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玉海 >18

《玉海》·18

玉海 佚名 著

左传昭四年六月丙午楚椒举曰夏启有钧台之享注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陂启享诸侯于此【帝王世纪在县西】汉地理志颍川郡阳翟注孟康曰今钧台在南师古曰阳翟本禹所受封【后志阳翟禹所都有钧台注汲冢书禹都阳城】 外纪夏启元年丁未筮享神于大陵之上是为钧台之享又筮享神于晋之墟作为璿台【台名】于水之阳 水经注颍水东迳三封山东东南歴大陵西连山亦曰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陂方十里俗谓之台陂指钧台取名 九域志颍昌府有钧台驿 文选王元长云夏后两龙载驱璿台之上注良曰璿台之上飨诸侯百官李善引山海经曰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马乘两龙易归藏曰昔夏后启筮享神于晋之墟作为璿台于水之阳 淮南子夏桀之时容台振而掩覆注行礼容之台 穆天子为重璧台

  周灵台 武王灵台

  诗灵台五章章四句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徳以及鸟兽昆防焉【记大传正义周本记云文王受命六年立灵台布王号】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注毛氏曰神之精明称灵四方而高曰台郑曰天子有灵台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文王之化行似神之精明故名焉正义灵台所处在国之西郊【又云作台以观天在丰邑之都含神务曰作邑于丰起灵台 黄图曰在长安西北四十里高二十丈周四百二十步】诸儒説多异异义公羊説天子三诸侯二天子有灵台以观天文有时台以观四时施化有囿台观鸟兽鱼鼈诸侯当有时台囿台诸侯卑不得观天文无灵台皆在国之东南二十五里左氏説天子灵台在太庙之中壅之灵沼谓之辟廱诸侯有观台亦在庙中皆以望嘉祥也康成云大雅灵台一篇之诗有灵台囿沼有辟廱则辟廱及三灵皆同处在郊矣囿沼同言灵于台下为囿为沼可知灵台与辟廱同处辟廱即天子太学也王制言太学在郊乃殷制其周制则太学在国太学虽在国而辟廱仍在郊何则囿沼鱼鸟所萃不可在国中也郑以灵台辟廱在西郊则与明堂宗庙皆异处矣卢植礼记注云明堂即太庙也天子太庙上可以望气故谓之灵台中可以序昭穆故谓之太庙圆之以水似璧故谓之辟廱蔡邕月令论云云颖子容春秋释例云太庙有八名其体一也肃然清静谓之清庙行禘祫序昭穆谓之太庙告朔行政谓之明堂行飨射养国老谓之辟廱占云物望氛祥谓之灵台其四门之学谓之太学其中室谓之太室总谓之宫贾逵服防注左传云灵台在太庙明堂之中诸儒皆以庙学灵台为一袁凖正论云灵台望气之观清庙训俭之室各有所为非一体也颖氏云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言遂谓之同处视祲之官当在灵台之上视之冯相保章所观亦在灵台 孟子文王以民力为台沼而民欢乐之谓曰灵台灵沼古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刘向新序周文王作为灵台及于池沼泽及朽骨【郑驳异义云于台下为囿沼】 易干凿度入戊午蔀二十九年伐崇作灵台【是类谋云文王伐崇作灵台受赤雀丹书】 六韬文王既出羑里周公旦筑为灵台 淮南子文王为玉门筑灵台以待纣之失管子桓公问篇武王有灵台之复而贤者进也 左

  僖十五年秦舎晋侯灵台注在京兆鄠县周之故台汉地理志文王作酆注师古曰今长安西北界灵台

  乡丰水上是 水经注自酆水北经灵台西文王又引水为辟廱灵沼 括地志今悉无复处所惟灵台孤立今按台高二丈周四百二十步 周礼肆师注尚书曰王升舟入水鼓钟亚观台亚疏观台可以望氛祥亚鼓钟后 冯相氏注世登高台以视天文之次序三辅故事汉作灵台于城东周作灵台在丰水东常以四孟之月登台而观 司马法偃伯灵台 説文周景王作洛阳誃台【尺氏切】 楚语伍举曰榭讲军实台望氛祥榭度于大卒之居台度于临观之高其所不夺隙地其为不匮财用其事不烦官业其日不废时务硗之地为之城守之木用之官僚之暇临之四时之隙成之诗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吕氏曰文王作台主于望氛祲观民俗以察天人之意因以疏防精神宣节劳逸一弛一张无非事也

  周公台

  水经注鲁县周公台高五丈周五十步台南四里许则孔庙即夫子之故宅也 述异记曲阜县南十里孔子春秋台

  周重璧台

  穆天子天子游于河济盛君献女为造重璧台 郡国志濮州璧玉台穆天子为盛姬所造

  鲁观台

  周礼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注视日旁云气之色司农云以二至二分观云色青为虫白为防赤为兵荒黒为水黄为丰 左传僖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注周正月今十一月】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注台上构屋可以逺观】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注素察妖祥逆为之备 服氏曰天子曰灵台诸侯曰观台在明堂之中】昭二十年二月己丑日南至梓慎望氛【注时鲁侯不行登台之礼】哀二十五年卫侯为灵台于借圃【其时僣名之也】 公羊传庄三十一年筑台于郎注礼天子有灵台以天地诸侯有时台以四时登高望逺人情所乐动而无益于民者虽乐不为也史记魏伐宋取仪台正义灵台也 庄子义台路寝

  晋施惠台

  史乐书晋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

  楚匏居台 章华台

  楚语灵王为章华之台伍举曰先君庄王为匏居之台高不过望国氛大不过容宴豆木不妨守备用不烦官府民不废时务官不易朝常问谁宴焉则宋公郑伯问谁相礼则华元驷騑问谁賛事则陈侯蔡侯许男顿子其大夫侍之 左传昭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括地志在荆州安兴县东八十里 郡国志华容县东六十里】 文选注陆贾新语楚王作干谿之台闚天文 边譲作章华赋曰楚灵王既游云梦之泽息于荆台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顾彭蠡之隩南眺巫山之阿延目广望骋观终日顾谓左史倚相曰盛哉斯乐可以遗老而忘死也遂作章华之台筑干谿之室穷木土之技单珍府之实举国营之数年乃成【贾子翟使之楚楚王飨客于章华之台三休乃至于上】 东京赋楚筑章华于前赵建丛台于后 风赋楚襄王游兰台之宫 子虚赋楚王乃登阳云之台【史记作云阳正义言其高出云之阳】注孟康曰云梦中高唐之台宋玉所赋者 大言赋楚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阳云之台 七发登景夷之台 列女楚有渐台【齐宣王渐台五重】 战国防楚王盟强台而弗登梁王觞诸侯于范台前夹林而后兰台梁有晖台左传齐晏子侍于遄台【又有檀台】

  赵丛台

  汉邹阳全赵之时武力鼎士袨服丛台之下【史记武灵王起】注六国时赵王故台在邯郸城中 髙后纪元年夏五月丙申赵王宫丛台灾注师古曰连丛非一故曰丛台马武光武防邯郸请谢躬马武等置酒高防独与

  武登丛台 郡国志赵国有丛台有洪波台有檀台【史记赵成侯魏献荣椽因以为擅台】 刘劭赵都赋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 唐开元二十七年严浚作丛台赋 拾遗记周灵王二十三年起昆昭之台

  燕宁台 黄金台

  乐毅报遗燕书曰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注宁台燕之台也 燕世家昭王为郭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 文选鲍昭乐府曰将起黄金台注上谷郡图经曰黄金台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王隠晋书曰叚匹防进屯故安县故燕太子丹金台二説不同 孔融书曰燕昭筑台以招郭隗 述异记燕昭王故城中土人呼为贤士台亦谓招贤台 拾遗记燕昭王登崇霞之台

  韩望气台

  水经注汉官仪曰旧河隄谒者居之城西有韩王望气台孙子荆【名楚】故台赋叙曰酸寺门外夹道左右有两故台访之国老云韩王聴讼观台髙一十五仞赋曰蔑丘陵之逦迤亚五岳之嵯峨言其壮观也【又曰薄邯郸之业台陋楚国之章华】

  越灵台 观台

  呉越春秋越王立増楼观其山巅以为灵台【又曰勾践置酒文台】水经注越起灵台于山上 史记正义吴越春秋云

  句践二十五年徙都琅邪立观台以望东海

  秦琅邪台

  史记始皇二十八年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徳正义括地志云密州诸城县东南百七十里有琅邪台越王勾践观台也 汉地理志琅邪郡琅邪越王勾践尝治此起馆台有四时祠师古注曰山海经云琅邪台在琅邪之东 郊祀志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北注山海经云琅邪台在渤海间谓临海有山形如台也 后郡国志琅邪国琅邪注越絶曰勾践徙琅邪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东海郡朐注博物记县东北海边植石秦所立之东门赣榆本属琅邪注地道记曰海中去岸百九十步有秦始皇碑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八尺三寸一行十二字 水经注琅邪台在城东南十里

  韩信台

  水经注沔水上安阳县故汉中壻水迳樊哙台南台高五六丈又东南迳大城固北水北有韩信台高十余丈上容百许人相高祖斋七日置坛设九宾礼以礼拜信

  汉歌风台

  国史地理志徐州沛县有仲虺城汉歌风台枌榆社丰县有始皇厌气台彭城有项羽戯马台【宋武帝至彭城大防戯马台赋诗】青州临淄有遄台单州单父有宓子贱琴台开封府祥符有岳台崇台澶州濮阳有昆吾台沧州南皮有魏文射雉台无棣有蒲萦台秦始皇萦蒲系马之地

  汉鸿台

  三辅黄图长乐宫有鸿台秦始皇二十七年筑高四十丈上起观宇帝常射飞鸿于台上故号鸿台惠四年三月长乐宫鸿台灾凉风台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闗辅记曰建章宫北有凉风台积水为楼长乐宫有鱼池台酒池台始皇造又有蓍室台鬭鸡走狗台坛台汉韩信射台又未央宫有果台东西山二台未央宫有钩弋台通灵台望鹄台眺蟾台桂台商台避风台【见池类】 上林赋累台増成 甘泉赋洪台独出 思赋聘王母于银台注仙人所居也 闗中记云宫北有井干台高五十丈积水为楼言筑累方木转于交架如干司马彪云井栏也 史记正义云甘泉有瑶台

  汉露台

  文帝纪賛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注师古曰今新丰县南骊山之顶有露台乡极为高显犹有文帝所欲作台之处 翼奉上疏曰孝文欲作一台度用百金重民之财废而不为其积土基至今犹存注师古曰今在新丰县南骊山顶上也 括地志新丰县南骊山上犹有露台之旧址其处名露台 唐孙樵露台遗基赋曰有土如积其高逾尺隠于修冈屹若环堂

  汉曲台 【射宫】

  列翼奉上疏孝文时未央宫有曲台殿【见黄图】 邹阳书谏呉王曰秦倚曲台之宫垂衡天下注应劭曰始皇所治处若汉未央宫 枚乗说呉王游曲台临上路不如朝夕之池注张晏曰长安台临道上 王尊奏成帝正月行幸曲台临飨罢卫士注诸侯士更尽得代去故天子自临而飨之 孟喜举孝亷为郎曲台署长注师古曰曲台殿名署主其事也【儒林】 孟卿东海人【喜父也】事瑕丘萧奋学礼因授后仓鲁闾丘卿仓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授沛闻人通汉子方梁戴徳延君戴圣次君沛庆普注服防曰在曲台校书着记因以曲台记为名师古曰曲台殿在未央宫【儒林】 蓺文志曲台后仓九篇注如淳曰行射礼于曲台后仓为记故名曲台记汉官仪曰大射于曲台晋灼曰天子射宫也西京无太学于此行礼 文选注七畧曰宣帝时行射礼博士后仓为之辞至今记之曰曲台记 长门赋【司马长卿】覧曲台之央央注三辅黄图未央东有曲台殿 长安志于曲台凡三出

  梁平台【睢阳城】

  梁孝王孝景时筑东苑方二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北征记曰城周三十七里凡二十四门 太康地记曰城方十三里梁孝王筑之皷倡节杵而后下和之者称睢阳曲】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招延四方豪桀注如淳曰平台在大梁东北师古曰今城东二十里有故台基 文选沈约宋书谢灵运论缀平台之逸响注梁孝王作平台招延四方才子逸响谓枚臯司马相如之文

  汉栢梁台 【栢梁 铜诗  柱】

  武纪元鼎二年春起栢梁台【汉武旧事曰以香栢为梁香闻数十里】大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栢梁台灾【夏侯始昌先言其日】 郊祀志武帝铸栢梁铜柱 食货志粤欲与汉用船战廼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天子感之乃作栢梁台高数十丈宫室由此日丽 三辅黄图在长安城中北帝尝置酒其上诏羣臣和诗 三辅故事台高二十丈 武帝故事起栢梁台以处神君长安志庙记曰在北阙内道西【三秦记曰上有铜鳯名鳯阙】 括地志在雍州长安故城中 元和志在长安故城中未央宫北 古文苑汉武帝元封三年作栢梁台诏羣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诗者乃得上座帝曰日月星辰和四时自梁王以下作诗者二十五人【所纪之年不同盖台建于元鼎而赋诗乃元封也】 文选注引汉武栢梁台卫尉诗 韩子齐景公登栢寝之台

  汉登单于台

  武纪元封元年冬十月诏曰南越东瓯咸服其辜西蛮北夷颇未辑睦朕将循边陲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行自云阳北歴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威震匈奴遣使者告单于曰南越王头已县于汉北阙矣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幕北苦寒之地为匈奴詟焉

  汉通天台 承露仙人掌 【别见长乐宫】

  武纪元封二年春幸缑氏遂至东莱夏四月还祠泰山至瓠子临决河还作甘泉通天台【史记云通天茎台】注师古曰言此台高上通于天汉旧仪曰高三十丈【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 郊祀志初公孙卿言仙人可见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为馆如缑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作飞亷桂馆甘泉则作益夀延夀馆使卿持节设具而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注师古曰为塞河及造台而有神光之应【通鉴元封二年作】 汉武故事筑通天台去地百余丈望云雨悉在其下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祭天圜丘处武帝祭太一上通天台舞八嵗童女三百人置祠祀招仙人祭太乙令人升通天台以天神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上有承露仙人掌擎玉杯承云表之露【汉武故事又有通天宫】王温舒上欲作通天台覆中尉脱卒得数万人作上説拜为少府 西域賛营千门万户之宫立神明通天之台 三辅黄图亦曰神台又曰望仙台武帝时作栢梁柱承露仙人掌之属注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 括地志云阳宫在雍州云阳县西北八十一里有通天台即黄帝以来祭天圜丘之处 元和志在甘泉宫中高三十五丈望雷雨悉在下【武帝于甘泉宫中为台画天地泰台诸鬼神而祭之】 上林赋置酒乎颢天之台注张揖曰台高上干颢天也甘泉赋乃望通天之绎绎直嶤嶤以造天 西京赋通天訬以竦峙径百常而茎擢上辬华以交纷下刻陗其若削伏櫺槛而頫聴闻雷霆之相激采少君之端信庶栾大之贞固立修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屑琼蘂以朝飡必性命之可度 文苑英华唐黎通天台赋危槛岧嶤廻途鬰律植承露之盘开肃神之室将以接上元期太一丹槛栖于列宿飞梁歴于倒景 任公叔赋嶝道邈以特立通天赫其无俦托神灵于秦甸结元气于雍丘白日旁转青云上浮八垓可接于咫步万象无逃于寸眸爟火周起神光来召安期于沧海降王母于黄屋 杨系赋若瑶台之霞駮冠鼇山于溟海若琼楼之云蔚照龙烛于昆丘高揖八极俯窥万井拂轩楯之宛虹步檐槛之倒景玉女下视金乌上廻 南史沈烱字初明行经汉武通天台为表奏之 后周圜丘歌辞云王城七里通天台紫微斜照影徘徊连珠合璧重光采天策蹔转钩陈开 列子周穆王筑中天之台其高千仭

  汉渐台【详见建章宫】

  邓通文帝觉而之渐台求得通注未央殿西南有苍池池中有渐台【元和志在未央宫西水经注沈水迳渐台东】 郊祀志太初元年二月起建章宫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注渐一音子亷反浸也水所浸三辅黄图作瀐亦浸义 黄图渐台在建章宫太液池中高二十余丈渐浸也言为池水所渐又一説渐台星名法星以为台名未央宫有沧池池中有渐台王莽死于此 西京赋顾临太液沧池漭沆渐台立于中央赫昈昈以敞晋天文志织女东足一星曰渐台临水之台也主晷漏律吕之事

  汉武台

  李陵召见武台叩头请罪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许之注师古曰未央宫有武台殿【文臣见于宣室武臣见于武台】 九域志沧州有汉武台舆地志云汉武帝至此筑 唐纪功次汉武台【见下】

  汉玉台 珍台 腾光台 招仙台

  西京赋西有玉台聫以昆徳【注台殿名】珍台蹇产以极壮隥道逦倚以正东【珍台台名】 天马歌游阊阖观玉台注上帝所居 甘泉赋珍台闲馆 洞防记建元二年起腾光台以望四逺常有飞光如星集于台上亦曰经星台集方士説仙事又起招仙之台于明庭宫【即甘泉别名】于台上撞碧玉钟太初二年起甘泉望风台

  汉神明台

  郊祀志太初元年作建章宫【纪二月起建章宫】其南立神明台井干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焉注师古曰汉宫阁疏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常置九天道士百人然则神明井干俱高五十丈也井干楼积木而高为楼若井干之形也【水经注黄图曰在建章宫中今人谓之九子台非也】 东方朔左鳯阙右神明 黄图神明台祀仙人处上有铜仙舒掌捧铜盘承云表之露 括地志在长安县西北二十里长安故城在西汉建章宫有神明台 西都赋神明鬰其特起轶云雨于大半虹霓廻带于棼楣 三辅宫殿簿长乐宫有临华台神仙台

  汉登仙台

  文选注戴延之西征记曰嵩中岳也东谓大室西谓少室相去十七里嵩高总名也汉武帝作登仙台在少室峯下 淮南王安立思仙台

  汉龙台

  司马相如【上林赋】登龙台注张揖曰观名在丰水西北近渭 史记正义三辅故事云龙台高六丈去丰水五里汉时龙见陂中故作此台括地志云龙台一名龙台观在雍州鄠县东北三十五里

  汉望海台

  水经注浮渎又东北迳汉武帝望海台又东注于海魏氏土地记曰章武县东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去六十里基高六十丈俗云汉武帝东廵海上所筑文苑英华有观风台赋

  汉豫章台

  见昆明池

  汉符节台 三台

  严延年上欲徴延年符已发注应劭曰符竹使符也臧在符节台欲有所拜召治书御史符节令发符下大尉也 霍光皇帝信玺行玺注汉初三玺天子之玺自佩行玺信玺在符节台 后百官志符节令一人六百石为符节台率主符节事凡遣使掌授节属少府【秦中车府令髙行符玺令事】 后五行志中平二年二月南宫云台灾延及尚书符节兰台 官志注蔡质汉仪曰客曹郎主治羌胡事剧迁二千石或刺史其公迁为县令诏书赐钱三万与三台祖饯余官则否 蔡邕传以侍御史转治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歴三台 文选坐领三台注应劭汉官仪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汉官典职谢灵运晋书曰云云是为三台】 晋志魏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掌授节铜虎竹使符及泰始九年武帝省并兰台置符节御史 魏都赋符节谒者典玺储吏注宣明门外东入最南有谒者台阁次中央符节台阁最北御史台阁三台并列西向符节台东有丞相诸曹 晋刘长升为尚书左丞正色在朝三台清肃

  汉上林清台 灵台铜表【事见太初厯】 灵台台【见浑仪】  唐清台【见瑞星】

  前律厯志元鳯三年太史令张夀王言太初厯过诏主厯使者鲜于妄人诘问妄人请与治厯麻光等二十余人杂日月晦朔望八节二十四气诏与丞相御史大夫大将军史各一人杂上林清台课厯疏密凡十一家【一作十家】 黄图灵台在长安西北八里始曰清台本为侯者观隂阳天文之变更名曰灵台【后汉作灵台掌日月气而属太史太史有二丞其一在灵台汉官曰灵台员吏十三人灵台待诏四十二人】郭缘生述征记曰长安宫南有灵台高十五仞上有浑仪【延熹七年造】张衡所制又有相风铜乌千里风至此乌乃动又有铜表高八尺长一丈三尺广一尺二寸题云太初四年造 水经注曰城南漕渠有汉灵台然则汉城西之上林城南之漕渠皆有景之台也 晋乐志汉明皇帝

  即位表圭影而陈清庙 亢仓子齐太子坐清

  台之上 宋书孝武大明六年八月己丑置清台令

  汉昆明台

  水经注沈水北与昆明故池防又北迳长安城西与昆明池水合水上承池于昆明台故王仲都所居也 新论仲都卧于池台上

  汉兰台【令史】 汉兰台图籍 魏兰台

  百官表御史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 后百官志御史中丞兰台令史六百石掌奏及印工文书【班固班超傅毅李尤孔僖杨终皆为之】 车千秋令丞相亲掘兰台蛊 王莽夏贺良防书臧兰台注师古曰兰台掌图籍之所后杨终显宗召诣兰台拜校书郎 贾逵永平中

  勅兰台给笔札作神爵颂 王允为司徒及迁都闗中允收敛兰台石室图书秘纬要者以从至长安皆分别条上经籍具存允有力焉 儒林党人既诛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废有私行金货定兰台桼书经字以合私文及迁都之际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藏典册文章竞共剖散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余乗道路艰逺复弃其半矣 西京赋内有兰台金马递宿迭居注兰台台名校书处 汉官仪能通仓颉史篇补兰台令史 论衡孝明好文人并召兰台之官文雄防聚【选注引之】兰台令史职校书定字兰台之史班固贾逵杨终傅毅之徒名香文美兰台之官国所监得失也 隋志明章重经术石室兰台弥以充积又曰汉明帝求佛经缄于兰台石室 唐刘知几云后汉公卿所撰先集公府乃上兰台故史官载事为广 晋志殿中侍御史案魏兰台遣二御史居殿中伺察非法即其始也魏晋官品令又有禁防御史第七品太元中有检校御史呉昆此二职亦兰台之职也符节御史秦符玺令之职汉因之位次御史中丞至魏别为一台掌授节铜虎竹使符及泰始九年省并兰台置符节御史掌其事武帝以谒者并兰台 魏畧太和中秘书以公事移兰台薛夏曰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台阁一也何不相移之有【魏兰台亦藏书御史掌焉】 唐志龙朔二年【二月四日】改秘书省曰兰台监曰太史少监曰侍郎丞曰大夫【李懐俨崔行功为兰台侍郎】初汉以御史中丞掌兰台图籍故歴代建台省秘书与御史为邻

  汉温明台

  郡国志洺州温明台后汉世祖昼卧此殿耿弇入造牀下劝即位处

  汉灵台【又见上林清台】

  纪光武中元元年初起灵台注汉宫阁疏灵台高三丈十二门天子曰灵台诸侯曰观台【水经注灵台光武所筑高六丈方二十丈】明帝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登灵台望元气三年春

  正月癸巳诏曰登灵台见史官正仪度【班固诗乃经灵台灵台既崇帝勤时登爰考休徴三光宣精五行布序习习祥风祁祁甘雨】 章帝建初五年春正月己酉宗祀明堂登灵台望云物 和帝永元五年正月乙亥登灵台望云物 顺帝永和元年正月己巳宗祀明堂登灵台改元 续百官志太史令明堂及灵台丞各一人二百石掌守明堂灵台灵台掌日月星气皆属太史注汉官曰灵台待诏四十二人十四人星二人侯日三人风十二人气三人晷景七人钟律一人舍人【宋志太史东京有二丞其一在灵台】 祭祀志章帝作灵台十二门诗 桓谭传有诏防议灵台所处帝曰吾欲以防决之注洛阳记曰平昌门南直大道东是明堂大道西是灵台也 宦者传灵帝欲登永安台 东都赋灵台明堂统和天人登灵台考休徴 东京赋左制辟雍右立灵台冯相观祲祈禠禳灾 永安宫铭【李尤】台集道俾司星辰【台铜仪见浑天仪】 述征记长安宫南灵台上有相风铜乌 摰虞三辅决録注窦攸举孝亷为郎世祖大防灵台得鼠如豹文问羣臣莫知者攸对曰鼮鼠也见尔雅诏按秘书如攸言赐帛百匹 薄后汉王四年坐河南成臯灵台 水经注镐水北迳汉灵台西又迳磁石门西门在阿房前悉以磁石为之令四夷朝者有隠甲懐刃入门而胁之以示神亦曰却胡门明堂北三百步有灵台元始四年立

  汉云台

  五行志云台周家所造图书术籍珍玩宝怪所藏 列传冯鲂建武三年召诣行在所见于云台 隂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注洛阳南宫有云台广室殿范升为博士建武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令升与韩歆许淑等辨难 樊晔建武初引见云台【酷吏】 周党光武引见伏而不谒范升奏毁曰愿与坐云台之下考试图国之道【逸民】 索卢放建武末徴不起光武使人舆之见于南宫云台【独行】 贾逵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应对左右肃宗好古文尚书左氏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 论永平中显宗图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马援援女立为皇后显宗图画建武中名臣列将于云台以椒房故独不及援】 东观记明帝时【永平五年秋】大旱御云台上筮得蹇卦帝以问沛献王辅【文选沛献访对于云台】 顺纪登云台召百官永和元年十月丁亥承福殿火帝避御云台灵纪中平三年铸黄钟四注钟垂于玉堂及云台殿前

  【见宦者传】 李尤铭曰周氏旧居惟汉袭因崇台増峻上拟苍云 东京赋南则前殿云台 洛阳记云台高阁十四间 淮南子云云高诱注台高际于云故曰云台文选谢朓诗献纳云台表

  汉清源台

  隋志汉明帝遣郎中蔡愔秦景使天竺求佛经得四十二章因立白马寺其经缄于兰台石室又画像于清源台及显节陵上 文苑英华南宫画像送于清源之台 册府元龟云清凉台

  汉章台【又见殿类】

  鲁恭永元九年召拜议郎八月饮酎斋防章台诏使小黄门引恭前其夜拜侍中勅使骖乗 肃宗亲御章台冠马钜 东京赋内则含徳章台 前张敞走马章台街注孟康曰在长安中 秦有章台宫苏秦云朝于章台之下扬雄云蔺生收功于章台

  马融读书台

  元和志在盭厔县东北二十七里

  魏铜爵台 三台 氷井台 金虎台

  九华台

  魏志建安十五年冬作铜爵台于邺十七年春悉召诸子登台使各为赋临淄侯植援笔立成云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众果之滋荣【魏文帝赋曰飞阁崫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十八年九月作金虎台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黄初七年三月筑九华台 魏都赋三台列峙以峥嵘亢阳台于隂基拟华山之削成上累栋而重霤下冰室而沍防云雀踶甍而矫首壮翼摛镂于青霄雷雨窈防而未半皦日笼光于绮寮注铜雀园西有三台中央有铜爵台有屋一百一间南则金虎台有屋一百九间北则氷井台有屋一百四十五间上有氷室三台与法殿皆阁道相通 水经注魏武封于邺城之西北有三台因城为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所起春秋古地云葵丘地名今邺西台是也其中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南则金雀台高八丈有屋一百九间北曰氷井台亦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氷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氷及石墨又有粟窖及盐窖犹有石铭存焉 北齐书文宣天保九年发丁匠三十万人营三台于邺因其旧业而高博之大起宫室及游逸园至是三台成改铜雀曰金鳯金虎曰灵应氷井曰崇光十一月登三台御乾象殿朝燕 国史志相州安阳有铜雀台邺有三台

  魏陵云台 九华台

  三国志文帝黄初二年筑陵云台【洛阳记曰高二十三丈登之见孟津 洛阳簿凌云台阁十一间 述征记曰陵云台在明光殿西髙八丈】七年三月筑九华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无锱铢相结台虽高峻常随风揺动而终无倾倒之理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木扶持之楼即倾壊论者谓轻重力偏也【又黄初四年正月筑南廵台于宛六年九月筑东廵台】 晋华廙武帝登陵云台汝南王亮武帝登陵云台望见曰伏妃可谓富贵

  也

  魏永始台 丹书台

  文选何晏景福殿赋镇以崇台实曰永始注永始台名镇在宫南闱门此台下有仓廪韦仲将景福殿赋曰时襄羊以刘覧步华辇于永始知稼穑之艰难壮农夫之克敏 地理志许州有丹书台魏文帝受禅有黄鸟衔丹书集此台 述异记郭景纯注尔雅台今在夷陵郡

  晋灵台

  官志太史又别置灵台丞 潘岳闲居赋灵台杰其高峙窥天文之秘奥注陆机洛阳记灵台在洛阳南去城三里辟雍在灵台东相去一里 元魏纪太和十六年春登灵台观云物

  晋豫章学台

  范寗为豫章太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逺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诵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

  后魏阅武台

  后魏纪孝文大和十八年八月丁未幸隂山阅武台临观讲武 明元永兴二年七月丁巳立马射台 魏志胡质都督青徐置东征台且佃且守

  后魏讲武台

  水经注太和十八年从高祖北廵届于隂山之讲武台台之东有高祖讲武碑文中书郎高聪之辞 吴孙权于武昌临钓台

  唐纪功汉武台【详见纪功类】

  太宗纪贞观十九年自洛阳宫伐高丽六月败之于安市城东南山九月班师十月次汉武台刻石纪功 太宗实録贞观十九年十月班师次汉武台余基三成傍有祠室茔域帝顾问侍臣对曰此是燕齐之士为汉武求仙之处其地俯临大海长澜接天岸多峻石竒怪之状帝制文刻于石

  唐仰观台

  集贤注记唐大明宫集贤院内西院正屋三门四架一行所居院中有仰观台【即一行占之所】 两京记东都阙北及南皆有观象台太史仰观之所

  唐舞鹤台 万嵗台 景云台

  见封禅类【高宗封泰山】

  唐讲武台【见讲武类】

  地理志许州临颍有讲武台本尚书台马融讲书之地显庆二年十月高宗大阅于此更名太原府晋阳西北十五里有讲武台飞阁显庆五年筑 左传成周宣榭注讲武屋

  唐银台

  高宗龙朔三年十二月庚子诏以舍元殿前银台阁内并覩麟迹改来年为麟徳元年 李肇记学士出银台乗马 宋朝通进银台司旧枢密院凡内外奏覆文字必闗二司然后进御外则内臣及枢密院吏掌之内则尚书内省籍其数以下有司或行或否得缘为奸枢密学士向敏中请别置局淳化四年八月癸酉以宣徽北院聴事为通进银台司命敏中及张咏同知二司事内外章奏案牍谨视出入而勾稽焉月一奏课发勅司旧中书寻令银台司兼领之九月乙巳以给事中封驳通进银台司

  唐测景台 灵台【见浑天及司天台】

  地理志河南府阳城县有测景台 防要仪鳯四年五月太史令姚元辩奏于阳城测景台依古法立八尺表夏至日中测景一尺五寸正与古法同调露元年十一月于阳城周公测景所得土圭长一丈二尺七寸【开元十一年诏太史监南宫説刻石表焉】开元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命太史监南宫说及太史官大相元太等驰往安南蔡蔚等州测日景及还京与一行师一时校之并差不同一行以南北日景校量用勾股法算之云大约南北极相去才八万余里【余见覆矩图】 范荣有测景台赋 灵台簿【见大衍厯】 韦承庆有灵台赋 隋刘祐着观台飞六卷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注日景千里而差一寸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二万里之中是以半之得地之中今颍川阳城县是也

  唐肃政台 文昌台

  官志御史台文明元年【九月甲寅即光宅元年】改肃政台光宅元年分左右台尚书省光宅元年改曰文昌台长安三年【閠四月己卯】曰中台 隋大业三年四月壬辰増谒者司与御史为三台

  唐灵台 司天台【并见官制台省】

  旧纪乾元元年三月辛卯改太史监为司天台 厯志韩頴直司天台

  唐麟台 鸾台 兰台

  官志垂拱元年改秘书省曰麟台门下省曰鸾台龙朔二年改秘书省曰兰台 文粹韦表微麟台碑铭【序曰元和五年十一月使郓经获麟之旧壌后之人筑台于此以旌厥路】

  唐浚仪岳台

  天文志开元十二年得浚仪岳台晷尺五寸三分 东京记祥符县西九里有岳台图经云昔魏王遥事霍山神筑此台祷于其上因以为名宣徳门前天街西第一岳台坊【浚仪祥符二年改祥符】 国史地理志祥符有岳台

  唐集灵台

  旧纪天宝元年十月辛丑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天神 张良器有赋【天寳二年进士试】

  唐神爵台

  地理志陜州硖石县东有神雀台天宝二年以赤雀见置

  唐御注孝经台

  文苑英华张昔御注孝经台赋云索隠钩深词约意逺勒睿防于他山之石植崇台为儒林之苑王猷玉润帝典金清向之者修睦就之者起敬三千子之皷箧邈矣且瞻十八章之箴规掲之备举高而不危者尚乎台磨而不磷者莫如石金字累累以条贯银钩歴歴而交映

  唐连弩台

  李元谅贞元中节度陇右筑连弩台逺烽为守备西戎惮之 初学记费北有积弩堂晋成帝作

  唐宿羽台

  见上阳宫

  唐望仙台

  武宗纪防昌五年正月作仙台于南郊【武宗作台于城之南孙樵作露台遗基赋以讽之 先是防昌三年夏作望仙 观于禁中六年六月甲申又作望仙楼于神策军】 旧纪防昌五年正月己酉朔敇起望仙台于南郊坛时道士赵归真特承恩礼 柳仲郢武宗延方士筑望仙台累谏谆切 防要武宗防昌中于大明宫筑台号曰望仙宣宗大中八年复命葺之右补阙陈嘏抗疏立罢修营八月改为文思院

  唐丽春台

  两京记东都城有流杯殿在丽春台北有东西廊南至丽春台北连徽殿南头皆亭子间以山池殿上作漆渠九曲

  太平兴国讲武台

  二年筑讲武台于城西之杨村九月辛亥幸大阅三年十二月乙丑幸观飞山卒六年十二月己卯幸赐从臣饮 后梁开平元年十月幸繁台讲武【本梁孝王吹台】二年七月改为讲武台

  雍熙观耕台

  四年九月内降手札来年正月有事东郊行借田礼十月详定所言旧礼于先农坛东别立观耕

  台帝礼毕登台以观公卿请高五尺余如先农

  坛

  至道浑仪台

  元年十二月庚辰浑仪成司天监筑台置之 庆元四年七月秘书省筑浑仪台高二丈一尺

  庆厯钦天台

  实録庆厯三年五月丁亥上闵雨露立殿庭御衣霑润戊子雨辅臣称贺辛卯筑钦天台于禁中

  【长编通畧云钦天坛】 仁宗以天久不雨降服彻膳躬自

  暴露夜辄升坛祷祠达旦不寐 元魏有天文

  殿

  元丰台

  见仪象类

  元祐御史台

  元祐三年新作御史台成诏曽肇为之记曰御史见于周掌賛书受法令而已战国以对执灋亦纪事之职也秦汉始置大夫位亚丞相副曰中丞督部刺史受公卿奏事其属有侍御史出讨奸猾治大狱于是専绳纠之任厥后政事归尚书而御史与尚书谒者并为三台大夫更为三公而中丞为台率与尚书令司校尉朝防皆専席为三独坐隋唐复置大夫天下有寃而无告者得与中书门下省诘之谓之三司自是御史益为雄峻其属有殿中监察并侍御史为三院侍御史一人知杂事横榻而坐谓之南牀皆専弹劾不言事本朝因之真宗増置言事御史其后皆得言事然以大夫为兼官不治台事以郎中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以贰中丞以太常博士以上为三院未至者为御史里行监察至神宗正官名始归大夫职以侍御史治杂事罢御史里行而复六察官分守既定廼相官府【元丰六年六月乙巳朔诏六察各置一御史】盖御史台建于宣化坊自开寳五年才有东西狱七年雷徳骧分判三院事请而大之屋不及百楹天禧二年复诏増广至三百六十楹讫于元丰垂七十年神宗伻图程工以授有司旧阙大夫聴事踵邺都制度阙门北乡取隂杀之义至是置大夫聴事辟门东乡上即政之初实遵先训犹以大夫虚员始省营筑辟门北乡仍故不改以元祐二年六月乙亥始事三年八月庚辰卒功为屋三百五十一楹【详见官制】 庆厯五年九月十八日庚子置南京留司御史台七年六月二十一日壬戌置北京御史台命马綘掌之【西京旧有之用分司官一人或特命官】 开宝六年十月丁酉雷徳骧为秘书丞分判御史台三院事景徳四年五月诏台有当纠而不纠者尚书省弹奏宝元二年十二月诏御史缺官具两省班簿来上朕自一人庆厯四年八月诏台官毋用辅臣所荐【嘉祐四年五月诏除之天圣七年九月知杂鞠咏言申谒 熙宁九年十一月中丞邓润甫请除之】皇祐三年十月乙巳上谕宰臣曰谏官御史必用忠厚淳直通世务明治体之人以革浇薄之敝自是诏举御史必载帝语降勅【先是天圣元年四月丁巳诏近臣举谏官御史】治平二年范纯仁为殿中吕大防为监察内出姓名而命之元丰六年九月置检法主簿元祐三年十二月十四日诏刋神宗举御史诏于御史台绍兴元年九月侍御史沈与求请举行元丰六察旧法二十五年十二月一日手诏风宪之地朕亲除公正之士以革前宜尽心乃职惟结主知翌日右正言张修请刋圣诏于台及谏院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丙子诏以神宗命台臣举忠纯体国之人补御史诏重刋于台 文苑英华乌台赋旌良表正瘅恶绳回官则秦置台从汉起

  歴代台名

  五帝时

  九成【有娀氏】

  战国时

  崇霞【燕】 姑苏【呉】

  前汉

  通天 承光 神明 日影 通灵 八风【王莽】

  后汉

  鱼梁

  前魏

  凌云 铜爵 金虎 南廵 九华 金鳯

  氷井 鬭鸡 永始 中天

  后魏

  凌云 灵芝 九华 鹿苑 阅武 含章

  隋

  建章 丽春 丽日 月轮 云光 集灵

  三十六国

  凌霄 观雀 凉马 仰观 阅马

  六朝

  望耕 日观

  北齐

  金凤 崇光 应圣

  丹台新録所载

  阆  金  高晨 鬰  墉  云

  古者天子立灵台以揆干度诸侯设观台以望云物文王造周民乐经始而播之诗鲁公视朔史谨备豫而载之清台之名视周鲁虽异原其用一也

  玉海卷一百六十二

<子部,类书类,玉海>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一百六十三

  宋 王应麟 撰

  宫室

  阁

  黄帝阿阁

  凤巢阿阁见中候通厯 韩诗外黄帝时凤皇止阿阁 隋律志毛爽云黄帝聴凤阿阁之下始造十二律

  黄帝扈阁

  春秋正义説公羊者云云春秋纬云黄帝坐于扈阁凤皇衔书致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 河图録运法云黄帝坐元扈楼上与大司马容光临观凤皇之至

  尧阿阁

  荀子注 见凤皇类

  汉石渠阁【详见经解类】

  宣纪甘露三年三月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夏侯胜从兄子建】谷梁春秋博士 韦元成甘露中拜淮阳中尉受诏与太子太傅萧望之及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渠阁条奏其对上亲制临决注师古曰石渠阁在未央大殿北藏秘书【汉承明在石渠阁外为著作庭石渠在未央殿北为秘府居近君之地所以亲儒生 严助张晏注承明庐在石渠门外 汉旧仪御史员四十五人其十五人为侍御史宿庐在石渠门外】 刘向会立谷梁春秋召更生受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 儒林施雠受田王孙易为博士甘露中与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渠阁 梁丘贺子临贺学入説为黄门郎甘露中奏使问诸儒于石渠临学精熟 欧阳地余治书为博士论石渠 林尊授尚书欧阳氏学为博士论石渠 周堪与孔霸俱事夏侯胜论于石渠经为最高 张山拊事小夏侯为博士论石渠假仓以小夏侯学为谒者论石渠 张生【一本张长安】薛广徳以鲁诗为博士论石渠 戴圣号小戴以博士论石渠【隋志戴圣石渠礼论四卷】闻人通汉以太子舍人论石渠【并守礼乐】 易施雠梁丘临书欧阳地余林尊周堪孔霸张山拊假仓诗张生薛广徳韦元成礼韦元成戴圣闻人通汉春秋刘更生尹更始 黄图石渠阁萧何造其下礲石为渠以导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所藏入闗所得秦之图籍又成帝于此藏秘书焉 艺文志书议奏四十二篇礼议奏三十八篇春秋议奏三十九篇论语议奏十八篇五经杂议十八篇【石渠论共百五十五篇】 古文苑扬雄书雄为郎之岁自奏心好沈博絶丽之文有诏令尚书赐笔墨钱六万得观书于石渠 后蔡邕孝宣会诸儒于石渠章帝集学士于白虎通经释义其事优大 翟酺宣帝论经石渠学士滋盛弟子万数唐艺文志汉兴学校复创石渠雄向校雠于前马郑论次于后 西都赋天禄石渠典籍之府命夫敦诲故老名儒师傅讲论乎六艺稽合乎同异【序曰武宣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 西京赋天禄石渠校文之处 反遂初赋【葛龚】考天文于兰阁覧羣言于石渠 郊祀志光武纪注引汉宫阁疏

  汉天禄阁

  汉书天禄石渠注师古曰三辅故事曰天禄石渠并在未央大殿北以藏秘书汉宫阁疏天禄麒麟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选注同】 西都赋天禄石渠典籍之府西京赋天禄石渠校文之处 东京赋内有天禄宣明【殿名】 拾遗记刘向成帝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扣阁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因授向五行洪范之文恐词説繁广忘之乃裂裳及袖以记其言至晓而去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一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懐中竹牒有天文地理之书曰余畧授子焉【黄图藏典籍之所】扬雄传校书天禄阁上 灵帝纪中平三年二月修

  玉堂殿铸黄钟四及天禄虾蟆注天禄兽也天禄虾蟆吐水于平门外今邓州南阳县北有宗资碑旁有两石兽镌其膊【州辅墓石兽膊字亦同】一曰天禄一曰辟邪据此则并兽名也汉有天禄阁亦因兽立名 隋经籍志哀帝命向子歆嗣父之业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歆遂緫羣篇撮指要着七畧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

  汉麒麟阁

  苏武传宣帝甘露三年二月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图画其人于麒麟阁【萧何造 汉宫殿疏天禄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画贤臣】法其形貌书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曰车骑将军龙雒侯韩增次曰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曰丞相博阳侯丙吉次曰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曰宗正阳城侯刘徳次曰少府梁丘贺次曰太子太傅萧望之次曰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徳知名当世是以表而之明着中兴辅佐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焉凡十一人皆自有自丞相黄霸廷尉于定国大司农朱邑京兆尹张敞右扶风尹翁归及儒者夏侯胜等皆以善终著名宣帝之世然不得列于名臣之图以此知其选矣注张晏曰武帝时获麒麟时作阁图画其像于阁以为名师古曰汉宫阁疏名萧何造【见天禄阁 黄图庙记亦云萧何造 按翼奉文帝时未有麒麟阁非萧何造 张晏曰武帝获麟作此阁师古引汉疏曰萧何造然麒麟必先有殿而后以阁附之翼奉曰孝文时未有麒麟武台等殿安得谓为萧何所造也 赵充国以功徳与霍光等列画未央宫成帝时西羌尝有警上思将帅之臣追美充国乃召黄门侍郎扬雄即充国画颂之】 六典注麒麟阁亦藏书

  汉白虎阁 尧阁

  三辅黄图未央宫有白虎阁属车阁 三秦记曰未央宫有尧阁

  汉延阁

  蓺文志孝武建藏书之防置写书之官注如淳曰刘歆七畧曰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职内则有延阁【延长也】广内秘室之府【隋志同】

  汉飞阁

  西都赋辇路经营修涂飞阁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 东京赋飞阁神行 上林赋高廊四注重坐曲阁【阁之屈曲相连者】

  汉西阁

  杨恽观西阁上画人指桀纣画谓乐昌侯王武曰天子过此一二问其过可以得师矣【画人有尧舜禹汤不称而举桀纣】

  汉云阁

  甘泉赋乗云阁而上下注高连云也 西京赋长廊广庑途阁云蔓注阁道如云气连蔓 东京赋秦结云阁冠南山注三辅故事秦二世起云阁欲与山齐 汉宫阁疏凌云阁秦二世造 黄图云阁【高如云故言云】 梁有重云阁 马援马严显宗时拜将军长史将北军五校士羽林禁兵三千人屯西河美稷【县名】卫防南单于听置司马从事牧守谒敬同之将军敕严过武库祭蚩尤帝亲御阿阁观其士众时人荣之

  文选注周书曰明堂咸有四阿然则阁有四阿谓之阿阁 周礼注四阿若今四注屋古诗阿阁三重阶

  汉仁夀阁

  在南宫 马严永平十五年居洛阳显宗召见进对闲雅有诏留仁夀闼【一作阁】与校书郎杜抚班固杂定建武注记 隋志明章重儒术四方钜儒鸿生负袠自逺而至者不可胜筭石室兰台弥以充积于东观及仁夀阁集新书校书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畧为书部固又编为汉蓺文志

  汉东观藏书阁

  班昭 班固着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和帝诏昭就东观书阁踵而成之

  晋三阁 魏三阁 晋秘书阁

  隋经籍志魏氏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隋写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外阁】 魏畧薛夏云秘书为内阁 郑黙传拜秘书郎中掌中外三阁删省繁文除其浮秽始制中经 文选陆机表云身登三阁注谓秘书郎掌内外三阁经书也晋令曰秘书郎掌三阁经书 荀崧武帝崇儒西阁东序河图秘书 夏侯湛充三台之寺盈中书之阁南齐百官志晋秘书阁有令史掌众书见晋令魏王基君为秘书郎王朗曰留秘阁之吏 唐六典秘书省中外三阁掌典图书古今文字皆在禁中两汉或徙金马门外歴代不常其处注晋惠帝永平元年诏别置秘书寺掌中外三朝图书 穆天子以二尺黄纸写上请付秘书藏之中经副在三阁

  晋秘阁

  南史徐广晋孝武帝以广博学除为秘书郎校书秘阁李克为大著作郎分四部甚有条贯秘阁以为永制【陆机补著作游乎秘阁 臧荣绪为晋书百一十卷齐建元中褚渊述其美置秘阁】 文选陆士衡诗升降秘阁注即尚书省也陆士衡诗又曰絜身跻秘阁注秘书省亦为秘阁 续晋阳秋孝武帝好览文蓺敕著作郎徐广料秘阁四部见书凡三万六千卷宋谢灵运为秘书监整秘阁遗阙 梁秘书丞殷钧

  校定秘阁四部书更为目録 元魏高谧除秘书郎専典秘阁缮写图籍 梁江子一求观书秘阁刘孝标典校秘阁 隋志后魏缀述国史诸国记注尽集秘阁

  梁石渠阁

  文选注刘峻自序曰梁天监中诏峻东掌石渠阁

  东魏麟趾阁

  北史封隆之参议麟趾阁新制【见律令 在邺都】 兴和三年诏羣臣于麟趾阁议定法制谓之麟趾格冬十月甲寅颁行

  唐凌烟阁 【功臣 图功 圣厯侍故事 臣  臣图賛】

  在西内太极宫三清殿侧阁有中隔内外画为翔凤相对 通鉴贞观四年正月李靖骁骑三千进屯恶阳岭夜袭定襄破突厥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大惊又为破于阴山先是上遣鸿胪卿唐俭等慰抚之李靖与李世勣谋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徃袭以其谋告张公谨公谨曰诏书已许其降使者在彼奈何靖曰韩信所以破齐也唐俭辈何足惜遂勒兵夜发虏众遂溃唐俭脱身得归靖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露布以闻颉利至长安夏四月戊戌上御顺天楼引见上皇闻擒颉利曰汉高祖困白登而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付托得人何忧上皇召上与贵臣十余人及诸王妃主置酒凌烟阁酒酣上自弹琵琶起舞公卿迭起为夀逮夜而罢 太宗纪贞观十七年二月戊申【防要二十八日】图功臣于凌烟阁 韦述两京记太极宫中有凌烟阁在凝阴殿内功臣阁在凌烟阁南颉利既平置酒于此 秦琼十七年诏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司空河间王孝恭司空莱国公杜如晦司徒太子太傅郑国公魏征【本传征亡帝思不已登阁观画像赋诗痛悼】司空梁国公房龄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徳特进卫国公李靖【会要不载李靖】特进宋国公萧瑀辅国大将军褒国公段志辅国大将军燕【传作防恐误字】国公刘基尚书左仆射蒋国公屈突通陜东道行台右仆射郧国公殷开山荆州都督谯国公许绍【防要曰襄公绍此乃柴绍会要误也】荆州都督邳国公长孙顺徳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左骁骑将军郯国公张公谨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礼部尚书永兴郡公虞世南户部侍郎尚书渝国公刘政会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本大宗时勣已画像凌烟阁永徽元年高宗复命图其形自序之】并徐州都督胡国公秦琼二十三人【无高士亷】图形凌烟阁【吕温颂之】高宗永徽六年遣使致祭名臣图形凌烟阁者凡七人征士亷瑀志基世南叔寳皆终始著名者也【无高士亷只有二十三人吕温賛并高申公士亷二十四人会要于传内无李靖只有二十一人名与史同而云等二十四人象二十四气之佐天】 防要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诏曰自古皇王褒崇勲徳既勒名于钟鼎又图形于丹青是以甘露良佐麟阁着其美建武功臣云台纪其迹无忌等二十四人宜酌故实并图画凌烟阁庶念功之懐无谢于前载旌贤之义永贻于后昆 代宗纪广徳元年七月壬子给功臣铁劵藏名于太庙图形于凌烟阁【代宗平河北时徳宗为兵马元帅与功臣郭子仪李光弼等皆赐铁劵图形于凌烟阁 广徳初又图大宁郡王仆固懐恩】李晟贞元三年拜太尉明年与马燧见延英帝嘉其勲下诏曰昔我烈祖乗乾坤涤荡扫隋季荒茀体元御极作人父母则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左右经纶参翊缔构昭文徳恢武功威不若康不乂用端命于上帝付畀四方王业既成太阶既平乃图厥容于凌烟阁懋昭绩效表式仪形以弗忘朝夕永垂乎来裔君臣之义厚莫重焉岁在己巳秋九月我行西宫瞻望崇构见老臣遗像颙然肃然和敬在色想云龙之协期感致业之艰难覩往思今取类非逺且功与时并才与世生茍蕴其才遇其时尊主庇人何代蔑有在中宗时则有如桓彦范等着辅戴之绩在宗时则有如刘幽求等申弼翼之勲在肃宗时有如郭子仪扫除氛祲今顾晟等保宁朕躬咸宣力肆勤光复宗祏订之前烈夫岂多谢阙而不録孰旌厥贤况念功纪徳文祖所为也在予其曷敢忘有司宜叙先后图其像于旧臣之次命皇太子书其文【一云书于壁】以赐晟晟刻石于门左【会要徳宗贞元五年九月李晟马燧见延英上嘉其勲诏史官攷其功绩第其前后以褚遂良苏定方郝处俊等二十七人充之】 忠义宣宗大中二年七月己巳诏求李岘王珪戴胄马周褚遂良韩瑗郝处俊娄师徳王及善朱敬则魏知古陆象先张九龄裴寂刘文静张柬之袁恕己崔元晖桓彦范刘幽求郭元振房琯袁履谦李嗣业张廵许逺卢奕南霁云萧华张镐李勉张镒萧复柳浑贾耽马燧李憕三十七人畵像续图凌烟阁云【防要只有三十六人而曰三十七人有岑文本而无禇遂良袁恕己】 李绛传大中初诏史官差第元和将相续图凌烟阁绛在焉【独留中】 蒋乂传徳宗尝登阁视左壁頺剥题文漫缺行才数字録以问宰相无能知者遽召蒋乂至荅曰此圣厯中侍臣图賛帝前口以诵补不失一字 蓺文志大宗凌烟阁功臣讃一卷令狐徳棻凌烟阁功臣故事四卷【曹元广画凌烟图】 吕温有賛二十二首五代会要阁在西内三清殿侧画像皆北向阁有隔

  隔内北面冩功高宰辅南面冩功高诸侯王隔外次第图画功臣题賛【后唐应顺元年闰正月甲寅集贤院奏修凌烟阁】 南部新书画功臣皆北面设三隔内一层画功高宰辅外一层写功高侯王又外一层次第功臣阁在凝阴殿西大宗賛阎立本画褚遂良题比天二十四气 金石録载河间元王段志碑并云图形戢武阁意凌烟先名戢武后改之尔【实録有戢武殿】 无忌龄如晦征瑀辅其政靖勣琼亮君集孝恭通敬徳制其兵公谨士亷世南俭陪其议基政会开山志参佐命之勲绍知节顺徳擅冠军之勇【吕温賛削君集亮以孝恭为首】 李庾西都赋房魏作弼英鄂执律戎衣既税瑞气洋溢立阁图形荣号凌烟指河带以山砺书天子之搢绅 杜甫丹青引赠曹霸云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凌烟功臣少顔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唐秘书阁

  百官志龙朔二年改太史局曰秘书阁局令曰秘书阁郎中乾元曰司天台置通元院

  唐翔鸾阁 栖凤阁

  会要上元元年九月【甲寅】御翔鸾阁观酺【会要又云御含元殿东翔鸾阁大酺】时赤县与太常音乐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郝处俊谏乃止至徳三年正月【庚寅】御翔鸾阁习武 监察御史职知朝堂正门无籍非因奏事不得入至殿庭在栖凤阁南望殿中侍御史已上从观象门出若从天降 唐六典大明宫中丹凤门内正殿曰含元殿夹殿两阁左曰翔鸾右曰栖凤阁下即朝堂肺石登闻皷李华含元殿赋左翔鸾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

  唐景云阁

  实録干封元年封泰山四月甲辰至京师御景云阁【一作閤】宴羣臣设九乐赐赠防上元元年九月辛亥御麟徳殿之景云阁以宴羣臣

  唐凤阁

  百官志光宅元年改中书为凤阁令为内史 艺文志别集类乐朋纶阁集十卷薛延珪凤阁书词十卷

  唐昭慈阁

  许景先神龙初东都造昭慈阁景先献赋李逈秀见其文畏叹曰是宜付太史擢右拾遗

  唐清辉阁

  文苑英华李峤人日清辉阁宴羣臣应制诗云云防要神龙二年置圣善报慈之阁 述圣赋践太防之崇阁辟阊阖之天扄

  唐凝晖阁

  见浑仪 在太极宫

  唐朝元阁 降圣阁

  席豫天寳初宗尝登朝元阁赋诗近臣属和帝以豫诗最工诏曰诗人冠冕也【在华清宫有事老子处】 旧史宗幸温泉宫登朝元阁赋诗 会要天寳七载十二月二日【旧纪戊戌】元皇帝降于朝元阁改为降圣阁 实録天寳十载十月乙丑御朝元阁有庆云见上赋诗羣臣毕和 闻见记【封演】宗幸骊山登朝元阁命羣臣赋诗正字刘飞诗最清拔特激赏 钱起朝元阁赋呑贝阙压昆阆襟懐动植指掌寰瀛 孙翊仁赋神之本以朝为大干之徳以元为高 郭遵初日见朝元阁赋云云权徳舆朝元阁诗云缭垣复道上层霄十月离宫万国朝贞观二年八月乙未【旧纪癸巳】公卿奏宫中卑湿请营一阁

  帝曰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徳不逮而所费过之岂为民父母之道固请至三不许

  唐秘阁

  李邕传见李峤愿一见秘书峤曰秘阁万卷岂时日能习乃假直秘书未几试问奥篇隠帙了辩如响 刘子议秘阁有梁武帝南郊图 春秋正义太史之官职掌书籍必有藏书之处若今之秘阁也 会要贞观十七年上实録编之秘阁 旧史李善注文选诏藏于秘阁顔师古正俗八卷诏付秘书阁

  唐瑞阁

  地理志上党有啓圣宫宗故第开元十一年置本飞龙后更名有瑞阁 代宗大厯八年四月壬申潞州上言宗啓圣瑞阁有白鹤来翔

  唐蓬莱殿书阁

  李泌代宗立召泌至舍蓬莱殿书阁时泌隠衡山张文瓘高宗时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代宗朝段秀实对蓬莱殿问所以安边者文宗观书蓬莱殿问许康佐李训春秋之义

  唐礼阁【又见礼阁新仪】

  旧唐书王彦威元和中补太常检讨官于礼阁掇拾自隋已来朝廷防革吉凶五礼以类区分成三十卷献之号曰元和新礼授太常博士 裴瑾撰二陵集礼藏之南阁【序云藏于太常书阁】

  端拱秘阁 藏书阁 淳化阅秘阁图籍 淳化秘阁賛 飞白秘阁

  端拱元年五月辛酉朔诏置秘阁于崇文院取四库书四万卷藏之【长编以三馆书实其中】以吏部侍郎李至兼秘书监宋泌兼直秘阁杜镐兼校理【防要端拱元年诏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择三馆真本书籍万余卷及内出古画墨迹藏其中命李至兼秘书监总之天文占防纬 方技书五千十二卷古画墨迹百十四轴悉藏阁上】六月以夏侯嘉正兼直秘阁八月以裴愈监秘阁图书 按六典秘书省中外三阁掌书籍古今文字皆在禁中两汉或徙金马门外歴代不常厥处唐季乱离百王之书荡然散失兰台延阁空存名号上崇尚儒术屡下诏求羣书四方文籍往往而出未数年间充牣书府至是乃于史馆建秘阁仍选三馆书万卷以实其中故以至主之 淳化元年七月丁酉以御制诗文四十一卷藏于秘阁八月癸卯朔秘书监李至仆射李昉吏书宋琪左散骑常侍徐及翰学诸曹侍郎给事谏议舍人等诣秘阁观书帝知之即诏宠肠御筵出书籍令纵观二日甲辰又召御史中丞王化基及三馆学士纵观并赐宴秘阁先是遣肠诸道求募古书竒画及先贤墨迹小则偿以金帛大则授以官数年之间献图书于阙下不可胜计诸道又募得者数倍复诏史馆尽取天文占候防纬方术等书五千一十二卷并内出古画墨迹一百十四轴悉藏秘阁图籍之盛近代所无也是月癸亥至等上言曰伏以王者藏书之府自汉置未央宫则有麒麟天禄命刘向扬雄典校谓之中书即内库书也后汉藏之东观亦在禁中汉末置秘书监掌禁中图书秘记谓之秘书及魏文帝分秘书为中书而秘书监者掌艺文图籍之事晋宋因之宋谢灵运补秘阁之遗逸齐末秘阁经籍遗散梁江子一请秘阁观书至隋炀帝时写秘阁之书分为三品于观文殿东西廊贮之则秘阁之设其来久矣及唐开元间【五年】亦于乾元殿东廊缮写四库书以充内库命褚无量马懐素总之至十三年置集贤书院虽沿革不常而秘阁之书皆置于内也自唐室陵夷斯道防废陛下复兴秘阁以藏竒书总羣经之博要资乙夜之观览况睿藻宸翰盈溢编帙则其奥秘非复与羣司为比伏乞特降明诏令与三馆并列至于高下之次先后之称亦乞着为定式诏秘阁宜次三馆其秘书省依旧属百司【初但有直史馆至是新置有直昭文馆直集贤院备三馆之职】淳化二年五月甲寅诏增修秘阁先是度崇文院之中堂为秘阁址而层宇未立书籍止扄偏防庑内至是始命修之八月壬戌朔阁成上作新秘阁賛以赐近臣宰相李昉等请立石阁下李至上表引苏易简乞上飞白书玉堂之署为比愿肠新额以光秘府戊辰诏近臣观新秘书赐上尊酒大官供膳遣中使赍飞白书秘阁二字以赐李至三馆咸预焉又肠御诗以美其事【沈存中云馆内壮丽中都下人谓之木天】丁丑李至上表乞以御制秘阁賛刻石诏其賛并序朕兼为亲书并篆额以旌秘省九月己未上幸秘阁阅羣书久之饮从臣酒三行三馆学士咸预还官召傅潜戴兴恣观羣书欲其知文儒之盛也十月以御草书千字文付秘阁癸酉以御书秘阁賛并李至表及荅诏石本赐近臣四年画天下图藏于阁五年六月以御草书五轴藏之至道元年正月直秘阁朱昂等言已立秘阁賛碑请附名李至下【兴国二年以先贤墨迹淳化以新集法帖至道以飞白四十轴藏秘阁】咸平二年六月诏童子邵焕于秘阁读书五年七月幸秘阁阅羣书【咸平中就阁修太祖国史五年奉安太宗文集】景徳四年五月己亥幸馆阁周览图籍以秘阁地陿分内藏西库以广之祥符九年九月以秘书监杨亿判秘阁国初书止万二千卷秘阁之建图籍大备至仁宗时三万六千二百卷熙宁四年十月二十九日判秘阁宋敏求言三馆秘阁四部书多讹舛请校雠自前汉始事寝元祐元年四月十四日诏兰台延阁位序多阙命大臣各举三人二年六月以昭文馆黄本书分藏秘阁三年九月复试贤良于阁下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太师彦博与宰辅至秘阁观书宴儒士徽宗即位二年重修秘阁崇宁元年成崇宁二年五月秘阁书装褫共二千八十二部

  淳化望仙阁

  元年十一月庚辰朗州言准诏修桃源观五百仙人阁成赐名望仙阁 内中有恭天崇道阁奉三清诸圣

  咸平龙图阁 六阁【太宗】

  祥符初建龙图阁以藏太宗御书【太宗以武定并汾以文致太平圣谟寳训与河图洛书相表里 太祖英宗无集不为阁】景徳二年四月戊戌上幸龙图阁近臣毕从庚子御制龙图阁賛赐近臣阁在含光殿西偏北连禁中【阁初建无岁月咸平四年十一月丁亥始御是阁见于国史】东曰资政殿西曰述古殿阁上藏太宗御制御书并文集总五千一百一十五卷轴册又有御书素扇数十其下列六阁曰经典阁总三千三百四十一卷史阁总七千三【一作二】百五十八卷子书阁总八千四百八十九卷文集阁总七千一百八卷天文阁总二千五百六十一卷图画阁总七百一轴卷册【图画阁一本作瑞物阁竒瑞二十三瑞木十六众瑞一百一十三杂寳一百九十五又古贤墨迹二百六十六卷】 按会要大中祥符所造以奉太宗御书然自咸平四年十一月丁亥已尝御是阁【编年咸平五年七月幸秘阁阅四库书】召近臣观御书及古今图书自后尝召近臣观书更当攷究按编年【实録】景徳元年十月己酉龙图阁成以戚纶杜镐兼待制 咸平四年十一月二十日丁亥五年十月十七日己卯祥符三年正月戊寅八月甲寅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天禧四年十一月十一日皆召近臣宗室观书上尝谓辅臣曰朕退朝之暇无所用心聚此羣书以自娱耳 咸平五年十月十七日观书曲宴阁之四壁设五经图藏太宗书帖三千七百五十卷十二月上以龙图阁及后苑所藏书籍尚多舛误欲加雠校于是择刘筠【子仪】等七人给本官俸太官供膳就崇文院校之逾年而毕景徳四年八月丁巳以杜镐为直学士祥符三年七月己亥以镐为学士陈彭年直学士【九年十月壬辰置直阁】十一月壬辰召向敏中等对命坐令陈从易刘子仪等赋瑞雪歌祀汾阴诗真宗尝语近臣曰三馆秘阁所藏外又于后苑及龙图阁并留正本各及三万余卷 庆厯八年三月甲寅幸龙图阁天章阁召辅臣侍臣宗室观太宗游艺集三朝瑞物真宗幸澶州诗碑因出手诏访得失羣臣归而上之嘉祐七年十一月又幸观三圣御书

  咸平秘阁直庐

  初兴国八年命吕文仲为翰林侍读寓直御书院以备顾问名秩犹未崇咸平二年七月丙午以兵侍杨徽之户部夏侯峤为侍读学士祭酒邢昺为侍讲学士班秩禄赐次翰林学士设直庐于秘阁侍读更直侍讲长上召见访问或至中夕八月壬子赐宴秘阁帝作七言诗

  景徳翔鸾仪凤阁

  在后苑 景徳四年三月七日曲宴后苑临水阁垂钓登太清楼观太宗御书及四部羣书东至玉宸殿厯翔鸾仪凤二阁命坐置酒帝作五言诗从官皆赋遂宴太清楼下 祥符九年二月癸卯翔鸾阁观御书圣制【歌诗箴铭賛论或刻石或题板或以朱黄书于石壁】天禧三年三月十三日曲宴后苑登翔鸾阁观太宗御

  集圣制又御仪凤阁作赏花钓鱼诗 景祐中有瑞竹生阁首 熙宁七年玉华殿后作山亭一祥鸾阁一基春殿一祥符寳符阁 感真阁 积庆殿 保宁阁

  四年正月上以灵文叠降尽志钦奉欲垂训子孙俾奉事无怠乃为誓文乙未命刻石玉清昭应宫寳符阁下七年六月己未名天书阁曰寳符十月戊午赐真游殿真君殿曰积庆庚辰诏真游殿前新阁名感真十一月癸未朔上亲书玉清昭应宫太初积庆二殿寳符阁额填以金有司设黄麾仗奉以赴宫十二月丁卯对辅臣于感真阁观刻玉天书八年正月壬午朔奉刻玉天书于寳符阁九年四月丁丑御书景灵宫天兴殿保宁阁景祐二年改降真阁曰崇真仁宗召宗室侍臣观灯慈圣阁【宋祁有诗】 熙宁九年十月十五日幸开寳寺福圣院庆寿崇因阁以阁新成也

  祥符国子监御书阁

  五年九月辛巳【十六日】国子监请于文宣王殿北建阁以藏太宗御书及御制【真宗】祥瑞勤政论俗吏辩刻石明年六月己巳命近臣临观上梁设宴赐七言诗又赐二帝御集御书摹本太宗墨迹销金扇四秘之阁上命王曾譔记

  天禧天章阁【真宗】

  在会庆殿西龙图阁之北【新开景晖门在右银台门北】东曰羣玉殿西曰蘃珠殿北曰夀昌阁东曰嘉徳殿西曰延康殿天禧四年十一月壬戌诏作天章阁奉安御集十二月乙巳兴修五年正月十八日己亥召近臣观天章阁兴工宴承明殿三月丙子朔戊戌阁成其月庚子令有司具两街僧道威仪教坊作乐奉御集御书【一云奉安御制七百二十二卷成七百二十卷】自玉清昭应宫安于阁赐宴阁下四月壬戌召三司京府官诣阁观书遂宴于羣玉殿【一本四月十六日召近臣馆阁诣天章阁下观御书遂宴羣玉殿】时辅臣集圣制为三百卷初辅臣以御书御制共二千卷进呈诏藏御集阁以天章为名【以天书祥符故曰天章】又命钱惟演王曾编次然未建官也逮天圣八年十月壬寅仁宗始置待制以范讽鞠咏为之景祐四年三月甲戌朔又增侍讲乃以崇政殿説书贾昌朝崇文院检讨王宗道国子监直讲赵希言兼侍讲庆厯七年八月戊午又置学士直学士【学士罕以命人迄仁宗世王挚一人而已 政和六年九月増置直阁】 天圣八年八月丁亥观三圣御书庆厯三年九月三日丁卯召辅臣及御史于是阁谒太祖太宗御容观瑞物问御边大畧八年三月甲寅幸阁观瑞物问中丞以上利病得失【详见后】嘉祐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丙申观三圣御书二十七日庚子再幸观瑞物晏殊天章阁颂曰层观上跻雕甍四出屹阴虬而对负耸翔鶠之来巢廻鸾翥凤神毫飞奋之妙相金振玉睿作温纯之式寳题云蔚翠轴蚪蟠采嘉号于宻都揭华题于瑞曰 绍兴二十四年九月乙亥【二十五日】诏建天章等六阁于和宁门内奉安诸阁御书御集图籍等十一月三日毕工【门曰诒谟】

  寳元紫防阁

  元年七月庚戌作舍人院阁上亲篆其牓曰紫防阁以赐之 元祐初舍人刘攽请复旧制建紫防阁于西省庆元五年御书紫防阁

  寳元延春阁

  元年十月己丑改万春阁为延春阁阁在禁中北临后苑游幸之所经也 延春阁两壁画农家织见于绍兴五年三月甲午之圣训【延春阁旧曰万春寳元元年改】

  景祐迩英延义阁

  志景祐三年名崇政殿西阁曰延义西南阁曰迩英【帝学作阁字】皇祐三年名迩英阁小殿曰隆儒 防要二阁在崇政殿东西侍臣讲读之所景祐二年正月二十八日癸丑置写无逸篇于屏三年正月乙巳贾昌朝请辑经筵事为一书诏以迩英延义二阁记注为名九月辛卯诏辅臣至迩英阁观讲书庆厯四年迩英阁出御书十三轴凡三十五事丁度等上荅迩英圣问一卷 赵师民劝讲箴肇开二阁以延儒服西临迩英北啓延义瞻仰皇明弥纶圣智

  庆厯寳文阁【仁宗】

  在天章阁西序羣玉蘂珠殿之北即寳文阁旧曰夀昌阁庆厯元年改今名嘉祐七年十二月丙申幸寳文阁帝亲为飞白书赐从臣御制观书诗近臣皆和学士王珪撰诗序刋石寳文阁八年十二月乙亥诏以仁宗御书藏寳文阁命翰林学士王珪撰记立石【英宗御书附于阁】治平三年九月丙辰幸观御诗石刻四年二十八日乙巳神宗诏置学士直学士待制诏曰祖宗咸有述作焕乎简编河汉昭回奎璧相照乃规层宇邃在西清宪上帝藏书之府章累朝稽古之隆并掲嘉名以登俊望先皇纂御首命近列论次仁宗遗文钿轴寳函繙録方毕大训九歌之重垂世共长广内秘室之藏贻谋无极祗循故事遹成先志寳文阁宜置学士直学士待制 元祐四年十一月以神宗御集九十卷藏寳文阁政和六年九月十七日增置直阁

  庆厯开天章阁 十事

  三年三月戊子夷简免以得象殊为相昌朝参政弼副枢辞之四月甲辰琦仲淹副枢乙巳衍为枢密使又亲擢修靖素襄为谏官【石介作圣徳诗】七月辛未诏辅臣陈政事及非时留对并不限时刻丁丑仲淹为参政固辞八月戊戌诏谏官日赴内朝丁未仲淹复为参政弼复为副枢【命仲淹主西弼主北】癸丑琦为陜西宣抚使九月丁卯召辅臣天章阁上问御边大畧久之乃罢仲淹等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诏曰比以中外人望不次用卿今琦暂往陜西仲淹弼宜与宰臣得象尽心国事毋有顾避当世急务可建明者悉为朕陈之 纪长编通畧在九月丁卯召辅臣对天章阁】又开天章阁赐坐给札使疏于前仲淹弼皇恐避席退而列奏条上十事【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弼别为二防以上】一曰明黜陟【十月壬戌行之】二曰抑侥幸【十一月癸未立试馆职法丁亥减任子磨勘任子之法侥幸之人皆不便】三曰精贡举【明年三月乙亥颁条制】四曰择官长【十月丙午行之】五曰均公田【十一月壬辰行之】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减徭役【明年五月己丑省县邑首自河南】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上悉用其説次第颁下唯府兵辅臣以为不可乃止欧阳集云三年秋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防施于今者宜何先使坐而书以对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责吏课举贤才明年三月诏天下皆立学 八人盖并枢副任中师也】四年五月壬戌朔琦仲淹对崇政殿上四防八月辛卯命参政昌朝领天下农田仲淹领刑法事有利害悉条上之【仲淹援唐故事请以辅臣分摠其务后弗果行】九月庚午殊免甲申衍为相五年正月乙酉仲淹弼罢八年三月甲寅幸龙图天章阁出手诏赐辅臣条画给笔札令即坐以对宰臣执中固辞乃聴归上之 熙宁二年四月己亥令中书枢密院开便门通天章阁欲与两府坐而论道也 元丰四年十一月丁酉开天章阁对辅臣呈官制除目

  至和寳章阁

  二年六月丙申以五台山真容院新修太宗真宗御书阁为寳章阁嘉祐二年二月癸亥御迎阳门召近臣观御书阁牓

  熙宁敇阁

  防要熙宁元年二月十六日大理寺言敇阁以详断法官兼监欲专差检法官二员监之

  元符显谟阁【神宗】 图功臣

  元年四月十八日丙申诏建阁藏神宗御集名显谟建中靖国元年二月九日庚子【一云正月庚午】诏以显谟阁为熙明阁置学士直学士待制【寻复旧名】崇宁三年六月壬寅朔诏曰神考肆笔成书表里六经再诏纂集总九千八百余篇皆文辞政事边机之要云云其熙丰功臣图形于显谟阁政和六年置直阁

  大观徽猷阁【哲宗】

  二年建哲宗御书阁二月十三日甲午诏以徽猷为名置学士直学士待制政和六年增置直阁

  绍兴敷文阁【徽宗】

  十年建阁藏徽宗圣制五月十一日甲申诏以敷文为名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二十四年九月己巳御集成凡一百卷

  绍兴首善阁

  十三年二月庚申司业高阅言辟雍御书阁名求贤徽宗御书今御书阁请赐名七月成赐名首善 大观二年九月十九日诏诸路州学藏书阁赐名稽古

  绍兴六阁

  见上

  绍兴御书秘阁 右文殿 道山堂【石渠】

  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诏重建秘书省十四年五月赐御书秘阁右文殿牓又诏将作监米友仁书道山堂牓【右文殿五间门三间殿后秘阁五间高四丈中设御坐御案脚踏罗帕褥御屏画出水龙阁上木雕朱漆殿奉安圣政防要日厯御制御札等阁前有拜阁台接右文殿阁后道山堂五楹】二十八日秘书省复置补写所【初熙宁七年置补写所】以秘阁成写校勘黄本书籍也七月二十七日丙子幸秘阁观御书御制淳熙五年九月壬申幸 石渠在秘阁后长五丈广一丈五尺乾道九年少监陈骙立 绍定五年七月重建秘阁景定四年御书道山堂 琅函寳轴存九朝簮笔之书金戺玉阶具二圣经行之迹秘殿前临道山后翼

  淳熙焕章阁【高宗】

  十五年十一月九日建阁藏高宗圣制诏曰载稽帝世之隆无若尧章之焕揭名层宇列职清箱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

  淳熙凌虚阁

  二年二月庚辰宴羣臣凌虚阁下 苑中又有芙蓉阁

  淳熙石经阁

  四年二月十九日诏建石经阁于国子监上亲题额

  庆元华文阁【孝宗】

  二年建阁藏孝宗圣制五月十五日诏曰华协尧章之焕文光舜哲之明防以华文为阁名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 太防三光之庭上帝羣玉之府

  嘉泰寳谟阁【光宗】

  元年建寳谟阁藏光宗圣制十一月十二日诏曰寳列羲图之秘谟新禹命之承冠以美名揭于层宇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

  寳庆寳章阁【宁宗】

  二年建阁藏宁宗圣制十月二日甲申诏曰昭奉严储与仁祖思陵图书徽称联美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元年十一月八日诏建定阁名

  寳庆昭勲崇徳阁

  元年八月十五日命奉常建阁自赵普至葛邲二十有三人登绘而表异之亲洒宸翰名曰昭勲崇徳之阁

  端平经武阁

  枢密院北奉安经武要畧 御书经武之阁四大字

  端平属籍阁

  大宗正司故与开元宫为隣绍定四年灾寓睦亲宅五年六月甲子诏以天庆坊魏王府旧址为之六年六月戒事明年端平改元八月甲子成上书属籍之阁四大字以宠灵之

  咸淳显文阁【理宗】

  【阙】

  歴代阁名

  前汉

  含章 麒麟 朱鸟 龙兴 天禄 石渠

  后魏

  虹蜺 麟趾

  后周

  重阳

  隋

  巢鸾 游麟 同心 登春 飞绮

  唐

  朝元 降圣 清晖

  六朝

  昭徳 武徳 重云 望仙 结绮 临春 丽椒飞香 招贤

  丹台新録所载

  金阁

  閤

  汉东閤

  公孙传开东閤以延贤人注师古曰閤小门也东向开之避当庭门引賔客以别于掾史官属 朱云薛宣谓云曰留我东閤可以观四方竒士 永平初东平王苍为骠骑将军开东閤延英雄

  汉黄閤

  续志大尉公有黄閤主簿録省众事 宋志三公黄閤前史无其义礼记士韠与天子同公侯大夫则异郑注云士贱与君同不嫌也夫朱门洞开当阳之正色也三公之与天子礼秩相亚故黄其閤以示谦汉旧制也【张起与陈公笺拜黄閤将有日月是也】 通典陈三公之制开黄閤聴事置鸱吻【一作尾】北齐三公府三门当中门黄閤设内屏黄閤主簿掌閤下威仪

  汉省閤

  后传东平王苍诏讃勿名诸王入宫輙以辇迎至省閤乃下 杨肠拜太尉中平元年被召防议诣省閤切谏冯豹拜尚书郎奏事未报常俯伏省閤

  晋金光閤

  晋官阁名洛阳宫有金光閤文成青阳朱明承休安乐白藏显仁崇明章徳飞云安世长安閤长安有东明西华紫闼閤 后魏崔光乗步挽至东西上閤 北齐有西上閤东上閤【见通典】 隋姚察授秘书丞敕于朱华閤长参

  唐紫宸内閤

  官志起居郎掌録天子起居法度天子御正殿郎居左舍人居右有命俯聴退书之季终授史官贞观初以给事中谏议大夫知起居注仗下议政事起居郎一人执笔记録于前后置舍人分侍左右秉笔随宰相入殿若仗在紫宸内閤则夹香案分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笔濡墨皆即坳处时号螭头高宗临朝不决事许敬宗李义府为相奏请多畏人知命郎舍人对仗承防仗下与百官皆出不复闻机政长寿中【二年正月戊申】宰相姚璹建议仗下后宰相一人録军国政要为时政纪月送史官然率推美让善事失其实开元中【五年九月戊申】诏修史官非供奉者皆随仗入位郎舍人之次李林甫专权又废太和九年诏入閤日郎舍人具纸笔立螭头下复贞观故事六典宣政之左曰东上閤右曰西上閤

  唐宣光閤

  李适擢修文馆学士睿宗时待诏宣光閤 列裴寂视朝引与同坐入閤则延卧内 宇文士及太宗延入閤语或至夜分 姚崇宗诏五日一参入閤供奉苏颋为中书舍人宗平内难书诏填委独颋在太

  极后閤口所占授功状百绪思若涌泉 谏议大夫阳城等伏閤极论裴延龄

  淳熙清华閤

  五年学士周必大对清华閤【苑中】十四年洪迈召对清华閤

  玉海卷一百六十三

<子部,类书类,玉海>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一百六十四

  宋 王应麟 撰

  宫室

  楼

  初学记公玉带上黄帝明堂图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盖楼之始也其后魏有丽谯越有飞翼汉有井干

  黄帝五城十二楼 迎年

  汉郊祀志太初三年东廵海上考神仙之属未有验者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昆仑圃五城十二楼仙人之所居】以候神人于执期【地名】名曰迎年上许作之如方名曰明年【言明其得延年也】上亲礼祠上犊黄焉 十洲记昆仑山有十二玉楼

  周候楼

  司市思次注郑司农云次市中候楼也【又见候馆】 陆机洛阳记洛阳城周公所制城上百歩有一楼橹【上林赋见后】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注上宫楼也 墨子城备三十步置坐楼出堞四尺百步一木楼楼前靣九尺二百步一立楼去城中二丈五尺

  越飞翼楼

  吴越春秋范蠡为句践立以象天门为两蟉绕栋以象龙角

  魏丽谯

  庄子徐无见魏武侯曰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注鹤列陈兵也丽谯高楼也【亦作嶕谓华丽而嶕峣 战楼名】

  汉井干楼

  详见建章宫 郊祀志注在建章宫中高五十丈积木而高为楼若井干【音寒】之形也井干井上木栏也其形或四角或八角张衡两京赋云井干叠而百层即此楼也【太初二年起】 西都赋攀井干而未半目眴转而意迷 史记正义干司马彪云井栏也闗中记云宫北有井干台高五十丈积木为楼言筑累方木转于交架如干

  汉玉女楼

  见建章宫 甘延夀超逾羽林亭楼赵充国为壍垒木樵校聨不絶注师古曰樵与谯同谓为高楼以望敌也 上林赋泰山为橹郭璞曰橹望楼也 东观记光武至广阿止城门楼上披舆地

  图

  魏层楼

  水经注籍水即洋水也北西北角筑之谓之金墉城魏文帝起层楼于东北隅晋宫阁名曰金墉有崇天堂即此地上架木为榭故曰楼南曰干光门夹建两观观下列朱桁于堑以为御路东曰含春门北有退门城上西面列观五十歩一睥睨屋台置一钟以和漏鼓洛阳记云陵云台西有金市金市北对洛阳垒又东歴大夏门下故夏门也陆机云门有三层高百尺魏明帝造门内东侧际城有魏文帝所起景阳山余基尚存

  吴疑城假楼

  魏志黄初五年【吴黄武三年】八月魏主御龙舟至广陵吴安东将军徐盛列舟舰于江植木衣苇为疑城假楼自石头至江乗联緜数百里一夕而就时江水盛长魏主临望叹曰虽有武骑千羣无所用也未可图也

  吴落星楼

  吴都赋飨戎旅乎落星之楼置酒若淮泗积肴若山丘金陵地记吴嘉禾元年于桂林苑落星山起三重楼

  名曰落星楼 吴纪吴有白雀楼

  晋凤皇楼 翔凤楼 仪凤楼

  晋宫阁名洛阳有凤皇楼总章观仪凤楼在观上广望观之南又别有翔凤楼又有庆云楼伺星楼

  宋庆云楼 连理堂 嘉禾殿

  南史孝武大明元年五月丙寅芳香琴堂防橘连理改为连理堂景阳楼上梁栱间有紫气改曰庆云楼清暑殿西甍生嘉禾一株五茎改嘉禾殿 后周长孙俭为荆州刺史吏民请为俭建清徳楼立碑颂徳诏许之

  南齐却敌楼

  百官志宫城诸却敌楼上本施鼔持夜者以应更唱太祖以鼓多惊眠改以铁磬 武帝登烽火楼诏羣臣赋诗 汉赵充国奏曰今留步士万人屯田地势平易多高山逺望之便部曲相保为壍垒木樵校聨不絶便兵弩饬闘具防火幸通势及并力以逸待劳兵之利者也

  梁北顾楼 晋北固楼

  梁史武帝大同十年三月己酉幸京口城北固楼更名北顾初京城之西有别岭入江高数十丈三面临水号曰北固【见水】蔡谟起楼其上以置军实顶有小亭梁南徐州刺史正义广其路傍施栏楯上登望久之 武帝有登北顾楼诗 柳恽和武帝登景阳楼诗 文选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 庾亮登武昌南楼

  唐丹霄楼 丹霄殿

  魏征太宗宴丹霄楼【贞观六年闰八月乙卯实録云丹霄殿楼】长孙无忌魏征王珪等侍酒上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隠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每谏我不从輙不应何哉征曰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輙应恐遂行之帝曰第别陈论顾不得耶征曰若面从别论非稷卨所以事尧舜因言舜戒羣臣汝无面从退有后言之义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防慢我但见其妩媚耳 通鉴贞观六年七月辛未宴三品以上于丹霄殿上曰四海乂安皆公卿之力勿矜强盛以自满闰月乙卯宴近臣于丹霄殿【在九成宫】长孙无忌曰云云【此闰八月也】 防要永徽五年秋九月乙亥高宗御丹霄楼观三品以上行大射礼

  唐顺天楼

  太极宫南即承天门 李靖擒颉利太宗告俘于太庙帝御顺天楼陈仗卫士民纵观

  唐安福楼 钟皷楼 应天楼

  孙樵读开元杂报云某日百寮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高宗永徽三年二月甲寅御安福门楼观百戱乙卯

  谓侍臣曰昨登楼欲观人情风俗 宗开元二十二年闰十一月壬午朔长至日食【癸未】御应天楼受朝贺防要太和二年八月敇修安福楼 开元二十一年赐射于安福楼下 六典皇城西面二门北曰安福 严挺之先天二年正月睿宗【上皇】御安福楼门观乐挺之谏 白敏中为邠宁节度宣宗御安福楼以饯 仪卫志朝日百官班于殿庭左右廵使二人分于钟皷楼下

  唐神武制胜楼

  旧纪神龙三年八月丙子改武门为神武门楼为制胜楼 防要神龙三年八月二十一日改为神武制胜楼

  唐勤政楼 花蕚楼【并详见兴庆宫】

  六典兴庆宫在皇城之东南东拒外郭城东垣即明皇潜龙旧宅开元初以为离宫宫之南曰通阳门西曰花蕚楼楼之西即宁王故第盖取诗人常棣之义 让皇帝传初睿宗五子列第东都号五王子宅及赐第上都隆庆坊亦号五王宅宗为太子常置大衾长枕将与诸王共之睿宗知之喜甚先天后【开元二年九月】尽以隆庆旧邸为兴庆宫而赐宁王薛王第于胜业坊申岐二王居安兴坊环列宫侧天子于宫西南置楼西曰花蕚相辉之楼南曰勤政务本之楼【一本作开元二年七月于是宫置楼韦述东京记开元八年造二楼】帝时时登之闻诸王作乐必召升楼与同榻坐或就幸第赋诗燕嬉赐金帛侑欢诸王五日朝侧门既归则具乐纵饮击毬闘鸡驰鹰犬为乐如是岁月不絶世谓天子友悌古无有者帝于敦睦盖天性然【十六年正月庚申御兴庆宫楼宴羣臣】防要二十五年宗戒诸王曰吾奉先帝宫室不敢有加兴庆创制所以表休征之地【谓宫侧小池有龙祥也】新作南楼本欲采风謡察甿俗是亦辟四门达四聪之意时有宴乐不徒然也又因大哥【宁王】逊朱邸以成花蕚相辉之美歴观自古圣王有所兴作所以助教化也吾所冀者式崇教化渐渍薄俗令其人信厚尔二十年六月【一本作天寳十三年六月 一本作开元二十六年此是出处不同非误】广花蕚楼筑夹城入芙蓉园十二月三日毁东市西北角道政坊西北角以广花蕚楼【二十八年八月己未诞日宴花蕚】天寳二载帝御花蕚楼覆实选人判入等人中才十一二 突厥天寳四载杀白睂可汗以献毗伽可汗妻率众自归天子御花蕚楼宴羣臣赋诗美其事 纪天寳十三载五月壬戌观酺勤政楼北廷都护程千里俘阿布思以献 选举志十月一日御勤政楼试四科举人【杨绾及第】策外更试诗赋各一道制举试诗赋自此始【登科记开元十三年进士试花蕚楼赋】 乐志宗教舞马百匹舞于勤政楼下后赐宴设酺亦防勤政楼高仙芝安禄山反荣王为元帅仙芝副之宗御勤政楼引荣王受命宴仙芝以下 哥舒翰守潼闗御勤政楼临送【宗大陈乐勤政楼卢绚按辔絶道去帝美其有蕴借】 五行志肃宗乾元二年十月诏百官上勤政楼观安西兵赴陜州 实録穆宗元和十三年八月乙亥御勤政楼问人疾苦 防要元和十四年三月诏左右军容各以官健三千修勤政楼【四年乙卯御阁陈杂乐】太和三年十月修勤政楼明光楼 旧史明皇八月五日生因名其日为千秋节燕百僚于楼下观舞倾杯开元二十五年正月己丑以望日宴羣臣八月丁未千秋节宴羣臣二十八年正月壬寅望日御楼宴羣臣天寳元年正月丁未朔御楼受朝贺改元四载三月甲申宴羣臣七载五月壬午御楼大赦十三载三月壬戌御楼大酺十四载三月丙寅宴羣臣奏九部乐上赋诗效柏梁体八月辛卯宴羣臣【并于勤政楼】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以诞日张乐宴百寮于花蕚楼下十八年四月丁卯侍臣宴于春明门外宁王宪之园池上御楼邀其囬骑八月丁亥千秋节百官献贺上御楼赋八韵诗又制秋景诗二十八年正月壬寅望日宴天寳元年九月辛亥御楼宴突厥降者【毗伽可汗妻一云辛卯】十月庚辰宴蕃客【并于花蕚楼】 李庾西都赋对里开街帝宅王家青门列槛常棣分华勤政外名花蕚分题屹云中而佩鳯杳天外而舒蜺家人齿筵愉愉济济此王者示悌也【又见后】 高盖花蕚楼赋开元中筑长安东郛起楼瞰于外银牓天题金扉御阙望驰道而通禁林走建章而抵长乐攅画栱以交映列绮牕以相薄金铺珠缀飞梁廽绕于虹光藻井倒垂乎莲蕚 王諲赋朝有土阶之约宫靡瑶台之奢饰旧馆而纳景建飞观而临霞非徒拟花蕚之丽盖取诸棠棣之华归梁国于上苑通代邸于平乐于城之陬建此飞楼横逦迤而十丈上峻嶒而三休仰接天汉俯瞰皇州牓题仲将之手颂登文公之赋宫阙超遥其若浮 陶举赋睦亲亲以相及乐韡韡以同华敬括赋罗防仗驻鸣驺开绣户之银鏁卷珠帘之玉钩奉常陈百戱之乐大官进千钟之酒虹梁蟉而霞赩皓壁晶晃而月素 张甫赋阴移翠仗日上金题钦其号则知昆弟之相穆见其仪则知君臣之有序

  唐丹凤楼

  旧纪开元九年九月丁巳御丹鳯楼宴突厥首领至徳二载十一月壬申御丹凤楼下诏十二月戊午赦天下【又见后】元和元年正月丁卯御丹凤楼大赦改元二年正月辛卯郊祀御丹凤楼大赦三年正月癸巳十四年七月己丑册号十三年正月乙酉朔受朝十五年二月丁丑穆宗即位并御楼大赦长庆元年正月辛丑郊祀改元七月己酉册号大和元年正月乙巳改元防昌元年正月庚戌大中元年正月戊申享圆丘并御丹凤楼大赦 防要贞元九年十一月乙酉日南至上郊祀礼毕御丹凤楼大赦天下 通典开元十八年苏禄使至京师上御丹凤楼设宴时突厥使同宴争长 开元七年三月壬子御丹凤楼宴九姓同罗契丹各赐物八年十一月己巳宴九姓蕃安等九年四月戊辰宴王晙郭知运等皆御丹凤楼 含元殿赋其南则丹凤啓途遐瞩荆吴十扇开闭阴阳睢盱容鼎七扄方驾五车示王者之无外不树屏于清都

  唐广达楼【东都】 万岁楼

  王君防开元十四年君防破吐蕃奏凯还宗宴君防及妻夏于广达楼赐金帛【夏亦自以战力封武威郡夫人】 实録开元二十四年八月壬子千秋节御广达楼宴羣臣奏九部乐内出舞人绳伎颁赐有差 文苑英华李濯广达楼赋建崇楼于阙下耸飞阁于城隅徳阳傍倚少室前瞻 让皇帝宗按舞万岁楼从复道见卫士弃食帝怒诏杀之宪从容曰岂以性命轻于余飱乎

  唐五凤楼【东都】

  通鉴开元二十三年正月乙亥上耕耤田都城酺三日上御五凤楼酺宴 元徳秀为鲁山令宗在东都酺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内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且第胜负加赏黜河内太守辇倡伎数百被锦绣瓌谲光丽徳秀惟乐工数十人联袂歌于蒍于蒍者徳秀所为歌也帝闻异之叹曰贤人之言哉谓宰相曰河内人其涂炭乎乃黜太守徳秀益知名

  唐观风楼

  防要华清宫天寳八载新作观风楼 旧纪四月作十载十一月丙午冬至十三载正月丁酉朔御观风楼受朝贺

  唐鬰仪结邻楼

  长安志在东内大明宫李肇韦执谊所记书为结麟【恐误】麟徳殿东廊有鬰仪楼西廊有结仪楼学士院即在西楼重廊之外 六典作郁仪结邻阁 七圣记曰郁仪【一作华】赤文与日同居结邻【一作鳞】黄文与月同居郁华日精结邻月精也黄庭经曰郁仪结邻梁丘子注曰郁仪奔日之仙结邻奔月之仙亦见登真隠诀九真中经

  唐结绮楼

  见三殿

  唐文馆书楼

  见后

  唐长庆楼【详见兴庆宫】

  上皇居兴庆宫每置酒长庆楼南俯大道裴囬观览父老过之皆拜舞而去

  唐金明楼 明光楼

  肃宗乾元元年八月甲辰上皇诞日于金明楼【在兴庆宫】宴百官赐防五百匹 册府元元和三年十月修南内殿十三间墙舍共一千六百间及勤政楼明光楼【防要同】

  唐望春楼

  在禁苑东南高原之上 徳宗纪建中二年二月丁巳发兵屯闗中誓师于望春楼 阳惠元为京西神策兵马使镇奉天徳宗初立稍绳诸节度跋扈者于是李正己屯曹州田悦增河上兵河南大扰诏惠元移兵万二千戍闗东御望春楼誓师因劳遣诸将【亦见广运潭】 姚南仲王者必据高明烛幽隠先皇所以因龙首而建望春也宗时韦坚凿池于望春楼以聚舟帝升楼观赐名广运潭 郭子仪乾元元年【七月】破贼河上执安守忠以献遂朝京师百僚班迎帝御望春楼待之刘宪和春幸望春宫诗有商山积翠浐水浮光之句即望春亭也旧纪多云望春宫其东正临浐水

  唐延喜楼 【又见门阙类】

  防要贞元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户部侍郎班宏修延喜楼筑夹城五年正月十九日宏又修武楼八年正月新作武门及庑防鞠塲【宣宗事见下】

  唐望仙楼

  防要贞元十二年八月六日戸部尚书裴延龄奉敇修望仙楼十三日又令筑望仙楼东夹城【元云十二年八月增修望仙楼及广夹城及十六王宅】防昌元年六月修望仙楼及廊舍共五百三十九间 武宗纪防昌五年六月甲申作望仙楼于神策军【先是作望仙观仙台】 连昌宫辞上皇正在望仙楼大明宫东曰望仙门 含元殿赋望仙辟于巽

  维

  唐晨辉楼 紫云楼

  旧史【兼用防要】元和二年六月丙子诏左神策军新筑夹城置元化门晨辉楼【旧纪云宸辉十五年穆宗幸晨辉楼观角抵戏】大和九年七月庚戌敇造紫云楼彩霞亭于曲江芙蓉园北垣九月内出新造紫云楼彩霞亭额以皷吹迎于银台门左右军奏修曲江楼毕进图一轴十月诏左右军各一千五百人建紫云楼十二月甲申罢修曲江亭馆【大和八年三月甲寅上日赐羣臣宴曲江亭】文宗尝味杜甫曲江词有宫殿千门语意天寳时环江有观榭台室防郑注云秦雍灾当兴役厌之【九年正月辛卯】即语两神策治曲江昆明池【二月诏修葺曲江芟除裁填九月发神策一千五百人修浚】 实録元和二年七月丁亥御晨耀楼神策神威六军内外教坊大合乐 康骈剧谈録曰曲江池本秦时隑州唐开元中疏凿为胜境南即紫云楼芙蓉苑西即杏园慈恩寺

  唐兴安楼

  大明宫西门 宪宗御兴安楼受俘元和元年俘刘辟二年俘受李锜十二年受吴元济俘十四年李师道俘文宗大和三年受沧州俘 武宗防昌四年受刘稹俘

  唐拾翠楼

  西京记大福殿重楼连阁緜亘西殿有走马楼南北长百余歩楼下即九仙门西入苑拾翠楼在大福殿东北

  唐浴日楼

  韦述两京新记上阳宫有丽青台浴日楼

  唐春明楼

  韦肇驾幸春明楼试武艺絶伦赋

  唐筹边楼 山川险要图

  李徳文宗太和中【四年十月戊申】自兵部侍郎为劒南西川节度蜀自南诏入防败杜元頴而郭钊代之病不能事民失职无聊李徳至则完残奋怯皆有条次成都既南失姚恊西亡维松由清溪下沫水而左尽为蛮有始韦臯招来南诏复嶲州倾内资结蛮好示以战阵文法徳以臯啓戎资盗养成痈疽第未决耳至元頴时遇隙而发故长驱深入蹂剔千里荡无孑遗今疮痍尚新非痛矫革不能刷一方耻乃建筹边楼【孔明有筹笔驿】按南道山川险要与蛮相入者图之左西道与吐蕃接者图之右其部落众寡馈餫逺迩曲折咸具乃诏习边事者与之指画商订凡虏之情伪尽知之又料旧獠与州兵之任战者废遣狞耄十三四士无敢怨又请甲人于安定弓人河中弩人浙西由是蜀之器皆犀鋭率户二百取一人使习战贷勿事缓则农急则战谓之雄边子弟其精兵曰南燕保义保惠两河慕义左右连弩骑士曰飞星鸷击竒锋流电霆声突骑凡十一军筑仗义城以制大度清溪闗之阻作御侮城以控荣经掎角势作柔逺城以阨西山吐蕃复卭崃闗徙嶲州治台登以夺蛮险于是二边浸惧南诏请还所俘略四千人吐蕃维州将悉怛谋以城降 初广徳建中间吐蕃再饮马岷江常以南诏为先锋操倍常之防且战且进蜀兵折刃吞镞不能毙一戎戎入日深蜀人语曰西戎尚可南蛮残我至韦臯凿青溪道以和羣蛮使道蜀入贡择子弟习书筭成都业成而去习知山川要害文宗时大入成都自越嶲以北八百里民畜为空自是羣蛮常有吞蜀之心

  唐亲亲楼

  旧纪宣宗大中元年七月修百福殿成名曰雍和楼曰亲亲以防诸王子孙 通鉴大中元年八月作雍和殿于十六宅数临幸置酒作乐

  唐防武楼

  防要大中二年正月敇修右银台门楼屋宇及南面城墙至防武楼

  唐延喜楼【又见前】

  宣宗大中三年八月己丑既复河湟河陇高年千余见阙下天子为御延喜楼赐冠带

  唐明义楼

  防要大中五年诏修明义楼【在兴庆宫】

  干徳紫云楼 明道升平楼

  防要广政殿后有玉华殿东有紫云楼明道元年十月改曰升平楼宫中观宴之所 干徳四年八月辛丑【九日】召宰臣以下翰林学士窦仪知制诰王祜等宴紫云楼下论及民间事谓赵普等曰下愚之民虽不分菽麦如藩侯不为抚养务行苛虐朕断不容之普等曰陛下爱民如此尧舜之用心也【富弼曰斯言一传天下耸动皆以民政为务致太平之本也防要云元年今从实録长编】是年五月庚寅【二十七日】亲试制举人于紫云楼下赐酒食遣之是日与学士陶谷论前代帝王得失日晡乃罢 楼在广政殿之后玉华殿之东每大宴则宫中登而观焉【广政后改集英】 西京含光殿东廊后亦有紫云楼正殿曰太极殿前有日月楼日月华门

  开寳五凤楼

  开寳八年十月丁巳修西京宫室九年四月三日庚子合祭圆丘御五凤楼肆赦【制云御鳯阙揭鸡竿】 西京大内正南门曰五凤楼国初建名 景徳四年二月十七日御五凤楼观酺 祥符四年三月丁亥祀汾阴回驻跸将赐酺有司请改五凤楼名上曰太祖建楼因瑞应建名不可更也己丑【十六日】上御五凤楼观酺三日 梁周翰有五凤楼赋【乃东京也】

  太平兴国丹凤楼 端拱楼

  兴国三年十一月乙未亲享太庙丙申合祭南郊御丹凤楼大赦受册尊号于乾元殿始奉太祖升侑殿直王操献南郊颂先是七月庚戌改明徳门为丹鳯 五年五月丁卯作端拱楼

  咸平太清楼

  建隆三年五月戊午重修东京大内崇政殿西北迎阳门内有后苑苑有太清楼走马楼与延春仪凤翔鸾阁相接贮四库书楼下设六阁经史子集天文图画咸平三年闰三月甲午诏三馆写四部书一本来上当置禁中太清楼以便观览 景徳元年三月丁酉直秘阁黄夷简上校勘所写御书二万四千一百六十二卷 四年三月乙亥曲宴后苑又登太清楼观太宗圣制御书及新写四库羣书遂宴太清楼下上执目録令黄门举书示之总太宗御制及故事墨迹三百七十五卷文章九十二卷经库二千九百一十五卷史库七千三百四十五卷子库八千五百七十一卷上曰惟以正经史屡经校定者小説他书不预甲寅射于楼下 大中祥符二年正月七日赐射太清楼下七年三月癸巳登太清楼观书十月丙寅射于太清楼下作诗赐宗室 天禧二年十一月十三日辛未召近臣观书太清楼 天圣二年八月十三日宴宗室太清楼三年三月癸卯四年四月己酉五年三月辛亥六年三月七年闰二月戊午八年三月宴射太清楼九年三月十七日甲子宴从臣太清楼九年闰十月戊辰召近臣观书太清楼召太子太保晁逈预 景祐二年六月辛未十月戊午宴太清楼三年十月戊申幸后苑宴太清楼 寳元二年十一月六日癸巳以皇子生宴辅臣宗室太清楼读三朝寳训赐御书又出寳元天人祥异书示辅臣 庆厯四年九月丁亥宴宗室太清楼射于苑中五年九月九日辛卯宴近臣宗室太清楼命赋诗六年九月十八日也未宴近臣太清楼 嘉祐六年三月戊申宴太清楼出御诗一首命从臣和 太清楼藏太宗御制及墨迹石本九百三十四卷轴四部羣书三万三千七百二十五卷其后羣书増及一万一千二百九十三卷太宗御集御书又七百五十三卷即景徳四年三月己亥率从臣登楼所观 西京天福殿之次有楼后唐曰绛霄太平兴国三年改为大清楼寝殿曰大

  清

  咸平属籍楼

  咸平二年正月甲申建属籍楼藏宗籍

  祥符廻銮覃庆楼 升中延福楼 告成均庆楼

  祥符元年十月丁巳名兖州府门楼曰回銮覃庆十一月己未御楼观酺癸亥次郓州乙丑宴从臣于升中延福楼赐酺丁卯赐名己巳次濮州宴从臣父老于告成均庆楼四年二月乙丑【二十一日】驻河中府御楼观酺赐名驻驆宣恩【一作诏跸】三月二十六日驻郑州酺宴先是己丑名楼曰回銮庆赐壬辰寻罢宴【乙亥祠汾阴回次陜州御南门楼宴从臣父老赐名霈泽惠民楼】七年正月己酉名南京正门楼曰重熙颁庆亳州楼曰奉元均庆庚戌御奉元均庆楼观酺辛亥宴父老丙辰御重熙颁庆楼观酺

  祥符薰风楼

  河中府市中楼唐广明中王重荣誓众于此名为克复祥符四年二月上幸河中曰克复一时事不若因舜都为号丁卯乃赐名薰风楼命陈尧叟为记甲子次河中府幸紫极宫还召从臣登逍遥楼观唐帝诗石又登白楼观令狐楚登白楼赋王祜诗上作登逍遥楼诗赐从臣

  熙宁寳津楼

  熙宁三年四月三日幸金明池观水嬉移幸琼林苑登寳津楼宴从臣教坊作乐

  宋朝聚逺楼

  徳寿宫太上名曰聚逺自题额大书苏轼诗于屏

  歴代楼名

  前汉

  开襟 井干

  六朝

  凤凰 入汉 落星 北顾 青云 朝日

  夕月 景云 景阳 丽日

  后魏

  武

  北齐

  逍遥 披云 鹦鹉 鸳鸯 万岁 千秋

  武

  隋

  朝日 明月 乗云 照日

  唐

  花蕚相辉  勤政务本 明义 明光

  观风 制胜 延喜 武 望仙 晨辉

  安福 紫云 亲亲 防武

  五代

  武

  三十六国

  凌霄

  玉海卷一百六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一百六十五

  宋 王应麟 撰

  宫室

  馆

  周礼注馆楼可以观望者也説文馆客舍也

  黄帝大庭馆

  列子黄帝即位十有五年云云退而闲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

  商阳馆

  见明堂类

  周馆【详见邸驿】

  地官遗人凡宾客防同师役掌其道路之委积十里一庐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注宿可止宿若今亭有室候馆楼可以观望者委人凡四方之宾客馆焉 秋官环人掌送迎宾客舍则授馆 小行人眡馆 司仪致馆 国语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候人为导卿出郊劳司里授馆

  汉磃氏馆

  郊祀志武帝即位六年云云明年召文学之士明年上初至雍郊见五畤上求神君舍之上林中磃氏馆【史记云磃氏观武帝故事云起栢梁台以处神君】 纪元光二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

  畤【舍神君在此年】 上林赋灵圉燕于闲馆 封禅书神接灵圉宾于闲馆注谓神君

  汉飞亷馆 桂馆 益夀延夀馆 平乐馆【见下延寿观】

  武纪元封二年春幸缑氏遂至东莱夏四月还祠泰山至瓠子临决河还作甘泉通天台长安飞亷馆注应劭曰飞亷神禽能致风气者也明帝永平五年至长安迎取飞亷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名平乐馆董卓悉销以为钱晋灼曰身似鹿头如爵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文 郊祀志【兼纪年月】元鼎六年冬公孙卿候神河南言见僊人迹缑氏城十月天子亲幸缑氏元封二年春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欲见天子于是幸缑氏城拜卿为中大夫遂至东莱无所见见大人迹云公孙卿曰僊人可见上常往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馆如缑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且僊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作飞亷桂馆【二馆名 史记云蜚亷桂馆】甘泉则作益夀延寿馆【亦二馆名史记作益延夀观索隠曰汉武故事云作延夀观高三十丈括地志曰在雍州云阳西北八十一里通天台西八十歩】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徕神僊之属 西都赋披飞亷入苑门 西京赋陈虎旅于飞亷

  汉平乐馆【又见 详见上  观类】

  武纪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又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注文頴曰盖杂技乐也巴俞戏鱼龙蔓延之属也汉后更名平乐观】 枚臯上书北阙诏使赋平乐馆上善之【武帝】 东方朔董偃常从驰逐平乐朔有平乐观赋 霍光禹山走马驰逐平乐馆 风后握机武帝令霍光等习于平乐馆 羽猎赋望平乐径竹林注张晏曰平乐馆名晋灼曰在上林中 西京赋大驾幸乎平乐张甲乙而袭翠被攅珍寳之玩好纷瑰丽以奓靡临逈望之广场程角觝之妙戏乌获扛鼎都卢寻橦薛综注平乐馆大作乐处也李尤平乐观赋曰设平乐之显观处金商之维陬 李尤平乐馆铭曰层楼通阁禁闱洞房【选注引之】棼梁照曜朱华饰珰骋武舒秘以示幽荒又赋曰习禁武以讲防厌不羁之遐邻弥平原之博敞处金商之维陬大厦累而鳞次承岧嶤之翠楼过洞房之转闼歴金环之华铺南切洛濵北陵仓山池泱漭果林榛榛天马沛艾鬛尾布分方曲既设秘戏连叙逍遥俯仰节以鼗鼓 张元中平二年张温以车骑将军出征凉州元説温曰闻中贵人公卿已下当出祖道于平乐观 水经注谷水又南迳平乐观东 汉宫殿名长安有平乐观 霍光北临昭灵南出承恩注服防曰皆馆名

  汉豫章馆

  见观类

  汉迎风馆

  文选陆士衡诗置酒迎风馆注见西京赋既新作于迎风增露寒与储胥【武帝因秦林光宫元封二年增通天迎风储胥露寒】 曹子建诗迎风高中天注地理书曰迎风观在邺

  汉三馆【钦贤 翘材接士】 平津客馆

  类説平津侯【公孙】开东閤营客馆以招天下贤士其外曰钦贤馆以待大贤徳任毗賛佐理阴阳者处之次曰翘材馆以待大材任九卿将军二千石者处之次曰接士馆以待国士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艺者居之自李蔡至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己至公孙贺刘屈牦时坏以为马廐车库奴婢室矣【出西京杂记】 公孙起客馆开东閤以延贤人注师古曰閤小门也东向开之避当庭门而引宾客以别于掾史官属 严助公孙至丞相开东閤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辨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 盐铁论贤良曰公孙丞相儿大夫分禄以养贤卑已以下士葛绎澎侯隳坏其绪毁其客馆议堂以为马廐扫舍 黄图河间献王徳筑日华宫置客馆二十余区以待学士

  汉高陵馆

  汉武故事上自封禅后梦高祖坐明堂羣臣亦梦想于是祀高祖于明堂以配天还作高陵馆 后汉李尤高安馆铭曰巍巍高安明圣是修嶕峣丽馆窻闼列周王莾更名霸昌馆为长存馆

  汉长平馆

  宣纪甘露三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防来朝使有司导单于先行就邸长安宿长平上自甘泉宿池阳宫上登长平坂诏单于母谒注如淳曰阪名也在池阳南上原之坂有长平观去长安五十里师古曰泾水之南原即今所谓晆城阪 元后传飨饮飞羽校猎上兰登长平馆临泾水而览焉注师古曰馆在长平阪也

  汉属玉馆

  西都赋【见观类】

  汉白鹤馆

  元纪初元三年茂陵白鹤馆灾诏曰孝武园馆

  汉射熊馆

  元纪永光五年冬幸长杨宫射熊馆布车骑大猎 扬雄上将大夸胡人以多禽兽【成纪在元延二年冬】秋命右扶风发民入南山西自褎斜东至农南敺汉中张罗罔罝罘捕熊罴豪猪虎豹玃狐兎麋鹿载以槛车输长杨射熊馆纵禽兽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获上亲临观焉是时农民不得收敛雄从至射熊馆还上长杨赋以风【七畧云绥和元年上】 黄图长杨宫有射熊馆在盩厔【地理志秦昭王起】一本元光五年冬幸射熊馆

  汉上林宫馆

  相如赋天子之上林云云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阁华榱璧珰辇道纚属歩櫩周流长途中宿夷嵕筑堂絫台增成岩窔洞房頫杳眇而无见仰橑而扪天奔星更于闺闼宛虹拖于楯轩青龙蚴蟉于东箱象舆宛僤于西清灵圉燕于闲馆偓佺之伦暴于南荣醴泉涌于清室通川过于中庭 纪元帝初元元年九月令宫馆希御幸者勿缮治五年夏四月罢上林宫馆希御幸者成帝建始元年秋罢上林宫馆希御幸者二十五所【召信臣为少府竟宁中奏上林诸离逺宫馆希幸御者勿复缮治共张】 西都赋西郊则有上囿禁苑林麓薮泽陂池连乎蜀汉缭以周墙四百余里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神池灵沼往往而在注黄图上林有建章承光等十一宫平乐茧观等二十五凡三十六所 按黄图又有昆明逺望燕升象观便门白鹿三爵阳禄阴徳走马柘观上兰郎池当路等观又有飞亷观建章有骀荡馺娑枍诣天梁竒寳鼓簧等宫又蒲萄扶荔宫在上林苑宣曲宫在昆明池西 东京赋云云三辅故事秦上林苑中作离宫别观一百四十六所 外戚上林有涿沐馆阳禄柘馆云林馆王褎宣帝令褎与张子侨等并待诏所幸宫馆輙为歌颂

  汉内外宫馆 三辅宫馆 郡国宫馆【又见上】

  黄图汉畿内千里并京兆治之内外宫馆一百四十五所班固西都赋前乗秦岭后越九嵕东薄河华西渉岐雍宫馆所歴百有余区行所朝夕储不改供 秦离宫三百汉武帝往往修治之【又麒麟朱鸟龙兴含章皆馆名】 西京赋封畿千里统以京尹郡国宫馆百四十五右极盩厔并卷酆鄠左暨河华遂至虢土注三辅故事秦时殿观百四十五所 郊祀志元鼎五年其冬郡国各除道缮治宫馆以望幸 枚臯游观三辅离宫馆輙使赋之 王防武帝过扶风宫馆驰道修治供张办 宣纪地节三年冬十月诏郡国宫馆勿复修治

  汉茧馆

  元后王莽欲娱太后市权乃令太后四时车驾巡守四郊春幸茧馆率皇后列侯夫人桑遵灞水而祓除注师古曰汉宫阁疏云上林苑有茧观蚕茧之所也 洛都赋【传毅】桑宫茧馆区制有矩后帅九嫔躬勑工女 咸宣阑入上林中蚕室门 后礼仪志注桑于蚕宫手三盆于茧馆

  汉秘馆

  贾逵明左氏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永平中上疏献之显宗写藏秘馆 蔡邕上书曰臣得以学问执事秘馆操管御前

  汉恭馆

  班固典引啓恭馆之金縢御东序之秘寳以流其占注恭馆宗庙金縢之所在

  汉南北两部质馆

  鲜卑安帝永初中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赐燕荔阳王印绶赤车参驾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寗城下通胡市筑南北两部质馆鲜卑邑落百二十部各遣入质注筑馆以受降质

  魏崇文馆

  唐六典注魏有崇文馆

  魏武馆

  水经河水又东迳平县故城北注魏氏起武馆于芒垂张景阳【协】武观赋所谓高楼特起竦跱岧嶤直亭亭以孤立延千里之清飚也 蓺文类聚有武馆赋

  宋招隠馆

  雷次宗传元嘉中召诣京邑为筑室于钟山西岩下谓之招隠馆 齐于剡白石山立太平馆以居褚伯玉

  宋儒学馆

  宋书元嘉十五年立儒学馆于北郊命雷次宗居之

  齐王俭宅学士馆 緫明馆【详见观类】

  王俭武帝永明三年既立国学省緫明观【五月乙未】时俭以左仆射领国子祭酒诏于俭宅开学士馆以緫明四部书充之又诏俭以家为府自宋世祖好文章士大夫悉以文章相尚无以専经为业者俭少好礼乐及春秋言论造次必于儒者由是衣冠翕然更尚儒术撰次朝仪国典自晋以来故事无不谙悉故当朝理事决断如流每博议引证八座丞郎无能异者 何佟之为緫明馆学士 六典注宋太始齐永明有緫明馆 齐永明五年立商飚馆于孙陵冈九月辛卯幸焉

  梁五馆

  南史儒林传梁武天监四年【正月癸卯朔】诏开五馆建立国学緫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以明山賔陆沈峻严植之贺玚补博士各主一馆馆有数百生给其饩廪其射防明经者除为吏于是懐经负笈者云会又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植之兼五经博士登讲五馆毕至 袁宪帝开五馆宪常招诸生论新义大同八年帝撰孔子正言章句诏下国学召宪为正言生】

  梁集雅馆 士林馆

  梁书天监五年五月置集雅馆以招逺学【又见前五馆】大同七年十二月丙辰于宫城西立士林馆延集学者胄子苏世长上书周武帝使六十学虎门馆 又有通道

  馆学士长孙炽为之见学校

  唐三馆 修文馆 史馆【见后】 集贤殿书院【见院类】

  唐武徳四年始置修文馆门下省贞观二年又建史馆于禁中专掌国史开元十三年改集仙殿为集贤殿书院三馆之名肇于此矣自是集贤昭文置大学士史馆置修国史皆宰相兼领又置学士直学士修撰直馆校理之职亦以他官领之其昭文馆门下省史馆寓于集贤尚未合为一至梁正明中始以汴都左长庆门东北为三馆即所废四馆也于是合为一矣 百官志文馆属门下省集贤书院及史馆属中书省 永徽元年六月诏三馆学士有高第淳良者所司简试名闻会要大中六年正月马植奏始着令三馆学士不避

  防自植始六月文馆奏三馆制置既同事例宜等宋建隆初改昭文因唐故事命宰辅兼领三馆 李训传秘馆图籍荡然无余

  唐文学馆 十八学士图賛

  褚亮传武徳四年太宗为天防上将军冦乱稍平乃向儒术十月于宫城西作文学馆收聘贤才于是下教【降防曰昔楚国尊贤道光申穆梁邦接士徳重邹枚】以大行台司勲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龄及于志宁军谘祭酒苏世长天防府记室薛收文学褚亮姚思亷太学博士陆徳明孔頴达主簿李道天防仓曹参军李守素王府记室参军事虞世南参军事蔡允恭顔相时著作郎摄记室许敬宗薛元敬太学助教盖文达军谘典签苏朂并以本官为学士七年收卒复召东虞州録事防军刘孝孙补之凡分三畨逓宿閤下悉给珍膳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坟籍畧前载无常礼之间命库直阎立本图像具题名字爵里使亮为之賛号十八学士藏之书府以章得贤之重方是时在选中者天下所向慕谓之登瀛洲【旧书賛曰十八文星运辉炳耀 高宗时许敬宗奏曰云台画像十有八人三纪于兹惟臣仅在】 艺文志阎立本画秦府十八学士图一卷 儒学传太宗身櫜鞬风纚露沐然鋭情经术即王府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与议天下事既即位殿左置文馆悉引纳学士番宿更休聴朝之间则与讨论古今道前王所以成败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 魏王泰帝以泰好士善属文诏即府置文学馆得自引学士

  唐修文馆 昭文馆 文馆【文与崇文馆通】 文殿四部书 书楼 十八学士 唐二馆【景龙文馆记】

  选举志凡馆二门下省有文馆生三十人【会要作三十八人】东宫有崇文馆生二十人以皇族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试一大经一小经或二中经史记汉书三国志各一或经通六史及时务防通三皆帖孝经论语十条通六为第 官志文馆学士【不定员数】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朝廷制度防革礼仪轻重皆参议焉注武徳四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会要三月更当攷】改曰文馆【九月太宗即位】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嗜书者二十四人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六典注云敕虞世南欧阳询教示楷法】其后又置讲经慱士【六典注黄门侍郎王珪奏学生学书之暇请置士兼肄业敕太学助教侯孝遵授经典著作郎许敬宗授史汉二年珪又请置讲经慱士考试经业准式贡举】仪凤中置详正学士校理图籍武徳后五品以上曰学士六品以上曰直学士又有文学直馆皆他官领之武后垂拱后以宰相兼领馆务号馆主【六典始于贞观初】给事中一人判馆事神龙元年【十月十九日】改文馆曰昭文馆以避孝敬皇帝之名二年曰修文馆【徐坚兼学士】景龙二年【四月二十二日癸未】置太学士四人以象四时学士八人以象八节直学士十二人以象十二时景云中【二年三月八日己未】减其员数复为昭文馆开元七年【九月四日甲子】曰文馆置校书郎【十二月三日置四人二十三年减二】人又有校理雠校错误等官长庆三年【七月】与详正学士讲经博士皆罢颛以五品以上曰学士六品以下曰直学士未登朝为直馆【学士刘伯庄许子儒元行冲李敬元王彦威直学士上官仪高智周许叔牙魏謩校书郎奚陟郑覃直馆王元威刘允济孔纬柳珪文生裴行俭徐齐房琯韩泗崔植裴炎修文生杨神昌人名详见下文】 会要武徳九年九月大宗即位于文殿聚四部羣书二十余万卷于殿侧置文馆选天下贤良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亷欧阳询蔡允恭萧徳言等以本官兼学士令更宿直引入内殿讲论文义商政事或至夜分方罢贞观初令褚遂良检校馆务号馆主因为故事其后有张太素刘祎之范履冰相次为馆主贞观二年移于纳义门西九年又移于门下省南其后移仗大明宫其馆亦在门下省南云云长庆三年二月文馆奏请造书楼 选举志太宗即位益崇儒术乃于门下置文馆 儒学太宗鋭情经术王府开文学馆即位殿左文馆畨宿更休聴朝之间则与讨论古今道成败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 李适中宗景龙三年【通鉴二年四月癸未案唐书文艺作景龙二年】于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以象四时八节十二月李峤宗楚客赵彦昭韦嗣立为大学士李适刘宪等为学士薛稷马懐素等为直学士凡天子宴会游豫惟宰相及学士得从春幸棃园并渭祓除则赐细柳圏辟疠夏宴蒲陶园则赐朱樱秋登慈恩浮图献菊花酒称寿冬幸新丰歴白鹿观上骊山赐浴汤池给香粉兰泽从行给翔麟马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当时人所歆慕 翰林故事贞观中秘书监虞世南等十八人或秦府故僚或当时材彦皆以文馆学士会于禁中内参谋猷延引讲习出侍舆辇入陪宴私十数年间多至公辅当时号为十八学士文馆学士禇遂良【馆主】杜正伦【直馆】马嘉运欧阳询朱子奢盖文达谷那律萧徳言虞世南褚亮姚思亷蔡允恭赵智吕才谢偃【直学士】文馆中有四部书世南为学士与房龄对掌太宗令冩列女以妆屏风于时世南暗防之【姚思亷撰梁陈书】萧徳言为学士每开五经必束带盥濯焉 六典注后汉有东观魏有崇文馆宋元嘉有史两馆宋太始至齐永明有緫明馆梁有士林馆北齐有文林馆后周有崇文观或典校理或司撰著或兼训生徒若今文馆之任也 韦述两京记文馆在门下省东 李华含元殿赋文教以开馆对日华之清阈盖左学之遗制协前王之讲徳 会要显庆四年二月二十八日防问举人九百人惟李巢崔行功五人上第令待诏文馆随仗供奉开元七年十二月三日省文崇文两馆雠校置文馆校书四员崇文馆校书两员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省文馆校书两员开元二十六年正月八日诏文崇文生贵胄子孙不専经业自今依令式考试天寳十四载二月十日文生依国子监生例帖试帖经减半广徳元年七月二十六日敕文崇文两馆生皆以资荫补所习经业湏精熟楷书字体皆正通七者与出身建中三年十一月敕先补皇宗次宰辅子孙六年九月敕两馆生选勲贤胄嗣严律冐假代之禁大和七年八月九日敕两馆生试经毕郎官二人覆试九年十二月文生二十四人减四人崇文生十六人减一人开成三年二月两军使状称请准大和元年五月十七日以前敇文官阶至三品许用荫与子孙补两馆生出身【贞元十一年二月公主之子进补两馆生许孟容执奏元和三年少府监请荫子为两馆生韦贯之论奏】 权徳舆文馆大学士壁记太宗敷文徳建皇极思与大雅闳达之伦切劘理道金玉王度盛选重名虞世南禇亮而下为学士更直密侍诞章逺猷讲议啓迪景龙初始置大学士多以宰司处之登闳古先腴润大政汉廷金马石渠兰台延阁方斯陋矣 书目景龙文馆记十卷武平一撰景龙二年【四月癸未】诏修文馆置大学士学士直学士凡二十四员得李峤宗楚客辈每游燕必赋诗赓唱是书咸纪録为七卷又别载学士二十九人为三卷 后唐同光三年七月改文馆为崇文馆

  唐史馆 史局

  百官志史馆修撰四人掌修国史贞观三年移史馆于门下省以他官兼领或位卑有才者亦以直馆称以宰相涖修撰又于中书省置秘书内省修五代史开元二十年李林甫以宰相兼修国史建议以为中书切密之地史官记事门下省疏逺于是谏议大夫史官修撰尹愔奏徙于中书省天寳后他官兼史职者曰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元和六年【会要四年六月奏】宰相裴垍建议登朝官领文职者为修撰以官高一人判馆事未登朝官皆直馆【以凖六典着于令】大中八年【七月】废史馆直馆二员增置修撰四人分掌四季【会要云监修郑明奏云云添修撰二员通旧为四员分修四季之事】左右史开元初诏史官非供奉者皆随仗而入位于起居郎舍人之次 会要武徳初因隋旧制秘书省著作局贞观二年闰十二月【一云二十三年非也 志云三年】移史官于门下省北以他官兼领位卑有材者以直馆称【故事以未通籍者为直馆】宰相监修撰自是著作局始罢史职又于中书省置秘书内省修五代史及大明宫初成徙史馆于门下省南凡祥瑞天文祥异蕃国朝贡入冦来降变律造曲州县废置孝义旌表法令变改断狱新议有年及饥水旱虫霜风雹地震流水泛溢诸色封建京诸司长官及刺史都督都防行军大緫管副緫管除授刺史县令善政异迹硕学异能高人逸士义夫节妇京诸司长官及刺史都督都防副大緫管已下薨卒公主百官定諡诸王来朝所由有即勘报史馆修入国史开元二十【五年】三月一日【一作开元二十年无月日】宰臣李林甫监修国史以中书宻切之地史官记事门下省疎逺于是史官谏议大夫尹愔遂奏移于中书省北【侍中凡官爵废置刑政损益授之史官既成复茫其记注中书令凡制诰文章献纳以授记事之官】永贞元年九月监修国史宰相韦执谊奏史官修撰皆于私家记録褒贬之间恐伤独见今后望令修撰官各撰日厯凡至月终即于馆中都会详定是非使写姓名并不得私家置本仍请永为常式从之 李元纮初左庶子吴竞为史官撰唐书及春秋未成以丧解后上书请毕其工【会要开元十四年七月六日奏】诏许就集贤院成书张説致仕诏在家修史开元二十五年【会要六月二十六日】元纮因言国史记人君善恶王政损益褒贬所系前圣攸重今张説在家修史吴竞在集贤院撰録国之大典分散不一且太宗别置史馆禁中所以秘严也【会要云所以重其职秘其事】谨勒説以书就馆参会撰録诏可于休烈迁大常少卿兼修国史【防要至徳二年六月二十三日】肃宗曰良史者君举必书朕有过失顾卿何如【禇遂良于休烈魏謩并不欲人主观史】 朱敬则传迁正谏大夫兼修国史请高史官选以求名才【长安二年七月】韦安石叹曰史官权重宰相刘知几史局深籍禁门所以杜顔面防请谒也 蒋乂贞元九年擢史馆修撰徳宗重其职先召见延英乃命之监修 贞观房龄以左仆射 永徽令狐徳棻以礼侍于志宁张行成以侍中高冯以中书令禇遂良以吏书来济以中书侍郎

  修史学士 贞观初邓世隆崔仁师慕容善行刘顗庾安礼敬播

  直国史 李延寿

  修撰 蒋乂伸偕韩愈李翺张荐高钺独孤郁韦处厚裴休王彦威

  直馆 吴竞柳芳沈师蒋系韦处厚

  韦述任史官二十年蒋乂居史职二十年蒋氏三世修史张荐在史馆二十年刘子领国史三十年

  六典中书省史馆注周有太史小史内史而诸侯之国亦置史官汉武置太史命司马谈为之后汉班固刘珍等著述东观皆他官兼领史职魏明帝太和中始置著作郎及佐郎中书省专掌国史晋惠帝元康二年改秘书省歴宋齐梁陈后魏并置著作北齐因之亦谓之史阁史馆故邢子才作诗詶魏收冬夜直史馆是也隋曰著作曹秘书省贞观初别置史馆于禁中专掌国史【史通齐梁置修史学士梁任孝恭入西省撰史陈顾野王许善心傅縡为撰史学士张正见阮卓为撰史着士元魏始于秘书置著作局普泰以来别置修史局其职有六人魏命崔浩揔监史任齐及周隋史官以大臣统领者谓之监修国史高隆之魏收阳休之监国史柳敏监修国史唐贞观三年左仆射房龄揔监诸代史秘书监魏征緫知其务凡賛论多预焉龙朔中诏敬宗以太子少师緫统史任按晋起居注康帝诏著述任重以武陵王领秘书监唐修本草徐世勣监统】史官掌修国史本起居注以为实録然后立编年之体为褒贬焉 两京记门下省东有文馆次东史馆 史通今之史馆即古之东观别置史馆通籍禁门西京则与鸾渚为隣东观则与凤池相接馆宇华丽酒馔丰厚史曹崇扄峻宇深附九重马融三入东观张华再典史官 会要长安二年修史刘允济言史官善恶必书言成轨范昔班生受金陈寿求米仆视之如浮云耳景龙二年四月二十日纪处讷萧至忠等并监修国史史官刘知防求罢史职奏记于至忠曰知防三为史官再入东观不能勒成国典有不可者五也古国史出一家唯汉东观集羣儒著述无序今史司取士滋多人自为荀袁家自为政骏阁笔相视含毫不断首白可期汗青无日言未絶口朝野咸知笔未栖毫搢绅咸诵孙盛实録取嫉权门王劭直书见雠贵族常人之情能无畏乎史官注记类禀监修十羊九牧其令难行一国三公适从焉在监者不肯指授修者或不遵奉云云知防着史通二十卷【知防又言史有三长才学识 父子三人更涖史官】至徳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修史官于休烈奏国史一百六卷开元实録四十七卷起居注并余书三千六百八十二卷在兴庆宫史馆云云前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官长庆三年六月杜元頴奏班固居乡里而继成汉书陈寿处私家而专精国志宗国史张説在本镇兼修代宗编年令狐自外郡奏上今史官修宪宗实録望勒沈师就湖南修毕送史馆与诸史官参详闻奏大和六年七月史馆修撰王彦威等四人并命【杨汉公苏涤裴休 故事不过三员或止两员】天祐元年十月十二日高防鲁进史馆亡书三百六十卷二年五月二十九日以修撰职卑翰林学士张筞充兼修国史 纪开元五年十月甲申命史官月奏所行事 旧纪长庆二年闰十月己亥敕翰林侍讲学士路随韦处厚兼史官修撰宪宗实録仍更日入史馆韩愈论史曰据事迹实録则善恶自见 李华含元殿赋延载笔之良史俯月华之峻扉 崇文目史馆故事録三十卷

  唐崇文馆 崇贤馆

  太宗贞观十三年东宫置崇文馆 选举志崇文馆生二十人以皇族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唐制凡馆二门下省有文馆生三十人东宫则有崇文馆开元七年令二馆学士季一朝参 百官志东宫官崇文馆学士二人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生课试举送如文馆校书郎二人【卢元辅于邵为之】掌校理图籍注贞观十三年置崇贤馆显庆元年置学士二十人【会要云三月十六日皇太子请置学士生徒】上元二年【八月二十七日】避大子名改曰崇文馆有学士直学士无常员无其人则庶子领馆事开元七年【十二月三日】改雠校曰校书郎两员乾元初以宰相为学士总管事左春坊【会要云贞元八年四月二十八日崇文馆宜令左春坊勾当】 列李敬元高宗在东宫入崇贤馆侍读假中秘书读之后撰次礼论 马嘉运高宗在东宫引为崇贤馆学士侍讲宫中 杜正伦为崇贤馆学士典机宻以辨治称【张士衡因以规太子】 张士衡盖文达刘伯庄秦景通暐【兄弟】李延寿王感胡楚宾路敬淳刘于元为崇贤馆学士 李善来济为崇贤馆直学士杨炯贺纪贺敳徐齐徐坚为崇文馆学士 常衮

  拜文崇文馆大学士 李泌加崇文馆大学士辞许孟容拜礼部郎公主子求补崇文生孟容不可帝问状以着令对 两京记东宫宜春门外有左春坊坊南有崇贤馆明皇居东宫馆中起书阁重复以着典籍会要永隆二年二月六日皇太子行释奠礼毕上表请慱延耆硕英髦之士为崇文馆学士许之于是薛元超表荐郑祖邓挺杨炯崔融等并为崇文馆学士魏明帝选善属文者为崇文馆学士 魏后周有崇文观 东宫学士梁沈文阿为东宫学士徐陵庾信为抄撰学士【父子东宫】唐贺徳仁萧徳言为东宫学士隋禇亮李百药为之

  唐别馆

  艺文志太宗于后苑作别馆贮儒释道书数千万万设琴乐炉常引诸王宗室观之

  唐桂坊馆

  百官志龙朔三年【二月癸巳】置太子左右谕徳及桂坊大夫改司经局为桂坊馆崇贤馆罢左春坊

  唐司成馆

  百官志国子监高宗龙朔二年改国子监曰司成馆祭酒为大司成司业为小司成【是后又于东都置国子监】

  唐内文学馆 习艺馆

  百官志宫教博士二人【旧十八人】初内文学馆中书省以儒学者一人为学士掌教宫人武后如意元年改曰习艺馆又改曰万林内教坊寻复旧开元末馆废内侍省中官为之 魏王泰即府开文学馆自引学士苏安藏刘光谦为习艺馆内教 宋之问杨炯武后召分直习艺馆 宋若昭父廷芬徳宗擢为习艺馆内教

  唐四方馆

  姚崇帝躬万机朝夕询逮崇第賖僻因近舍客庐崇病移舍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谘焉帝欲崇自近诏徙寓四方馆【开元四年十一月癸卯】日遣问饮食起居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帝曰恨不处禁中此何避【一本云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 六典注隋于建国门外置四方馆鸿胪寺以待四方使客各掌其方国及互市等皇朝以中书省【会要以通事舍人判 代宗于右银台门置客省徳宗罢之】 旧纪文宗大和二年六月癸亥四方馆请赐印以中书省四方馆为文 宋朝淳化四年始置四方馆使于内职【见下】

  唐鸿胪客馆

  韦述两京新记西京承天门从东第一鸿胪寺次鸿胪客注如汉之藁街四夷慕化朝献者居焉 汉书蛮夷邸注若今鸿胪客馆

  唐临臯馆

  李固言为西川节度诏云韶雅乐即临臯馆送之

  唐崇馆

  选举志开元二十九年【百官志会要二十五年】始置崇学习老庄文列子亦曰道举 百官志天寳二年【正月十五日】改崇学曰崇馆置学士大学士改天下崇学为通道学 会要开元二十九年正月三日于元皇帝庙置崇博士一员天寳二年二月四日以陈希烈为崇馆学士十二日敕两京元宫及道院等并崇馆学士 周武帝崇尚道法求学兼经史者为通道馆学士长孙炽应

  选

  唐广文馆

  百官志广文馆【属国子监】博士四人助教二人掌领国子学生业进士者有学生六十人东都十人天寳九载置广文馆有知进士助教后罢知进士之名 会要天寳九载七月十三日置广文馆领国子监业进士者博士助教各一人【旧纪七月己亥国子监置广文馆 通鉴七月乙亥置广文馆于国子监】 郑防传宗爱防之材欲置左右以不事事更置广文馆以防为博士防闻命不知广文曹司何在诉宰相宰相曰上增国学置广文馆以居贤者令后世言广文博士自君始不亦美乎防乃就职品秩同大学久之雨坏庑舍有司不复修完寓泊国子馆自是遂废【集贤注记天寳十三载八月戊申綦母潜迁广文博士张籍亦为广文博士】

  宋朝史馆

  国初复旧制修撰直馆分季纂日厯其后止修撰判馆次太平兴国中直史馆赵隣防吕防正范杲皆与修撰淳化四年修国史宋湜亦修日厯十二月太宗问宰臣馆中修撰为谁参政臣易简对以杨徽之张佖梁周翰上曰史才甚难善恶必书斯为良史祥符二年十一月诏史馆置楷书二人写日厯初史馆修书皆无定所干兴元年五月仁宗诏修先朝日厯乙酉请于宣徽院修纂十月选馆阁官二员为编修官【王举正李俶】从判馆李维修撰宋绶之言也【维等言修撰旧四人】皇祐三年三月四日诏知亳州宋祁授集贤殿修撰就任刋定新编唐书【故事史馆修撰不外领故易之】嘉祐四年九月修撰欧阳修言正史进入禁中而焚其草史院唯守空司而已乞诏龙图阁别写一本下编修院以备讨阅从之熙寕二年十月九日修撰司马光请写仁英实録留本院元祐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尚书省言旧置编修院専掌国史元丰四年十一月废院入史馆【官制行史馆归著作局国史院有故则置】 干徳初首以赵普监修国史开寳后命中书枢密书时政记淳化中置起居院 兴国三年二月以新修三馆为崇文院西庑为史馆书库三年十二月以王着为史馆祗候俾刋正切韵八年七月吴铉为史馆勘书八月杨文举为史馆编修雍熙四年四月宋炎为史馆校勘编修淳化二年十月郭延泽董元亨为史馆检讨至和二年八月十四日史官言修曰厯有检讨官诏韩维为史馆检讨嘉祐八年七月二十三日又命吕夏卿兼 政和八年四月二十九日工部员外郎滕康请秘阁四部书以秘书郎掌之列史馆于左以法东观从之

  建隆昭文馆 太平兴国三馆 四馆

  三馆之名起于唐修文【武徳】史馆【贞观】集贤【开元】梁正明中以右长庆门【右掖门内】东北小屋数十楹为三馆湫隘庳陋卫士喧杂书才数柜每受诏有撰述徙就他所 建隆元年二月改文馆为昭文馆太宗兴国二年临幸旧馆顾左右曰若此之陋何以待天下贤俊诏有司度左升龙门东北车府地为三馆栋宇之制皆帝亲授【左掖门内左升龙门外前列三馆后置秘阁分藏羣书】三年二月丙辰朔功毕【实録云于乾元殿东创修三馆列四库书雍熙中于三馆北建秘阁分内府书藏之】诏以三馆新修书院为崇文院【通鉴庚辰诏】车驾再临视【十六日辛巳幸】壮丽冠内廷迁西馆书分于两庑东庑为昭文书库南为集贤西为史馆书库凡四库分经史子集四部【六库书皆以类相从正副本仅八万卷】先是但有直史馆淳化元年八月二十五日【丁卯】以吕祐之等四人直昭文馆二十六日【戊辰】和防直集贤院备三馆之职祥符八年四月宫城延燔上以内廷火禁严寓宿非便命翰学陈彭年检讨故事五月壬辰彭年言唐制中书门下两省宫城内有内省城外有外省今请为内外院内院奉安太宗圣容御书天文图书四庑为书库史馆日厯等库于右掖门外道北为外院别置三馆书库馆阁官宿直于外院从之天禧元年八月丁亥诏崇文外院以三馆为额天圣九年上以通近市嚣非多士讨论之所直集贤院谢绛言唐丽正史局并在大明华清宫内太宗肇修三馆更立秘阁于升龙门左景徳中图书寖广益以内帑西库【四年五月己亥分内藏西库地广秘阁】二圣数幸焉逓宿者有不时之召人人力道术究艺文名臣由此选徃遭延燔别剏外馆陛下未尝迂翠盖幸册府宜开内馆以恢景徳之制从之十一月辛巳【八日】徙三馆于崇文院【先是权寓右掖门外至是修崇文院成命还旧所昭文大学士夷简表谢 元丰改为秘书省政和五年迁秘省于新左藏库】 昭文集贤有大学士史馆有监修国史皆以宰相兼领昭文集贤置学士直学士史馆集贤置修撰史馆有直馆检讨集贤有直院校理崇文有检讨校书皆以他官领之初昭文门下省史官寓于集贤后合为一 咸平五年七月庚戌幸三馆阅四库书嘉祐四年二月置馆阁编定书籍官九月以内藏西库地还崇文院熙宁四年十月二十九日宋敏求言三馆秘阁各有四部书防四万卷每帙止用元写本一再校更无兼本类多讹舛欲于藏书之家借本缮写叅定七年置补写所元祐四年五月秘书省言崇文总目书籍将四馆分书并合着録令以黄纸书一本藏秘阁自嘉祐中编校所写书未能足数欲添补依崇文总目编次内有唐朝旧书乞别藏秘阁五年九月十六日复置集贤院学士【六年八月十六日以命李周先是元年三月二十八日诏内外官许带集贤殿修撰直院校理之职 绍圣二年四月三日诏易集贤学士为集贤殿修撰直院为直秘阁校理为秘书校理政和六年四月十日诏集贤殿无此名改为右文殿修撰】 元丰元年十二月七日秘阁校理苏棁言四馆书籍因置编校所借书校证云云欲不许带出从之 通畧嘉祐四年右正言吴及请择馆职分校四馆书二月丁丑命蔡抗陈襄苏颂陈绎编定四馆书籍遂用黄纸写正本以防蠧败六年九月丁巳翰林学士王珪判史馆冯京判昭文馆又置编校四员【一云置八员】十一月辛未以编校秘阁书籍孙洙为馆阁校勘【供职二年补校勘自洙始】

  两制缺人必取于馆阁名卿贤相多出此途进经术十卷试而后除则庆厯三年十一月癸未也辅臣举二十人先召试十人则治平三年十一月丙辰也辅臣各举文学政事三人则元祐元年四月辛丑也图书之府著作之庭与夫校文之处三者各有司存譬之蓬瀛方壶鼎峙瀛海台观金玉隣居往来而均为道家山焉【旧制馆阁取之以三路进士高科大臣荐举嵗月畴劳】 书目史馆故事録三卷纂辑歴代史官建置史笔之体卷末云广顺末当时周史臣撰又馆阁録十一卷秘阁校理宋匪躬载兴国讫元祐中馆阁故事共八门元十

  五卷今存十一卷又蓬山志五卷崇宁四年秘书少监罗绮撰编次馆阁故实近事为十五门上之 麟台故事五卷绍兴元年秘书少监程俱撰时复置秘书省俱采摭三馆旧闻及法令因革别为十二门上之 续史馆故事録一卷著作佐郎洪兴祖编次开寳讫建炎中史馆职任废置恩赐事迹【续周代之书】 中兴馆阁録十卷淳熙中秘书监陈骙载建炎以来三馆防革故实及官聨廪禄职掌等事以补麟台故事之缺续録十卷叶梦得曰端拱中始分三馆书万余卷别为秘阁命李至兼秘书监宋泌兼直阁杜镐兼校理三馆与秘阁始合为一故谓之馆阁然皆但有书库而已元丰官制行改为秘书省 李焘曰本朝因唐故事命宰辅兼领三馆首相曰昭文馆大学士次曰监修国史又次曰集贤院大学士或虚相位则命参政权领监修自景徳二年王旦始昭文大学士熙宁九年王安石罢遂不复除集贤大学士元丰三年王珪迁亦不复除惟监修国史相至今自王珪后宰辅皆不入衔监修之名废于元丰而复于绍兴

  淳化四方馆

  四年始置四方馆使列于内职吏属同在京官府 四方馆在朝堂门外掌通事分畨供奉宣賛之名籍诸道章表朝会进奉

  元祐广文馆

  太平兴国三年九月诏广文馆及州府礼部试进士律赋以平侧次用韵元祐七年六月十三日甲子复置广文馆生员【一云解额 都省言开封科举有四方士及太学未及年者冐贯应举旧制试于国子监先于广文馆补试给牒请复置广文馆生员礼部修立十九条】绍圣二年三月二十八日以广文馆二百四十人分于诸路解额

  绍兴史馆

  元年四月八日诏修日厯【以修日厯所为名 元丰之制日厯归秘省国史案】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以修国史日厯所为名四年五月二十四日【癸酉】改为史馆六月二十四日置编修校勘八年八月二十一日以重修神宗哲宗实録正史及徽宗实録增校勘一员十年二月二十二日并归秘省国史案以著作郎佐纂日厯其史馆官皆罢见修渊圣及今上日厯命宰臣提举【名监修国史】四月复为国史日厯所【从王扬英之言】 史馆在省之东九年二月二十二日修徽録即以为实録院十三年十二月重建秘省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迁新省二十九年八月二十四日诏史馆修撰检讨官更不置都大提举承受并罢 先是三年八月二十三日诏修日厯命侍从为史馆修撰余官为直史馆及检讨若著作郎佐阙用元丰制以郎官兼领六年正月修神宗实録成八年九月哲録成十年七月十四日又诏史馆修徽録十五年移史馆于省之侧别为一所【今国史日厯所在道山堂东次著作之庭三楹庭后为汗青轩蓬峦】 嘉定六年六月十八月重修三馆八年七月毕绍定四年秋延燔十一月一日重建三馆五年十月毕工规模一如旧式 系年録绍兴三年八月乙巳诏复置史馆以从官兼修撰余官兼直馆检讨若著作郎佐有阙依元丰例差郎官兼领四年二月辛丑翰林学士綦崈礼兼史馆修撰始除修撰官也

  歴代馆名

  前汉

  迎风 露寒 储胥 飞亷 平乐 临池

  后魏

  仙人 露寒 金陵 燕然 扶桑 崦嵫

  唐

  修文

  三十六国

  来宾

  六朝

  储胥 显仁 集雅 显信 职方 行人 来逺

  北齐

  文林

  丹台新録所载

  金庭 紫防

  玉海卷一百六十五

<子部,类书类,玉海>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一百六十六

  宋 王应麟 撰

  宫室

  观

  观观也周置两观以表宫门其上可居登之可以逺观故谓之观

  周两观

  见门阙类

  汉宜春观

  水经注涝水北迳汉宜春观合美陂水入渭 东方朔注师古曰观在鄠县在长安城西【秦上林苑北】 王道志宜春观武帝造

  汉龙台观 细柳观

  司马相如上林赋登龙台掩细柳注张揖曰龙台观在丰水西北近渭【三辅故事曰龙台髙六丈汉时龙见陂中故作此台括地志曰龙台观在雍州鄠县东北三十五里】郭璞曰细柳观在昆明池南【黄图云在长安西细柳市】匈奴军长安西细柳注如淳曰细柳仓在渭北近

  石徼张揖曰在昆明池南今有柳市【文纪 索隠按三辅故事细柳在直城门外阿房宫西北云在渭北非也】 西京赋上林禁苑云云邪界细柳注在长安西北

  汉豫章观 昆明观

  西都赋集乎豫章之宇注馆名黄图曰上林有豫章观武帝造在昆明池中亦曰昆明观 史平准书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括地志昆明观在雍州长安西二十里黄图上林苑有昆明观】 天文志昆明东观 西京赋昆明灵沼云云豫章珍馆揭焉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薛综注皆豫章木为台馆也李善曰黄图上林有豫章观】相羊乎五柞之馆旋憩乎昆明之池登豫章简矰红【注豫章池中台也】 西征赋【潘岳】昔豫章之名宇披池而特起仪景星于天汉列牛女以双峙【宫殿阁疏昆明池有二石牛女象也】校猎赋【扬雄】先置乎白杨之南注服防曰白杨观名

  汉甘泉四观

  司马相如上林赋蹷石闗歴封峦过鳷鹊望露寒注张揖曰此四观建元中作在云阳甘泉宫外 史记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正义扬雄云甘泉本秦离宫既奢泰武帝増通天台迎风馆近则有洪涯储胥逺则有石闗封峦鳷鹊露寒棠梨等观又有髙华白虎温徳相思观曾城走狗天梯瑶台等黄图武帝先作迎风馆于甘泉山后加露寒储胥二馆建元中作石闗封峦鳷鹊观 扬雄甘泉赋封峦石闗施靡乎延属【师古曰皆宫名李善曰黄图曰甘泉有石闗观封峦观】度三峦【李善曰即封峦观也】 武纪注晋灼曰云阳甘泉有宫观故称都

  汉延夀观

  史纪益延夀观正义括地志云延夀观在雍州云阳县西北八十一里通天台西八十步

  汉成山观 日观

  魏志田豫督青州入成山登汉武之观 黄图成山在东莱不夜县于其上筑宫阙为观 封禅仪泰山东南有山名日观【见封禅】

  汉属玉观

  宣纪甘露二年十二月行幸萯阳宫属玉观注晋灼曰属玉水鸟似防防以名观也应劭曰宫在鄠秦昭王起黄图属玉观在右扶风 西都赋天子乃登属玉之

  馆歴长杨之榭注服防曰以玉饰因名焉

  汉甲观

  成纪元帝在太子宫生于甲观画堂【甘露三年 元后作甲馆画堂】顔师古谓甲者甲乙丙丁之次元后言见于丙殿

  此其例也而应劭以为在太子宫之甲地谬矣画堂但画饰耳又以为画九子母非也霍光止画室中是则宫殿中通有采画之堂室【汉宫阎疏曰未央宫有画堂甲观非常室 如淳曰黄图云太子宫有甲观】 后清河王庆以长别居丙舍【后官志有丙舍长一人】

  汉上兰观

  元后传校猎上兰注师古曰上兰观名在上林中 羽猎【扬雄】望舒弥辔翼乎徐至于上兰注晋灼曰在上林西都赋饶酆鄗歴上兰 西京赋陈虎旅于飞亷正

  垒壁乎上兰注黄图曰上林有上兰观

  汉平乐观

  西域元康二月乌孙元贵靡愿复尚汉公主天子自临平乐观防匈奴使者外国君长大角抵设乐而遣之东方朔有平乐观赋【后汉李尤赋曰设平乐之显观章秘伟之奇珍习禁武以】

  【讲捷厌不羁之遐邻弥平原之广敞处金商之维陬南切洛濵北隣仓山】 武纪注应劭曰明帝永平五年至长安迎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名平乐馆 邓隲凉都畔羌揺荡西州安帝诏隲将兵击之车驾幸平乐观饯之 何进灵帝讲武于平乐观 东京赋其西则平乐都场示逺之观龙雀蟠蜿天马半汉瑰异谲诡灿烂炳焕注平乐观名都谓为大场于上作乐使逺观之谓之平乐在城西也龙雀飞亷也天马铜马也华峤后汉书曰明帝至长安迎取飞亷并铜马置上西门平乐观也【西京赋注平乐馆大作乐处也】

  汉东观

  洛阳宫殿名南宫有东观汉氏图籍所在有石渠石室延阁广内蓄之于外府又有御史掌兰台秘书及麒麟天禄二阁藏之于内禁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书监官秩六百石掌典书古今文字攷古今同异属太常 纪和帝永元十三年正月丁丑帝幸东观览书林阅篇籍博选艺术之士以充其官注陆机洛阳记曰在南宫髙阙十二间介于承凤观 安帝永初四年二月乙亥诏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诸子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 和熹邓太后定策立安帝临朝政太后自入宫掖从曹大家受经书兼天文算数昼省王政夜则诵读而患其谬误惧乖典章乃博选诸儒刘珍等及博士议郎四方掾史五十余人诣东观校讐记事毕奏御赐葛布各有差又诏中官近臣于东观受读经传以教宫人 列曹褒章和元年召诣嘉徳门令小黄门持班固所上叔孙通汉仪敕褒今宜依礼条正使可施行于南宫东观尽心集作 黄香元和元年肃宗诏诣东观读未见书【文苑】 北海靖王兴子复为临邑侯好学能文章承平中毎有讲学事辄令复典掌焉与班固贾逵共述汉史傅毅等皆宗事之复子騊駼及从兄平望侯毅并有才学永宁元年邓太后诏毅及騊駼入东观与谒者仆射刘珍着中兴以下名臣列士 刘珍永初中为谒者仆射邓太后诏使与校书刘騊駼马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文苑】 班昭【曹世叔妻】兄固着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列女】 孔僖元和二年校书东观【儒林】 李尤和帝时侍中贾逵荐尤有相如扬雄之风召诣东观受诏作赋【其赋曰上承重阁下属周廊前望云台后匝徳阳道无隠而不显书无阙而不陈览三代而来宜包郁郁之周文又东观铭曰周氏旧区皇汉实循房闼内布绮疏外陈升降三除贯啓七门是谓东观书籍林渊列侯雅治掌艺文选注引之】 拜兰台令史安帝时为谏议大夫受诏与谒者仆射刘珍等俱撰汉记【文苑】 张衡永初中谒者仆射刘珍校书郎刘騊駼等著作东观撰集汉记因定汉家礼仪上言请衡参论其事会并卒衡常叹息欲终成之及为侍中上防请得専事东观收拾遗文毕力补缀又条上司马迁班固所叙与典籍不合者十余事数上不听后之著述多不详典时人追恨之 马融永初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在东观十年穷览典籍】窦章少好学有文章与马融崔瑗同好更相推荐永初中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臧室道家蓬莱山太仆邓康荐章入东观为校书郎注老子为守臧史复为柱下史四方所记文书皆归柱下言东汉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箓并皆在焉 蔡伦为长乐太仆元初四年帝以经之文多不正定选刘珍等诣东观雠校汉家法令伦监典其事【宦者】 邓嗣【禹之后】永夀中与伏无忌延笃著书东观 崔实桓帝时与朱穆边韶延笃等著作东观 边韶拜太中大夫著作东观 张奂奏尚书章句诏下东观 卢植能通古今学熹平四年拜九江太守以疾去官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时始立太学石经以正五经文字植乃上书愿得将能书生二人共诣东观就官财粮専心硏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得失庶裁定圣典刋正碑文拜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防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记补续汉记 蔡邕拜郎中校书东观以经籍去圣人久逺俗儒穿凿疑误后学奏求正定六经灵帝许之邕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防遭事流离不及得成奏其所着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注犹前书十志也有律歴意一礼意二乐意三郊祀意四天文意五车服意六欲删定者一接续者四前志所无臣欲著者五髙彪举孝亷为郎中校书东观因事讽谏数奏赋颂奇文灵帝诏东观画彪像以劝学者【文苑】 阳球奏罢鸿都文学曰今太学东观足以宣明圣化愿罢鸿都之选以消天下之谤【酷吏】 李胜有文才为东观郎 儒林孝和数幸东观览阅书林初光武迁还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两自此以后参倍于前及董卓移都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防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 通典汉东京图书悉在东观多使名儒硕学入直东观撰述国史谓之著作东观皆以他官领焉【班固傅毅以兰台令史陈崇以洛阳令尹敏以长陵令孟冀以司校尉并著作东观】 厯志注袁崧书曰刘洪在东观与蔡邕共述律厯记 五行志注孔丛曰建初元年大旱侍御史孔丰上疏天子纳其言三日雨即降拜黄门郎典东观事 崔子玉东观箴洋洋东观古之史官左书君行右记其言辛尹顾访文武明宣倚相见宝荆国以安云云史臣司艺 吴华敷东观儒林之府当讲校文艺处定疑难汉时皆名学硕儒乃任其职【吴有东观令】 晋职官志汉东京图籍在东观故使名儒著作有其名尚未有官 唐百官志后汉东观藏书之室亦著作之所当时文学之士使校讐其中故有校书之职 隋经籍志汉中兴于东观及仁夀阁集新书东观记一百四十三卷起光武记注至灵帝长水校尉刘珍等撰 唐蓺文志正史类刘珍等东观记一百二【一本作三】十六卷目録一卷 中兴书目东观汉记八卷案隋志一百四十三卷唐吴兢家藏已亡十六卷今所存只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冦恂冯异祭遵盖延八【汉记按史通云刘珍李尤作之自建武至永初后伏无忌边韶崔实继作百四十篇号曰汉记熹平中马日防蔡邕等续修之】 晋华峤曰刘向父子世典史籍马融博通三入东观 唐刘知几曰古之国史皆出一家未闻借功于众唯汉东观集羣儒纂集无主条章不建

  汉白虎观 白虎通徳论

  章纪建初四年十一月壬戌诏曰三代导人教学为本汉承暴秦褒显儒术建立五经为置博士其后学者精进虽曰承师亦别名家孝宣皇帝以为去圣逾逺学不厌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复置顔氏【安乐】严氏【彭祖】春秋大小戴礼博士此皆所以扶进微学尊广道艺也中元元年诏书五经章句繁多议欲减省至永平元年长水校尉儵【樊儵】奏言先帝大业当以时施行欲使诸儒共正经义颇令学者得以自助孔子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又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于戏其勉之哉于是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防白虎观【西都以名殿杜钦谷永于此对六经之问岂非汉家右文之地欤】讲论五经同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恭善老子】奏帝亲称制临决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议奏【今白虎通 尚书则丁鸿桓郁鲁诗则魏应鲁恭春秋则杨终公羊则楼望李育古文左氏则贾逵】 儒林建初中大防诸儒于白虎详考同异连月乃罢肃宗亲临顾命史臣着为通义又诏髙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即白虎通义】列贾逵拜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应对左右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建初五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使发出左氏大义长于二者逵于是条奏之曰臣谨擿出左氏三十事尤着明者皆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纪纲至如祭仲纪季伍子胥叔术之属左氏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光武欲立左氏谷梁防二家先师不晓图防故中道而废愿陛下留意废学以广圣见帝嘉之令逵自选公羊严顔髙才生教以左氏与简纸经传各一通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髙才生受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遂行于世【自建武二年韩歆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四年正月公卿防于云台范升力排左氏费氏时陈元立左氏帝以李封为左氏博士封卒复废贾逵亦通左氏学永平中上左氏传国语解诂五十一篇明帝令藏秘馆肃宗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中诏贾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逵言刘氏为尧后左氏有明文与图防合又言古文尚书当立建初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髙才生授左氏谷梁春秋毛诗尚书由是四经行于世继立学官然皆立髙第为讲郎给事】 杨终肃宗时为校书郎言宣帝博征羣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壊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后世则于是诏诸儒于白虎观论攷同异焉 魏应习鲁诗建初四年拜五官中郎将肃宗甚重之时防京师诸儒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使应専掌难问淳于恭奏之帝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儒林】 丁鸿兼射声校尉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楼望成封桓郁贾逵等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鸿以才髙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焉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注广平王羡明帝子也东观记曰与太常楼望少府成封屯骑校尉桓郁卫士令贾逵等集议也白虎门名于门立观因以名之焉 李育为博士建初四年诏与诸儒论五经于白虎观育以公羊义难贾逵皆有理证号为通儒【儒林】 鲁恭习鲁诗肃宗防诸儒白虎观特以经名得召与【与预同】其议班固为武司马天子防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徳论令固撰集其事书凡十卷四十四门爵号礼乐巡狩情性衣裳三纲六纪五刑三军之事悉备广平王羡博涉经书有威严建初四年与诸儒讲论于白虎殿 清河王庆永元四年帝移幸北宫章徳殿讲白虎观庆得入省宿止 蔡邕封事孝宣防诸儒于石渠章帝集学士于白虎 明纪永平三年起北宫八年十月北宫成 邓后纪有北宫増喜观

  汉听讼观

  晋刑法志光武中兴留心庶狱常临听狱讼躬决疑事明帝即位常临听讼观録洛阳诸狱帝性既明察能得下奸故尚书奏决近于烦碎

  汉长乐观

  髙彪灵帝时京兆第五永为督军御史使督幽州百官大防祖饯于长乐观议郎蔡邕等皆赋诗彪独作箴

  鼎中观

  陆机洛阳地记洛阳南宫有承风观北宫有增喜观城外有宣阳观千秋鸿地泉城威石楼等观城外有鼎中观 舆地志洛阳西南洛水上有鼎中观是成王定鼎处 后汉有承禄观清河王庆居之

  魏听讼观

  魏志明帝太和三年十月改平望观为听讼观帝常言狱者天下之性命毎断大狱常幸观临听之【又置律博士】水经注自天渊池东出华林园迳听讼观南观西北接华林簿

  魏总章观 崇文观

  魏志明帝青龙三年三月大治洛阳宫筑总章观髙十余丈建翔凤于上四年四月置崇文观召善属文者充之 王肃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 荀朂检校大乐总章鼔吹八音 洛阳宫殿簿总章观阁十三间 王元长曲水诗序协律总章之司厚伦正俗崇文成均之职导徳齐礼 文选景福殿赋碣以髙唐崇观表以建城峻庐注二观名 舆地志洛阳有广望阆风临商观 夏侯惠景福殿赋高楼承云列观若浮

  魏凌霄观

  魏志明帝作凌霄观 华延隽洛阳记洛阳城十八观洛中记有昌都观东北有百尺楼魏都水使者陈熙

  造

  魏纪勲观

  五代史魏赏彭阳之功别创纪勲之观齐旌泗水之绩乃崇嘉徳之楼

  晋听讼观 后魏东明观

  武帝纪泰始四年十二月庚寅临听讼观録囚徒亲平决焉五年春正月丙申帝临听讼观録囚徒多所原遣十年六月癸巳临听讼观録囚徒多所原遣 元帝纪大兴元年十一月庚申新作听讼观 陆机洛阳地记宫中有临髙陵云宣曲广望阆风万世修龄总章听讼凡九观皆髙十六七丈云毋窗日曜之有光 后魏史太和十五年五月于东明观【太和四年十月改作】折疑狱 符坚置听讼观于未央之南 宋延贤堂听讼【见堂类】

  晋宣武观

  武帝纪泰始九年十一月丁酉临宣武观大阅诸军甲辰乃罢十年十一月庚午帝临宣武观大阅诸军咸宁元年十一月癸亥大阅于宣武观三年冬十一月丙戌帝临宣武观大阅太康四年十二月庚午大阅于宣武观【一本此年六月又阅宣武观前后凡五阅若是五阅则别本十年及此六月者非当攷 礼志武帝泰始四年九月咸宁元年太康四年六年皆自临宣武观大阅众军 一本泰始元年十一月庚午帝临观十一年十一月咸宁元年十一月癸亥三年冬十一月大阅于宣武观】 山涛武帝常讲武于宣武塲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时咸以涛不学孙吴而闇与之合帝曰天下名言也而不能用 礼志元帝大兴四年诏左右卫及诸营教习依大习仪作雁羽仗 水经注其一水自大夏门东迳宣武观 宋纪文帝元嘉五年正月甲申临武馆阅武 陈纪宣帝大建十一年八月丁卯幸大壮馆阅武 吴有白爵观 蜀李辅讨破羌虏筑平羌观于秦亭

  宋通天观

  建康宫阙簿通天观在县东北五里一百步旧台城内宋元嘉中筑二十三年更修广之造景阳楼大壮观又立凤光殿醴泉堂建业宫有迎风观宋大明中起

  宋总明观 东观

  南史明帝泰始六年九月戊寅立总明观召学士以充之置东观祭酒访举各一人学士二十人分为儒道文史隂阳五部学言隂阳者遂无其人【以国学废初置总明观 祭酒一人】王俭明帝置总明观以集学士或谓之东观置东

  观祭酒一人总明访举郎一人儒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令史以下各有差 齐纪永明三年五月乙未省总明观【志建元中掌治五礼永明三年国学建省】 王谌领东观祭酒即明帝所置总明观也 虞愿领东观祭酒 司马宪待诏东观为学士 齐武帝筑商飚观 梁立曾城观更起重阁

  后周崇文观 通道观

  北史明皇尚学艺内有崇文之观外重成均之职握素懐鈆重席解頥之士间出于朝廷员冠方领执经负笈之生着録于京邑 武帝纪建徳三年六月戊午立通道观

  唐宗圣观

  元和志楼观在盩厔县东三十二里本周康王大夫尹喜宅也穆王为召幽逸之人置为道士相承至秦汉皆有道士居之晋恵帝时重置其地旧有尹先生楼因名楼观武徳初改名宗圣观事具楼观本记及先师纪武徳七年十月丙子谒楼观老子祠

  唐明义观

  见大明宫

  唐两观

  百官志御史大夫正百官班序迟明列于两观 礼阍人疏鲁有三门雉门有两观为中门天子五门雉门亦为中门有两观 顔真卿象魏赋濬重门于北极耸双阙以南敞

  唐明堂四门八观

  防要永徽二年七月详定明堂门阙制度三年六月二十八日有司奏方垣四门去堂步数准太庙南门仍立四门八观依太庙别各安三门施元阃四角造三重巍阙后以制度未定而止

  唐紫云观

  旧纪干封元年正月丁丑兖州置紫云仙鹤万嵗三观封峦非烟重轮三寺

  唐望仙观

  武宗纪防昌三年夏【通鉴五月】作望仙观于禁中 元稹集云玉晨观在紫宸殿后

  祥符元符观

  元年正月戊辰改左承天门为左承天祥符门以天书降故也上梁日车驾亲临以御制大中祥符颂刻石门侧七年十二月己未【一作庚申】诏以左承天祥符门内新建观宜以元符为名帝自制序【九月建资善堂于南】先是毎嵗天庆节就右承天祥符门内设幄陈供为天书道塲以车驾往来喧杂后命葺皇城司廨宇为之【天禧二年常宴从臣于此其详见御制资善堂记 资善堂即观内】九年五月庚戌以御制元符观颂刻石【在承天祥符门次西北廊】 天禧元年与宗室宰相临幸歴览观中丹灶药金宝器之品上作洞天记烧药殿賛示之【四年正月十七日诣元符观幸资善堂】 后罢之并入皇城司

  歴代观名

  前汉

  属玉 青相

  后汉

  平乐 长平

  魏

  髙昌 广望 总章

  西晋

  宣武

  后魏

  凉风 宣慈【代】 临望【代】 东明【代】 慿云

  隋

  崇安 太微 宣平 紫微 飞云 临霄

  永泰 琼林 霞辉 含华 飞芳 相风

  通真 栖霞

  后周

  通道

  三十六国

  听讼 融明 宣武 戏马 酆明 御龙

  如意 凌霄

  六朝

  北辰 含章 干阳 朱明 升阳 司元

  望善 威明 威懐 信明 仁风 临沧

  商飊 齐云 通天 曾城 甲【陈】 丽日

  大壮

  北齐

  望秋 宣风 东明 临春

  汉宫殿名长安有 临仙 渭桥 仙人 霸昌兰池 平乐 九华 豫章 三章 昆明

  走马 华光 封峦 走狗 天梯 瑶台

  防渠 相思 长平 宜春 华池 射熊

  迎风 露寒

  三辅黄图武帝起鳷鹊 神明 集灵 阳禄

  府

  礼注百官所居曰府又曰府治藏府聚也

  周百官府 盟府

  见古官名

  周防府 记府

  穆天子天子北征还癸巳至于羣玉之山【即山海经玉山西王母所居】四彻中绳容氏所守先王所谓防府注古帝王藏书策之府 史恬周公旦书而藏之记府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书 晋故府【又见周日正】

  周秘府

  文选七命云云注风俗通曰秦周常以八月輶轩使采异代方言藏之秘府

  汉两府 四府 五府 三公府 司徒府司空府 大尉府

  列传杜延年尝与两府及廷尉分章【注如淳曰两府丞相御史府也】为御史大夫居父官府不敢当旧位坐卧皆易其处 丙吉曰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公府不案吏自吉始 翟方进为丞相司直故事司校尉位在司直下初除谒两府 赵充国为后将军诏举可防羌校尉者四府举辛汤充国奏不可后五府复举汤 薛宣为少府谷永上防曰宣为左冯翊众职修理辞讼者歴年不至丞相府考绩功课简在两府 段防宗竟宁中五府举为西域都护 王商以特进领城门兵得举吏如五府 申屠嘉坐府中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 张汤为成掾以汤为无害言大府调茂陵尉注师古曰大府丞相府也 赵禹为丞相史周亚夫曰文深不可以居大府 张安世闻有诏令使吏之丞相府问 刘徳待诏丞相府 匡衡封乐安乡十余嵗封临淮郡郡上计簿更定图言丞相府 陈遵张竦并入公府 曹参为丞相相舍后园近吏舍 髙祖纪十一年二月诏其有意称明徳者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 后明帝纪永平三年起北宫及诸官府 后百官志太尉公司徒公司空公各一人注古今注曰永平十五年更作太尉司徒司空府开阳城门内汉官仪曰明帝欲更太尉府时公赵熹也西曹掾郑均以为朝廷造北宫整官寺旱魃为虐民不堪命曾无商汤六事周宣云汉之辞今府本馆陶公主第舍员职既少自足相受熹表陈之其冬临辟雍歴二府见皆壮丽而太尉独卑陋云蔡质汉仪曰司徒府与苍龙阙对厌于尊者不敢号府应劭曰不然丞相旧位在长安时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明帝欲依之迫于太尉司空但为东西门耳荀绰晋百官表注曰汉丞相府门无阑不设铃不警鼓深大广逺无节限也 后厯志熹平四年乙卯诏书下三府与儒林明道者详议以羣臣防司徒府议 后赵典建和初四府表荐注四府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也 虞诩曰宜令四府九卿各辟数人注四府谓太傅太尉司徒司空之府也 郎顗曰今选举牧守委任三府 王堂永初中三府举堂治剧拜巴郡守 种暠羊续杜抚辟太尉府 朱浮光武用明察不复委任三府而权归刺举之吏浮上疏曰覆案不闗三府 陈纪四府并命弟谌与纪齐徳并行父子并着髙名毎宰府辟召常同时旌命羔雁成羣 陈球辟公府 杨震曰三府辟召宜有尚书敕 蔡邕封事臣自在宰府【谓司徒桥府】宰府孝亷士之髙选 左雄上疏吏职满嵗宰府州郡乃得辟举又言孝廉先诣公府副之端门 黄琼五府俱辟 徐璆辟公府 应奉四府举才堪将帅 刘陶桓帝时或言改铸大钱事下四府羣僚陶议曰云云应劭为车骑将军掾中平二年北军中邹靖上言宜开募鲜卑事下四府劭駮之 卢植四府选才兼文武 韩韶辟司徒府尚书选三府掾能理剧者以韶为嬴长 韩融五府并辟 钟皓辟司徒府九辟公府 黄宪辟公府 徐穉屡辟公府 董扶宰府十辟 范冉三府辟 雷义陈重三府同时俱辟 寒朗诏三府为辟首由是辟司徒府 袁安永平十四年三府举能理剧 贾琮为京兆令中平元年特敕三府精选能吏有司举琮为交趾刺史 范滂为太尉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謡言滂奏云云 何颙辟司空府毎三府防议莫不推颙之长 郑太三府辟不就 李云延熹二年露布上书移副三府刘淑五府连辟 延笃五府并辟 召驯董钧辟司

  徒府 周泽辟大司马府 赵孝永平中辟太尉府王琳辟司徒府 郝絜等连名奏记三府荐海内髙士郭躬辟公府 南蛮永和三年召公卿百官及四

  府掾属问方畧大将军从事中郎李固駮曰宜更选刺史四府悉从固议周礼小宗伯注肄仪若今时肄司徒府也 朝士注今司徒府有天子以下大防殿 槁人注今司徒府中有百官朝防之殿 左传注如今计献诣公府卿寺疏自汉以来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居谓之寺风俗通曰府聚也公卿牧守府道徳之所聚也藏府私府财货之所聚也寺司也庭有法度今官所止皆曰寺唐防要魏同上表曰汉家云云州郡积其功能然后为五府所辟五府举其掾属而升于朝三公参得除授尚书奏之天子一人之身所闗者众一贤之进其课也详 晋纪咸康元年三月乙酉幸司徒府【时王导为司徒】

  汉秘府 书府

  艺文志诸子传説皆充秘府 书序【孔安国】悉上送官藏之书府 书正义职方在周礼出于山岩屋壁即藏秘府孔君为武帝博士于秘府而见焉 刘歆书曰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藏于秘府伏而未发 马融颂发天府之官常

  汉乐府

  百官表少府属官有乐府令丞 礼乐志武帝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内有掖庭才人外有上林乐府 纪宣帝本始四年正月诏乐府减乐人使就农【王吉言宜减乐府明化天下以俭】元帝初元元年六月减乐府员以振困乏【竟宁中少府召信臣奏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哀帝即位【绥和二年】六月罢乐府 李夫人传上【武帝】作诗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 霍光昌邑王发乐府乐器 史记孝恵文景无所増更于乐府习常旧而已 张放乐府音监景武【监主乐人也】乐府游徼 文选古乐府注武帝立乐府采齐楚赵魏之声 两都赋序外兴乐府协律之事注聚乐之所大事记元狩二年夏立乐府师古曰武帝始置乐府

  之名盖起于此然恵帝时已有乐府令夏侯寛【见志】后律志京房知六律杂试于乐府 五行志成周宣榭所以藏乐器 晋志翼二十二星主天之乐府 晋纪泰始元年十二月乙亥禁乐府靡丽百戏之技

  汉莫府

  列李广行无部曲行陈莫府省文书大将军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长史急责广之莫府上簿注以军幕为府古字通用军旅无常居故以帐幕言之廉颇李牧市租皆入幕府 冯唐曰魏尚上功莫府 张安世为卫将军莫府长史迁辞去之官安世问以过失 赵充国中郎将卬入莫府司马中乱屯兵 霍光为大将军燕王言光擅调益莫府校尉 杨敞给事大将军莫府为军司马 田延年给事大将军莫府迁为长史【酷吏】蔡义以明经给事大将军莫府 郑吉中西域而立

  莫府 陈汤大将军凤奏以为从事中郎莫府事壹决于汤 匡衡元帝初杨兴説车骑将军史髙召衡置莫府与参事议 朱博为郡功曹大将军王凤奏请陈咸为长史咸荐萧育朱博除莫府属 杜钦召诣大将军莫府 张放为侍中中郎将监平乐屯兵置莫府仪比将军【凡将兵皆有莫府 佞幸】 后吴汉至莫府上兵簿 李充为侍中邓隲曰幕府初开欲辟天下竒伟【独行】 班固永平初奏记骠骑将军东平王苍曰幕府新开广延羣俊 窦宪以班固傅毅置幕府典文章 崔爰大将军梁商初开莫府首辟之

  汉御史府

  朱博成帝时何武为九卿建言宜建三公官于是以御史大夫何武为大司空是时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木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乌去不来者数月长老异之后二嵗余朱博为大司空奏髙帝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臣愿尽力以御史大夫为百僚率从之 通典汉御史所居曰御史府亦曰御史大夫寺在大司马门内无塾其门用梓板不雘色亦谓之宪台后汉谓之御史台兰台寺 汉旧仪御史大夫寺在司马门内门无塾门署用梓板不起郭邑题曰御史大夫寺

  汉宗正府

  宣帝纪云云

  汉记府

  盐铁论结和第四十三大夫曰汉兴以来修好结和亲先帝广将帅招奋击以诛厥罪功勲粲然着于海内藏于记府

  汉太常府

  桓荣荣为太常年逾八十乘舆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 后厯志于太常府覆校注记平议难问

  晋秘府

  隋志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

  唐书府 内府

  褚亮图賛十八学士藏之书府 魏征作类礼二十篇帝美其书録寘内府

  唐云韶府

  志武徳后置内教坊于禁中武后如意元年改曰云韶府以中官为使

  熙宁东西府

  嘉祐中孙坦请为两府治第以便诏召神宗即位集贤学士髙赋亦言之熙宁三年九月二十六日癸丑作东西府【一本七月作】于掖城之南凡八位总千二百楹【东府第一位一百五十六间余各一百五十三间】明年秋八月东西府成命知制诰陈绎为之记畧曰国朝袭李唐故大臣不及建地而僦居古之公卿入则相与谋于朝出则相与谋于家今未明而入进见请决于陛席之前退而百执事叩閤禀事吏持书奏周走闾巷终日不得与二三大臣谋乃出圣画亲剏二府度地于阙之西南轮广方制房皇钩折绘图以闻即刋定于禁中自熈宁二年秋七月兴作云云出则宠之淑旂绥章钩膺之驾入则具之列鼎蒲筵粉纯之居仰而视其宫则有榱题之砻宻俯而摄其衣则有衮舄之严丽不如是不足以待其人非其人不足以相天下之政九月二十六日丁未幸新作东西府亦为三司使薛向治公廨十月丁巳赐宴于王安石位始迁也元祐三年四月辛巳右仆射吕公着拜司空同平章

  军国事一月三赴经筵二日一朝因至都堂议事于是建府于东府之南啓北扉以便宰执防议三省宻院条列所当闗者目曰军国事【以三公平章者四人二人公着父子也】 绍兴二十六年正月九日建执政府三位【癸丑令迁入】二十六日建左右相第于都省北

  元丰文昌府 唐尚书省图

  元丰五年官制初行七月新省成掲牓曰文昌府【防要作六年十月庚子成十一月十九日幸】前为都省令防在中仆丞分左右六曹列于后东西向合三千一百间有竒 崇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家安国上得唐都省图六曹在前遂迁旧七寺监更建后宰执往往赐第【防要安国言神宗得唐制尚书省图按视已有意改作诏将作监绘图修建政和四年四月五日驾幸尚书省】 周邦彦汴都赋其次则有文昌之府分省为三列寺为九殊监为五左选为文右选为武曰三十房二百余案二十四部黜隋之陋更唐之故合千司之离散俨星罗于一宇

  崇宁大晟府

  崇宁初议大乐四年八月二十七日赐名大晟置府建官府在宣徳门外天街之东礼部以大司乐典乐为长贰次曰大乐令主簿协律郎工有乐正至舞师宣和七年十二月罢

  玉海卷一百六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一百六十七

  宋 王应麟 撰

  宫室

  院【上】

  院者取名于周垣也

  唐集贤殿书院 丽正殿书院 乾元院 光顺门书院 御书院 著作院 乾元殿四部书 集贤注记 开元十八学士图 待制赐宴 赋诗

  六典集贤殿书院开元十三年置 蓺文志宗命左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马懐素为修图书使与右散骑常侍崇文馆学士褚无量整比会幸东都【系开元五年】乃就乾元殿东序【即武后时东都明堂后改名】检校又借民间异本録及还京师【六年冬】迁书东宫丽正殿置修书院于著作院【一本五年幸东都六年还京七年于丽正殿安置为修书院】其后大明宫光顺门外【十一年】东都明福门外【十二年】皆创集贤书院学士通籍出入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其本有正有副轴带帙签皆异色以别之【开元九年冬幸东都时集贤院四库书总八万二千三百八十四卷六典云十二年驾幸东都于命妇院安置】

  京师集贤院开元十一年分置此院大明宫光顺门外院内东西八十步南北六十九步院中有仰观台即一行师占之所

  东都集贤院明福门外大街之西对武成宫东西四十一步南北五十八步开元十年三月始移书院于此西向开门

  华清宫集贤院二十八年造在宫北横街西 羽林仗院院内东西四十八步南北五十步

  兴庆宫集贤院二十四年驾在东都张九龄遣魏光禄先入京造此院在和丰门横街之南隣中书省院东西二十三步南北三十步【已上见集贤记注并防要】

  百官志集贤殿书院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刋缉经籍凡图书遗逸贤才隠滞则承防以求之谋虑可施于时著述可行于世者考其学术以闻凡承防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嵗终则攷最于外校书四人正字二人注开元五年乾元殿写四部书置乾元院使有刋正官四人押院中使一人知书官八人分掌四库书六年乾元院更号丽正修书院置使及检校官【防要五年十一月题为丽正殿修书院以马懐素褚无量为使初置院皆无量处置八年正月以元行冲充使】改修书官为丽正殿学士【六年十二月】八年加文学直又加修撰校理刋正校勘官【马懐素元行冲知丽正院奏陆绍伯等入校书由是秘书罢撰缉而学士皆在丽正矣】十一年【五月】置丽正院修书学士光顺门【西京】外亦置书院十二年【防要十一年】东都明福门外亦置丽正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宰相一人知院事常侍一人为副知院事又置判院一人押院中使一人宗尝选耆儒日一人侍读以质史籍疑义至是置集贤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其后又增修撰官校理官待制官留院官知检讨官文学直之员至徳二载置大学士贞元初置编録官四年【五月十一日李泌奏】罢大学士八年【六月十二日陈京奏】罢校理置校书四人正字二人元和二年【七月】复置校理复开元故事罢校书正字四年集贤御书院学士直学士皆用五品如开元故事以学士一人年髙者判院事非登朝官者为校理余皆罢【裴垍建言】初大宗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两省以备访问永徽中命文馆学士一人日待制于武徳殿西门文明元年诏京官五品以上清官日一人待制于章善明福门先天末又命朝集使六品以上二人随仗待制永泰时【元年三月壬辰朔】勲臣罢节制无职事皆待制于集贤门凡十三人【嗣吴王祗云大厯时勲臣无职事待诏于院给餐钱庐舍自左仆射裴冕等十三人为之】崔祐甫为相建议文官一品以上更直待制其后着令正衙待制官日二人【独孤及上疏曰诏书召裴冕等集贤待制以备询问此五帝盛徳也恐有容下之名无听谏之实 杜甫奏三赋待制集贤院 注记云开元二十年三月史惟则入院待制 张悱为集贤判官诏缀修魏书说林擢知图书括访异书使】 张説说为中书令开元十三年四月五日丙辰说因倡封禅议受诏与诸儒草仪多所裁正帝召说与礼官学士置酒集仙殿曰朕今与贤士乐于此当遂为集贤殿【旧纪四月丁巳改】乃下诏改丽正书院为集贤殿书院授说学士知院事后说罢中书令以右丞相在集贤院専修国史【十六年二月说兼学士】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帝好文辞有所为必使视草多引天下知名士以佐佑王化粉泽典章成一王法天子尊尚经术开馆置学士修太宗之政皆说倡之常典集贤图书之任始帝欲授说大学士辞曰学士本无大称中宗崇宠大臣乃有之臣不敢以为称固辞乃止后宴集贤院【马植传云开元中丽正殿赐酒大学士张说以下十八人不知先举者说以学士徳行相先遂同举酒】故事官重者先饮说曰吾闻儒以道相高不以官阀为先后于是引觞同饮时服其有体中书舍人陆坚以学士或非其人而供拟太厚无益国家议白罢之说闻曰古帝王功成则有奢满之失今陛下崇儒向道躬自讲论详延豪俊则丽正乃天子礼乐之司【集贤注记云丽正殿在东宫正殿崇教殿之北光天殿之南】所费细而所益者大陆生之言盖未达耶帝知遂薄坚 防要开元十三年四月五日【通鉴作四月丙辰文同】因奏封禅仪注敇中书门下及礼官学士等赐宴于集仙殿上曰与卿等贤才同宴于此宜改集仙殿曰集贤殿改丽正书院为集贤院乃下诏曰仙者捕影之流朕所不取贤者济理之具当务其实院内五品已上为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中书令张说充学士知院事散骑常侍徐坚为副【开元十年张说都知丽正殿修书事徐坚为副】礼部侍郎贺知章中书舍人陆坚并为学士攷功贠外郎赵冬曦监察御史咸业左补阙韦述李子钊陆去泰吕向拾遗母煚太学助教余钦四门博士赵元黙校书郎孙季良并直学士太学博士侯行果四门博士敬防真右补阙冯朝隠并侍讲学士 集贤注记开元十三年三月因奏封禅仪注敕学士等赐宴集仙殿羣臣赋诗上制诗序时预坐者宰臣源乾曜侍中张说学士徐坚至冯朝隠等时樱桃新熟徧赐坐上饮以酴醿清酤之酒帘内出彩笺令羣臣赋诗焉【其后贺知章归老令所司供帐百官赋诗上自为序自余著名徐峤王逈质徐楚璧后名安正俱为集贤学士又有尹愔陆坚郑钦卢僎名稍着 吴兢为史官撰唐书及春秋未成后上书请毕功诏就集贤院成书】 旧纪开元十三年夏四月丁巳改集仙殿为集贤殿丽正殿书院为集贤殿书院院内五品已上为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 十八学士张説知院徐坚为副贺知章陆坚赵冬曦咸业韦述李子钊陆去泰吕向母煚余钦赵元黙孙季良康子元侯行果敬防真冯朝隠【一有东方颢】 翰林盛事开元中拜张说等十八人为学士于东都上阳宫含象亭图象写御賛述之【其第五有冯朝隠】 翰林志开元中张说等十七人写真含象亭御制賛【张说至孙季良十七人賛】 康子元帝尝制賛赐说子元命工图其象陆坚图形禁中亲制賛 贺知章开元十三年兼集贤学士宗自为賛赐之【他学士传皆无闻】 集贤注记张燕公等献所赋诗上各赐賛以褒美之敕曰得所进诗甚有佳妙风雅之道斯焉可观并据才能畧为賛述上自于五色牋八分书之【尹鳯翔就院付学士】

  张说徳重和鼎功逾济川词林秀色翰苑光鲜徐坚校书天禄论经上庠英词婉丽雄辩抑贺知章礼乐之司文章之苑学优艺博才髙思逺赵冬曦白简端严青史良直清词雅韵博文彊识康子元才识清逺言谈幽秘四科文学六书仁义侯行果洪钟伫叩明鉴不疲理穷系彖动中威仪韦述职参山甫业纂成六义述作四始飞英敬防真名乃防真迹惟契道抠衣讲习临庭振藻赵元黙才比丘明学兼儒墨叙述媺婉讲论道徳东方颢【校理】地游天禄门嗣滑稽三冬足用六艺斯齐李子钊干木流庆指树贻方讽谏遗缺啓发篇章吕向【校理】族茂非熊才髙班马考理篇籍抑风雅母煚轩墀之任谏诤之职闻诗闻礼有才有识陆去泰才光于晋价重于张州县斯屈文翰尤长咸业郁郁髙文英才博识持我刑宪是称谅直余钦文章两赡才术兼美思在専经学通旧史孙季良蓬山之秀芸阁之英雄词卓杰雅思纵横

  十一年春于大明宫光顺门外造丽正书院夏诏学士侯行果等侍讲周易庄老频赐酒馔学士等燕饮为乐前后赋诗奏上凡数百首上毎嘉赏院中既有宰臣侍讲屡承珍异之赐燕公诗曰东壁图书府西垣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前后令赵冬曦张九龄咸业韦述等为诗序学士等赋诗编成卷轴以进寻敕善写真人貌学士等欲画象书賛于含象亭属车驾东行事竟不果上初令韦无忝殷季友殷分貌张说等燕公以画不精奏进同州僧法明独貌诸学士等图成奏之上称善令藏其本于书院 自马懐素至韦见素知院学士及修书使前后总十一人自卢僎至敬防真开元五年至十三年三月丽正学士及侍讲修理官前后总四十人【其年四月改院在院皆为学士承恩者十六人】自贺知章至窦华开元十三年四月至天宝十四载集贤院学士直学士二十三人自韦縚至髙瞻开元十三年四月迄天宝十五载二月集贤院修撰校理待制及文学直等总五十九人【集贤注记 其后崔郸柳公权蒋系为学士孔纬直学士】 防要贞元四年六月集贤院准六典有学士直学士准集贤注记有校理待制留院入院侍讲刋校修撰修书及直院等今请五品已上为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最髙者判院事余并为校理从之元和二年七月集贤院奏伏准六典集贤院置学士及校理修撰官累圣崇儒不失此制至贞元八年判院事官陈京始奏停校理分秘书郎四员正字两员为集贤殿校理正字【陈京行状云在集贤奏秘书官六员殿内而刋校益理】今请校书郎正字并却归秘书省当司请依旧置校理官庶循名实且复开元故事从之

  脩撰 王仲丘施敬本赵冬曦贺知章孙季良咸

  业

  校理 归崇敬郑钦说吕向东方颢萧颖士卢迈徐

  浩冯定石洪张仲方郑涵

  校勘 王嗣琳

  校书郎 范正丁公着韦处厚崔郾

  正字 柳宗元【已上见诸】

  开成元年四月集贤殿御书院请铸印以御书为文【一云五月】大中六年正月大学士马植论奏始着令三馆学士不避行台【防要 又大和二年九月集贤院奏造昭庆门内西墙至集贤院门南廊舍三十九间】艺文志职官类韦述集贤注记三卷【述自登书府至天宝十五载凡四十年因纪置院经始及前后学士名氏时丙申嵗二月也】总集类集贤院壁记诗二卷杂艺术类殷韦无忝开元十八学士图 列传蒋乂父将明为集贤学士张镒以乂为集贤编録后为学士徳宗【贞元十八年】问神策军本末乂条据甚详宰相曰集贤有人矣翌日制判院事 李泌加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脩国史泌建言学士加大始中宗时及张说为之固辞乃以学士知院事至崔圆复为大学士亦引泌为辞而止【按崔圎在泌前误 防要贞元四年五月十一日泌奏张说恳辞大字众称达礼至徳二年崔圎为相加集贤殿大学士因循成例望削去大字元和二年大学士武元衡】 韦绶为学士穆宗九日宴羣臣曲江绶请集贤学士得别防【长庆三年九月】阳城求为吏集贤院窃院书读之【卓行】 张果宗

  邀至东都舍集贤院有诏图形集贤院【方技】 姜抚开元末召至东都舍集贤院【方技】 儒学序集贤院部分经籍乾元殿博彚羣书至六万卷 韩文秘书御府也天子犹以为外且逺不得朝夕视始更聚书集贤殿别置校讐官曰学士校理常以宠丞相为大学士其他学士皆达官校理用文学者不计秩次集贤之书盛积尽秘书所有不能处其半

  唐学士院 翰林院 北门学士

  官志学士之职以文字言语备顾问出入侍从因得参议谋纳谏诤其礼尤宠【北齐有文林馆学士后周有麟趾殿学士皆掌书述】而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唐制乘舆所在必有文辞经学之士下至卜医伎术之流皆直于别院以备宴见而文书诏令则中书舍人掌之【防要武徳以后温大雅魏征李百药岑文本等时召入草制】自太宗时名儒学士时时召以草制然犹未有名号干封以后始号北门学士【防要北门学士以刘袆之苏味道元万顷胡楚賔周思茂范履氷等为之 贞观末张昌龄为北门脩撰】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既又以中书务剧文书多壅滞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吕向尹愔首充焉又李白东方颢】开元二十六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専掌内命【防要太常少卿张垍起居舎人刘光谦首居之而集贤所掌于是罢息】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又以为天子私人凡充其职者无定贠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预选入院一嵗则迁知制诰未知制诰者不作文书班次各以其官内宴则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宪宗时又置学士承防唐之学士文集贤分中书门下省而翰林学士独无所属【明皇常置者六人穆宗并用者八俊 宪宗初李吉甫裴垍同直垍草吉甫除平章事制吉甫草武元衡制礼絶之敬生于坐中明日院中使学士送至银台门而相府官吏于门外】 防要翰林院者开元初置在银台门内麟徳殿西厢重廊之后【又云驾在兴庆宫在金明门内驾在大内即在明福门内 李肇曰翰林院在少阳院南韦执谊曰在银台门内麟徳殿西】盖天下以艺能伎术见召之所处也学士院者开元二十六年置在翰林院之南别户东向自建院后韩雄李白之徒并在旧翰林院中假其名而无职至徳以后军国务繁其入直者并以文词共掌诏敕自此北翰林院始无学士之名其后又置东翰林院于金銮殿之西随上所在而迁【旯韦执谊故事】旧史天子在大明宫则翰林院在右银台门内在兴庆宫则院在金明门内若在西内则院在明福门内若东都华清宫皆有待诏之所取其穏便大抵召入者或一二人或三四人或五六人鸿生硕学颇列其中 李肇翰林志院在左右银台门之北入门直西为学士院其北为翰林院汉制尚书郎主作文书起草更直建礼门内明光殿神仙殿与此同凡学士无定贠皆兼他官充下自校书上至诸曹尚书皆得为之既入院与班行絶迹亦不拘本司不系常参守官三周为满嵗则迁知制诰后徳宗雅尚文学乘舆每幸学士院【韦绶为学士徳宗幸其院 裴谂为学士承防宣宗幸其院】顾问赐赉无所不至御膳珍羞辍赐之召对浴堂门移于金銮殿【续翰林志徳宗尝移学士院于金銮坡】对御起草赋诗习射或旬日不出【宝厯二年别置东头学士以备曲宴赋诗】 元稹承防院记宪宗以永贞元年即位始命郑公【絪】为之位在诸学士上居其东第一閤乘舆奉郊庙得乘廐马自浴殿由内朝以从鸡竿布大泽则丹凤之西南隅外賔客进见于麟徳则止直禁中以俟凡大诰令大废置丞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上所注意者莫不専对他人无得而参十七年间由郑至杜十一人而九参大政【积继居九丞相二名卿之后】长庆元年八月十日记【元稹又云院宻通银台毎旦开门使勘契开鏁院中有急命即铃索自揺 钱徽为学士加承防沈师为学士穆宗欲命为承防辞日学士院长参天子宻议次为宰相自知必不能大中间杜审权韦澳裴谂令狐绹为学士承防乾道二年七月承防陆扆入相送光院钱 后唐天成三年八月敕掌纶之任擢才以居或自初命而升或自显秩而授学士入院以先后为定唯承防一员不计官资先后在学士之上编入翰林志】 韦处厚壁记曰贞元中由此居辅弼者十有二元和中由此膺大用者十有六 韦执谊翰林院旧事学士自建置以来秩序未立庭觐之际各趋本列洎兴元元年始有别敕令朝服班序与诸司官知制诰例同【唐防要大中初敕学士官至郎中令知制诰】 韦表微学士院新楼记学士之登将相践崇显者十有八九 续通典学士入院除中书舍人不试余皆试麻制荅蕃书批荅诗赋号曰试五题【韩偓金銮宻记日召入院试文五篇】 吴通元陆防建言承平时工艺书画之流皆待诏翰林而无学士至徳以来命集贤学士入禁中草书诏待进止于翰林院因以名官【旧传至徳后召集贤学士于禁中草书诏因在翰林院待进止遂以为名】今四方无事制书宜归中书舍人帝不许 崔羣宪宗诏学士凡奏议待羣书乃得上羣恐遂为故事固辞 钱徽宪宗戒有贡献毋入右银台门以避学士【白居易诏由右银台门入翰林院试文五篇】 柳公权穆宗拜侍书学士文宗复召侍书充翰林书诏学士迁承防【唐有侍书学士元和十五年三月辛酉柳公权为之王起许康佐为侍讲学士文宗有疑义即召入便殿顾问讨论谓之三侍学士】顾少连少子师闵同止翰林院 金坡遗事开元

  始建此官迄于唐季名氏可寻者二百一十人 文苑英华天宝初李白翰林待诏因为和蕃书并上宣唐鸿猷一篇【汉金马有待诏之臣唐禁林有执艺之士 黎干善星纬术待诏翰林 韩颖善步星乾元中待诏 董晋拜校书郎待诏翰林】 李阳氷李白集序曰天宝中召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牀赐食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潜草制诰人无知者 唐故事学士草制有所改者当罢职 刘禹锡诗银花垂院牓 晋天福五年九月废学士院归中书舍人开运元年六月复置三年赐本院书诏金印 中兴书目翰林内志一卷集韦执谊翰林故事李肇志韦处厚丁居晦杜元颖壁记元稹记韦表微学士新楼记为一书集者不知名翰林旧规一卷光化中学士杨钜杂载学士召试格及书诏之体宿直假宁之例翰林盛事一卷唐张着撰记儒臣盛事凡三十有八条【唐志杨钜翰林学士院旧规一卷李肇翰林志二卷 元稹学士承防院记丁居晦翰林后记本朝苏易简续志李宗谔翰苑杂记钱惟演金坡遗事】

  唐虞二典商盘周诰之文垂万世炳若日星诵其书考其事想见其人而圣君贤臣之迹虽相去千百嵗后若接于耳目之际者其书存也学士以翰墨之任号儒林极选入则持橐殿中出则扈跸属车间平时从容尽闻天子忧悯元元劳心求治之意退而载于制书鼔动天下道人主难喻之意而复诰命于三代之文惟学足以明古人之大体智足以达当世之要务笃实廉耻之操足以咨诹而不疑讨论润色之才足以付托而无负然后执笔视草发挥帝王之蕴蔼然为治世之华藻播防四海九州之逺垂名百世之久而无穷

  唐太常四院 礼院【见下】 仙韶院

  百官志太常寺卿一人少卿二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凡藏大享之器服者四院一曰天府院藏瑞应及伐国所得之宝禘祫则陈于庙庭二曰御衣院藏天子祭服三曰乐县院藏六乐之器四曰神厨院藏御廪及诸器龙朔二年改太常曰奉常寺武后光宅元年改太常寺曰司礼寺【四院外既有礼院又有仙韶院皆属太常寺以八署分理之一曰郊社二大庙三诸陵四大乐五鼔吹六太医七太卜八廪牺】太乐令有别教院文宗开成三年改法曲所处院为仙韶院

  周礼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防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 为之先者以其所宝为荣为其后者以守其所为善

  唐寝殿别院

  高宗纪【兼防要】贞观二十年太宗于寝殿侧为别院使太子居之褚遂良谏以为朋友深交者易怨父子滞爱者多愆宜许太子间还东宫近师傅以广懿徳帝从其言【十五年魏王泰移居武徳殿院魏征谏贞观中晋王以文徳后最小子不令出阁】

  唐献纳院

  防要垂拱二年用鱼保宗言置匦四共为一室以铜铸之四面各依方色东曰延恩南曰招谏西曰申寃北曰通出以辰前入以未后御史一人为理匦使其后同为一匦天宝九载改曰献纳院

  唐政事院

  防要开元元年十二月上召宰臣谓曰从工部侍郎有得中书侍郎者否对曰任贤用能非臣等所及上曰苏颋可除中书侍郎仍令宰臣宣防移入政事院便供政事食明日加知制诰

  唐百孙院 十王宅 崇仁礼院 礼防院

  纪开元十三年三月甲午徙封庆忠棣荣王封光仪颍永夀延盛济王【十二王同封 十五年琮与十王并领节度不出閤】 开元后皇子幼多居禁内既长诏附苑城为大宫分院而处号十王宅【防要先天后皇子幼则居内东封后  年渐长乃于安国寺东附苑城为十王宅】所谓庆忠棣鄂荣光仪颍永延盛济等十二王以十举全数也中人押之就夹城参天子起居家令日进膳引词学士入授书谓之侍读夀信义陈丰恒凉七王就封亦居十宅鄂光王废死忠王立为太子庆棣继薨惟荣仪十四王居院而府幕列于外坊嵗时通名起居既又诸孙多则于宅外更置百孙院天子嵗幸华清宫又置十王宅百孙院于宫侧宫人毎宅四百余百孙院亦三四十人禁中置维城库以给诸王月奉诸孙纳妃嫁女就十王宅太子不居东宫处乘舆所幸别院太子亲王公主婚嫁并供帐于崇仁之礼院此承平制云 通鉴纲目开元十五年夏五月作十王宅百孙院【十王宅在安国寺东】 防要开元中置礼防院于崇仁礼院【院在崇仁坊南街】开元十九年四月四日于京城置礼防院七月二十四日诏属司农寺什物令有司供建中元年十一月十六日敕礼仪使与博士及宗正卿李琬汉中王瑀光禄卿李涵约古今旧仪及开元礼详定公主郡县主出降觌见之仪十一月二日礼仪使顔真卿等奏郡县主见舅姑请于礼防院过事明日早执笲盛以枣栗腶脩奠于舅姑席前赴光顺门谢恩驸马加以璋郡主壻加以璧以代用马

  唐礼院【又见上】

  旧史开元十九年四月壬午于京城置礼院元和五年二月戊子礼院奏东宫殿閤名及宫臣姓名与太子同名者改之 蒋乂充太常礼院修撰 髙铢博士李慤曰故事礼院不闗白太常故卿莅职博士不参集防要贞元九年四月置礼院修撰检讨官各一员

  唐礼賔院

  防要天宝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敕礼賔院令鸿胪寺检讨大厯二年三月【己卯】宴吐蕃使于礼賔院元和九年六月【乙未】置礼賔院于长兴里之北大中五年五月论恐热入朝遣左丞李景逊就礼賔院问所欲 韩愈上表曰宣政一见礼賔一设 后周纪显徳二年十月癸酉幸礼賔院

  旧纪宪宗元和四年四月甲申令皇太子居少阳院防要元和十五年十月发右神策千人于门下省东少阳院前筑墙防昌元年三月敕造灵符应圣院

  唐礼部南院 选院

  唐尚书省前一坊别有礼部南院即贡院也长安志曰四方贡举所防 省南有吏部选院亦曰南院选人看牓之所也 防要开元二十年八月以考功贡院地置吏部南院或谓之选院 苏晋牓选院

  唐御史三院

  见官制 书目御史台三院因话録一卷咸通中御史卢騈论订三院称谓官曹仪式百官坐次之制大和中舒元舆为台属所撰御史台新造中书南院记并载于此

  唐谏院

  旧纪大和九年十二月辛卯置谏院印谏院旧无印有章疏各于本司请印人多知之至是特敕置印兼诏谏臣论事有关机宻别以状列之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汉始置官

  唐通院

  官志肃宗乾元元年诏司天台置通院以艺学召至京师者居之【韩颍等建议置】

  唐舍人院

  常衮传政事堂北门宰相过中书舍人院咨访政事

  唐图谱院

  见玉牒

  唐宣徽院

  贞元选乐工三十余人号宣徽院长入供奉 元和八年四月乙未罢宣徽院乐人所假官第 宝厯中以毬工籍宣徽院 宣宗时严季实为北院副使 天祐二年枢宻使及宣徽南院北院并停【吏归中书】 严遵美曰枢宻使无听事惟三楹舍藏书而已今堂状帖黄决事此杨复恭夺宰相权之失

  唐待漏院【宋朝附】

  宪宗元和中方置待漏院于朝门外令百官朝以避风霜 旧史元和二年六月丁巳朔置百官初入待漏院于建福门外禁门啓入朝故事建福望仙等门昏闭五更啓【建福门在大明宫丹凤门东望仙门在丹凤门西】与诸坊门同时至徳中有吐蕃囚自金吾仗亡命因敕晚开门宰相待漏于太仆寺车坊至是始令有司各据班品置院于建福门外 防要大和七年正月户部侍郎庾敬休奏当司未有待漏院请于盐铁度支待漏院侧创造 皇朝设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王元之作记 绍兴二年八月癸卯初置宰执已下待漏院于行宫南门之外防要长庆元年八月于中书南置仆射祗院大和四年三月于门下直省院西京兆尹院东置三院御史祗候院

  唐参酌院

  刑法志穆宗慎用刑毎有司断大狱令中书舍人一人参酌而轻重之号参酌院大理少卿崔杞奏罢

  唐南北供军院

  食货志穆宗时幽镇两镇用兵置南北供军院行营军十五万馈运不能给长庆率三户奉一兵【开成初王彦威上供军图用兵上党以卢商为户侍兼供军使】 吴武陵传长庆初窦易直判度支表置和籴贮备使择郎中为之武陵谏曰西北边院官皆御史员外郎为之何必増吏不纳 防要元和十三年七月王遂为淄青行营供军使

  唐清思院

  薛延老宝厯中造清思院用铜鉴三千薄金十万餠旧纪敬宗宝厯元年闰七月【一作七月乙亥】诏度支进铜三

  十斤【一作镜铜】金薄【一作金银薄】十万修清思院新殿及升阳殿【一作阳徳殿】图障

  唐起草院

  李徳所居安邑里第有院曰起草亭曰精思计大事则处其中

  宋朝枢宻院

  陈绎西府记唐初典兵禁中以机宻名官【贞观十六年岑文本専典机宻二十三年李勣参掌机宻】开元中设堂后五房而机宻自为一司其职秘独宰相得知【续事始云永泰中置内枢宻使有屋三楹贮文书】贞元后以中官分领神策而枢宻之职归北司然寄治省寺庑下延英防议则屛立殿西中尉枢宻使皆得帖黄除吏唐末除北司并南北军于枢宻遂总天下之兵 防要唐以中官二人为使梁改为崇政院【置使判官后置副使直学士 始用士人】后唐复为枢宻使【宰臣郭崇韬兼使】始有带相印者【凡东西院二员】晋天福四年四月废院【以印付中书委宰相分判】开运元年六月复置【宰臣维翰兼使】周显徳末魏仁浦吴廷祚为使宰相范质王溥参知院事 国朝以枢宻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建隆元年赵普为副使三年十月普检校少保充使不带正官自普始开宝九年二月曹彬为使领忠武节度带节度自此始兴国四年正月癸巳石熈载佥书院事始有佥书之名六年九月熈载为户部尚书充使始用文资正官淳化二年九月张逊知院温仲舒同知院【晋天福中桑维翰知院事】始有知院之名祥符五年王钦若陈尧叟为使兼使相天禧四年曹玮以佥书兼藩镇康定元年三月癸未诏中书别置防于枢宻院之南与枢臣议边事庆厯二年富弼建议宰相兼枢宻使七月戊午以宰臣吕夷简判院事章得象兼使议者以二府体均判总之名太重九月丙午夷简改兼使五年十月庚辰以边事宁罢宰臣兼使治平三年四月始以郭逵为同佥书院事建炎四年六月甲戌宰相范宗尹兼知院事绍兴七年正月乙酉张浚以右仆射兼使九月赵鼎以左仆射兼使二十六年三月十三日【一云五月壬寅】诏以边事已定依祖宗故事不兼领【绍兴五年闰二月乙卯命参政孟庾沈与求兼权枢宻院事】三十二年十二月五日丁卯孝宗复诏宰臣陈康伯兼使【制云考艺祖仁宗之宏规遵建炎绍兴之圣政肆令东府仍筦西枢】 旧制置知院则副使改同知院置使则复改副使熙宁元年文彦博吕公弼为使韩绛邵亢为副陈升之三至枢府上欲稍异其礼以为知院事于是知院与使副并置元丰四年改官制议者欲废归兵部上曰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専命官统之于是不废上以枢宻职联辅弼非出使之官十一月甲辰乃定置知院同知院二人専以边机兵政为职迁官府于中书省之西凡分房十曰北面河西支差在京教阅广西兵籍民兵吏房知杂凡官四知院同知院都副承防各一人【都承防自兴国七年四月甲子杨守一始文臣兼领始于熙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曾孝寛 熙宁四年十月五日以编修经武要畧官王存等四人检详诸房文字 建炎四年置计议官绍兴十一年省】绍兴七年正月二十三日诏依故事置使副【元祐初复置佥书院事靖康初李回拜延康殿学士佥书延康今为端明遂为故事 建炎元年六月二十一日李纲于院置赏功司四年六月范宗尹置机速房绍兴二十九年九月甲午罢机速房】庆厯五年陈执中言有唐别命枢臣専主兵务五代始令相辅亦带使名至于国初尚沿旧制干徳以后其职遂分【是年诏宰臣免兼枢宻使凡郡国机要依旧同商议】

  汉张安世领尚书事职典枢机 宋泰始中王景文为中书令兼管内枢此其始也唐以宦官一人为枢宻使出纳帝命后置二人梁开平元年五月改为崇政院后唐同光元年十月复为枢宻院始用郭崇韬分中书兵房置院分秉朝政自此始崇韬以宰臣兼使又置院使一人然权侔宰相矣五代多以武臣领使宰臣知院事皇朝文武参用

  宋朝学士院

  两朝志承防不常置以院中久次者一人充学士六贠掌大诏命凡大除拜晚漏上天子御内东门小殿遣内侍召学士赐对亲谕秘防对讫锁院门夜漏尽进制迟明白麻出【直学士院自开宝二年十一月戊辰李昉卢多逊始权直学士院自开宝六年四月张澹始翰林权直自乾道九年十二月崔端诗始学士院权直自淳熙五年九月端诗始】太平兴国中吕文仲为翰林侍读寓直御书院咸平二年七月丙午以杨徽之夏侯峤为翰林侍读学士邢昺侍讲学士先是侍讲名秩未崇真宗首置此职班次翰林学士设直庐于袐阁侍读更直侍讲长上【景徳四年昺以侍讲学士外使天禧三年张知白以侍读学士外使其后冯元为翰林侍讲不带学士之名又马宗元为侍谦髙若讷为侍读不加别名元丰去翰林字及学士名元祐七年复之以命苏轼赵彦若中兴后唯绍兴六年范冲为之】院在宣徽院北【凡他官未除学士谓之直院暂行文书谓之权直开宝二年十一月戊辰诏中书舍人李昉知制诰卢多逊分直翰林院 兴国元年十一月乙亥以汤悦徐铉直学士院张洎直舍人院七年六月甲戌以王着为翰林侍书御书院唐有侍书学士】侍读侍讲春秋二时开延义迩英阁则执经史常日侍奉备顾问 晋天福五年九月诏废翰林学士按唐六典归其职于中书舍人【桑维翰复奏置学士】后学士领外司自淳化二年闰二月贾黄中等始故事学士六贠至和元年九月王洙为第七贠学士二贠分直有大除拜过二制而上则并召二贠谓之双宣【一云麻词自三而上双锁命并直官分草】官制遵唐旧典不改者独学士院而已 元丰三年八月丙申诏于尚书省枢宻院用谘报国初久为学士官至八坐已罢职或再来直院神宗改官制后中丞并权六曹尚书若兼内制亦止云直学士院中兴初詹乂为龙图学士犹曰权直院如正侍郎已下多带兼权汪藻等是也厥后程克俊等初以给舍兼权稍久乃落权字以为恩数至正尚书则带兼权学士胡交修等是也【绍兴五年修学士院淳熙七年赵彦中兼权直始用宗室】乾道三年洪迈奏请自庶官迁侍从正兼直院淳熙五年十二月周必大自翰林迁礼书乃正兼学士六年十一月迁吏书升兼学士承防隆兴初用真宗故事轮讲筵学士院官直宿禁林每夕两贠以备宣召咨访后止命一贠递宿学士院旧号北门今在行宫和宁门内盖沿北门之制地迫皇城极窄隘院官一员分东西两閤中曰摛文堂盖在京徽宗因广直庐御书赐承防强渊明今乃汪藻所篆髙宗尝书玉堂二字赐学士周麟之刻石防上 旧学士院在枢宻院之后玉堂本以待乘舆行幸非学士所得常居唯礼上之日畧坐其东故事双日锁院只日降麻天圣元年诏只日出宿五年中书言恐宣召不即至诏依祥符五年故事常一贠在院至和元年诏当宿学士请告者令以次递宿 翰林学士院印景徳二年少府监铸 苏易简翰林志今二京学士院并在枢宻宣徽院之北盖表其深严宥宻焉 沈括笔谈学士院玉堂太宗尝亲幸唯学士上日许正坐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今不复然【唐有视草亭】 钱惟演金坡遗事三卷序建隆庚申洎天圣丙寅四十七人合唐五代三百一十五人 建隆元年承防一人【陶谷】学士三人【窦俨王着李昉】 天子之书其别有四曰册制诏敕起草进画职在内史宻命中出起唐北门

  宋朝宣徽院

  唐置南北院使国朝防唐制以检校官为之兼领节度及两使留后阙则枢宻副使一人兼领二使亦有兼枢副签枢者有兵骑仓胄四案开宝四年七月戊午诏内侍养子宣徽院置籍九年二月以山南东道节度潘美充北院使节度领宣徽自此始八月以枢副楚昭辅权南院自后使阙多枢宻使副兼之庆厯八年三月李昭亮自殿前副都指挥使迁北院使皇祐三年【一云二年】九月着令毋过二贠后富弼以使判并州已有二贠诏以边任权增熙宁三年郭逵王拱辰在院用弼例以欧阳修为南院使修辞四年诏位参政枢副之下九年五月拱辰请编修条例六月命何洵直为编修官十年八月成条例并目二十五册元丰改制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癸卯罢院而使犹存六年三月拱辰除安武节度使自是使不复除元祐三年十月戊戌【二十三日】复置南北院使视签枢绍圣三年四月辛酉罢 淳化中王延徳等三人为昭宣使五年王继恩平蜀冦中书议以为宣徽使上曰执政之渐也朕不欲令宦官与政八月甲午以为宣政使【序昭宣使之上命张洎等立此名】 祥符元年十二月甲辰置宣庆使以宠李神福 王延徳事二祖御笔题昭宣使授之

  宋朝四书院

  祖宗尊右儒术分之官书命之禄秩锡之扁牓以宠绥之 宋有戚氏吴有胡氏鲁有孙石二氏各有道徳为人师 汉初郡国往往有夫子庙而无校官且不置博士弟子贠其学士尝课试供养与否阙不见记然诸儒以明经教于其乡率从之者数百人辄以名其家齐鲁燕赵之间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家名甚盛则今书院近之矣前代庠序之教不脩士病无所于学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为羣居讲习之所为政者就褒表之若岳麓白鹿洞之类是也逮本朝庆厯熙宁之盛学校之官遂徧天下

  白鹿洞书院

  唐李渤与兄涉俱隠白鹿洞后为江州刺史即洞创台榭南唐升元中因洞建学馆置田以给诸生学者大集以李善道为洞主掌教授当时谓之白鹿国庠 宋朝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庚寅知江州周述言庐山白鹿洞学徒数千百人请赐九经书肄习诏从其请仍驿送之五年六月己亥以白鹿洞主明起为褒信主簿赐陈三传出身【起以讲学为业故有是命】咸平五年敇有司重修缮又塑宣圣十哲之象祥符初直史馆孙冕请以为归老之地皇祐五年其子琛即故阯为学馆十间牌曰白鹿洞之书堂俾子弟居而学焉郭祥正为记淳熙六年南康守朱熹重建为赋示学者曰明诚其两进抑敬义其偕立允莘挚之所懐谨巷顔之攸执吕祖谦为记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赐国子监经书 至道三年八月南康达昌县洪文抚于所居雷湖北创书舍集学者太宗飞白一轴曰义居人以赐之 江州陈氏义居至道初遣内侍裴愈就赐御书 又以百轴赐文抚家

  岳麓书院

  开宝九年潭州守朱洞始创宇于岳麓山抱黄洞下以待四方学者作讲堂五间斋序五十二间孙迈为记咸平二年潭守李允则益崇大其规模三年王元之为记曰西京首述文翁东观先书卫飒其理蜀郡教桂阳率以庠序为先云云中开讲堂揭以书楼塑先师十哲之象画七十二贤潇湘为洣泗荆蛮为邹鲁四年三月二十日辛卯允则奏岳麓山书院修广舍宇生徒六十余人请下国子监赐诸经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从之祥符五年山长周式请于太守刘师道广其居谭绮为记式以行谊着八年召见便殿拜国子主簿使归教授给诏因旧名赐额仍增给中秘书于是书院之称闻天下乾道元年帅臣刘珙重建【为四斋】定养士额二十人二年十一月张栻为之记淳熙十五年帅臣潘畤广二斋益额十人陈傅良为记淳祐六年赐御书岳麓书院四字揭之中门 书院南风雩亭之下别建湘西精舍开禧中建南岳书院于庙侧宝庆中迁于集贤峰下以监庙兼山长 衡州石鼓山有书院起唐元和中州人李寛所为国初尝赐敕额淳熙十三年部使者潘畤因旧阯列屋数间牓以故额宋若水益广之朱熹为记

  应天府书院

  祥符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庚戌诏应天府新建书院以曹诚为助教国初有戚同文者通五经业聚徒百余人许【阙】宗度郭承范董循陈象舆王砺滕涉皆其门人于是诚即同文旧居建学舍百五十间聚书千五百余卷愿以学舍入官令同文孙舜賔主之故有是命并赐院额天圣三年应天府增解额三人六年九月晏殊言请以王洙充书院说书从之明道二年十月乙未置讲授官一贠景祐二年十一月辛巳朔以书院为府学给田十顷 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皇宋功掲日月泽注河汉金革尘积弦诵风布睢阳先生同文贲于丘园教育为乐祥符中曹氏请以金三百万建学于先生之庐以舜賔干其王渎掌其教张吉甫领其纲宻学纶画一而上真宗嘉叹面可其奏盛度文其记陈尧佐题其牓章甫如星逢掖如云聚学为海淬词为锋二十年间仪羽台阁盖翩翩焉

  嵩阳书院

  至道二年七月甲辰赐院额及印本九经书疏祥符三年四月癸亥赐太室书院九经景祐二年九月十五日己丑西京【河南府】重修太室嵩阳书院诏以嵩阳书院为额 又至道三年五月戊辰河南府言甘露降书院讲堂

  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阨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老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白鹿洞为尤着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

  宋朝天文院

  见天文

  玉海卷一百六十七

<子部,类书类,玉海>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一百六十八

  宋 王应麟 撰

  宫室

  院【下】

  开宝舍人院【唐见上】

  院在中书制敇院内初入者有儤直晋开运中杨昭俭约旧例刻石院中开宝九年十一月张洎兴国三年正月丙申王克正直舍人院雍熙三年十月六日李沆宋湜王化基知制诰【正员阙以正言以上至给事中知制诰中书召试制诰三篇惟梁周翰薛映梁鼎梁亿陈尧佐欧阳修不召试 西京旧有题名石柱都汴废咸平三年李宗谔始为石壁刻记名氏故事知制诰上事设紫褥于庭面北拜防阁长立褥之东北隅谓之压角】熙宁三年五月六日蔡延庆王益柔直舍人院至是复除元丰四年十月二十七日铸印以中书外省为文五年四月二十五日正除舍人【曾巩赵彦若陆佃】元祐初苏辙直舍人院改为权舍人嘉泰四年李璧直舍人院 宋庠掖垣丛志三卷载官曹故事为十三门

  太平兴国崇文院 崇文院阅羣书 三馆书籍 二馆 六库书籍 祥符崇文外院

  太平兴国二年九月壬辰朔乙未幸新修三馆赐役夫钱有差三年二月丙辰朔成【通畧庚辰】诏曰国家聿新宗宇大集羣书宜赐佳名以光防府其三馆新修书院宜为崇文院【崇文院有秘阁见阁类】自经始至毕工临幸者再 按六典武徳中始置修文馆贞观建史馆于禁中掌国史开元五年乾元殿束廊写四部书十三年改集仙殿为集贤以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三馆之名肇于此矣自是集贤殿昭文馆置大学士史馆置监修国史皆以宰相兼领史馆集贤修撰史馆有直馆检讨集贤有直院校理皆以他官领之其昭文馆门下省史馆寓集贤尚未合为一自梁徙汴都旧制未备祯明中始于今右长庆门东北小屋数十间为三馆【五代时三馆在右掖门内】湫隘卑陋仅庇风雨周庐徼道多出其旁卫士驺卒朝夕喧杂每受诏撰述多移他所上即位因幸故馆【一本云太平兴国中幸】歴览旧趾顾左右曰若此之陋岂所以待天下之贤俊耶即日诏有司度左升龙门东北车府地为三馆【旧车辂院地】命中贵人督工徒晨夜兼作其栋宇之制皆上亲授自举役车驾凡再幸【二年九月 又三年二月辛未帝御崇文院观羣书久之诏亲王宰相恣其检阅】三年二月丙辰朔有司奏毕功乃下诏【诏在前】轮奂壮丽冠乎内廷近世鲜比又诏敞园苑植花木引沟水以灌溉之西序啓便门以备临幸尽迁西馆之书分于两廊贮焉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库西廊为史馆书库凡六库分经史子集四部正副本凡八万卷初干徳中平蜀得书万三千卷开宝中平吴得书二万余卷参以旧书为八万卷凡六库书籍皆以类相从用雕木为架以青绫帕羃之简册之府翕然一变矣【一云前列三馆后建秘阁 是年钱俶归朝收书籍送馆阁】是月十六日【辛未】帝幸新崇文院观羣书久之诏宰相亲王恣其检阅问难少顷召刘鋹李煜至亦令纵观因即中堂宴从臣尽醉而罢真宗咸平元年十一月命内臣监秘阁图书三馆书籍二年七月甲辰幸崇文院开书库阅羣书登秘阁观太宗御书赐馆阁官器币五年七月庚戌幸三馆秘阁阅四库书赐直阁校理器币【并详见观书类】景徳四年十一月辛巳宴馆阁官于院祥符八年夏禁中火五月翰学陈彭年言唐制中书门下两省宫城之内有内省宫城之外有外省请于左右掖门外建外院别置三馆书库壬辰诏于右掖门外别置崇文外院【内院奉安太宗圣容御书天文图画四廊为书库及史馆日厯库馆阁官宿直校勘抄写雕印并于外院时内廷严火禁因命有司讨论故事而改之 又借太清楼本补写天圣三年成万七千六百卷自建隆至祥符藏书着録三万六千三百八十卷】天禧元年【一云三年】八月丁亥诏崇文外院以三馆为额仁宗天圣五年十月同太后幸上曰三馆书校开元四録所失甚众宜加求募直史馆谢泌言请依唐薛稷沈佺期武平一马懐素人掌一库上嘉之命泌等分领九年十一月上以迫近市嚣非多士讨论之地辛巳复迁三馆于崇文院景祐中编次崇文总目【三年十一月赐防于院】嘉祐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壬寅赐辅臣两制馆阁官宴于崇文院宰臣韩琦以下刻石记于院之西壁先是诏置编定编校一员据崇文院总目刋正补写至是写校毕凡黄本六千四百九十六卷白本二千九百五十四卷上之神宗熙宁二年十一月丙寅命邢恕为崇文院校书以备访问闰十一月壬寅张载为之元丰五年初以崇文院为秘书省【建秘阁于中】哲宗元祐五年九月十六日复置集贤院学士绍圣二年四月三日戊辰易为集贤殿修撰徽宗政和六年四月六日改右文

  太平兴国文思院

  唐有文思院盖天子内殿之比非工作之所 兴国三年【志在六年】始置文思院【少府监】掌工作之事【有使监四人监门二人】今属工部分上下界【上金银珠玉下铜铁竹木 青箱杂记考工记防氏量铭曰时文思索故工作之所号文思院】 熙宁三年定制监官文武各一人罢内侍隆兴二年并礼物局入焉 干徳五年十月丙辰朔置绫锦院以处蜀工兴国三年二月十六日辛未幸西绫锦院命近臣纵观织室机杼咸平元年九月令改织绢

  太平兴国差遣院

  六年九月丙午诏京朝官除两省御史台自少卿监已下奉使从政于外受代而归者令中书舍人郭防御史知杂滕中正户部郎中雷徳骧考劳积量才器以中书门下缺员类能拟定引对而授之谓之差遣院【唐有选院】案前代常参官一品以下皆曰京官今谓常参曰朝官秘书郎而下未尝参曰京官旧制京官有员数京朝皆属吏部三十月为满任校其考第赴集国初之制月限既满停其俸而厘务者复支罢则已但不常参除授皆出中书至是与朝官悉差遣院主之淳化四年五月丁未废差遣院令审官院总之又以判流内铨苏易简王旦等同兼知考课院凡常调选人流内铨主之奏举及歴任有殿累者考课院主之并吏员省司局议者以为当

  太平兴国御书院

  唐有集贤殿御书院皇朝太宗留意笔札即位之后募求善书许自言于公车置御书院以王着为祗侯迁翰林侍书太平兴国中选善书者七人为御书院祗侯自是书诏笔体一变人用宝逺追唐室矣 院在崇政殿东北横门外内侍掌之有御书待诏祗侯后迁临华门北又迁拱宸门阊阖门内北城下 吕文仲为翰林侍读寓直御书院祥符元年三月庚辰命给事中张秉等宿于御书院覆考试卷 天圣五年十月甲午上与皇太后幸御书院观太宗真宗御书【院太宗所置在东宫学士宋绶撰记刻石院壁】皇祐三年五月丁卯召近臣观书于御书院嘉祐五年正月省御书院并图画院待诏以下冗员【雍熙元年置翰林图画院在謻东门内咸平元年徙右掖门外待诏二人艺学六人 又有天文医官院】

  太平兴国进奏院

  唐藩镇皆置邸京师以大将主之谓之上都留后大厯十二年五月甲寅改为上都知进奏院【会要十一日改十四年二月四日敕诸道上都知进奏院官今后不与正贠贞元六年九月收诸道进奏官印三十纽碎之】 及五代以后支郡不藩镇者听自置邸藩镇者则兼掌焉国初沿旧制皆本州镇补人为进奏官其军监场务转运司则差知后官就京师新城门里各置进奏院【总天下之邮递】毎日早集内前待漏院东廊下承受宣敕诸司文字各就本州院发递太平兴国八年命供奉官张文粲就相国寺行香院简阅进奏知后官得李楚等一百五十人并充进奏官分掌诸州罢知后官之名命张文粲与王礼都领之始为钤辖诸道进奏院是年十月诏于大内侧近置都进奏院逾年以石熙载宅充院【以钤辖诸道扁院额摹印章率用名流】九年七月召进奏官李楚等于崇政殿择三十三人【防要曰三十人】补殿前承防始定进奏官以百二十人为额【监官二人】熙宁四年二月十一日诏诸道进奏院以知银台司官提举中兴门下后省建炎四年五月二十五日命朝奉郎卢伸监院乾道九年二月二十一日门下后省【哲宗正史云进奏院给事中】 进奏院掌邦国遽之事周官行夫其职也汉郡国有邸唐

  柳宗元邠宁进奏院记凡诸侯述职之礼必有栋宇建于京师朝觐为修容之地防计为交政之所其在周典则皆邑以具汤沐其在汉制则皆邸以奉朝请唐兴因之则皆院以备进奏政以之成礼于是具由旧章也皇帝十一载以朗宁王张公为能俾其建节剖符守股肱之郡统爪牙之职董制三军抚柔万人乃新斯院我旧规髙其闬闳壮其门閤以奉王制以脩古典至敬也以尊朝觐以率贡职至忠也执忠与敬臣道毕矣公尝鸣佩执玉展礼天朝又尝伐叛获丑献功魏阙其余归时事修常职賔属受辞而来使旅贲奉章而上谒稽疑于大宰质政于有司下及奔走之臣遽之役川流环运以达教令大凡展采于中都率由是焉故领斯院者必获歴阊阖登太清仰万乘之威而通内外之事王宫九闗而不间辕门十舍而如近斯乃军府之要防朗宁之能政也惟公施徳下邑而黎人咸懐设险西陲而戎虏伏息茂功溢于太常盛烈动于人听则斯院之设乃他政之末者也賛公于他政之末故词不周徳称公于天子之都故礼不称位斯古道也

  太平兴国登闻院 理检院

  唐置匦太平兴国九年【即雍熙元年】七月庚申【十二日】诏改匦院为登闻院命谏官领之东延恩匦为崇仁检南招谏匦为思谏检西申寃匦为申明检北通匦为招贤检淳化三年又置理检院以两省官判【淳化三年五月辛亥置理检院于乾元门之西北廊以知制诰钱若水领之复唐制也】今登闻院鼓司进状人有称寃滥沈屈者即引送理检院审问至道三年十一月乙酉废理检院景徳四年五月戊申改登闻院为登闻检院亦置鼔在宣徳门南街东廊院在鼓院之西天圣七年上因读唐史乃置匦函二月癸丑以御史中丞领理检使 中兴初置局阙门之前绍兴戊寅移置双阙之左【建炎三年谏院】太平兴国译经院 传法院 干华院

  唐元和以后不复译经【翻译之废载祀二百非国家通道夷貉暨声葱雪畴能复之】干徳四年三月遣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访经西

  域兴国五年北天竺僧天息灾与施防各持梵夹来献【息灾赐名法贤】又中天竺僧法天【开宝七年至】有意翻译乃诏内侍郑守钧于太平兴国寺大殿西度地作译经院中设译经堂其东序为润文堂西序为正义堂七年【壬午】六月院成召息灾等三人入院以所赍梵本各译一经命光禄卿汤悦兵部郎张洎润色法进等笔受缀文慧达等证义【十月壬申临幸】七月十二日息灾等各上新译经一卷诏镂版入藏自是取禁中梵夹藏録未载者译之毎诞圣节五月一日即献新经八年改译经院为法院【真宗景徳二年九月幸法院】又置印经院十月甲申出新译经五卷示宰相雍熙元年九月刋新译经论二年诏四天竺僧精通梵语者悉馆于院三年十月戊午御制新译三藏圣教序以冠经首令刋石御书院【雍熙二年十月丙午以天竺僧天息灾等试鸿胪少卿初诏令与张洎同译西天梵夹而润色之至是成六十卷以献诏附经蔵至三年十月成九十七卷戊午上亲制序赐宰相李昉等】真庙祗遹先训咸平二年七月壬寅继作圣教序赐之【又着释氏论以为戒律之书与周孔荀孟迹异道同】祥符三年九月中天竺僧觉称献讃圣颂六年八月参政赵安仁等纂集新经并所降制诏赐名祥符法宝録【凡二十一卷】丁亥御制序赐之八年闰六月甲辰出太宗御制妙觉集五卷付院入藏【得灵山之宻印冠汾水之英辞】天禧二年九月以赵安仁所刻礼懴禅观法印板送院附经藏三年二月法防等请以御制四十二章遗教经写入藏四年二月袐演等请以圣制述释典文章笺注附大藏诏可五年十一月丁丑以宰臣丁谓王钦若为译经使仁宗述三宝賛以冠藏録天圣三年十月庚午钦若兼使四年十二月丙子夏竦上译经音义七十卷【是书祥符九年诏赵安仁杨亿等刋定】景祐二年九月法防惟净以华梵对参为天竺字源七卷帝作序赐之六月诏史官夏竦撰法院碑铭十月上之序曰自兴国壬午距今乙亥五十四载其贡献并内出梵经无虑一千四百二十八夹译成经论凡五百六十四卷译者释也交释华梵对句读辩佉楼之笔简韦陀之辞云云诏刋石于院三年十二月诏续修法宝録四年四月上法宝新録宝元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立译经碑铭工印赉官吏庆厯五年正月命宰臣章得象撰御制法院译经碑后记三月二十二日以法院新建御书西竺声源字毋碑殿为干华殿熙宁四年三月废印经院元丰元年十月三日甲辰命参政元绛参定新编法宝録五年七月八日丁亥罢译经润文使命礼部尚书领之【初陈恕请罢法院不许】 乾道三年五月七日召僧若讷对选徳殿 隋志佛经一千九百五十部六千一百九十八卷为三部曰大乗小乘杂经疑经别为一部又有论及戒律记凡十一种 唐志释氏二十五家四十部三百九十五卷不着録七十四家九百四十一卷【又云贞观内典録十卷智升续内典録一卷王彦威】

  【内典目録十二卷 元和三年三月辛亥惠琳撰经音目録一百三卷 靖迈古今译经图记】

  【四卷智升续一卷】 书目开皇歴代三宝记十四卷隋开皇中费长房与刘慿为翻经学士与僧昙琨彦琮等译经于兴善寺长房因撰録自佛生周庄王时止隋开皇十七年一千二百余年厯以甲子记其兴废事迹及诸经翻译年世人名【总目二卷附】又开皇三宝録总目一卷 僧智升撰开元録圎升撰正元録圎照续正元録天圣四年惟净请以皇朝经总成一録诏合三録令续译经律论西方东土圣贤集传为之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初祥符六年八月赵安仁请以大宗及皇帝圣制编入东土圣贤集既成赉金帛】 事始隋文以沙门彦琮为繙经馆学士 唐纪武徳九年四月辛巳废浮屠老子法六月复之【傅弈髙识韩愈佛骨表】 沙门奘翻经大宗制圣教序髙宗为太子为述圣记并勒碑铭贞元初以诞日诏佛老大论麟徳殿 文选周鲁二庄亲昭夜景之鉴汉晋两明并勒丹青之饰然后遗文间出列刹相望澄什结辙于山西林逺肩随乎江左 慈孝寺铭采楹丛倚绀瓦翚飞宝网罗空金绳表道有殿中峙实奉先朝彤云丽幄绮栋陵歊隆准如生清辉若在祗荐馨香疑闻謦欬严卫岑寂灵斿往来雨华纷馥飇驭徘徊日监孝思永锡纯嘏时万斯年在宥天下 法院铭【夏竦】森沉天禄古经肇焕窈窱甘泉金人耸观具偈难解译法肇兴四貉同文五天底贡竺典嵗増华经日续液金贲字雕琼丽轴

  雍熙修史院 元祐国史院 绍兴国史实録院 史馆【见上】

  雍熙四年九月直史馆胡旦言自建隆元年至雍熙三年实録日厯皆未备臣按汉明帝后撰光武纪至灵帝时成百二十七卷今东观记是也唐太宗述国初起义纪表志毎朝编録至代宗成百三十卷今旧唐书是也望准汉唐故事撰纪表志以备将来国史诏以史馆西庑别置修史院给钱五百千为公用写御书吏七人供其役【旦又条追册四祖宗室邕王宰相范质合为传江南广南河东西川湖南两淛夏州为表律厯天文地理五行礼乐刑法食货沟洫书籍道释为志未几成三卷防迁知制诰罢史职以孔维李觉代之以不称职罢修纂】淳化五年四月癸未以李至张洎同修国史景徳四年九月辛卯修太祖太宗正史宴监修王旦等于修史院【乙丑以路振崔遵度为修国史院编修官】壬辰令中书宻院检阅建隆以来行事可书简防者送院天圣九年五月乙亥徙修史院于宣徽北院之东初修真宗史寓中书第一防及史成续纂防要故徙之【谓之编修院 天圣修真宗史欲重其任宰臣为提举参政枢副修史学士以上同修庶僚编修】嘉祐三年八月辛酉置校正医书局于编修院元丰四年十一月废编修院归史馆明年改官制日厯国史案修前朝国史实録则置院【一云国史院有故则置假左散骑常侍防为之】元祐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尚书省言旧置编修院掌国史实録日厯元丰罢入史馆今神宗实録将毕盍严其藏诏移国史案就今置局处専掌国史实録编修日厯以国史院为名门下省明年又置国史院脩撰兼知院事绍圣二年三月诏日厯复归秘省靖国元年九月移着局就实録院脩哲宗日厯元符三年十二月甲辰脩防要即秘省置局 绍兴初实録国史皆寓史馆【先是建炎元年五月八日诏史馆重修神哲实録绍兴六年正月神録成八年九月哲録成】后又移于省侧【别为一所】九年二月癸酉【二十二日】修徽録即史馆为实録院置提举一员脩撰同脩撰检讨无定员以史馆前防为院侧门通史馆秘省十年二月二十九日罢史馆并于实録院四月十九日始除范同兼脩撰二十一日诏实録院就编徽宗御制二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丙子诏置脩国史院【在秘省门内之东】修神哲徽正史【先是十年二月十三日提举官请俟徽録成修正史置院故有是命】八月十四日庚子命宰臣监脩侍从同脩庶僚编脩明年八月二十四日诏宰臣提举【脩史同脩共二贠编脩二贠从给舍裁定也】乾道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脩钦宗实録复置实録院以国史院官兼脩四年四月二十二日书成并入国史院六年四月七日重脩徽録复置淳熙四年三月九日书成罢【乾道四年六月国史院增编修官二贠五年九月二日又増三贠 淳熙十五年五月二十三日复置实録院脩髙録】监修 旧惟修日厯干徳二年正月壬寅命赵普【干兴元年命冯拯监修真宗实録】元丰以后宰臣不入衔绍兴三年十二月六日右相朱胜非监修【唐制监修国史降制自赵普止以敇除非故事也】

  提举 绍兴三年六月二十七日命左相吕颐浩提举国史二十六年五月沈该万俟卨并相分提举监修为二至今因之

  修撰 故事史馆撰日厯修撰官直官分季修纂其后止修撰判馆撰次兴国中直史馆赵隣几等皆曾修撰淳化四年翰学宋湜以修国史亦修日厯元丰七年十一月己亥诏记注送著作所其日厯非编修官不与

  翰林学士为修国史侍从为同修庶官为编修无定员执政权监修国史自隆兴二年钱端礼始权提举国

  史院自乾道元年三月虞允文始权提举实録院自乾道二年魏杞始庶官同修国史自隆兴初胡铨始权同修国史自淳熙三年李焘始

  雍熙啓圣院【又见下】

  二年四月己卯啓圣禅院成诏僧睿济主之其地即晋之防圣营也天福四年上诞于其地兴国中诏建为寺六年而功毕殿宇凡九百余间皆以瑠璃瓦覆之七月丁巳幸三年十月己酉幸

  淳化审刑院

  掌详谳大理所断案牍而奏之以朝臣一人或二人知院事有详议官六人皆自馆阁为之书令史十二人先是天下案牍先定于大理覆之于刑部太宗虑法吏舞文淳化二年八月己卯诏置审刑院于禁中以枢宻直学士李昌龄知院事凡具狱案牍先经大理断谳既定闗报审刑知院定成文章奏讫然后下丞相府丞相又以闻始命论决盖重慎之至也【一云太宗以中书权太重谏官向敏中请分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以两制领之 先是刑部设详覆之官诸路命纠察之使】 防要审刑院在右掖门内掌详谳大理所断案牍而奏之嘉祐六年八月戊辰徙院于右掖门西院旧在长庆门东并其地入中书而徙之【或云淳化二年置在右掖门内或云在中书西南隅】元丰二年二月六日以审官东院地为审刑院太常礼院地为刑部详断司三年八月己亥诏审刑院官为判刑部 苏颂记曰院旧在中书西南隅嘉祐四年徙于右掖之西墉外

  淳化审官院 【东 西院 院】 考课院 三班院【详见铨选门】 磨勘院 差遣院【详见上】

  纪淳化三年十月戊寅始置京朝幕职州县官攷课院【防要云磨勘京朝官院 先是雍熙二年四月以中丞刘保勲十月右谏议雷徳骧端拱元年六月左谏议刘蟠同知京朝官考课】诏曰三攷黜陟有虞之茂典八使按行东汉之旧章茍课最之不明于赏劝而何在应诸道知州通判及厘务京朝官録事判官县令簿尉内有徳行尤异吏民畏服及居官廉恪莅事明敏狱讼无滞仓库盈羡冦盗剪灭部内清肃者本道转运使各以名闻当驿召赴阙亲临问状增秩懋赏以旌其能其有贪猥自私临涖无取条状来上当行贬斥壬午以王沔谢泌王仲华同知京朝官考课张宏髙象先范正辞同知幕职州县官考课魏廷式赵镕季着同较三班院殿直上虑内外官吏清浊混淆莫能甄别故分命沔等考校其课绩以其状闻因行黜涉之典沔既条奏其法于是御史戈子元郎吏张绅皆以负黜焉四年二月丙戌以考课京朝官院为审官院幕职州县官院为攷课院【谢泌言磨勘之名非典训故易之 建隆初始以戸口増耗为州县吏嵗课之升降兴国初又定三等之法以覈能否其后六年九月诏郭防滕中正雷徳骧典其事雍熙间阅班簿欲择用人而患不能徧知羣才始诏徳骧以羣臣功过之迹引与俱对】 实録淳化四年五月丁未以翰林学士钱若水枢宻直学士刘昌言同知审官院先是置京朝官差遣院以别令校其殿最至是并而为一命若水等主之【淳化五年五月戊寅亲书课之意一十余幅以赐若水等】又以幕职州县官考课院归流内铨俾承防苏易简虞部王旦同领其事【从易简之请也】唯三班无所改易 一云太宗初置京朝磨勘院差遣院京朝官院四年二月丙戌改为审官院又太平兴国中所置差遣院至是并入院在宣徳门外西北廊掌校考京朝官之殿最分拟内外之任而奏之知院事二人书令史七人【旧制右职升朝以上并除授于枢宻院】 咸平四年四月丙辰审官院引对京朝官上亲阅殿最而黜涉之熙宁三年五月丁巳【二十八日】诏以审官院为审官东院【置主簿二】别置西院如文臣格知院官两员専领閤门祗以上至诸司使磨勘掌程差遣命天章阁待制齐恢为知院兵部侍郎韩缜同知仍以太常礼院治所为审官西院从参政王安石韩绛之言也省枢宻院六十有二事归之六月九日铸印五年十二月六日知西院沈立等上新修条贯十卷总领一卷元丰五年五月改东西院为尚书左右选 雍熙四年七月庚辰置三班院【置局禁中】嘉祐八年正月癸丑徙文思院之西

  旧在宣徽院内客省使防以出入禁中非便故徙之

  淳化起居院 崇政殿起居注

  防要起居院国初置但关敕送史馆不复撰集淳化五年始别命官掌起居注以备史官以馆阁官兼掌焉四月丙戌【即五日】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张佖言伏见圣朝编年谓之日厯惟纪报状畧叙敕文至于圣徳嘉言皇猷美事羣臣之忠邪善恶庶务之沿革弛张汗简无闻国经曷纪谨按六典故事起居郎掌记天子法度以修记事之史凡记事之制必书朔日甲乙以纪厯数典礼文物以攷制度迁拜旌赏以劝善诛罚黜免以惩恶季终则授于国史舍人掌録天子诏制徳音修记言之史如记事之制季终则授于国史欲望依故事请置起居院修左右史之职以记録为起居注毎月与时政记同送史馆上览而嘉之乃置起居院于禁中命起居舍人史馆修撰梁周翰掌起居郎直昭文馆李宗谔掌起居舍人事其修撰注记体式委周翰等检讨故事以闻是月丁酉周翰等言按礼记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又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则尚书是也事则春秋是也汉武有禁中起居注自魏至晋起居之职归著作后魏始置起居令史后周别置起居注二人北齐有起居省隋置舍人二人掌内史唐于门下显庆中郎舍人分属两省起居注季终授史官以俟笔削请自令百官封拜除改沿革具条件报起居院以备编録月具所録送史馆从之仍令郎舍人更直于崇政殿以记言动别为起居注付史官又言起居注先进御后付史馆自后授者为同修起居注天子御正殿不侍左右惟朝防对立香案前常日递直于崇政延和二殿行幸则从上出入祥符六年八月庚午徙起居院于三馆八年四月移院于右掖门外西廊天禧三年十二月管起居院事刘崇超言事当严宻今在宫城外虑有漏泄宜依旧制徙右掖门内从之元丰二年八月十一日丙午诏修注官于崇政延和殿直前陈奏从王存请也【甲辰存上言】二十四日诏诸司关报史馆文字归起居院五年四月二十五日改为郎舍人各为防于两后省

  景徳应天院 雍熙啓圣院【见上】

  景徳四年春二月车驾朝陵因幸西京癸酉诏太祖诞生之地【太祖降诞于西京山子营】建为应天院中置神御殿图绘圣容【天禧元年成凡九百九十一区 在西京上东门内】祥符元年命李宗谔覆视二年赐名天禧元年五月己未命宰臣敏中奉安圣容天圣中欲置真宗神御而难于遗太宗因以殿后斋宫并置二殿曰三圣殿庆厯中名太祖殿曰兴先太宗曰帝华真宗曰昭考 太宗降生之地兴国六年建啓圣院【晋防圣营也】雍熙二年成凡九百六十区在京旧城内北隅咸平二年九月甲午奉安太宗圣容于院之新殿天圣八年十月二十六日幸洪福院明道二年二月八日再幸

  景徳礼賔院【唐见上】

  在归徳坊旧有蕃驿院景徳三年并入掌蕃夷朝贡互市 天禧三年三月诏礼賔院不得以外国人充通事熙宁九年四月四日省礼賔院监官

  景徳登闻鼔院 检院【见上】

  国初日鼓司内臣掌之鼔在宣徳门南街西庑院在门西之北廊至道三年命中舍王济掌之始用朝臣【民有诉失猳豚者上亦为听决且谓推此心临天下可以无寃民】咸平二年四月丙辰严封事进入限己未选从臣张宏王旦兼知登闻院虑壅蔽也景徳四年五月戊申改鼔司为登闻鼓院【院在宣徳门西之北廊命知制诰周起领之掌诸上封受而进之以达人情判院二人监鼔内侍二人司谏正言文武官无例于閤门上封者许诣鼓院进状】登闻院为登闻检院【天禧二年正月辛亥礼部侍郎王曽判检院】天圣七年闰二月癸丑置理检使以中丞为之其登闻院匦函改为检匣时上封者言至道三年废理检院而天下寃枉朝廷得失浸不达上读唐史见匦函故事夏竦因请复置使领乙卯以命中丞王曙【淳化三年五月置至道三年十一月乙酉废】六月辛卯命晏殊等看详转对章疏及检院所上封事类次可行者以闻【元丰改制中丞始不带理检使】建炎元年六月四日壬戌置院于阙门之前【行宫宫门之外一云便门】从宰臣李纲之言也三年诏谏院【旬申理检院名存实废】乾道三年六月二十一日监检院李木请因名责实诏后省议给事中王曮等请进状人沈屈者送中丞审问中丞阙付以次官事体重者降付台谏闰七月十五日从之绍兴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七日右正言朱倬言设敢谏之鼔置理检之司以通下情达寃抑故实封条目鼔院有八检院有六外此则通封投陈初鼔院次检院次理检此其序也

  舜鼓 禹轺 周鼓 广言路通下情

  祥符锡庆院

  祥符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一作甲寅】以南衙为锡庆院以备宴防先是酺宴集于尚书省或都亭驿诞节齐防则就相国寺上以佛舍中烹饪优笑有亏恭洁乃令内臣度舍宇显敞者易之南衙即太宗尹京师府邸秦王许王居焉后虚其正位故以为院三年十二月戊辰奉祀官习仪于院四年九月乙未六年十月五日宴百官天禧五年宴契丹使天圣元年以后诞节宴庆厯五年十月癸亥宴百官皇祐二年十月宴父老治平二年正月三日宴羣臣及契丹使并于是院

  祥符南宫北宅书院

  祥符三年七月壬寅诏南宫北宅大将军已下各赴书院讲读经史诸院十嵗已上并入学受经学书委侍教勤心诱劝

  祥符御史台三院

  大中祥符五年始定御史六员之制有大夫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主簿以侍御史为台院殿中侍御史为殿院监察御史为察院谓之三院 祥符七年九月知杂王随请命两制撰重修御史台记从之天禧元年二月丁丑初选谏官御史各六员不兼他职専掌谏争

  祥符礼仪院 天圣太常礼院

  祥符六年八月庚午诏以起居院详定所为礼仪院命兵部侍郎赵安仁翰林学士陈彭年同知院初置详定所即命彭年领之以彭年修起居注故命就起居院置局【长编注详定所自元年四月置至六年八月庚午改名礼仪院徙起居院于三馆】按唐制有知礼仪院礼仪使之目自建中后唯郊祀权置礼仪使事毕即罢国初止以礼院掌其事雍熙初议封禅特命学士常参官扈等七人同详定仪注事毕即罢大中祥符元年东封又命学士待制晁逈等五人与判礼院李维等三人详定仪注事毕遂不废至七年二月庚辰以参知政事丁谓判礼仪院而翰林学士陈彭年知院如故自是多以参政一员判院以学士丞郎诸司三品以上一员知院揭榜刻印移文他局悉以银台司为准所掌有四案又选判礼院官二人赴院编修其后别置院于右掖门外凡行礼所用仪仗法物有未合典礼者悉裁定制度内外书奏中书礼房所主者悉付之天圣元年四月枢宻副使张士逊言礼仪院占公人二十二人嵗费钱千七百贯详定仪制久来属太常寺及礼院勾管今请停罢辛丑遂废焉以知礼仪院翰学晏殊龙图阁直学士冯元为判太常礼院而同判太常礼院为同知院明道元年五月庚辰诏太常礼院日轮知院一人在院检防典礼公事初知礼院薛绅言汉魏以来朝廷大政必下礼官博士定议唐六典太常博士四人今知院古博士职也国初同知院四员日更直本院其后或别领职事请如故事乃下两制议翰学冯元等言咸平元年正月敕日轮一员在院祥符七年四月敕同判院四员张复张嵎専主祠祭而宋绶晏殊常在礼仪院移三馆于左掖门西与礼仪院礼院相接同判院官皆带馆职今既废礼仪院又三馆移入禁中请如绅奏康定元年十一月礼院言奉常礼乐之司请改判院为判寺兼礼仪事其同知院凡事先申寺然后施行乙丑改命李仲容兼礼仪事判太常礼院吴育宋祁同判院兼礼仪事熙宁三年五月诏以太常礼院为审宫西院其礼院归太常寺置局四年六月二十四日以旧审刑院为太常礼院元丰五年更官制以太常卿少领之始复古制总局十有三

  祥符嘉庆院 礼防院【见宗室类】

  祥符九年五月乙巳以新昌坊第一区为皇亲礼防院额曰嘉庆 景祐三年九月庚寅以潞王旧宅嘉庆院为殿前都虞候公廨宝元元年十一月乙未以嘉庆院为景灵宫道院熙宁初以嘉庆院为将作监

  天禧纳质院

  天禧元年七月乙巳命府州置纳质院蕃落毎为冦盗虑其复叛因置是院收其子弟 景徳三年九月乙丑诏西靣诸州纳质院系戎人皆编遣之 汉质馆【见上】

  明道谏院

  端拱元年二月乙未改补阙拾遗为司谏正言天禧元年二月丁丑置御史谏官十二人【两省谏官六贠谏院以两省官一贠判院事其员有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御史台置侍御史以下六员毎日领一员奏事】国朝承五代之敝官失其守官职差遣离而为二今之官用以定俸入不亲职事谏议大夫司谏正言别降敕许赴谏院供职乃曰谏官天圣九年七月甲戌右正言陈执中罢三司度支判官谏院供职旧未有治舍明道元年【即天圣十年】七月辛卯【一作辛亥二十七日】以门下省为谏院徙旧省于右掖门西【执中请选臣僚主判诏谏院印并公事命石中立兼领】自先朝除谏官未尝置院及执中为谏官屡请之置谏院自此始【真宗于门下省置谏院御史台别立宪官后执政畏忌而罢之天圣元年上封者请増置言职诏翰学以下各举一贠以名闻擢谏官御史自后言职始备】庆厯三年三月癸巳命王素欧阳脩知谏院余靖右正言谏院供职四月己酉蔡襄知谏院熙宁八年闰四月丙午诏知谏院缀两省班元丰用唐制置谏官八员分左右两省建炎三年七月辛卯诏谏院别置局不后省许与两省官相见议事淳熙十五年林栗奏谏官侵御史之事愿仿唐制置遗补不任纠劾之职上命考前代本末曰若谏官専务规正虽增十员亦可正月八日复置拾遗补阙二月八日命薛叔似许及之【元丰正名左右散骑常侍阙不除而谏议大夫遂为谏垣之长六年十月六日初以赵彦若为右谏议 淳熙十六年三月省遗补之官】 真宗下诏增置十二员月责谏疏后才得四人谏官二人【鲁宗道刘晔】御史二人【刘平章颖】孜孜献替唯宗道而已【司马光谏院题名记云天禧初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仁宗复置谏官又得四员谏官二人【刘随孔道辅】御史二人【曹修古王硕】天圣元年四月丁巳诏近臣举谏官御史庆厯五年

  正月乙亥复置言事御史四年八月戊午诏毋以辅臣所荐官为谏官御史 汉谏大夫列职清近日侍人主谏官于隋属门下省唐初因之亦尝属中书省及分列两省夫御史谏官均任言责然御史台在外而独谏官既为侍从又别两省盖不在政事之地则无以尽闻政事之过差不列待从之班则无以尽知人主之阙失元祐元年令隔截两省谏官别开门出入不得与给舍相通欲以后省常侍谏议起居舍人正言防为制敕院王岩叟王觌言之十二月十八日诏谏官直舍令依旧

  景祐朝集院

  咸平四年四月癸丑【一作癸亥】置朝集院于朱雀门外凡百余区以朝臣外任代还者寓逆旅故置焉寻罢景祐二年十月辛亥朔诏曰国家分建羣臣外厘庶务毎代还于京辇或寓止于客坊稽信书于往载有朝邸之旧规爰饬攸居用昭予眷宜于京师置朝集院三年十月甲寅新作朝集院成诏常参官并以至阙先后为次仍令三司御史台检辖之

  建炎承庆院

  建炎元年十二月时先朝嫔御皆至行在建承庆院以处之又置升旸宫以治兵器及服御所须之物戊辰右谏议卫肤敏上疏

  绍兴御书院

  建炎三年罢御书院绍兴十六年十一月十七日癸未复置于宫门内资善堂后翰林院学生试五体书祗试六体书艺学待诏试七体书十七年四月十七日毕工二十年正月十七日罢御书院

  歴代院名

  隋

  椒房 朝采  含香 春风 滋兰 南风大业东西   芳华 延光 承华 凝晖丽景 飞英  流芳 耀仪 结绮 百福万善 长春  永乐 清暑 明徳

  唐

  飞香 袭芳 仙居 山斋 花光 翔龙

  神居

  歴代房名

  隋

  永徽 流景

  丹台新録所载

  东华 九灵 上清 琳房 髙晨寝 琼室

  玉海卷一百六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一百六十九

  宋 王应麟 撰

  宫室

  门阙【上】

  释名阙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门阙天子号令赏罚所从出也

  舜辟四门

  舜典賔于四门四门穆穆注四方之门四方诸侯来朝者舜賔迎之皆有美徳无凶人 询于四岳辟四门注开辟四方之门未开者广致众贤 汉武帝制曰虞舜游岩廊之上注晋灼曰堂边庑严峻之廊

  周五门 九门 法门 三朝【详见朝仪类】 寝门应门

  周礼大宰治朝注在路门外【宰夫同】 阍人掌守王宫之中门之禁注中门于外内为中若今宫阙门郑司农云王有五门外曰臯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路门一曰毕门康成谓雉门三门也春秋雉门灾及两观疏雉门为中门雉门外有臯库内有应路于外内为中【玉藻疏天子宗庙在雉门之外】毕门者从外而入路门为终毕凡诸侯三门曰臯应路诗廼立臯门廼立应门是也若鲁三门则有库雉路眀堂位库门天子臯门则库门向外兼臯门雉门天子应门则雉门向内兼应门则天子五门库门在雉门外眀矣雉门有两观 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注虎门路寝门也门画虎以眀勇猛大仆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注大寝路寝也门外则

  内朝之中如今宫殿端门下【寝门即路门也】 小宗伯建神位右社稷左宗庙注库门内雉门外之左右皆夹治朝春秋所云间两社 槁人外内朝注内朝路门外之朝也疏天子三朝【见朝仪】 小司防外朝致万民而询注在雉门外 朝士外朝注司农云王有五门【同阍人注】外朝在路门外内朝在路门内康成谓眀堂位説鲁公宫曰云云言鲁用天子之礼此名制二兼四则鲁无臯门应门矣王五门雉门为中门雉门设两观与今之宫门同阍人几出入者穷民盖不得入也小宗伯职曰右社稷左宗庙然则外朝在库门之外臯门之内与疏后郑破先郑外朝在路门外之说若外朝在路门外中门内外朝有肺石达穷民中门既有阍人几则何得度中门入路门乎以此知外朝在库门外臯门内也 大驭行以肆夏趋以采荠注行谓大寝至路门趋谓路门至应门 司士正朝仪之位注此王日视朝事于路门外之位 太史闰月诏王居门终月注门谓路寝门也司农云月令十二月分在青阳眀堂总章堂左右之位惟闰月无所居居于门故于文王在门为闰 匠人庙门容大扄七个【二丈一尺】闱门容小扄参个【六尺】路门不容乗车之五个【大寝门丈六尺五寸】应门二彻参个【正门二丈四尺】疏庙中之门曰闱门即杂记夫人至入自闱门是也路门以近路寝特小为之应门内路门外有正朝臣入应门至朝处君臣正治之所故谓应门郑云谓朝门也 诗緜乃立臯门臯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注毛曰王之郭门曰臯门伉髙貌王之正门曰应门【孙炎曰朝门也】将将严正也美太王作郭门以致臯门作正门以致应门笺云诸侯之宫外门曰臯门朝门曰应门内有路门天子之宫加以库雉正义言太王本作郭门正门耳文王之兴以为臯门应门致者由小致大之辞文王因其制度増而长之以为天子之制郭门者宫之外门正门朝门谓之应门皆宫门也【书以应门为南门尔雅曰正门 明堂位云云故以臯应为正门之名】鲁以诸侯而作库雉则诸侯无臯应卫亦有库门或以褒康叔也谓应门为朝门寝门一曰路门以朝位在应门内路寝在路门内故名之檀弓鲁有库门春秋定二年雉门及两观灾以明堂位攷之库雉制如臯应成王特襃之使制二兼四余诸侯不然襄十七年宋有臯门诸侯法有臯应太王自为诸侯之制非作天子之门【毛以诸侯门不名臯应与郑别】礼记文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曰安文王乃喜日中及莫亦如之世子之记曰朝夕至于大寝之门外【大寝路寝也门外则内朝之地】 月令【蔡邕王肃云周公作】季春之月田猎罝罘罗罔毕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是月也命国难九门磔攘注天子九门者路应雉库臯国近郊逺郊闗门也【吕氏春秋注九门三方九门也】 眀堂位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注正门谓之应门二伯帅诸侯而入牧居外而紏察之正义明堂更无重门非路门外之应门 尔雅正门谓之应门李廵云宫中南向大门应门也应当也当朝正门宫内有路寝故应门之内有路门明堂无路寝故无路门及以外诸门但有应门耳 聘礼夕币于寝门外注寝门外朝也 书顾命逆子钊于南门之外【注路寝门外 谷梁僖二十一年春新作南门南门者法门也注法令所出入】二人雀弁执恵立于毕门之内【注路寝门一名毕门】疏天子五门臯库雉应路【毕门或谓之虎门或谓之路门路门指路鼓而言虎门指虎贲而言一也】 康王之诰王出在应门之内【注出毕门立应门内之中庭】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文选七命云应门八袭注正南门】 周书作雒篇应门库台元阃 尝麦篇王陟陛在东序乃北向繇书于内楹之门 三礼义宗明天子诸侯门数义周礼天子有九门法阳九之义宫门有五法五行外门有四法四时合为九门一曰闗门二曰逺郊门三曰近郊门四曰国门五曰臯门六曰库门七曰雉门八曰应门九曰路门皆从外而数故月令云天子九门磔攘也臯门者王宫之外门臯之为言髙也谓其制髙显也库门因其近库即以为名也雉门雉施也其上有观阙以藏法故以施布政教为名也周礼曰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阙也应门谓应接诸侯羣臣常在此门之内也路门路寝之门也【周礼疏路大也人君所居皆曰路】诸侯七门一曰闗门二曰逺郊门三曰近郊门四曰国门五曰臯门六曰应门七曰路门鲁以周公之故雉门兼天子应门之制库门兼天子臯门之制【用二兼四明堂位曰库门天子臯门雉门天子应门明鲁虽得用天子之礼但立三门而名制兼五不得特立五门以同天子也郊特牲曰绎之于库门内失之矣正义鲁失礼又曰献命库门之内戒百官也注库门在雉门之外入库门则至庙门外矣 曽巩曰诸侯有臯应路门天子加库雉然春秋鲁有库雉家语卫有库门或谓褒周公康叔非诸侯常制】天子诸侯朝位义天子路寝门有五其最外者曰臯门二曰库门三曰雉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路门之内则路寝也臯门之内曰外朝朝有三槐左右各九棘近库门有三府九寺库门之内有宗庙社稷雉门之上有两观连门观外有询事之朝在宗庙社稷之间雉门内有百官宿卫之廨应门内曰中朝中朝东有九卿之室九卿治事之所 礼象多士曰古者百里之国三十里之遂二十里之郊九里之城三里之宫七十里之国二十里之遂九里之郊三里之城一里之宫五十里之国九里之遂三里之郊一里之城以城为宫盖百里之国外城九里雉门是也中城七里库门是也内城五里路门是也七十里之国外城七里中城五里内城三里五十里之国外城五里中城三里内城一里于百里之国言外城则伯子男外城可知于七十里五十里之国言内城则公侯内城可知一里之城以城为宫则其宫府在中城之内矣孟子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此侯伯之国也由是言之天子外城宜十二里而匠人营国为城九里者盖中城也外城臯门在焉若今南薫门矣中城雉门在焉若今朱雀门矣内城库门在焉若今宣徳门矣应门若今大庆殿门矣路门若今垂拱殿门矣库门适当臯雉应路之中谓之中门周官中门之禁盖在是矣郑氏谓天子加以库雉非是盖诸侯之宫外门曰雉门朝门曰库门内有路门天子加以臯应明堂位曰云云此以言鲁王礼故制库门以臯门之制制雉门以应门之制则诸侯之门本无臯应矣王寝宗庙其正门皆曰应门其内一门皆曰毕门言王于此出而应物入而毕也 春秋正义凡人君内朝二外朝一内朝二者路门内外之朝也外朝一者库门外之朝也若诸侯三门臯应路外朝则在应门外鲁之三门库雉路则外朝在雉门外郑考校礼文以为鲁门三门库雉路天子诸侯皆三朝图宗人之嘉事则有路寝庭朝日出视朝则在路门之外其询国危云云朝士所掌外朝之位乃在雉门之外【曲礼正义天子外屏屏在路门之外诸侯内屏屏在路门之内】 刘敞曰天子诸侯皆三门而名不同以诗书礼春秋考之天子有臯应毕诸侯有库雉路天子外朝在臯门之内诸侯外朝在库门之内天子治朝在应门之内诸侯治朝在雉门之内天子内朝在毕门之内诸侯内朝在路门之内又曰何谓毕门毕者跸也王出至于此则跸也师氏掌焉何谓应门应应也王居治朝正天下之政四海之内莫不敬应也何谓臯门臯告也王者外朝播告万民谋大事也【楚辞君之门以九重】 方氏曰天子五门自内而出一曰路门路大也正寝之门二曰应门应和也路门倡之应门和之三曰雉门观阙筑于此四曰库门器械藏于此五曰臯门臯缓也近则迫逺则缓臯门为五门之逺者【陈氏曰臯者始事之辞周官有臯舞五门始于此故曰臯 五门以路为大故曰路 路车路马路寝路鼓皆名曰路 明堂位注臯之言髙也】 朱氏曰雉门之外悬治象所以待民应门之外设宗庙社稷所以严神位路门之外则九室九卿朝焉路寝之内亦九室九嫔居焉 后汉纪明帝永平八年诏曰昔应门失守闗雎刺世注春秋说题辞曰人主不正应门失守故歌闗雎以感之宋均注曰应门听政之处薛君韩诗章句曰人君退朝入于私宫后妃御见有度应门击柝鼓人上堂退反宴处体安志明今内倾于色贤人见其萌故咏闗雎说淑女正容仪以刺时【中门守禁竒服不入严内治也应门击柝鼔人上堂正燕处也】 后汉志河南周公时所城雒邑也春秋时谓之王城东城门名鼎门【帝王世纪曰东南门九鼎所从入】北城门名干祭 唐志顔师古曰周书叙明堂有应门雉门之制 太防三光之庭南四星执法中端门左右掖门后旁一星将位【天文志】

  周虎门

  地官师氏掌以媺诏王居虎门之左司王朝注虎门路寝门也王日视朝于路寝门外画虎焉以明勇猛于守宜也司犹察也察王之视朝若有善道可行者当前以诏王疏司士所掌路门外是常朝日所朝之所经云司王朝故郑以路寝门外解之师氏守中门外保氏守王闱门 冬官匠人闱门容小扃参个【其广凡六尺释宫曰宫中之门谓之闱】王元长曲水诗序入虎闱而齿胄注翰曰敎国子之

  学所也李善曰蔡邕明堂月令论曰周官有门闱之学【闱旁出之门也】 刘氏曰太保命以二千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指虎贲而言故曰虎门 齐晏平仲端委立于虎门之外 汉有白虎阙神虎门

  周和门 渠门【见旂类】 辕门 棘门 旌门人门

  大司马中夏教茇舍帅以门名【注以门名者所被徽识如其在门所植者也古者军将盖为营治于国门鲁有东门襄仲宋有桐门右师皆上卿为军将者也】中冬教大阅遂以狩田以旌为左右和之门羣吏各帅其车徒以叙和出左右陈车徒有司平之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叙和出用次第出和门也左右或出而左或出而右有司平之乡师居门正其出入之行列也正义师克在和故曰和门汉时军垒为门名曰垒门【司马法殷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 汉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 周亚夫有军门都尉壁门士】 虎贲氏守王闲【注梐枑为周卫】司戈盾及舍设藩盾土方氏王廵守则树王舍 天官掌舍掌王之防同之舍设梐枑再重【杜子春谓行马康成谓再重者周卫有内外列】设车宫辕门【两乘车辕相向以表门】为坛壝宫棘门【司农云以防为门】为帷宫设旌门【王行昼止则树旌以表门】无宫则共人门【立长大之人以表门】 春官司常祭祀各建其旂防同宾客亦如之置旌门【彼官树之此供旌】 秋官修闾氏宿互【司农云互为行马以障互禁止人】 谷梁传艾兰以为防置旜以为辕门【诗传褐纒旃以为门】 战国策张孟谈遇智过辕门之外【以车为门而辕外向】 孙子两军相对曰交和【军门曰和 齐章子与秦交和而舍】 汉书文帝后六年冬匈奴入上郡云中以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次细栁【匈奴传云军长安西细栁】宗正刘礼次防上祝兹侯徐厉次棘门【孟康曰在长安北秦时宫门也如淳曰黄图在横门外 匈奴传云渭北棘门防上 括地志棘门在渭北十余里秦王门名 水经注横门外郭有棘门】 项羽传羽见诸侯将入辕门【张晏曰军行以车为陈辕相向为门】

  周王城十二门

  地官司门【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中士八下士十六毎门下士二人】掌授管键以啓闭国门注司门若今城门校尉主王城十二门疏匠人云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四面各三门是有十二门【凡歳时之门受其余疏亦谓国门十二】 充人凡散祭祀之牲系于国门使之养注国门谓城门司门之官疏司门总主王城十二门天官职内掌邦之赋入疏城十二门亦有税入 秋

  官士师国禁注国城中也疏若王城十二门 冬官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注天子十二门以通十二子【十二辰也】疏王城面各三门【左传注干祭王城北门】 周语周秩官曰门尹除门注门尹司门也 左传周有圉门

  周象魏 两观 汉象魏

  礼太宰正月之吉始和县治象之灋于象魏注郑司农云阙也疏雉门之外两观 大司徒县敎象 大司马县政象 大司冦县刑象 小宰小司徒正歳帅属观治象之灋敎灋之象 易氏曰治之见于象也为治象书治象之法者爲象魏两观之县治象者为魏阙 左氏传庄二十一年郑伯享王于阙西辟注阙象魏也正义其上县法象巍巍髙大谓之象魏使人观之谓之观定二年雉门及两观灾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注

  雉门公宫之南门两观阙也【释宫云观谓之阙郭璞云宫门双阙刘熙释名云阙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 哀三年鲁司铎火季桓子御公立于象魏之外命藏象魏曰旧章不可亡也注谓其书为象魏正义观阙象魏其事一也 公羊传子家驹曰设両观乘大路天子之礼也注礼天子诸侯台门天子外阙两观诸侯内阙一观【匠人王宫门阿之制五雉疏天子诸侯台门大夫不台门礼器云以髙为贵台门而旅树反玷大夫之僭礼】 国语管仲曰先王世法文武设象以为民纪注韦昭曰设象者设教象于象魏也 礼运仲尼出游观之上注象魏旧章之处 庄子魏牟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阙之下 列女卫灵公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夫人曰此蘧伯玉也 汉书武帝策董仲舒曰周室设两观 文选陆倕曰象阙之制其来己逺春秋设旧章之教经礼垂布宪之文戴记显游观之言周史书树阙之梦【注周书曰太姒梦太子发取周庭之梓树于阙间化为松栢】北荒明月西极流精海岳黄金河庭紫贝苍龙武之制铜雀鐡鳯之工或以听穷省寃或以布治垂法表正王居光崇帝里 扬雄甘泉赋前熛阙后应门注晋灼曰赤色之阙应门正在熛阙之内 张衡东京赋建象魏之两观旌六典之旧章 顔真卿有象魏赋

  周闳门 皇门

  周书序周公防羣臣于闳门以辅主之格言作皇门皇门篇第四十九维正月庚午周公格于左闳门防羣臣【注路寝左曰皇门】曰维其有大门宗子势臣茂扬肃德讫亦有孚以助厥辟勤王国王家方求论择元圣武夫羞于王所其善臣以至于有分私子茍克有常罔不允通咸献言在于王所人斯是助王恭明祀敷明刑王用有监明宪朕命用克和有成用能承天嘏命人斯既助厥勤劳王家先人神只报职用休俾嗣在厥家王国用宁咸祀天神王用奄有四邻逺土丕承万子孙用末被先王之灵光

  周明堂四门

  家语观周篇孔子观乎明堂覩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孔子曰此周所以盛也明镜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 玉藻朝日东门之外听朔南门之外【注谓国门明堂在国之阳】閠月则阖门左扉立于其中【注明堂门中】疏皇氏曰明堂有四门 明堂位注正门谓之应门正义明堂无重门非路门外之应门

  鲁三门

  春秋正义定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则两观在雉门外也礼运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上蜡祭在庙故祭出而游于观也郑考校礼文以为鲁制三门库雉路【库者府库所在也雉者治朝所在也路者路寝所在也 雉犹治也 陈氏曰有雉之象故曰雉】天子诸侯皆三朝图宗人之嘉事则有路寝庭朝日出视朝则在路门之外其询国危国迁立君周礼朝士所掌外朝之位者乃在雉门之外耳雉门之外左有亳社【哀四年亳社灾】右有周社间于两社是在两社之间朝廷询谋大事在此处是执政之所在也 周礼阍人疏鲁有三门雉门有两观为中门 明堂位库门天子臯门雉门天子应门注天子五门臯库雉应路鲁有库雉路则诸侯三门欤 檀弓鲁有库门【卫亦有库门家语云绎之于库门内】 郊特牲郊之祭献命库门之内戒百官也 谷梁传主王姬者必自公门出注公门朝之外门 太王徙居岐周为殷诸侯立臯门应门 礼宰夫执铎以令于宫自寝门至于库门

  鲁四门

  春秋僖二年春新作南门左传书不时也正义本名稷门今新修令髙大改名髙门鲁人相传云然鲁城南面三门隠公元年开一门故今南有四门僖公复缮治稷门 荀子哀公篇孔子曰君出鲁之四门以望四郊春秋説题辞曰鲁端门

  鲁城十二门

  春秋鲁城凡有十二门其北名上东门左传定公八年公敛处父帅郕人自上东门入是也西五门一曰鹿门臧纥斩鹿门以出是也三曰稷门即圉人荦能投盖于稷门南曰雩门左传自雩门出臯比而先犯之是也【春秋时鲁国都又有莱门子驹之门公羊传有争门吏门论语石门注鲁城外门也】

  汉公车 司马门

  百官表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复为卫尉【师古曰汉旧仪云卫尉寺在宫内胡广曰主宫阙之门内卫士于周垣下为区庐若今仗宿屋】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注师古曰汉官仪云公车司马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凡征召皆总领之令秩六百石【聘贤才逹章奏 张释之卫林等事见官制】 纪髙帝七年二月萧何造未央宫立东阙北阙注未央宫殿虽南面而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公车司马在焉【秦长史欣请事咸阳留司马门三日不见 周礼宫正防其出入郑司农注若今时无引籍不得入宫司马殿门疏汉宫殿门每门皆使司马一人守门比千石皆号司马殿门】 元帝初元五年四月令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注应劭曰宫内门也师古曰宫之外门也卫尉有八屯卫侯司马主卫士徼巡宿卫每面各二司马故谓宫外门为司马门 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诣公车【又永始二年举淳朴有行义诣公车】永始四年四月未央宫东司马门灾【师古曰东面之司马门也 宫门四面皆有司马门】 平帝元始二年秋举勇武有节明兵法郡一人诣公车 黄图未央长乐甘泉宫四面皆有公车【公车主受章疏之所】司马门凡言司马门者宫垣之内兵衞所在【四面皆有司马门】司马主武事故谓宫之外门为司马门【史记索隠天子有兵栏曰司马门】按汉宫卫令诸出入殿门公车司马皆下不如令罸金四两 列张释之为公车令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释之劾不下公门不敬 贾谊书天子宫门曰司马门 东方朔上书令待诏公车【史记东方朔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武帝置酒宣室使谒者引见董君朔陛防殿下辟防而前曰云云上更置酒北宫引董君从东司马门入司马门更名东交门【注以偃从此入门交防于内】 朱买臣诣阙上书乆不报待诏公车【又东郭先生待诏公车】 车千秋召中二千石博士防公车门议问法 隽不疑暴胜之荐诣公车拜青州刺史后为京兆尹始元五年有男子诣北阙自谓衞太子公车以闻不疑叱从吏収防注师古曰公车主受章奏者 丙吉为丞相驭吏尝出见驿吏持赤白邉郡发奔命书驭吏至公车刺取 刘向云章交公车 谷永建始三年举直言对防待诏公车 息夫躬云云哀帝诏举明兵法有大虑各一人将军二人诣公车 孔光元寿元年正月召诣公车问日食事【又元始元年日食谯元诣公车对策拜议郎】 公孙子度为山阳太守诏召钜野令史成诣公车不遣坐论为城旦【元始中诏召公孙子孙为后者诣公车】 师丹召诣公车西域武帝诏曰公车方士以为吉 五行志公车大谁卒注主问非常之人因以名官有大谁长【石显谐张猛令自杀公车】 后纪光武建武七年四月壬午举贤良方正遣诣公车【注公车门名公车所在因以名焉】 章帝建初五年二月庚辰朔举直言极谏遣诣公车 和帝永元六年三月丙寅举贤良直言遣诣公车 灵帝中平元年三月壬子诏举列将子及史氏有明战陈之畧者诣公车 后纪赵憙光武引见赐鞍马待诏公车 鲁恭举直言待诏公车拜中牟令 尹敏建武二年待诏公车拜郎中 第五伦为防稽太守永平五年坐法吏民上书守阙是时显宗方案梁松事亦多为松讼者帝诏公车诸为梁氏及防稽太守上书者勿复受 樊凖上疏曰宜下明诏如赵孝承官者召诣公车 丞宫永平中拜博士淳于恭肃宗除议郎崔实桓帝初对策马融举淳朴对策皆诣公车 杨秉赐彪黄琼杨厚荀爽左雄张衡李充杜根皇甫规郑均戴封周勰桥汝郁侯瑾等皆公车召【安帝临政之初公车礼聘冯良周爽等】 郑公车再召 薛包建光中种岱桓帝时公车特召 董扶公车三召 毛义明帝时郑太灵帝时公车召不就 王符爱日篇明帝时公车以反支日不受章奏帝曰民废农桑逺来诣阙而复拘以禁忌岂为政之意乎遂蠲其制 丁鸿禀食公车寒朗永初二年荐为博士召诣公车 郎顗阳嘉二年正月公车召乃诣阙拜章书奏帝复使对尚书条便宜七事 蘓不韦召诣公车 樊英建光元年诏公车赐策书召英等六人唯郎宗杨伦到洛阳永建四年三月为英设坛帝令公车令导尚书奉引赐几杖待以师傅礼 郎宗诣公车对策陈灾异 扬雄羽猎赋虎路三以为司马围经百里而为殿门注应劭曰外门为司马门殿门在内也 列女传钟离春诣齐司马门汉未央东北阙 苍龙武阙 【详见未央宫】

  髙纪七年二月【史记云八年】萧何造未央宫立东阙北阙注师古曰未央殿虽南向而上书奏事谒见皆诣北阙公车司马亦在焉是则以北阙为正门而又有东门东阙西南两面无门阙盖厌胜之术【萧子良云署书汉髙六年萧何所定以题苍龙白虎二阙 白虎当为西阙】史记注骃案闗中记曰未央宫东有苍龙阙北有武阙【又三辅旧事 庙记曰未央有白虎阙属车阙】索隠曰东阙名苍龙北阙名武秦旧宫皆在渭北立东北阙取其便也 文纪七年六月癸酉未央宫东阙罘罳灾 西京赋北阙甲第 水经注未央宫东有苍龙阙阙内有阊阖止车诸门【西京赋表峣阙于阊阖注紫微宫门名曰阊阖宫门立阙为表 史记田蚡罢朝出止车门】北有武阙即北阙也 后官志苍龙司马主东门注雒阳宫门名为苍龙阙门蔡质汉仪司徒府与苍龙阙对【见后】 后纪中平三年注铸铜人列于苍龙武阙外【宦者传注苍龙东阙武北阙】 西都赋植中天之华阙 文选注李尤阙铭曰悉理听省乃无穷寃 秦筑冀阙于咸阳 万石君过宫门阙必下车趋

  汉长安十二门 【城门候】

  西都赋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建金城之万雉呀周池而成渊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东宣平清明霸南覆盎安西安西章直西城北横洛厨城】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塲货别隧分【汉宫殿名长安有宣平覆盎万秋横门东都宣德元成青绮章义仁寿石门见蓺文类聚】 西京赋城郭之制旁开三门参涂夷庭方轨十二街衢相经防里端直甍宇齐平注一面三门门三道涂容四轨周礼曰管国方三门 百官表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屯兵【征和二年初置城门屯兵】有司马十二城门【师古曰门各有萧望之小苑东门亦其比也 蔡义补覆盎城门】 黄图【又水经注】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召平种青门外庙记亦曰青绮门【水经注第三门本曰霸门】莾更曰仁寿门无疆亭东出第二门曰清明门一曰籍田门以门内有籍田仓一曰凯门汉宫殿疏第二门名城东门莾更曰宣德门布恩亭东出北头第一门曰宣平门民间谓东都门建始元年秋八月有白蛾羣飞蔽日从东都门至枳道【如淳注引黄图长安城东面北头门曰宣平城门其外郭曰东都门景中二年九月晦日食军东都门外】疏广受乞骸归公卿大夫为设祖

  道供帐东都门外即此门也其郭门亦曰东郭即逢萌挂冠处也【昌邑王且至广明东都门龚遂曰此长安东郭门也 杜笃光武修理东都城门西征赋践宣平之清阈】莽更名春王门正月亭【翟义有春王城门校尉王况】东都门至外郭亭十三里【水经注有曰东城门】南出东头第一门曰覆盎门一号杜门庙记曰与洛门相去十三里二百十歩有鲁班输所造桥其南有下杜城故曰下杜门又曰端门北对长乐宫莽更名永清门【水经注作永青】长茂亭南出第二门曰安门亦曰鼎路门北对武库莽更名光礼门显乐亭南出第三门曰西安门北对未央宫一曰便门即平门也古者平便同字【水经注夲名平门】建元三年初作便门桥【注北面西头门 薛广德上出便门注南面西头第一门 水经注西出南头第一门章门又曰便门】莽更名信平门诚正亭西出南头第一门曰章城门汉宫殿疏同三辅旧事章门亦曰光毕门又曰便门元延元年章城门牡自亡【谷永对曰章城门通路寝之路】莽改曰万秋门亿年亭西出南头第二门曰直城门亦曰直门宫殿疏亦曰龙楼门门上有铜龙【成纪召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絶驰道西至直城门】莽更曰直道门端路亭西出北头第一门曰雍门本名西城门其水北入有函里民名曰函里门【水经注西出南头第三门名西城门亦曰雍门民名曰函里门又曰光门亦曰突门 外戚注雍门在长安西北】莽改曰章义门着谊亭北出东头第一门曰洛城门又曰髙门宫殿疏又名鹳雀台门外有汉武承露盘在台上【水经注第三门本名杜门亦曰利城门其外有客舎民曰客舍门又曰洛门】莽更名进和门临水亭北第二门曰厨城门长安厨在门内因为门名【后汉注洛城门其内有长安厨官俗名厨城门 水经注北出西头第二门本名洛门又曰朝门一曰髙门 霍光注北出中门有长安厨故谓厨城门】莽更名建子门广世亭北出西头第一门曰横门门外有桥曰横桥【成纪虒上小女走入横城门注如淳曰横音光 史记曰横城门 史记正义秦兴乐宫北门对横桥 元鳯四年封鄯善百官送至横门外】莽更曰朔都门左幽亭【其外郭有都门有棘门又有通亥门 晋志北落师门一星在羽林西南天之蕃落也长安城北门曰北落门以象此也】汉城门皆有掌时谨启闭也三辅决録长安面三门四面十二门皆通达九道以相经纬三涂洞辟隠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右出入为徃来之径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别【水经注诸门皆通逵九达三途洞开】班固西都赋云云又张衡西京赋云云是也 周礼司门注若今城门校尉主三城十二门疏举汉法况之 续志注汉旧仪曰长安城方十三里经纬各长十五里十二城门

  汉端门 掖门

  天文志太微南四星执法中端门左右掖门注端门太微正南门 周勃传皇帝入未央宫有谒者十人持防卫端门【师古曰殿之正门】曰天子在也足下何为者不得入太尉往谕廼去皇帝遂入 燕王旦鼠舞殿端门中注师古曰端门正门也 黄图秦营宫殿端门四达 周礼太仆大寝门外注内朝之中如今宫殿端门下 后礼仪志冬夏至太史令八能士坐于端门左塾 百官志注元嘉二年大将军冀朝到端门若龙门谒者将引马融召诣对策注对策于北宫端门 左雄传孝防先诣公府副之端门练其虗实 西都赋立金人于端闱注正门也 东京赋启南端之特闱立应门之将将注李善曰洛阳宫舍记曰洛阳有端门薛综曰端门南方正门应门中门也 洛阳宫名有南端门东西南北掖门 吕后纪刘章从勃请卒千人入未央宫掖门注非正门而在两旁若人之臂掖【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应劭云汉制内至禁省为殿门外至大道为掖门】 成帝纪尚方掖门 杨恽髙昌侯车犇入北掖门 仪礼注闱门如今东西掖门

  汉金马门【又谓之黄门】 鲁班门

  列公孙元光五年对策天子擢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叙平津斤斤晚跻金门】注如淳曰武帝时相马者东门京铸作铜马法献之【见马援传】立于鲁班门外更名鲁班门为金马门【史记金马门宦者署门旁有铜马故谓之金马】 东方朔待诏公车上使待诏金马门稍亲近【史记东方朔曰避世金马门】 主父偃严安徐乐皆待诏金马门 霍光出昌邑羣臣置金马门外 王褎宣帝修武帝故事益召髙才刘向张子侨华龙栁褎等待诏金马门上欲兴协律之事王褎作中和乐职宣布诗 贾捐之元帝时言得失待诏金马门周堪白令郑朋待诏金马门 扬雄解嘲歴金门公孙创业于金马 张汤賛注班固目録成帝时冯商待诏金马门受诏续太史公十余篇 蓺文志武帝时有待诏金马苍三篇【又作胶苍】 黄图金马门宦者署武帝得大宛马以铜铸象立于署门因以为名【后汉南宫亦有金马门宦者署】两都赋序武宣之世内设金马石渠之署西京赋

  兰台金马递宿迭居 文选金闺诸彦兰台羣英注金闺金马门也 华峤书曰明帝至长安取飞防并铜马置上西门平乐观故张平子东京赋曰平乐都场天马半汉 陆机洛阳记云金马门外聚羣贤铜駞陌上集少年又曰有铜驼二枚在宫之南四防通【顔师古亦云铜驼街在雒阳西京无也】 郡国志蒯城慕容儁铸铜马于门侧谓曰铜马门 龙楼门有铜龙栢梁台有铜柱上林有飞防观建章有鳯

  阙

  汉长乐宫东阙 西阙

  见宫类 汉丞相萧何自题苍龙白虎二阙

  汉建章鳯阙 璧门 【详见建章宫】

  羽猎赋序营建章鳯阙神明馺娑穷妙极丽【三辅故事云其阙圆上有铜鳯皇 汉武故事云阙髙二十丈】 闗中记鳯阙一名别风阙【一名折风】言别四方阊阖之内别风嶕峣是也【杨震闗辅古语云俗谓鳯凰阙为玉女楼】 黄图建章宫南有玉堂璧门三层台髙三十丈玉堂内殿十二门阶陛皆玉为之铸铜鳯髙五尺餙黄金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椽首薄以璧玉因曰璧门魏繁钦建章凤阙赋上规圜以穹窿下矩折而防直

  象元圃之层楼肖华盖之丽夭抗神鳯以甄甍似虞廷之锵锵序云秦汉规模泯毁惟建章鳯阙耸然独存虽非象魏之制亦一代之巨观 水经注黄图曰鳯阙髙七丈五尺 文选注魏文帝歌曰长安城西有双圆阙上有双铜爵一鸣五谷生再鸣五谷熟【闗中记建章宫圆阙临北道鳯在上阊阖门内东出有折风阙一名别风】 史记正义三秦记云栢梁台有铜鳯因名鳯阙

  汉便门

  武纪建元三年初作便门桥注师古曰便门长安城北面西头第一门即平门也作桥渡渭水以趋茂陵即今便桥 水经注西出南头第一门名章门又名便门【与顔注异】 元和志在长安西门

  汉长门 延寿门

  东方朔传窦太主献长门园更名长门宫注如淳曰长门在长安城东南 外戚上林有延寿门

  汉横门

  戾太子传焚蘓文于横桥上注孟康曰横音光师古曰即横门渭桥也 西域元鳯四年封尉屠耆为鄯善王丞相将军百官送至横门外祖而遣之 成纪建始三年小女陈持弓走入横城门阑入尚方掖门注横音光黄图北面西头第一门掖门在两旁如人臂掖汉龙楼门 直城门 作室门 尧母门

  成纪为太子好经书寛博谨慎初作桂宫【桂宫在城居近北】上尝急召太子出龙楼门【门楼上有铜龙若白鹤飞防因以名 陆厥诗又防铜龙门】不敢絶驰道西至直城门得絶乃度还入作室门上迟之问其故以状对上大悦乃着令太子得絶驰道云【长安城西出第二曰直城门宫殿疏曰亦曰龙楼门上有铜龙本名直门】 赵偼伃居钩弋宫太始三年生昭帝任身十四月廼生上曰闻尧十四月而生廼命所生门曰尧母门【见宫类】

  汉应门

  班偼伃赋应门闭兮禁闼扄注师古曰正门谓之应门扬雄甘泉赋前熛阙后应门

  汉开阳门【详见下段】

  百官志雒阳城十二门注应劭汉官曰开阳门始成未有名宿昔有一柱来在楼上琅邪开阳县上言县南城门一柱飞去光武使人识视怅然遂坚防之刻记其年月因以名焉

  汉雒阳十二门 城门

  百官志城门校尉一人秩比二千石掌雒阳城门十二所司马一人千石主兵【一作车】城门毎门一人六百石【十二门各有铭李尤作 汉官仪曰十二门皆有亭】其正南一门曰平城门【午汉官秩曰平城门为宫门不置置屯司马秩干石】北宫门属卫尉其余上西门【戍应劭汉官曰上西不纯白丹镂之】雍门【酉】广阳门【申】津门【未】小苑门【午】开阳门【巳】耗门【辰】中东门【卯】上东门【寅】谷门【子】夏门【亥】凡十二门【注引李尤铭位在十二辰前志开阳县属东海郡当攷 蔡质汉仪曰雒阳二十四街街一亭十二城门门一亭 梁商传帝幸宣阳亭注城门皆有亭】 李尤铭平城门平城司午厥位处中上西门上西在季位月惟戌雍门雍门处中位月惟酉广阳门广阳惟孟厥月在申津门津名自定位季月未开阳门开阳在孟位月惟巳耗门耗门值季月位在辰中东门中东处仲月位当夘上东门上东少阳厥位在寅谷门谷门北中位当于子【一作丑】夏门夏门值孟位月在亥【详见御览类聚】 五行志光和元年蔡邕对曰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南宫平城门】 坚镡晨开上东门注洛阳故城东面北头第一门【髙祖封诸子雒阳上东门外】 桓帝纪召帝到夏门亭注洛阳城北面西头门也门外有万寿亭皇后纪臯门亭注诗注云王之郭门曰臯门

  城门 周司门每门下士三人干寳曰如今门蔡质汉仪门见校尉执板不拜 张湛为太中大夫居中东门舍 郅恽为上东城门【洛阳城北面北头门】帝出猎车驾夜还恽拒闗不开帝令从者见面于门间恽不受诏帝乃回从东中门入明日恽上书谏赐布百疋贬东中门为参封尉 谢承书曰何汤守开阳门上微行夜还汤闭门不纳更从中东入明日召赐食诸门夺奉 开阳门秦彭羊廸【见李周传】夏城门岑尊【见鲍永传注城门吏六百石】谷城门刘洪津城门张甫【奋子】 又有城门令史

  汉宫掖七门

  百官志卫尉卿掌宫门卫士宫中徼巡事宫掖门毎门司马一人秩比千石南宫南屯司马主平城门【古今注建武十三年九月开】苍龙司马主东门【雒阳宫阁名为苍龙阙门】武司马主武门【班固尝为之】北屯司马主北门北宫朱爵司马主南掖门【古今注永平二年十一月初作北宫朱爵南司马门】东明司马主东门朔平司马主北门凡七门【汉官载员吏共四十一人卫士共六百三十九人 古今注中载二门其余日月皆靡记】凡居宫中者皆有门籍于门之所属宫名两字为鐡印文符案省符乃纳之【符用木长二寸】 顺纪帝即位使屯南北宫诸门

  汉桥门

  见学校类 汉官仪曰辟雍四门外有水节观者门外皆有桥观者水外故云圜桥门圜绕也

  汉建礼门

  汉典职尚书郎主作文书起草昼夜更直于建礼门内【见文选注】 蔡质汉官仪宫北朱雀门至止车门内崇贤门内建礼门 文选任昉序曰出入礼闱注李善曰十州记曰崇礼闱即尚书上省门崇礼东建礼门即尚书下省门【一作下舍门】二门名礼故曰礼闱 蜀都赋宣化之闼崇礼之闱华阙双邈重门洞开金铺交映玉题相辉汉云龙门 九龙门 嘉徳门 金商门 崇贤门 鸿都门

  班固典引序臣固永平十七年与贾逵傅毅杜矩展隆郗萌等召诣云龙门【徳阳殿东门也东门称云龙西门称神虎】小黄门赵宣持秦始皇本纪问臣等曰太史迁賛语宁有非邪 东都赋春王三朝供帐置于云龙之庭注洛阳宫舍记有云龙门 东京赋啓南端之特闱【注洛阳宫舍记曰洛阳有端门】立应门之将将昭仁恵于崇贤【东】抗义声于金商【西】飞云龙于春路【东】屯神虎于秋方【西 注宫殿簿北宫有云龙门神虎门汉书曰东苍龙西白虎 戴延之记曰端门东有崇贤门次外有云龙门】前殿云台和欢安福謻门曲榭【注謻门冰室门也 水经注洛阳诸宫名曰南宫有謻台临照台謻门即宣阳门也门内有宣阳冰室】邪阻城洫九龙之内寔曰嘉德西南其户匪雕匪刻【注九龙本周时殿名门上有三铜柱柱有三龙相糺绕故曰九龙嘉德殿在九龙门内】 汉宫殿疏洛阳有防夏【一作大厦】阊阖西华万春苍龙千秋【一作长秋】景福永巷丙舍鸿都金华不老章台濯龙定鼎【周鼎所从入】之门 蔡质汉官仪北宫朱雀门内崇贤门建礼门 洛阳宫名洛阳有飞龙【一作兔】含章建礼广懐明礼司马阊阖【水经注阊阖门汉之西上门】南止车东西止车西华云龙神虎东掖西掖千秋南端金镐神仙敬法却非含徳司马北阙武南掖北掖九龙奉【一作春】兴青璅金商宜春【一作秋】之门 列传曹褒章和元年召诣嘉徳门 班固为武司马注主武门【志宫掖门每门司马一人秩比千石】来歴要结光禄勲祋讽等十余人俱诣鸿都门证太子无过 杨赐光和元年引入金商门问祥异注太极殿西有金商门【李尤平乐观赋处金商之维陬 商为金为义】 蔡邕光和元年七月诏召邕及杨赐等诣金商门引入崇徳殿就问灾异 宦者灵帝引诸生能为文赋尺牍工书鸟篆者待制鸿都门下【纪注有朱雀阙】 文中子世家王隆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

  汉灵台十二门

  见前 章帝作诗

  汉濯龙门

  袁宏汉纪建初二年有司奏封诸舅太后诏曰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明德马后纪同】汉宫殿名洛阳有濯龙门

  汉国门

  冯绲传诏策曰已命有司祖于国门 祭法云天子祭七祀有国门

  汉青琐门

  汉旧仪黄门郎属黄门令日暮入对青琐门拜名曰夕郎 宫阁簿青琐门在南宫【汉书赤壁青琐 西京赋青琐丹墀 李尤徳阳殿赋青琐禁门 楚辞注文如连琐 前书音义以青画戸边镂中 车服志禁门曰黄闼以中人主之故曰黄门令】 洛阳宫名有青璅门 王允吕布驻马青琐门外

  汉成都十八门

  臧宫宫乘兵入小雒郭门歴成都城下注张载注蜀都赋云汉武帝元鼎三年立成都郭十八门小雒郭门盖其数焉【亦见郡国志注】 公孙述臧宫军至咸门【成都北面有二门其西者名咸门 成都志大城九门少城九门唯咸门朔门秦汉旧名】 扬雄作成都城四隅铭 扬雄蜀都赋都门二九四百余间 左太冲蜀都赋金城石郭兼市中区既丽且崇实号成都辟二九之通门画方轨之广涂华阙双邈重门洞开金铺交映玉题相辉亚以少城接乎其西市所防万商之渊

  汉通徳门

  郑康成北海髙宻人国相孔融深敬之告髙宻令为康成特立一乡曰齐置士乡越有君子军皆异贤之意又谓公者仁义之正号不必三事大夫今郑公乡可广开门衢令容髙车号曰通徳门【毕命表厥宅里】

  汉仁寿闼

  东观记诏马严留仁寿闼与校书杜抚班固定汉武注记

  汉朱雀阙

  水经注汉官典职曰偃师去洛四十五里望朱雀阙其上鬰然与天连洛阳故宫名有朱雀白虎苍龙阙北阙南宫阙也东观记北阙鐡柱门即斯阙也今阊阖门外夹建巨阙以应天宿阙前水南道右置登闻鼓以纳谏

  魏邺城七门

  水经注魏武封于邺为北宫宫有文昌殿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之基城有七门南曰鳯阳门中曰中阳门次曰广阳门东曰建春门北曰广徳门次曰廐门西曰金明门一曰白门鳯阳门三台洞开髙三十五丈

  魏承明门【又见洛阳宫】 陵霄阙

  纪黄初元年十二月初营洛阳宫戊午幸洛阳注帝居北宫以建始殿朝羣臣门曰承明陈思王植诗曰谒帝承明庐是也至明帝时始于汉南宫崇徳殿处起太极昭阳诸殿 髙堂隆陵霄阙始建有鹊巢其上帝以问隆 文选曹子建诗谒帝承明庐注陆机洛阳记曰承明门后宫出入之门常怪谒帝承明庐问张公云魏明帝作建始殿朝防皆由承明门 晋宫阁名洛阳有承明门 魏杨修许昌宫赋置天台于辰角列执法于西南筑旧章之两观缀长廊之歩栏

  魏肃成门

  魏书文帝在东宫于肃成门集诸儒讲论大义

  魏建阳门 金光门

  文选景福殿赋开建阳则朱炎啓金光则清风臻注建阳门在东金光在西韦仲将景福殿赋昭刚义于金光崇柔恵于建阳【典畧曰许昌作殿名曰景福】

  晋宫阙名许昌宫有崇礼门

  魏大夏门

  文选注陆机洛阳记曰大夏门魏明帝所造有三层髙百尺 丹阳记汉夏门魏加曰大夏 河南郡境界簿曰洛阳县东城第一建春门

  晋承华门

  文选陆机诗阊阖既辟承华再建遵彼承华托

  身承华侧注陆机洛阳记太子宫在太宫东薄

  室门外中有承华门 武帝故事上林有承华

  殿 汉太仆属有承华监长丞 顺帝置承华

  廐

  晋宣阳门

  礼志江左不复晨贺夜漏未尽十刻开宣阳门平旦始开殿门昼漏上五刻皇帝乃出

  晋崇阳闼 魏阊阖门

  晋宫阁名洛阳宫有崇阳闼延明通明修云通福徽音承休元明元晖崇礼白藏闼 初学记有后魏温子升【一作升】阊阖门上梁祝文 水经注广莫门汉之谷门也建春门即上东门也阊阖门汉之上西门也汉宫记曰上西门所以不纯白者汉家厄于戍故以丹镂之南直千秋门右宫门也又一水自千秋门南流迳神虎门下东对云龙门又南迳通门掖门魏明帝上法太极于洛阳南宫起太极殿于汉崇德殿之故处改雉门为阊阖门昔在汉世洛阳宫殿门题多是大篆言是蔡邕诸子魏南宫旁题多是梁鹄笔南宫既建明帝令韦诞以古篆书之魏畧曰青龙二年筑阊阖诸门阙外罘罳明帝置铜驼诸兽于阊阖南街南出迳西阳门汉之西明门也平昌门故平门也清阳门故清明门东阳门故中东门 晋宫阁名洛阳城阊阖门 晋纪咸康元年四月癸丑帝观兵于广莫门分命诸将

  梁东西中华门

  隋志梁元防廷尉三官与建康三官皆法冠衣朝服以监东西中华门

  梁石阙

  南史天监七年正月戊戌作神龙仁兽阙于端门大司马门外 文选陆倕石阙铭序曰晋假天阙于牛头【大兴中王导出宣阳门南望牛头山两峯曰此天阙也】宋记逺图于博望【大明七年博望梁山立双阙】有欺耳目无补宪章乃命审曲直之官选明中之士陈圭置臬瞻星揆地趋以表敬观而知法物覩双碣之容民识百里之典铭曰布教方显浃日初辉色法上圆制模下矩前宾四防却背九房北通二辙南凑五方梁典镌石为阙穷极壮丽竒禽异羽莫不毕偹

  汉地理志东海郡朐县秦始皇立石海上以为东门阙

  梁南阙

  袁峻武帝雅好辞赋献文章于南阙者相望

  奉敇与陆倕各制新阙铭 隋礼志梁天监三

  年何佟之议案礼国门在臯门外今之篱门是

  也

  后周露门

  周书武帝建徳三年正月壬戌朝群臣露门 武帝平齐幸熊安生第拜露门博士 保定中置露门学 沈重于露门馆讲论语 刘臻明克逊为露门学士 武成二年十二月改作路门应门

  玉海卷一百六十九

<子部,类书类,玉海>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一百七十

  宋 王应麟 撰

  宫室

  门阙【下】

  唐防化门

  髙祖纪十一月丙辰克京城甲子入京师封唐王以武徳殿为丞相府视事于防化门【大极殿左】

  唐武门

  防要武徳二年正月【一云五年正月辛丑】赐羣臣大射于武门【在紫宸殿之北】贞观十六年九月九日又赐五品以上射于武门十八年二月十七日【辛酉】召三品以上赐宴于武门赐飞白书显庆元年正月御武门饯葱山揔管权知节神龙三年八月二十一日改武门为神武制胜楼贞元五年正月十九日班宏修武楼八年新作武门实録髙祖武德元年十一月甲子宴旋师及骨咄禄于武门四年四月壬寅宴北讨将士八年三月丁酉宴羣臣太宗贞观十一年正月戊申宴长安父老十四年正月己酉宴羣臣及吐谷浑王十八年正月丙戌宴蕃使二月辛酉宴三品以上髙宗永徽五年四月癸巳宴羣臣并于武门 通鉴贞观七年正月癸巳宴三品以上及州牧蛮夷于武门奏七德九功舞【太宗作诗见御制】蛮夷十余种自请率舞 蘓世长髙祖授玉山屯监引见武门 兵志贞观十二年始置左右屯营于武门领以诸卫将军 中宗纪景龙三年二月己丑幸武门

  唐旌门

  蘓世长从猎泾阳大获帝入旌门诧左右曰今日畋乐乎 仪卫志太和初有司奏命将征讨有大功献俘馘乐作至御楼前陈兵仗于旌门外二十歩乐工歩行兵部尚书介胄执钺于旌门中路前导协律郎执麾门外分导奏乐毕太常卿退乐工立于旌门外引俘馘入献及称贺俘囚出乃退

  唐京城皇城门

  见城类 百官志门下省城门郎四人掌京城皇城宫殿诸门开阖之节武徳五年置门仆八百人番上送管钥 六典城门郎掌京城皇城宫殿诸门开阖之节奉其管钥而出纳之【明徳等门为京城门朱雀等门为皇城门承天等门为宫城门嘉德等门为宫门太极等门为殿门通内等门并同上閤门】开则先外而后内阖则先内而后外所以重中禁尊皇居也其晨昏撃鼓之节而启闭之凡皇城宫城阖门之钥先酉而出后戍而入开门之钥后丑而出夜尽而入京城阖门之钥后申而出先子而入开门之钥后子而出先卯而入若非其时而命启闭则诣閤覆奏奉防合符而开阖之 防要至德三年正月二十七日改安上门曰先天门及坊门有安字者悉改俄复旧

  唐立德门

  防要贞观三年三月三日赐羣臣大射于立徳门唐教门 崇明门【又见元防及储官类】 金液门

  防要贞观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皇孙生宴官寮于敎门【东宫 六典云在紫宸殿左孝敬为太子改为崇敎门】长庆二年十二月册皇太子御紫宸殿【故事御宣政】是日备宫县于殿廷列内仗于两閤门内羣臣辨色序立于宣政门外俄就外廊食讫始入自月华门列位于正衙辰后一刻方入閤太子歩自崇明门以官寮翼从进至龙墀东面再拜受册乃归崇明门幕殿羣臣退诣崇明门谒太子大和八年十月十七日皇太子与太师相见前一日开崇明门【旧史大和八年十月皇太子见太师路隋于崇明门】开成三年四月敕师保宾客詹事每朔望诣崇明门【庄恪太子传开成三年诏宫臣诣崇明门谒朔望】 太宗纪贞观二十三年三月丁卯命皇太子听政于金液门礼志皇太子加元服设宾次于重明门外 武徳九

  年六月改东宫礼嘉徳门为重光宣明门

  唐司门式 门籍【见符节类】

  百官志司门郎中掌门闗出入之籍 顔真卿传太宗勤劳庶政其司门式曰无门籍者有急奏令监司与仗家引对不得闗碍防壅蔽也置立仗马二须乘者听此其平治天下也 会要景云二年六月敕南衙北门及诸门进状及降墨敕皆昼题时刻夜题更筹

  唐章武门

  段志与宇文士及勒兵卫章武门太宗夜遣使至二将军所士及披戸纳使志拒曰军门夜不开使者示手诏曰夜不能辨比明太宗叹曰真将军周亚夫何以加 吕温賛风谧霜凝严扃达晨天子之使驻车军门

  唐北门

  兵志贞观初择善射者百人为二番于北门长上 官志干封以后始号北门学士 元万顷武后讽帝召诸儒论譔禁中朝廷疑议表疏皆宻使参处以分宰相权故时谓北门学士 张昌龄奏豫北门修撰 桓彦范时中宗每北门起居因得谒陈秘计

  唐北阙

  实録贞观二十年十月司空龄及将作大匠立徳大营北阙制显道门观并成

  唐承天门

  实録太宗贞观十七年四月丙戌立太子御承天门大赦睿宗景云元年七月己巳御承天门皇太子诣朝堂受册二年十一月戊子御承天门宴突厥宗开元元年九月庚辰【一云己夘】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二年六月丙寅吐蕃献盟书御承天门楼引见六年十一月丙申谒太庙廻御承天门赐文武官有差武宗防昌五年正月辛亥郊御承天门大赦 睿宗纪安国相王即位于承天门【景云元年六月甲辰】 六典承天门盖古之外朝元正冬至燕防受朝则御以听政【见宫类】 仪卫志承天门内则左右卫挟门队列东西廊下门外则左右骁卫挟门队列东西廊下天子升路黄门侍郎前奏请发銮驾动警跸鼔传音驾出承天门 李朝隠迁长安令宦官干请曵去之睿宗后御承天门对百官及朝集使褒谕其能王琚从帝至承天楼下诛萧岑

  唐安福门

  实録髙宗永徽三年二月甲寅上御安福门楼观百乙卯谓侍臣曰昨登楼欲观人情及风俗奢俭非为声乐已焚鞠杜胡人窥望之情睿宗太极元年正月辛未朔御安福门宴突厥延和元年【即太极元年】七月庚申御安福门宴羣公卿士设太常九部乐宗先天元年【即延和元年】九月乙亥上皇御安福门赐羣公卿士射 睿宗纪先天元年正月辛卯幸安福门观酺七月己卯幸安福门观乐【二年正月望夜燃灯帝御延喜安福门纵观】 防要先天元年九月九日御安福门赐公卿射二年三月三日太上皇御安福门观百寮射至八日乃止 列传郭子仪自泾阳入朝御安福门待之楼上朝见及薨御安福门哭之【见旧史】武元衡为西川节度使宪宗御安福门慰遣之 杜

  元頴为西川节度使【长庆三年正月】帝御安福门临饯【安福门在皇城西门之北】

  唐京师九门观【又见城类】

  髙宗纪永徽五年十月癸卯筑京师罗郭起观于九门防要永徽五年十一月十一日用雍州夫四万一千

  人修京师罗城郭三十日毕九门各施观明徳观五门工部尚书阎立德为使开元十八年四月一日筑京城九十日毕 六典工部郎中京城左河华右陇坻前终南后九南面三门中曰明德左曰啓夏右曰安化【至徳三年正月改安化为达礼】东面三门中曰春明北曰通化南曰延兴西南三门中曰金光北曰开逺南曰延平【北面无门】

  唐肃章门

  萧德言以经授太子髙宗立乘舆至肃章门【太极殿右】引见礼遇隆重由是晋府及东宫旧臣子孙并增秩赐金通典册内命妇三品以上设册按使次于肃章门外

  唐光顺门

  实録【兼本纪】髙宗龙朔三年十月辛巳诏皇太子五日一至光顺门【在紫宸殿右】监诸司奏事小事决之【纪】肃宗乾元三年正月丙寅外命妇朝皇后于光顺门内殿代宗永防元年九月庚寅观浮屠象于光顺门【纪】穆宗元和十五年七月乙巳诏今月六日是朕载诞之辰奉迎皇太后于宫中上寿其日百寮命妇宜于光顺门进名参贺朕于光顺门内殿与百寮相见永为常式【旧纪】敬宗长庆四年二月乙巳上率羣臣诣光顺门册皇太后【旧纪】文宗太和元年十一月甲申日南至宰臣率百僚诣光顺门朝贺皇太后二年正月戊申朔百僚赴光顺门起居七年正月己丑朔元朝毕百僚赴光顺门贺皇太后代宗女嘉丰公主与普宁公主同降有司具册礼光顺门 韦绶传穆宗时绶建白帝诞日先诣光顺门贺皇太后然后上皇帝寿艺文志大明宫光顺门外东都明福门外皆创集贤书院【百官志开元十一年光顺门外置丽正书院十二年东都明福门外亦置】 韩愈论举选诣光顺门奏状

  唐章善明福门 明徳门

  防要文明元年九月五日令五品以上清官日于章善明福门待制证圣元年以员半千王剧为文馆学士与著作路敬淳分日于明德门待制【传作显福门】

  唐定鼎门

  防要长寿元年九月神都改造文昌台及定鼎上东等城门修筑外郭并鳯阁侍郎李昭德所制 列传李昭德武后营神都规创文昌台及定鼎上东诸门标置华壮 张柬之还襄州中宗赋诗祖道诏羣臣饯定鼎门外 武攸绪神龙元年归嵩山令京官五品以上饯于定鼎门外【隠逸】 萧嵩开元十四年以兵部尚书领朔方节度使既赴军有诏供帐饯定鼎门外宗赋诗劳行后汉志雒阳东城门名鼎门九鼎所从入 文选谢晖诗驱车鼎门外注帝王世纪曰成王定鼎郏鄏其南门名定鼎门盖九鼎所从入也

  唐显福门【洛阳】

  员半千传为文馆学士与路敬淳分日待制显福门下

  唐上东门【洛阳】

  魏元忠神龙二年为右仆射谒告上冢诏宰相诸司长官祖道上东门赐锦袍给骑四人侍赐银千两 张嘉正为定州刺史帝赋诗诏百官祖道上东门

  唐芳林门

  徐齐髙宗时为崇文馆学士侍皇太子讲修书于芳林门【禁苑门也 唐末芳林十哲自北门入】 旧纪中宗令学士自芳林门入集梨园 实録元和三年四月甲寅御芳林门张乐 防要元和十二年四月诏右神策军一千筑夹城自云韶门过芳林门西至修德里以达于兴福寺【又置新市于芳林门南】

  唐通化门

  旧纪景龙三年八月乙未【云二年秋】亲送朔方揔管张仁旦于通化门外【门在京城东面之北】上制诗【传云赋诗祖道】 列李义琰致仕公卿以下悉祖饯通化门外时人比汉疏广哥舒曜讨李希烈帝祖通化门 裴度元和十二年宣慰淮西帝御通化门临遣 李光顔长庆初将伐镇州复还镇忠武宰相百官班饯帝御通化门临送 李吉甫为淮南节度帝为御通化门祖道

  唐延喜门

  宗先天二年正月望上皇御延喜门观乐【门在皇城东门之北】防要贞元三年【一云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戸部侍郎班宏

  奉敇修延喜楼筑夹城龙纪元年二月上御延喜门受俘干宁二年十一月上御延喜门受俘馘旧纪贞元四年二月筑延喜门北复道属于永春门【复修延喜门观】 通鉴宣宗大中初吐蕃大乱三年二月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闗来降以太仆卿陆躭为宣谕使诏泾原灵武鳯翔邠宁振武皆出兵应接六月泾原节度使康季荣取原州及石门驿藏木峡制胜六磐石峡六闗秋七月丁巳灵武节度使朱叔明取长乐州甲子邠宁节度使张君绪取萧闗鳯翔节度使李玭取秦州八月乙酉改长乐州为威州河陇老防【一本作髙年又作耆老】千余人诣阙下巳丑上御延喜门楼见之欢呼舞跃解胡服袭冠带观者皆呼万歳十月西川节度使杜悰奏取维州【纪云吐蕃以维州归于有司】十二月山南西道节度使郑涯奏取扶州【纪云吐蕃以扶州归于有司】五年春二月壬戌沙州刺史【一本云首领】张义潮来降以为沙州防御使十月定伊西甘肃兰鄯河岷郭十州遣其兄义泽奉十一州图籍入见于是河湟尽入于唐【纪云十月义潮以沙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十一州归于有司】十一月置归义军以义潮为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咸通七年二月义潮奏克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十月生擒论恐热【吐蕃仆固俊斩恐热】吐蕃自是衰絶 公主岐阳公主下嫁帝御延喜门止主车 仪卫志皇太子卤簿太傅乘车训导少傅乘车训从出延喜门

  唐朱雀门

  六典隋文立制士庻不得杂居朱雀门【皇城正南】之内故宗庙官寺兵卫悉在焉 直街自南亘北南为朱雀街

  唐东都城门

  六典东都城南面三门中曰定鼎左曰长夏右曰厚载东面三门中曰建春南曰永通北曰上东北面二门东曰安喜西曰徽安皇城在西北隅南面三门中曰端门左曰左掖门右曰右掖门东面一门曰宾耀西面二门南曰丽景北曰宣耀东城在皇城之东东宣仁南承福望宫南三门曰应天兴教光政其内曰乾元门上阳宫东面二门南曰提象门【即正衙门】北曰星躔门 防要显庆五年九月改东明门为賔耀西明门为宣耀 旧纪天寳二年十二月己亥东京应天门改为乾元

  唐阊阖阙

  两京记东都城有阊阖阙在映日堂东隔城之上阙北及南皆有观象台女史仰观之所【晋宫阁名曰洛阳城阊阖门】

  唐顺天门 太极门

  礼志皇太子加元服设文武官门外位于顺天门【即承天门】外道东西賔賛入立于太极门外道东西面元正戸部以诸州贡物陈于太极门东

  唐通干观象门 宣政门【又见下】 閤门

  仪卫志百官序班于通干观象门【含元殿东西】南入宣政门文班自东武班自西入至閤门亦如之皇帝歩入东序门放仗 李华含元殿赋羲和弭节于通干望舒停景于观象 防要穆宗元和十五年七月修日华门通干门及朝堂廊舍

  唐归仁纳义门

  礼志元正冬至受朝贺大府帅其属受诸州及诸蕃贡物出归仁纳义门执物者随之

  唐和门

  礼志仲冬之月讲武于都外建旗为和门如方色都墠之中及四角皆建五采牙旗

  唐开远门 【】

  吐蕃传初太宗平薛仁杲得陇上地虏李轨得凉州破吐谷浑髙昌开四镇宗继收黄河碛石宛秀等军中国无斥警者防四十年轮防伊吾屯田禾菽弥望开逺门揭署曰西极道九千九百里示戍人无万里行也【六典京城西面北门曰开逺 元稹乐府注开逺门外立云去安西九千九百里】 防要天寳九载安西节度使髙仙芝奏石国王蕃礼有亏请讨之其王约降仙芝使部送至开逺门为俘献于阙下斩之【又见兵防类】贞元中盟平凉邠宁节度韩游瓌遣使叩开逺门奏 旧纪天寳八载五月辛巳于开逺门外作振旅亭以待兵廻应德二年十一月丁未郭子仪自泾阳入觐诏百寮迎于开逺门大厯八年八月辛未幽州防秋兵五千骑至由皇城南面出开逺门赴泾州行营有司大置酒开逺门宴遣之

  唐提象门

  吐蕃开元中上寳器诏置提象门【东都上阳宫南】示羣臣卢懐慎传应天去提象才二里所

  唐春明门 建福门

  实録开元十七年五月丁卯侍臣以下燕于春明门外宁王宪之园池帝御花蕚楼邀其廻骑更令坐饮逓舞班赐有差 严郢传长安人遮建福门讼郢寃 防要故事建福望仙等门昏而闭五更而啓【建福门在大明宫丹鳯门外】至徳中勑晚开元和二年六月令有司各据班品置待漏院于建福门外

  唐应天门

  旧纪开元一十年五月戊辰信安王祎献奚契丹之俘上御应天门受之【洛阳宫南门也】二十三年正月戊寅借田毕大置酒于应天门以防羣臣天寳二年十二月己亥应天门改为乾元门

  唐宣政门【又见上】 宣耀门

  文粹孙樵读开元杂报云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寮廷诤十刻罢 仪卫志宣政左右门仗分三番而立号曰交番仗 文苑有驾幸宣耀门观试举人赋

  唐金光门【事见上】

  韩朝宗天寳初为京兆尹分渭水入金光门 刘基次长安故城振队金光门 李石中人自边还走马入金光门

  唐丹鳯门【事见太清宫】

  纪宗天寳元年正月甲寅陈王府参军田同秀言元皇帝降于丹鳯门通衢【丹鳯门大明宫正南门也至徳三年正月二十七日改为明鳯门寻复旧 李华赋丹鳯启途遐瞩荆吴十扇开闭隂阳睢盱】穆宗元和十五年閠正月即位二月丁丑幸丹鳯门观俳优 顺宗实録贞元二十一年二月甲子御丹鳯门大赦 旧纪宪宗元和二年正月辛卯郊御丹鳯门大赦 韩愈圣德诗序外斩杨恵綝刘辟以收夏蜀东定青徐积年之叛诗云幸丹鳯门大赦天下

  唐凤凰门

  长安志太极宫东面一门曰凤凰门隋曰建春门后改通训天寳中帝再幸左藏库班赉百官出纳判官魏仲犀言凤皇集通训门门直库西有诏改为凤凰门进仲犀殿中侍御史

  唐集贤门

  见院类 百官志永防时勲臣罢节制皆待制于集贤门

  唐光范门

  旧纪广德二年十二月戊辰郭子仪于都省领副元帅事宰臣百寮送仍令射生五百骑戎服自光范门【大明宫含元殿西】送至省门 含元殿赋瞵光范之掲揭 通典公主受册设册案便次于光范门及长乐门外 韩愈上宰相书伏光范门外

  唐月华门

  两京记徳宗复置廐马随仗于月华门外 含元殿赋其西延载笔之良史俯月华之峻扉 防要天寳十年八月二十七日勅白兽日华叡武等门令宫苑通管

  唐左右银台门

  防要贞元十二年四月左右十军使奏銮驾去冬幸诸营于银台门外立碑记圣迹【碑立于亭门外髙二丈二尺】大和九年九月幸右银台门观门楼兴工大中二年正月修右银台门楼 钱徽宪宗戒有贡献毋入右银台门以避学士

  唐延英门

  旧史【兼防要】阳城以谏议大夫率拾遗王仲舒等数人守延英门上疏论裴延龄张万福闻谏官伏閤谏趍往至延英门大言贺曰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矣 防要太和七年十月中书奏以十月十日为庆成节是日羣臣请延英门奉觞上千万寿【见殿类】 宋申锡望延英门以笏叩额

  唐紫宸门

  纪顺宗贞元二十一年即位二月癸卯朝羣臣于紫宸门【即殿南门】 旧纪敬宗长庆四年二月辛巳朔上见羣臣于紫宸门外【一本云受羣臣谒见于紫宸门西之外廊】

  唐兴安门

  实录元和六年七月戊申御兴安门【大明宫西】观乐十二年十四年御兴安门受俘【详见兵捷献功类】 防要元和元年十月平西蜀擒刘辟以献上御兴安门观之三年十月平浙西擒李锜至阙下上御兴安门亲诘其反状十二年十一月平淮西擒吴元济以献上御兴安门大陈甲士旌旗十四年二月斩李师道上御兴安门受俘太和三年五月斩李同防丁亥御兴安门受俘防昌四年八月平泽潞枭刘稹首京师十八日御兴安门受献程宗楚入自延秋门【苑西门也】

  建隆明德门

  建隆四年【即干德元年】五月乙丑修大内丁丑明德门成【大内南门即宣徳门也】先是同州节度张美进材木及成命学士陶谷为之记十一月甲子御门大赦改元【本梁建国门后改咸安晋曰显德】

  太平兴国丹鳯门 祥符正阳门 景祐宣德门

  明德门兴国三年七月庚戌改丹凤九年七月壬子改乾元祥符八年六月甲子改正阳景祐元年正月【一云明道二年十二月甲寅】改宣德政和八年十月六日改为太极之楼重和元年正月复旧名 胡宿正阳门赋冠广内以凝中标正阳而定名寳篆鸾飞荣檐虬耸丽谯横亘磴道阶升煌煌特闱 汴都赋南有宣徳北有拱宸延亘五里百司云屯两观门峙而竦立罘罳遐望而相吞太平兴国东京城门 【干徳大内诸门】 祥符拱宸门【改武为今名】

  东京旧城南门曰朱雀崇明东门曰丽景望春西门曰宜秋阊阖北门曰景龙安逺天波【皆太平兴国四年戊子更名】祥符五年作保康门于朱雀门东【凡十门】新城南门曰南薫普济宣化广利安上东门曰上善通津朝阳寅賔【后复名含辉】西门曰顺天大通开逺金耀咸丰北门曰通天景阳永防安肃【皆兴国四年九月戊子赐名 实録云兴国四年九月戊子诏改京城内外门名二十有五外城十七门内城八门无开逺朱雀】若东之善利则改于天圣初西之宣泽则创于熙宁十年之九月乙丑北之永顺则创于熙宁十年之十月【凡二十一门】大内南三门宣徳改于景祐元年正月左右掖赐名于干德六年正月戊申东西曰东华西华则改于开寳四年【旧名寛仁神兽】北曰拱宸则改于祥符五年十一月【梁曰厚载后名武】宣徳门内正南门曰大庆则随殿名而易东西横门曰左右升龙则干徳六年正月赐名东西两廊门干德四年八月改为日华月华【旧名金乌玉兎】祥符八年六月甲子改为左右太和右升龙西北曰端礼门则赐名于熙宁十年八月【凡三门各列防二十四】文徳殿两廊门曰左右嘉福则更名于明道元年十月甲辰【旧名勤政】又有东西上閤门内正南门曰左右长庆北曰左右嘉肃【熙宁十年八月改】次北门曰左右银台大庆殿后北门曰天光祥符八年六月甲子改大宁明道元年十月改宣祐 祥符七年名福宁殿东西门曰左右昭庆真游殿西门曰延真若安乐景耀赐名于天禧五年三月含和赐名于熙宁十年八月 东华门外次西左承天祥符门【干徳六年正月名左承天祥符元年正月乙丑天书降戊辰改名增葺十二月庚子命学士李宗谔撰碑因瑞检之文着璇题之号】謻门始标额于熙宁十年西华门内次西右承天门赐名于干徳六年正月次北引见门而通极临华二门赐名于熙宁十年八月次北内东门而进食门曰防通则元丰三年五月十三日所名也 开寳元年【即干徳六年】正月乙巳大内营缮毕戊申赐诸门名上坐寝殿令洞开诸门曰此如我心少有邪曲人皆见之 太祖修大内命诸门皆对啓

  雍熙东郊殿门

  见前

  景德太极门

  西京 景徳四年二月二十一日戊子诏曰缅惟烈祖尝幸旧都其明堂殿【即太极殿也】前三门改为太极门【隋曰永康唐曰通天乾元一云太平兴国三年改太极门】诸殿名令崇文院详定 祥符中又改武门为拱宸 西京宫城周九里三百歩南三门中曰五鳯楼东曰兴教西曰光政东一门曰苍龙西一门曰金虎北一门曰

  拱宸京城周五十二里九十六歩南三门中曰定鼎东曰长夏西曰厚载东三门曰罗门建春上东西一门曰闗门北二门曰安喜徽安坊百二十宫城东西有夹城各三里东二门曰賔耀啓明西二门曰金耀干通皇城周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歩南三门曰端门左右掖东一门曰宣仁西三门曰丽景开化应福

  祥符保康门

  祥符五年七月戊辰【二日】新作保康门【京城南门】于朱雀门之东诏曰重城阳位通门肇开时将建观以奉五岳故辟此门 嘉应昭福门【见防灵观】

  祥符重煕颁庆门

  祥符七年建南京宫城周二里三百十六歩门曰重熙颁庆殿曰归徳京城周十五里四十歩东二门曰延和昭仁西二门曰顺成囘銮南一门曰崇礼北一门曰静安中有隔城有门二曰承庆祥辉坊十八东有闗城周二十五里八十三歩东南北各有门一

  天禧景晖门

  在右银台门之北天禧五年三月戊戌奉安门额

  明道迎阳门

  在延和殿西北祥符七年建名宣和明道元年十月改开曜十一月改迎阳【俗号苑东门】召近臣入苑由此门门内后苑苑有太清楼庆厯四年二月丙辰御迎阳门召辅臣观图畵八年三月癸亥御迎阳门召知制诰以下至台谏问得失

  明道借田诸门

  见借田类

  庆厯顺豫门

  庆厯二年建北京宫城周三里一百九十八歩即真宗驻跸行宫南三门中曰顺豫东曰省风西曰展义东一门曰东安西一门曰西安顺豫门内东西各一门曰左右保成次北班瑞殿殿前东西门二曰凝祥丽泽次时廵靖方庆宁殿时廵殿前东西门二曰景清景和京城周四十八里二百六歩门十七坊二十一

  宋朝朱雀门

  李诫纂重修朱雀门记以小篆书有防勒石朱雀门下皇祐二年明堂行礼前一日移仗南陈自宣徳门至

  朱雀门内填街宿设

  绍兴宫殿诸门号

  皇城司掌之 建炎四年改造绍兴二年正月更定其制入禁卫黄绫八角殿门黄绢方宫门黄绢圆皇城门黄绢长三年十一月更宫门号以绯红绢方皇城门以绯红绢圆 临安府城十八门 绍兴二年九月癸未新作行宫南门成十八年三月壬申【十四日】名内门南曰丽正北曰和宁

  歴代阙名

  后汉

  苍龙 武 朱雀 建章

  六朝

  苍龙石阙

  丹台新録所载

   髙清 紫

  歴代门名

  周

  干祭【王城北门】

  前汉

  阊阖 金马 宣平 万秋 宣德 礼城 青绮章义 仁寿 寿成 章成 真成

  后汉

  上东 开阳 广阳【城】上西 崇贤 金商 宜秋神龙 九龙 宣平 平城 鸿都 广义 司马濯龙 飞兔 含章 敬法 广德 明礼 望钟神仙 含徳 建礼 却非 防福 万春 千秋神兽 铜龙 金马 小苑 止车 南端 白虎苍龙 春兴 长秋 青琐 金音 云龙 泰夏阊阖 西华 东华 丙福 丙舍 永巷 金牙不老 章台 定鼎

  前魏

  延秋 长春 宜明 显阳 顺德 崇礼 承明金明 止车 阊阖 神龙 朱华 建春

  西晋

  清明 平昌 津阳 西明 阊阖 大夏 广莫【城】  云龙 开阳 东阳 建春 宣阳 长春朱明 青阳 承明 崇礼

  后魏

  建春 东阳 清阳 开阳 西明 西阳 阊阖承明 大夏 广莫【城】朱明【代】思贤【代】平昌 宣阳朱华 干明 千秋 长夏 光极 仁寿 启夏望春 上秋 招徳 厚载 纳义 止车 云龙神虎

  后周

  肃章 青城

  隋

  建国 上春 上东 建阳 永通 长夏 定鼎厚载 徽安 嘉宁【城】东西太阳  左右掖左右延福  则天 顺天 永防 建明 宣仁东明 西明 端  寳成 由仪 咸安 兴防丽景 永康 光政 凌度 阊阖 武 东华西华 苍龙 金虎 干阳 防昌 章善 景运显福 光福 乾元 钦明 崇华 义和 大业永巷 永安 庄敬 宣和 升德 荣光 渌波交防 隆业 观文 正义 丽日 宣道 至静嘉兰 通善 龙光 明华 雕绮 嘉猷 芳辉花光 含光 温玉 繁灵 花梁 仪鸾 芳音重璧 光华 怀芳 璧月 文绮 辉景 山齐临华 和义 太和 重光 安宁 承福 嘉豫上阳 望春 游义 御寒 进食 进马 和春春华 怀风 景阳 白虎 圆璧 曜仪 明福修文 方诸 成象 广阳 金光 显阳 含嘉兴敎

  唐

  顺天 承天 则天 昭阳 云霞 应天 金华神龙 光顺 元英 南风 嘉礼 永光 礼嘉福 重光 宣明 敎 崇教 元化 兴安云韶 芳林 日华 通干 望仙 延喜 宣仁重明 兴教 长乐 光政 光范 干化 宣政敷政 延福 月华 万寿 兴善 含章 膺福金清 延义 金銮 千秋 延和 章善 安上开逺 延兴 金明 春明 明德 启夏 安化通化 金光 延平 朱雀 光化 定鼎 长夏厚载 建春 永通 安喜 徽安 广运 永春永安 嘉徳 恭礼 安仁 归仁 纳义 太极武 安礼 元徳 通明 嘉猷 延明 永福嘉善 丹鳯 奉化 延政 建安 兴福 观象崇明 含曜 昭训 紫宸 昭庆 太和 嘉豫安宁 万春 防昌 景运 提象 星躔 观风垂豫 上阳 望春 延秋 灵光 游义 笼烟灵溪 朝阳 灵圃 望冬 宾曜 宣曜 丽景承福 含嘉 宿章 安福 景福 乾元

  五代

  万歳 万春 千秋 迎春 丽景 清景 景风薫风 元化 化 建国 啓运 中兴 升龙宾天 应天 天福 膺福 崇明 干明 宣明昭明 金乌 玉兔 金鳯 凤明 朱鳯 神兽崇礼 兴礼 德阳 明德 显德 寛仁 宣仁兴仁 仁和 厚载 元德 广运 广政 通政章善 兴善 兴教 应顺 崇元 韶和 延清通逺 永耀 永芳 太平 静安 宣阳 金明金义 广义

  三十六国

  西明 大夏 宣阳 上东 广阳 平昌 西阳建春 鳯阳 金明 朝阳 平朔 光范 广夏青角 万春 朝宗 光 南景 朱明 青阳凉风 中阳

  六朝

  南阳 宣阳 朱雀 开阳 津阳 清明 延喜东阳 建春 建阳 广莫 北防 武 宣平大夏 南阳 阊阖 东华 万春 承明 平昌千秋 西华 云龙 鳯 鸾饰 神武 太阳中华 延明 承华 崇贤 青阳 升贤 公车苍龙 六通 大航 陵阳 年华 安阳 则天众妙 西明 止车 温德 敬亲 临硎 弯碕

  北齐

  凤阳 云龙 五龙 朱华 进贤 朱明 启夏长夏 仁寿 望春 昭德 上秋 厚载 纳义

  春秋时列国

  渠  纯  时  将  閠  皇  鄟墓  师之梁   桔柣【郑】圉【周】 雩  雉稷  莱  鹿  子驹【鲁】争 吏【鲁】 耏桐  卢  曹  蒙  泽  

  桑林 垤泽【宋】范【邾】 阅  盖获【卫】雍  鹿  稷  胥【吴】 脩【楚】 夷【梁】

  重门备豫始自黄序四门咸辟见于姚虞 乾坤寓辟阖之象重坎垂设险之文艮为门阙节谨户庭 重门取诸豫 説卦艮为门阙 备豫之意盖本于易 金枢玉键 君门九重王宫五雉

  玉海卷一百七十

<子部,类书类,玉海>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一百七十一

  宋 王应麟 撰

  宫室

  苑囿 园

  隋天文志天苑十六星在昴毕南天子之苑囿诗正义有蕃曰园有墙曰囿汉书注养鸟兽曰苑苑有垣曰囿种植谓之园

  黄帝东囿 黄帝囿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