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统论
人之有形,藉水饮以滋养。水之所化,凭气脉以宣流。盖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脉之始也。若三焦调适,气脉平均,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设三焦气涩,脉道不通,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因之聚成痰饮,为病多端。古方论痰有四:痰饮、悬饮、溢饮、支饮是也。详见《金匮要略》。然又有留饮、癖饮、流饮、伏饮之异。其聚而不散者曰留饮;僻处胁下者曰癖饮;流移不定者曰流饮:沉伏于内者曰伏饮。又因酒而成癖者曰酒癖。因寒多所致者曰冷痰。因热邪所伤者曰热痰。病虽多端,悉由三焦不调,气道否涩而生病焉。是以气行即水行,气滞即水滞,故知饮之为病,在人最多。善治者,以宣通其气脉为先,则饮无所凝滞。所以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盖人之气血,得温则宣流也。及结而成坚癖,则兼以消痰破饮之剂攻之。
痰之源不一,有因热而生者;有因气而生者;有因风而生者;有因惊而生者;有因积饮而生者;有多食而生者;有因暑而生者;有伤冷物而成者;有因脾虚而成者。其为病也,惊痰则成心痛癫疾。热痰则成烦躁懊、头风烂眼。风痰则成瘫痪,大风眩晕,暗风闷乱。饮痰成胁痛、四肢不举,每日呕吐。食痰成疟痢,口臭痞气。暑痰头昏眩晕,黄胆头疼。冷痰骨痹,四肢不举,气刺痛。酒痰饮酒不消,但得酒次日又吐。脾虚生痰,食不美,反胃呕吐。气痰生于脾胃,宜实脾燥湿。又随气而升,宜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又气升属火,顺气在于降火。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又中气虚者,宜固中气以运痰,若攻之太过,则胃气虚而痰愈盛矣。(节斋)
痰饮统论
治痰七法
古云: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然停积既甚,譬如沟渠瘀壅,久则倒流逆上,污浊臭秽,无所不有。若不决而去之,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无是理也。故须攻逐
神仙坠痰丸
黑牵牛(取头末,三两)皂角(酥炙用,一两)白矾(生用,一两)上为末,水丸桐子大,酒下三五十丸。
控涎丹
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上为末,水糊丸桐子大,临卧姜汤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数。
李时珍曰: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成癫痫。入肺则壅窍,为喘咳背冷肝则膈痛干呕,寒热往来。入经络则麻痹疼痛。入筋骨则牵引钓痛。入皮肉则瘰痈肿。陈无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此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随气攻注,隧道闭塞所致。误认瘫痪,非也,须以此药治之。
十枣汤
芫花(醋炒黑色)甘遂(面裹水煮)大戟(各等分)上为细末,以水一升半,煮大枣十枚至八合,去滓调药末。强人一钱匕,弱人五分,平之。不下更加五分,下后以糜粥调养之。河间云:芫花之辛以散饮,大戟之苦以泄水,其甘遂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乃泄水饮之圣药也。
礞石滚痰丸
王隐君曰:痰病古今未详,方书虽有五饮诸饮之异,而莫知其病之源。或头风作眩,目晕耳鸣;或口眼蠕动,眉棱耳叶痛痒;或四肢游风肿硬,似疼非疼;或齿颊痛,牙齿浮痛;或嗳气吞酸,心下嘈杂;或痛或秽,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其痰如墨,或如破絮、桃胶、蚬肉之状;或心下如停冰铁,心气冷痛,梦寐奇怪,失志癫痫;或足腕酸痛,腰背骨节卒痛;或四肢筋骨疼痛,难以名状,并无常处;或手臂痛麻,状若风湿;或脊上一条如线之寒起者;或浑身习习如卧芒刺者;或眼粘湿痒,口糜舌烂喉痹等症;或绕项结核,状若瘰疠;或胸腹间有如二气交纽,噎息烦闷,有如烟火上冲,头面烘热;或中风瘫痪;或痨瘵荏苒之疾;或风毒香港脚,或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或喘咳呕吐;或呕冷涎、墨汁、绿水;甚为肺痈、肠毒、便脓、挛跛。内外为病百端,皆痰所致。其状不同,难以尽述。盖津液既凝为痰,不复周润三焦,故口燥咽干,大便秘结,面如枯骨,毛发焦槁,妇人则因此月水不通。若能逐去败痰,自然服饵有效。余用滚痰丸以愈诸疾,今特相传于世云。
青礞石(一两)沉香(五钱)大黄(酒蒸熟,切晒)黄芩(各八两)上将礞石打碎,用焰硝一两,同入瓦罐,盐泥固济,晒干火,石色如金为度。研末,药,水丸如梧子大,白汤食后服。人壮气实者,可至百丸。服后仰卧,令药在胸膈间,徐徐而下,除逐上焦痰滞恶物过膈,然后动作,食汤水,方能中病,明日当下痰积恶物。若不下愚按:痰之与饮,同类而异名者耳。痰者,食物所化,饮者,水饮所成,故痰质稠而饮质稀也。痰多从火化,饮多从寒化,故痰宜清而饮宜温也。痰多胶固一处,饮多流溢上下,故痰可润而饮可燥也。是以控涎、十枣,为逐饮之真方,礞石滚痰,乃下痰之的药。易而用之,罕有获效者矣。学人辨之。
痰饮统论
治痰七法
凡病痰饮未盛,或虽盛而未至坚顽者,不可攻之。但宜消导而已。消者,损而尽之,导者,引而去之也。
《和剂》二陈汤
治痰饮为患,或呕逆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食生冷、饮酒过度,脾胃不和,并宜服之。
半夏(姜制)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一两半,炙)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片,煎八发,热服无时。一方有大枣一枚。本方加枳实、桔梗,名桔梗半夏汤。
《济生》导痰汤
半夏(汤洗七次,四两)天南星(泡去皮)赤茯苓枳实橘红(各一两)甘草上咀,每服四钱,水姜煎,食后温服。
青礞石丸
治食积成痰。
青礞石(敲碎如枣子大,以焰硝二两同入锅黄色)半夏(汤炮七次)天南星(漫火煨制,各五钱)风化硝(三钱,盆净者,冬月以绢袋盛,悬风前化之)黄芩(五钱)茯苓(上为细末,神曲糊入姜汁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送下。一方加姜汁、蒲、滑石。一方无南星,有白术。一方有枳实,倍礞石。一方加苍术五钱,滑石一两。
又方
半夏陈皮白术白茯苓大黄黄芩人参炙草礞石(各一两)沉香(五钱)上为末,以竹沥一大碗半,姜汁三匙,拌匀晒干,如此五六度,仍以竹沥、姜汁糊丸,如小豆大,每服百丸,临卧姜汁吞下。
又方
牵牛(头末二两)滑石(二两)大黄(一两)木香黄芩礞石枳壳青皮陈皮槟榔(各五钱)沉香(二钱)为末,水丸桐子大,姜汤下五十丸。
半夏丸
治膈痰结实,满闷喘逆。
半夏(姜汁制,五两)皂角(五挺,去皮,揉水煮半夏)生姜(五两,同半夏捣作饼,上为末,蜜为丸,梧子大,姜汤下二十丸。
治热痰结在胸膈,咯吐不出,满闷作痛,名痰结。又胁下痛,作寒热,咳嗽气急,亦痰制半夏陈皮(一钱)赤苓(一钱)桔梗栝蒌仁枳壳(各七分)黄连黄芩栀子贝母苏子桑皮杏仁芒硝(各五分)木香甘草(各上锉作一帖,姜三片,同煎至半,纳芒硝溶化,去滓,又入竹沥、姜汁调服。
鹤顶丹
治诸顽痰迷塞,关窍不通,声音不出。
白矾、黄丹各一两,火为末,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研末入全蝎少许,姜汤
青州白丸子
治风痰壅盛,呕吐眩晕及瘫痪中风。
半夏(七两)南星(三两)白附子(二两)川乌(五钱)上共为细末,清水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朝夕换水,候日数足,乃取纳绢袋中滤过,其滓再研再滤,以尽为度。澄清去水,晒干为末,以糯米粥清糊丸,绿豆大,姜汤吞下三五十丸。《局方》如瘫痪风,以温酒送下。如小儿惊风,薄荷汤下。
《百一选方》加川芎二两,天麻、僵蚕、全蝎各一两,并生用,为细末,面糊丸。
《瑞竹堂方》加天麻、全蝎、木香、枳壳各一两。
痰饮统论
治痰七法
始因虚而生痰,继因痰而成实,补之则痰益固,攻之则正不支,惟寓攻于补,庶正复而痰不滋,或寓补于攻,斯痰去而正无损,是在辨其虚实多寡而施之。
橘皮汤
半夏(制,五两)茯苓陈皮(各三两)细辛青皮桔梗枳壳甘草(炙,各二两)人参旋复花(去萼,各一两)上锉散,每服三钱,生姜五浓片,煎服。(《直指》)
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减半)陈皮半夏(各一钱)水二盏,姜五片,煎至一盅去滓,不拘时服。
痰饮统论
治痰七法
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痰即液也,其本在脾。在肾者气虚水泛,在脾者土虚不化。攻之则弥盛,补之则潜消,自非圣知,罕能得其故也。
济生肾气丸
四君子汤
苓桂术甘汤
痰饮统论
治痰七法
凡痰饮停凝心膈上下,或痞、或呕、或利,久而不去,或虽去而复生者,法当温之。盖痰本于脾,温则能健,痰生于湿,温则易行也。
《千金》半夏汤
治冷痰。
白术(三两)半夏(一升)生姜(八两)茯苓人参桂心甘草(炙)附水八升,煮三升,分温服。
吴茱萸汤
吴茱萸人参半夏(姜制)桂心(各二两)茯苓(二两)甘草(一两)姜枣汤煎三钱,空心温服,日二。
《圣济总录》曰:气为阳,阳不足者,不能消导水饮,则聚而成痰,浸渍肠胃,上为呕酸,下为洞泄寒中,久不已则令人消瘦,少气倚息,妨于饮食。昔人治痰饮,多以温药和之
沉香茯苓丸
温脾胃,利胸膈,和气血。
沉香(一两)白茯苓制半夏人参丁香(各二两)甘草陈皮(去白)共末,蜜丸桐子大,姜汤下二十丸。
《本事》神术丸
茅山苍术(一斤,去皮,研为末)生芝麻(半两,水二盏研滤去汁)大枣(十五枚,煮上三味搜和,乘热入臼杵丸,如梧子大,干之,每日空腹温汤吞下五十丸,加至一百丸,二百丸。忌桃李雀蛤。初服心膈微燥,进山栀散一服,不燥矣。
许叔微云:予平生有二疾,一则脏腑下血,二则膈中停饮。血有时而止,停饮则无时而始因年少时夜坐为文,左向伏几案,是以饮食多坠向左边,中夜以后,稍困乏则饮酒两三杯,既卧就枕,又向左边侧睡。气壮盛时殊不觉,三五年后,觉酒止从左边下,漉漉有声,胁痛,饮食殊减,十数日必呕吐数升酸水。暑月止是右边身有汗常润,左边病处绝燥。遍访名医,及海上方,服之少有验。间或中病,止得月余复作。其补则如天雄、附子、矾石;其利则如牵牛、大戟、甘遂,备尝之矣。予后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窠臼,不盈窠不行,水盈窠而后行者也。清者可行,浊者依然停蓄,盖下无路以决之也。是以积之五七日,必稍吐去,而稍宽,数日复作。夫脾土恶湿而水则流湿,莫若燥脾以胜湿,崇土以填窠臼,则疾当去矣。于是悉屏诸药,一味服苍术,三月而疾愈。自此一向服数年,不呕不吐,胸膈宽,饮啖如故。暑月汗周体而身凉,饮亦当中下。前此饮渍于肝,目亦多昏眩,其后灯下能书细字,皆苍术之力也。予初用茅术,半年后,止用燥烈味极辛者,削去皮不浸,极有力,而亦自然不燥也。山栀散用山栀一味,干为之末,沸汤点服。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边,时或运动,亦消息之法。
痰饮统论
治痰七法
或因热而生痰,或因痰而生热,交结不解,相助为疟。是以欲去其痰,必先清其热。昔痰因火盛逆上者,治火为先也。其证咽喉干燥,或塞或壅,头目昏重,或咳吐稠粘,面目赤热。
洁古小黄丸
南星半夏黄芩(各一两)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五七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服。
二陈汤加黄芩、连翘、山栀、桔梗、薄荷亦佳。
《圣济》鹅梨煎丸
治热痰,凉心肺,利胸膈,解毒,补虚益气。
鹅梨(大者二十枚,去皮取汁)皂夹(十条,去皮,水揉取汁)生地黄(八两,捣取汁)荷(生捣取汁)白蜜(八两,同上汁熬成膏)人参白茯苓半夏(各一两)槟榔(煨,三分)青皮(去白,炒)桔梗甘草(炙,各三分)上共为末,捣膏为丸,梧子大,荆芥汤下二十丸、日二。一方有木香、苁蓉、白蒺藜、
《圣济》千金散
治热痰壅盛,胸膈不利。
半夏(姜汁制)蛤粉(各半两)甘草凝水石(三钱,)上共末,水下三钱,空心服,以利为度。一方有羌活。
痰饮统论
治痰七法
肺虚阴涸,枯燥日至,气不化而成火,津以结而成痰,是不可以辛散,不可以燥夺。清之则气自化,润之则痰自消。
杏仁煎
治燥痰在肺中,上气咳嗽,或心胸烦热。
杏仁(去皮尖,三两)生姜汁白蜜饴糖(各一两半)桑皮贝母木通(各一两二钱半)紫菀五味(各一两)上锉碎,用水三升,熬至半升,去滓,入前杏仁等四味,再熬成膏,每服一匕,含化。
一方有款冬、知母。一方有生地汁、紫苏子。
节斋化痰丸
治郁痰、老痰、胶固稠粘,难于咯唾。
天门冬片芩(酒炒)栝蒌仁橘红海石粉(各一两半)香附(盐水炒)芒硝桔梗连翘(各五钱)青黛(二钱)上为末,炼白蜜入姜汁少许,和丸樱桃大,细嚼一丸,清汤下。
饮食
伤食
伤食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当分上中下三焦而治,在上吐之,在中消之,在下夺罗太无云:大抵内伤之理,伤之微者,但减食一二日,所伤之物,自得消化,此良法也。若伤之稍重者,以药内消之。伤之太重者,以药除下之。
瓜蒂散
宿食在上脘,用此吐之。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也。
瓜蒂(炒)赤豆(煮,各等分)上为细末,以豉七合煮汁和散,一匕服。
一法:温浆水调服一钱匕,取吐为度。经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谓食塞于上,而脉绝于下也。何者?阳火之根,本于地下,阴水之源,出于天上,食塞于上,是绝五脏之源,源绝则水不下流,两尺脉绝。吐去上焦之物,而脉自通。如不能吐,则非食病,而是根蒂之先拔,故死。或以阴阳水三升,煮白盐一升令消,分三服,刺吐去所食即愈。出《千金方》。
红丸子
壮脾胃,消宿食,去膨胀。
京三棱蓬术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五斤)炮姜胡椒(各三斤)上为末,醋面和丸,如梧子大,矾红为衣,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下。《易简方》有阿
治食索粉成积方
紫苏浓煎汁,加杏仁泥,服之即散。
治食狗肉不消,心下坚,或腹胀,口干大渴,心急发热,狂言妄语,或洞下。
杏仁一升,去皮尖,研,以沸汤三升,和绞汁三服。狗肉原片皆出净,或以芦根煮饮之亦消。
《千金》治所食不消方
取其余类烧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其宿食即瘥。
按:饮食停滞中脘,虽藉药力为之消磨,然所以营运药力者,胃气也,故有屡经消食行气,而食不下者,余即于前所用药内,加人参一二钱,治之如神,学人不可不知。
备急方
治寒饮食过伤,心腹卒痛如锥刺。
川大黄(末)干姜(末)巴豆(去皮心,研,去油用霜)上各等分,和合一处研匀,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温水下一丸,实者加一丸。一云:每服三丸,未知更服三丸,腹中转鸣,当吐下便愈。
东垣导滞丸
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旋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便闭者。
黄芩茯苓白术黄连(各三钱)泽泻(二钱)枳实神曲(各半两)大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食远沸汤下五十丸。
鹤年云:伤食与停食宜分两项。伤食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病在不及消化。停食不之多少,或当食而怒,或当食而病,在气结而不能化也。治伤食宜偏重于食,或吐、或下、或消。若停食则偏重在气,惟理气而兼之以消,吐下之法,不可用也。大都伤食当分上中下三焦,而停食则专在胃脘也。
饮食
伤酒
《千金》疗卒大醉,恐肠烂方
作汤着大器中渍之,冷复易之,酒自消,夏月亦用之佳。
又方
绞茅根汁饮二升。
又方
捣生葛汁饮之,无鲜者,干葛煎服亦佳。
又方
粳米一升,水五升,煮使极烂,漉去滓,饮之良。
葛花解酲汤
治酒病,呕逆心烦,胸满不食,小便不利。
青皮(三分)木香(半钱)橘红人参猪苓茯苓(各一钱半)神曲泽泻干姜白术(各二钱)白蔻仁砂仁葛花(各半两)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但得微汗,则酒病去矣。
罗谦甫云: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使汗出则愈,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今之治此者,乃用酒丸,大热之剂下之。又用牵牛、大黄下之,是无形元气病,反伤有形阴血,乖误甚矣。
饮食
不能食
不能食者,胃中元气虚也,然有虚冷虚热之异,宜分别治之。
消食丸
治数年不能食。
麦曲(各一升)干姜(炮)乌梅(焙,各四两)上为末,蜜丸,每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亦治反胃。
又方
神曲(炒黄二两)麦(炒黄,二两)乌梅(四两)干木瓜(半两)茯苓甘草蜜丸樱桃大,每服一丸,不拘时细嚼,白汤下。一方无木瓜,有人参、干姜。
又方
豉心(一升,熬末)麦芽曲(各一两,熬)川椒(一升,出汗)干姜(一升,末)上五味筛,以蜜拌,食后酒服方寸匕。
以上三方,并治胃虚冷不能食之剂。
资生丸
健脾开胃,消食止泻,调和脏腑,滋养营卫。
白术(米泔水浸,用山黄土拌,九蒸晒,去土切片焙干,用三两)橘红(二两)白茯苓乳拌,饭上蒸,晒干,一两五钱)人参(人乳浸透,饭锅上蒸透,三两)山楂(蒸,二两)神曲(炒,二两)白豆蔻(微炒,)泽泻(炒,各三钱半)川连(姜汁炒,三钱半)炒)藿香甘草(蜜炙,各半两)扁豆(炒,一两)莲肉(去心,炒,一两)麦芽面(炒)山药(炒)芡实(炒,各一两五钱)薏仁(炒,三两)上为末,炼蜜丸,每服二钱,细嚼淡盐汤下。
凝神散
收敛胃气,清凉肌表。
人参白术茯苓山药(各一钱半)扁豆知母生地黄粳米甘草(各一钱)淡竹叶地骨皮麦冬(各五钱)上作一服,水二蛊,姜三片,红枣一枚,煎一盅,食远服。
高鼓峰云:肾为胃之关,关门不利,升降息矣。关门即气交之中,天之枢也。故肾旺则足,胃阴足则思食。若关门枯槁,肾水不能上达,当急以六味加归、芍养之。若血燥大肠干枯,有黑屎积叠胃底,则当以熟地五钱,当归三钱,白芍、桃仁二钱,麻仁三钱,微微润之。视其形体如常,气血尚足,即于前方内可加大黄二钱助血药。大肠一顺利,胃自开矣。一开之后,大剂六味、左归等类,不数服之,方有济也。
以上治胃虚气热之剂。
范汪疗胃气虚,不能食,四肢重,短气,调和五脏,并疗诸疾,调中汤方
薤白(切,一升)枳实(六枚,炙)橘皮(三枚)大枣(十二枚)粳米(三合)香豉(六合)水六升,先煮薤白得四升,内诸药煮取一升半,适寒温服。一方有生姜一两。
延年无枳实,有茯苓、人参。
按:此以辛甘气味,和畅胃阳,推扬谷气,虚者延年方较良。
《本事》治脾肾虚弱,全不进食,二神丸
破故纸(四两,炒)肉豆蔻(二两,生用)上为细末,用大肥枣四十九枚,生姜四两,切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剥去皮核,用肉膏,入药和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下。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药皆不效,予授此方服之,顿然能食。此病不全作脾虚,盖肾气虚弱,真元衰劣,譬如金鼎之中,置之米谷,下无火力,虽终日不熟,其何能化。黄鲁直尝记服菟丝子,淘净酒浸晒干为末,日抄数匙以酒下,十日外,饮啖如汤沃雪,亦此理也。
宽中进食丸
滋形气,喜饮食。
人参炮姜青皮(各一钱)大麦牙(炒)缩砂仁(炒)炙甘草(各一钱半)白茯苓橘红泽泻白术(各三钱)枳实(四钱)豆蔻(五钱)猪苓(七钱)神曲(炒)木香(各五分)半夏(七钱)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食前。
饮食
谷劳
谷劳者,胃受水谷,其气虚弱,不能传化,谷盛气虚,则令人怠惰嗜卧,肢体烦重,腹满善饥而不能食,食已则发,谷气不行使然也。
沉香汤
沉香白术(土炒)人参白茯苓紫浓朴(姜汁炒,各一两)半夏(姜制)干姜生姜、大枣水煎三钱,温服,日二。
《肘后》云:饱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嘿默欲卧,食毕辄甚,用大麦一升,椒一两,并炒,干姜三两捣末,每服方寸匕,日三。
饮食
食亦
内经曰: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夫胃为水谷之海,所以化气味而为营卫。胃气和,饮食有节,气血盛而肤革充盈。若乃胃受邪热,消烁谷气,不能变化精血,故善食而瘦也。病名食亦,言虽食亦若饥也。又胃移热于胆,亦名食亦。以胆为阳木,热气乘之
甘露饮
治胃热善食,不生肌肉。
生地熟地天冬麦门冬片芩石斛枇杷叶甘草枳壳茵陈(各一两)上十味,水煎三钱服。
诸血统论
失血诸证,妄行于上则吐衄。衰涸于内则虚劳。妄返于下则便红。积热膀胱则癃闭、尿渗透肠间,则为肠风。阴虚阳搏,则为崩中。湿蒸热瘀、则为滞下。热极腐化,则为脓血。
火极似水,则血色紫黑。热胜于阴,则发为疡。湿滞于血,则发为痛痹。瘾疹皮肤,则为冷痹。蓄之在上,其人喜狂。蓄之在下,其人喜忘。
血出上七窍为血溢,大小便下血为血泄,然《内经》云:溢则后血,是血下出,亦可云溢,正不必拘也。
先见血,后见痰嗽,多是阴虚。先见痰嗽,后见血,多是痰火积热。
凡吐衄血太甚不止,当防其血晕,用茅根烧烟将醋洒之,令鼻嗅气以遏其势,或蓦然以血虚眩晕卒倒,不可艾灸,惊哭叫动,动则乘虚而死矣。须以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陈皮、荆芥穗、甘草各七分,枣二枚,乌梅一个,同煎服之。
凡用血药,不可单行单止,又不可纯用寒凉,必加辛温升药。如用寒凉药,用酒煎、酒炒之类,乃寒因热用也。久患血证,血不归元,久服药而无效者,以川芎为君则效。(丹溪。)凡呕吐血,若出未多,必有瘀于胸膈者,当先消而去之。骤用补法,血成瘀而热,多致业师薛一瓢先生治陆元宾劳伤吐血,后日渐消瘦,有时发寒热,饮食减少,微有干咳,四肢无力,语亦懒。师用大当归一只,重二两者,木器捶松、陈酒煎,令服三剂。以其人素不饮酒,改用酒水各半煎,果三服而诸病皆愈。
诸血统论
风热吐血
风,阳邪也。热,火气也。并入络中,则血溢络外。其证乍寒乍热,咳嗽口干烦躁者是也,宜以辛凉入血之药治之。
《圣惠》荆芥地黄汤
荆芥穗为末,生地汁调服二钱。
骆隆吉曰:风火既炽,当滋肾水。此以荆芥发阳邪,而以地黄养阴气也。
《圣济》荆芥穗散
荆芥穗山栀仁片芩蒲黄水煎五钱,温服,晚再服,以瘥为度。
诸血统论
郁热失血
郁热失血者,寒邪在表,闭热于经,血为热迫,而溢于络外也。勿用止血之药,其表,郁热得舒,血亦自止。若表已解而热不消,血不止者,然后以清热降血之药治之。若肺气已虚,客热不去,咳嗽咽干,吐血嗽血者,宜以甘润养血为主,而以辛药凉肺佐之,如
《宝鉴》大阿胶丸
阿胶(微炒)生地黄熟地黄卷柏干山药五味子鸡苏叶大蓟(各一两)茯苓柏子仁(另研)百部远志人参麦门冬防风(各半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煎小麦麦门冬汤下一丸,食后。
大蓟饮子
解郁热,止吐衄,亦治辛热物伤肺胃,呕吐血,名肺疽。
大蓟根(洗)犀角(镑)升麻桑白皮(炙)蒲黄(炒)杏仁(去皮尖,各二钱)各一两)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和剂》龙脑鸡苏丸
治胸中郁热咳嗽,吐血衄血,凉上膈,止虚烦。
鸡苏净叶(一斤,即龙脑薄荷)生干地黄末(六两,后入)麦冬(二两)人参(二两)(二两)蒲黄(二两)木通(二两)黄(一两)柴胡(锉,同木通以沸汤大半升浸一二宿,绞汁后入膏,二两)甘草(一两半)上为细末,以蜜二升,先炼一二沸,然后下生地黄末,不住手搅,时时入绞下柴胡木通汁,慢慢熬成膏,勿令焦,然后以其余药末,同和为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热水下。
侧柏散
治郁热内损心肺,吐血下血,其出如涌泉,口鼻俱流,须臾不救,服此侧柏叶(蒸干,二两半)荆芥穗(烧灰)人参(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入白面二钱,新汲水调如稀糊啜服。
诸血统论
暑毒失血
暑毒失血者,脉大气喘,多汗烦渴,盖心主血,而暑气喜归心也。此病多于酒客,及阴
《千金》治酒客瘟疫,中热毒,干呕吐血方。
蒲黄犀角栝蒌根甘草(各二两)桑寄生葛根(各三两)水七升,煮三升,分三服。
《局方》枇杷叶散
治暑毒攻心,呕吐鲜血。
香薷(二钱)浓朴甘草麦冬木瓜茅根(各一钱)陈皮枇杷叶为末,每服二钱,姜水煎服。
诸血统论
蓄热吐血
蓄热吐血者,热蓄血中,因而妄行,口鼻皆出,热如涌泉,膈上热,胸中满痛,脉洪大,按之有力,精神不倦,或血是紫黑成块者,须用生地黄、赤芍、茜根、牡丹皮。三制大黄、滑石、桃仁泥之属,从大便导之。此非釜底抽薪之法,不能夺火热上涌之势也。
海藏云:畜血喜忘如狂,身热屎黑者,疾已甚也。但小腹满,小便不利者,轻也。
滑伯仁曰:血溢血泄,诸蓄血证,其始也,予率以桃仁、大黄行血破滞之剂折其锐气,区别治之,虽往往获效,然犹不得其所以然也。后来四明遇故人苏伊芳举,闲论诸家之术。伊芳举云:吾乡有善医者,忘其姓字,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药下之,或问失血复下,虚何以当。则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血利瘀,则以妄为常,曷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虚之有。予闻之愕然曰:昔者之疑,今释然矣。
按: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人易知也。瘀者未去,则新者不守,人未易知也,细心体验
简要济众
川大黄一两,末,每服一钱,以生地汁一合,水半盏,煎三五沸,服无时。
藕汁茯苓饮
生藕汁小蓟根汁生地黄汁茯苓蒲黄(炒黑)后二味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用三汁调下。
按:虚人未可下者,宜此法清热,且利瘀也。
按:《千金》云:凡吐血后,体中但KTKT,心中不闷者,辄自愈。假令烦躁,心中闷乱,纷中有瘀血不尽故也。然与其涌而上之,不若导而下之之为顺也。吐法昔人且不忌,而况于下
《直指》方
鲜生地黄捣汁煮饮,日数升良。
四生丸
治吐血衄血,热妄行乘于阴也。
生荷叶生艾叶侧柏叶生地黄(各等分)上捣烂为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用水二盅,煎一盅,去滓服。一方有生薄荷叶,无
十灰散
治呕吐咳嗽血。
大蓟小蓟柏叶荷叶茅根茜根大黄栀子棕榈皮牡丹皮上各等分,烧存性,出火毒,研为极细末,用生藕汁及生萝卜汁,磨松墨半碗,调服五
诸血统论
气逆失血
气逆失血者,血从气逆,得之暴怒而厥也。经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又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是也。必有胸胁满痛等证。宜芍药、陈皮、枳壳、贝母之属,行其气而血自下。或肝火因气而逆者,必有烦躁、燥渴等证,宜芍药、生地黄、丹皮、芩、连之属,降其火而血自宁。
小乌沉汤
乌药(去心,十两)甘草(炒,一两)香附子(炒,用砂盆洗去毛皮,然后焙干,二十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不拘时沸汤点。
按:大怒气逆,必有火热从之上行,宜以黄连、青黛、香附、柴胡、甘草、山栀等药,平其肝则自愈。独进温燥,宁无偏胜之弊。且非古人抑怒全阴之意。
诸血统论
劳伤吐血
劳伤吐血者,经所谓用力太过则络脉伤是也。盖络脉之血,随经上下,往来不休。若络伤损之处,其血因得渗漏而出矣。如是者须和养血气,安顺谨调,使损者复完,则血脉循行如故,所谓劳者逸之是也。此等未关脏气,但体性坚凝,尚可望其生全。若不能如此,而或纵情违理,络脉完已复损,则必无幸矣。
发灰散
乱发(烧灰)每服二钱,米醋汤调服,亦治小儿尿血。
治吐血不止。
将本人血,磁锅焙干为末,每一钱二分,以参麦煎汤调下即止。
凡吐粉红色痰涎者,是肺络损伤而血渗也。治以鲜藕、白糯米、红枣三物,煎汤频频服久自愈。此方系正白旗迟维职所授,用之良验。(迟公曾任崇明及六合县,系一榜出身,三
诸血统论
阳虚失血
阳虚失血者,脾胃气虚,不能固护阴气也。《仁斋直指》云:血遇热则宣流,故止血多用凉剂。然亦有气虚挟寒,阴阳不相为守。荣气虚散,血亦错行,所谓阳虚阴必走是耳。外证必有虚冷之状。其血色必黯黑而不鲜,法当温中,使血自归经络。可用理中汤加楠木香,或甘草干姜汤,其效甚着。曹氏云:吐血须煎干姜甘草汤与服,或四物理中汤亦可。若服生地黄、竹茹、藕汁,去生便远。
《三因》云: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以其最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也。
按:经云:荣气出于中焦,是以脾胃为统血之司,而甘温气味,有固血之用也。世医畏其能动血,虽遇当用而不敢用者多矣。厥疾不瘳,谁之过欤。或有仿《千金》例于伏龙肝、甘草、干姜、白术之中,加阿胶之润,黄芩之苦,以折炎上之势,而复既脱之阴,亦《内经》甚者从之之意也。
理中汤
人参白术甘草干姜(炮,各三两)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干姜汤
甘草(炙,四两)干姜(炮,二两)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黑神散
(《和剂》)黑豆(炒,半升,去皮)干熟地(酒浸)当归(去芦,酒制)肉桂(去粗皮)干姜(炮)甘草(炙)芍药蒲黄(各四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酒半盏,童子小便半盏,不拘时煎服。
凡吐血脉微、身凉恶风者,须于地黄、芍药中加肉桂一钱,虚冷人多有此证。
诸血统论
伤胃吐血
伤胃吐血者,酒食过饱,胃间不安,或强吐之,气脉贲乱,损伤心胃,血随呕出也。
《简易》黑神散
治伤酒食,醉饱过度,胃络内伤,及低头掬损吐血,致多口鼻百草霜(不拘多少,村居者佳)上研细,每服二钱,糯米汤下。喜凉水者,新汲水调服。
诸血统论
鼻衄
鼻衄有表寒、里热之异。表寒者,伤寒不解,而闭热于经也,详伤寒门。里热者,阳明,而血为热迫也,宜犀角地黄汤主之。或阳明之热,不得下通,而反上壅者,宜《拔萃》犀角地黄汤,通其下而上自愈。
诸衄血家不可与白虎汤,虚者亦不可与。卒得之,腹痛而利者,但可温之。
罗谦甫云:经历晋才卿,膏粱而饮,至春病衄,易医数四,皆用苦寒之剂,俱欲胜其热,然终不愈。而饮食起居,浸不如初,肌寒而时躁,言语无声,口气臭秽,恶冷风,而其衄之余滴,则未绝也。彼惟知见血为热,而以苦寒攻之,抑不知苦泻土,土,脾胃也,脾胃人之所以为本者。今火为病,而泻其土,火固未尝除,而土已病矣。土病则胃虚,胃虚则荣气不能滋荣百脉,元气不循天度,气随阴化,而无声肌寒也。粗工嘻嘻,以为可治,热病未已项彦章治一妇患衄三年许,医以血得热则淖溢,与泻心凉血之剂,益困,衄出数滴,辄昏去,六脉微弱,而寸为甚。曰:肝藏血而心主之,今寸口脉微,知心虚也,心虚则不能主血,故逆而妄行,法当补心,兼养脾气。脾者,心之子,实则心不虚也。与琥珀诸补心药遂安。
按:心虚补脾,即《千金》脾旺则气感于心之意。然补脾药未议及,窃谓当兼补脾阴,不当专补脾气也。
犀角地黄汤
易老云:治鼻衄,此药为最胜。
犀角芍药丹皮(各一钱半)生地(四钱)甘草(五分)水一盅半,煎八分服。《拔萃》加大黄、黄连、黄芩。
茅花汤
白茅花水煎浓汁两碗,分二服,如无花,以根代之。
人参莲心散
人参(一钱)莲子心(一分)共为末,以水空心下二钱,以瘥为度。
一方:
莲子心五十个,糯米五十粒,为末酒调服,治劳心吐血。
发灰散
发灰(一钱)人中白(炙研,五分)麝香(研,一分)用少许吹鼻中,立愈。
《元珠》鸡苏散
鸡苏叶黄生地阿胶白茅根(各一两)麦门冬(去心)桔梗蒲黄(炒)贝母(去心)炙甘草(五钱)每服四钱,姜三片,水煎服。
麦门冬饮子
治脾肺虚弱,气促,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人参麦门冬当归(各五分)五味子(五个)黄甘草芍药(各一钱)紫菀(一钱五分)上咀,分作二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一方有生地,无甘草、芍药
诸血统论
齿衄
齿衄有手足阳明与足少阴之异,盖手阳明入下齿中,足阳明入上齿中,而肾主骨,齿又为骨者多有之。属少阴者多不足,故口不臭,牙不痛,虽痛不甚,但齿摇不坚。凡阴虚羸瘦好色者多有之,而宜清宜补,为治迥别,不可不分也。
《元珠》云:齿衄多阳明热盛所致,缘手足阳明俱入齿中,而冲任二脉并附阳明。阳明多气多血之经也,阳明有热,发则随经上入齿中,血如潮涌,疼痛不已,甚则昏昧。予率用三制大黄末二钱,枳壳汤少加童便调下,并去黑粪数块,其血顿止。要知肾虚出血者,其血必点滴而出,齿亦悠悠而疼,决不如此之暴且甚也。
东垣清胃饮
治醇酒浓味,或补胃热药太过,以致牙疼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或龈齿腐溃,出血不止,此阳明火也。
生地(一钱五分)升麻当归牡丹皮犀角连翘(各一钱)甘草黄连水煎服。
按:阳明热实,上熏口齿者,宜此清之。若大便闭结不通者,须加大黄,从下夺之。
《外台》方
治满口齿出血。
枸杞根洗,煎汤漱咽验。
《元戎》地黄引子
治肾虚齿衄不止。
熟地黄生地黄地骨皮枸杞子(各等分)焙干为末,每服二钱,蜜汤调服无时。
《宝鉴》用治衄血往来久不愈,日三服,良。
安肾丸
治肾虚阴火上炎,服凉药而愈甚者,宜淡盐汤送下三五钱,间进黑丹或用肾气丸煎服效。(鹤年)
诸血统论
舌衄
舌衄者,舌出血不止也。心主血,在窍为舌。若心脏蕴热,血得热而妄行,或溢于心之窍,则有舌上出血之证,甚者出如涌泉。
《圣济》阿胶散
阿胶(炒)黄(蜜炙)蒲黄(新者,一两)共末,用生地黄汁,空心调下二钱。
《千金》方
乱发烧灰,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诸血统论
大衄
(血汗附)大衄者,口鼻耳目皆出血是也。由热气乘虚入血,则血妄行,与卫气错溢于窍也。阿胶
阿胶汤
阿胶(蛤粉炒,一两)蒲黄(五钱)水煎去滓,入生地黄汁服之,急以帛系两乳。
神白散
治血汗。
用人中白瓦上炙,研末,入麝香少许和匀,空心酒下二钱。一方有发灰。
圣惠散
治大衄久衄,及诸窍出血不止。
人中白一团鸡子大,绵五两,烧研,每服二钱,温水服。
大便下血统论
许学士云:予苦疾三十年,蓄下血药方,近五十余品,其间或验或否,或始验而久不应者,或初不验弃之,再服有验,未易历谈。大抵此病,品类不同,对病则易愈。如下清血色鲜者,肠风也。血浊而色黯者,脏毒也。肛门射如血线者,脉痔也。亦有一种下部虚,阳气不升,血随气而降者。仲景云: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此下部虚而下血者是也。若是革脉,却宜服温补药。虫痔宜熏,《千金》用皮、艾者佳。予尝作,颇得力。
黑地黄丸
(颇佳。鹤年)
大便下血统论
结阴便血
结阴便血者,以风冷之邪,结于阴分而然。盖邪在五脏,留而不去,是之谓结阴。邪内结不得行,则病归血分,故为便血。经曰: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正此之谓。宜外灸中脘、气海、三里以引胃气,散风邪,内以平胃地榆汤温散之剂止之。(景岳)
《宝鉴》平胃地榆汤
治邪陷阴分,结阴便血。
陈皮浓朴苍术甘草地榆人参白术当归芍药升麻干葛茯苓神曲干姜(炒)香附(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钱,加姜枣煎,空心服。一方无香附,有附子,益智仁。
胃风汤
治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及下血,或下清血,或下豆汁,久而无度去滓稍热服。盖亦阴结之类,为阴气内结,故去甘寒而加辛热,结者散之也。
经验方
荆芥一味,略炒为末,米饮服二钱。
地榆汤
河间曰:阴结便血者,以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气无宗,渗入肠下,地榆(四两)甘草(半炙半生,三两)缩砂仁(七枚)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三盏,煎至一半,去滓温服。
大便下血统论
湿热便血
湿热便血者,血浊而色黯,滑氏所谓足太阴积热久而生湿,从而下流也,赤豆当归散主之。若但热而无湿者,腹中痛,血色鲜,连蒲散主之。
赤豆当归散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晒干)当归(十两)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连蒲散
生地当归白芍枳壳川芎槐角黄芩(各一钱)黄连蒲黄(水二盅,煎八分服。
《泊宅编》云:干柿烧灰,米饮服二钱。《本草》:柿治肠癖,解热毒,消宿血。又《百一选方》云:曾通判子病下血十年,用此方一服而愈。
王焕之知舒州,下血不止。郡人陈宜父令其四时取柏叶,其方如春取东枝之类,烧灰调
洁古芍药黄连散
治腹痛下血有热。
芍药黄连当归(各半两)大黄(一钱)淡桂(五分)甘草(炙,二钱)每服五钱,水煎。痛甚者,调木香、槟榔末一钱。用淡桂者,略借辛温以助药力,且拔病本也。一方:平胃散加槐花、当归、枳壳、乌梅。(丹溪。)
大便下血统论
中虚脱血
中者,脾胃也。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脱陷妄行。其血色不甚鲜红,或紫或黑,此阳败而然,故多无热证。而或见恶心呕吐,宜理中汤温补脾胃。中气得理,血自归经矣。
理中汤
理物汤
即理中,四物合剂。
黄土汤
白术甘草附子地黄阿胶黄芩(各三两)灶心黄土(半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大便下血统论
肠痔下血
《本事》治肠痔在腹内,有鼠奶出血方
白芜荑贯众野狼牙根椿东引枝槐东引枝(白皮者,各一分)白头(一个,炙焦)雄黄(半两)皮(一分,炙焦)上为末,腊月猪脂和为丸,如弹子大,绵裹纳下部,日三易。
附方:
木耳(五钱)浸一宿洗净,空心生食,禁茶汤半日许。如嫌淡,少加盐,三服必愈。但不能除根耳。
大便下血统论
溲血
溲血有虚有实,实者下焦积热,血为热迫,尿血成淋。虚者房劳内作,血失统御,溺血不已。亦有心脏有热。热乘于血,血渗小肠而尿血者,当参合脉证治之。
凡小便血出,成淋作痛,或杂尿而出者,从膀胱中来也。如血出不痛者为尿血,乃心热移于小肠,血从精窍中来也。
《济生》小蓟饮子
治下焦结热之剂。
生地(四两)小蓟根滑石通草蒲黄(炒)淡竹叶藕节当归山栀仁甘草(炙,各半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八分,空心温服。一方有白茅根、阿胶。
鹿茸散
治下元虚惫,小便尿血,日夜不止之剂。
鹿茸(酒洗去毛,涂酥,炙令黄)当归(焙)生地黄(焙,各二两)蒲黄(一合)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匕,空心温酒调服,日二。一方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
如神散
治心脏有热,热乘于血之剂。
阿胶(蛤粉炒,一两)山栀车前子黄芩甘草(炙,各二钱半)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井华水调服,日三。此方合犀角地黄汤用之良。
发灰散
乱发烧存性为末,每服二钱,以醋二合、汤少许调服,或以侧柏叶汁调糯米粉,和丸梧子大,汤服五十丸。
鹿角胶丸
治房事劳伤,小便出血。
鹿角(一两,炒成珠)没药油发灰(各六钱)上为末,取白茅根汁打糊为丸,如梧子大。空心盐汤吞七八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