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读史方舆纪要 >卷四十四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四

清朝 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 著

◎山西六

  ◇大同府东至保安州五百里,南至太原府代州雁门关二百九十里,西至大同右卫黄土山墩二百三十里,北至废宣宁县猫儿庄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七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里,至京师九百里。

  《禹贡》冀州地。春秋时,为北狄所居。战国属赵。秦为云中、雁门、代郡地,汉因之。后汉末,元胡大扰,郡县俱废。后魏主?天兴中,徙都平城,置司州牧及代尹,又改为万年尹。孝文太和中迁洛,改置恒州及代郡时司州改置于洛阳也。后周并废。隋以其地属代、朔、云三州。唐武德六年,置北恒州,明年废。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移云州于此。永淳初,为突厥所破,州废。开元二十年,复置云州。天宝初,改云中郡。乾元初,复曰云州《唐志》:大中三年,置大同军节度。治云州,割河东云、蔚、朔三州隶焉,后废置不一。今详见七卷州域形势说。五代唐置大同军节度。石晋归于契丹,置西京,改云州曰大同府。金因之。元曰大同路。明初改为大同府,领州四、县七。今仍曰大同府。

  府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害,为京师之藩屏。《史记》:赵襄子逾勾注,破并、代以临胡、貉。即此地也。战国时为燕、赵边境,秦胁燕、赵,恒指此以张军声。汉亦为缘边郡地,每遣将屯军以攘却匈奴。后汉末,中原多事,弃为荒徼,首足倒悬之势,见端于此矣。晋永嘉中,拓跋猗卢与并州牧刘琨求陉北地,得之,日益盛强,后遂建都于此,蚕食邻方,并有中夏。及六镇之乱,魏以覆亡。说者谓弃代北而迁河南,非戎翟之利也。周、齐之间,突厥渐强,凭陵屡及焉。唐初亦被其患,后建设军屯,以藩卫河东。范阳之乱,郡亦被其侵轶。逮咸通以后,四郊多垒,沙陀桀黠于此,其后遂专制河东。李克用复出此以并有卢龙,盖燕、代间必争之地也。石晋归其地于契丹,宋不能复有,遂基靖康之衅。女真之亡辽,蒙古之亡金,皆先下大同,燕京不能复固矣。有明都燕,以郡为肩背之地,镇守攸重。正统末,恃以挫狡寇之锋。天顺中,石亨镇此,尝言大同士马甲天下,若专制大同,北塞紫荆,东据临清,决高邮之堤以绝饷道,京师可不战而困。盖府据天下之脊,自昔用武地也。《边防考》明许论等所著《九边图说》,凡数十家,今辑为《边防考》:大同川原平衍,三面临边,多大举之寇。明初封代藩于此,置大同五卫大同前、后、左、右卫及朔州卫也及阳和五卫阳和、高山、天城、镇虏、蔚州卫也,谓之大同迤东五卫、东胜五卫东胜、左右二卫及玉林、云川、威远,三卫也,卫各五千六百人,以屯田戍边。又设大边、二边,以为捍蔽明初修筑山西烟墩,东路起天成卫北榆林口,直抵朔州暖会口。西路自朔州北忙牛岭,直抵东胜路黄河西岸灰沟村,是时云内、丰州,悉为内境,边圉宁谧者数十年。永乐初,东胜二卫移置永平、遵化,自是防维渐疏。正统间,衅孽间作,于是云川、玉林并入左右卫,云内、丰州之民,悉迁应、朔二州,西边数百里地遂成瓯脱,自是寇患日棘。嘉靖十五年,筑弘赐等内五堡弘赐、镇川、镇边、镇河、镇虏堡是也。二十三年,又筑镇羌等小五堡镇羌、拒墙、灭胡、迎恩、败胡堡是也,次城靖虏,次城威胡,次城新平一带城堡,而全镇之保障稍备。二十五年,增筑边墙,延袤五百余里西起鸦角山,与山西镇老营堡接界。东止李信屯,与宣府西阳河堡接界。三十七年,又增筑云冈等六堡云冈、云西、红土、黄土、云阳、牛心堡是也。自是以后,增堡缮城、画边置戍益严益密。万历八年,筑大边五百六十余里,又筑三门、马营、桦门等堡,而后绸缪,庶无余策。然初时全算,已失之矣。寻分云中、云东、云西等路阳和、天城等为东路,右卫、左卫等为中路,平虏一带为西路。又得胜等堡为北东路,助马等堡为北西路,仍属中路管辖。又有新平城,仍属东路管辖,而威远路则属中路管辖云,并称险要。而中路之北东路、北西路,尤近寇门;新平孤悬绝塞,界宣、大两镇之冲;平虏西连老营,与偏关接壤,为套寇东涉之径,防御尤切云。

  大同县附郭。汉平城地,属雁门郡,东汉末废。后魏道武自云中徙都此,初为代尹治,迁洛后为恒州治。高齐曰北恒州。后周废州为恒安镇。隋属云内县。唐武德六年,置北恒州。是年刘武周余党苑君璋自马邑退保恒安,州寻废。贞观元年来降。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移云州及定襄县置于此。永淳初,为默啜所破,因移百姓于朔州,而州县俱废。开元二十年,复置云州,又改置云中县。辽析云中置大同县。元以云中县省入焉。今编户二十六里。

  ○平城废县府东五里。相传秦、汉时旧县也。汉高七年,至平城,出白登,为匈奴所围,七日而后罢去。八年,周勃等击破韩王信,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于平城下。寻属雁门郡,为东部都尉治。后汉建武十年,吴汉等出高柳,击破卢芳将贾览及匈奴数千骑于平城下。永平十六年,骑都尉来{艹由}等讨北匈奴,分道出平城塞。晋建兴初,刘琨表猗卢为代王,治故平城为南都。隆安二年,拓跋?自盛乐徙都平城,谓之代都。置代郡,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皆为畿内。既又徙河北六州豪杰于代都。义熙二年,?规度平城,筑[A212]南宫,阙门高十余丈,穿宫池,广苑囿,规立外城,方二十里。宋白曰:魏道武都平城,东至上谷军都关,西至河,南至中山隘门寨,北至五原,地方千里,以为甸服。孝文都洛,改置恒州,及六镇之乱,故都为墟。隋为恒安镇。开皇十九年,遣代州总管韩洪镇恒安,为突厥达头所败。唐为云中县,皆故平城也。石晋以赂契丹,契丹因置西京。《辽志》:西京城周二十里,东门曰迎春,南曰朝阳,西曰定西,北曰拱极,元魏宫垣占城之北面,双阙尚在焉。金仍为西京。《城邑考》:今城东五里无忧坡上有平城外郭,南北宛然,相传后魏时故址。《旧记》:宋永初三年,魏筑平城外郭,周三十二里,既又广西宫外垣,周二十里。是也。今府城,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增筑,万历八年增修,周十三里有奇。

  定襄城府西北二十八里。或曰汉定襄郡城,非也。唐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移云州及定襄县置于隋之恒安镇,此即贞观时之定襄也。《括地志》:朔州定襄县本汉平城县,谓此。○燕昌城,在府东北四十里。太元二十一年,慕容垂复伐魏,败魏兵,拔平城,会疾发,顿平城西北三十里,筑燕昌城而还。《水经注》:燕昌城在平城北四十里,俗谓之老公城。又东安阳城,在府东南,汉县,属代郡。或曰:赵主父封其长子章于代,号曰安阳君,即此也。东汉末,县废。晋义熙五年,魏主?为子清河王绍所弑,肥如侯贺护举烽于安阳城北,贺阑部人皆赴之,即此。魏收《志》:永熙中,置高柳郡治安阳,盖后魏时改置。

  平齐城府西三十里。汉平城县地。《魏书》:皇兴三年,徙青州齐人于京师,置平齐郡及威宁、归安二县以处之。《隋志》:郡寻废。后齐改曰太平县,后周曰云中县,隋曰云内县。又齐置安阳、临塞、威远、临阳等县,属北恒州,俱在境内,后周并废。唐贞观中为定襄县地,后又改置云中县,即今郡治。

  宣宁城府西北八十里。《辽志》:唐会昌中,以西德店置德州。契丹开泰八年,复置,治宣德县。县亦唐会昌中置,汉桐过县地,高齐紫阿镇也。《金志》:辽德州昭圣军治宣德县,金州废。大定八年,改县曰宣宁,属大同府。元因之。明初废。又天成城,在府北百八十里。《辽志》云:魏道武尝置广牧县于此,唐为云中县地,辽析置天成县,属大同府。金因之,元省。即今天成卫也。○奉义城,在府东北。辽析云中县置,属大同府。金省为镇,属大同县。

  新平城府西南百里。晋建兴元年,拓跋猗卢城盛乐为北都,修故平城为南都。更南百里,于[A212]水之阳黄瓜堆,筑新平城,谓之南平城,晋人亦谓之小平城。元兴二年,魏主?如南平城,规度[A212]南,将建新邑。杜佑曰:北齐置朔州,在后魏故都西南之新城,即新平城也。后移于马邑,即今朔州治。唐时亦谓新平城为新城。武德三年,代州都督蔺谟与突厥战于新城,不利。五年,李大恩击突厥于马邑,顿兵新城,败死。亦为神武川之地。元和中,沙陀朱邪执宜自盐州随范希朝镇河东,始保神武川之黄花堆。后李克用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即此也。景福二年,李克用北巡,将趋云州,以幽州帅李匡威等侵云州,乃潜入新城。辽为应州地。宋宣和七年,辽主延禧走天德,又至应州新城东六十里,为金将娄室所擒,即此。

  高柳城府东南九十里。汉县,属代郡,西部都尉治此。后汉建武九年,吴汉等击卢芳将贾览于高柳,败绩。十五年,卢芳自匈奴入居高柳,骑都尉张堪击破之。二十一年,马援出高柳,击乌桓。《志》为代郡治。熹平五年,遣夏育出高柳,分道击鲜卑,败绩。晋县废。太元十一年,魏叛将刘显等奉故什翼犍少子窟咄逼魏主?,屯高柳,?求救于慕容垂,垂子麟与?会兵击窟咄,大破之。义熙九年,拓跋嗣如高柳川。十三年,复如高柳。后复置县,永熙中置郡也。北齐郡县俱废。《水经注》:高柳故城,在平城东南。其旁重峦叠?,霞举云标,连山隐隐,东出辽塞。杜佑曰:高柳在云中县境。

  当城在府东南。阚る《十三州记》:在代郡高柳东八十里,尝桓都山作城,故曰当城。汉县,属代郡。高祖十一年,樊哙别将兵定代地,斩陈?于当城,是也。后汉及晋因之,后废。又且如城,在府东,汉县,属代郡,中部都尉治此。应劭曰:在当城西北四十里,后汉废。晋义熙十一年,魏主嗣如沮洳城,即且如之讹也。胡氏谓城以下湿得名,误矣。○白登城,府东北百十里,因故白登台而名。辽置长青县,今改曰白登。宋嘉定四年,蒙古拔乌沙堡及乌月营,破白登城,遂攻西京,金将胡沙虎弃城遁。明洪武二年,李文忠出朔州,败虏于白登。又遣将分道败虏于三不剌川及顺宁阳门,是也。县寻废。乌沙堡,见直隶之废开平卫。阳门,见宣府镇。

  参合城在府东百里。汉县,属代郡。高帝十一年,故韩王信与胡骑入居参合,柴将军与战,屠参合,斩韩王信,即此。后汉末,县省。晋元康中,拓跋禄官分其众为二部,一居代郡参合陂之北。咸康五年,什翼犍会诸大人于参合陂。太元二十年,后燕慕容垂遣其子宝击魏,还至参合陂,营于陂东蟠羊山南水上。魏军追至陂西登山,下临燕军,纵兵掩击,燕军大败。二十一年,慕容垂复伐魏,至参合陂,见积骸如山,设祭吊之,死者父兄皆号恸,垂惭愤疾笃而还。《燕书》:垂过参合陂,乃进顿平城三十里。是也。义熙三年,魏主?自濡源西如参合陂,乃还平城。六年,魏主嗣北击柔然,引兵还参合陂。刘宋景平元年,魏主嗣北巡至参合陂,其后复置县,仍属代郡。东魏天平中,属梁城郡,北齐省。《水经注》:可不踥水出雁门、沃阳县东南六十里山下,西北流注沃水,合流而东,径参合县南。县西北有参合陂,亦曰参合陉,俗谓之苍鹤陉。

  盛乐城府西北三百余里。汉置成乐县,为定襄郡治。后汉改属云中郡,后废。鲜卑拓跋力微,始居其地。晋元康五年,拓跋禄官始分其国为三部,一居上谷之北,濡源之西,自统之。一居代郡参合陂之北,使兄沙漠汗之子猗盿统之。一居定襄之盛乐故城,使猗盿弟猗卢统之。建兴初,猗卢城盛乐,以为北都。其后为石虎所败,部族东徙。至拓跋翳槐于咸康初,复城盛乐,在故城东南十里。弟什翼犍于咸康六年,始都云中之盛乐宫。明年,筑盛乐城于故城南八里,即汉之成乐县地也。又《晋纪》:太元十一年,拓跋?居定襄之盛乐,盖前此迁逐于云中、代郡间,未有定居也。亦曰云中宫。《魏土地记》云:云中宫在云中故城东四十里。义熙九年,魏主嗣如云中旧宫,盖是时都平城,故谓盛乐为云中旧宫。魏主焘始光元年,柔然入云中,攻拔盛乐宫,魏主击却之。寻置朔州,领盛乐、广牧二郡。《司马楚之传》:世祖拜为云中镇太守、朔州刺史。是也。正光五年,元或讨破六韩拔陵,顿于朔州。是年,诏改怀朔镇为朔州,更命朔州曰云州,亦谓之云中,李崇为破六韩拔陵所败,自白道还云中。既而复自云中引兵还平城,曰:云中者,白道之冲,贼之咽喉,若此地不全,则并肆危矣。乃请留费穆为云州刺史,既而北境皆没,惟云中一城独存,久之乃弃城南奔。《魏土地记》: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今云中郡治,一名卢城。唐天宝元年,王忠嗣奏置振武军,西去东受降城百余里。大历八年,徙单于都护府治振武军城内。元和七年,李绛言:振武、天德左右,良田万顷,请择能员开置营田,可以省费足食。于是诏以韩重华为振武军营田等使,起代北,垦田三百顷,三岁大熟,因募人为十五屯。屯制,每三十人耕百亩,就高为堡,东起振武,西逾云州,极于中受降城,出入河山之际,凡六百余里,列栅二十,垦田二千八百余顷,岁收粟四十万余石。既而请益开田五千顷,可以尽给振武、天德、灵武、盐、夏五城之军,议格不行。《唐史》:振武、天德良田,广袤千里。是也。贾耽曰:振武城在朔州北三百五十里,本汉定襄郡成乐县。《续通典》:振武军,故盛乐城也,在唐朔州北二百八十里,与定襄故城对,其地据阴山之阳,黄河之北。五代梁贞明二年,契丹阿保机袭土谷浑,还至振武,尽俘其民而东。后置振武县,属丰州。金废为振武镇。其北七十里有黑沙碛云。

  平地城府西北五百里。《元志》云:本名平地袅。至元二年,省入丰州,三年置平地县,属大同路。明初省。○武进城,在府西北塞外,汉县,属定襄郡,西部都尉治焉。光武封赵虑为侯邑,寻复为县,属云中郡。熹平初废。又沙陵城,在武进城西。汉县,属云中郡,后汉末废。《汉志注》:白渠水出武进塞外,西至沙陵入河,即此。

  原阳城在府西北境。故赵邑也。《战国策》:赵武灵王破原阳以为骑邑,即此。汉为原阳县,属云中郡。后汉末废。《水经注》:芒干水出阴山,南经武皋县,又南径原阳故城西,是也。又武皋城,亦在府西北境,汉县,属定襄郡,中部都尉治此。后汉末废。《汉志》注:武皋有荒干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即《水经注》所云芒干水也。○武要城,在府北。汉县,属定襄郡,东部都尉治此。后汉末废。《志》云:武要西北即石漠矣,盖极塞也。又陶陵城,亦在府北,汉县,属云中郡,东部都尉治焉,后汉废。

  武泉城在府西。汉云中郡属县也。汉初灌婴击反韩王信于马邑,别降楼烦以北六县,斩代左相,破胡骑于武泉北。又周勃击破胡骑于此。景帝中六年,匈奴入雁门至武泉,是也。后汉末废。○北舆城,亦在府西境。汉县,属云中郡,中部都尉治焉。后汉废。郦道元曰:武泉水出武泉县故城西南,又南流西屈径北舆故城南,是也,其地俱在白道北。又府西北有武城城,汉县,属定襄郡,后汉废。

  净州城府西北四百二十里。金大定中置,治天山县。元因之,曰净州路。明初废。又砂井城,在府西北五百里,金人置砂井总管府,领砂井一县。元曰砂井路,明初废。今其地有砂井,外即界壕。○苏武城,在府西北五百余里,相传汉苏武使匈奴时居此。

  东胜城府西五百里,辽所置东胜州也。《续通考》:辽太祖破振武军,故胜州之民皆趋河东,胜州遂废。石晋割代北献辽,乃置东胜州,领榆林、河滨二县。金初属西夏,后复取之,并置武兴军,领东胜一县。元又省东胜县入州,明初改建东胜左右二卫,兵民皆耕牧河套中,寇益稀少。洪武二十六年,城东胜,永乐初,移入畿辅,其地遂墟。正统三年,边将周谅言:东胜州废城,西滨黄河,东接大同,南抵偏关,北连大山、榆杨等口,中有赤儿山,东西坦平,二百余里。其外连亘官山,实贼寇出没必经之地,若屯军此城,则大同右卫、净水坪、偏头关、水泉堡四处营堡,皆在其内,可以不劳戍守。非惟可以捍蔽太原、大同,亦所以保障延安、绥德也。时不能用。成化中,虏酋窃入套中,边事日亟。嘉靖间,陈讲亦言东胜撤而偏关之备急。盖东胜当全晋之西北,关系尤重矣。

  桑乾城府东百五十里。汉县,为代郡治。后汉仍属代郡。建安二十三年,曹操遣子彰击代郡乌桓,彰乘胜逐北,至桑乾,去代二百里,即此。后废。亦谓之桑乾川。晋太元初,苻秦分代地,自河以东属刘库仁,库仁西击库狄部,徙其部落置之桑乾川。《魏土地记》:代城北九十里有桑乾城,城西渡桑乾水,去城十里有温汤,疗疾有验。刘宋升明二年,魏主弘如代汤泉。明年,复如代郡温泉,是也。○梁城郡城,在府东,或曰即梁川也。魏主焘太平真君十年,将寇宋,大猎于梁川。天平二年,置梁城郡于其地,领参合、旋鸿二县。《一统志》:今去朔州西二十里有梁郡城,后魏尔朱荣所筑。未知所据。

  怀朔城在府西北。后魏六镇之一。魏收曰:朔州本汉五原郡。建和二年置镇,后改为怀朔。《水经注》曰:光禄城东北即怀朔镇城,是也。今为榆林镇,故胜州也。后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如怀朔镇,又如武川镇,如抚宣镇,复如柔玄镇。胡氏以为此六镇自西徂东之次第。正始初,柔然侵魏之沃野及怀朔镇,诏原怀出行北边,怀还至恒、代,按视诸镇左右要害可以筑城置戍之处,欲东西为九城,储积粮伏,为犬牙相救之势,使游骑之寇,终不敢攻城,亦不敢越城南出。从之。正光四年,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畔,其党卫可孤围武川镇,遂攻怀朔镇。孝昌中,改置朔州,并置大安郡。既而武川陷,怀朔亦溃。以朔州寄治并州界。魏收《志》大安郡领狄那、捍殊二县,是也。后齐废。今详见故丰州。

  武川城在府北塞外,魏六镇之一也。《北史》:魏主焘破蠕蠕,列置降人于漠南,东至濡原,西暨五原阴山,竟三千里,分为六镇,曰武川、曰抚冥、曰怀朔、曰怀荒、曰柔玄、曰御夷。孝文太和八年,高闾请依秦汉故事,于六镇之北筑长城。又云:计六镇东西不过千里,一夫一月之功,可城三步之地,强弱相兼,不过用十万人,一月可就。是六镇皆在代都以北。胡氏谓以千里计之,六镇相距各一百七十许里,是也。又十八年,魏主如武川镇。景明四年,使源怀巡行北边六镇,恒、燕、朔三州。正光四年,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叛,其党卫可孤围武川镇,又攻怀朔镇。六年,柔然阿?瑰为魏讨破六韩拔陵,自武川西向沃野,屡破拔陵兵。杜佑曰:后魏六镇并在马邑、云中、单于府界。其武川镇在白道中汉水上。《隋书》:宇文述,代郡武川人,后或废镇为县也。《唐志》:魏武川镇城,今名黑城,在天德军北二百里。又云:光禄城东北有怀朔古城,俱未足据。天德军见陕西榆林镇,光禄城即光禄塞,亦见榆林。

  柔玄城在府东北塞外於延水东。《水经注》:柔玄镇在长川城东,城南小山於延水所出也。魏太和十八年,如柔玄镇。孝昌初,柔玄镇民杜洛周反于上谷,围燕州镇,盖与上谷接境。胡氏曰:柔玄镇城在汉且如县西北塞外。○抚冥城,胡氏曰:当在武川,柔玄之间,魏六镇之一也。宋元徽元年,柔然侵魏柔玄镇,二部敕勒应之。魏太和十八年,如抚冥镇,遂东至柔玄,是也。

  怀荒城在府东北塞外,魏所置六镇之一也。魏收《志》蔚州,即改怀荒,御夷二镇置。魏正光三年,遣元孚抚谕柔然阿那瑰于柔玄、怀荒二镇间。胡氏曰:怀荒在柔玄之东,御夷之西,是也。今御夷镇,见宣府镇怀安卫。

  马城在府东北境。汉县,属代郡。东部都尉治此。东汉元初六年,鲜卑寇马城塞,邓遵等击破之。又建光初,鲜卑其至犍寇居庸关,犯云中,围乌桓校尉徐常于马城。阳嘉二年,鲜卑寇马城。又魏明帝太和二年,鲜卑轲比能围护乌桓校尉田豫于马城,即此。《十三州志》:马城在高柳东二百四十里。

  延陵城在府东北,战国时赵邑也。《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十八年,延陵钧帅师从信平君廉颇助魏攻燕,即此。汉置延陵县,属代郡。后汉废。《风俗记》:当城西北有延陵乡故县也。○颓当城,在塞北。汉初韩王信入匈奴,居此生子,因以为名。

  榆林城在府东北边外。或云:唐时戍守处,谓之黑榆林。五代唐末,契丹尝驻牧于此。明宣德间,亦尝于此置榆林县,正统时废。俗呼为榆林旧县。《边防考》:榆林城在阳和卫新平堡外三十里。又有大同山,离新平边百五十里,又北百五十里为白海子,俱部酋驻牧处。○祁连城,在漠南,唐贞观四年,李靖破突厥于阴山,徙其羸弱数百帐于云中,使阿史德为之长,后为阿史德时健部。二十二年内附,置祁连州,隶营州都督府。

  云中城府西北四百余里,古云中城也。《虞氏记》:赵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又于河西造一大城,其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焉。昼见群鹄游于云中,乃即其处筑城,因名。秦、汉云中郡皆置于此。后汉末废。孔颖达曰:云中城在唐胜州榆林县东北四十七里。晋太和二年,燕将慕容渥以幽州兵戍守云中,代什翼犍攻走之。隋属金河县地。开皇三年置曰阳寿,又置榆关总管。五年,改置云州总管。十八年,改县曰金河。二十年,废州,改属大利县。仁寿二年,复属榆林郡。唐武德五年,突厥入雁门寇并州,命云州总管李子和趋云中掩击之。龙朔三年,置云中都护府于此。麟德元年,改单于都护府,领金河一县。今亦见陕西榆林镇单于城。胡氏曰:金河,汉之云中郡城也,在隋榆林郡城东北四十里,自朔州至单于府,凡三百五十七里。大历八年,徙治振武城内,旧城遂废。《唐志》:单于府金河县,魏道武所都,秦汉云中郡地,自单于府西北二百七十里。又有云中守捉城,调露中,裴行俭破突厥置。又《志》云:乌咄谷二百七十里至古云中城入塞。《图》云:从平城西北行五百里至云中,又西北五十里至五原,又西北行二百五十里至沃野镇,又西北行二百五十里至高阙,又西北二百五十里至郎君戍,又直北三十里至燕然山,其说参错不经,不足据也。又《冀州图》云:云中城周十六里,北去阴山八十里,南去汉长城百里。亦谬。

  云内州城府西北五百余里。《辽志》云:本唐中受降城地,辽初置代北、云、朔招讨司,改云内州,又为开远军,治柔服县。宋政和中,辽主延禧还走云内,即此。金因之。元省县入州。胡氏曰:云内州原领柔服、云川二县。明初废。《九边辑略》云:宣德中,置丰州及云内等县,设官置戍。正统间,主帅宴乐于楼子寨,致寇突入边内,于是玉林、云川等卫内徙,而丰州、云内之民迁于应、朔诸处云。○云川废县,亦在府西北。《金志》:本曷董馆,后升为裕民县,寻废。大定中复置,属云内州,又改为云川县。元废县,设录事巡司,寻废。又有宁人废县,在故云内州东,辽置属云州,金废为宁人镇,属柔服县。

  长川城在府东北。《水经注》:柔玄镇西有长川城,晋隆安三年,魏主?北巡,分命拓跋遵从东道出长川,拓跋乐真从西道出牛川,?自将大军从中道出驳髯水,以袭高车,大获而还。义熙二年,魏主?从漠北还长川。《志》云:长川有白黑二漠,黑在东,白在西。胡氏曰:长川在御夷镇西北,大漠之东。

  黑沙城在府西北。唐永隆二年,曹怀舜击突厥畔部于黑沙,败还。永淳初,突厥余党阿史那骨笃禄等据黑沙城,寇并州及单于府北境,代州都督薛仁贵击破之。○威宁城,在府北。金置新城镇,属抚州。承安二年,改为威宁县。元废。今威宁海子是其地也。

  静边城在府西北。《旧唐书》:在单于府东北。唐天宝三载,朔方节度使王忠嗣所置军也。十四载,安禄山将高秀岩自大同军寇振武,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击败之,乘胜拔静边军。贼来攻,复大败之,因进围云中,使别将拔马邑,开东陉关。宋白曰:静边军在云州西百八十里。○定边城,在府西百八十里。唐开元中,置军于此。旁有石窑、白泊等戍,相去各四五十里。《志》云:云州界内又有奉城军,唐置。○振远城,在府西北,旧《志》云:在单于府界,唐天宝七载,郭子仪为振远军使,即此城也。

  长城在府北。郦道元曰:白道岭左右山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所筑也。《北史》云:魏主焘太平真君七年,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河,广纵千里。又宋白云:云中北至长城三百里即蕃界。崔豹《古今注》谓秦筑长城,土色皆紫,称为紫塞,是也。《一统志》:长城在府北十里。

  ○白登山府东七里。上有白登台。汉初冒顿纵骑三十万围高帝于白登七日,即此。郦道元曰:今平城东十七里有台,台南对冈阜,即白登山。晋隆安二年,拓跋?如繁?宫,畋于白登山。宋永初二年,魏主嗣发代都人筑苑,东包白登,周三十余里。元徽五年,魏主宏如白登。杜佑曰:魏主嗣于永兴四年,立宣武庙于白登山。神瑞二年,又立庙于白登山西,今有东西二庙。又魏主宏太和四年,如白登山。十五年,诏白登山宣武庙唯遣有司行事,是也。○火山,在府东南。《水经注》:白登南有武周川,川东南有火山,山上有火井,南北六十七步,广减丈许,源深不见底,火势上升,若微雷发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一名荧台。齐建元二年,魏主宏如白登山,又如火山,既而复自平城如火山,即此。

  雷公山府西北十五里。后唐清泰末,云州军乱,谋应河东,节度使沙彦?走西山,据雷公口,收兵入城讨定之,即此。○纥真山,在府东北五十里。纥真,犹汉言千里。其山冬夏积雪,故谚云:纥真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又有神井歌曰:纥真山头有神井,入地千尺绝骨冷。亦名纥千山。

  武州山府西二十里,武州川水所经也。峪中有石窟寺,又有石窟寒泉。《水经注》:武周川水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盖浮屠巨丽处,即石窟寺也。宋元徽三年,魏主宏如武州山。齐建元二年,魏主如方山,遂如武州山石窟寺。永明元年,魏主复如武州山石窟佛寺。二年,魏主复如武州山石窟寺。《魏土地记》平城宫西三十里有武周塞口,即此山也。

  方山府北五十里。北魏主宏屡如方山,为其母冯太后营寿陵。又于方山南起灵泉宫,引如浑水为灵泉池,东西百步,南北二百步,是也。又北苑,亦在其地。《魏史》:太和元年,于苑中起永乐游观殿,穿神渊池。三年,如方山。四年,复如方山。五年,又如方山。冯太后乐其山川,曰:它日必葬我于此,不必?山陵也。乃为太后作寿陵。又建永固石室于山上,欲以为庙。七年,魏主宏及冯太后如神渊池,遂如方山。八年,魏主如方山,遂如鸿池。胡氏曰:即旋鸿池也。是后屡如方山及灵泉池。十四年,西如方山,复如灵泉池。是年,葬冯太后于永固陵,其后又数谒永固陵。胡氏曰:方山在平城北如浑水上。《志》云:山顶有拓跋魏二陵及方山宫遗址。

  栲栳山在府西北。景泰初,寇犯大同,镇帅郭登帅兵饵之,行七十里,至水头。谍云:东西贼窝贼营十二,自朔州掠回,登直前奋击,追四十里,至栲栳山,尽夺所掠而还。又磨儿山,在府西平虏卫西北五十里,山形险峻,周环如磨,为古今用武之地。天顺中,石亨镇大同,败寇于此,又败之于三山墩,是也。○大峨山,在府西北塞外。又有秦山,在白道北,隋筑长城,以秦山为塞内云。

  尔寒山在府北塞外。后魏主焘始光二年,五道伐柔然,一军从东道出黑漠,一军出白黑二漠间,魏主从中道,一军出栗园,一军从西道出尔寒山。诸军至漠南。舍辎重,轻骑赍十五日粮,度漠击之,柔然惊走,即此。○和兜山,在漠南。后魏主焘始光三年,自云中西巡至五原,既而畋于阴山,东至和兜山。山盖在阴山之东,长川之南。

  柞山在府西北五百余里。北魏主焘始光初,命长孙翰等伐柔然,自将屯柞山,亦曰柞岭。是年,焘破夏统万,引兵还至柞岭,即此。神?二年,焘西巡至柞山。晋元熙元年,魏主嗣畋于犊渚。李延寿曰:犊渚在柞山之西,临河,是山在河东也。魏主?太安三年,畋于松山。或曰:松山当作柞山。四年,复畋于松山,遂如河西。胡氏曰:其山在河之西岸。恐误。

  弹汗山在府东北。东汉桓帝时,鲜卑檀石槐立庭于弹汗山歠仇水上,去高柳北三百余里。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是也。○蟠羊山,在参合陂东,后燕慕容宝丧师于此。又北魏主嗣泰常六年,北巡至蟠羊山,是也。

  青山在府西北塞外。唐贞观十五年,李世?击薛延陀,逾白道,追及之于青山,即此。明嘉靖初,中国叛人逃出边者,升板筑墙,盖屋以居,彼地呼为板升,有众十余万,南至边墙,北至青山,东至威宁海,西至黄河岸,南北四百里,东西千余里,一望平川,无山坡溪涧之险,耕种市廛,花柳蔬圃,与中国无异,各土酋分统之。隆庆五年,俺答归附,缚叛人赵全等来献,板升之党始衰。

  晚霞山在府东北天城卫东南。山势高耸,日落后,返照成霞,因名。又形似莲花,一名莲花山。又大同山,亦在府东北。《九边考》:在新平堡北百五十里,又北百五十里为白海子,俱土酋驻牧处。○七宝山,在府城北四百余里,山下有城,金时所筑,置戍于此。或谓之汉五原城,误也。

  意辛山在府北塞外。亦曰意亲山。晋太元十年,代刘头眷击破柔然于意亲山。十五年,拓跋?会燕慕容麟于意辛山,击贺兰诸部,皆降于魏。宋元嘉中,魏主焘幸意辛山,破贺兰诸部,还幸牛川。意辛山盖在牛川之北。《北史》:意辛山,贺兰部所居,逾阴山而北,即贺兰部也。又《志》云:府西北五百余里有官山,上有九十九泉,流为黑河。又有石碌山,在故平地县东四十里,山出石碌,因名。

  七介山在府境。宋元嘉十六年,柔然闻魏主焘伐姑臧,乘虚深入,至善无七介山,平城大骇,遣军拒却之于吐颓山。《志》云:今府西南四十五里有七峰山,或以为即七介山也。善无见前代州。车仑山,在府北塞外。仑,《北史》作轮。魏主?太安三年,北巡至阴山,伐柔然,军于车轮山。宋元徽三年,魏主宏如武州山,又如车轮山,是也。

  箭谺山在府东北。宋宣和五年,辽将亡,其臣奚回离保据箭谺山称奚帝,既而窥燕山,为郭药师所败,其下杀之。或曰:山在直隶抚宁县界,此名同而实非也。又焦山,在府东百八十里。宋太平兴国七年,契丹主贤幸云州焦山,得疾而卒。嘉靖三年,叛卒郭鉴等哨聚于此。

  夹山在云内州北六十里。宋宣和四年,金人袭辽主延禧于白水泺,辽主遁入夹山,即此。《一统志》:夹山在朔州北三百四十里,与黑山东西相连。黑山,今见陕西榆林卫。

  东木根山在府北。《志》云:五原有木根山。此山在河东,故曰东木根山。晋太宁二年,代王贺亻辱以诸部未服,筑城于东木根山而徙居之。魏主宏尝言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平文,郁律谥也,盖郁律亦都此云。或讹为勿根山。晋太元十四年,后燕慕容德等击代叛部贺讷,追至勿根山,是也。

  黄瓜堆在府西南百十里。或曰即古黄华山也。赵武灵王十九年,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山。《水经注》:桑乾水与武州水合而东南流,屈径黄瓜堆南,又东南流经桑乾郡。北魏孝昌初,斛律金自云州南出黄瓜堆,为上谷贼杜洛周所败。齐天保四年,柔然寇肆州,齐主洋自晋阳击之,至恒州,大破柔然于黄瓜堆。唐武后垂拱三年,突厥叛部寇朔州,黑齿常之大破之于黄花堆,即黄瓜堆也。元和四年,沙陀朱邪执宜从河东帅范希朝徙于定襄川,始保神武川之黄花堆,修新城而居之。景福初,李克用北巡,至天宁军,以幽州帅李匡威等袭云州,乃遣将发兵于晋阳,而潜入新城,伏兵于神堆,擒吐谷浑逻骑三百。既而大军至,乃入云州,出击李匡威、赫连铎兵,皆败去。神堆,亦即黄花堆新城,即后魏之新平城,在神堆东南。宋白曰:云州西南至神堆栅九十里。

  石子岭在府西北。晋太元初,苻秦遣兵伐代,代将刘库仁与秦兵战于石子岭,大败。胡氏曰:岭当在云中、盛乐西南。《新唐书》:自夏州北度乌水,一百二十里,至可朱浑水。又百余里至石子岭。是也。又陵石,在盛乐故城东。《北史》:魏主?东如陵石。或曰:陵石,地名,有山溪之阻,时置城邑于此。

  达速岭在府西北境。高齐天保五年,北巡至此,行视山川险要,将起长城。明年,遂发民筑长城,自幽州西至恒州,是也。又牛皮岭,在府东六十里。《唐志》:云州有牛皮关,今关在岭上。又《志》云:府西三十里有双化岭,盘踞凡百余里。

  黑沙碛在振武故城北,亦谓之鸣沙。唐元和八年,振武遣兵趋东受降城备回鹘,至鸣沙,兵乱而还,即黑沙碛矣。

  石漠在塞北。自阴山而北,皆大漠也。其间有白漠、黑漠及石漠之分。白、黑二漠,以色为名,石漠以地皆石碛而名。《北史》:石漠在汉定襄郡武要县西北。晋义熙二年,魏主?如豺山宫,遂至石漠。又魏主焘始光二年,大伐柔然,遣长孙翰等从东道出黑漠,长孙道生等出白、黑二漠间。白漠盖在黑漠西也。亦谓之大碛。四年,魏主西伐统万,命其将陆俟督诸军屯大碛以备柔然,即此。又宋泰始中,魏主宏追柔然至石碛,即石漠矣。魏主宏太和十年,敕勒叛柔然,柔然伏名敦可汗自将讨之,追奔至西漠,即大漠之西偏也。唐贞观四年,李靖袭破突厥于定襄,突厥徙牙帐于碛口,既而靖破突厥于阴山,军于碛口,漠南遂空。武后万岁通天二年,突厥嘿啜建牙于黑沙,即黑漠矣。《志》云:大漠在阴山北,东极辽海,西尽居延。是也。

  ○黄河在废东胜州西八里。自榆林北塞流经此,乃折而南,经朔州西界,入太原府河曲县及保德州境,亦谓之西河,以在平城西南也。魏主焘神?元年,如西河校猎,其津济之处,有君子津,又有来违津,俱在东胜州境。郦道元曰:河水南入云中桢陵县西北,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河水于二县间济,有君子之名。又曰:君子津在云中西南二百余里,汉桓帝时有洛阳大贾卒于此。津长田子封以遗资悉归其子,桓帝嘉之,因名其津为君子津。晋太和三年,代王什翼犍击刘卫辰,自君子津济,时河冰未合,什翼犍命以苇ㄌ约流,俄而冰合,然犹未坚,乃散苇于其上,冰草相结,有如浮梁。代兵乘之以渡,卫辰不意兵猝至,遂遁走,什翼犍收其部落而还。太元初,苻秦伐代什翼犍,军还,至君子津,会代乱,秦将李柔等勒兵趣云中,遂定其地。元熙元年,魏主嗣西巡云中,从君子津西渡河,大猎于薛林山。宋元嘉三年,魏主焘伐夏,行至君子津,会天暴寒冰合,遂济河袭统万,大掠而还。明年,遣执金吾桓贷造桥于君子津,寻发诸军济河,即此。其来违津,在君子津之南,魏主修永熙二年,高欢表请讨宇文泰云:臣今勒兵自河东渡,又遣恒州刺史库狄干等将兵自来违津渡,或谓之朱违津。元至元初,命选善水者一人,沿黄河计水程达东胜,可通漕运,驰驿以闻云。

  桑乾河府南六十里。源出马邑县洪涛山。《水经注》:湿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至代郡桑乾县南,与桑乾水合,因总谓之桑乾水,即卢沟河上源也。晋建兴初,代猗卢筑新平城于[A212]北,后又筑宫于[A212]南,谓之[A212]南宫。魏都代时,数临幸焉。今详见直隶大川。

  如浑水府东北四十里。《志》云:出开山口,一名御河,其水两源,合而为一,历府城东,又南流,与武州川合,注于桑乾河。又武州川水,在府南十五里,俗名合河,源出武州山西白羊山溪谷中,引为石渠,流至府南,又东南注于如浑水。○兔毛河,在府西北三百里,出塞外骆驼山下,南流经右卫西,至东胜州,入黄河。又有沧头河,在威远卫城南,流合兔毛河。

  金河在府西北。杜佑曰:金河上承紫河之水,南流入大河,是也。亦曰金川,北齐主洋天保五年,邀柔然于金川,柔然远遁。隋大业三年,北巡,发榆林,历云中,溯金河,幸突厥启民牙帐,即此。唐因置金河县。《一统志》:金河在古云内州东南百五十里。

  紫河在府西北塞外。隋大业三年,发丁男百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二旬而毕。唐贞观十四年,遣突厥阿史那思摩建牙于此,亦曰紫乾河。唐天宝初,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北讨奚怒,皆战于紫乾河,三遇三克,耀武漠北而还。《隋志》:定襄郡大利县有阴山紫河。杜佑曰:胜州榆林县有金河。紫河自马邑郡善阳县流入境,合金河,又南流,入于大河。

  横水在府西北。《唐史》:在金河北百四十余里。永隆二年,曹怀舜等袭击突厥叛部于黑沙城,不遇,还至横水,为突厥所败,即此。○白渠水,亦在府西北。《水经注》:白渠出云中塞外,西北径成乐固北,又西径魏云中宫南,下流入于大河,今俱湮废。

  士卢河在府北塞外。魏主宏太和十六年,命拓跋颐等击柔然,分兵三道,中道出黑山,东道出士卢河,西道趋侯延河,军至大碛,大破柔然而还。侯延河,当在榆林塞外。○黑河,在府西北四百里。源出官山,西流入云内州界,至东胜州,入于黄河。

  诺真水府西北塞外。《唐志》:出古云中城,西北行四百余里至诺真水。贞观十五年,薛延陀侵突厥于漠南,李世?自赤柯泺追及之于青山,薛延陀走累日,乃至诺真水,世?大败之。○库斛真水,在府北塞外。后魏别部侯莫陈居于此,世为渠帅云。

  牛川在府北塞外。《班志》注:於延水出代郡且如塞外,牛川当相近。晋太元十一年,拓跋?大会于牛川,即代王位。是年,以窟咄之乱,乞师于燕,自弩山至牛川,屯于延水,南出代谷,以会燕师。十六年,魏别部贺染干与贺讷相攻,?复与燕共讨之,燕将兰汗帅龙城之兵击染干,破之于牛都,即牛川矣。盖土人牧放,于此聚会,因名为都也。染干在贺兰部之东偏,故以龙城兵击之。隆安三年,拓跋?大猎于牛川之南。义熙六年,后魏长孙嵩讨柔然,至漠北而还,柔然追围之于牛川。十三年,魏主嗣大猎于牛川,登釜山。是牛川与釜山相近也。宋元嘉五年,魏主焘北巡,大畋于牛川,即此。釜山,今见直隶怀来卫。

  长川在府东北,即《汉志》於延水也。《水经注》:於延水出塞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东南流,径且如故城南,亦谓之修水,下流径广宁县,注于桑乾河。广宁,见直隶保安州。又野马川,在府北塞外,明初,蓝玉出山西,败王保保于此,又败之于土剌河。土剌河,见漠北。○贾家湾,在府东北。正德十一年,寇分道入大同,总兵潘浩与战于贾家湾,败绩,遂犯宣镇。

  赤柯泺在府西北。积水处曰泺。唐贞观十五年,李世?击薛延陀于漠南,其众自赤柯泺北走,世?自直道邀之,逾白道,追及于青山,又败之于诺真水。○吐禄泺,在府西北塞外。宋宣和六年,夏人与金议和,粘没喝承制割下寨以北、阴山以南乙室邪剌部吐禄泺西之地与之。下寨,或曰辽末置戍守处,在大河之北。

  羊城泺在府东北境。宋宣和四年,金将斜乜等闻辽主在云中,分兵出青岭、瓢岭,期会于羊城泺,共袭辽主,即此。青岭,见直隶废开平卫。○大水泺,在府北。宋嘉定四年,蒙古铁木真侵扰云中、九原,遂破大水泺以入,金遣将驻军抚州以备之。抚州,见直隶废开平卫。

  白水泺在府北。宋宣和四年,金将斜乜等袭辽主于羊城泺,辽主闻金师出岭西,遂趣白水泺。粘没喝复以精兵袭之,辽主遁入夹山。五年,金人袭辽主于阴山,执其诸王妃主而还,辽主自应州率兵邀战于白水泺,大败,西走云内州。

  捺剌泊在府北。后唐长兴三年,时赵德钧守幽州,契丹入寇不得志,因徙居黑榆林南捺剌泊,寇云、朔间。《五代史》:是年契丹自黑榆林捺剌泊至没越泊,云欲借汉水草,大同帅张敬达聚众遏其冲要,契丹不敢南牧,是也。清泰末,石敬瑭因契丹近在云、应间,遂资其兵以取中国云。○没越泊,在府西北。《一统志》:没越泺、大盐泺,俱在府西四百里,近古丰州界。

  瓠芦泊在府西北。唐显庆中,曹怀舜击突厥叛部,留老弱于瓠芦泊,帅轻骑进至黑沙,无所见而还,是也。

  奄遏下水海府西北二百里。水潮无常,纳大氵冈、小氵冈、大汇、小汇四河及银海水诸细流,合而入于黄河。威宁海子,在府北塞下,属部驻牧处也。天顺中,石彪镇大同,请置城于威宁海,不果。成化十六年,王越袭败寇酋于此。

  鸿池亦曰旋鸿池,在府东。《水经注》:梁城郡旋鸿县东山下水积成池,东西二里,南北四里。又魏主?天兴二年,穿鸿雁池于平城。魏主宏太和八年,如方山,又如鸿池,是也。又有鱼池,亦在平城北,魏主嗣永兴五年,穿鱼池于平城北苑。魏主宏太和九年,如鱼池,登青原冈,即此。

  温汤《水经注》:在桑乾城西十里,魏主焘太延五年,常爽置馆于温水之右,教授千百余人,于是魏之儒风始振。又魏主?和平末,侍中司徒陆丽治疾于代郡温泉,是也。吐若奚泉,在怀朔镇北无结山下。《北史》:魏主诩正光二年,柔然阿那瑰婆罗门相继内附,高阳王雍等奏怀朔镇北吐若奚泉原野平沃,请置阿那瑰于此,其婆罗门请置于西海郡,时阿那瑰自怀朔、婆罗门自凉州来降,各以附近地居之也。

  ○平城宫在府北门外,后魏故宫也。《水经注》:魏太极殿南对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魏纪》:太和元年,于太极东堂之东,起太和、安昌二殿,又于宫南起朱明、思贤二门,复起永乐游观于平城北苑。四年,起东明观。七年,皇信堂成。十二年,起经武殿。十五年,始议政于皇信堂东室。又更定律令于东明观。是年,谒冯太后于永固陵,设荐于太和庙,盖是时置后主于太和殿中也。既又礻覃于太和庙,寻辞太和庙,奉神主迁于新庙。十六年,以安昌殿为内寝,皇信堂为中寝。又是年,朝飨群臣于太华殿,既而毁太华殿为太极殿,徙居永乐宫。殿成,复还居之。十七年,大会公卿于经武殿,议南伐迁洛,以后日渐颓废。今仅有二土台,东西对峙,盖故阙门也。又城西门又有二土台,盖辽金宫阙云。

  [A212]南宫在府西南七十里。晋建兴元年,猗卢筑新平城于[A212]北。后魏主?天兴六年,幸南平城,规度[A212]南面夏屋山、背黄瓜堆以建新邑。天赐三年,筑[A212]南宫阙,引沟穿池,广苑囿。又魏主嗣如[A212]南宫,遂如广宁。广宁,见保安州。或曰:即后魏所置广宁郡也,今见朔州。○道坛,《魏史》:在平城东南[A212]水左,太武焘时寇谦之建。又作静轮宫,在道坛东北。《水经注》:湿水南经平城东,水左有大道坛,孝文太和十五年,移道坛于桑乾之阴,改曰崇虚寺。

  鹿苑在府南。《北史》:魏道武天兴二年,起鹿苑于南台阴,北距长城,东包白登,属之西山,广轮数百里。又魏主嗣泰常二年,起白台于平城南,高二十余丈。宋泰始七年,魏主建鹿野浮图于苑中之西山,是也。栗园,在塞北,魏主焘始光二年,分道伐柔然,遣娥清出栗园,是也。栗园盖与长川相近。

  孤店关在府东北。成化十九年,王越出孤店关,至猫儿庄,袭于威宁海子,是也。○开山口,在府东北五十里。山口有谷,名开山谷。其西有大寺、小寺二口,又折而南,有黑峪、尖峪二口。《志》云:大、小二寺口,俱在府北二十里。东尖峪在府西南四十里,黑峪则在府西四十里。

  石佛寺口府西三十里。《志》云:在左卫东百十里。又兔毛河口,在府西北二百里。《志》云:在右卫西北二十里。其西三十里又有小隘口。○阳和口,在府东北。《志》云:在阳和卫西北十五里,亦名前口。其东北二十里有将军口,又东二十里曰阳和后口。

  虎峪口在阳和卫东北二十里。又卫东北二十五里,有小白?峪口。又五里,有大白?峪口。又有威宁口,在卫西北七十里。○白阳口,亦在府东北,《志》云:在天成卫北二十里,亦曰白羊口。正德十一年,寇犯大同塞,突入白羊口,大掠而去,即此。又有榆林口,在卫西北三十里。其相近者曰砖磨口,又西北十里曰水磨口。

  猫儿庄府北百二十里。正统十四年,乜先寇大同,至猫儿庄,偏将吴法战死。既而乜先挟上皇出宣府塞,过猫儿庄、九十海子,历苏武庙、李陵碑,至黑松林,入乜先营,是也。又曹家庄,在府东北。嘉靖中,寇犯大同,镇将周尚文败之于此。又有李寨,在天成卫东,其东南有枳儿岭。○水寺口,在卫西北。嘉靖三年,大同抚臣张文锦以镇城孤弱,筑水寺口五堡,遣卒戍之,卒叛附塞外。十八年,督臣毛伯温,帅臣周尚文,相继城之,即弘赐等五堡也。

  红寺儿堡府北五十里。正统元年筑,周一里有奇。又高儿堡,在府西六十里,天顺二年筑,周三里有奇。又沙河堡,在府西北六十里,正统初筑,周二里有奇。怀仁堡,在府西南八十里,永乐九年筑,周不及二里。赵麻堡,在府南百十里,永乐九年筑,周不及一里。又第三柞堡,在府西百二十里,洪武七年筑,周不及一里。今有大同前卫戍守。

  长安堡府东南五十里。府东百二十里又有诸泉堡。俱周不及二里。又漫流堡,在府东百四十里,周二里有奇。已上三堡俱大同后卫屯军戍守。○鸦儿崖堡,在府西百二十里,永乐二十一年置。今属朔州卫。

  青坡道在府东北。《新唐书》:云州云中县有阴山道、青坡道,皆出兵路也。《辽志》长青县有青陂。梁元帝《横吹曲》所云:朝跋青陂道梁。是矣。《名胜志》:青陂道在平城东南四十里。似误。

  通漠道在府南。唐贞观三年,时陉岭以北为突厥颉利所据,诏李世?出通漠道,李靖出定襄道,柴绍出金河道,灵州都督任城王道宗出大同道,幽州都督卫孝节出常安道,营州都督薛万彻出畅武道。凡六总管进讨突厥,皆受靖节制。四年,进屯恶阳岭,夜袭颉利,颉利走保铁山,复袭击之,尽获其众,于是复定襄、恒安地,斥境至大漠。永隆二年,裴行俭讨突厥叛部,时突厥妻子、辎重皆留金牙山,行俭至代州陉口,遣将一出石地道,一出通漠道掩取之,又追突厥于细沙平之。或曰:通漠等道有随宜立名以别军号者,非确有其地也。铁山,见陕西榆林镇。金牙山、细沙,俱在漠外。

  白道在府北塞外。后魏云中郡有白道岭、白道川,自白道北出,为怀朔镇。又西北为沃野镇。自白道而南,为武川镇。又南即云中城也。《水经注》:芒干水出塞外,南径阴山,又西南径白道南,谷口有城,侧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自城北出有高阪,谓之白道岭,岭上土穴出泉,所谓饮马长城窟者也。芒干水又南径云中城北,南达于河。《括地志》:魏武川镇北有白道谷,谷口有白道城。《北史》:魏正光五年,六镇叛,李叔仁与破六韩拔陵战于白道,败绩。六年,李崇讨破六韩拔陵别将崔暹,与战于白道,大败。崇自白道走云中,继又自云中引还平城,曰:云中者,白道之冲。因以费穆为云州刺史。高齐天保六年,齐主洋自将击柔然,至白道,留辎重,帅轻骑五千追柔然,及之于怀朔镇,大破之,至沃野镇,获其酋长。又隋开皇三年,命杨爽等出朔州道讨突厥,遇之于白道,击败之。五年,突厥沙钵略为西突厥及契丹所败困,请渡漠南,寄居白道川,隋主许之。十九年,高?等击突厥,追渡白道,逾秦山七百余里而还。秦山,即阴山矣。唐贞观四年,李世?出云中击突厥,大破之于白道,既复追击之,逾白道川,败之于诺真水。又李靖自定襄引兵会世?于白道,至阴山,破突厥部落。十五年,薛延陀度漠南,屯白道川,据善阳岭,击突厥可汗于定襄,可汗入长城,保朔州。白道盖云、朔之襟要矣。

  总秦戍在府西北境。齐天保七年,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明年,又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枝东至坞纥戍,凡四百余里。《北史》:齐前后所筑长城,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石辇铎,在府西北塞外。宋宣和中,辽主延禧为金人所败,既失西京及沙漠以南,遂奔于讹莎烈之地,金阿骨打自将袭之,前锋蒲家奴等追及辽主于石辇铎,大败之,又追至乌里质铎,辽主遁去。

  乐宁镇在府西,隋置戍守处也。开皇十九年,突厥达头寇恒安镇,赵仲卿自乐宁镇邀击败之。亦曰乐安,唐天复三年,河东云州将王敬晖叛降刘仁恭,克用遣李嗣昭等讨之,仁恭遣将赴救,嗣昭退保乐安。又伏远镇,在府西北,亦周隋时戍守处也。隋开皇十九年,突厥突利为其都篮可汗败于长城下,突利南走至边,复谋北遁,长孙晟觉之,密遣使入伏远镇,速举烽,突利以为追至,遂驰入镇,即此。

  横水栅在府北。唐会昌二年,河东奏回鹘乌介入云、朔,剽掠横水。胡氏曰:横水,栅名也,时置戍以防回鹘。五代唐改横水栅为石门镇,同光二年,黜李从珂戍石门镇。《薛史》:庄宗时,吐谷浑白承福附唐,依北山北石门为栅,赐额为宁朔、奉化两府,以都督为节度使授之,其地即横水栅也。北山,一作中山。

  单于台杜佑曰:在云州云中县西北百余里,汉武元封元年,勒兵十八万骑出长城北,登单于台。唐武后永昌初,使僧怀义讨突厥,行至紫河,无所见,刻石单于台。《元和志》云:台在西受降城东北。又李陵台,《一统志》:在云内州北,高二丈余。《唐志》:云中都护府有燕然山,山有李陵台。所谓燕然山,即阴山耳。○斗鸡台,在府城东。唐乾符五年,云州兵乱,共迎蔚州刺史李克用于蔚州,克用帅众趋云州,至城下,屯于斗鸡台下。

  金陵在盛乐故城西北。《志》云:后魏末,迁洛阳诸帝皆葬云中之金陵。正光五年,魏主谓寇连恒、朔,逼近金陵,是也。

  青冢在府西北塞外,相传王昭君冢也。地多白草,此冢独青,因名。宋宣和五年,金将斡离不等袭辽主于阴山,至青冢,遇泥泞不能进,乃以耶律大石为乡道,直趋辽主营,执其诸王妃主群臣,又追至扫里门而还。杜佑曰:唐金河县有李陵台,王昭君墓。○苏武庙,在废云内州北。正统末,乜先挟上皇至小黄河苏武庙,即此。

  云中驿在府治东。又东南七十里有瓮城口驿。俱洪武中置。

  怀仁县府南六十里。东南至应州八十里。唐云中县地。辽析置怀仁县,因阿保机与晋王李克用会东城,取怀想仁人之义而名。《五代史》:梁开平初,晋王克用与契丹阿保机会于云州东城,即此事也。金升为云州。元复为怀仁县,属大同路。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八里。

  ○清凉山县西二十里,旧有砖塔及利国铁冶。又锦屏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旧有瓷窑及铁冶。○金龙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有泉,与马邑金龙池脉相通,因名。又玉龙山,在城西北四十里,中有七峰,石洞、天桥,皆自然之胜。《志》云:即府西南七峰山之别名也。

  三台岭在县北。《边防考》:怀仁城周四里有奇,黄花岭峙其前,三台岭拥其后,又有镇海?卢峪,足以控御云。

  ○桑乾河在县南。自马邑县流入境,其南即山阴县界也。

  海子县东十五里,周三十里。其西北有泉,源不可测,居民资以灌溉。○灰泉,在县东二十五里,又县北四十里有神泉。

  ○偏岭口县西南五十里。其北又有大峪、小峪、芦子、阿毛四口,并为戍守要地。

  西安堡县东南四十里。地名疙疸头,本西安镇,接应州界,置驿于此。嘉靖四十年筑堡,万历二年、二十八年增修,周二里有奇。堡地平漫,为四通之道。嘉靖二十三年,寇由宣府膳房堡入犯应州、怀仁,此地被掠最甚,故设堡于此,以备不虞。属井坪路管辖。

  附见:

  山西行都司在大同府城内。洪武初建,府境卫所属焉。又有大同前、后二卫,俱在城内,亦洪武中建。《通志》:府西百四十里有白羊城,大同旧卫盖治此。

  大同左卫府西南百二十里。明初设,永乐七年、万历六年增修,城周十一里有奇。分边十四里有奇,有黑龙王墩、水泉儿墩,为最冲。边外威宁海子,寇巢也。嘉靖三十七年,设备兵使者于此,分堡十四,分边百二十四里,东起宁虏,西止铁山堡,为大同中路。

  云川卫旧治在府西二百余里。正统中,并入大同左卫。

  大同右卫府西二百里。明初置,永乐七年、万历三年增修,城周九里有奇。分边三十二里有奇,内黑嘴子等口为最冲。边外大松树、旧玉林一带,即土酋驻牧。本城孤悬西北,向来寇骑突犯,辄当其冲。《九边考》:右卫陟入寇境,南逼通川。嘉靖三十六年,俺酋攻围右卫,分骑塞道,卫大困,故将尚表极力拒守,援至始解。

  玉林卫旧治在府西北三百四十里。正统中,并入大同右卫。

  阳和卫府东北百二十里。洪武三十一年置,城周九里有奇。南有关,累土为之,内设阳和驿,军民商贾辏集焉。万历三十年增修,又筑连城于关西隅,屹为雄镇。分边十九里,内杏园儿、神峪沟、天蓬沟,皆极冲,白沙滩次之。边外二十余里鹅沟等处即部酋驻牧处也。正统十四年,乜先入犯,边帅朱晟与战于阳和口,败没。正德十二年,敌入大同,上幸阳和,闻敌围总兵王勋于应州,亲援之,大战,敌引而西,追至平虏、朔州而还。嘉靖九年,敌入犯,大掠阳和。二十六年,设备兵使者于此,辖卫四、堡七,分边九十六里有奇,为大同东路。本路随地皆边,向称冲要。寇犯宣镇之顺圣诸处,天城、阳和,其首冲也。

  高山卫府西三十里。宣德元年,置于阳和城内。天顺六年分置,嘉靖十四年,改建今城。万历十年增修,周四里有奇。城密迩镇城,与聚落城为左右翼云。○聚落城,在府东三十里,天顺二年置。弘治十三年,增筑。隆庆六年,修葺,周三里有奇。城当四达之衢,西北?戏,而东南平易,寇一迩此,则驰突纵横矣。故缮城设备,为尤切焉。

  天城卫府东北百八十里,东南至蔚州百五十里。洪武三十一年设,万历十三年增修,城周九里有奇。内有镇虏卫及天城驿,分边长六里,其永峪口、寺儿墩,为极冲边。外麻地沟等处,此即酋首驻牧。卫当东路最冲,嘉靖二十七年,敌大举突犯,卫被患最剧。《志》曰:天城、阳和,相去六十里,中间有白羊口堡、鹁鸽峪堡,为往来要地。

  镇虏卫在天城卫城内。宣德元年建。

  平虏卫府西二百五十里。成化十七年置,万历二年增修,城周六里有奇,分边一十九里有奇。本城北面高山,东西冈阜环绕,险与敌共,随在皆冲,而大水口诸处尤甚。边外汾水河一带,即酋首驻牧。嘉靖中,岢岚、应、朔之变,俱从此溃入。隆庆四年,俺答突犯城,乏薪、水,几不克全。议者欲连城据山,削冈开渠,以为苞桑之计。《边防考》:平卤城,备兵使者驻此,分堡四。边墙东起威胡堡界,西止南沙河,长四十七里有奇,是为大同西路。其地寒苦瘠薄,备弱戍寡,向来寇骑充斥,几无宁岁云。

  威远卫府西百八十里。明初建,正统三年、万历三年增修,城周五里有奇。分边十五里有奇,内大羊坡、双山儿、小羊坡为最冲。边外泥河儿,即部酋驻牧处。本城地势平漫,寇入最易,弘治十三年、嘉靖四十三年、隆庆四年,皆由此突犯。《边防考》:嘉靖三十九年,以云西多故,分设威远路,辖城堡五,分边三十九里有奇,东抵右卫,西直平虏,虽称辅车,然道途隔越,冈阜崎岖,拒守不易。

  许家庄堡府东南九十里。嘉靖三十九年,改民堡置戍守,万历二十九年增修,周三里有奇。堡当宣、大两镇之径道,虽近腹里,而地势平旷,嘉靖间,尝为寇冲。

  得胜堡府北五十里。嘉靖二十年置,万历二年增修,周三里有奇。《边防考》:嘉靖十八年,设备兵使者驻弘赐堡,辖堡八,分边起东路之靖虏堡,讫北路拒门堡,长九十六里零。二十三年,移驻于此,是为大同北东路。盖直北之极边,而镇城之外郛也。堡西即镇羌堡,为唇齿之势。隆庆五年,马市成,诏设市于威虏堡,俺酋以威虏无水,改市得胜堡,即此。

  镇羌堡在得胜堡西。嘉靖二十四年置,万历二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分边长二十二里零,北有洞儿沟、野口等处为最冲,边外柳河、山海子等处,即酋首驻牧。《边防考》:堡当边塞首冲,嘉靖三十年,敌由此突犯。隆庆五年,设马市于此,尤为要地。

  弘赐堡在得胜堡东二十里。嘉靖十八年置,万历二年增修,周四里有奇。分边十九里零,内石燕庄沟、黑石头沟、水泉沟,俱最冲。边外牛心山,即酋首驻牧。嘉、隆间,屡为寇冲,备御最切。《明史》:嘉靖三十年,仇鸾啖敌开马市,市成,寇大入边。已复请市弘赐堡,拒之,寇遂纵侵掠。

  镇川堡在弘赐东二十里。嘉靖十八年置,万历十年增修,周二里有奇。分边长二十里零,内魏家湾、黑石头沟、镇山店,俱最冲。边外威宁海南北二岸等处,即酋首驻牧。堡地势平衍,嘉、隆间,尝为敌冲云。

  镇边堡在得胜东七十里。本名镇胡堡。嘉靖十八年,改民堡置戍守,万历十一年增修,周三里有奇。分边长二十一里零,内白石崖、汉旧十墩,俱最冲。边外海子东岸、狐山腰、大山一带,俱酋首驻牧。堡东有采药山,隆庆初,寇曾闯入至此。

  拒墙堡在得胜西北四十里。嘉靖二十四年置,万历二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分边十三里零,内芦草沟、破口墩为最冲,而镇夷墩、莺架嘴次之。边外大虫岭诸处,即酋首驻牧。《边防考》:堡城挺出边外,冲要不下镇羌,而孤危过之。嘉靖二十八年,寇犯拒墙堡,大同帅周尚文拒却之。后数由此突犯,兼以土田?确,仰食内地,每虞不给云。

  镇河堡在得胜西南五十里。嘉靖十八年置,万历十四年增修,周二里有奇。堡与镇虏距边稍远,为拒墙、得胜之后援。○镇虏堡,在镇河东十里,嘉靖十八年筑,万历十四年增修,周二里有奇。堡地势平旷,惟恃拒墙为外蔽云。已上共八堡,俱属北东路管辖。

  守口堡在阳和卫西北十五里。嘉靖二十五年置,隆庆六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分边十二里零,内尖山儿等沟为极冲。边外威宁海子、黄河套诸处,即酋首驻牧。堡为阳和之肩背。隆庆初,寇从此入犯,全镇告急。后设市场于此,防御要地也。

  靖虏堡在守口西二十里。嘉靖二十五年置,隆庆六年增修,周二里有奇。分边十一里零,内碾儿沟、子濠沟诸处,为最冲。边外柳沟、大尖山诸处,即酋首驻牧。堡一望平川。隆庆初,虏由沙沟入犯。戒备不可不预也。

  镇门堡在守口东二十里。嘉靖二十五年筑,隆庆六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分边十三里零,内大、小鹁鸽峪极冲。边外鹅沟诸处,为部酋驻牧。嘉靖二十三年,俺答犯铁里门、鹁鸽峪,宣大督臣翁万达拒却之。铁里门盖在天城卫南。又二十四年,寇由小鹁鸽峪突犯,幸声援易及,得以无患。然中无井泉,与镇口、镇宁等堡,俱取资边外。敌若绝流窒源,则坐困之道也。

  镇虏堡在阳和东北六十里。嘉靖二十五年筑,隆庆六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分边十三里零,内榆林、水磨等口极冲。边外干沙沟诸处,即酋首驻牧。嘉靖间,寇尝由此突犯天城一带,备御最切。

  镇宁堡在阳和东北八十里。嘉靖四十四年置。隆庆六年增筑,周一里有奇。分边十三里,内灭胡口、白羊口极冲。边外野马川、回回墓,皆酋首驻牧。嘉、隆间,寇由李隆沟不时入犯。又地皆沙碛,艰于井泉,若潜以地沟引之,庶无意外之虞。

  云阳堡在左卫西北二十里,当破胡南下之冲。嘉靖三十七年筑,万历二十四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堡东蔽左卫,且为白羊之羽翼。○牛心堡,在云阳西北十五里。嘉靖三十七年筑,隆庆六年增修,周六里有奇。堡当左、右二卫之中。北有黑龙王等山,重冈叠障,敌骑窃伏处也。

  红土堡在卫西北五十余里。嘉靖三十七年筑,万历二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堡西距右卫仅十五里,迤东则黄土、牛心、云阳诸堡也。往者右卫被围,去左卫仅七十余里,声援断绝,故立各堡以备往来接济云。○黄土堡,在左卫西北四十三里。嘉靖三十七年筑,万历十二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堡地势平衍,贼骑易于蹂躏。已上十一堡与左、右、云、玉四卫,俱属大同中路管辖。

  助马堡府西北百里。嘉靖二十四年筑,万历初增修,周二里有奇。分边二十里零,内小怀远等墩极冲。边外凉城儿一带,即酋首驻牧。堡设在极边,东接拒门等堡,西连保安,所谓外五堡也。迤东地势平易。又马头山迤西边在山内,无险可恃。隆庆以后,置市于此,皆为冲要。《边防考》:嘉靖二十六年,应州参将移驻于此,辖堡九,分边自北东路之拒墙堡,至中路之破胡堡,长七十七里,是为大同北西路。所以增左卫之援,厚全镇之防也。

  保安堡在助马西十余里。嘉靖二十四年筑,万历初增修,周一里有奇。分边十四里零,内双沟子、旧八墩子梁、五墩子梁,俱极冲。边外界牌沟、九龙沟、玉林城一带,俱酋首驻牧。堡设在冲边,地势平衍。倘一失守,高山左卫而南,俱无宁宇矣。

  拒门堡在助马堡东十余里,嘉靖二十四年筑,万历初增修,周一里有奇。分边十五里零,内威宁海等处最冲。边外水泉儿滩、周家岭一带,即酋首驻牧。又堡东有弥陀山,敌尝困我兵于此。堡孤悬边外,备御尤切。○宁虏堡,在助马堡西五十里,嘉靖二十一年筑,万历初增修,周二里有奇。分边十一里零,内喜鹊墩极冲。边外土城及傅家岭、毡帽山一带,俱土酋驻牧。嘉靖中,虏不时入犯款塞。后设市场于此,亦冲要处也。

  灭虏堡在助马堡西二十余里。嘉靖二十二年筑,四十二年修,万历初增筑,周二里有奇。分边四里零,内守口墩极冲。边外丰州、云内一带,俱部酋驻牧。堡外控保安诸堡,内蔽左卫、云西,东与破虏联接。但地势平易,彼由助马、保安而入,长驱之势,不可不虑也。

  威虏堡在助马堡西四十里。嘉靖二十一年置,万历初增修,周二里有奇。分边十一里零,内双井、双沟等处为最冲。边外东寺沟、花子山、齐头山及秃墩一带,俱土酋驻牧。嘉靖间,敌尝由青圪塔入。堡地势平旷,易于驰突,设在西南极边,距左卫五十里,亦障蔽要地也。

  破虏堡在助马堡西南二十里。嘉靖二十二年筑,万历初增修,周三里有奇。旧为极冲,自增建五堡,称为腹里。土田饶衍,宜于耕植。但地势平旷,难于堵截。○云西堡,在助马堡西南五十里。嘉靖三十七年设,万历二十四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堡西连左卫,东接高山,实寇必经之地。虽近腹里,亦要区也。

  云冈堡在助马堡南四十里。《边防考》:云冈有新旧二堡。嘉靖中,以旧堡地形卑下,北面受敌,因筑新堡于北崖,移官军戍守。仍存旧堡,以便行旅。二堡俱土筑,各周一里有奇。东通镇城,西通左卫,为云西孔道。敌每由此突入,道路为梗。新城既筑,有险可据,且镇城所需煤炭,俱仰给于此。有警,据险固守,可称保障,已上九堡,俱属大同北西路管辖。

  迎恩堡在平虏卫西北四十里。嘉靖二十三年筑,万历初增修,周一里有奇。分边十里零,内镇川墩最冲,老鹳嘴次之。边外泥河儿一带,即部酋首驻牧,往往由此入犯。嘉靖中,石州之祸,此为难始。款塞后,设小市场于此,亦防御要处也。

  败胡堡在平虏卫北四十里。嘉靖二十三年设,隆庆六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分边八里零,内镇川墩、泉儿沟最冲。边外灰河一带及长胜墩迤北,俱为寇境。嘉靖中,由此入犯朔州一带,为冲险之地。○瓦窑口堡,在阳和卫东北九十里。嘉靖三十年筑,隆庆六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分边七里,内东烟墩极冲。嘉靖中,寇由宣府膳房堡入,由此堡出。《边防考》:堡当新平孔道,称咽喉地。有?谷门,可以设伏,倘新平疏虞,此犹可控扼也。

  永嘉堡阳和卫东百五十里,嘉靖三十七年设,万历二年增修,周三里有奇。堡设在边内,与宣镇李信屯相犄角,地瘠人寡。嘉靖二十八年,寇由此入犯浑源、广灵一带。亦要地也。已上共七堡,与阳和、天成、高山、镇虏四卫,俱属大同东路管辖。○白登堡,《志》云:在阳和卫城南三十里,永乐九年筑。又关头堡,在卫北七十里,宜德间筑。土城,俱周二里有奇。与□□□□净水瓶堡,俱属阳和□□路管辖。猫儿庄堡,在阳和卫□□□里,□□□筑,周二里有奇。

  新平堡在阳和卫东北百余里。嘉靖二十五年置,隆庆六年增修,周三里有奇。分边十八里,内水泉儿沟、榆林县川为极冲。边外小古城、榆林旧县,俱部酋驻牧。堡建于山后,东接宣镇西阳河,南接瓦窑口、天城卫。嘉、隆间,屡为寇冲。归款后,设市口于此,盖要地也。《边防考》:大同东路旧边自镇宁堡缩而南,与宣镇李信屯相联,不惟边垣纡远,且哨探难。及嘉靖二十五年,展拓而北,与宣镇西阳河相接,境土益辟,部落远徙,为计甚便。因就东路分置新平路参将,辖堡四,分边四十六里零。本路孤悬口外,备御最切。边外有榆林旧县,距新平止数十里,遗址犹存,议者谓当恢复以壮肩背之势。

  平远堡在新平东南四十里。嘉靖二十五年筑,隆庆六年增修,周二里有奇。分边十二里零,内大红花林极冲。边外红花林、回回墓、头二道、兴河、小白海子,俱酋首驻牧。嘉靖中,寇由此入犯宣镇柴沟诸处,盖东路要地也。

  保平堡在新平西二十里。嘉靖二十五年设,隆庆六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分边七里零,内平胡墩极冲。边外腰大山诸处,即酋首驻牧。堡建在山后,嘉靖三十七年,寇由此入犯,亦备御要地。

  桦门堡在新平东二十里。万历九年设,十九年增修,周不及一里。分边九里零。边外发放牌、插沟及旧榆林一带,俱属酋驻牧。堡设在山坪,寇犯瓦窑口,此其必经之地也。已上四堡,俱属新平路管辖。○上畔庄堡,在天城卫西南二十里。又米辛关堡,在卫南二十里。方城堡,在卫南七十里。以上三堡,俱周一里有奇,与阳和北卫、猫儿庄堡皆属天城卫屯军戍守。又长胜堡,在天城卫北六十里,永乐元年筑,周不及三里。

  马营河堡在右卫西北十余里。万历元年土筑,周不及一里。分边五里零,内小水口最冲。边外旧榆林城迤西一带,即土酋驻牧。○破胡堡,在右卫东北三十里。嘉靖二十三年筑,万历二年增修,周二里有奇。分边十四里零,内平梁、镇静二处极冲。边外大松树山、丰州川、威宁海、云川城一带,皆酋首驻牧。又堡东有黑龙山,崇岩邃壑,易于藏伏。嘉靖中,寇往往由此窃犯。

  杀胡堡在右卫西北四十里。嘉靖二十三年置,万历二年增修,周二里。分边二十里零。堡逼近寇巢兔老河,直通塞外,川流平衍,便于长驱,往往由此入犯。其古道沟、新水口等处,俱极冲。边外归化城、昭君墓,即酋首驻牧。隆庆五年,设市场于此,为往来之孔道。

  残胡堡在右卫北三十里。嘉靖二十三年筑,隆庆六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分边十五里零,内东莺、圪塔、青阳林儿极冲,芹菜坡诸处次之。边外沙城一带及归化城、昭君墓,俱酋首驻牧。嘉、隆间,尝苦寇掠,此堡与破胡并为右卫羽翼,田地沃饶,耕屯可恃云。

  马堡在残胡堡东。嘉靖二十五年设,万历初增修,周一里有奇。分边十里零,内山前墩、二道沟、虎头墩、驼山、双沟子最冲,而山前墩尤甚。边外接昭君墓、丰州川诸处。嘉、隆间,数罹寇患。

  铁山堡在右卫西七十里。嘉靖三十八年筑,万历二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分边十里零,内双墙墩极冲,孔家、半坡、莺黎稍次之。边外小松山、长沟诸处,即酋首驻牧。嘉靖中,为寇残毁,后加修葺,遂以铁山名之。北望右卫,南接云石中路诸堡,亦冲要之地也。《志》云:右卫城南二十五里有新城堡,西南一十里有大柳树堡,又西南五十里有苍头河堡,周俱不及一里。有屯军戍守。又韩家马营堡,在右卫北二十里。又王忠官屯堡,在卫南四十里,亦属右卫戍守。

  三屯堡在左卫北,隆庆三年土筑,万历二年增修,周不及一里。分边亦仅一里零。边外土城一带,即酋首驻牧。堡虽临边,而山险足恃,左卫之屏障也。

  阻胡堡在平虏西北六十里。嘉靖二十三年筑,隆庆六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分边八里零,内寺怀墩极冲。边外乾河沟即寇境。堡孤悬极塞,路当险要。嘉靖十九年,寇由此入犯石州一带。三十二年,由此犯岢岚一带。所当力为防御,以西当偏老之冲,南扼雁代之险者也。已上三堡,俱大同西路管辖。

  威胡堡在威远卫西北六十里。嘉靖二十三年筑,万历九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分边十里零,内五谷烟、徐四岭极冲。边外响水河、大营盘一带,即酋首驻牧。堡地当绝塞,向为寇冲,备御尤亟。

  云石堡在威远西北四十里。旧堡在今堡东南。嘉靖三十八年筑,山高无水,离边尚远,不便市场。万历十年,改筑于王石匠河,即今堡也。周一里有奇。分边十四里零,内镇墙等墩极冲。边外马耳山、长沟一带,即酋首驻牧。堡地势平旷,又置市场于此,密迩市口,转输之资,藉于威远。道路崎岖,不无孤悬之虑。

  威平堡在威远西三十里。嘉靖四十五年筑,万历初增修,周一里有奇。二十三年,又筑土堡一座,与此相接。堡稍近腹里,介威远、平虏之间,亦应援所系也。《志》云:威远城西北六十里有净水瓶堡,宣德间筑,周一里有奇。○祁家河堡,在威远东南五十里。嘉靖四十一年筑,万历初增修,周二里。西藩威远,东蔽左卫,为往来接济之处。已上四堡,俱属威远路管辖。

  浑源州府东南百三十里。东至蔚州二百十里,东南至直隶定州五百里,西南至太原府代州二百七十里,西至应州百五十里。

  战国时赵地。秦属雁门郡。两汉为雁门、代二郡地。晋时属〔因之〕。后魏为高柳郡地。隋属雁门郡。唐属云州。五代唐属应州,辽因之。金贞?二年,置浑源州治浑源县。元至元四年,以州治浑源县省入。明亦曰浑源州编户十一里。今仍旧。

  州恒岳耸峙,群峰回环,控据深险,东偏之保障也。

  ○浑源废县今州治。本汉平舒县地。唐末置浑源县,以川为名。后唐属应州。金置州于此。元初当改县曰恒阳。至元初,以县并入州。今因之。州城周四里有奇。

  班氏城在州西北。汉县,属代郡。后汉末废,俗谓之去留城。《水经注》:如浑水南流,经班氏城东。即此。○犭示氏城,在州东。孟康曰:犭示氏,读曰权精。汉县,属代郡,后汉末废。《十三州志》:县在高柳南百三十里,湿水经其北,俗谓之苦力干城。《通志》:州西四十里有古崞城。未知所据。

  ○恒山州南二十里,即北岳也。《志》云:恒山之顶名天峰岭,岭下建北岳观,观侧有飞石窟,上建后土祠镇之。观前风如虎吼,名虎风口。距东南五十里,有夕阳岩,旁有潜龙泉,通玄谷岩。东面有碧峰嶂,东南有古老岭,岭下有白虎峰。其初入山之径曰步云路,行数里为望仙岭,东半崖有集仙洞,东北有紫芝峪。西南有石脂冈。又有玉华峰,北去州十里,峰峦高秀,形如削玉,此皆州境恒山之胜也。详见直隶名山恒山。

  龙山州西南四十五里。一名封龙山。夏时雨过,山气上腾如龙,因名。其东北五里为玉泉山,以山出泉如玉也。又有柏山,与龙山东麓相连,山高多柏,亦曰柏梯。宋朱弁《浑源城记》:南山层峦叠?,林木深蔚,柏梯凌峙于其北,中有香炉峰,特起屹立,此柏梯之奇观也。又有惠岭,在柏山东北,秀丽可爱,亦曰秀丽峰。下有黑龙池。又东有五峰山,以五峰如削而名。《志》云:五峰山在州东,是也。○昼锦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其相连者曰马鞍山。

  翠屏山在州南四十里。《志》云:在恒山之南,以秀丽如屏而名。又州东南六十里有孙膑山,上有孙膑寨。山之西麓又有庞涓寨。相距数里,旧尝聚兵守御于此。后人讹以孙膑、庞涓为名也。

  ○桑乾河在州北。自应州流入界,又东入广灵县境。

  浑源川在州西北十里。源出州西南叹土峪,分流至州东北,汇为大泽。西流至城北五里之神溪,溪中有孤石,方一亩,高一丈,水经其下,曲折流,西北入于桑乾河。○崞川,在州东北二十里,流经州西南十五里,复西北,流经怀仁县西安堡,入桑乾河。

  氵寇水在州东南。《志》云:在恒山南七十里。发源州东南五十里枪峰岭,经灵丘、广昌二县境,出倒马关,入直隶唐县界,谓之唐河。

  ○乱岭关州东四十里,路通蔚州。洪武七年,置巡司戍守。又大寨头关,在州东南百十里,东南连紫荆关。洪武九年,置蔡家峪巡司于此。

  磁窑口州南十七里恒山右胁,路通灵丘县。洪武九年,置巡司。其西八里有李峪口,西南十里又有大小凌云二口,南通代州北楼口。嘉靖中,边臣杨博言:州南磁窑诸口,驿马、银钗诸岭,天设险阻,为紫荆、倒马外藩,是也。银钗岭见灵丘县。○王家庄堡在州东五十里,本王家庄马驿,嘉靖十九年筑,堡周二里有奇。又东南与灵丘县接界,山路崎岖,亦控扼之所也。《志》云:王家庄驿在州南百二十里。又州城东南有盘铺驿。

  应州府南一百二十里。东至浑源州一百五十里,南至太原府代州一百八十里,西至朔州二百三十里。

  战国时赵地。秦属雁门郡,两汉因之。晋时属〔仍旧〕。后魏为神武郡地。隋属朔州。唐为云州地。五代唐置应州。天成初,又为彰国军。辽以后因之。明初仍为应州,以州治金城县省入编户二十里,领县一。今因之。

  州南控雁门,北接云、朔,地势平衍,易于驰突,守御要区也。

  ○金城废县今州治。本名金凤城,后唐明宗生于此,因置金城县为州治。或曰:旧城在今治东十里,李克用迁金城于天王村,即今治也。明初废。《边防考》:州城旧系土筑,隆庆六年增修,周六里有奇。

  沃阳废县在州西南。魏收《志》:天平二年置善无郡,领善无、沃阳二县,后齐废。○楼烦废县,在州西。或曰:汉县盖置于此,属雁门郡。《北魏本纪》:猗卢五年,取楼烦地,徙民于陉南,遂置牧苑。后魏主?和平六年,如楼烦宫。盖地近平城,往往游猎于此。余详代县。

  [A10I]陶废县在州西。《汉志》:[A10I]陶,雁门郡属县也。孟康曰:[A10I],读注。后汉仍属雁门,晋因之。后废。《水经注》:夏屋水出夏屋山东溪,西北流入桑乾河,枝水又东流结为南池,池北对[A10I]陶故城,故名。又东北注桑乾水。今夏屋山,见代州。

  ○龙首山州东北三十里,与云中南山相接。又雁门山,在州西南,与代州北山相接。两山相望,故州以应名。○龙湾山,在州南四十里,亦名南山,上有龙池。稍南为茹越口,接代州繁峙县界。

  黄花岭州西北三十里,又南去山阴县四十里,即黄瓜堆也。详见大同县。

  ○桑乾水在州北。自山阴县流入境,又东入浑源州界。又大小石峪水,自州南山中流出,至州西旧城外,合入桑乾河。

  ○北娄口州东南四十里,今为北楼口堡,属代州繁峙县。又黄沙口,在州东南六十里,北接牛槽峪,南通代州。《一统志》:北娄口东有黄沙、徐峪、康峪三口,其西则有牛槽、大石、小石三口,是也。

  大石口州南三十里,亦与代州繁峙县接界。宋雍熙三年,潘美与契丹战,大败于飞狐,杨业引兵护云、应、寰、朔吏民内徙,时耶律斜轸已陷寰州,势甚盛,业遇之,欲领兵出大石路,直入石碣谷以避其锋。护军王亻先不可,欲从雁门北川中而往。业不得已,遂自石硖路趋朔州,军败死之。石硖路,今崞县石硖口是也。又小石口,在州西南三十五里,今为小石口堡,亦属繁峙县界。

  茹越口州南四十里。亦南接繁峙县,其西接胡峪口。旧俱设巡司戍守,今改置茹越等堡,属山西镇。其间又有时峪、箭杆峪、明枢峪、狼峪、神堂峪、水峪、马峪等一十三口。

  安边镇在州东。旧《志》云:州有三冈、四镇。三冈者,城东二十五里为赵霸冈,城西二十里为黄花冈,城南三十里为护驾冈。四镇者,城东二十里为安边镇,城南四十里为大罗镇,城西十五里为司马镇,城北四十里为神武镇。元人所称三冈四镇护金城者也。○安银子驿,在州城西北。又有安银子递运所,今革。

  山阴县州西六十里。西北至马邑县百五十里。汉阴馆县地。唐为马邑县地。辽置河阴县,属朔州,寻属应州。金大定七年,改为山阴县。贞?二年,又升为忠州。元至元二年,废入金城县。寻复置山阴县,属应州。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七里。

  ○山阴故城《通志》云:在县西南十五里,亦名忠州城。《边防考》:今县城即故河阴城也。明永乐三年,筑土城,周四里有奇。隆庆六年增修。县境八岭环拱,二河襟带,然无险可恃,耕植颇艰。嘉靖间,寇由宣镇大石梁入寇,又由镇城西下,几为所陷。○黄昏城,在县北,亦曰日没城。《水经注》:黄昏城东有日中城,又东有早起城,亦曰食时城,在黄瓜阜北曲中。《志》云:怀仁县南三十里有鸡鸣城,即早起城也。俱后魏孝文所筑。

  ○黄花山县北四十里。即黄瓜堆也,亦曰黄花岭。《水经注》:桑乾水东南径黄瓜阜西,又屈径其堆南。徐广云:猗卢废嫡子曰利孙于黄瓜堆者也。详见大同县。○复宿山,在县南三十五里,亦名佛宿山。山下有何家泉。又龙门,山在县南三十里,亦名隘门,上有御射台,后魏文帝尝较射于此。

  ○桑乾河在县北。自马邑县流入县界,与怀仁县分境,又东入大同县及应州界。○黄水河,在县城西,出龙湾峪口,东北流,至应州西北八里,注于桑乾水。《志》云:县南八里有西伯渠,嘉靖中开此,东注白泥河,而入于桑乾,以杀复宿山诸峪水涨之害。

  ○龙湾峪口在县西南四十里,南通代州水峪口,其东有五人、盆子、沙家、赤石、四峪,俱南通代州吴峪口。其西有东寺、西寺、白树、棘料、石门等峪,皆隘险处也,后俱塞。又有宽峪、水峪二口,嘉靖中,改置城堡,属山西镇代州东路戍守。○山阴驿,在县城内西南,洪武中置。

  附见:

  安东中屯卫在州治东北。洪熙初,自朔州调置于此,辖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其中、前二所分守浑源州,后所守怀仁县,左右二所俱附卫。○山阴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宣德三年置。

  朔州府西南二百八十里。南至太原府代州百四十里,西南至太原府岢岚州二百二十里,西至大河二百五十里。

  战国时赵地《括地志》:赵李牧灭?褴,降林胡,今朔州地也。秦为雁门郡地。汉初属韩国,寻属定襄、雁门二郡。后汉属云中、雁门二郡。建安中,为新兴郡地《通典》:汉末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尽云中、雁门之间遂空。建安中,魏武集荒郡之人立新兴郡。晋怀帝时,刘琨表以鲜卑猗卢为大单于,封代公,徙马邑,即其地也。后魏迁洛后,置桑乾、神武二郡。东魏始改置朔州。后齐改桑乾曰广宁,神武曰太平,并属朔州《五代志》:后齐置朔州于马邑城,亦谓之北朔州,控御突厥,士卒强勇,为齐重镇。武平七年,周师克平阳,齐主攻围不克,败奔晋阳,欲向北朔州,是也。明年,周平齐,以齐降将封辅相为北朔州总管,州将赵穆等拒之,而迎定州刺史高绍义,引兵南出,为周所败,奔突厥。后周郡废。隋开皇初,置朔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废,改州为代郡。寻又改为马邑郡。唐复置朔州。天宝初,改马邑郡。乾元初,复故。天?末,改置振武军于此。辽改军为顺义军。宋宣和中,曰朔宁府。金仍为朔州。元属大同路胡三省曰:元朔州置顺义节度,领鄯阳、窟谷二县,而马邑则仍置固州,盖元初所置也。今《志》不载。窟谷,见前静乐县。明初以州治鄯阳县省入编户八里,领县一。今仍旧。

  州西距洪河,北临广漠,壮雁门之藩卫,为云中之唇齿,屹然北峙,全晋之巨防也。

  ○鄯阳废县今州治。汉为马邑县地,属雁门郡。郡地寻废。后齐于此置招远县,为广安郡治。隋初,郡废。大业初,改县曰善阳,州郡皆治此。唐因之。辽改曰鄯阳,金、元仍旧。明初省。今州城,洪武三年因旧址改筑,万历十五年增修,周六里有奇。

  马邑城《旧志》:在州东北,相传秦时所筑。汉初,韩王信自晋阳请治马邑,既而为匈奴所围,遂以马邑降胡。信平。复为马邑县治。后汉永和五年,中郎将张耽等败南匈奴于马邑。晋移置于陉南,仍属雁门郡,后废。后魏于故马邑城置桑乾郡。东魏改广宁郡,移朔州来治。后周郡废,仍为朔州治。隋初因之。开皇二年,突厥入寇,李充败之于马邑。大业初,州徙治善阳县,马邑并入焉。

  宁远城州西八十里。宋所置宁远寨也。熙宁初,诏李宗咏往河东修宁远寨,后没于辽,置宁远县,属朔州。金改属武州,元省。○镇威城,在州西南。宋置戍于此,与辽人分界处也。靖康元年,夏人取武州地,攻镇威城,陷之,既而复为金有。又宁边城,在州西,《志》云:城西北至东胜州三百里,本名唐隆镇,辽置宁边州镇西军于此,不领县。金增置宁边县为州治。元省其地,半入武州,半入东胜云。

  神武城在州东南。后魏置神武郡于桑乾水上,领尖山、树颓二县。后齐改郡曰太平。后周郡废。隋改尖山曰神武县,属朔州。唐废入鄯阳县。元和四年,沙陀朱邪执宜随范希朝镇河东,希朝处沙陀余众于定襄川,于是执宜始保神武川之黄花堆。卒,子赤心嗣。薛居正曰:神武川在应州境内。黄花堆见前。○树颓城,在州南。《水经注》:树颓水出沃阳县东山下,西南流,右合诰升爰水,其水左合中陵川。后魏置树颓县,属神武郡。齐废树颓。魏收《志》作殊颓。又桑乾城,在州东。《隋志》:后魏置桑乾郡。隋为桑乾镇。开皇中,郭衍在朔州筑桑乾镇,是也。大业十三年,刘武周据马邑,雁门太守陈孝意等讨之,围其桑乾镇,为武周所败。

  桐过城在州西。汉县,属定襄郡。过,音戈。后汉末废。《冀州图》:云州西五十里即桐过城,误。○桢陵城,在州西北。汉县,属云中郡,西部都尉治焉。《汉志注》:县西北有缘胡山,其西即大河所经也。又沙南城,在桢陵东南,亦汉县,属云中郡,后汉末废。

  沙陵城在州西北。《志》云:在桢陵废县东。其相近又有咸阳废县。俱汉县,属云中郡,后汉末省。○赤城,在州西北。《水经注》:河水自云中桢陵县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是也。泰常八年,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以备柔然。

  骆城在州北。汉置骆县,属定襄郡,后汉末废。俗谓之大洛城。晋义熙九年,北魏主嗣如定襄大洛城,即此。○兰池城,在州西北。《续汉志》云中郡沙南县有兰池城。顺帝鸿嘉末,乌桓寇云中,围度辽将军耿晔于兰池城,即此。

  秀容城在州北境。《括地志》秀容在汉定襄郡界,后魏置秀容郡及县于此。晋太元十九年,西燕慕容永为慕容垂所攻,请救于拓跋?,?遣拓跋虔等帅骑东渡河,屯秀容以救之。隆安二年,拓跋?以秀容川酋长尔朱羽健从攻晋阳中山有功,环其所居割地三百里以封之,是也。后立秀容护军于汾水西北,因以此为北秀容。今详见岚县秀容城。

  定襄城州北三百八十里。《括地志》:汉置定襄郡于此,北魏之云中郡也。城东四十里有后魏云中宫。隋开皇五年,置云州总管府于金河。十九年,改立突厥突利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于朔州,筑大利城以处之。二十年,徙云州来治。大业初,改置定襄郡,治大利县。唐初,复置云州。武德二年,突厥入据定襄。贞观三年,李靖袭破突厥于定襄,是也。十四年,云州及定襄县皆迁治于恒安镇,此城遂废。《唐纪》:贞观十三年,复立突厥阿史那思摩为可汗,使统其部众。十五年,思摩始建牙于故定襄城,即此城也。亦谓之北定襄。宋祁曰:古定襄城,其地南大河,北白道,畜牧广衍,为龙荒最壤。

  武州城州西百五十里,南去岢岚州百十里。战国时,赵之武州塞也。汉为武州县,属雁门郡。武帝元光二年,王恢诱匈奴入马邑,匈奴遂入武州塞,未至马邑百余里,知汉有伏兵,还出塞。后汉末,县废。后讹为武周。魏主焘破柔然,高车、敕勒诸部皆来降,其部落附塞下而居,自武州塞以西,谓之西部,以东谓之东部,依漠南而居者,谓之北部。崔浩曰:平城首西百里有武州城,盖非汉之故城也。《续通考》:善阳县有武周塞,辽于此置神武县,盖因后魏神武故城而名,属朔州。重熙九年,置武州治焉。亦曰宣威军,金人省县入州,元因之,明初废。其故城周五里有奇,镇西卫分军戍此,为屯留堡。《志》云:武州有八馆地,辽置馆舍于此,因名。宋靖康初,夏人因辽人内侵,乘虚画取河外武州等八馆地,即此。

  ○翠峰山州西南七十里。东连石碣峪,北接马騌山,南通宁武军山口,西至陀罗台山,盘踞二百余里。或谓之西山。晋太元十二年,后燕慕容楷等击代叛帅刘显于雁门,显奔马邑西山,即此。

  ○燕京山在州南百二十里,即管涔山也,与太原府静乐县接界。《志》云:州西南百馀里又有东灵山,在旧武州境。

  族蠡山在州北境。隋开皇十九年,遣高?等分道出朔州伐突厥,?以赵仲卿为前锋,遇突厥于族蠡山,大破之;追至乞伏泊,复破之;追度白道岭,逾秦山七百余里而还。又大芹山,亦在州北塞外,隋开皇二十年,史万岁出朔州道讨突厥,至大芹山,与敌遇,驰击破之,遂北入碛数百里而还。○闾门山,在州北境,唐会昌二年,回鹘乌介可汗部落溃散,将余众驻牙于大同军北闾门山,即此。

  折敷岭在州西北塞外。北魏孝昌初,恒、朔叛乱,元深在朔州,使于谨招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诣深降,深欲引兵出折敷岭迎之,即此。《通典》作折敦岭。○恶阳岭,在州北。唐贞观四年,李靖讨突厥,自马邑进屯恶阳岭,夜袭定襄,破之。胡氏曰:恶阳岭在定襄古城南。又有善阳岭,在白道川南。

  陈家谷在州南。宋雍熙三年,杨业自应州石硖路趋朔州,与护军王亻先等期会于陈家谷口。既而业与契丹耶律斜轸战败,趋狼牙村。亻先不得业,报登托逻台,望无所见,以为契丹败退,欲争其功,领兵离谷口,缘交河西南而进。行二十里,闻业败,即却走。业转战至暮,至谷口之托逻台死焉。狼牙村,或曰即今州西南十八里之洪崖村。交河,一作灰河。陈家谷,亦南通忻、代二州之道也。○腊河谷,在州西北。唐武德七年,高满政以马邑来降,既而苑君璋复引突厥来寇,满政破之于腊河谷。

  ○黄河在废武州西北百五十里,与陕西榆林卫接境。

  灰河州南三里,源出宁武军山口,北流至洪崖村,伏流十五六里涌出,经城南,至马邑县入桑乾河。《水经注》:马邑川会桑乾水而注湿水,即此河矣。○七里河,在州北七里,东南合灰河。又州西北之下峪有腊河,东南流入于桑乾河。

  弥泽在州西南。晋太元十二年,拓跋?会后燕慕容麟击刘显于马邑南,追至弥泽,破之。又魏主宏太和九年,如弥泽,登牛头山。胡氏曰:俱在马邑南。

  ○安众塞在州北。唐会昌三年,回鹘乌介可汗犯塞,振武节度使刘沔与天德将石雄出云州,走马邑,抵安众塞,遇敌与战,败之。又保大栅,在州西北。唐会昌三年,回鹘将嗢没思来降,赐姓名李思忠,屯保大栅,击破回鹘乌介可汗兵,即此。○大狼水寨,在州西。宋景德元年,知府州折惟昌自火山军入契丹朔州界,前锋破大狼水寨,是也。

  宁武军口州南百二十里。即代州崞县之宁武关也,亦南连静乐县界,有分水岭。又神池口,在州城西南九十里。正统十三年,置巡司。其东南有土城塞。又州境有堡子巡司。《志》云:州北三十里有沙净口,正统十四年置巡司,今革。○答剌海子口,在州西北塞外,明初武朔州巡警陈德败寇于此。

  深井戍在州西北,后魏孝昌二年,西部敕勒斛律洛阳反于桑乾西,尔朱荣击破之于深井,是也。又万寿戍,在州北塞外,隋大业四年,诏以突厥启民可汗奉化,宜于万寿戍置城造屋。或曰:万寿戍即启民牙帐,炀帝幸此,因名。○杞头烽,在州西北,唐会昌二年,回鹘为黠戛斯所败,屯天德振武北境,河东节度使苻彻修杞头烽旧戍以备之。《志》云:杞头烽北临大碛,东望云、朔,西控振武,朔州之要地也。既而回鹘乌介可汗屯杞头烽北寻犯烽南,突入大同川,转斗至云州城门,大掠而去。《志》云:州治西北有城东驿。

  马邑县州东北四十里。东南至太原府代州百里。本秦县,属雁门郡。两汉因之。隋为善阳县地。唐开元中,分置大同军,复于军城置马邑县。建中间,尝为朔州治。《新唐志》:朔州治善阳,马隧移治马邑。是也。五代梁开平四年,晋王存勖于此置兴唐军。天成初,改置寰州,领寰清一县。辽复为马邑县。金贞?二年,改为固州。元复旧。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四里。

  ○大同军城即今县治,亦曰大同川。杜佑曰:调露中,突厥南侵,裴行俭所开置,南去代州三百里,似军在今县北也。又武后大足元年,改大同军曰大武。开元四年,拔野固、回纥、同罗、?、仆固五部来降,置于大武北。五年,复曰大同军。司马氏曰:开元五年,罢天兵大武等军,以大同军为太原以北节度使,是大武自为一军,非即大同矣。会昌二年,回鹘乌介可汗过杞头烽南,突入大同川,转斗至云中城下,即今县治也。《边防考》:邑城洪武六年筑,正统二年、隆庆六年增修。嘉靖十九年,寇尝大举入犯,亦要冲之地也。○广武城,《志》云:在县南八十里,盖与代州接界,今广武驿以此名。

  洪涛山县西北十五里。一名累头山,[A212]水出焉,即桑乾河源矣。《班志》注:阴馆县有累头山,治水所出。《隋志》曰:累头山,在代州雁门县。盖山与代州接境。《通志》:朔州东北五十里有契吴山,与洪涛山相连。又有雷山,在县北十余里。○紫荆山,在县南五十里,高二十里,连亘数百里,极为险要。

  太和岭县东南六十里,即勾注之别名也。详见名山勾注。○松子岭,或云在县西南,唐武德七年,突厥围马邑,诏刘世让自崞城进救,至松子岭,不敢进而还。崞城,今代州崞县。

  ○[A212]水在县西。《志》云:桑乾水自静乐县之天池,伏流至洪涛山下,汇为七源:曰上源,曰玉泉,曰二泉,曰司马洪涛,曰金龙池,曰小卢,曰小浦,合为一流,是为桑乾河之源。由县治西,东南流,入山阴怀仁县界。晋咸康五年,代王什翼犍会诸大人于参合陂,议都[A212]源川。元熙元年,魏主嗣观鱼于[A212]水。宋景平元年,魏主嗣如马邑观[A212]源。其后太武焘亦尝西如马邑观[A212]源。《汉志》谓之治水,《水经》谓之湿水。○金龙池,在县西北,其相近者又有卢湾泉,俱流合于桑乾水。

  ○雁门关县东南七十里,与代州接界,详见名山勾注。○佳吉寨,《志》云:在太和岭北口西山上。又有杨六郎寨,在县西五十里雁门关北口东山上。其西五里即佳吉寨。

  白杨门在县北。明初,元兵围大同,李文正出雁门,趣马邑,进至白杨门,败其众。大同围解,遂进兵东胜州,至莽哥仓而还。莽哥仓,盖在塞外。《志》云:县城东南五十里雁门关下有广武驿。

  附见:

  朔州卫在州东。洪武十年置,辖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马邑守御千户所,在州治东北,宣德五年置。

  井坪守御千户所州西北百余里。《志》云:在府城西南二百六十里,成化二十二年筑,隆庆六年增修,周四里有奇。万历四年,移朔州参将驻此,分辖井坪以下十城堡。边墙东起西路界,西止丫角山,长三十一里零,内屏雁、代,东障朔、应,为西路之险。《边防考》:嘉靖五年,边寇突犯,参将李瑾击败之,数年不敢窥云中南界。隆庆元年,叛人赵全言于俺答曰:晋兵弱,石、隰间多肥羊良田可致也。彼藉宣、云为援,远来疲,安能抗我?俺答乃分六万骑四道入寇,一入井坪,一入朔州,一入老营,一入偏关,所向披靡,陷石州,攻汾州,分掠平阳、太原之境,三旬始却。井坪实戍守之要也。

  灭胡堡在井坪所北三十里。嘉靖三十三年筑,万历初增修,周一里有奇。分边十三里零,内王家庄、杨家大沟、观音山,俱最冲。边外宁边河、照壁山、黑石等处,皆敌境也。隆庆中,设小市于此,杂夷错伺。而本堡地形漫衍,土性浮脆,边墙易圮,筹边者每致虑焉。

  暖会堡州西北七十里。永乐二年筑,周不及一里。又□□□堡,在州北六十里,永乐□□年筑,周不及一里。又黑龙堡在州东北六十里,姑□堡在州西九十里,旱井堡在州西北九十里,俱周一里有奇。又西骆驼堡,在州西北百里,周不及一里。以上六堡,俱朔州卫屯军戍守。

  将军会堡在井坪所西北五十里。旧名白草坪,常被窃掠。万历九年,始建土城,二十四年改筑,周一里有奇。分边十七里零,内曹家窊、白羊林、响石沟,俱极冲。边外黑青山一带,即土酋驻牧,堡据三城之冲边,为两镇之要地。

  乃河堡井坪所西南五十里。嘉靖四十五年筑,万历初增修,周一里有奇。西去老营堡四十里。嘉、隆间,寇由此入犯,掠石州、崞县诸处,盖老营之兵专保西界,而乃河为东界,防御少疏,彼得乘间而入,便为山西全镇之祸。堡盖两镇利害所关也。已上三堡与朔、应州马邑、山阴、怀仁及西安堡,俱属大同中路,而分辖于井坪参将云。○顾家店,在乃河堡东二十里,又东与平虏卫接界,亦往来策应之要地也。

  蔚州府东南三百五十里。东北至直隶宣府镇三百里,东至直隶易州二百二十里,东南至直隶定州三百五十里,南至直隶真定府四百二十里,西南至太原府代州三百六十里。

  战国时赵地,后又属燕。秦属代郡,汉、晋因之。后燕时郡废晋太元十三年,慕容垂废代郡,悉徙其民于龙城。后魏为怀荒、御夷二镇地。永安中,置蔚州,后陷魏收《志》:寄治并州邬县界。东魏改置北灵丘郡。后周仍置蔚州治灵丘。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州废属上谷郡。唐初,复置蔚州治灵丘。《新志》:开元初,尝移治安边,乾元初复故。胡氏曰:唐永淳二年为忠顺军节度。天宝初,曰安边郡。乾元初,复故。辽曰忠顺军,又改武安军。宋雍熙三年得其地,寻复没于辽,仍称蔚州忠顺军移治灵仙。金亦为蔚州。元废州,以其地属弘州弘州,今直隶宣府镇废顺圣西城是,在州西北九十里。寻复为蔚州,属宣德府。明洪武四年,改今属,以州治灵仙县省入编户十六里,领县三。今因之。

  州山川险固,关隘深严,控燕、晋之要冲,为边陲之屏蔽。飞狐形胜,实甲天下。《边防考》:州地气丰暖,岁收恒裕,居民繁庶,商贾辏集,虏每属意。又民属大同,军属宣镇,介两边之中,屹为要区。

  ○灵仙废县今州治。汉代县地,属代郡,后汉末废。隋末为安边县。唐因之,属蔚州。《新唐书》:开元十二年,置安边县,治横野军。至德二载,改为兴唐县。五代梁改隆化县。后唐复曰安边县。辽曰灵仙县,蔚州治焉。金、元因之,明初省。州城,洪武七年筑,高厚完固,贼号为铁城,周七里有奇。

  代王城州东北二十里。《舆地广记》:蔚州本古代国。赵襄子定代国,武灵王置代郡。又代北有礻詹礻监之戎,李牧灭之。秦始皇十九年,王翦灭赵。赵公子和率其宗奔代,自立为代王。二十五年,王贲自燕还攻代,虏代王嘉。汉元年项羽徙封赵歇为代王。歇迁赵,立陈馀为代王。又汉高六年,立兄喜为代王,此其故城。应劭曰:代,故代国也。汉代县属代郡,后汉代郡仍治代县。后燕时废。《志》云:代王城周二十九里,九门,遗址俱存。金波泉发源其北,夹城东南流,入于滋水。○雊瞀城,在州东北百里,汉县,属上谷郡。读曰句无。师古曰:读彀冒。后汉因之,晋废。

  天成军城在州南。宋白曰:本名横塞军,初置在飞狐,后移蔚州。开元六年,张嘉贞移于古代郡代王城南,以为九姓之援,又谓之横野军。《唐纪》:开元六年,移蔚州横野军于山北,屯营三万,是也。杜佑曰:横野军在蔚州东北百四十里,去太原九百里。时蔚州治灵丘也。乾元二年,徙天成军合之,而废横野军。景福元年,李克用击卢龙李匡威于云州,匡威败遁,克用追至天成军而还。九姓,谓敕勒、拔野固等九姓,时皆内附。又有唐所置清塞军,在天城军西,本清塞定捉城,贞元十五年改置军,五代时废。或曰横野军,开元中,盖徙于顺圣西城之地。

  定安城州东六十里。《辽志》云:汉东安阳县地,属代郡。辽置定安县,属蔚州。金贞?二年,升为定安州。元复为县。明初省。

  ○五台山州南三十里。山麓绵延,西南与代州五台县相接,详见名山五台。○马头山,《魏土地记》:代郡东南二十五里有马头山,即代王嘉入摩笄自杀处。《括地志》:摩笄山,一名磨笄山,在飞狐县界北百五十里。今见保安州。又九宫山,在州东南三十里。金章宗尝避暑于此,因名。有九宫口,路通易州。又东南二十里有永宁山,亦金章宗游猎处。

  倒剌山州东七十里,以山岩层峻而名。一名雪山,又名太白山。《志》云:太白山在州东南三十里,上有奇石,形如马头,俗谓之马山。其西五里又有三奇石,俨如三仙,因名灵仙山。五代唐以此名县。○玉屏山,在州西北六十里。又西北二十里有襄山,两山相接,又西即应州界也。又有人头山,在州北百二十里,天成卫南三十里,以形似名。

  横谷在州西北。汉高十一年,樊哙破陈?胡骑于横谷,即此。《志》云:州东南六十里有松子岭,又州西北百五十里有平顶岭,路通大同、宣府。永乐十三年,置巡司于此。

  ○桑乾水在州西北。自广灵县流入境,又东北流入保安州界。○葫卢水,在州城北。其水上槽狭,下流阔,因名。其上流即广灵之丰水也,下流注于桑乾河,或以此为呕夷河。

  滋水在州西南三十里。其上流即广灵县之壶流河也,东流经此,地名南马庄,有流水泉,金时民竞争利,铸铁板一片十窍,分流灌田,与滋水合,又东北注于葫卢河。○暖泉,在州西三十里。其水夏凉冬温,资以灌溉。又西十里有饮马泉,俱流注于滋水。

  ○隘门关州西南四十里。今名石门口。路通灵丘、广昌二县,宋置戍守于此,明初置巡司。其东有龟峪,路通广昌县。《志》云:九宫山有九宫口,洪武中置巡司。其东有永宁、松子二口,今俱塞。又平顶岭在州西北百五十里,路通大同、宣府。永乐十三年置巡司,今革。○五叉山口,在州西北三十里五叉村,路通大同府。又神仙口,在州北五十里芦子涧,路通保安左卫,皆蔚州卫官兵戍守。

  鸳鸯口州东七十里,近壶流河,两山相峙,状如鸳鸯,路通保安右卫。永乐十三年,置巡司于此,今革。○兴宁口,在州东北百二十里,路通宣府、大同。永乐十三年,置巡司。天顺中,徙置于北口关,即兴宁北口也。又美峪口,在州东百二十里,以山岩秀丽而名。路通保安州,直抵居庸关。永乐十三年,置巡司于此。十六年,徙置董家口,亦曰董家庄,即今保安州美峪所。

  双塞在州境。正统十四年,亲征至大同,东还次双塞,议从紫荆关入,既又转从宣府,遂有土木之变。又长塞镇,在州西南,唐戍守处也。○洗利机台,在州北境。嘉靖二十三年,寇突犯至此,为烽堠之所。《志》云:州东北九十里有鸳鸯驿,西六十里有白乐站。又州治东南有蔚州马驿。

  广灵县州西六十里。西至浑源州百五十里。汉代郡延陵县地,后汉废。五代唐同光初,析兴唐县,置广陵县。辽因之。金曰广灵,仍属蔚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九里。

  ○广陵城即今县治。辽曰广陵。《边防考》:县城土筑于洪武十六年,万历元年改筑,县居浑、蔚适中之地,有六楞山、火烧岭诸处,矿徒之巢穴也。又县东北七里有寡妇城,古戍妇所居。

  ○加斗山县东南十五里。上有圮城,或以为即留老寨也。昔人筑此以避兵,亦名留老疃。洪武中,又筑寨于此,周一里有奇,曰加斗寨。○九层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山有九层,山崖出泉仅斗许,可供百余家,名一斗泉。又千夫山,在县西北五里,俗名千福山。又县东北三里有老山,其山皆石,百草环生,若点翠然,一名翠山。

  林管山县西南四十里。下有泉,名百家泉,流入壶流河,上有勒汉寨。相近为临灌山,石夹泉流,延袤数里,灌田甚众。○平顶山,在县北三十里,其顶方平。相近有巧八山,以一山居中,四围七山相向而名。左侧为牛栏窝山,以周围有天生石栏也。又北为六楞山,险峻深阻,奸徒之薮。《志》云:六棱山在县西七十里。

  桦山县东北三十五里。山多桦树,上有三分寨,其相近者又有瓦房山,形如瓦屋,可居百人。又火烧岭,在县西北五十里。

  ○桑乾河在县北。自浑源州流入界,又东入蔚州境。○丰水,在县治东南。《志》云:源出县西南二十里之天井山,伏流至城东南,平地有一山,山下乱泉涌出,东流为葫卢河。

  壶流川在县西南,即滋水也。自灵丘县流入境,经县西南壶川山,下有神泉流注焉,因名。又县西三十里有莎泉山,莎泉出焉,东流合于壶川,又东入蔚州境。

  集兴疃池在县南五里。其水清湛不竭,又有小河,出城西南十五里直峪山下。又西南五里为枕头河,亦出直峪山崖谷间。其初出曰洒雨泉,引流数里,分灌民田。北注为枕头河。又有瑞泉,出县西五十里白羊山中,湍暴奔腾,声如唾玉,流为小河,并注于壶流川。○作疃池,在县西十三里,东注于壶流川,今涸。

  ○林关口在县西南四十里林管山下,路通灵丘县。旧有巡司,后革。景泰初,徙平岭关巡司于此。其东三十里有直峪口,又东十余里有唐山口及桦涧岭、火烧岭二口,今俱塞。

  焦山寨在县东北十三里焦山村。洪武中,筑寨。又瓦房寨,在县东北三十里瓦房村,以瓦房山名也,周一里有奇。县西二十里又有土岭寨,周不及一里。俱洪武中筑。

  广昌县州南百五十里。东北至北直隶易州百七十里,东南至直隶唐县百四十里。古飞狐口也。汉置广昌县,属代郡。后汉属中山国。曹魏封乐进为侯邑。晋属代郡,后废。后周于五龙城复置广昌县。隋仁寿初,改曰飞狐县,属易州。唐初,寄治易州之遂城县,遥属蔚州。贞观五年,复旧。辽仍为飞狐县,金、元因之。明初,复改广昌县。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四里。

  ○飞狐城今县治。相传即古飞狐道,自隋至元,皆曰飞狐县。明初始复为广昌县。县城洪武七年、嘉靖三十七年增修,为蔚州南面之险。《通志》云:城东十五里有纣王城,相传比干为纣所筑,中有比干庙。

  ○白石山县东南二十里。山多白石,有白石谷口,路通直隶唐县,过东即浮图峪口矣。又黑石山,在县北五十里,山多黑石,与白石口相对。○登梯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山路险峻,直上如梯,亦名登梯岭。又《志》云:县南三里有七山,以七峰相连而名,涞水出焉。又县西南十里有香山,松柏郁葱。今县治立有香山驿,以此名。

  插箭岭县东南五十余里。相传宋将杨彦朗曾插箭其上,亦曰插箭峪。明嘉靖三十二年,部酋俺答犯大同,趋紫荆,攻插箭、浮图等峪,即此。岭南五十里曰柳角安口,通北直完县、唐县界。○铁岭,在县东四十里。山石皆铁色,因名。上有铁山堡,或曰即广昌岭也。又有驿马岭,在县西南五十里。

  浮图峪县东四十里铁岭下,路出紫荆关。嘉靖中,俺答突犯,游击陈凤、朱玉率宁夏、固原兵来援,寇却,追过浮图峪,及之于三家村,败走之,即此。《边防考》:浮图峪南二十余里即插箭岭,当紫荆、倒马二关之冲,宜移紫荆参将于浮图峪,遇警则营浮图峪北之石门。移倒马参将于插箭岭,遇警则营岭北之杜家庄,备御庶为严密云。○雕窠崖,在县西六十里,有洞产铜,旧设铜山冶,唐贞元中废。又有飞狐洞,《志》云:在县东南十里。

  ○涞河在县东南。源出七山。《汉志》广昌,有涞水出。《水经注》曰:拒马水出涞山,即涞水也。相传晋刘琨守此以拒石勒,因名拒马河。东流经紫荆关,入直隶易州界。一云金章宗尝走马饮水于此,亦名跑马河。《汉志》注:涞水东南至容城入河,过郡三,行五百里。郡三,谓代、上谷、涿郡也。

  徐河在县东南。《水经注》:徐水出代郡广昌县东南大岭下,东北流径郎山,入北平县界,即今直隶保定府徐河上源也。《秦纪》:始皇十六年,代地震,自乐徐以北至平阴。胡氏曰:乐徐当在徐水左右,平阴见下灵丘县。○唐河,在县南,即寇水也。自灵丘县流入境,过倒马关,入直隶唐县界。

  木井涧在县东,一作木瓜。唐乾宁中,李克用讨燕,刘仁恭遇战于此。东南流入于涞水,或谓之交牙川。《水经注》:广昌南有交牙城,以交牙川水而名。○小沼,在县东南。宋雍熙二年,诏定州刺史田重进出飞狐伐契丹,重进至飞狐南,败契丹,遣别将谭延美屯小沼,即此。又有涞源泉,在县南半里,东流合拒马河。

  ○紫荆关县东北百里,东北至北直隶易州八十里。古名蒲阴陉,为控扼要地。详见北直重险。○倒马关,在县南七十里,东南至北直定州二百五十里。关之西十里曰岳岭口,亦戍守处。《志》云:广昌逼近紫荆、倒马,重冈叠?,巍然百雉,为两关之枢要,是也。亦详北直重险。

  宁净口在县东南三十里,接浮图峪,路通易州五虎岭。《志》云:宁净口与浮图峪口,景泰三年俱筑堡置戍于此。○对节寨,在县西南十里。县西南四十里又有栲栳寨,西北二十里有窟{穴龙}寨,四十里有夹鞍寨。又县东北十里有馒尖寨,又东十里有孟良寨。俱自辽、金以来为戍守处。

  黑石岭堡县北二十里。《志》云:即古飞狐峪也。正德二年,筑堡于此。万历初增修,周不及一里。堡旁无村落,四面高山,东有团堡,西有枪头岭,皆盗贼聚劫之所。商贾转输,道必由此,戒备不可不豫。○香山驿,在县治东南,东至直隶易州涞水县塔崖驿八十里,至紫荆关五十里。县南倒马关有倒马驿,至倒马关南一里,一名□□。

  灵丘县州西南百五十里,西北至浑源州百里,西南至代州繁峙县二百三十里。汉县,属代郡。相传以赵武灵王葬此而名。后汉废,后魏复置县,为灵丘郡治。后周兼置蔚州治焉。隋初,郡废。开皇十九年,突厥都蓝可汗击败别部突利于长城下,入蔚州,即此。大业初,州废,县属雁门郡。唐复置蔚州治焉。辽属蔚州。金贞?二年,升置成州。元复为灵丘县。今城周五里,编户十里。

  ○灵丘故城县东十里,故赵邑也。《史记·赵世家》:孝成王七年,以灵丘封楚相春申君。汉置县,高帝十一年,樊哙斩陈?于灵丘,即此。后魏移县于今治。今城天顺二年改筑,周五里有奇。

  平舒城在县北。《史记·赵世家》:武灵王十九年,与燕易土,燕以平舒与赵。即此。汉置县,属代郡。后汉建武七年,封马成为侯邑。晋亦曰平舒县,仍属代郡。升平初,匈奴单于贺赖头帅其部落降燕,慕容隽处之代郡平舒城,是也。后魏天平中,侨置上谷郡,治平舒县,北齐废。《魏土地记》:古代城西九十里有平舒城。《括地志》:平舒故城在灵丘县北九十三里。○莎泉城,在县东北。后魏置莎泉县,属北灵丘郡。魏主焘太延二年,遣将张黎发定州兵通莎泉道,即此后齐废。

  平邑城在县西北。战国赵献侯十三年,城平邑,即此城也。汉置县,属代郡。王莽曰平湖。后汉初废,永元八年复置。《十三州志》:平湖城在高柳南八十里,即平邑矣。又平阴城,在县北,汉县,属代郡。《水经注》:道人县有潭,渊而不流,俗谓之平湖。战国赵王迁五年,代地震,自乐齐以北至平阴。平阴当在平湖之北也。又阳原城,在县东北,汉县,属代郡。《水经注》:湿水东径道人县故城,又东径阳原城,俗谓之北?城。今顺圣西城即其地也。○大昌城,在县南,后周置大昌县,属灵丘郡,隋省入灵丘县。《通志》:县西二十里有萧太后城,其南二里有杨六郎城,止一面,俗传杨六郎与萧后相拒处。

  ○隘门山县东南二十里。《水经注》:氵寇水自县南流入峡,谓之隘门,设隘于峡,以讥行旅。其南山高峰隐天,深溪埒谷。《舆地纪胜》:隘门山壁立直上,极险隘,后魏于此设义仓,宋设关防,以讥禁行旅。又三山,在县东二十五里,有三峰耸峙。○恶道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山路崎岖,峻险难行,因名。

  高是山县西北七十里。其东三十八里,有枚回岭,与高是山山麓相接。《山海经》:高是之山,氵寇水出焉。《水经》作高氏山。又太白山,在县南十里,极高险,道路崎岖,回绕十八盘,冬初积雪,春暮不消,因名。有钟乳穴。一名太白巍山。

  银钗岭县东二十五里,接广昌县界,两旁高山,卓峙如立钗然。○石铭陉,在县西。《水经注》:氵寇水经高氏山东南流。山上有石铭题云冀州北界,故世谓之石铭陉云。

  ○氵寇水在县南。自浑源州流入界,又东南入广昌县境。○滋水,在县北,径枚回岭,悬流五丈,湍激之声,震动山谷。

  祁夷水在县北。《汉志》注:平舒县有祁夷水,北至桑乾入冶水,冶水即桑乾河也。《水经注》:祁夷水出平舒县东,东北流经兰亭南,又东北径石门关北,旧道出中山故关也,其下流注于桑乾河。○黑龙河,《志》云:出县西四十里黑龙谷,南流合于氵寇水。

  ○水南寨县西南五十里。址高四里,氵寇河经其北,因名。县北十五里有三墁寨,以顶有三墁而名。又顺城寨,在县西北百里,址高五里,峭壁如城。又县东南六十里有牛栏寨,高五里。县西北六十里又有观音寨。○镇边堡,在县北六十余里。《边防考》:地名柳沟,有属部落驻牧,夏则移驻龙会,距县三百余里。

  定西寨在县西。五代唐所置。宋雍熙三年,贺令图与契丹耶律斜轸战于定西,败绩南奔,斜轸追及于五台,即此。○大胜甸,在县东六十里。蒙古与金人战,大败金人于此,因名。《志》云:县城东四十里秀岭下有秀岭驿,又东至广昌县四十五里。盖境相接也。

  附见:

  蔚州卫在州治西。洪武七年建,隶山西行都司。宣德五年,改隶万全都司,辖左、右、中、前、后、中中、中左、中右八所。○广昌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北。洪武十三年建,隶山西行都司。宣德五年,改隶万全都司。

  桃花堡卫东九十里。嘉靖四十四年,以边臣苏?言,改民堡,置戍于此。万历十二年增修,周不及一里。蔚州、保安相距百八十里,堡当其中路。隆庆六年,设仓置递于此。其地平衍沃饶,正东与易州之马水口、昌平之白羊口相对,可为形援云。

  深井堡卫东北百二十里,又东北至宣镇六十里。正德五年筑,万历七年增修,周三里有奇。四山环绕,中独洿下,积水经年不涸,因名。嘉靖三十五年,寇尝由此入犯保安州之殷家梁。盖寇自西北而东南,堡适当其冲。所有南口寨、石壑子、罗家窊等处,皆寇境也。○滹沱店堡,在深井西十里,本民堡。嘉靖四十五年,被寇,堡毁,寻修治之,置戍守于此,周不及一里。

  连云堡在卫东北。嘉靖十九年,寇大掠宣府,逾顺圣川,至蔚州,堡塞尽破。总兵白爵御之于水泉儿,败绩,副总兵云冒御之于连云堡,又败。堡盖民堡也。水泉儿,一作水儿亭,又在其东北云。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