礼学,许多事违背古代制度。汉初崇尚简易,没有进行改作,车马衣服的仪制,大多因袭室曲。到选旦困时才开始恢复古代典制,司马彪作《舆服志》有详细记载。魏朝衹制造了指南车,其余方面虽然有些小的改革,但谈不上有很大的变化。置朝建立车服制度,制定法令,考正各种仪规,徐广撰有《车服注》,辨明具体类目,一直施行到现在。特撰此篇详细叙述,以通观几个朝代的车服仪制典故。

上古圣人看见蓬草随风飘转,受启发创制车轮。车轮转动运行可以载重,便又制造可以坐人的车舆。有了车轮车厢,车子便可以载重远行,流转四面八方。后代圣人观察北斗七星像酒斗之形,其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组成方形,像斗,叫斗魁,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弯曲的斗柄,叫斗杓,联系东方七宿之首角宿是龙角,想象而制成帝车,并用曲木作车辕以方便驾乘。《系本》说:“墨仲创制车子。”考伏羲始画奚仲,从而制成大车,驾上牛或马,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登仲乃是夏住的车正,怎么能说是他创制车子的呢。《系本》的说法不对。“把车马衣服奖给有功的诸侯”,这是《尚书.尧典》的记载。从夏伐开始车子都树立旌旗,以分别贵贱等级。且伐有六种职事,百工是其中的一种。一种器物要聚集许多工匠的巧思制作才能完成,以车为最多.《礼记.明堂位》记载:“鸾车,是有虞压乘的车。大辖,是壁天子乘的车。乘辖,是周天子乘的车。”殷代有山车,为天下太乎的瑞应之物,称为桑根车,殷人作为天子乘的车。《礼纬》说:“山车垂句。”句,就是弯曲。垂句是说不经揉治而自然圆曲。周代有五种铬车,分别是玉轮、金辖、象辂、革辂、木辖。五种辂车的车饰,《考工记》中有很完备的记载。车箱是方形,取法于地;车盖是圆形,取象于天;车辐象征曰月;二十八弓象征二十八宿。玉辂,车辕及衡端、毂头与轭之末都用玉饰,故名玉辂。金辖.用铜饰钩,故名金辂。象辖,用象牙饰车之末端,故名象辂。革辖,用革张覆而加漆之车。木辂,衹用漆加饰的车子。玉辂,车上竖立太常旗,用作祭祀;金辖,车上竖立大旗,用作会宾客;象辖,车上竖立大赤旗,用作视朝;革辂,车上竖立大白旗,用作军事;木辂,车上竖立大麾旗,用以田猎。黑色,是夏代崇尚的颜色。

台考察三垡车制,惟独采用了殷代制度。殷伐称桑根车,台称为金根车。汉朝沿袭秦代旧制,也是天子所乘的车,所以常言道乘殷代的辂车。《礼论.舆驾议》说:“周代则玉辖最尊贵,连伐的金根车,也就是周代的玉辖。”汉代制度,天子所乘的金根车,车轮都有大红色斑,两重车毂两重车辖,车轮有飞斡饰物。车毂外还有车毂,插入辖固定,外面义插入辖固定,包铜安置其中。《束京赋》写道:“两重车轮两重车辖,车毂上镂刻文饰,车轴有飞斡饰物。”飞斡用橘红漆布做成,宽八寸,长三尺落地,画青龙白虎,系在两边车轴末端,造就称为飞斡。车箱两旁的木板及木板上的车较,都用薄金片和交错的龙形图案装饰。车较在车箱之上。用鹿头龙纹绘饰蕃。蕃,就是车箱。车轼画有猛虎,蹲伏在车箱之前,车轭则如蛟龙昂首。鸾乌站在车衡之上。车辕上也画有鹿头龙身的神兽。翠羽为盖,黄缯为裹,这就是所谓黄屋,即帝王之车。金花安在盖弓末端,车上树立太常旗,有十二旒,旗上画有曰月飞龙,用六匹黑马驾车,系有十二只铜铃,马鬃用金装饰,并插上雉尾。在最后左腓马轭上,又插上牦牛尾,大如斗,造就是所谓左纛舆。荡伐辖车车制同且伐玉辂一样。应劭《汉官卤簿图》载,天子出行,则坐凤凰车,以金根车为副车.又有五乘五色安车、五乘五色立车随行。车上树立龙旗,用四马驾车,系八只铜钤,其余如同金根车车制,就像周代金辐一样。五色安车、五色立车的五色分别与所在五方相应,造就是所谓五时副车,俗称“五帝车”。束晋没有这种车。驾五色车的白马,把马鬃染成朱红色。安车,是可以坐乘的车。有时车上安有九重华盖。甘泉卤簿,是西汉皇帝郊祀祭天出行的仪仗队,在皇帝主车的前面,有五乘道车,九乘游车。在最前面还有象车,试行桥梁道路。束晋时还有这种制度。凡是妇女的车都是可以坐乘,所以《周礼》载王后有安车而王却没有安车。漠制天子乘的车便有安车。

天子所乘的车,用六匹马驾车。其余副车都用四匹马驾车。案《尚书》中说朽索驾驭六匹马。逸礼《王度记》说:“天子乘车驾六匹马,诸侯乘车驾五匹马,卿乘车驾四匹马,大夫乘车驾三匹马,士乘车驾两匹马,庶人乘车驾一匹马。”楚平王乘车驾白马。梁惠王用三匹马驾安车送淳于髡,是大夫乘车礼仪。《周礼》载,一车四马叫乘。毛诗载,“天子至大夫乘车都驾四匹马,七乘车驾两匹马”。袁盎劝止汉文帝乘六匹马驾的车飞奔。魏朝时天子乘车也驾六匹马。晋朝《先蚕仪》记载,皇后所乘安车驾六匹马,用两辕安车驾五匹马作副车。束晋以来,相沿袭都没有用六匹马驾车,最多用四匹马而已。

宋孝武帝左明三年,派尚书左丞苟万秋制造五种辖车。据《礼图》,玉辂,车上竖立赤旗,没有车盖,这次改造依照金根车,而用红漆画鹿头龙纹图案,车辕及衡端、毂头与轭之末都用玉饰,车上竖立青旗,有十二旒,用四匹玄色马驾车,车卜安有以乌羽连缀为饰的羽葆盖,用作祭祀。便依照金根车制造金辖,车上竖立大青旗,有十二旒,用四匹玄色马驾车,车上安有羽葆盖,用作会宾客。象辖、革辖、木辂,《周宫》、屿服志》、《礼图》都没有记载其样式,便都依照玉辖样式,用漆画鹿头龙纹图案,车上安羽葆盖,车辕及衡端、毅头与轭之末都用象牙装饰,车上竖立赤旗,有十二旒,用作视朝。革路,车上竖立赤旗,有十二旒,用作军事。木辖,车上竖立赤麾,用作田猎。象辖、革轮用四匹玄色马驾车,木辂用四匹赤色马驾车。旧制,如果有重大事情,皇帝乘法驾出行,五种辂车各有专用,不全部都出行。大明年间,始定制五种辂车全部出行。皇帝前往亲耕籍田,乘坐三盖车,一名芝车,又名耕根车,在车轼上放置耒耜。

兵车人在车上站立,夏代叫钩车,殷代叫寅车,周代叫元戎。车上插有牙旗,旗杆有一定的倾斜度。车上装载金釭、鼓和以羽毛为饰的旗帜仪仗,车轼上放置钟甲和弓弩。

猎车,车轮外挂有帷幔,车轮画有蛟龙交错环绕。一名蹋猪车。魏文帝改称蹋虎车。

指南车,起初是周公制造的,用以赠送给遥远的外国使者。因为地域辽阔,漫无边际,人行于其中很容易迷失方向,便创制这种指南车,行驶时能随时分清南北方向。鬼谷子说:“郑国人采取玉石,一定车载司南,因为有了它不会迷失方向。”到了秦代、汉代,指南车的车制没有人知道。柬汉张衡开始重新创造。漠末动荡混乱,张衡制造的指南车没有流传下来。魏朝高堂隆、秦朗,都是博学多闻的人,他们在朝堂上争论不休,说没有指南车,以往典籍中的记载都是虚言妄说。明帝青龙年间,诏令博士马钩重新制造指南车,车制造成功了。到晋代战乱,马钧制造的指南车又亡夫了。石虎、姚兴也先后派解飞、令狐生再次制造指南车。安帝义熙十三年,宋武帝平定长安,便得到了这种指南车。这种车的样式如同鼓车,车上设置木人,举手指向南方。车轮车身即使转弯旋转,木人举手所指的方向不变。皇帝车驾仪仗队出行,指南车最先开动,在前面引导。这种指南车是戎狄制造的,机械设计不精密,虽然说是指南,但实际上大多不准确。车子旋转拐弯,或是行驶慢一点快一点,所指方向尚须人工校正。范阳人祖冲之,思维灵活巧妙,常常说指南车应当重新构造。宋顺帝升明末年,齐王担任宰相,命令祖冲之制造指南车。指南车制造完成后,派抚军丹阳尹王僧虔、御史中丞刘休试验行驶。祖冲之制造的指南车机理非常精密灵巧,车子即使千百次拐弯千百次旋转,所指方向没有移动改变。晋代又有人制造了指南舟。索虏拓跋焘派工匠郭善明制造指南车,经过很多年都没有制成。扶风人马岳又制造指南车,快要完成,善明用毒酒杀害了他。

记里车,不清楚是何时何人开始制造的,衹知道是高祖平定三秦时获得的。记里车的样式如同指南车,车上有鼓,车行驶一里路程,木人就用木槌击一下鼓。皇帝车驾仪仗队出行,记里车在指南车后面行驶。

辇车,是《周礼》所载王后五种辂车中低等的车。皇后居宫中游宴时所乘的车,不是王车。汉伐制度皇帝乘辇车,或者用人挽行,或者用矮小的果下马驾车。汉成帝想与班婕妤同乘一辆辇车的就是这种车。束汉阴就因为是外戚骄奢贵显,也乘辇车。井丹讥笑他说:“从前夏桀乘人拉的车,岂不就是这种车吗!”那么辇车就是夏丘区末代制造的。一:蛆讥笑蝗铋乘人拉的车,而不说他僭越,难道汉代贵臣也可以乘辇车吗?不知道什么朝代辇车去掉了车轮。《傅玄子》说:“星丝称为余车,殷丛称为胡奴,周代称为辎车。”辎车,就是辇车。魏、晋时帝王有时一般出宫,时常骑马,也常乘舆车。舆车,就是现在的小舆:

犊车,是耕车一类的车。漠代诸侯当中贫困者才乘这种车,以后逐渐有富贵者乘这种车。孙权说“车中八牛”,就是犊车。束晋车驾出宫,又用犊车装载储备物品。汉代以轺车为贱,而以辎车耕车为贵,翘、晋时代则以辎车耕车为贱而以韬车为贵。另外还有追锋车,去掉小平盖,加上通幔,如同韬车,而用马驾车。又用云母装饰犊车,称为云母车,臣下不能乘,有时用以赏赐给王公.一置优又有四望车,现车制也有这种车。又连伐制度,衹有商人不能乘马车,其余的人都乘马车。拜官授职乘车是赤盖杠,其余情况是青盖杠。

《周礼》载,王后也有五种辖车,就是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共五种。汉代制度,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法驾乘重翟羽盖金根车,驾青交络,青帷裳,车辕画云纹,用黄金涂饰车辕及衡端、毂头与轭之末,盖弓末端安上金花,用三匹马驾车,左右两旁为腓马。非法驾,则乘紫局耕车。据《字林》解释,耕车有屏蔽,没有后辕。有后辕的车称为辎车。应劭《汉宫》载,汉明帝永平七年,光烈阴皇后出殡安葬,灵车是鸾辂青羽盖,用四匹马驾车,车上竖立龙旗,有九旒,车前有驱疫避邪的开路神方相。凤凰车,大将军妻在车右陪乘,太仆妻、御女骑马在车轮两边,这是西汉旧制。

置《先蚕仪注》载,皇后乘坐用油彩涂绘的云母安车,用六匹馈马驾车。骁,就是浅黑色。副车是用油彩涂绘的两辕安车,用五匹驰马驾车。公主乘坐用油彩涂绘的安车,用三匹貌马驾车。三人人乘坐青交络安车,用三匹驰马驾车。都用紫绛蜀耕车作副车,用三匹馈马驾车。九嫔世妇乘坐耕车,用两匹骁马驾车。宫人乘坐辎车,用一匹骁马驾车。工妃、公侯特进夫人、封君乘坐黑交络安车,用三匹馈马驾车。

汉代制度,贵人、公主、王妃、封君都乘坐用油彩涂绘的耕车,用两匹马驾车,腓马在右边。

选佳制度,太子、皇子都乘坐安车,车轮有朱斑文饰,车较上画倚虎,车轼上画伏鹿,车箱上有黑色鹿头龙纹图饰,青色车盖,盖弓末端安上金花,车辕饰有黑色鹿头龙纹图案用黄金涂饰车辕及衡端、毂头与轭之末。皇子为王,赐给这种车,所以称为王青盖车。都是用三匹马驾车,朝)马在左右两边,车上竖立五旗,旗有九旒,画有降龙。皇孙乘坐绿盖车,也是用三匹马驾车。魏、晋时期的制度,太子及诸王乘车都用四匹马驾车。

晋元帝左兴三年,太子祭奠先圣先师。下诏说:“没有高车,可以乘坐安车。”高车,就是人在车上站立的车。公及列侯乘坐安车,车轮有朱斑文饰、车较上画倚鹿、车轼上画伏熊、车箱上有黑色文饰的叫轩车,黑缯车盖,用两匹马驾车,腓马在右边。王公乘车竖立旌旗有八旒,侯乘车竖立旌旗有七旒,卿乘车竖立旌旗有五旒,旌旗上都画有降龙。公卿、中二千石、二千石官员郊祀谒陵随法驾出行,都乘大车站立在车上,用四匹马驾车。后面导从大车,用两匹马驾车,朝‘马在右边。其他情况下出行乘坐安车。这些官员去职退休,都赐给安车和四匹马。中二千石官员乘车都是黑色车盖、朱红色车箱,用铜涂饰车辕及衡端、毂头与轭之末,用两匹马驾车,腓马在右边。《晋令》规定,王公的世子受命代理国政,乘坐安车,用三匹马驾车,车上竖立旌旗有七旒,如果是侯的世子,车上旌旗有五旒。

傅畅《故事》记载,三公乘坐安车,用三匹马驾车。特进用两匹马驾车。卿用一匹马驾车。制度,公、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官员夫人到庙中参拜,以及到蚕室祭蚕神,各自乘坐丈夫的安车,骈马在右边,车上加饰黑色交络,帷裳都是黑色。不是正式场合,便乘坐漆布辎车耕车,用铜涂饰车辕及衡端、毂头与轭之末。晋武童左壁四年,诏令依照j龇旧例,赐给九卿上朝车驾和安车各一乘。傅畅《故事》记载,尚书令乘辍车,黑色车耳,车门在后。仆射乘轺车衹是车门在后,没有车耳。中书监、中书令乘车与仆射相同。

荡伐制度,皇帝乘大驾出行,公卿在前面引导,太仆驾车,大将军陪乘,车队千乘万骑。属车有八十一乘,成三行在后行驶。古时候诸侯有贰车九乘,秦灭了九国,兼并其车服,所以属车八十一乘。遵行童制没有改变。西汉以长安为都城时,到苴星祭天用大驾仪仗。塞汉以洛阳为都城,皇帝上原陆用大驾仪仗,大丧也用大驾仪仗。皇帝乘法驾出行,则河南尹、洛阳令在前面引导,奉车郎驾车,侍中陪乘。属车有三十六乘。凡是属车都是黑色车盖,车襄是红色。东汉郊祀天地用法驾,祭祀宗庙用小驾。小驾,比法驾要减少剐车。前驱有九脾云罕,皮轩鸾旗,车都是大夫乘坐。鸾旗,就是编排羽旗固定在车上帷幕旁边。接着是金钮乐器黄铁大斧仪仗,还有黄门鼓车,在皇帝乘舆后面有属车,尚书、御史乘坐。最后一乘车悬挂豹尾,侍御史乘坐。豹尾之前,比于宫省之中。每当皇帝出行称警跸,左右侍卫,止人清道,竖立五旗。太仆奉侍圣驾报告车驾仪仗次第,尚书郎、侍御史、令史都根据次第规定督察整顿车马队列,称为护驾。春秋上陵,用小驾特别减省人员。值事尚书一人从驾,其余令史以下都从行,称为先置。薛综《东京赋》注解释云罕九脖是旌旗别名,也不分辨其形制。考魏朝命晋王竖立天子旌旗,配置旄头骑云罕,由此可知云罕不是旌旗.徐广《车服注》认为,九杵,就是牌车九乘。云罕疑当是单罕。《诗叙》说:“齐侯田猎单弋,百姓深受其苦。”睾罕原本用于打猎,是不是后来就成为车驾出行的一种装饰呢?潘岳《籍田赋》文中先叙述五辖九旗,接着就谈琼钹云罕。如果云罕是旗的话,那么潘岳就不应在九旗一句之后,又写一句讲云罕。潘岳文中又把云罕与钣戟并列在一起,云罕应当是现在所说的睾纲,这一点是很明显的。这样解释是正确的。皮轩,就是用虎皮为饰的轩车。俭尘又引《淮南子》“军正手执豹皮来控制兵众”。《礼记》“前面有军队,就在旗杆上挂起虎皮”。皇帝车驾最后一乘属车悬挂豹尾,也是这类用意吗?五旗,就是五种颜色的旗子各一面,用木牛在下面固定.徐广又说:“用木牛,是取意它能负重物而且安全稳固。”五旗缠竿,就是《礼记》所载德车要把旌旗缠结起来,车饰简略,遇有兵事便把缠结的旌旗散开。《礼记》又载武车绥旌,就是要让旌旗散开任其舒展。史臣案:现在结旌绥旌的情况相同,但是德车武车的制度没有建立。另外关于木牛的含义,并未明白通晓。又案《周礼》分辨记载帝王车驾仪仗所用器物,无不详备,然而却没有相风、单网、旄头之类,很显然这些器物不属于古代制度。何承玉认为列国纷争,军队频繁行军交战,设置悬乌,密切观察阴阳相侵的灾祸之气,应当是童迩。晋武帝曾经问侍臣:“旄头足什么含义?”堑雄回答说:“蠢国有一种奇怪之物,触山山崩溃,截水水断流,所向无敌,惟独害怕旄头,所以虎士戴这种冠,这是秦国制度。”张华说:“有这个记载,但事情不合常理。臣以为壮士发怒,头发弹跳冲冠,旄头之义取于此。”挚虞在《决疑》中对这些说法没有赞同也没有反对。徐爰认为:“彭推、张华两人的说法,各自谈旄头的意义,没有什么依据。考天文二十八宿毕宿、昴宿之间称为天街,因此皇帝车驾以单罕在前引导,毕方形昴圆形,形象相应.《星经》载,昴又名旄头,所以让拿着它的人戴毛皮冠。”

轻车,是占代一种冲锋陷阵的兵车。车轮车箱通体朱红色,没有帷裳没有车盖,车上竖立矛戟、旗帜仪仗,车轼上置放弓弩,用两匹马驾车。射声校尉司马吏士乘轻车,在属车之后。

《汉仪》说:“出称警,入称跸。”有人解释说,这是说皇帝车驾出行则应称警,从外而入应称跸,而现在出入都称警跸。史臣认为,警,就是警戒。跸,就是禁止通行。现随从皇帝车驾出行,都要加强警戒以防备意外。从外而入对皇帝车驾有妨碍的,就要禁止通行。董巴、司马彪说:“诸侯王车驾出行和从外而入,都清道禁止行人,称警设跸。”

武刚车,有帷裳有车盖,在前面为先驱。有时在轻车后面殿后。用一匹马驾车。《史记》记载,堑壹讨伐包坦,以武刚车为营帐,就是这种车。

选伐制度,大行皇帝待葬载辐棘车中,车子有四个车轮。其车饰如同金根车,加挂丝带连成的璧玉串,交叉缠绕,四角金龙翘首,含璧玉,下垂用五彩羽毛制成的编子,前后帷裳画有云气文饰,弧形车箱画有鹿头龙身图案,长度与车身相等.太仆用六匹白骆马驾车,用黑药烧热在白骆马身上烙印虎纹,称为布施马。下葬以后,把马匹都卖掉,辊棘车收藏到城北秘宫中。现在则是驾车的马不烧烙虎纹,也不卖掉;而辊棘车便毁掉。从莲伐霍光、晋伐宣王、齐王、贾兖、王墓、谢壁,到塞朝江夏王等以殊礼安葬者,都用大路黄色车盖送葬,用辊棘车载丧。

《晋令》规定:“乘驿车出使,遇有丧事,便自己上表章奏报朝廷,允许穿白色丧服乘骡车,到达后由副使代理其事。”徐广《车服注》:“乘驿车听到报丧改乘骡车,车装是牛车而车辕是马车车辕。”另外,没有车盖的车叫科车。

晋武帝时,护军将军羊瑶乘坐羊车,司隶校尉刘毅上奏弹劾他。下诏说:“羊车虽然是以往车制中所无,还不是一般人乘坐的。”东晋以来就不禁止了。

以往有充庭的制度,皇帝至殿前会群臣,在殿廷陈列天子乘舆车辇旗鼓。张衡《束京赋》写道:“龙路充庭,鸾旗拂霓.”东晋废止了这种制度。宋孝武帝大明年间恢复。

上古时人居住在洞穴之中,生活在野外,用树叶兽皮遮蔽身体,还没有冠服制度。后代圣人看见鸟类羽毛野兽毛皮的花纹五彩斑烂,又看见草木百花色彩纷呈,便染彩色丝织物制作衣裳,上衣玄色,下裳黄色,以效法乾坤上下天地玄黄的仪制;观察乌兽冠角颈下垂肉的形状,制作冠冕,并用丝带系于冠,卷结冠者颔下,又散而下垂为饰。虞氏作画,色彩更加艳丽。夏禹崇尚简约,尚且把祭祀时的礼服礼冠做得极华美。在《尚书.皋陶谟》中,皋陶陈述按五等爵位配备五种花纹的礼服。这些都是后王所不能改变的。周借鉴夏代、商代,典章制度详尽严密,所以有弁师掌理六冕,司服掌理六服,设立等级差别.各有一定的次序。《礼记.冠义》说:“冠礼是礼的开始,是嘉礼中最重要的礼。”太古时戴白布冠,祭祀斋戒,则染成黑色。夏代的冠叫毋追,殷代的冠叫章甫,周代的冠叫委貌,这些都是三代常所口口周代的祭冕,用五彩丝绳作脖,一共十二脾,每拧连缀十二粒的五彩玉,其形制饰物完备,所以孔夫子说“服遇代之冕”,称赞它完美。至童由毁国七雄而一统天下,始皇帝即天子位,废除古代礼制,祭服上下都是黑色。到汉明帝时才采用《周官》、《礼记》、《尚书》等儒书论说,重新完备衮冕服制。魏明帝认为公卿衮衣上绘绣的花纹与天子礼服等同,又减少了衮衣上的文饰。置伐以来便没有更改了。天子祭祀天地宗庙,则戴黑介帧,平冕,就是现在所说的平天冠。冠外表黑色,裹衬红色绿色,横宽七寸,纵长一尺二寸,垂珠十二旒。用朱红色丝带作冠缨。衣上面黑色下面深红色,前面三幅,后面四幅。上衣圆饰是画的,下裳图饰是绣的,为曰、月、星辰、山、龙、花、虫、藻、火、粉米、黼、黻等形象,共十二种。素带宽四寸,裹衬朱红色,带面两侧加朱红色缘边为饰。中衣领口袖El用深红色缘边。红色皮蔽膝。蔽膝,就是古代的赣。深红裤,深红袜,赤舄.没有加冠者,衹在髻覆介帧。若是祭奠先圣,则穿黑纱裙.深红色缘边的中衣,深红色裤袜,黑舄。若是到殿前也服衮冕。上朝礼服,戴通天冠,高九寸,金博山颜,黑介帧,穿深红纱裙,黑色缘边中衣。若是拜祭陵寝,戴黑介帧,穿蔓单衣.杂服,有青色、赤色、黄色、白色、浅黄色、黑色介帧,五色纱裙,五梁进贤冠,远游冠,平上帧,武冠。素服,戴白蛤便帽,穿单衣.《汉仪》记载,立秋曰田猎戴浅黄愤。晋哀帝初年,博士曹弘之等人建议:“立秋时进呈月令,皇帝不应当戴浅黄帧,请求改用白愤。”下诏同意。宋文帝元嘉六年,奉朝请拴道娱上表说:“不应当戴白帧。”诏令门下省详细讨论,皇帝执意宜如旧制。于是没有更改。

进贤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冠梁的多少随其贵贱而定,是古代缁布冠的遣制。是儒生所戴之冠。上公、卿在祭祀天地祭祀宗庙时助祭,都戴平冕,王公八旒,卿七旒,用丝带作冠缨,冠缨颜色与绶带颜色相同。王公上衣图饰画山、龙、花、虫、藻、火、粉米、黼、黻等形象,共九种,卿上衣图饰画花、虫、藻、火、粉米、黼、黻等形象,共七种。行乡射礼,公卿戴委貌冠,是用黑色缯绢制作的,形状如同覆在桌上的杯子,样式大小与皮弁相同。长七寸,高四寸。穿黑色上衣白色下裳.中衣领Vi袖口饰黑色缘边.乡射礼执事之人戴皮弁,是用鹿皮做的。

武冠,即古代的“惠文冠”,本来是赵国人戴的冠,又名大冠。凡侍臣冠前加黄金瑺,附以金蝉,并插貂尾为饰。应劭《汉宫》说:“谈论的人认为,用金取其坚硬刚强,百炼不损;蝉则在高树之上,饮洁净的露水,口在腋下;貂内性强悍而外表温润。”这是就其物而附会出的一些说法,并不符合实际。其实趟武灵王改用胡服,后来秦国灭了赵国,把赵国国君的冠赐给侍臣,所以秦、汉以来,侍臣戴的冠有貂蝉。徐广《车服注》阐述用貂尾的缘由:“北方一带气候寒冷,原本就用貂皮在头上保暖,后来加在冠上作饰物,是不是因此就变成了首饰呢?”侍中冠左边插貂尾,常侍冠右边插貂尾。

法冠,本来是楚国人戴的冠。它有一个名称叫柱后冠,还有一个名称叫獬豸冠。谈论的人说:“獬豸是神羊,能辨曲直,见人斗便用独角触邪恶者。”秦国灭亡楚国,把楚国国君的獬豸冠赐给法官。

谒者高山冠,本来是齐国人戴的冠,又名侧注冠。秦国灭亡齐国,把齐国国君的冠赐给谒者。魏明帝因为高山冠的形制与通天冠、远游冠相似,便废除了这种冠。

樊啥冠,宽九寸,形制近似平冕,是殿门卫士戴的冠。汉王将领樊啥经常手持铁盾牌。鸿门宴上,型垩想杀害选王刘邦,樊堕便撕开下裳包裹盾牌,戴在头上进去见项羽。汉朝承袭秦朝制度,有十三种冠,从魏、晋以来,没有完全戴用。现在记载的是实际戴用的几种。

愤,是古代卑贱不戴冠的人的覆髻之巾,要盖到额头。汉元帝额上有浓发,才开始采用戴愤。王莽秃顶,又把帧巾加高做成房屋之屋面形。《漠注》说:“戴进贤冠的话,帧巾宜加长耳,造就是现在的介帻。戴惠文冠的话,帧巾宜加短耳,这就是现在的平上帧。可知当时各随所宜,后来便因不同的冠而用不同的帧巾。”文吏戴介帧,武官戴平上帧。童子帧没有帧屋,表示不是成年人。又有纳言帧,后面是收,又一重,三寸见方。还有赤帧,是骑吏、武吏、皇帝车驾出行时的鼓吹乐队所戴。出现日食时进行祈祷,文武官员都免冠,戴赤帧,配上朝服,显示威武。宋时皇帝车驾鼓吹乐队戴黑帧武冠。

遂伐制度,祭祀五郊,天子与参与祭祀事务的人,所穿祭服的颜色分别与五方的代表色相应;百官当中不参与祭祀事务的人,各自穿常服跟从。常服,就是绛衣。

魏秘书监秦静说:“汉朝承袭秦朝,改革六冕制度,统一服玄冠绛衣。”置伐称为五时朝服,有四时朝服,又有朝服.

凡是军事,总称为戎。《尚书》说:“一着戎衣一次交战就平定了天下。”《周礼》:“革辖用于戎事。”又说:“有兵事穿戴韦弁服。”用浅红色熟皮作弁,又作衣裳。《春秋.左传》说:“身穿戎服处理事情。”又说:“晋国将领却至身穿浅红色熟皮戎服。”先儒说:“秣,绛色。”现在伍伯穿这样的衣服。论者认为,春秋五霸用兵作战,尚且有绶绂、冠缨、漫胡,那么当时戎服还不是上衣下裤的裤褶之制,裤褶起于何时还不能确知。近世皇帝临阵、内外戒严穿这种服装,服装颜色不固定,戴黑帽,用紫标缀边为饰。标是用绢帛做的,长四寸,宽一寸。腰间系络带,以代替皮带.中官紫裸,外官绛标。还有纂严戎服,不缀标为饰。出行留守文官武官都相同。如果是出行田猎,或是到某处巡察,则衹有侍从官着戎服,束皮带;文官不解冠缨,武官要脱冠。宋文帝元嘉年问,皇帝巡察各地或是出行田猎,服制都是这样;宫廷宗庙有水火之灾祈祷攘除,也是这种服制。

汉代制度,太后进入庙堂祭神的服装,上衣天青色,下裳黑色。亲自祭祀蚕神时的服装,上衣青色,下裳淡青色,都足衣与裳相连的深衣。深衣,就是单衣。以剪牦帼为首饰。

莲伐制度,皇后谒庙的服装,上衣天青色,下裳黑色。亲自祭祀蚕神时的服装,上衣青色,下裳淡青色。首饰是:假髻、步摇、八雀、九花,加上翡翠.晋《先蚕仪注》记载,皇后首饰有十二钿、步摇、大手髻,穿纯青色衣,系绶带佩玉。现在皇后谒庙穿桂褐大衣,称为伟衣。公士、三夫人首饰是大手髻、七钿、蔽髻。九嫔及公夫人首饰为五钿。世妇首饰为三钿.公主在会见场合,首饰发型是大手髻。如果是长公主应当有步摇,、公主封君以上都系绶带,用彩色丝带编织成绲带缘边,绲边与绶带用相同颜色.公、特进、列侯夫人,卿、校世妇,:二千石命妇中年长的,首饰是天青色缯帼。佐祭时穿黑绢上衣下裳。助祭蚕神时穿青绢上衣下裳。从皇后到二千石命妇,都以祭祀蚕神时的礼服为朝服。

刘向说:“占时候从天子到士,从王后到命妇,都要佩带玉,尊卑各有不同的制度规定.”《礼记》说:“天子佩带白玉,而系以玄色的绶带。公侯佩带青黑如山色的玉,而系以红色的绶带。卿大夫佩带苍黑如水色的玉,而系以黑色的绶带。士佩带似玉的美石,而系以赤黄色的绶带。”鰛,赤黄色。绶带,是把卡佩串起来并承受它下垂的重量。斋戒时要把佩玉上的绶带挽结起来,并使原来下垂的佩玉屈折向上,而系上绂,如现时的蔽膝,其形制也有不同的贵贱等级。春秋五霸之后,战争连年不止,王佩不是兵器,绂也不是战旗,于是解去玉佩和轼,衹留下系玉的丝带而已.秦便用彩色丝带与之连结,相缀而成,称之为绶。汉代承袭而施用。到汉明帝时才又制玉佩,但到汉朝未年又失传。魏朝侍中王塞记得其形制,便重新制造。现在的玉佩,就是王垦重新制造的。皇后至命妇的玉佩,古代的形制没有留存下来,现在与外间形制相同,仍采用秦时创制的绶带。

汉代制度,从天子到百官,没有不佩带刀剑的。旦:区壁《续汉书志》记载丁佩刀制度。汉高担当回生亭长时,拔出佩剑斩杀白蛇。隽不疑说:“剑,足君子防身武器。”张衡《束京赋》写道,“系着绶带,腰间佩带干将宝剑”。这样看来,从皇帝直到一般士人,都佩带剑。从晋代以后,才用木剑代替铁刃剑作佩剑。

皇帝有六玺,这是秦制。据《漠旧仪》记载有“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六种。这是选承袭蠢制。当初产担入函谷关,得到了塞绐皇的蓝墨玉玺,螭虎印纽,印文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汉高祖即佩此玺,后代称为传国玺。这枚玉玺和选壶姐斩白蛇的宝剑都成为天子的宝物。传国玺,历经魏朝、晋朝直到现在还存留下来了;斩白蛇的宝剑,晋惠帝时武库失火烧毁了,现已不存。晋怀帝被胡人俘虏,传国玺流落到刘聪手中,后来又转归石勒。及至石勒的弟弟石虎死后,胡人大乱,晋穆帝继康帝即帝位,传国玺才回到朝廷府库。虞喜《志林》说:“传国玺,自然在六枚玺印之外,天子共有七枚玺印。”《漠注》说:“玺,就是印。秦朝以前,臣下部用金或玉做印,龙虎印纽,随各人爱好而有不同。秦朝以后,称为玺,又惟独用玉做,臣下不能用。”漠代制度,皇帝黄赤色印绶,四种彩色花纹:黄色、赤色、淡青色、天青色。皇后金玺.印绶与皇帝相同。按礼制来说,士的印绶颜色像这样,是后代改变了古代的制度。吴国没有刻玉的丁匠,便用金做玺。孙皓就制造了六枚金玺。还有麟凤龟龙玺,驼马鸭头杂印,现在没有留存了。

皇太子,佩金玺,龟形印纽,缍朱色绶带,四种彩色花纹:赤色、黄色、淡青色、天青色。赐给五时朝服,戴远游冠,也有三梁进贤冠。佩带瑜玉。

诸王,佩金玺,龟形印纽,缜朱色绶带,四种彩色花纹:赤色、黄色、淡青色、天青色.、赐给五时朝服,戴远游冠,也有三梁进贤冠。佩带青黑如山色的玉。

郡公,佩金章,玄朱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进贤三梁冠,佩带青黑如山色的玉。太宰、太傅、太保、丞相、司徒、司空,佩金章,紫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进贤三梁冠。佩带青黑如山色的玉。相国则绿线色绶带,三种彩色花纹:绿色、紫色、天青色。艘,草名,染物为绿色。大司马、大将军、太尉、秩位从公的将军,佩金章,紫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武冠。佩带青黑如山色的玉。郡侯,佩金章,青朱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进贤三梁冠。佩带苍黑如水色的玉.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各种名号的将军加称大者,征将军、镇将军、安将军、平将军、中军将军、镇军将军、抚军将军、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征虏将军、冠军将军、辅国将军、龙骧将军,佩金章,紫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武冠。佩带苍黑如水色的玉。

贵嫔、夫人、贵人,佩金章,印文分别是“贵嫔之章”、“夫人之章”、“贵人之章”。都是紫色绶带。佩带于阗玉。

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奸、容华、充华,佩银印,印文分别是“淑妃之印’、“淑媛之印”、“淑仪之印”、“修华之印”、“修容之印”、“修仪之印”、“婕妤之印”、“容华之印”、“充华之印”。都是青色绶带。佩带五彩琼玉。

皇太子妃,佩金玺,龟形印纽,缍朱色绶带。佩带瑜玉。

诸王太妃、妃、诸长公丰、公主、封君。佩金印,紫色绶带。佩带青黑如山色的玉。

诸士世子,佩金印,紫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进贤两梁冠。佩带青黑如山色的王。

郡公侯太夫人、夫人,佩银印,青色绶带。佩带苍黑如水色的玉。

郡公侯世子,佩银印,青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进贤两梁冠。佩带苍黑如水色的玉。

侍中、散骑常侍及中常侍,赐绐五时朝服,戴武冠。其冠附以金蝉,并插貂尾为饰,侍中插在冠左边,常侍插在冠右边。都佩带苍黑如水色的玉。

尚书令、尚书仆射,佩铜印,黑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纳言帧、进贤两梁冠。佩带苍黑如水色的玉。

尚书,赐给五时朝服,戴纳言帻、进贤两梁冠。佩带苍黑如水色的玉。

中书监、中书令、秘书监,佩铜印,墨縯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进贤两梁冠。佩带苍黑如水色的玉。

光禄大夫、卿、尹、太子保、傅、大长秋、太子詹事,佩银章,青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进贤两梁冠.佩带苍黑如水色的玉。

卫尉,则戴武冠。卫尉,塞置未置此官。塞茎逮壶圣建初年始置卫尉,没有查考晋朝冠服制度,衹规定九卿都戴文冠及进贤两梁冠,这不是旧有的冠服制度。

司隶校尉、武尉、左右卫将军、中坚将军、中垒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前军将军、左军将军、右军将军、后军将军、宁朔将军、建威将军、振威将军、奋威将军、扬威将军、广威将军、建武将军、振武将军、奋武将军、扬武将军、广武将军、左右积弩将军、强弩将军、监军,佩银章,青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武冠。佩带苍黑如水色的玉.

领军、护军、城门五营校尉、东南西北中郎将,佩银印,青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武冠。佩带苍黑如水色的玉。

县侯、乡侯、亭侯,佩金印,紫色绶带。着朝服,戴进贤三梁冠。

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轻车将军、扬烈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虎威将军、材官将军、伏波将军、凌江将军,佩银章,青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武冠。

奋武护军、安夷抚军、护军、军州郡国都尉、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诸护军将兵助郡都尉、水衡都尉、典虞都尉、牧官都尉、典牧都尉、度支中郎将、校尉、都尉、司盐都尉、材官校尉、王国中尉、宜禾伊吾都尉、监淮南律都尉,佩银印,青色绶带。着五时朝服,戴武冠.

州刺史,佩铜印,黑色绶带。赐给深红色朝服,戴进贤两梁冠。

御史中丞、都水使者,佩铜印,黑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进贤两梁冠:佩带苍黑如水色的玉。

谒者仆射,佩铜印,黑色绶带。赐给四时朝服,戴高山冠。佩带苍黑如水色的玉。

诸车司马,佩银章,青色绶带。着朝服,戴武冠。

给事中、黄门侍郎、散骑侍郎、太子中庶子、太子庶子,赐给五时朝服,戴武冠。

中书侍郎,赐给五时朝服,戴进贤一梁冠.

冗从仆射、太子卫率,佩铜印,黑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武冠。

虎贲中郎将、羽林监,佩钢印,黑色印绶。赐给四时朝服,戴武冠。若在陛侧侍卫以及在皇帝出行仪仗队之中,冠上加双鹃尾,身穿深红色纱谷单衣。鵾乌即鸥鸡,出自上党郡。其性强悍勇猛,相斗不死不停止。冠上加着鹧尾取象其勇猛。

北军中候、殿中监,佩铜印,黑色绶带。赐给四时朝服,戴武冠。

护匈奴中郎将、护羌夷戎蛮越乌丸西域戊己校尉,佩铜印,青色绶带。着朝服,戴武冠。

郡国太守、相、内史,用银章,青色印绶。着朝服,戴进贤两梁冠。柬晋时衹着单衣。戴帧。秩位加中二千石者,冠服比照卿、尹。

牙门将,佩银章,青色绶带。着朝服,戴武冠。

骑都督、守,佩银印,青色绶带。着朝服,戴武冠。

尚书左右丞、秘书丞,佩铜印,黄色绶带。着朝服,戴进贤一梁冠。

尚书秘书郎、太子中舍人、太子洗马、太子舍人,着朝服,戴进贤一梁冠。

黄沙治书侍御史,佩银印,黑色绶带。着朝服,戴法冠。

侍御史,着朝服,戴法冠。

关内、关中名号侯,佩金印,紫色绶带。着朝服,戴进贤两梁冠。

诸博士,赐给黑色朝服,戴进贤两梁冠。佩带苍黑如水色的玉。

公府长史、诸卿尹丞、诸县署令秩禄千石者,佩铜印,黑色印绶。着朝服,戴进贤两梁冠。塞置公府长史没有朝服,县令衹着单衣,戴帧。塞壁座壶互銮四年,司徒右长史王俭上奏议认为公府长史应当服朝服。他说:“《春秋国谢云:‘外貌是情感的显露,冠服是心灵的表述。庙堂之中,朝廷之上,各种盛大的礼仪,以衣冠最为重要。因此文官武将各有不同的服饰装束,朝廷内外等级次第分明。然而近年袭用冠服制度,常常有所背离。司徒府主管民事,以教导四方民众为主。臣官为司徒辅佐,志在司徒府职事,牢记先代典制,终日勤勉谨慎,不敢懈怠。查考晋《令》,公府长史,官位第六品,佩铜印,黑色印绶,着朝服,戴进贤两梁冠。公府掾、属,官位第七品,着朝服,戴进贤一梁冠。晋职官表注,也与《令》相同。然而现在长史、掾、属,都衹着朱服,这是公然违背明文记载,相沿成习谬误至今。我认为应当依照旧有制度,长史戴进贤两梁冠,掾、属戴进贤一梁冠,并且都配备朝服。中衣、单衣、革带和舄的穿用,都依照旧有规章.所奏如蒙批准,请一并颁发给司徒二府以及诸仪同三府,共同作为永久标准。另外,考寻旧例,司徒公府统领步兵者的僚属,与降朝不领兵者相同。主簿祭酒,中衣、单衣、革带和舄都齐备,令史以下僚属,衹着玄衣。现三公、将军等开府辟置僚属,应严格遵守这项规定。其中如果有人署任禁省官职,是否应当着玄服呢?考晋《令》说各种本官之外有兼官,其冠服等级依从重官之例。很显然内官为重官,因此署任禁省官职的人,都应当着禁省职官朝服,不在衹着玄服的规定范围之内。如果是署任诸卿寺官职而兼任府职者,即使是三品官位,但卿寺官为卑官,那么就应当依从公府僚属令史以下衹着玄衣的规定。冠服等级事关重大,是礼仪制度的重点,敬请台署详察。”仪曹郎中沈俣之认为:“古代制作珪璋等六种玉器,作为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其形状分别象征天地四方之德,大小变化因四时而不同;《尧典》载把车马衣服奖给有功的诸侯,其具体实施随时代而变化。车马旌旗在直伐、厘代发生变革,冠冕玉佩在秦朝、汉朝又有创新,难道一定要不同时代都袭用同一个模式,有所改变也要亦步亦趋吗?武冠插貂尾,起初为趟武灵王仿效胡服而制,后来袭用,为武官或侍从近臣所戴;帧本为卑贱而不能戴冠者覆髻之巾,后来皇帝大臣也纷纷戴帧,一旦合于时俗,便风行成为后代遵循的制度。况且现在长生、掾、属衹着朱服,已远远超过百年,不加用革带和舄,也相沿成旧俗。冠服有一定的规章,实际事例也可以成为永久法则。至于王俭的主张,并非圣贤占训。青素色彩相因相应,但每个时代都有增减变化,为什么要抛弃正在兴盛之中的大宋新兴制度,而追踪已成过去的晋朝的废典呢。他所提出的变改方案空疏烦碎,我认为不应当改革。”王俭又上奏议说:“近年冠服制度多有阙失,违背了以前的标准,前不久建议依照晋《令》进行变改,收到答覆说不应当改革,又称引刘左丞的意见,‘按照晋《令》记载,所有朝服,现在大多阙失。然而文字记载留存下来了,但实际着服减少丁,这种情况不仅仅是三公僚佐存在,使用时间长了,有所取舍,有些记载衹能作为过去的规章,。便下旨回覆了我。我想皇宋受禅建国,大多沿袭晋朝旧制,律令规章,同以往一样。如果有些地方一定要改,那么就应当由皇上发布诏书,由大臣合议,着为令典,传诸后世。怎么能够因为外府的错误观点,而认为新兴左塞采用置朝律令就一定是不当之法呢?就以为取舍不当,有失众望;既沿袭旧章,便不宜改革。另外,刘左丞称置《令》所载朝服,现在大多阙失,作为三公僚佐服制不全的明证.实际k职名秩位不同,礼仪制度便有不同等级,令史服制简省,或许可以因时制宜通权达变;而达官服制过于简略,应当是更重大的失误。再则,主簿、祭酒,都朝服齐备立于朝廷,而长史、掾、属,衹着朱衣列于班位之中。同类相比而自相矛盾。这样的事如果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心安呢。我是想引述资《令》遵循旧制,台议根据有所阙失的近事作例证,拟定丁回覆主旨,这是我很不明白的。我按本官职事行事,哪裹是要强争胜,典制律令记载清清楚楚,应当遵循不要背离。”选俣之又上奏议说:“冕服十二章花纹,画有山,取其能云雨,画有火,取其有光明,而历代沿袭,有所损益,仪制并不完全相同,所谓五帝不同乐,三代不同礼,难道惟独大塞受命,一定要完全承袭晋朝旧制吗!国家律令制度或有疑义阙失,可以由皇上降下制书,朝廷大巨商议予以解决,为什么三公府佐属衣裳上黑青相问的黻纹,逐渐改变了东漠章帝诏定《白虎通义》中的规定,而又中断了西汉孝文帝于宣室殿见买谊进行咨询的传统呢。…方面同意令史服制简省,或可权宜;另一方面又怪罪达官服制过于简略,认为是重大失误。律令如果必须遵守的话,应当是不分贵贱;规制如果同等要求的话,又怎么牵涉到权宜之计呢。一用一舍厚此薄彼,更使事情疑滞难解。况且僚佐之职服制不应革带和舄齐备,主簿、祭酒本是着朝服之官,凡在朝班之十,无不统,这就是过去律令不合宜便进行了改革,现在制度合理而能长久适用的例证。官爵不同服制不同,怎么能说白相矛盾;服制有疑难讨论各抒己见,又何必说谁强谁弱呢。司徒府拘守已经变革的晋《令》售文,台署依据现行适合的成典,我希望不要固执己见,不要陷入迷途。”经过参酌详审,都赞同王俭的意见.争议便停止了。

诸军长史、诸卿尹丞、狱丞、太子保傅詹事丞、郡国太守相内史、丞、长史、诸县署令长相、关芥长、王公侯诸署令、长、司理、治书、公主家仆,佩铜印,黑色绶带、着朝服,戴进贤一梁冠.处置太于保傅卿尹詹事丞,着黑色朝服。郡丞、县令长,衹着单衣。戴帧。

公车司马、太史、太医、太官、御府、内省令、太厂诸苫令、仆、门人人、陵令,佩钢印,黑色绶带、,着朝服,戴进贤一梁冠。

太子率更、家令、仆,佩铜印,黑色绶带。赐给五时朝服,戴进贤两梁冠。

黄门诸署令、仆、长,佩钢印,黑色绶带。着四时朝服,戴进贤一梁冠。

黄门冗从仆射监、太广寺人监,佩铜印,黑色绶带、赐给四时朝服,戴武冠。

公府司马、诸军城门五营校尉司马、护匈奴中郎将护羌戎夷蛮越乌丸戊己校尉长史、司马、佩钢印,黑色绶带。着朝服,戴武冠。柬晋公府司马没有朝服,其余衹着翠衣,戴帧.

廷尉正、监、平,佩钢印,黑色绶带。赐给黑色零辟朝服,戴法冠。

王郡公侯郎中令、大农,佩钢印,青色绶带。着朝服,戴进贤两梁冠。

北军中候丞,佩钢印,黄色绶带.着朝服.戴进贤一梁冠。

太子常从虎贲督、千人督、校督、司马虎贲督,佩铜印,黑色绶带着朝服,戴武冠。

殿中将军,佩银章,青色绶带。着四时朝服,戴武冠.、宋末不再给银章、绶带。

水衡、典虞、牧官、典牧、材官、州郡国都尉、司马,佩钢印,黑色绶带.着朝服,戴武冠。诸谒者,着朝服,戴高山冠。

门下中軎通事舍人令史、门下主事令史,赐给四时朝服.戴武冠。

尚书典事、都水使者参事、散骑集书中书尚书令史、门下散骑中书尚书令史、录尚书中书监令仆省事史、秘书著作治书、主书、主玺、主谱令史、兰台殿中兰台谒者都水使者令史、书令史,着朝服,戴进贤一梁冠.束晋凡是令史都没有朝服

节骑郎,着朝服,戴武冠。若在陛侧侍卫以及在皇帝出行仪仗队之中,冠上加双鹃尾,身穿深红色纱谷单衣。

殿中中郎将校尉、都尉、黄门中郎将校尉、殿中太医校尉、都尉,佩银印,青色印绶。着四时朝服,戴武冠。

关外侯,佩银印,青色印绶。着朝服,戴进贤两梁冠。

左右都候、盟国司马、城门候,佩铜印,黑色印绶。着朝服,戴武冠。

王郡公侯中尉,佩铜印,黑色印绶。着朝服,戴武冠。

部曲督护、司马史、部曲将,佩铜印。着朝服,戴武冠。司马史,给予黑色绶带。

太中中散谏议大夫、议郎、郎中、舍人,着朝服,戴进贤一梁冠。秩禄千石者,戴进贤两梁冠。

城门令史,着朝服,戴武冠。柬晋凡是令史没有朝服。

诸门仆射佐史、束宫门吏,着黑色零辟朝服。仆射束宫门吏,戴却非冠。佐史,戴进贤冠。

宫内游徼、亭长,着黑色零辟朝服,戴武冠。

太医校尉、都尉、总章协律中郎将校尉、都尉,佩银印,青色绶带。着朝服,戴武冠。

小黄门,赐给四时朝服,戴武冠。

黄门谒者,赐给四时朝服,戴进贤一梁冠.朝贺引见宾客、赞导受事的时候,戴高山冠。

黄门诸署史,赐给四时朝服,戴武冠。

中黄门黄门诸署从官寺人,赐给四时科单衣,戴武冠。

殿中司马、及守陵者、殿中太医司马,佩铜印,黑色绶带.赐给四时朝服,戴武冠。

太医司马,佩铜印。着朝服,戴武冠。

总章监鼓吹监司律司马,佩铜印,黑色绶带。着朝服。鼓吹监总章协律司马,戴武冠.总章监司律司马,戴进贤一梁冠。

诸县署丞、太子诸署丞、王公侯诸署及公主家丞,佩钢印,黄色绶带.着朝服,戴进贤一梁冠。

太医丞,佩铜印。着朝服,戴进贤一梁冠。

黄门诸署丞,佩铜印,黄色绶带。赐给四时朝服,戴进贤一梁冠。

黄门称长、园监,佩钢印,黄色绶带。赐给四时朝服,戴武冠。

诸县尉、关谷塞护道尉,佩钢印,黄色绶带.着朝服,戴武冠。束晋祇着单衣,戴帧。

洛阳乡有秩,佩铜印,青色绶带。着朝服,戴进贤一梁冠。

宣威将军以下至裨将军,佩铜印。着朝服,戴武冠。如果以此官出任刺史、郡守、或者万人司马虎贲督以上、及司马史者,都给予青色绶带.

乎虏武猛中郎将、校尉、都尉,佩银印。着朝服,戴武冠。如果以此官出任干人司马虎贲督以上、及司马史者,都给子青色绶带。

别部司马、军假司马,佩银印。着朝服,戴武冠。

圆像都匠行水中郎将、校尉、都尉,佩银印,青色绶带。着朝服,戴武冠。如果不是因为百工技艺高超特加此官者,不加给绶带。羽林郎、羽林长郎,佩挂武猛都尉以上官印者,给子青色绶带。别部司马以下,给予黑色绶带。着朝服,戴武冠。其中长郎壮士,戴武弁冠。如果在陛侧侍卫以及在皇帝出行仪仗队之中,身穿深红色纱谷单衣。

陛下甲仆射主事吏将骑、廷卜五牛旗假使虎贲,如果在陛侧侍卫及在皇帝出行仪仗队之中,身穿锦文衣,戴武冠,冠上加双朗尾。陛长,给予钢印,黑色印绶。戴旄头冠。

羽林军充御前侍卫及在皇帝出行的仪仗队之中,着绛科单衣,上身加皮画腰襦.戴旄头冠。

举辇迹禽前驱由基强弩司马、守陵虎贲,佩挂武猛都尉以上官印者,给予青色绶带.别部司马以下,给予黑色绶带。守陵虎贲,赐给绛科单衣,戴武冠。

殿中冗从虎贲、殿中虎贲、及守陵者持钹戟冗从虎贲,佩挂武猛都尉以下官印者,给予青色绶带。别部司马以下,给予黑色绶带。着绛科单衣,戴武冠。

持椎斧武骑虎贲、五骑传诏虎贲、殿中羽林及守陵者太官尚食虎贲、称饭宰人、诸宫尚食虎贲,佩挂武猛都尉以上官印者,给予青色绶带。别部司马以下,给予黑色绶带。赐给绛讲,戴武冠.如果在御前侍卫及在皇帝出行仪仗队之中,五骑虎贲着锦文衣,冠上插双曷岛尾。宰人着离支衣。

黄门鼓吹、及钉官仆射、黄门鼓吹史主事、诸官鼓吹、尚书廊下都坐门下守合、殿中威仪绉、虎贲常直殿黄云龙门者、门下左右部虎贲羽林绉、给传事者诸导骁、门下中书守合,赐给绛构,戴武冠。南书门下虎贲羽林骄、兰台五曹节藏射廊下守合、威仪、发符鞠、都水使者黄沙廊下守合、谒者、绿事、威仪骗、河堤谒者绉、诸宫谒者绉,着绛讲,戴武冠。按照旧例赐给他们衣服。大谁士着皂科单衣,戴樊啥冠。卫士着墨布构,戴却敌冠。以上各种职官,束晋大多未置,又大多没有朝服。

所有应赐给朝服佩玉的职官,如果不在京都者赐给朝服,非护乌丸羌夷戎蛮诸校尉以上及刺史、西域戊己校尉,都不给佩玉。如果来京朝会,暂时给予佩玉,朝会结束后交还.,凡是应着朝服的官员,如果官府不发给,便听其自备。各类给予印绶而官府不给肇囊的官员,都应自备。如果是衹给官印而不给绶带的官员,不能佩扦绶带。

擎,是古代的一种服制。汉代把蟹囊佩挂在腰的。或是称为旁囊,或是称为绶囊。由此可见是用这蟹囊装印绶。有时装印绶,有时不装印绶,各有不同的时尚吧。

朝服一具包括:冠帧各一顶,绛绯袍、领袖用黑色缘边的中单衣各一套,革带一条,夹裤各一套,舄、袜各一双,簪导饷白副。四时朝服,就是加上绛绢黄绯青绯皂绯袍单衣各一套;五时朝服,就是再加给白绢袍单衣一套。

各类官员领受朝服,单衣是七丈二尺,科单衣及构五丈二尺,中衣绢五丈,黑色缘边用料一丈八尺,领袖用白色熟绢一匹一尺,绢七尺五寸。给裤用白色熟绢一丈四尺,黄色细绢二丈。袜布三尺。单衣带及构带夹带,用黄色细绢各一段,长七尺。塞置衹给多少不等的绢。宋元嘉末年,中断了没有再给,一直到现在。山鹿皮衣、纳皮衣、柱钠皮衣、白纳皮衣、施毛狐白领皮衣、黄豹皮衣、斑白鳃子皮衣、渠搜皮衣、步摇、八钿、蔽结、多服蝉、明中、棹白等饰品,另外各种织成的衣帽、锦帐、纯金器纯银器、以及云母长宽超过一寸的物品,都列为禁用物品。

所有官位在宫品令第二品以上的官员,如果不是禁用物品,都可以穿用。官位在第三品以下的官员,除禁用物品不得穿用以外,还增加不得穿用三钿以上、蔽结、爵叉、假珍珠翡翠装饰的缨佩、杂彩衣、杯文绮、齐绣黻、缱离、桂袍等衣服、饰品。官位在第六品以下的官员,再增加不得穿用金钿、绫、锦、锦绣、七缘绮、貂钠皮衣、金叉缳饵、以及用金装饰的器物、张绛帐等衣服、物品。官位在第八品以下的官员,再增加不得穿罗、纨、绮、毂等丝织品,衣服不得用杂色真文。骑士卒百工人,再增加不得穿用大绛紫撰、假结、珍珠瑺珥、犀、玳瑁、越叠、用银装饰的器物、张帐等衣服、饰品,不得乘牛车,鞋的颜色不能超过绿色、青色、白色三种颜色。奴婢衣食客,再增加不得戴白幢、蓓、绛、金黄银叉、缳、铃、鎺、饵,鞋的颜色衹能是纯青色。官员去官退职以及诸侯、大夫、士去世,家人的服制,都要依照原任官职的服制规定。诸王都不得私自制作禁用物品,不得制作阂碧校鞍、珠玉金银错刻镂雕饰奢侈用品。

天子坐漆床,住朱红色房屋。史臣查考《左传》,记载用朱红漆漆桓公庙的柱子。何休给《公羊传》作注,也有居住朱红色房屋的记载。来历很久远。漆床也应当是汉代以往的礼仪制度,但是《汉仪》没有记载。探求一定要用朱色一定要用漆的原因,其中有些道理是可以说明的。珍贵的奇木嘉树,品类繁多,无不生长在深山峻岭之中,采伐运输很不容易。凭藉广阔地域的资源,利用众多的人力采伐树木,劳役艰苦,费用繁多,造成的弊害越来越深重。因此上古时代的圣王,用柞木作椽子,不加削斫,削斫的话便担心方椽楹柱都要刻镂雕饰,极尽奢华没有止境。哲人明鉴知远,防微杜渐,知道柞木椽子不会使后代满意,不加削斫的简朴作法不会被将来采用,所以加上朱红色用漆涂饰,来传给后世.用了这种办法,一般零散的木材都可以建造房屋器具。远探深刻的用意,可能就在这方面吧。

宫殿房屋建有圆形深潭方形井槛,并种植荷花,是为了镇邪攘除火灾.

古代贵贱都执笏,有事之时就把笏插在腰带上,所谓捂绅之士,就是插笏而垂带之人,腰带余下一段下垂作为装饰,称为绅带。绅带下垂的长度是三尺。笏的用途是有事则书写于其上,以备遣忘,所以常插笔于冠,以备记事,现在的白笔,就是这种遣制。三台五省二品文官插笔。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官不插笔。加内侍官位的,才插笔。手板,就是古代的笏。尚书令、仆射、尚书的手板头置白笔,用紫皮包裹,名为笏。朝服肩上有紫生夹囊,是缀在朝服外面,俗称紫荷。有种说法认为汉代用紫生夹囊装上奏表章,以便携带,不知是否确实。

魏文帝董勿三年,诏令赐给汉太尉杨彪儿案与手杖,用客礼接待他。延请他进宫的时候,让他扶持手杖入朝。又诏令他戴鹿皮冠,杨彪再三辞让,皇帝不准。于是让他穿布单衣戴皮弁朝见。《傅玄子》载:“汉朝末年,王公名士大多厌弃王服,不戴冠,以用绢一幅束发为雅.因此袁趋、崔钧等人,即使是将帅,也都用细绢幅巾束发。”

魏武帝考虑到天下兵荒马乱,财产物资缺乏,模仿古代皮弁样式,剪裁绢帛作成恰,符合样式简易随时戴取十分方便的要求,用不同的颜色区别贵贱等级。本来用于车队之中,不是全国普遍都用的。徐爰说:“民间说法蛤本来没有分岔,荀文若戴头巾走路,途中头巾撞上树枝被分成岔,他认为这样倒很好看,便不改变了。”通常作为庆贺吊唁的服饰。巾用葛布裁制,样式如同恰,但是横戴在头上,古代贵族平民都戴巾。所以选翘末年妖贼用黄布做成巾,戴在头上,当时称为“黄巾贼”。现在国子监太学生以巾为冠戴在头上,穿上单衣作为朝服,持一卷经书代替手板。士人庶民,都戴头巾。

徐爰说:“帽的名称就是冠。取义于蒙覆头部。帽原奉是繦占时候有冠没有帧,冠面有繦束发,是用丝织品做的.,后世冠卜有帧,便把欐裁制为,阳。上自皇帝闲居时,下至庶人没有爵位者,都戴帽。”史臣案晋成帝咸和九年定制,允许尚书八座丞郎、门卜二:省侍郎乘车戴白蛤低帧从宫中旁门进出。又允许二:宫直官戴乌纱恰。因此士人闲居,都戴蛤。而晋时庶民已经戴帽,士人也往往如此,衹不过帽顶是圆形。后来才把前面的屋面形加高.

古时候君主有朝服,有祭服,有宴服,有吊服。吊服戴皮弁当已衰落了,现在穿单衣戴黑帧作为宴会服,拜谒陵寝也是这种服制。穿单衣白夹作为吊服,修敬尊秩也穿吊服。单衣,就是古时候的深衣。现在单衣裁制与深衣相同,衹是绢带不同。穿深衣戴绢帽作为丧服。穿单衣戴白蛤用于吉庆。

晋武帝泰始三年,诏令太宰安平王司马孚穿戴侍中冠服,赐给大司马义阳王司马望衮衣和冕。四年,又诏令壁丝、銮堂王、遮王穿戴散骑常侍冠服。十年,赐给彭城王衮衣和冕.伪楚但玄将要篡位时,也加给安帝母弟太宰迭玺堕衮衣和冕。宋建立以来,王公贵臣任侍中、散骑常侍.才能戴饰有黄金瑺和貂尾的武冠。

宋孝武孝建元年,丞相南郡王刘义宣图谋不轨,二年,雍州刺史达旦玉塾噜又图谋不轨。世担疑忌侯王势力强盛,打算加以减抑贬削。当年十月己末日,大司马江夏王刘盏苤、骠骑大将军童壁工窒蜒上奏章改革诸王车服制度,共有九个条目,奏章载入《义恭传》。皇上便暗示有关部门再增加条目。有关部门上奏说:“把车马衣服奖给有功的诸侯,这是《虞书》记载的著名典制;名位称号和车服仪制等不可以随便给人,这是《春秋》明确的告诫。因此尚方制造的金银器物、服饰、车舆等,严格按照汉律规定,诸侯王私自使用,即使再亲也必定治罪。自近年以来,以下僭上越来越严重。器物冠服,金银饰品,音乐歌舞,王公都普遍享用,甚至还流传到庶民中间。上下没有分别,造成民心混乱。现江夏王、竟陵王奏章中陈述的内容,确实符合礼制法度。但九个条目,仍有未涉及到的方面,谨此共同增补,总计二十四条。诸王在厅堂治事不能面朝南而坐,不能设帐幕及覆盖惜。藩国官吏正冬不得赤脚走上国殿,不得让国师夹侍左右传令,不得用油戟仪仗。公主王妃传令,不得穿朱服。车不得用重杠。鄣扇不得用雉尾。剑柄端不得用玉作成鹿卢形。槊驼装饰物不得用孔雀白惊羽毛。夹毂队不得穿深红袄。平乘随仪从以备的散马不得超过二匹。胡伎不得穿彩衣。舞伎正冬穿桂衣,不得盛饰加花。正冬会不得表演铎舞、杯袢舞.长蹯伎、趣舒、丸剑、博山伎、缘大幢伎、升五案伎,如果不是正冬会奏舞曲,不得表演舞蹈。诸妃主不得系衮带。信幡,非台省官都用深红色。郡县内史相及封内官长,对于自己的封君,既然不能执敬如事父、师、君,那么罢官之后便不再追敬,不应称臣,衹宜执上下官敬而已.诸镇长官平常出行,车前车后不得超过六队,周围担任侍卫的白直,不在这个限额之内。刀不得超过用银用铜装饰。诸王女封县主、诸王子孙袭封王之妃及列侯夫人出行,都不得用仪仗队。诸王子继位为王,其婚葬吉凶礼仪,一律依照诸国公侯标准,不得比同皇弟皇子。车舆不得用经油饰的帷幕,朝车不在这个限制之内。平乘舫都要两头平齐成露平形状,不得昂首翘尾模拟龙舟形象,一律不得用朱红油饰。帐钩不得作五花形及竖笋形。如果此前已有上述禁用器物,一律上交台省府库,文书下达后二十H为最后期限。如果有人暗自玩忽轻心,胆敢违反禁令,及掌管部门不督察检举,都要即时论罪严惩。”下诏批准。

官员出行作前导的五百,旧说古时候卿出行有一旅随从,一旅是五百人。汉朝统一天下,所以去除五百人数,留下了五百这个名称。

宋孝武帝孝建二年十一月乙巳曰,有关部门上奏说:“侍中祭酒何偃建议:‘今后皇帝至殿前,身穿法服,置身华盖之下,上殿应当依照庙祭斋戒的礼仪用人夹御,由侍中、常侍在两旁夹扶上殿,如果要为王公起来,又由人夹扶,完毕,还复本位。,请求详审讨论。”曹郎中徐爰附议:“应当按照省署上奏提出的建议施行,作为永久准则.”下诏同意。

孝建三年五月壬戌,有关部门上奏说:“考汉胡广、蔡邕都说古时候诸侯有贰车九乘,台减了六国,兼并其车服,所以王者大驾有属车八十一乘。尚书、御史乘坐。最后一乘车,悬挂豹尾。法驾则有属车三十六乘。考察束晋以来直至现在,皇帝车驾出行,副车相沿袭衹有五乘。”尚书令建卫王型塞附议:“大驾属车八十一乘,从说法上应该是兼并九国车服,而法驾属车三十六乘没有根据,这些说法都不是出自经典。从蔡邕、直昵而传说下来,而属车又是从宫乘坐的车,并不是皇帝副车正规的车乘数量。束晋副车五乘,过于省俭不符合礼制。考《周宫》记载:‘上公九命,有贰车九乘。侯伯七命,有贰车七乘。子男五命,有贰车五乘。,因此帝王副车应是十二乘。”下诏批准。

大明元年九月丁未初一,有关部门上奏说:“皇太后出行副车没有确定的乘数,请下转礼部官员讨论确定。”博士王燮之建议:“据《周礼》,后六服五辖的数额,完全和王相同,那么副车制度,不应惟独不同。另外《礼记》载:‘古时候王后下面分设六宫,置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掌管天下内事的治理。’‘天子设立六大官署,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掌管天下外事的治理。’郑玄注说:‘后像王一样设立六宫居住,也是正寝一处,燕寝五处。’推究王后设置总是与王相同,礼仪并不降抑也是很明显的。皇太后既然礼仪与至尊均等,更不应当不同。所以说皇太后出行副车应同样是十二乘。”关文在各部门之间通报之后都表示赞同。下诏批准。

大明四年正月戊辰,尚书左丞荀万秋上奏说:“据《籍田仪注》,‘皇帝戴通天冠,朱红色带子,戴青介帧,穿青纱袍。侍中陪乘,奉车郎手执马缰驾车。’考《后汉书.舆服志》说:‘通天冠,是皇帝平时戴的冠。’如此说来,难道可以常戴亲耕籍田吗?《礼记》载:‘古时候天子亲耕籍田,戴冕,朱红色带子,亲手执耒耜。,郑玄注《周官》司服说:‘六种衣服同一种冕’,是尊重的缘故。不同时令衣服虽然变化,而冕的形制不改。另外,潘岳《籍田赋》写道:‘常伯陪乘,太仆手执马缰驾车。,以此推考,皇帝亲耕籍田,应戴冕,冕上悬有彩色丝绳穿成的十二旒,用朱红色带子系于颔下,戴黑介帧,穿青纱袍。由常伯陪乘,太仆手执马缰驾车。应当修改礼仪制度,完全遵照《周礼》《礼记》制定正规礼仪。”下诏同意。

大明四年正月己卯,有关部门上奏说:“到南郊祭天的礼仪规定,皇帝开始戴平天冠,穿火龙黼黻礼服。返回时,改戴通天冠,换上绛纱袍。祭祀宗庙,按以往礼仪,皇帝开始的冠服与郊祀没有不同,但返回时改戴黑介愤,换上单衣视事,不合体统。我们认为应当同郊祀返回时一样,也改戴通天冠,换上绛纱袍。另外,按以往礼仪,皇帝祭祀乘金根车。现在五种辂车已经齐备,依据《礼》乘玉辖祭祀,也应当由乘金根车改为乘玉辂车。”下诏同意。

大明六年八月壬戌,有关部门上奏说:“《汉仪注》载‘皇帝乘大驾出行时仪仗次第,公卿在前面引导,大将军陪乘,太仆卿驾车。乘法驾出行,侍中陪乘,奉车郎驾车’。东晋时,没有大驾,所以郊祀天地用法驾,祭祀宗庙用小驾。至于礼仪服制,法驾小驾没有不同。拜谒陵寝,皇帝穿单衣戴帧,百宫陪从,衹穿朱衣,也称为小驾,名实不相符。考寻以往记载,皇帝乘大驾上陵,往北郊祭地。周代礼制,宗庙祭祀祈祷上天降福,应当乘大驾郊祀天地,乘法驾祭祀宗庙,乘小驾上陵,等次像有一定顺序。现在祭祀宗庙改用法驾仪仗,其中军幢数额,临时配置。皇帝乘玉辂,以金辂象格革辖木辂小辇轮御轺衣书等车作为副车。其余都仍然如同往常仪制。”下韶同意。

大明七年二月甲寅,皇帝车驾巡行南豫州、兖州,着冕服,乘玉辂,告辞二庙。然后改戴通天冠,换乘木辂,车上竖立大麾,完全按春季出行仪典。

明帝泰始四年五月甲戌曰,尚书令建安王刘休仁参与谋议:“天子之子,与士以年龄大小相让,而达于辟雍,这是天生而贵。既天生尊贵,则礼仪与上公相同。周代制度爵分为五等,车服等级与五等爵位相应,公降为王者,衹是一等爵位。王把金辖赐给同姓诸侯,把象辖、革辖及木辂赐给异姓侯伯,在朝廷的卿士,也按照同样的礼仪赐给辖车。根据这种制度,东宫太子则应乘金骆车。自从晋武帝渡江减吴之后,礼仪制度荒疏背离正轨,王公以下大臣,车制冠服卑微混杂;衹有束宫太子,礼仪等秩特别尊崇,仅次于皇帝,远远高过侯王。然而皇太子乘坐石山安车,其义不见于经典,其事也没有先例。《周礼》所说的金辖、玉辖,衹是用金饰用玉饰辖车的各处末端。车的左右前后,都用漆涂饰。周代辂车,秦代改制为金根车,全部用金箔垂帘环绕四面。汉朝、魏朝、西晋束晋,都沿袭而没有改变。直至大明年间,才五种辖车齐备。金辖、玉辖两种车的形制,都和金根车类似,仓促看一下,几乎没有差别。如果赐给束宫储君,从礼制上来说恐怕过重,这样做不能突出皇帝的最高地位,表示等级森严。况且《春秋》所表述的礼义,用两个等次表示降抑,臣子的礼仪,应当以谦卑俭约为宜。我认为束宫太子的车服,应当比天子降低二等,一人驾车,一人陪乘,一车四马,乘象辖,车上竖立降龙碧旗,有九旒。进不凌犯至尊,退不威逼臣下,循考古今沿革,斟酌现在时宜,这样做很符合礼制。”下诏同意。

参始四年八月甲寅,下诏说:“车子冠服的装饰,遵循象数配合对应的原则。所以历代盛皇留下了典范,列圣传下了仪制。朕近来改定五种辂车,斟酌古制,取合时宜,修成六种冠服,随时用于不同的礼仪。具体实施事项,各有章法次第。现可以交付外朝,载入典章制度。朕采用:戴大冕以五彩丝绳作旒,有十二旒,每旒连缀十二粒纯玉,着玄色上衣黄色下裳,乘玉辂,到南郊祭天,到明堂祭祀祖宗。又采用:戴法冕以五彩丝绳作旒,着玄色上衣绛色下裳,乘金辂,到太庙祭祀祖宗,于正月元曰大会诸侯。又采用:戴饰冠冕以四彩丝绳作旒,着紫色上衣红色下裳,乘象辂,驾临小型宴会,饯送诸侯,或是到殿前接见王公。又采用:戴绣冕以三彩丝绳作旒,着朱红色上衣下裳,乘革辖,讨伐叛逆,或习武围猎。又采用:戴弦冕以二彩丝绳作旒,着青色上衣下裳,乘木辂,亲耕籍田,或是摆设酒食招待国子。又采用:戴通天冠,着朱红纱袍,作为听政之服。”

泰始六年正月戊辰,有关部门上奏说:“收到敕书皇太子将正冬朝贺,是否应当着衮冕九章礼服呢?”仪曹郎丘仲起提出建议:“考《周礼》记载,公穿戴衮冕以下的礼服。郑玄注:‘从衮冕直至卿大夫的玄冕,都是公卿大夫朝聘天子的礼服。’我想古时候的上公,尚且能够穿戴衮冕朝见天子。皇太子贵为储君,全国上下敬仰。愚意以为应当遵循盛典,着衮冕九旒礼服朝贺。”兼左丞陆澄发表议论:“着冕服上朝,确实载于经典。秦朝废除了六种冕服的制度,到汉明帝时才与众儒议定恢复了古代规章。从魏、晋以来.除宗庙祭礼,不想让臣下着衮冕礼服,所以位至三公者,常常加授侍官。现在皇太子秉承干纲作储君,礼仪远远高于诸王群臣之上,应当遵循圣王盛典,革除近代的陋制。臣等共同谋议,依照礼仪制度,皇太子元正朝贺,应当着衮冕九苫礼服。认为丘佺起的建议允当。可以编撰载入仪注。”下诏批准。

后废帝即位,尊生母陈贵妃为皇太妃,车驾冠服完全如同晋孝武帝太妃旧例。衹减省了五牛旗和赤旗。

四库全书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