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金匮翼 >卷之六

《金匮翼》·卷之六

清朝 金匮翼 尤怡 著

心痛统论

方论心痛有九种: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虫、曰悸、曰疰、曰去来。悸者动也,心虚则动而痛也。疰者住也,恶风所着也。去来者,作止不常,亦邪气也。但疰为阴而去来为阳耳。

心主诸阳,又心主血。是以因邪而阳气郁伏,过于热者痛。阳气不及,邪气胜之者亦痛。血因邪泣在络而不行者痛。血因邪胜而虚者亦痛。

五脏六腑任督支脉,皆络于心,是以各脏腑经脉,挟其淫气,自支脉上乘于心,皆能作痛。

然必有各脏腑病形与之相应。经云:心痛引少腹,上下无定处,溲便难者,取足厥阴;心痛腹胀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心痛短气,不足以息,取手太阴;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刺手少阳。此之谓也。

胃居中焦,禀中和之气,为水谷之海,三阳之总司。凡饮食、寒热、气血、虫邪、恶气,亦如心痛有不一之因也。惟肝木之相乘者尤甚。其症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病名食痹。食痹者,食已心下痛,吐出乃已是也。其肾水上逆者次之。肾水上逆者,寒厥入胃也。

胃者,土气也,主乎痞。故胃病者,或满或胀,或食不下,或呕吐吞酸,或大便难,或泻利,面色浮而黄者,皆是胃之本病也。其有六淫五邪相乘于胃者,大率与前所列心痛之形状相类,但其间必与胃本病参杂而见之也。忧思忿怒之气,素蓄于中,发则上冲旁击,时复下注,若三焦无所阻滞,任其游行,则不能作痛,虽痛亦微,若有湿痰死血,阻滞其气而不得条达,两相搏击,则痛甚矣。

余家有治心胃痛丸方

白胡椒枳壳白檀香红花五灵脂(去砂)广木香各为末,于六月六日修合,水泛为丸。每用七丸噙化,少顷痛即止。余因名之曰灵香丸。(此条宜注胃脘痛中,鹤年识。药共六味,五味各一两,五灵用五两。予忆昔年合药时,配分两仿佛若此。)

心痛统论

热厥心痛

金铃子散

(《保命》)金铃子延胡索(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酒调下,痛止,与枳术丸。

左金丸

川黄连(六两,盐水炒)吴茱萸(去闭口,盐水浸一伏时,一两)上为末,水泛为丸,或粥糊丸,每服三十丸,开水送下。

《机要》云: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其脉浮大而洪,当灸太、昆仑,谓表里俱泻之,是为热病。汗不出,引热下行,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灸毕,服金铃子散则愈。痛止,服枳术丸,去其余邪也。

丹溪云:心膈痛,曾服香燥热药,复作复结,转深转痼,宜山栀炒黑二两,香附盐水浸两,川芎一两,黄芩、黄连并酒炒,木香、槟榔各二钱五分,赤曲、番降香各五钱,芒硝二钱,为末,生姜汁、童子小便各半盏,调二钱,痛时服。

心痛统论

心寒痛

大建中汤

蜀椒(二合,炒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复之。

扶阳益胃汤

附子(炮,去皮脐,二钱)干姜(炮,一钱半)草豆蔻益智仁官桂白芍甘草人参(各一钱)吴茱萸陈皮白术(各五钱)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罗谦甫治漕运使崔君长男云卿,年二十五,体本丰肥,奉养膏粱,时时有热证。友人劝进寒凉药,食寒物。至元庚辰秋发疟,医以砒霜等药治之,新汲水下,禁食热物。疟病未除,反添吐泻,脾胃复伤,中气愈虚,腹痛肠鸣,时复胃脘当心而痛,不任其苦,屡医未效,至冬不瘥。延至四月,劳役烦恼过度,前症大作,请余治之。诊得脉弦细而微,手足稍冷,面色青黄不泽,情思不乐,恶人烦扰,饮食减少,微饱则心下痞闷,呕吐酸水,每发作,冷汗时出,气促不安,须人额相抵而坐,少时易之。予思《内经》,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又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则卒然而痛,得热则已,非甘辛大热之剂,则不能愈。遂制此方。经曰:寒淫于内,治以辛热,佐以苦温。附子、干姜大辛热,温中散寒,故以为君;草豆蔻、益智仁辛苦温,治客寒犯胃为佐;脾不足者以甘补之,水,芍药味酸,以泻木来克土;吴茱萸苦热,泻厥气上逆于胸中为使。三服大势去,痛减半。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壮,以助胃气,次灸气海百余壮,生发元气,滋荣百脉,以还少丹服之。喜饮食,添肌肉,皮肤润泽。明年春灸三里二七壮,乃胃之合穴,亦助胃气,引气下行,又以芳香助脾,服育气汤加白檀香平治之,戒以惩忿窒欲,慎言语,节饮食,一年而平复。

《金匮》治心痛彻背、寒冷者方

赤石脂干姜蜀椒(各四分)附子(炮,二分)乌头(炮,一分)上为末,蜜丸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不住稍增之。

余尝治一香山人,心痛,问之则服药已一月矣,向左卧则右痛,向右卧则左痛,仰卧则前,偃卧则痛在背,坐立则痛在上,无一刻少安。余曰:此中虚,与以小建中汤重用饴糖、炙甘草,四剂而安。(鹤年)

心痛统论

心虚痛

《良方》妙香散

治心气不足,时时痛,按之则止,虚烦少睡,夜多盗汗,常黄(姜汁炙)山药茯神(去皮木)茯苓(去皮)远志(去心炒,各一两)人参桔梗甘草(炙,各半两)木香(煨,二钱半)辰砂(三钱,另研)麝香(一钱,另研)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

按:此方宜去茯苓,麝香。盖心气已虚,惟宜收养,有木香之通,不宜更益麝香之散;有茯神之淡,不必加以茯苓之渗也。昔人云:按之痛止者为虚,宜以酸收之,勿食辛散之剂。又云:病久气虚血损,及素作劳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有服大补之剂而愈者,不可不知。

心痛统论

气刺心痛

气针丸

治久积风壅,心胸筑痛,两胁心胸有似针刺,六脉沉伏,按之手不可近,此药屡试神验,常服疏滞气,止刺痛。

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大黄(各四两)牵牛(取头末,半斤,半生半熟)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食前,量虚实加减。

(新定)乌附丸

治气刺攻痛,但忍气即发者。

天台乌药(二两)白豆蔻(五钱)沉香(五钱)茯苓(一两)香附(四两)甘草(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淡生姜汤化下。

一粒金丹

治气痛。

鸦片(二钱半)阿魏(一钱)木香沉香(各五分)牛黄(二分半)上将沉香、木香、牛黄为末,以鸦片、阿魏放碗内,滴水溶化,和蜜为丸绿豆大,金箔为衣,每一粒。热气痛,凉水下;冷气痛,滚水下。

神保丸

治诸气疰痛,心肠腹胁肾气皆治。

全蝎(七个)巴豆(十粒,去皮为霜)木香胡椒(各二钱半)朱砂(二钱半,内一半为衣)上为末,蒸饼和丸麻子大,朱砂为衣,每五七丸,姜汤温酒任下。

心痛统论

血瘀心痛

拈痛丸

(《奇效》下同)五灵脂(去净砂子)蓬莪术(煨)木香当归(各等分)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橘皮汤送下。

手拈散

延胡索五灵脂草果没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无时。

经验失笑散

五灵脂(净好者)蒲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用黄醋一杓,熬成膏,再入水一盏,煎至七分,热服。

丹溪云:死血作痛,脉必涩。作时,饮汤水下,或作呃,壮人用桃仁承气汤下之,弱人用失笑散和之。或以归尾、川芎、牡丹皮、苏木、红花、延胡索、桂心、桃仁泥、赤曲、番降香之属,煎成童便、酒、韭汁大剂饮之。

心痛统论

蛔咬心痛

芜荑散

治大人小儿,蛔咬心痛。经云:虫贯心则杀人。欲验之,大痛不可忍,或吐青黄绿水涎沫,或吐虫出,发有休止,此是蛔咬心痛也。宜速疗之。

芜荑雷丸(各半两)干漆(捶、碎、炒令烟尽,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水七分盏调和,服不拘时,甚者不过三服。小儿每服半钱。

乌梅丸

治脏寒蛔虫动作,上入膈中,烦闷呕吐,时作时止,得食即呕,常自吐涎。有此症候,谓之蛔厥,此药主之。

乌梅(三百个)黄柏(炙)细辛(去苗)肉桂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各六两)干姜(炮,十两)当归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各四两)黄连(十六两)上异捣筛合治之,以醋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加炼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每十五丸,温米饮食前下。

化虫丸

治寸白虫。

黄丹(半两,炒)锡灰(一两,罗)定粉(二两)上同研极细末,每服一钱,先烧猪肉五文,吃了,后以生油一口许调药服,至晚取下,妇人有胎不可服。

胃脘痛

痰积胃脘痛

丹溪白螺壳丸

白螺壳(火)滑石苍术山栀子红曲(炒)香附(童便浸)南星(炮制,各一两)青皮枳壳(麸炒黄)木香半夏砂仁(各半两)桃仁(炒,去皮尖,三十粒)上为末,春加川芎;夏加黄连;秋加吴茱萸,用生姜汁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

海蛤丸

(丹溪)治痰饮心痛。

海蛤(烧灰,研极细,过数日火毒散用之)栝蒌仁(带穣,同研)上以海蛤粉入栝蒌内干湿得所为丸,每服五十丸。

加味二陈汤

治痰饮食积,胃脘作痛,或胀或痞。

陈皮半夏茯苓炙草枳实川连滑石木通山楂干葛此中焦湿痰蕴热,痞滞不通,以二陈加连、枳、山楂,清涤中宫,妙在干葛升引清气,滑石、木通蠲除浊气,清升浊降,痛胀自除。

胃脘痛

肝乘胃痛

(新定)吴茱萸汤

治胃脘痛不能食,食则呕,其脉弦。

人参(一钱)吴茱萸(三分,炮淡)川连(六分)茯苓(二钱)半夏(一钱半)宣州木瓜(七分)上作一服,水姜煎。

胃脘痛

肾逆胃痛

(新定)桂苓汤

桂(一钱)茯苓(三钱)人参(一钱)甘草(五分)芍药(一钱)生姜(五分)一作一服,水煎空心服。

按:古法有生韭汁和五苓散为丸,空心茴香汤下。盖亦取泄水气,益土气之意。愚谓白滞,不如人参之益胃,韭汁之辛,不如生姜之散逆,且猪、泽亦过伤肾气,不如芍药之摄水下行也。

腹痛

寒冷腹痛

腹痛属寒冷者,多是口食寒物,鼻吸冷气,脉涩气阻,则为疼痛。其症四肢逆冷,唇口变青,其脉沉或紧。经云:寒气客于脉中,则脉寒,脉寒则缩绻,缩绻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或吐清水,所谓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宜温散,或温利之。

《本事》温脾汤

浓朴干姜甘草桂心附子(各二两)大黄(四钱)上咀,各一两,水二盅,煎六分,顿服。治痼冷在肠胃,泄泻腹痛,宜先取去,然后调治,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温脾丸

(《外台》)大黄麦芽干姜(各三两)浓朴(炙)当归附子(炮)甘草(炙)桂心人参枳实(炙,各一两)蜜丸如梧子大,十五丸,日三,增至二十丸。

按:温脾丸,大黄多而用蜜丸少服,急法缓用也。温脾汤大黄少而作汤服,且不用参、归,缓法急用也。总之,病非实热,法不可下,而痼冷在脏,不下则病不去,故权宜于缓急之间如此。若其中无积滞者,则但宜温之而已,不必下也。或挟虚者,则兼补之。

《外台》附子汤

附子(炮)甘草(炙,各二两)宿姜(一两)仓米(半升)半夏(制,四两)白术(三两)大枣(二十枚)水一斗,煮三升,去滓,分三服,治虚冷腹痛佳。

《外台》建中汤

治气血虚寒,不能荣养心脾,其痛连绵不已,而亦无急暴之势。按之则痛反缓,或按之便痛,重按却不甚痛,此正是虚证。经所谓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是也。

黄白芍(各三两)甘草(炙)桂心(各二两)生姜(六两)半夏(五两)大枣(十二枚)饴糖(十两)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当脐痛,便溺不利,怯寒脉虚者方

熟地(三钱)肉桂(五分)白芍(一钱半)桂枝(五分)当归茯苓(各一钱)水煎服。

治脐下冷撮痛,阴内冷如冰,延胡苦楝汤方

熟地(二钱)川楝延胡(各五分)附子肉桂(各七分)炙甘草(一钱)上都作一服,水四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空心食前。

温中汤

治戊土已衰,不能运化,又加客寒,聚为满痛,散以辛热,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气温胃和,痛自止矣。

浓朴(姜制,一两)橘皮(去白,一两)干姜(七钱)甘草(炙)草豆蔻茯苓(去皮)木香(各五钱)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去粗温服食前。

《局方》神保丸

全蝎巴豆(各十个,取霜)木香胡椒(各二钱五分)上为末,入巴豆研匀,汤化蒸饼丸如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七丸。此药大能宣通脏腑,治诸积气为痛。

腹痛

热痛

热痛者,二便闭赤,喜冷恶热。经云:热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也。宜寒宜下,勿遽补也。

《肘后》疗卒腹痛方

掘土作小坑,以水满中,搅取汁饮之瘥。

《统旨》清中汤

黄连山栀(炒,各二钱)陈皮茯苓(各一钱半)半夏(一钱,姜汤炮七次)草豆蔻仁(捶、研)甘草(炙,各七分)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腹痛

冷热痛

冷热痛者,经所谓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搏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热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治之宜兼寒热而调之。

一方

草豆蔻(七分)炒山栀(二钱)上二味为末,以姜汁调粥丸服之。

苦楝丸

治奔豚小腹痛。

上三味,酒二升,煮尽为度,焙干细末之。每药末一两,入延胡索半两,全蝎一十八个炒,丁香一十八粒,别为末和匀,酒糊丸梧子大。温酒下五十丸,空心服。

腹痛

风痛

风痛者,邪风内淫肠胃,与正气相搏而痛也。其症恶风脉弦,腹中奔响急痛。仲景所谓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是也。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炙)人参干姜大枣水煎服。

按:此方宜照仲景加减法,腹痛者去黄芩,加芍药。

《和剂》抽刀散

川白姜(五两,锉,入巴豆肉一钱一字同炒至豆黑去豆)良姜(五两,入斑蝥二十五个,同炒至蝥黑去蝥)石菖蒲(五两半,不炒)糯米(六两一钱,炒黄)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下。

《仁斋直指》云:有一田夫醉饱之余,露星取快,一枕天明。自此脾疼攻刺,百药罔效。

淹淹数载。后遇至人授以抽刀散,数服顿愈。则知风露之根,入在脾胃,良姜、菖蒲为能散其邪,巴、蝥借气为能伐其根,观此可以通一毕万矣。然而痛不复作,养脾之剂,独不可继是而调理之乎?疗病如濯衣,必去其垢污,而后可以加浆。医者意也,请借是以为喻。

腹痛

食积痛

食积痛者,经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其症恶心恶食,吞酸嗳腐,其脉多沉实,当分三焦而治,在上吐之,在中消之,在下下之。

吐之方

烧盐半升,温汤五六升,和服探吐。

吴鹤皋云:凡腹痛连胁膈,手足冷,脉沉伏者,多是饮食痰饮,填塞至阴,抑遏少阳上升之气,不得敷畅。两实相搏,令人自痛,肢冷脉伏,皆阳气闭藏之象也。经曰:木郁达之。故用吐法,咸能软坚,故用烧盐。

消之方

取其余类烧作末,酒服方寸匕。(如食肉即以肉烧作末,然必得如所食者烧作末乃效。

鹤年)

又治杂食瘀实不消,心腹坚痛方

白盐一升,以水三升,煎服吐下即定。

下之方

川大黄干姜巴豆(去皮心,研压去油,等分)蜜丸如小豆大,温水下一丸,实者加一丸,未知服三丸,腹中鸣转下行便愈。此治寒饮食过伤,心腹卒痛,如锥刺之状。若伤湿热之物,不得化而闷乱便闭者,宜浓朴三物汤,或枳实导滞丸良。

浓朴三物汤

浓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二枚,大者,炙)大黄(四两)水二斗,煮枳实、浓朴二味,至五升,下大黄煮取二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腹痛

死血痛

死血痛者,多从郁怒及饱食后急走得之,其痛必有定处,其脉必芤涩,微则和之,甚则下之。

桃仁承气汤

桃仁(五十粒,去皮尖)桂枝(二两,去皮)大黄(四两)芒硝(二两)甘草(炙,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虚者加地黄蜜丸,以缓除之。

一方

妇人油头发,烧如灰,细研筛过,温酒调下二钱。元丰中,丞相王郇公,小腹痛,国医治之,百药不止,服此即愈。

腰痛

风虚腰痛

风虚腰痛者,肾虚而风冷乘之也,其尺脉虚浮而痛多抽掣,或拘急且酸,而上连脊背,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之疾。

独活寄生汤

独活(三两)细辛牛膝桑寄生秦艽茯苓白芍人参熟地黄防风杜仲川芎当归(各二两)桂心甘草每服五钱,水煎空心服。

甘豆汤

(《直指》)治肾虚内蓄风热,腰痛,或大小便不通。

生甘草(二钱)黑大豆(二合)加生姜七片,水煎服。

治肾脏风,攻注脚膝痛。

连珠甘遂(一两)木鳖子(一个雄,一个雌,去壳)上为末,猪腰子二个,破开,药末一钱掺匀,湿纸裹数重,慢火煨熟放温,五更初细米饮下。如积多则利多,少则少也。宜软饭将息。若患一脚,却看左右。如左脚用左边腰子,右用右边者,药末止一钱。壬子年在毗陵,有马姓人鬻酒,久不见,因询其亲,云:宿患肾脏风,今一足发肿如瓠,自腰以下,巨细通为一律,痛不可忍,卧欲转侧,必两人挟持方可动,或者欲以铍刀决之。予曰:未可,予有药当合以赠,如上法服之,辰巳间下脓如水晶者数升,实时痛止肿退,一月拄拐而行。予再以赤乌散,充涂贴其膝方愈。后十年过毗陵,率其子列拜以谢云:向年脚疾,至今不复作,虽积年肾脏风,并已失去,今健步自若矣。

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若不决而去之,而欲以补药攻疾,非徒无效而已也。余读《本事方》,有取乎此,故备录如上。

腰痛

湿冷腰痛

湿冷腰痛者,坐卧湿冷,久久得之。《金匮》所谓肾着是也。其症痛而冷重,遇阴或久坐则甚,肾着汤主之。

肾着汤

生附汤

附子(生,一分)苍术(炒)杜仲(姜汁炒,各半两)生干姜白术茯苓牛膝(酒浸,焙)浓朴(制)甘草(炙,各二两)上锉,每三钱,姜四片,枣二枚,食前服。

牵牛丸

治冷湿流注,腰疼不可屈伸。

黑牵牛延胡索(微炒)补骨脂(三味另研,另捣,另炒,取末,各二两)上煨蒜研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葱酒盐汤任下。(《杨氏家藏方》)

子和禹功散

治水气流注腰痛。

黑牵牛(四两)茴香(炒,一两)上为末,姜汁调一二钱服。

腰痛

湿热腰痛

脾有湿热,传之于肾,得之醇酒浓味,内伤中气,湿热蕴积,流注肾经,令人沉重疼痛,遇天阴或久坐而发,其脉缓者是也。

东垣苍术汤

苍术(五钱,去湿止痛)柴胡(三钱,行经)防风(一钱半,去风胜湿)黄柏(一钱半,除热止痛)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食前。

丹溪治湿热腰腿痛方

龟板(酒炙,二两)苍术黄柏(酒炒)苍耳威灵仙(酒浸,一两)侧柏(半两)上为末,酒糊为丸,每用黑豆汁,煎四物汤,加陈皮、甘草、生姜,煎汤下。一方有白芍、知母。

腰痛

肾虚腰痛

肾虚腰痛者,精气不足,足少阴气衰也。足少阴者,肾之精也。其脉贯脊属肾,抵腰中,精气不足,则经脉虚而痛。其症形羸气少,行立不支,而卧息少可,无甚大痛,而悠悠戚戚,屡发不已。经云:腰者肾之腑,转摇不能,肾将惫矣,此之谓也。丹溪云:肾虚者,其脉大。

《本事》麋茸丸

麋茸(鹿茸亦可)菟丝子(制,各一两)舶茴香(五钱)上为末,以羊肾二对,陈酒煮烂去膜,研如泥,和丸桐子大,阴干。如羊肾少太干,以酒糊佐之,每服三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

青娥丸

破故纸(四两,炒香)杜仲(净,八两,姜汁炒)胡桃肉(十两)上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三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蜜丸亦可。《百一》补髓丹有鹿茸二两,没药一两。

无比山药丸

赤石脂()茯苓(去皮木)山茱萸(去核)巴戟(去心)牛膝(酒浸)熟干地黄(酒浸)泽泻(各三两)菟丝(酒浸)杜仲(去皮,切,姜汁炒)山药(各三两)五味子(六两)肉苁蓉(酒浸,四两)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或盐汤下。

余治一姓顾妇女,患肾虚腰痛,用猪腰二枚,破开纲盐水炒杜仲末缝好,煮熟去药,任意服之而愈。

腰痛

食积腰痛

食积腰痛者,食滞于脾而气滞于肾也。夫肾受脾之精而藏焉者也。若食不消,则所输于肾者,非精微之气,为陈腐之气矣。而肾受之,乱气伤精,能无痛乎。亦有醉饱入房太甚,酒食之积,乘虚流入少阴,腰痛难以俯仰者,疏瀹其源,澄清其流,此大法也。或云四物合二陈,加麦芽、神曲、杜仲、黄柏、官桂、砂仁、葛花、桔梗之类。

神曲酒

陈久神曲一块,烧通红老酒,去神曲,通口吞青娥丸,两服顿愈。

青娥丸

(见前。)

腰痛

瘀血腰痛

瘀血腰痛者,闪挫及强立举重得之。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卒痛,不能转侧,其脉涩,日轻夜重者是也。

茴香酒

破故纸(炒香)茴香(炒)辣桂(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食前。故纸主腰痛,主行血。(《仁斋》)

《和剂》复元通气散

治闪挫腰胁痛。

舶上茴香(炒)穿山甲(蛤粉炒,各二两)延胡索(醋炒)白牵牛(炒)甘草(炙)陈皮(去白,各一两)楠木香(一两半)上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食前。

胁痛总论

经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又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所以左属肝,肝藏血,肝也,血,阴也,乃外阳而内阴也。右属肺,肺主气,气,阳也,肺,阴也,乃外阴而内阳也。由阴阳五脏气血分属,是以左胁之痛,多因留血,右胁之痛,悉是痰积,岂可一概而言乎。虽痰气固亦有流注于左者,然必与血相搏而痛,不似右胁之痛,无关于血也。

胁痛总论

肝郁胁痛

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两胁骨疼痛,筋脉拘急,腰脚重滞者是也。

枳壳煮散

枳壳(四两,先煮)细辛桔梗防风川芎(各二两)葛根(一两半)甘草(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枣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悲哀烦恼,肝气致郁,枳壳能通三焦之气,故以为君;肝欲散,故细辛、川芎、桔梗之辛以散之;肝苦急,故用甘草之甘以缓之。其用防、葛者,悲则气敛,借风药以张之也。

戴云:胁痛,身体带微热者,《本事》枳壳煮散良。若只是胁痛,别无他症,其痛在左,为肝经受邪,宜川芎、枳壳、甘草;其痛在右,为肝移病于肺,宜片姜黄、枳壳、桂心、甘草。此二方出严氏《济生续集》。

柴胡疏肝散

柴胡陈皮(醋炒,各二钱)川芎芍药枳壳香附(各一钱半)炙草(五分)水煎食前服。

调肝散

治郁怒伤肝,发为腰痛。

半夏(制,三分)辣桂宣木瓜当归川芎牛膝北细辛(各二分)石菖蒲酸枣仁(去皮,炒)甘草(炙,各一分)上锉细,每服三钱,姜五片,枣二枚,煎服。(《仁斋直指》)

《良方》香橘汤

治七情所伤,中脘不快,腹胁胀满。

香附橘红半夏(姜制,各三钱)炙草(一钱)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盅,食远服。

胁痛总论

肝虚胁痛

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隔布胁肋,阴虚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其症胁下筋急,不得太息,目昏不明,爪枯色青,遇劳则甚,或忍饥即发者是也。

滑氏补肝散

酸枣仁(炒,四钱)熟地(一钱)白术(炒,一钱)当归山茱萸山药川芎木瓜(各一钱半)独活五味(各三分)上为末,每服五钱,水煎服。

肝体阴而用阳,此以甘酸补肝体,以辛味补肝用,加独活者,假风药以张其气也。一方有人参、黄、牛膝、石斛、柏子仁、桃仁,无山药、独活、五味。

补肝汤

干地黄(三钱)白芍(一钱半)当归陈皮(各一钱)川芎(七分)甘草(五分)上六味都作一服,水煎。此亦甘酸辛兼补体用之法。

一方

阿胶为丸,梧子大,每服二钱,空心白滚汤下。

一方

鸡子黄一枚,调吞日二服。

以上二方,皆甘酸补肝体之法。

胁痛总论

肾虚胸胁痛

房劳过度,肾气虚弱,羸怯之人,胸胁之间,多有隐隐微痛,此肾虚不能纳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气与血犹水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既虚则鲜有不滞者,所以作痛。宜用熟地、破故纸之类补肾,阿胶、芎、归之类和血,若作寻常胁痛治即殆矣。

戴云:曾有一人胁痛连膈,进诸药味并大便导之,其痛殊甚,后用辛热补剂,下黑锡丹方愈。此乃肾肝虚冷作痛,愈疏而愈虚耳。

胁痛总论

肝火胁痛

肝火盛而胁痛者,肝气实也。其人气收善怒。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善怒,又云:肝气实则怒是也,其脉当弦急数实,其口当苦酸,其痛必甚,或烦热,或渴,或二便热涩不通。

龙荟丸方

丹溪云:治肝火胁痛要药。

龙胆草当归(并酒洗)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各一两)大黄(酒浸)青黛芦荟(各五钱)木香(二钱半)麝香(五分)蜜丸小豆大,姜汤下二三十丸。

《元珠》云:一人性躁,夏月受热,忽左胁间痛,皮肤红如碗大,发水疮三五点,脉弦数,医作肝经郁火治之,用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进一剂痛益甚,且增热,皮红大如盘,水泡疮又加至三十余粒。医以水调白郁金末敷,于前剂加青黛、龙胆进之,夜痛益甚,胁中如钩摘之状。次早视之,红已及半身矣,立泡又增至百数。后询黄古潭乃以大栝蒌一枚,连皮捣烂,加粉草二钱,红花五分,药进而痛止。盖前药苦寒,益资其燥,栝蒌之为物,柔而润滑,于郁不逆,甘缓润下,故奏效捷也。

胁痛总论

污血胁痛

污血胁痛者,凡跌仆损伤,污血必归胁下故也。其症昼轻夜重,或午后发热,脉短涩或搏,其人喘逆。经云: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是也。

东垣复元活血汤

柴胡(半两)栝蒌根当归(各三钱)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二钱)大黄(酒浸,一钱半)桃仁(去皮尖,研如泥,五十枚)上除桃仁外,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盏半,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渣,大温服之,以利为度。

《针经》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肝胆之经俱行于胁下,经属厥阴少阳,宜以柴胡为君,以当归和血脉。又痛者急也,甘草缓其急,亦能生新为臣。穿山甲、栝蒌根、桃仁、红花破血润血为佐,大黄酒制以荡涤败血为使,气味和合,气血有所归,痛自定矣。

芍药散

治妇人胁痛。

白芍药延胡索肉桂(各一两)香附(二两,醋一升,盐半两,同煮干)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白汤下。

胁痛总论

息积

《内经》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病名曰息积。夫消息者,阴阳之更事也。

今气聚于胁下,息而不消,积而不散,故满逆而为病。然气不在胃,故不妨于食,特害于气而已。治宜导引服药,药不可独治,善导引能行积气,药力亦藉导引而行故也。(《圣济》同下)

推气散

治右胁痛,胀满不食。

片姜黄枳壳桂心(各五钱)炙草(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食远服。

赤茯苓汤

治息积,胁下气逆满闷。

赤茯苓桂心陈皮(炒,半两)高良姜(一两)大腹皮(五钱)吴茱萸(三分)甘草(一分)水煎三钱,空心温服日二。

白术丸

白术(陈土炒)枳实(麸炒)桂心(各一两半)人参陈皮(去白,炒)甘草(蜜炙)桔梗(炒,各一两)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三十丸,日二。

胸痛(附)

生地黄五斤绞取汁,微火煎三沸,投白蜜一升,再煎取三升,每服半升,日三。

四肢肿

经云:结阳者,肿四肢。河间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结故不得行于阴,阳脉不行,故留结而为肿也。

犀角汤

犀角屑元参连翘柴胡(各半两)麦门冬芒硝(各一两)升麻木通(各三钱)沉香射干(去毛)甘草(炙,各一分)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同煎至八分,食前去渣温服。

余曾治手十指独肿大者,与此药愈。有伤寒后手足肿而赤者,与此亦愈。但去柴胡、沉香、芒硝不用,加枳壳一味。盖柴胡散气,沉香行气,皆所以通留结之阳,然升、柴不必并行,而沉香之温燥,不如枳壳之和利也。芒硝泻阳明之阳,以其人便溏,故去之耳。

颤振

颤振,手足动摇,不能自主,乃肝之病,风之象,而脾受之也。肝应木,木主风,风为阳,阳主动;脾应土,土主四肢,四肢受气于脾者也。土气不足,而木气鼓之,故振之动摇,所谓风淫末疾者是也。

按:手足为诸阳之本,阳气不足,则四肢不能自主,而肝风得以侮之。肝应木,热生风,阴血衰则热而风生焉。故犯此症者,高年气血两虚之人,往往有之,治之极难奏功。

香港脚之源

《内经》曰: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寒暑风湿之气,虽本乎天,而皆入乎地,而人之足履之,所以往往受其毒也。始从足起,渐及小腹,甚乃上攻心胸,若不急治,遂至杀人,况五脏经络,脾与肝肾,皆从足指上走腹中,故香港脚之候,或呕吐恶食,或腹痛不利,或二便闭塞不通,或胸中怔悸,不欲见明,或精神昏愦,错语善忘,或头疼壮热,或身体冷痛,时觉转筋,或少腹不仁,或髀腿顽痹,或百节挛急,或缓纵不随,症状不一,以其自脚得之,故均谓之香港脚。而又有干湿之异。干香港脚之状,血脉痞涩,皮肤麻痹,胫细酸疼,食减体瘦,脏腑秘滞,上冲烦闷。湿香港脚之状,脚先肿满,或下注生疮,浸淫滋水,或上攻心腹,咳嗽喘急,面浮膝肿,见食呕吐,为病不同,盖阴阳体脏所分,其为风毒湿气则一,要当随其病症所在而治之。

香港脚之源

香港脚痹挛

香港脚痹挛者,寒气多也。寒则筋急,热则纵;寒则脉闭,热则流。寒搏于筋脉则挛痹不能转移,艰于步履,甚则不可屈伸也。

肉苁蓉丸

苁蓉牛膝天麻黄首乌木瓜(各十两,酒五斤浸一日,晒入后药)狗脊续断萆(各三两)共末,用木瓜三枚剜空,入青盐一两,闭口饭上蒸研成膏,入上件和丸,如干加酒,糊丸梧子大,盐汤酒任下三十丸。

石南丸

香港脚挛痹,去风湿,活血络,益元气。

石南白术牛膝(同上酒浸)天麻防风枸杞黄(二两)鹿茸桂枝(一两五钱)共为末,用木瓜一枚,去皮瓤蒸烂,捣膏入糊丸梧子大,酒下三五十丸。

《杨氏家藏方》

治寒湿香港脚,腿膝疼痛,行步乏力。

胡芦巴酒浸一宿,焙,破故纸炒香各四两为末,以木瓜切顶去瓤,安药在内,令满,用顶合住签之,烂蒸捣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下。

香港脚之源

香港脚脚膝肿痛

脚膝肿痛者,风寒温气客于气血,不能宣通,则壅滞为肿,凝涩为痛。人之气血,得温则行,遇寒则止故也。又邪气国中,但在于下而未及乎上,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也。疏导其下,固护其中,法斯善矣。

防己汤

防己猪苓郁李仁槟榔木通枳壳紫苏(五钱)赤茯苓炙草(一两)姜水煎四钱。一方有白术。

经验加味二妙丸

治两脚湿痹疼痛,或如火燎,从足跗热起,渐至腰胯,或麻痹痿软,皆是湿热为病,此药主之。

苍术(四两,米泔浸)黄柏(二两,酒浸晒干)川牛膝(一两,去芦)防己当归尾川萆龟板(酥炙,各一两)上为细末,酒煮面极熟,糊丸如梧子大,每一百丸,空心姜盐汤下。

槟榔散

治风毒香港脚肿痛。

橘叶杉木节(各一握)上用童子尿一盏,醇酒半盏,煎六分,滤清,乘热调槟榔末二钱。(《仁斋》)

香港脚之源

香港脚少腹不仁

《金匮》云: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肾气丸主之。盖湿淫之气,自下侵上,肾虚阳弱,不能御之,则渐入少腹而痹着不仁矣。肾气丸理肾之气者也,肾气得理,邪气自下,而不仁者仁矣。

肾气丸

熟地黄(八两)萸肉山药(各四两)茯苓泽泻丹皮(各三两)附子(制)肉桂(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淡盐汤下。

《三因》吴萸丸

治香港脚入腹,腹中不仁,喘急欲死。

吴茱萸(汤洗七次)木瓜(去瓤,切片,日干,等分)上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酒饮任下,或以木瓜蒸烂,研膏为丸尤妙。

香港脚之源

香港脚上气

香港脚上气者,风毒湿气,循经上入于肺故也。肺主气而司呼吸,邪气入之,则气道奔迫,升降不顺,故令上气喘满,甚者不得偃卧也。

桑白皮汤

桑白皮(炙,二两)陈皮(一两)葶苈(苦者炒研,一两)杏仁(去皮尖,一两)共为末,水煎,姜枣汤,入末三钱,再沸温服,当利一二行,肿气下却瘥。三五日服一次。一方无杏仁。

《活人》桑白皮散

桑白皮郁李仁(各一两)赤苓(二两)木香防己(各一两半)紫苏子木通槟榔每服三钱,姜三片,水煎。

香港脚之源

香港脚冲心

香港脚冲心之候,令人心胸烦闷,呕吐气急,甚者脉绝不出欲死也。盖风湿毒瓦斯,初从足起,久而不治,则上冲心胃之分,最为急候。下气,除湿,泄毒,不可缓也。

吴茱萸汤

吴茱萸(半两)木瓜(一两)槟榔(二两,鸡心者佳)水煎五钱,入竹叶一把,以快利为度。一法咀,每服八钱,水一中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无时。

苏长史茱萸汤

吴萸(六升)木瓜(二枚)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如人行十里久,进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

木香汤

青木香生黑豆皮(二两)大黄(炒)紫雪(一两)水煎五钱,入紫雪三钱,分二服,顷再服,当下燥粪。

杉木节汤

杉木节橘叶(一升)大腹(七枚,连皮)童便(三升)同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如一服得快利即止。

唐柳宗元患香港脚,夜半痞绝,左胁有块如大石,且死,困塞不知人三日矣,家人皆号哭。荣阳郑洵美传此方服之。半日顷,气通立愈。

犀角散

治香港脚冲心,烦喘闷乱,头痛口干,坐卧不得。

犀角屑枳壳(去瓤,麸炒)沉香(各七钱半)紫苏梗叶槟榔麦冬(去心)赤苓(去皮,各一两)木香防风(各半两)石膏(研细,二两)上咀,每服八钱,水一中盏半,煎至一大盏,去渣,入淡竹沥一合,更煎一二沸,温服不拘时。

香港脚之源

香港脚肿满渐成水状

香港脚肿满渐成水状者,邪气上攻脾肾也。夫脾,土气也。肾,水气也。香港脚者,清湿之疾,其气最易感于脾肾,同气相求之义也。脾受邪则湿气不行,肾受邪则水气不化,水湿二气,内外合邪,积而成满,闭而成胀也。

赤苓汤

赤茯苓防己桑白皮陈皮(一两半)旋复(五钱)杏仁麻黄(去根节)白术紫苏(一两)水煮黑豆汁盅半,煎药五钱,姜半分。

香港脚之源

香港脚瘥后复发

香港脚瘥后,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或触恼怒,或感风湿,则其疾复发,与前症往往相似,然与前法辄不应,要在随时令、审气体而治之。

四斤丸

干湿香港脚瘥后,常服令永不发。

牛膝木瓜肉苁蓉天麻(各一斤)酒五升,浸一日,晒干为末,用浸酒熬膏,丸梧子大,酒下三十丸。

痹症统论

《内经》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行痹者,行而不定,世称谓走注疼痛是也。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称谓痛风是也。着痹者,着而不移,世称谓麻木不仁是也。夫痹者闭也,五脏六腑之正气,为邪所闭,则痹而不仁也。

《内经》论痹,又有骨、筋、脉、肌、皮五痹。大率风寒湿所谓三痹之病,又以所遇之时,所客之处而命其名,非此行痹、痛痹、着痹之外,又别有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也。

风寒湿三气袭人经络,入于骨则重而不举,入于脉则血凝不流,入于筋则屈而不伸,入于肉则不仁,入于皮则寒,久不已则入五脏。烦满喘呕者肺也。上气嗌干厥胀者心也。多饮数溲,夜卧则惊者肝也。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者肾也。四肢懈惰,发咳呕沫者脾也。大抵显脏症则难治矣。

痹症统论

行痹

行痹者,风气胜也。风之气善行而数变,故其症上下左右,无所留止,随期所至,血气不通而为痹也。治虽通行血气,宜多以治风之剂。又寿夭刚柔篇云: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风痹云者,以阳邪而入于阴之谓也。故虽驱散风邪,又必兼以行血之剂。又有血痹者,以血虚而风中之,亦阳邪入阴所致也。盖即风痹之症,而自风言之,则为风痹;就血言之,则为血痹耳。若其他风病而未入于阴者,则固不得谓之痹症矣。

四妙散

治行痹走注疼痛。

威灵仙(酒浸,焙干,五钱)羯羊角灰(三钱)苍耳子(一钱半)白芥子(一钱,炒)细末,每服一钱匕,姜汤下。

如意通圣散

治行痹走注疼痛。

当归陈皮麻黄炙草川芎御米壳丁香(等分)上用慢火同炒令黄色,每服三钱,水煎服。

按:麻黄之猛而得粟壳之涩,则内行经络,不复外发皮毛,故得治痹痛之疾。芎、归所以行血,陈皮、丁香所以行气,气血以行,邪气以去,炙草则和药缓急之用耳。慢火同炒者,欲令气味和合,使不相而相就也。

丹溪治痹走注疼痛方

苍术黄柏(各酒炒,二钱)酒威灵仙白芥子羚羊角灰(各一钱)生姜一片,水煎服。

摩风膏

蓖麻子(一两,去皮研)草乌头(半两,生用)乳香(一钱,另研)以猪脂炼去滓成膏,入药搅匀,以手心摩娑如火之热,却以药涂摩攻注之处大妙。

痹症统论

痛痹

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也。治宜通引阳气,温润经络,血气得温而宣流,则无壅闭矣。河间云:痹气身寒,如从水中出者,气血不行,不必寒伤而作,故治痛痹者,虽宜温散寒邪,尤要宣流壅闭也。

没药散

治遍身百节走注疼痛。

没药(二两,另研)虎骨(四两,酥炙)上为细末,每服五钱,酒下,日三服。

一粒金丹

草乌头(锉炒)五灵脂(各一两)地龙(去皮,炒)木鳖子(各半两)白胶香(一两,另研)当归(去芦,一两)麝香(一钱,另研)上为细末,糯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丸,温酒下,服药后微汗为效。原方有细墨、乳香各半两,没药一两。八神丹有防风,无当归、细墨、麝香、没药,面糊丸。酒服十丸,云汗出则群麻自散。

痹症统论

着痹

着痹者,湿气胜也。夫湿,土气也,土性重缓,营卫之气与湿俱留,则着而不移,其症多汗而濡,其病多着于下,有挟寒、挟热、在气、在血之异,须审而治之。

经验加味二妙丸

(方见香港脚脚膝肿痛。)治湿热在下在血之剂,两足湿痹疼痛,或如火燎,从足跗热起,渐至腰胯,或麻痹痿软,皆是湿热为病,此药主之。一方无萆,有虎胫骨一两。

又治妇人脚疼怕冷,夜剧日轻。

生地白芍归梢(各五钱)黄柏(炒)黄芩白术苍术陈皮(各三钱)牛膝(二钱)甘草(一钱)上分四服,水煎,带热服。

按:足三阴虚而湿热袭之,多为脚痛,二术、二黄并除湿热,地、芍、归、膝益阴,陈皮、甘草和中,阴气益则热易清,中气和则湿易除,与加味二妙同一机轴。

除热蠲痛汤

湿痹气分多者,用此分而消之。

苍术(米泔浸,炒)白术羌活茯苓泽泻陈皮(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入姜汁、竹沥各二三匙。

大羌活汤

羌活升麻(各一钱)独活(七分)苍术防风甘草威灵仙茯苓当归泽泻(各五分)上锉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食前后各一服。忌酒面生冷硬物。

罗谦甫云:真定张大,素嗜酒。五月间病手指节肿痛,屈伸不利,膝膑亦然,心下痞闷体沉重,不欲食,食即欲吐,面色痿黄,精神短少。至六月间,求予治之。诊其脉,沉而缓,缓者脾也。《难经》云:俞主体重节痛,俞者脾之所主,四肢者脾之所属。盖其人素嗜酒加之时助湿气大胜,流于四肢,故为肿痛。《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土。仲景云:湿流关节,肢体烦疼,此之谓也。《内经》云:湿淫于内,治以苦温,以苦发之,以淡渗之。又云:风胜湿,羌活、独活苦温,透关节而胜湿,故以为君;升麻苦平,威灵仙、苍术、防风,苦辛温发之者也,故以为臣;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辛温以散之,甘草甘温益气,泽泻咸平,茯苓甘平,导湿而利小便,以淡渗之,使气味相合,上下分散其湿也。

痹症统论

热痹

热痹者,闭热于内也。《内经》论痹有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所谓阳遭阴者,腑脏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痹然而闷也。

升麻汤

升麻射干甘草芎(各二两)麦冬葳蕤生姜(各三两)赤小豆(炒,三合)每服四钱,入生地黄汁半合,青竹叶十五片,水煎,温服无时。

河间升麻汤

治热痹,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唇口反纵,皮色变。

升麻(三两)茯苓人参防风犀角羚羊角羌活(各一两)官桂(三钱)上为末,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二片,竹沥半酒杯,同煎至一盏,温服无时。

《千金》犀角汤

治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方见风症。)

痹症统论

肠痹

肠痹者,《内经》所谓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是也。夫大肠者,传导之腑,小肠者,受盛之官,皆水谷气味,出入之要路也。今风寒湿三气痹之,邪气独留,正气遂闭,由是水道不通,糟粕不化,则虽多饮而不得溲便,中气喘满而时发飧泄也。

吴茱萸散

治肠痹,寒湿内搏,腹痛气急,大便飧泄。

吴茱萸(汤炮,焙干)干姜(泡)甘草(炙)肉豆蔻(煨,各五钱)砂仁神曲白术(各一两)浓朴(姜汁炒)陈皮(去白,焙)良姜(各二两)上为末,每服一钱,食前米饮下。

痹症统论

胞痹

胞痹者,《内经》云: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是也。膀胱藏津液而禀气化,邪气痹之,水气不行,则蓄而生热,积而成实,故按之内痛,若沃以汤而涩于小便也。足太阳之脉,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邪气不得下通于胞者,必反而上逆于脑,脑气下灌出于鼻窍,则为清涕也。

肾沥汤

治胞痹,小腹急痛,小便赤涩。

麦冬五加皮犀角(镑,各一钱)杜仲桔便赤芍木通(各一钱半)桑螵蛸(一个)上水盏半,入羊肾一只,去脂膜切细,竹沥少许,同煎一盏去滓,空心顿服,日再服。

一方有桑皮,无螵蛸。

按:肠痹、胞痹,同为内痹,而胞痹为肾虚,热壅膀胱;肠痹为风寒湿着于脾胃。肾沥汤用清凉以化热壅,吴茱萸散用辛辣以开邪痹也。

肾着汤

治胞痹,小便不通。

痹症统论

臂痹

臂痹者,臂痛连及筋骨,上支肩胛,举动难支,由血弱而风中之也。

十味锉散

附子黄当归白芍(各一钱)川芎防风白术茯苓肉桂(各七分)熟地(酒浸,焙干,二钱)上水一盅,姜三片,枣二枚,食后临卧服。

《本事方》服桑枝法。桑枝一小升,细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服二升,一日服尽无时。《图经》云:桑枝平,不冷不热,可以常服,疗体中风痒,干燥香港脚,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轻身,聪明耳目,令人光泽,兼疗口干。《仙经》云:一切仙药,不得桑枝煎不服。出《抱朴子》。政和间,予尝病二臂痛,服诸药不效,根据此作数剂,臂痛寻愈。

治风寒湿痹,四肢麻木不仁,乌头粥法。

川乌头生末四钱,用香熟白米作粥半碗,慢火同熬,令稀薄不要稠,下姜汁一茶匙许,蜜三大匙,搅匀,空心啜之为佳。如若中湿,更入薏苡米二钱,增米作一中碗服。许氏云:此粥大治手足麻木不遂,肿痛不能举者。左氏风淫末疾,谓四肢为末也,脾主四肢,风邪客于肝则淫脾,脾为肝克,故疾在末,此以谷气引风湿之药,径入脾经,故四肢得安。此汤剂极有力,予尝以此方授人,服者良验。

痹症统论

挛症

挛皆属肝,经云:肝主身之筋膜故也。有热,经云:肝气热,则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是也。有寒,经云:寒多则筋挛骨痛。又云:寒则筋急是也。有湿热,经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是也。有虚,经云:脉弗荣则筋急,屈伸不利。

仲景云:血虚则筋急是也。

治案:

杨吉老治歙丞张德操内筋挛,脚不得屈伸,逾年,动则令人抱。杨吉老云:此筋病,宜服下三方,一年而愈。

治筋极养血地黄丸

(春夏服之。)熟地蔓荆(各一分)山萸黑狗脊(炙)地肤子白术干漆蛴螬(炒)天雄车前子(各三分)萆山药泽泻牛膝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下空心。

治筋痹肢节冷痛,羚羊角汤

(秋服之。)羚羊角肉桂附子独活(各一两三钱半)白芍防风川芎(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同煎至八分,取清汁服,日可二三服。

治寒冷湿痹,留于筋脉,挛急不能转侧,乌头汤方

(冬服之。)大乌头细辛川椒甘草秦艽附子官桂白芍(各七分)干姜茯苓防风当归(各一两)独活(一两三钱五分)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枣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食前服。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