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金匮翼 >卷之五

《金匮翼》·卷之五

清朝 金匮翼 尤怡 著

头痛统论

头,象天,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此。然天气所发,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五贼之逆,皆能相害。或蔽复其清明,或瘀塞其经络,因与真气相薄而为痛也。因风而痛者,抽掣恶风,有汗而痛。因暑热而痛者,或有汗、或无汗,则皆恶热而痛。因湿而痛者,痛而头重,遇天阴尤甚。因痰饮而痛者,亦头昏重而痛,愦愦欲吐。因寒而痛者。恶寒而脉绌急。气虚而痛者,遇劳则痛甚,其脉大。血虚而痛者,善惊惕,其脉芤。

东垣治头痛,大率皆以酒芩、酒连、酒柏加风剂,如清空膏、安神散、清上泻火汤之类,但杂用羌、防、升、柴、、蔓等药,殊欠纪律,学人师其意可也,《元珠》茶调散,简要可用。

治头风久痛,须加芎、归、红花少许,非独治风,兼和血止痛也。细茶最能清上风热,久痛以之作引弥佳。东垣、谦甫常用之。

许学士荆芥散,独用荆芥治风,石膏治热,何等简要。东垣清空膏诸方,盖师其意而扩充之。

风痰头痛,多兼呕逆眩晕,若用风药,其痰愈逆,其痛益甚。《和剂》玉壶丸,乃是的药。东垣变为白术半夏天麻汤,则兼气虚而言之耳。

肾厥头痛、肝厥头痛,《本事方》论之最详。

玉真丸,硫黄、半夏,温降之力弥大,石膏、硝石,寒下之能甚长。夫阴气上逆,其来最暴,治以纯阳,必多格柜,故须膏、硝为之佐使,令其相入而不觉其相倾耳。黑锡丹亦见此意。

茸珠丹有二方,一用朱砂、鹿茸二味为丸。盖亦补虚坠浮之意。一用朱砂同草乌、瞿麦、黄药子火,独取朱砂为末作丸。此不特朱砂经火有毒,即草乌之辛散,瞿麦、黄药子之苦降,并已成灰,吹去不用,而顾需其相济,讵可得耶。

搐鼻诸方,《本事》独用辛温,东垣、河间并用辛凉。夫久畜之风,多化为热,而闭郁之气,非温不通,随病斟酌,从少从多,则贤者之责也。

头痛饼子,有用五倍子、全蝎、土狗各七个,醋和作饼者。用南星、川芎等分同连须葱白捣烂作饼者。有用蓖麻子、乳香者。有用大黄、芒硝同井底泥捣贴者。然外治之药,无论邪之寒热,并宜辛温开达,徒用苦寒,郁闭益甚,苟非热极,不可轻用。

头痛之因,非止一端,有风、有寒、有湿、有热、有兼气。兼气者,如火与湿合,《内经》所谓少阳司天之政,二之气,其热郁于上,头痛、呕吐、昏愦是也。有火胜水复者,《内经》所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脑顶,发热是也。

有胃实者,经所谓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是也。有肾厥者,经所谓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是也。有心热者,经所谓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是也。有痰饮者,其病在脾,东垣所谓太阴痰厥,头痛眼黑,呕吐闷乱,亦湿胜也。有内风者,风从火化,其病在肝,不特厥阴之脉与督脉上会于巅,盖即肝脏冲逆之气,亦能上至巅顶也。又有真气不守,厥而上行,天门真痛,上引泥丸,名真头痛,多不可治。古方云:与黑锡丹,灸百会穴,猛进参、附、乌、沉,或有可生。然天柱折者,亦难为力矣。

头痛统论

风头痛

风头痛者,风气客于诸阳,诸阳之脉,皆上于头,风气随经上入,或偏或正,或入脑中,稽而不行,与真气相击则痛。经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是也。其挟寒挟热,则随症审而治之。

经验治头痛、风热痛不可忍者方

(《元珠》名茶调散)小川芎(一两)香白芷(五钱)细芽茶(三钱)片黄芩(二两,酒拌炒,再拌再炒,如是三次,不可令焦)荆芥穗(四钱)薄荷叶(三钱)上细末,每服二三钱,茶清调下。一方有菊花、防风、僵蚕。

石膏散

石膏(二两,炭火烧,研细末)川芎(一两)炙甘草(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葱白、好茶同煎汤调下,食后日二服。

一方

:决明子作枕,去头风、明目佳。

《本事》白附散

治风寒客于头中,疼痛牵引两目,遂至失明。

白附子(一两)麻黄川乌南星(各半两)全蝎(五个)干姜朱砂麝香(各二钱半)上为细末,酒调一匙服,略睡少时效。

三五七散

治风寒入脑,头痛恶寒目眩。

防风(二两)茱萸炮姜茯苓(各一两五钱)细辛炮附子(各七钱五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局方》。)

芎辛汤

治风寒湿在脑,头痛眩晕呕吐。

川芎(三钱)细辛白术(各一钱半)甘草(一钱)上锉作一帖,入生姜五片,芽茶少许,水煎服。(《济生》)东垣云: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自地升天者也。所以头痛皆用风药治之。

然患痛人,血必不活,而风药最能燥血,故有愈治而愈甚者。此其要尤在养血,不可不审也。

头痛统论

热厥头痛

热厥头痛者,胃热气盛,不能下行也。其证头中热痛,虽严寒犹喜风寒,微来暖处,或见烟火,则痛复作,其脉数或大者是也。

小清空膏

片芩细切,酒拌匀,晒干为末,茶清调下。

治热厥头痛方

大黄酒炒三次为末,茶清调服。

热气在头,以风药引之,则热弥盛而痛益甚。大黄苦寒泻热,得酒则能上行泻脑热。昔人所谓鸟巢高巅,射而去之是也。茶性清上,故诸头痛药中多加用之。

(新定)

生地(三钱)知母(酒炒)黄芩(酒炒,各一钱)薄荷黑山栀甘菊甘草荆芥(各五分)红花(三分)上作一服,水煎食远服。便闭加酒炒大黄一钱五分。此方治头痛烦热,喜见风寒,稍近烟火,则痛复作,或便闭不通者,往往取效。古法动作辄头重痛,热气潮者属胃。丹溪云:头痛如破,酒炒大黄半两,茶清煎服。

头痛统论

湿热头痛

湿热头痛者,湿与热合,交蒸互郁,其气上行,与清阳之气相搏,则作痛也。东垣云:诸湿热头痛,清空膏主之。又云:湿热在头而头痛者,必用苦吐之,或用搐鼻药。

清空膏

疗风湿热头痛,上壅损目,及脑痛年深不止。

羌活防风(各一两)柴胡(七钱)川芎(五钱)炙草(一两半)黄连(一两,炒)黄芩(三两,一半酒制,一半炒)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茶少许,汤调如膏,抹在口内,少用白汤送下,临卧。

搐鼻散

青黛石膏芒硝郁金薄荷牙皂上为末搐鼻。东垣白芷散,有白芷,无牙皂、青黛。

又头重如山者,湿气在头也。用:

红豆散

红豆(十粒)麻黄瓜蒂(各五分)连翘羌活(各三钱,烧)上为末搐鼻。

透顶散

(《本事》)细辛(表白者,三茎)瓜蒂(七个)丁香(三粒)糯米(七粒)冰片麝香(各一黑豆大)上为极细末,每一大豆许,患人随左右搐之。良久出涎一升许则安。此药性味,视前搐鼻散稍温也,当随证审而用之。

子和神芎丸

治湿热壅滞头目,赤肿疼痛,大小便闭涩。

大黄黄芩(各二两)牵牛(生)滑石(各四两)黄连薄荷叶川芎(各半两)上为末,滴水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温水送下。

头痛统论

寒湿头痛

(一门,鹤年补集。)头痛由于湿热上壅者颇多,然亦有因寒湿者。《金匮》所云: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愚以为《本事》透顶散,正治寒湿头痛之剂,否则丁香、细辛,治湿热头痛,无乃以火救火欤。

头痛统论

痰厥头痛

痰厥头痛者,病从脾而之胃也。夫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病则胃中津液不得宣行,积而为痰,随阳明之经上攻头脑而作痛也。其证头重闷乱,眩晕不休,兀兀欲吐者是也。

半夏白术天麻汤

治太阴痰厥头痛,眼黑头旋,恶心烦乱,肢冷身重。

半夏陈皮(去白)麦芽(各七钱半)神曲白术(五钱,炒)黄(炙)苍术(米泔浸)天麻茯苓人参泽泻(各五钱半)黄柏(二分,酒洗)干姜(三分)稍热服食前。一方加生姜一片。

《外台》云:头痛非冷非风,此膈有痰也。浓煎茶啜一二升探吐之,吐已复吐,候苦汁出乃止,不损人,待渴自止妙。

茶调散

(子和)瓜蒂、好茶二味,等分为末,每二钱,齑汁调,空心服之取吐。

半夏茯苓汤

治热痰呕逆头痛。

半夏(二钱)赤苓(一钱)陈皮(去白)甘草(各五分)黄芩(五分)生姜(三片),煎作一服。

头痛连眼痛,此风痰上攻,用雨前茶、川芎、白芷、防风、天台乌药、细辛、当归为末,汤调服。

防风饮子

疗风痰气,发即头旋,呕吐不食。

防风人参橘皮(各二两)白术茯苓(各三两)生姜(四两)上锉碎,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四服,一日服尽。忌醋、桃、李、雀肉、蒜、面。

《直指方》云:二陈汤加荆芥,治头风,兼治痰壅酒壅。又云:头风证眉棱耳角俱痛,投以风药不效,投以痰药收功,眼目赤肿羞明而痛,与之凉剂弗瘳,与之痰剂获愈也。

玉壶丸

治风痰吐逆,头痛目眩,胸膈烦满,饮食不下,及咳嗽痰盛,呕吐涎沫。

南星(生)半夏(各一两,生)天麻(半两)头白面(三两)上为细末,滴水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大盏,先煎令沸,下药五七沸,候药浮即熟,漉出放温,别用生姜汤下,不计时。一方有白术五钱,雄黄水飞三钱半。

东垣壮岁病头痛,每发时,两颊尽黄,眩晕,目不欲开,懒于言语,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数日方退。洁古老人曰:此厥阴太阴合而为病,名曰风痰。以《局方》玉壶丸,加雄黄、白术治之。

芎辛导痰汤

治痰厥头痛。

川芎细辛南星陈皮(去白)茯苓(各一钱半)半夏(二钱)枳实甘草(各一钱)上作一服,水二盅,姜七片,煎至一盅,食后服。

此导痰汤加川芎、细辛为引,使上行也。方殊简要。

头痛统论

肾虚头痛

肾虚头痛者,肾阴不足,虚阳无附而上攻,《素问》所谓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许学士谓之肾厥头痛是也。

玉真丸

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头痛不可忍,谓之肾厥。其脉举之则弦,按之则坚。

硫黄(二两)石膏(通赤,研)半夏硝石(各一两,研)上为细末研匀,生姜汁和丸桐子大,阴干,每服二十丸,姜汤或米饮下。更灸关元百壮良。虚寒者去石膏,加钟乳粉一两。

黑锡丹

(《局方》)治脾元久冷,上实下虚,胸中痰饮,或上攻头目,及奔豚上气,两胁膨胀,五种水气,香港脚上攻,或卒暴中风,痰潮上膈,并阴阳气不升降等症。

沉香附子胡卢巴肉桂(各半两)茴香破故纸肉豆蔻金铃子木香(各一两)黑锡硫黄(与黑锡结砂子,各二两)上为末同研,酒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阴干以布袋擦令光莹,每服四十丸,空心姜盐汤送下。一方有阳起石半两,巴戟一两。

头痛统论

肝厥头痛

肝厥头痛者,肝火厥逆,上攻头脑也。其痛必在巅顶,以肝之脉与督脉会于巅故也。虽太阳之脉,亦上额交巅,然太阳头痛,必恶风寒,而厥阴头痛,必多眩晕,或厥逆抽掣也。

龙荟龙

(方见厥聋。)加甘菊、羚羊角,气实便坚者用之;虚者宜生地、羚羊角、甘菊、麦冬之类滋之清之,使肝柔则厥自已。

抑青丸

黄连一味,吴茱萸汤浸一宿,为末粥丸。

泻青丸

当归

(去芦,焙)龙胆草川芎栀子川大黄(煨)羌活防风(去芦,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丸鸡豆大,每服一丸,竹叶汤同砂糖温水化下。

头痛统论

食积头痛

食积头痛者,食气上攻,胃气不清也。子和云:邪在胃而头痛者,必下之。其证必兼痞膈咽酸,噫败卵臭,或饱食则痛甚,其脉右手滑盛者是也。

馆职张学士,嗜酒散诞,忽头痛发热,医作伤寒治之愈甚,孙兆脉之,右手脉甚数,左手脉平和,曰:此疾非伤寒,学士好酒啖食所伤也。遂用食药五七丸,经食久,膈渐宽,痛遂减,再进利膈药,遂获安。

红丸子

(方见饮食门。)

治中汤

即理中汤加青皮、陈皮等分。

头痛统论

血虚头痛

血虚头痛者,血虚脉空,自鱼尾上攻头痛者是也。产后多有此证。鱼尾眉尖后近发际是。(鱼尾在眉梢后陷中,即丝竹空穴是也。)

川芎当归汤

川芎当归(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水煎温服。

一方

川芎(半两)为末,每服二钱,腊茶调下甚效。

一方

当归(一两)酒一升,煮取六合,饮至醉效。

一方

四物汤加甘菊、薄荷。

(新定)

生地(二钱)当归(一钱)蔓荆(五分)黄芩(一钱,酒炒)白芍(一钱,酒炒)炙草(三分)甘菊(七分)川芎(五分)

头痛统论

气虚头痛

气虚头痛者,清阳气虚,不能上升也。其脉必弦微,其证必倦怠气短,恶风寒,不能食。

罗太无云:参谋柏仲实年六十余,二月间患头痛不可忍,邀往视之。其人云,近在燕京,患头昏闷微痛,医作伤寒治之,汗出后,痛转加。复汗解,痛益甚,遂归。每召医用药雷同。

到今痛甚不得安卧,恶风寒而不喜食饮,诊其脉,弦微而细,气短而促,懒言语。《内经》曰:春气者病在头。今年高气弱,清气不能上升头面,故昏闷。此病本无表邪,因发汗数四,清阳之气愈亏,不能上荣,亦不能外固,所以头苦痛,而恶风寒,不喜饮食,气弱而短,宜升阳补气,头痛自愈。

黄(一钱半)人参(一钱)白术当归白芍(各五分)陈皮炙草升麻柴胡蔓荆(各三分)川芎细辛(各二分)上咀,作一服,水煎食后温服减半,再服愈。

(新定)

人参黄白术(各一钱)甘草(五分)当归陈皮(各七分)升麻(二分)蔓荆细茶(各八分)白芍(一钱)上作一服水煎。

头痛统论

偏头痛

偏头痛者,由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虚者,邪气凑于一边,痛连额角,久而不已,故谓之偏头痛也。

王荆公患偏头痛,裕陵传禁中秘方,用生莱菔汁一蚬壳,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或两鼻皆注亦可,数十年患,皆一注而愈。

一妇人患偏头痛,一边鼻塞不闻香臭,常流清涕,或作臭气一阵,遍治头痛药皆不效。

一医教服芎犀丸,不十数服,忽然嚏突出一铤稠脓,其疾遂愈。

芎犀丸

此方兼祛风清热之长,而得参、胶等安定气血,虽虚人亦可用之。安内攘外,并行不悖也。

川芎朱砂(水飞,内一两为衣)石膏龙脑(各四两)人参茯苓炙草细辛(各二两)生犀角栀子(各一两)阿胶(炒,一两半)麦冬(三两,去心)上为细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细嚼,茶酒任下。

节斋云:久病头风,略感风寒,便发寒热,头须重绵浓帕包裹者,此属本热而标寒,世人不识,悉用辛温散之。轻时得效,误认为寒,殊不知其本有郁热,毛窍常疏,故风易入,外寒束其内热,闭逆而为痛。辛热之药,虽能开通闭逆,散其表之寒邪,然以热济热,病本益深,恶寒愈甚矣。惟当泻火凉血,而佐以辛温散表之剂,以从法治之,则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头痛统论

雷头风

雷头风者,头痛而起核块,或头中如雷之鸣。盖为邪风所客,风动则有声也。亦有因痰热者,盖痰生热,热生风也。其法轻则散之,甚则吐之下之。

(新定)消风散热方

薄荷(七分)连翘黄芩黑山栀犀角荆芥牛蒡子(各一钱)桔梗甘草(各五分)上作一服水煎。

二仙散

子和云:雷头风,每用此药吐之,次用神芎丸下之,一名茶调散。

瓜蒂好茶(等分)上为末,每二钱,齑汁调,空心服之,取吐。

神芎丸

(方见湿热头痛门。)治痰火上升,壅于气道,兼乎风火,头中痛而有声,轻如蝉鸣,重如雷响。

半夏(一两,牙皂姜汁煮)大黄(酒浸透,湿纸包煨,再浸再煨三次,二两)天虫连翘橘红桔梗天麻(各五钱)片芩(七钱,酒炒)薄荷叶(三钱)香白芷青礞石粉草(各一钱)上为末,水浸蒸饼丸,如绿豆大,食后临卧,茶吞二钱,以痰利为度。然后用清痰降火煎药调理。

头痛统论

大头痛

大头痛者,头痛而肿大如斗,乃天行疫疠病也。

普济消毒饮子

黄芩(酒炒)川连(各一两,酒炒)薄荷(一钱)橘红(二钱)元参(二钱)甘草(二钱,生)连翘(一钱)鼠粘子(一钱)板蓝根(一钱)马勃(一钱)天虫(炒,七分)升麻(七分)柴胡桔梗(各二钱)上共为细末,用汤调,时时服。或拌蜜丸噙化,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煎去渣,热服之。食后时时服之,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热甚者,宜砭刺之。一方无薄荷,有人参三钱。

东垣监济源税时,长夏多疫疠病,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气喘急,咽喉不利,舌干口燥,欲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传染多死。张县丞亦患此,医以承气汤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莫能愈,渐至危笃。东垣诊之,谓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邪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肿痛,反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伐无过也。夫安知适其病所为故哉。遂处方用黄连、黄芩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元参咸微寒,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鼠粘子、薄荷苦辛平,板蓝根味甘寒,马勃、白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使气得升,桔梗味苦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服之良愈。乃施其方,全活甚众,名普济消毒饮子。

项背痛

《本事方》云:一亲患项筋痛,连及背胛不可转,服诸风药皆不效。余尝忆及《千金》有肾气攻背椒附丸,予强与之两服,顿瘥。自后与人皆有验。盖肾气自腰夹脊,上至漕,然后入泥丸宫,漕一穴,非精于搬运者不能透,今逆行至此不得通,用椒以引归经则安矣。

椒附丸

大附(一枚,六钱以上者,炮去皮脐,末之)上每末二大钱,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盐通口空心服。

回头散

治头项强急筋痛,或锉枕转项不得者,乌药顺气散加羌活、独活、木瓜。

顺气散

乌药橘红(各二钱)麻黄川芎白芷桔梗枳壳(各一钱,炒)天虫(炒)炮姜炙草(五分)加姜葱煎。

臂痛

臂痛有痰、有虚、有气血凝滞,各随症治之。

《指迷》茯苓丸

治中腕留伏痰饮,臂痛难举,手足不得转移,此治痰之第一方也。

半夏(二两)茯苓(一两)枳壳(去穣,麸炒,半两)风化朴硝(二钱五分)上为末,姜汁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十味锉散

(方见痹症门。)治中风血虚臂痛,举动难支。

眩晕

《鸡峰》云: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足,胸中蓄热而实,故有头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与心火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闷瞀也。又云:头风目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牵引目系故也。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血气与脉并上为目系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血脉若虚,则为风邪所伤,入脑则转,而目系急,故成眩也。诊其脉洪大而长者,风眩也。

按:眩晕虽为风病,而有内外之分。鸡峰所谓痰热相感而动风者,风自内生者也。血气虚风邪入脑者,风从外入者也。内风多从热化,引之则弥盛。外风多从虚入,清之则转加。二者不可不辨也。

《素问》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下虚者,肾虚也,故肾虚则头痛;上虚者,肝虚也,故肝虚则头晕。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摇不定,目瞑耳聋,皆晕之状也。

高鼓峰云:肾阴不足,三阳之焰,震耀于当前,中土虚衰,下逆之光,上薄于巅顶,阴虚而眩者,目中时见火光,土虚而眩者,必兼恶心呕吐也。

按:中土虚衰,不能下蔽真阳,则上乘清道,所谓上入之光也。然亦有中虚肝气动而晕者,如土薄则木摇也。大抵眩晕多从肝出,故有肝虚头晕,肾虚头痛之说,虽亦有肝病头痛者,要未有眩晕而不兼肝者也。

《圣济总录》云:风头旋者,以气虚怯,所禀不充,阳气不能上至于脑,风邪易入,与气相鼓,致头旋而晕也。亦有胸膈之上,痰水结聚,复犯大寒,阴气逆上,风痰相聚而结,上冲于头,亦令头旋,治当用人参丸、祛痰丸之类者也。

眩晕

风虚眩晕之方

守中丸

治风虚头眩脑转,目系急,忽然倒仆。

人参白术甘菊枸杞子山药(各二两)白茯苓(十两,去皮)麦冬(三两)生地黄(二十斤,绞去汁)上为细末,先用生地黄汁于银器内,入酥三两,白蜜三两,同煎,逐旋掠取汁上金花令尽,得五升许,于银器内拌炒前七味药,渐渐令干,入白蜜同捣数千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服百日后,五脏充满,肌肤滑泽。此药须择四季旺相日,或甲子日修合,亦名五芝地仙金髓丸。

防风饮子

《本事》治风眩头晕川芎散。

山萸肉(一两)山药人参甘菊花小川芎茯神(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酒调下,不拘时,日三服。

眩晕

肝厥头晕之方

《本事》钩藤散

钩藤陈皮半夏麦冬茯苓茯神人参甘菊防风(各半两)甘草(一分)石膏(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煎七分,去渣温服。

眩晕

下虚眩晕之方

沉香磁石丸

治上盛下虚,头目眩晕,耳鸣耳聋。

沉香青盐(并别研)蔓荆甘菊(各五钱)巴戟胡卢巴山药(炒)川椒(去目,炒)磁石(火醋淬,细研水飞)山萸肉阳起石(火,研)附子(各一两,炮)上为细末,用酒煮米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盐汤下。

眩晕

热风头眩之方

羚羊角汤

治热毒风上冲,头目旋晕,耳内虚鸣。

羚羊角(二两)菊花(三两)防风本元参黄芩杏仁(去皮尖)石菖蒲炙甘草(各一两)每服五钱,水煎,食后温服。一方有羌活,前胡。

耳病统论

耳者肾之窍,而胆与胃之脉所过之处也。故其病亦有数种,有气厥而聋者;有肾虚而聋者;有风火壅闭肿痛,或鸣或聋者;有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而为脓耳者;有耳出津液,结核塞耳,而为耵耳者。又有左聋、右聋、左右俱聋之异。左聋者,有所忿怒过极,则动少阳胆火,故从左起,以龙荟丸主之。右聋者,多因色欲过度,致动少阴相火,故从右起,以六味地黄丸主之。左右俱聋,因醇酒浓味无节,则动阳明胃火,故从中起,以通圣散、滚痰丸主之。统三者而论之,忿怒致耳聋者为尤多也。

耳病统论

风聋

风聋者,经气虚而风乘之,正气不通,风邪内鼓,则耳中引痛,牵及头脑,甚者聋闭不通也。

鱼脑膏

治风聋日久。

生鲤鱼脑(二两)当归细辛附子(去皮脐)白芷菖蒲(各三两)共为末,以鱼脑置银器中,入药在内,微火煮,候香去滓,入瓷盒中候凝,取如枣核大,绵裹塞耳中。

一方

以竹筒盛鲤鱼脑,炊饮处蒸之令烊,置耳中。

一方

以鲤鱼胆汁滴入耳中。

久聋方

蓖麻子(二十一粒,去油)远志乳香磁石(,各二钱)皂角(半挺,煨去肉)生地龙(中者一条)全蝎(二个,焙)上为细末,入腊捣丸,拄入耳。

犀角饮子

治风与热合,上壅耳内,痛肿聋闭。

犀角木通石菖蒲甘菊花元参赤芍赤小豆(各二钱)甘草(一钱,炙)水二盅,生姜五片,煎一盅,不拘时服。若风热壅盛,便秘心烦者,宜防风通圣散。亦有胃中痰火壅热生风,上攻清道,因而耳鸣筑筑然,气闭而不通,鼻寒不利,口不知味,痰多膈热不清,脉滑数大,或弦。《内经》所谓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宜半夏曲、橘红、甘菊、茯苓、甘草、知母、酒芩、麻黄、石膏、桔梗、桑皮之属。

鼠粘子汤

治风热壅盛,耳内生肿如樱桃,极痛。

连翘黄芩(酒炒)牛蒡子(炒)元参桔梗栀子(炒)生甘草龙胆草(炒)板蓝根上锉,水煎,食后服,随饮酒一二盏。

耳病统论

厥聋

厥聋者,经脉气厥耳聋也。巢氏云:脏腑气逆,名之为厥。厥气相搏,入于耳之脉,则令聋。手少阳之脉动而气厥者,其候耳内KTKT也;手太阳厥而耳聋者,其候聋而耳内气满。

然厥聋之候,大都肝胆气逆所致,其症必起于卒暴之间,盖肝胆并善逆,而其气多暴也,以龙荟丸泻肝胆,降逆气,中有辛香,并能通窍也。

龙荟丸

当归(焙)龙胆草(酒洗)山栀(炒)黄连黄柏黄芩(各一两)大黄芦荟青黛(各半两)木香(二钱半)麝香(五分,另研)炼蜜丸桐子大,姜汤下,二三十丸。便不坚者去大黄。一方无黄连、黄柏,有青皮、柴胡、胆星。

秘传降气汤

,加石菖蒲,治气壅耳聋,大有神效。(方见气门。)

耳病统论

肾虚耳聋

肾藏精而气通于耳,肾虚精少,其气不通于上,则耳聋不聪。经云:精脱者耳聋是也。

其候颊颧色黑,瘦悴力疲,昏昏愦愦,因劳则甚,亦谓之劳聋。

肉苁蓉丸

肉苁蓉(酒浸一宿,切焙)附子(去皮脐)山茱萸(炒)桂心巴戟天(去心)石斛(去根)干熟地(焙)泽泻菟丝子(酒浸一宿,别研)人参白茯苓蛇床子(炒)牡丹皮当归(酒浸)菖蒲(米泔浸一宿)炙草黄远志芍药防风(各一两)羊肾(一对,去筋膜,炙)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温酒下,渐加至三十丸,日三。一方有干姜、细辛,酒糊丸亦得。

益肾散

治肾虚耳聋。

磁石(制)巴戟川椒(各一两)沉香石菖蒲(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猪肾一具,细切,和以葱白,少许盐并药,湿纸十重裹,煨令香熟,空心嚼以酒送下。一方有附子无沉香、菖蒲。

大安肾丸,加磁石、羌活、石菖蒲良。(丸见喘门。)忆有戈雨亭令郎,十余岁,痘后耳渐重听。日甚一日,几与聋无异。业师薛一瓢诊之云:此必痘涉肾经,幸而收功者,所以告乏,日甚一日,为之图惟于六味丸方中,加入盐水炒紫衣核桃肉三两,盐水炒杜仲三两,石菖蒲二两,蜜丸开水下,服一料而愈。(鹤年)

耳病统论

脓耳耵耳

《直指》云: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聚热不散,脓汁时出,谓之脓耳。治宜蔓荆子散,外用石膏、明矾、黄丹、真蚌粉、龙骨、麝香等分为末,绵缠竹拭耳糁之。又耳间有津液,轻则不能为害,风热搏之,津液结成核塞耳,令人暴聋,谓之耵耳。治宜四物加羌活、柴、芩、连翘、元参等分,外用生猪脂、地龙、釜底墨等分细研,以葱汁和捏如枣核,薄绵裹入耳,令润即挑出。

蔓荆子散

蔓荆子赤芍生地甘菊桑皮赤茯苓升麻麦冬木通炙草(各一钱)水二盏,姜三片,红枣二枚,煎一盏,食后服。

黄龙散

治脓耳。

枯白矾龙骨(研)黄丹胭脂(各一钱,烧)麝香(少许)上为末,以绵杖子榐去耳中脓水,以药掺入少许,日日用之,勿令风入。

鼻渊鼻塞

经曰:胆移热于脑,则为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王注曰,胆液不澄则为浊已如水泉者,故曰鼻渊。此为足太阳与阳明脉俱盛也。可与防风通圣散加黄连、薄荷。夫足太阳主表之风寒,足阳明主里之热,云太阳阳明俱盛者,谓表邪与里热搏结,久之寒亦化热,郁伏于脑而不解也。

脑漏有老人肾经虚寒使然者,用八味及暖肾之剂而愈。(《元珠》)鼻塞不闻香臭,或但遇寒月便塞,或略感风寒亦塞,不时举发者。世俗皆以为肺寒,而表辛温通利之药不效。殊不知此是肺经多有火邪,郁甚则喜见热而恶风寒,故遇寒便塞,偶感便发,治法清金降火为主,而佐以通利之剂无不效。若平素原无鼻塞之病,一时偶感风寒,而致鼻塞声重,或流清涕者,只作风寒治之。

防风通圣散

《元珠》去硝黄,其滑石、石膏减半,多加辛夷花,先用三五帖,再用此为丸,每七十丸,早晚白汤送下。

雄黄丸

治鼻。

雄黄(五分)枯矾(一钱)瓜蒂(二钱)麝香(少许)上为丸,取如豆大搐鼻,亦治息肉。

苍耳散

治鼻流浊涕不止,名曰鼻渊。

辛夷仁(五钱)苍耳子(一钱半)白芷(一两)薄荷(一钱)上为末,葱茶汤调下二钱。

治鼻中肉赘,臭不可近,痛不可摇者方

以白矾末加砂少许,吹其上,顷之化水而消,与胜湿汤、泻白散二帖。此浓味拥湿热蒸于肺门,如雨霁之地,突生芝菌也。

铅红散

治肺风,鼻赤生。

舶上硫黄白矾灰(各半两)上为末,入黄丹少许,染与病患面色相同,每上半钱,津液涂之,洗漱罢,及临卧再上,兼服升麻汤,下泻青丸,除其本也。

舌胀舌出

临安民有因病伤寒而舌出过寸,无能治者。但以笔管通粥饮入口,每日坐于门。一道人,咨嗟曰:吾能疗此顷刻间耳,奈药不可得,何?会中贵人罢直归,下马观病者,问所须,乃梅花片脑也。笑曰:此不难。即遣仆驰取。道人屑为末,掺舌上,随手而缩,凡用五钱。(《医说》)

又方

舌胀退场门,以蓖麻子油蘸纸作捻,烧烟熏之。

治肿满如猪胞方

釜下墨末,以酢和,浓敷舌上下,脱去更敷,须臾即消,或先决去血汁,竟敷之弥佳。

(《千金方》名百草霜散)

一方

釜下黑和盐等分,醋调涂。

余小儿师鲁幼时,忽患舌胀,余以过皂矾,取红色者少许研末,搽舌上,少顷便瘥。

口疮

口舌生疮,其候有二。一者心胃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其症口臭作渴,发热饮冷是也。《外台》含煎主之。一者胃虚食少,肾水之气逆而承之,则为寒中。脾胃虚衰之火,被迫上炎,作为口疮。其症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手足逆冷,肚腹作痛。经曰: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寒雨暴至,厥阴乃格,阳反上行,民病口疮是也。宜附子理中汤,参、术、甘草补其中,干姜、附子散其寒,使土温则火自敛也。

《外台》含煎

升麻大青射干(各三两)苦竹叶栀子黄柏(各一升)蜜(八合)生地汁生元参汁(各五合,干者二两)蔷薇根白皮(五两)上以水六升,煎服二升,去滓,入生地、蜜等同煎如饴,细细含之,瘥止。《外台》云:蔷薇根、角蒿,为口疮之神药。

黄连膏

(《圣济》)黄连(三两)猪脂(一斤)白蜜(四两)羊髓(研,二两)上以慢火煎猪脂,取油去滓,入黄连又煎令黑色,下羊髓令化,以绵滤去滓,入蜜更煎成膏,瓷合盛,每含一枣大,日三五度,咽津不妨。

附子理中汤

生姜煎

生姜汁(一盏)白蜜(三两)同煎十沸,瓷瓶盛,时时以热水调一匙,含咽之。

按:《圣济》论口疮,有实有虚,实则清之,虚则温之,最为明晰。然二者之外,又有肾虚火动一症。而肾虚之候,又有二端,一者肾脏阴虚,阳无所附,而游行于上者,宜六味之属,壮水恋火;一者肾脏内寒,阳气不安其宅,而飞越于上者,宜七味、八味之属,温脏敛阳也。虽有元脏阴火上攻口舌之说,乃用巴戟、白芷、良姜等味,殊去妥协,惟附子蜜炙含差咽,为可耳。

《集简》方

治口舌生疮。

溺桶(七分)枯矾(三分)二味研习敷之,有涎拭去之,数次即愈。

齿

齿痛

牙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也。又手足阳明之支脉入于齿,故骨髓之气不足,与夫阳明之脉虚,风冷乘之而痛者,谓之风痛。虫居齿根,侵蚀不已,传受余齿而痛者,谓之虫痛。若足少阴脉虚,不能荣养于骨,因呼吸风寒,或饮嗽寒水而痛者,谓之肾虚齿风痛。风痛者,齿龈多肿,或赤,得风则痛愈甚。虫痛者,齿龈有窍,甚则摇动宣露。虚痛者,悠悠戚戚,无甚大痛,而亦久而不已也。亦有肾虚阴火上冲作痛者,其候手足冷,腰膝软痛,气上冲,头面热色赤,颈筋粗大,舌不大赤,龈不甚肿,七味汤加骨碎补、牛膝治之。一服如神。

【去风之剂】

皂荚汤

皂荚(一挺,去皮子,炒令黄色)露蜂房(一枚)盐(一分)三味掣锉,分为三帖,每帖以浆水煎,热漱,冷吐。

当归连翘饮

当归川芎连翘生地防风荆芥白芷羌活黄芩黑山栀枳壳甘草细辛水煎服。

东垣蝎梢散

麻黄(一钱)白芷羌活防风本柴胡升麻(各五分)当归(六分)蝎梢(少许)生地(一钱半)细辛(三分)草豆蔻(一钱)羊胫骨灰(二钱)上为细末,先用温水漱口净,后搽之,其痛立止。一方有熟地、黄连、吴茱萸。

【补肾去风之剂】

地黄丸

治肾脏虚,食冷热齿皆痛。

生地黄(一两)白茯苓防风独活枸杞子山药(各半两)六味捣罗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空心煎枣汤下十丸至十五丸。(《圣济》)

张文仲疗齿根欲脱方

生地黄捣,以棉裹贴齿根,常含之甚妙。

地骨皮汤

地骨皮生干地黄(各一两)细辛(半两)戎盐(一分)每用五钱,水煎三五沸,热漱冷吐,为瘥为度。

地黄汤

生地黄(二两)独活(一两)每用五钱,以酒一盏浸一宿,煎十余沸,热漱冷吐,以瘥为度。

【杀虫之剂】

白矾散

治龋齿,根肿出脓汁。

白矾(烧灰)熊胆(各一分)蟾酥雄黄麝香(各半分)上为散,每用半钱,敷牙根。一方有干蛤蟆半分。

牛膝散

治风龋疼痛,解骨槽风毒痛。

牛膝(一两,烧灰)每以少许末,着齿间含之。

又方

郁李根一握,水一盏,煎至六分,热含之,吐虫长六分,黑头。

又方

大醋一升,煮枸杞根白皮一升,取半升,含之虫立出。(《肘后》)【补肾之剂】

地黄丸

人参山萸(各四两)生地(五斤取汁)白蜜(一升)枸杞根(三两)白茯苓(二两)酥(少许)上将参、苓、杞、萸为末,以好酒一斗煎至三升,去滓,入地黄汁酥蜜同煎至可丸,即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温酒送下,日三服,渐加至五服。

八味丸

安肾丸

咽喉

咽者,咽也。喉者,候也。咽接三脘以通胃,故以之咽物;喉通五脏以系肺,故以之候气。

气候谷咽,皎然明白。《千金》谓喉咙主通利水谷之道,咽门主通脏腑津液神气,误也。

喉以纳气,故曰喉主天气。咽以纳食,故曰咽主地气。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谓心主,一阳为三焦,二脉并络于喉,气热内结,故为喉痹。

喉风喉痹,皆由膈间素有痰涎,或因七情不节而作,火动痰上,壅塞咽喉,所以内外肿痛,水浆不入,言语不出,可谓危且急矣。

两寸之脉,浮洪而溢者,喉痹也。脉微而伏者死。

热结咽喉,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缠喉风。缠喉风之症,先两日胸膈气紧,出气短促。忽然咽喉肿痛,手足厥冷,气闭不通,顷刻不治。缠喉风多属痰水,其咽喉内外皆肿者是也。

喉痹之症,宜速用针法、吐法以救之。若悬雍垂,则不可刺破,刺则杀人。悬雍者,生于上,音声之关也。脏腑伏热,上冲咽喉,则悬雍肿长下垂也。

乳蛾,俗名也。古方通谓之喉痹。以一边肿者为单蛾,两边肿者为双蛾。然双蛾易治,单蛾则难治。

嗌痛者,咽门不能纳谷与唾,而地气闭塞也。喉痹咽痛者,咽喉俱病,天地之气并闭塞也。盖病喉痹者,必兼咽痛,病咽痛者,不必兼喉痹也。

凡咽喉痹,不可纯用凉药,目前取效。上热未除,中寒复起,毒瓦斯乘虚入腹,胸前高肿,上喘下泄,手足厥冷,爪甲青紫,七日后全不食,口如鱼口者死。

咽喉

客热咽痛

客热咽痛者,凡风邪客喉间,气郁成热,故为痛也。《统旨》云:有初得病发热而咽喉自痛者,此得之感冒后,顿浓衣被,或用辛热即卧,遂成上壅,或有壅热而欲取寒凉,为外邪所袭者,俱宜甘桔汤,甘以除热,辛以散结也。

喉痹咽痛,一乡皆相似者,属于天行运气之邪,勿用酸寒之药,点之下之,郁其邪于内,不得出也。

清咽利膈散

薄荷防风元参甘草(各五分)桔梗连翘(各一钱)大黄(酒炒)芒硝牛蒡荆芥(各七分)片芩(酒炒)栀子(各五分)上作一帖,水煎,温服食后。(《医鉴》)

甘桔汤

甘草(二两,炒)桔梗(一两,米泔浸)每服五钱,水一盅半,煎服。钱氏加阿胶;海藏加牛蒡子、竹茹;太无加荆芥、生姜。

丹溪云:咽痛必用荆芥,阴虚火炎,必用元参。

《必用方》加荆芥、薄荷、元参、防风、黄芩各一两。

《圣济总录》云:一切咽喉痛,紫雪为要药。

绛雪散

治咽喉热痛肿塞。

寒水石(半两,红)硼砂牙硝朱砂(各研一钱)龙脑(半钱)上为细末,每一字,掺入口咽津。

《千金》乌扇散

生乌扇(十两)升麻(三两)羚羊角通草芍药(各二两)蔷薇根(切,一升)生地(切,五升)猪脂(二斤)生艾叶(六铢)上咀,绵裹,苦酒一升,淹浸一宿,内猪脂中,微火煎取苦酒尽,膏不鸣为度。去滓,薄绵裹膏,似大杏仁大,内喉中,细细吞之。

碧雪

治积热,口舌生疮,心烦喉闭。

芒硝青黛寒水石石膏(,各飞研)朴硝硝石马牙硝(各等分)甘草煎汤二升,入诸药再煎,用柳枝不住搅令溶,方入青黛和匀,倾入砂盆内,冷即成霜,研末,每用少许,以津含化,如喉闭,以竹管吹入喉中。

牛蒡子汤

牛蒡子(二钱)元参犀角升麻黄芩木通桔梗甘草(各一钱)水煎食后服,此辛凉解散之剂。

《圣济》射干丸方

射干(一两)香豉(一合)杏仁(去皮尖,炒)芍药犀角(各二两)升麻(一两)炙草(半两)蜜丸小弹子大,每一丸含化咽津,日三五服。

元参散

元参(一两)升麻射干大黄(各五钱,酒浸)甘草(二钱半,炙)每服五钱,水煎,时时含咽。

咽喉

客寒咽痛

《针经》云:寒气客于会厌,卒然如哑,此寒气与痰涎凝结咽喉之间,宜以甘辛温药治之。切忌寒凉,邪郁不解,则疾成矣。

《千金》母姜酒

母姜汁(一升)酥牛骨髓(各一升)桂心秦椒(各一两)防风(一两半)芎独活(各一两六铢)上为末,内姜汁中,煎取相淹濡,下酥髓等合调,微火三上三下煎,平旦温清酒一升下膏二合,即细细吞之,日三夜一。

半夏桂甘汤

治冷症无阳,咽痛喉闭。

辣桂甘草(炙)半夏(制)上件等分锉,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半盏,细细呷之。(《活人》)伏气之病,谓非时暴寒中人,伏于少阴之经,始先不觉,旬日乃发,先发咽痛,次必下利,古方谓之肾伤寒,宜用半夏桂甘汤。

咽喉

咽痛失音

咽痛失音者,风热痰涎壅闭咽门也。亦有阴虚肺损者,盖肺象金而出声音,金破则不鸣,金实亦不鸣,辨之之法,实者壅遏不出,虚者声嘶破也。

《宣明》诃子汤

诃子(四个,半生半熟)桔梗(一两,半炙半生)甘草(二寸,半炙半生)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童子小便一盏,水一盏,煎五六沸,温服,甚者不过三服即愈。

海藏发声散

治咽喉痛,语声不出。

栝蒌(一个)白僵蚕(去头,炒,半两)甘草(炙,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酒或生姜自然汁调下,用五分,绵裹噙化,咽津亦得,日两三服。《宝鉴》有桔梗七钱半,炒为末,每一钱,入朴硝一钱匕,和匀口含咽津。

咽喉

咽喉妨闷

咽喉如有物妨闷者,肺胃壅滞,痰气相搏,结于喉间。《金匮》所谓咽中如有炙脔;《千金》所谓咽中贴贴,状如炙脔,吞不下吐不出者是也。其症妇人多郁者恒患之。《圣惠方》云:忧愁思虑,气逆痰结,皆生是疾也。

《医学正论》:喉干燥痛,四物加桔梗、荆芥、黄柏、知母煎服立已。

咽喉干枯,常如毛刺,吞咽有碍者,风燥也,宜荆防败毒散,加薄荷、黄芩,倍桔梗,入生姜煎服。

浓朴汤

浓朴(姜汁,炙)赤苓紫苏叶(各一两)半夏(姜制,一两半)每服三钱,入生姜三片同煎,食后温服。

杏仁煎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桑根白皮贝母(各一两半)酥(半两)生姜汁(二合)生地汁(二合半)大枣(六十枚)紫菀(二分)甘草(炙)桔梗(炒)五味子地骨皮赤茯苓(去皮,各一两)人参(三分)共十四味,研杏仁以水五升,滤取汁,将草药细锉,同煎至二升,以绵滤去滓,续下酥及地黄汁,慢火煎成膏,每食后含一匙,细细咽津。

按:喉间痰气结聚成核,久而不散,则生燥涩,浓朴汤用辛味以破之也。杏仁煎,假润药以通之也。

发声散

治咽痛生疮妨闷。

黄栝蒌(大者一枚)桔梗(七钱半)白僵蚕(五钱,炒)甘草(二钱,炒)上为末,每取少许,干掺。如咽肿红紫色,加朴硝一钱,如喉中有小白头疮,入白矾末五分。

通嗌散

治喉痛生疮,声哑。

白硼砂(二钱)孩儿茶青黛滑石寒水石(各一钱)蒲黄马牙硝枯白矾(各六分)黄连黄柏(各五分)片脑(二分)上为细末,炼化白砂糖和丸芡实大,卧时舌压一丸,自化入喉神效。

一人但饮食,若别有一咽喉,斜过膈下,经达左胁而作痞闷,以手按之,则漉漉有声,以控涎丹十粒服之,少时痞处热作一声,转泻下痰饮二升,再食正下而达胃矣。

咽喉

喉痹诸法

喉痹者,咽喉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是也。由脾肺不利,蕴积热毒,而复遇暴寒折之,热为寒闭,气不得通,结于喉间。其症发热恶寒,喘塞胀闷,不急治杀人,针刺出血,搐鼻吐痰,皆急法也。

文潞公喉肿咽痛,喉科治之,三日愈甚。上召孙兆治之,孙曰:疾得相公书判笔一管,去笔头,沾水点药入喉,便愈。孙随便刺,相公昏仆不省人事,左右皆惊愕流汗。孙乃笑曰:非我不能救相公。须臾呕出脓血升余,旬日乃平复如故。予尝治一男子喉痹,于太穴刺出黑血半盏而愈。由是言之,喉痹以恶血不散故也。

凡治此疾,暴者必先发散,发散不愈,次取痰,取痰不愈,次取污血也。(娄全善《纲目》。)火郁则发之,即发散之意也,血出多则愈。有针疮者,姜汁调熟水时时呷之。

治急喉痛,于大指外边指甲根齐针之,不问男左女右,只用人家常使针针之,令出血即效。如大段危急,两手大指多针之甚妙。(《夷坚志》)挑背法,于暗室中,用红纸条点火照背上,隐隐有红点,用针挑破,喉痹将死者,破尽即苏。

元公章少卿,述闻德府士人,携仆入京。其一患喉闭胀满,气喘塞不通,命在须臾。询诸郡人云:惟马行街山水李家可看治。即与之往。李骇曰:此症甚危,犹幸来此,不然死耳。乃于笥中取一纸捻,用火点着半,烟起吹灭之,令仆张口,刺于喉间,俄吐出紫血半合,实时气宽能言,及啖粥,掺药敷之立愈。士人甚神其术。后还乡里,村落一医,偶传得此法,云:咽喉病发于六腑者,如引手可探及,刺破瘀血即已。若发于五脏,则受毒牢深,手法药力难到,惟用纸捻为第一。然不言所以用之之意。后有人拾得其残者,盖预以巴豆油涂纸,故施火即着,藉其毒瓦斯,径赴病处以破其毒也。牙关紧闭者,以烟熏入鼻中,实时口鼻涎流,牙关自开。(《医说》)周密《齐东野语》云:密过南浦,有老医授治喉痹垂死方,用真鸭嘴胆矾为末,醋调灌之,大吐胶痰数升即瘥。临汀一老兵妻,苦此绝水粒三日矣,如法用之即瘥。屡用无不效验,神方也。《济生方》用胆矾二钱半,白僵蚕炒,五钱,研,每以少许吹之吐涎,各二圣散。

孙兆治潘元从急喉痹,以药半钱,吹入喉中,少顷吐出脓血立愈。潘谢曰:非明公不能救,赠金百两,愿求其方。孙曰:猪牙皂、白矾、黄连等分,瓦上焙为末耳。既授方,不受所赠。

解毒雄黄丸

雄黄郁金(各一分)巴豆(去皮油,十四粒)细末,醋糊丸绿豆大,茶清下七丸,吐出顽痰立苏。水浆不得入口者,醋磨灌喉取吐,未吐再服。丹溪云:姜汁僵蚕末,治咽痛喉痹神效。

喉痹吹药

白矾末一钱,同巴豆一粒同炒,去巴豆,取矾研细末吹之,即吐浊痰,名碧云散。再入轻粉、麝香少许,名粉香散。吹乳蛾即开。

玉锁匙

焰硝(七钱半)硼砂(二钱半)白僵蚕(一钱二分半)龙脑(一字)为末,以竹管吹五分,入喉中神效。(《直指》)

搐鼻透关散

雄黄(研)猪牙皂荚(蜜炙,去皮)藜芦(各一分)上为末,每用一匙,分弹入两鼻中,关透即瘥。

凡人患喉闭及缠喉风,用药开得咽喉,可通汤水,急吸薄粥半碗或一碗,压下余热,不尔即病再来,不可不知也。咽喉既可,身热头痛不止,此感外邪,看脉气及大小便。有表症则发散,有里症则微下之皆愈。愈后虚喘而身不热者,必是服凉药过多而下虚也。当服镇重温药一服,如黑锡、正元之类,以粥压之。

冰梅丸

治喉风肿痛如神。

天南星(三十个)大半夏白矾白盐防风朴硝(各四两)桔梗(二两)甘草(一两)大梅实(拣七分熟者一百个)先将硝盐水浸一伏时,然后将各药研碎,入水拌匀,方将梅实置于水,淹过三指为度。

浸七日,取出晒干,又入水中,浸透晒干,俟药水干为度。方将梅子入磁罐封密,如霜衣白,愈佳。用时绵裹噙口中,徐徐咽汁下,痰出即愈。

时行喉痛,宜用普济消毒饮子。

神效散

治喉痹语声不出,猪牙皂角和霜梅为末噙之。急喉痹其声鼾者,有如痰在喉响,此为肺绝之候。宜用人参膏救之。用竹沥、姜汁放开,频频服之。如未得参膏,独参汤亦得。早者十全七八,次则十全四,迟则十不全一也。

烂喉痧方

(笔友张瑞符传)西牛黄(五厘)冰片(三厘)真珠(三分)人指甲(五厘,男病用女,女病用男)象牙屑(三分,焙)壁钱(二十个,焙,土壁砖上者可用,木板上者不可用)青黛(六分,去灰脚净)共为极细末,吹患处效。

笔友张瑞符,湖州府人也,予往来二十年矣。其为人也,敦浓和平,年过五旬,并未生育,虽置外家亦终不得怀孕。忽一日遇李相士,即道喜云:尔当生子矣。李乃张之同乡友也。张错愕曰:我半生已来,并未生育,尔何得相戏若此。李曰:我昔年曾看尔相,许尔无子。今尔阴骘纹已满面,岂无子之相。后果如其言。予因问张曰:尔一生如何为善?张曰:生平并未有善,只有两事,亦人所当为者也。一舍弟早亡,所遗一子,我抚养长大。而舍弟所有主顾,我已相与二十年矣。舍侄既长,我使之去,彼不愿。我曰:尔在我处,我甚有益。但尔不去,终身只作店伙,我所不忍,今于尔笔,同往各主顾家,相致曰:此即我舍弟某之子也,今已长,可仍用其笔。况此子自幼在我店习业,彼之笔即我之笔也。又此方甚效,我所不秘,余亦无所为。予曰:只此可称善矣。有侄少孤,抚之成立,并使其能继父业;有急救之方而公之于世,善莫大焉。予得是方,并述其始末云尔。(鹤年。)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