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遗精滑
梦遗精滑,虽皆属火,而有心肾之异。动于心者,神摇于上,则精遗于下也。不必治肾,但清其心而梦自已。盖精之藏贮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是以少年伶俐之人,多有此病,而田野愚鲁之人,无患此者。总由心之动静而已。动于肾者,壮年气盛,久节淫欲,经络壅热,精乃不固,经所谓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是也。而此病复有二:有出于木者,有出于水者,以二脏皆有相火故也。宜分别治之。又有脾胃湿热下流,肾经精气不清而遗者,得之醇酒浓味过多也。《直指》所谓心肾之外,又有脾精不禁,小便漏浊,手足乏力,腰背酸痛,当用苍术等剂,以敛脾精。敛脾谓何?精生于谷也。
梦遗精滑
清心之剂
安神丸
生地朱砂(水飞)当归(各一钱)甘草(五分)黄连(一钱五分)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津咽,或用温水送下。
导赤散
娄全善云:一壮年,梦遗白浊,与涩精药益甚,改用导赤散,大剂服之,遗浊皆止。
生地木通甘草(等分)竹叶(二十片)水煎服。一方加人参、麦门冬。
茯神汤
治思想太过,梦泄,夜卧心悸。
茯神(去皮木,一钱五分)远志石菖蒲茯苓(各一钱)枣仁(炒,一钱二分)人参当归(各一钱)甘草(四分)黄连生地(各八分)水二盅,莲子七枚,捶碎,煎八分,食前服。
莲子六一汤
治心热梦遗赤浊。
石莲肉(连心用,六两)甘草(炙,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后灯心一小撮煎汤调下。
王荆公妙香散
安神闭精,定心气。
人参益智仁龙骨(五色者,各一两)白茯苓茯神(去木)远志(去心,各半两)朱砂(研)甘草(炙,各二钱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服。
真珠丸
真珠(六两,以牡蛎六两,用水同煎一日,去牡蛎,以真珠为末。)上于乳钵内,研三五日后,宽着水飞过,候干,用蒸饼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温酒送下。
珍珠粉丸
黄柏(新瓦上炒赤)真蛤粉(各一斤)真珠(三两)上为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温酒送下。
法曰,阳盛乘阴,故精泄;黄柏降火清心,蛤粉咸而补肾阴,易老方无真珠一味。(《正传》)
定志珍珠丸
治心虚梦泄。
蛤粉黄柏人参白茯苓(各三两)远志石菖蒲青黛(各二两)樗根白皮(一两)上为末,面糊丸梧子大,青黛为衣,空心姜盐汤下五十丸。(《正传》)
《本事》清心丸
治年壮气盛,久节淫欲,经络壅热梦漏,心忪恍惚。
好黄柏皮一两,为细末,用生脑子一钱同研,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浓煎麦冬汤下。
大智禅师云:梦遗不可全作虚冷,亦有经络热而得之者是也。常治一人,至夜脊心热梦遗,用珍珠丸、猪苓丸,遗止。后服紫雪,脊热始除,或清心丸,亦佳。(《本事》)
梦遗精滑
清燥湿热之剂
神芎丸
大黄黄芩(各二两)黑丑(头末)滑石(各四两)黄连川芎薄荷叶(各半两)滴水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温水下。(《局方》无黄连。)娄全善云:一中年梦遗,与涩药勿效。改与神芎丸下之,后与猪苓丸,遂愈。
猪苓丸
治年壮气盛,湿热郁滞梦遗。
半夏一两破如豆粒,用猪苓二两,为末,先将一半炒半夏色黄,勿令焦,出火毒,夏为末,糊丸梧子大,候干,用前猪苓末一半,又同炒微裂,入瓷瓶内养之,空心温酒或盐汤下三四十丸。常又服于未申间,以温酒下。此方以行为止,治湿热郁滞,小水频数,梦遗精滑良。盖半夏有利性,而猪苓导水,即肾气闭,导气使通之意。
一男子梦遗,医与涩药,反甚,先服神芎丸大下之,却服此猪苓丸愈。可见梦遗属郁滞者多矣。
经验猪肚丸
治梦遗泄精,进饮食,健肢体,此药神应。
白术(面炒,五两)苦参(白者,三两)牡蛎(左顾者,研,四两)上为末,用雄猪肚一具洗净,以瓷罐煮极烂,木石捣如泥和药,再加肚汁捣半日,丸如小豆大,每服四五十丸,日进三服,米饮送下。久服自觉身肥,而梦遗永止。
《和剂》威喜丸
白茯苓(去皮,四两,切块,同猪苓二钱半于瓷器内煮二十余沸,晒干,不用猪苓)黄蜡(四两)上以茯苓为末,溶黄蜡搜和为丸,如弹子大。每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和为度效。忌米醋及怒气动性。
三仙丸
益智仁(二两,用盐二两炒,去盐)乌梅(一两半,炒)山药(一两,另为末。)上用山药末,煮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用朱砂为衣,空心临卧以盐汤下。
苍术丸
茅山苍术(去粗皮,一斤,米泔浸一日夜,焙干)舶山茴香(炒,三两)川乌(炮,去皮脐)破故纸(各二两,炒,)川楝子(蒸取肉,焙干,三两)白茯苓(二两)龙骨(别研,二两)上末,糊丸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空心缩砂仁汤下。粳米饮亦可。此《直指》所谓脾精不禁,当用苍术辈以敛脾精是也。若有热者,宜凤髓丹。
梦遗精滑
秘固精气之剂
葛元真人百补交精丸
熟地黄(酒浸一宿,切,焙干,四两)五味子(六两)山药牛膝(酒浸一宿,焙干)肉苁蓉(酒浸一宿,切碎,焙干,各二两)杜仲(去粗皮,慢火炒断丝,三两)泽泻山茱萸茯神远志巴戟肉柏子仁(微炒,另研)赤石脂(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酒送下。一方有石膏一两。
固真散
白龙骨(一两)韭子(一合)上为末,每服二钱匕,空心用酒调服。此二药大能涩精,固真气,暖下元。一方有白茯苓、菟丝子,醋和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盐汤下,名玉露丸。一方加天雄、鹿茸、牡蛎,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酒下,日再,名内固丸。
玉锁丹
治玉门不闭,遗精日久,如水之漏,不能关束者。
文蛤(八两)白茯苓(二两)白龙骨(一两)上为细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淡盐汤下,临睡更进一服极效。加莲须或肉二两、芡实二两、菟丝子四两、牡蛎一两,山药糊丸尤妙。
梦遗精滑
赤白浊
有湿热下流而致者,病从脾而及肾也。丹溪曰:大率多是湿痰流注,治宜燥湿降火,珍珠粉丸主之。
真珠粉丸
黄柏(炒)蛤粉(炒,各一斤)珍珠(三两)上为末,水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温酒下,黄柏苦而降火,蛤粉、珍珠咸而补肾也。
又方加樗白皮、青黛、干姜、炒滑石等分,神曲糊丸。卢氏曰:病因湿热的矣,然亦不可专用苦寒药,故用炒柏之类,又以干姜之温而佐之也。
又方海蛤、黄柏各三两,樗根白皮、青黛各二两,人参、白茯苓各三两,远志、石菖蒲各二两,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姜盐汤下,名定志珍珠丸。
又方加知母(炒,)牡蛎(粉,)山药(炒)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盐汤下
萆厘清饮
益智仁川萆石菖蒲乌药(等分)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入盐一捻,煎七分,食前温服。一方加茯苓,甘草。
治肾虚白浊方
(《圣济总录》)肉苁蓉鹿茸山药白茯苓(等分)上为末,米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枣汤下。
小菟丝子丸
石莲肉(二两)白茯苓(一两)菟丝子(酒浸,研,五两)怀山药(二两,内以七钱五分作糊)上为细末,用山药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服。一方有五味子,名元菟丹。一方无山药,名茯菟丸。
便闭统论
洁古云:脏腑之秘,不可一概论治。有虚秘,有实秘,有风秘,有冷秘,有气秘,有热秘,有老人津液干燥,妇人分产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作闭。不可一例用硝、黄利药,巴豆、牵牛尤在所禁。按:仲景云,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为实,名曰阳结,期十七当剧。脉沉而尽,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期十四日当剧。东垣云:阳结者散之,阴结者热之。前所云实闭、热闭,即阳结。所云冷闭、虚闭,即阴结也。
便闭统论
虚闭
虚闭有二,一以阴虚,一以阳虚也。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下焦阴虚,则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则津液不到,而肠脏干槁。治阳虚者,但益其火,则阴凝自化。治阴虚者,但壮其水,则泾渭自通。
苁蓉润肠丸
肉苁蓉(酒浸,焙,二两)沉香(另研,一两)为末,用麻子仁汁打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
益血润肠丸
熟地(六两)杏仁(炒去皮尖)麻仁(各三两,以上三味各杵膏)枳壳橘红(各二两半)阿胶(炒)肉苁蓉(各一两半)苏子荆芥(各一两)当归(三两)末之,以前三味膏同杵千余下,加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白汤下。
五仁丸
柏子仁(半两)松子仁桃仁杏仁(各一两)郁李仁(一钱)陈皮(四两,另为末)上将五仁另研如膏,入陈皮末研匀,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黄汤
治老人虚闭。
绵黄陈皮(去白,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三钱,用大麻仁一合研烂,以水投取浆水一盏,滤去滓,于银石器内煎,后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心食前服。闭甚者不过两服愈。
便闭统论
实闭
实闭者,胃实而闭。东垣所谓胃气实者闭物,胃气虚者闭气是也。其人能食,小便赤,其脉沉实。
麻仁丸
浓朴(姜制)枳实(麸炒)芍药(各八两)大黄(蒸焙,一斤)麻仁(别研,五两)杏仁(去皮尖,炒,五两半)上为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临卧温水下,大便通利则止。
木香逐气丸
槟榔(鸡心者)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半两)南木香(二钱半)川巴豆肉(一钱半,研如泥,渐入药同研)上件并末,生姜自然汁,调神曲末为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丸,姜汤下,如气攻腹痛,枳壳、木瓜煎汤下。
按:实闭有寒有热,热实者,宜寒下。寒实者,宜温下。麻仁丸、浓朴三物汤治实而热者。逐气丸、温脾汤治实而寒者也。
便闭统论
风闭
风闭者,风胜则干也。由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津液燥涩,传化则难。或其人素有风病者,亦多有闭,或肠胃积热,久而风从内生,亦能成闭也。
皂角丸
治大肠有风,大便闭结。
皂角(炙,去子)枳壳(去瓤,麸炒,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或加麻仁、杏仁、防风、陈皮亦得。
东垣润肠丸
当归梢羌活大黄(煨,各半两)麻仁桃仁(去皮尖,各一两)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
便闭统论
冷闭
冷闭者,寒冷之气横于肠胃,凝阴固结,阳气不行,津液不通,其人肠内气攻,喜热恶冷,其脉迟涩者是也。
半硫丸
半夏(汤洗七次,焙干为细末)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棰子杀过)上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无灰温酒或生姜汤任下。妇人醋汤下,俱空心服。
《准绳》云:热药多秘,惟硫黄暖而能通。冷药多泄,惟黄连肥肠而止泄。
便闭统论
热闭
热闭者,热搏津液,肠胃燥结,伤寒热邪传里,及肠胃素有积热者,多有此疾。其症面赤身热,腹中胀闭,时欲喜冷,或口舌生疮。
大黄饮子
治身热烦躁,大便不通。
大黄(湿纸裹煨,二钱)杏仁(炒,去皮尖)枳壳(麸炒)栀子仁生地黄(各一钱半)人参黄芩(各七分)川升麻(一钱)甘草(炙,五分)上作一服,水二盅,姜五片,豆豉二十一粒,乌梅一枚,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便闭统论
气闭
气闭者,气内滞而物不行也。其脉沉,其人多噫,心腹痞闷,胁肋胀,此不可用药通之。虽或暂通而其闭益甚矣。或迫之使通,因而下血者,惟当顺气,气顺则便自通矣。
苏子降气汤
加枳壳、杏仁煎。此药流行肺气。(见饮气嗽门。)
苏感丸
即苏合四分,感应六分,研和别丸。大凡腹痛而呕,欲利其大便,诸药皆令人吐,惟苏感丸用姜汁泡汤下最妙。
六磨汤
治气滞腹急,大便秘涩。
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大黄(各等分)上六味,热汤磨服。
闭癃遗溺
太无论小便不利三端:一者大便泻而小便涩,为津液偏渗,治宜分利而已。二者热搏下焦,湿热不行,必通泄则愈。三者脾胃气涩,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可顺气令施化而出。然津液偏渗,有脾肺之分;湿热不行,亦有肾与膀胱之别。更当参合脉症而分辨之。东垣以小便不通,皆邪热为病,分在气在血而治之。如渴而不利者,热在上焦气分,为肺热不能生水,是绝小便之源也。宜淡味渗泄之药,以清肺泄火,滋水之化源。如不渴者,热在下焦血分,为阴受热邪,闭塞其流,宜气味俱阴之药,以除其热,泄其闭塞也。此以上下二焦分气血言。然在下焦,亦有气壅血污之分;即在上焦,亦有气虚气窒之异,不可不察也。
《元珠》论遗溺闭癃,惟肝与督脉、三焦、膀胱主之。经云:肝足厥阴之脉,环阴器,所生病遗溺闭癃。督脉者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生病癃痔遗溺。三焦者,足太阳少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出贯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然刺灸之法,但取厥阴、督脉、三焦俞穴,而不及膀胱者,以膀胱但藏溺耳。其出溺,皆从三焦及肝、督脉也。按:经云肾开窍于二阴;又云肾合膀胱,余常见老医以白通、六味、肾气等药,辨阴阳虚实而治之,其效捷于桴鼓,而此论独不主肾,故当总统诸家,而参考之,则无遗义矣。
丹溪云:小便不通,有正治,有隔二隔三之治,如不因他故,但膀胱有热者,则宜黄柏、知母之属泻膀胱,此正治也。如因肺燥不能生水者,则宜车前、茯苓之属清肺气,此隔二之治也。如因脾湿不运,而精不升,以致肺不能生水者,则当苍术、白术之属燥脾利湿,此隔三之治也。但所谓清肺之法,自宜《外台》百合饮子之类,清润兼行,庶几得理,若车前、茯苓渗利之品,以求其水,益资其燥矣。
丹溪又谓:不论气虚、血虚、实热、痰闭,皆宜吐之,以提其气,气升则水自降,譬之滴水之器,必使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夫病在下,取之上,《内经》之旨也。天地之气不升则不降,吐亦法之巧耳。然必痰实气闭者,乃可用之,未可以之概治气虚、血虚等症也。
《元珠》闭癃遗溺不禁之辨,谓闭者,小便不出,塞而不通也。癃者,罢弱而气不充,淋淋沥沥,点滴而出,或涩而疼,一日数十次,俗名淋病者是也。闭则是急病,癃则是缓病;遗溺睡梦中溺出,醒而方知是也。不禁者,日夜无遍数,频频而溺也。
闭癃遗溺
小便不通
有下焦蓄热者,《内经》所谓膀胱不利为癃也,巢氏云:膀胱与肾为表里,而俱主水,热气太盛,故令结涩,小便不通,腹胀气急,甚者水气上逆,令主腹痛呕,乃至于死,其脉紧而滑直者是也。
广济方
冬葵子滑石茯苓通草(各三两)茅根(四两)芒硝(二两,汤成下)水煮分温三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若不得溺,急闷欲绝者,以盐二升,大铛中熬,以布绵裹脐下之,小盒饭渐通也。曾试有验。
《圣济总录》
方独颗大蒜一枚,栀子仁三匕枚,盐花少许,三味捣摊纸上,贴脐良久即通,未通涂阴囊上立通。
掩脐法
连根葱勿洗,带土生姜一块,淡豆豉二十一粒,盐二匙,同研烂,捍饼烘热掩脐中,以帛扎定,良久气透自通,不然再换一剂。
有肺热不降者,东垣曰:小便闭而不渴者,热在下焦血分,真水不足,膀胱干涸,乃无阳无以化,法宜苦寒之属,以补肾与膀胱,使阴气行而阳自化,则小便自通。其渴者,热在上焦气分,肺中伏火,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宜气味俱薄淡渗之药,以泻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
百合饮子
(《外台》)桑白皮(六分)通草百合(各八分)白茅根(一分)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
有下焦阳虚不化者,夫肾开窍于二阴,肾中阳虚,则二阴之窍闭,闭则大小便俱不得出,如重阴冱寒,地道闭塞,惟与白通汤多加葱白,阳气一至,二便立通矣。
白通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加入尿五合尤佳。伤寒并用猪胆者,所以从上焦格拒之阴,此病独加人尿者,所以通阴中闭塞之阳也。
有下焦阴虚而阳不化者,其状脚膝软弱无力,阴汗阴痿,足热不能履地,不渴而小便闭,是不可以淡渗之剂利之,利之则阴愈竭,而水益不行矣。宜苦寒之属以补肾与膀胱,所云使阴气行而阳自化也。
滋肾丸
黄柏(酒洗,焙,二两)知母(酒洗,焙,一两)肉桂(一钱)上为细末,熟水丸芡实大,每服百丸,加至二百丸,百沸汤空心下。
《内经》曰:热者寒之。又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以黄柏之苦寒,泻热补水润燥,故以为君;以知母苦寒泻肾火,故以为佐;肉桂辛热,寒因热用也。
丹溪云:诸淋皆属于热,余每用滋肾丸,每百丸,可用四物汤加甘草梢、杜牛膝、木通、桃仁、滑石、木香煎汤,空心吞服。兼灸三阴交,如鼓应桴,累试累验。
有转胞不得小便者,由胞为热所迫,或强忍小便,俱令水气迫于胞,屈辟不得充张,外水应入不得入,内水应出不得出,小腹急痛,不得小便,不治害人。亦有虚人下焦气冷不治,胞系了戾者,宜分而治之。
滑石散
寒水石(二两)葵子(一合)滑石(一两)乱发灰车前子木通(各一两)上锉散,水一斗,煮取五升,时时服一剂即利。
八味丸
治肾虚小便不通,或过服凉药而闭涩愈甚者,及虚人下元冷,胞转不得小便,膨急切痛,经四五日困笃欲死者,每服五十丸,温盐汤下。
小便闭尿满方
小青菜子炒枳壳不拘分两,煎汤薰洗即通。
闭癃遗溺
小便不禁
有命门阳衰,不能约束水液者,经所谓水泉不止,膀胱不藏,乃失守之死候也。急宜温固肾气,多有生者。
《济生》菟丝子丸
菟丝子(制,二两)肉苁蓉(酒浸,二两)牡蛎()桑螵蛸(酒炙,五钱)五味子鹿茸(酒炙,各二两)鸡(炙干,五钱)附子(炮,二两)上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温酒任下。
有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为不禁者,《金匮》所谓上虚不能制下者也,宜补中益气之属为主,而以固涩之剂佐之。张景岳曰:小便不禁,古方多用固涩,此亦治标之意,而非塞源之道也。盖水虽主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先治气,治肾者必先治肺,不然徒障狂澜,无益也。又古方书论小便不禁,有属热属虚之辨,不知不禁之谓,乃以小水太利为言,皆属虚寒,何有热证。若因热而小便频数,则淋沥点滴,不能禁止,而又出之不快,或多痛涩,非遗失不禁之谓矣。倘以虚寒误认为热,而妄投泻火之剂,岂不殆哉。
巢氏云:人睡中尿出者,是其素禀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膀胱与肾气俱冷,不能制于水,而夜卧阳气衰状,不能制于阴,阴气独盛,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也。
治之方
雄鸡肠桂心二味等分捣为丸,服如豆大一枚,日三服。
交肠
交肠者,大小便易位而出,由冷热不调,阴阳不顺,而气乱于下也。妇人多有此证。
加减四物汤
四物(五钱)益元散(二钱五分)水酒各半煎,空心温服。
按:此证前人有以五苓散为法者,此又一法也。
一法以旧乌纱帽烧灰服者。
诸淋
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也。肾气通于阴,阴,津液下流之道也。膀胱与肾为表里,为津液之府,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淋。其状小便数起少出,少腹弦急,痛引于脐,有石淋、劳淋、血淋、气淋、膏淋之异。
透格散
硝石(一两)不夹泥土,雪白者,生研为末,每服二钱。
劳淋,劳倦虚损,小便不出,小腹急痛,葵子米煎汤下,通后便须服补虚丸散。血淋,小便不出,时下血,疼痛满急。热淋,小便热赤色,脐下急痛,并用冷水调下。气淋,小腹满急,尿后常有余沥,木通煎汤下。石淋,茎内痛,尿不能出,内引小腹,膨胀急痛,尿下沙石,令人闷绝。将药末先入铫内,隔纸炒至焦为度,再研,用温水调下,并空心调药,使消如水,乃服之。(沈存中《灵苑方》)淋症所感不一,或因房劳,或因忿怒,或因醇酒浓味。房劳者,阴虚火动也。忿怒者,气动生火也。醇酒浓味者,酿成湿热也。积热既久。热结下焦,所以淋沥作痛。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煎熬水液,稠浊如膏、如沙、如石也。夫散热利小便,只能治热淋、血淋而已,其膏、石、沙淋,必须开郁行气,破血滋阴方可也。古方用郁金、琥珀,开郁也。青皮、木香,行气也。蒲黄、牛膝,破血也。黄柏、生地黄,滋阴也。东垣治小腹痛,用青皮、黄柏,夫青皮疏肝,黄柏滋肾,盖小腹乃肝肾部位也。
诸淋
沙石淋
沙石淋者,膀胱结热,水液燥聚,有如沙石,随溺而出,其大者留碍水道,痛引小腹,令人闷绝也。
人参散方
人参通草青盐(研)海金砂(别研,各一钱)莎草根(炒去毛,半两)上为散,合研匀,每服二钱,空心米饮下。
海金沙散
海金沙滑石石膏木通井泉石(碎)甘草(炙)上六味等分为散,煎灯心汤调下二钱,不拘时。
鳖甲散
鳖甲烧存性,捣罗为散,每服三钱,空心温酒调下。
茅根汤
茅根(细切,一斤)葛花(为末,一两)露蜂房(为末,二两)上分三服,每服以水三盏,煎温服。
《三因》石燕丸
治石淋,因忧郁气注下焦,结所食咸气而成,令人小便郁痛不可忍,出沙石而后小便通。
石燕(火烧通赤,水中淬三次,研极细水飞,焙干)石韦(去毛)瞿麦穗滑石(各一两)上为细末,面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食前用瞿麦、灯心煎汤送下,日二三服。
《外台》疗石淋方
石首鱼头(十四枚)当归(等分)二味杵散,以水二升,煮一升,顿服立愈,或单服鱼头石亦佳。
白茅汤
治妇人产后诸淋,无论膏石冷热皆治之。
白茅根(五钱)瞿麦白茯苓(各二钱半)滑石(七分)人参(各一钱二分半)蒲黄桃胶葵子(各七分)甘草(五分)紫贝(二个,)石首鱼头中骨(四个,)上锉,分二帖,入姜三片,灯心二十茎,空心水煎服。
诸淋
劳淋
劳淋者,劳伤肾气,内生虚热,热传膀胱,气不施化,以致小便淋涩作痛。此证劳倦即发,故谓之劳淋,其候小腹痛引茎中者是也。
菟丝子丸
治肾劳虚损,溲便不利,淋沥不已。
菟丝子(酒浸,别研)人参黄芍药滑石(各一两)木通车前(各一两)黄芩(三分)冬葵子(一合,炒)上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温酒或盐汤下,日二。
白芍药丸
治劳淋,小腹痛,小便不利。
白芍药熟地黄当归鹿茸(各一两)上细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阿胶汤下。
诸淋
血淋
血淋者,热在下焦,令人淋闭不通,热盛则搏于血脉,血得热而流溢,入于胞中,与溲便俱下,故为血淋也。
白茅根汤
白茅根芍药木通车前子(各三两)滑石(碎)黄芩(各一两半)乱发(烧灰,半两)冬葵子(微炒,半两)上八味捣筛,每服三钱,水煎温服,日三。
鸡苏散
鸡苏叶竹叶(各二两)滑石木通(各五两)小蓟根(一两)生地黄(六两)每服五钱,水煎温服不拘时,以利为度。
四汁饮
葡萄汁生藕汁生地汁蜜五合上俱取自然汁,与蜜和匀,每服七分一盏,银石器内慢火煎沸,温服不拘时。
瞿麦汤
治血淋、尿血。
烂滑石赤芍瞿麦穗车前子(生)赤茯苓石韦(去毛)桑白皮(炒)阿胶(炒)黄芩生地黄(洗焙)甘草(炙)白茅根(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人发灰一钱,沸汤调下。
琥珀散
琥珀为细末,每服二钱,灯芯一握,脑荷少许,煎汤调下。
茅根饮子
(张仲文方)治胞络中虚热,小便赤淋,此心气虚而热气乘之也。
茅根(一升)茯苓(三两)人参干地黄(各二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五六服,一日服尽验。
又方
(陶氏)苎根十枚,水五升,煮取二升,一服血止神验。
《本事》火府丹
治心经蕴热,小便赤少,五淋塞痛。
生干地黄(二两)黄芩(一两)木通(三两)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五十丸,灯心汤下。
新定
生地(三钱)麦冬(二钱)茅根(五钱)竹叶(三钱)滑石(二钱)葵子(一钱)川木通(一钱)黄芩(一钱)上作一服,水煎服。虚人用缓,加甘草五分;实人用急,加川芒硝一钱。
牛膝膏
治死血作淋。
牛膝(四两,去芦,酒浸一宿)桃仁(去皮,炒)归尾(酒浸,各一两)生地赤芍(各一两五钱)川芎(五钱)上锉片,用甜水十盅,炭火慢慢煎至二盅,入麝香少许,分作四次,空心服。
诸淋
气淋
气淋者,气闭不能化水,病从肺而及于膀胱也。其候小腹满,尿涩常有余沥。许仁则云:气淋者,气壅小便不通,遂成气淋。此病自须根据前疗水气法,然亦有气热不能化水者,当以清肺金为主也。
瞿麦汤
瞿麦桑白皮甘草(炙,各半两)木通赤茯苓陈皮(去白,各一两)滑石(碎,一两半)冬葵子(炒,一合)上共八味捣筛,每服三钱,入葱白二寸同煎,温服。
桑白皮汤
治气淋结涩,溲便不利。
桑白皮(一两)茅根(二两半)木通干百合(各二两)上捣筛,每服三钱,水煎,温服无时。
石韦散
石韦(去毛)赤芍(各半两)白茅根木通瞿麦川芒硝葵子(各一两)木香(一两)滑石(二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沉香散
治气淋,多因五内郁结,气不宣行,阴滞于阳而致壅闭,小腹胀满,便溺不通。
沉香石韦(去毛)滑石王不留行当归(各半两)葵子白芍(各七钱半)橘皮甘草(各二钱半)上为散,每服二钱,煎大麦汤下。
诸淋
膏淋
膏淋者,小便肥浊,色若脂膏,故名膏淋,亦曰肉淋。
磁石丸
磁石(火醋淬三七次)肉苁蓉(酒浸,切焙)泽泻滑石(各一两)上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不拘时。如脐下妨闷,加沉香一钱,以行滞气。
秋石丸
此《直指》方也。治浊气乾清,精散而成膏淋,黄白赤黯,有如肥膏蜜油之状。
白茯苓(一两)桑螵蛸(蜜炙)鹿角胶(捣碎,炒黄)秋石(各半两)上研末,糕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人参煎汤下。
《三因》鹿角霜丸
鹿角霜白茯苓秋石(各等分)上为细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疝症统论
昔人论疝,有专主厥阴经者,有专主任脉者,有兼言五脏者。主厥阴者,谓肝之脉环阴器,抵少腹,是厥阴之分,乃受疝之处也。主任脉者,谓《内经》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故任之脉,为疝之源也。兼五脏者,谓《内经》心脉搏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又太阴脉滑为脾风疝,太阳脉滑为肾风疝,少阳脉滑为肝风疝之类是也。以愚观之,则疝病未有不本于肝者,盖任为阴脉之海,其脉同足厥阴并行腹里,而五脏之疝,其脉曰搏急,曰滑。夫搏急是肝脉,滑则为病风,气通于肝,故任脉诸脏,虽皆有疝,莫不连合肝经。所谓有形如瓜,有声如蛙,或上于腹,或下于囊者,方可谓之疝病。其不与肝相干者,则不得谓之疝矣。
至论疝病之因,有主寒者,有主湿热者,有火从寒化者。要之,疝病不离寒湿热三者之邪,寒则急,热则纵,湿则肿,而尤必以寒气为之主。其有热者,寒邪郁热于内,非热能病疝,亦非热能变寒也,故曰热为寒郁则可,热从寒化则不可。又疝者痛也,不特睾丸肿痛为疝,即腹中攻击作痛,控引上下者,亦得名疝。所以昔贤有腹中之疝与睾丸之疝之说。戴人且谓妇人亦有疝。凡血涸不月,少腹有块等症皆是,要不离乎肝经为病,盖肝者藏血主筋而其气暴,且善攻冲也。
诸疝名状,巢氏、戴人言之最详。巢氏辨列七疝,曰厥,曰,曰寒,曰气,曰盘,曰曰野狼。其厥热心痛,吐食不下者,名曰厥疝。腹中气乍满,心下尽痛,气积如臂者,曰疝。寒饮食,即胁下腹中尽痛,曰寒疝。腹中乍满乍减而痛,曰气疝。腹中痛在脐旁,曰盘疝。腹中脐下有积聚,曰疝。小腹与阴相引而痛,大便难,曰野狼疝。此皆痛在心腹之疝也。
戴人亦分七疝,曰寒,曰水,曰筋,曰血,曰气,曰狐,曰。寒疝,其状囊气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连控睾丸而痛,得之坐卧湿地及砖石,或冬月涉水,或风冷处使内过劳,宜以温剂下之,久而无子。水疝,其状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囊肿状如水晶,或囊痒搔出黄水,或小腹按之作水声,得之饮水,或醉酒使内过劳,汗出而遇风寒湿之气聚于囊中,故水多令人为卒疝,宜以逐水之剂下之。筋疝,其状阴茎肿痛,或溃或脓,或里急筋缩,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白物如精,随溲而下,得之房室劳伤及邪术所使,宜以降心火之药下之。血疝,其状如黄瓜,在小腹两旁,横骨两端约中,俗云便痈,得之春夏重感大燠,劳于使内,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脓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剂下之。气疝,其状上连肾区,下及阴囊,或因号哭忿怒,则郁久而胀,号哭怒罢,则气散者是也,宜以散气之剂下之。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腹入囊中,狐昼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亦与气疝大同小异也。宜以逐气流经之药下之。疝,其状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得之地气卑湿所生,故江淮之间,湫溏之处,多感此疾,宜以去湿之药下之,此皆痛在睾丸之疝也。
疝症统论
温剂之剂
温法有二,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以补。子和论疝多从劳内得之,然并补法。愚谓寒从外入者,其病多实。寒从内生者,其病多虚。设不能辨而概与散法,难免虚虚之咎矣。余采当归、萸肉等方,以补子和之未备。且遵仲景之旧法也。
《和剂》胡卢巴丸
治疝气偏坠,痛不可忍,甚则呕吐闷乱。
胡卢巴(炒,一斤)川楝子(去核,炒,一斤二两)川乌(炮去皮)巴戟(去心,炒、各六两)茴香(盐水炒,十二两)吴茱萸(洗,炒,十两)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空心温酒下,食前。一方有黑牵牛。
乌头桂枝汤
(仲景)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
乌头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分,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桂枝汤和营卫,散寒邪,止痛。乌头直入厥阴,逐寒气,用蜜煎者,缓其毒也。一方只用乌头,水煮去滓,内蜜煎,令水气尽服之,名乌头煎。
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精者)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十片;痛多而呕者,加陈皮二两,白术一两。
《金匮》治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衍义》云,服之无不应验。有一妇人产当寒月,寒气入产门,脐以下胀满,手不欲犯,此寒疝也。师将与抵当汤,谓有瘀血,非其治也,与仲景羊肉汤,二服而愈。
海藏附子建中汤
桂白芍甘草饴糖附子(制)白蜜生姜此温养营血之剂,亦有虚在气分者。丹溪云:疝有挟虚而发者,其脉不甚沉紧,而豁大无力者是也。然其痛亦轻,唯觉重坠牵引耳。当以参术为君,疏导药佐之,如桃仁、川楝、茱萸、木香、橘核之类是也。
疝症统论
逐水之剂
醉后饮水过多,脾气不化,则流入下焦,或房劳汗出入水,肾气不治,则渗入脬囊,此水疝之源也。子和以导水、禹功,治蔡参军疝痛,泻水三十余行,肿痛立消,盖必决去其水而疝乃愈。若杂进姜、附,水湿为燥热所壅,则三焦闭塞,水道不行,而肿痛益甚矣。
禹功散
黑丑(头末,四两)茴香(炒,一两)上为末,以生姜自然汁,调一二钱,临卧服。
宣胞丸
治外肾肿痛。
黑牵牛(半生半热,取头末,一两)川木通(炒,一两)青木香(一两,用盐蝥七枚同炒香)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
疝症统论
除湿之剂
水湿同气也。然水汪洋而湿淹濡,故水可逐而湿宜渗,水成形而湿化气,故水无阳而湿有热。子和水疝、疝所由分也。学人辨诸。
《元戎》加味五苓散
术茯苓猪苓泽泻肉桂川楝子上为末。
疝症统论
降心火之剂
治疝降心火之说,子和语焉而未详。戴氏有心火下降,则肾水不患不温之语,然与子和之治不同。子和所谓降心者,治在筋疝,茎肿痛,溃脓血。戴氏所谓降心者,治在木肾顽痹,结硬如石。大抵子和主清降,使心火下泄,如加味通心散之类。戴氏主咸降,使心火下济,如海藻溃坚丸之类,然而治法悬殊矣。
加味通心散
治膀胱实热,小肠气痛。
瞿麦穗木通(去皮节)栀子仁黄芩连翘甘草枳壳(去瓤,)川楝(去核,各等分)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灯心二十茎,车前草五茎,同煎,空心温服。
海藻溃坚丸
治木肾如斗,结硬如石。
海藻昆布川楝实吴茱萸(汤泡,各一两)木香青皮小茴香荔枝核(炒)延胡索(炒)肉桂(各五钱)海带橘核(炒)桃仁(麸炒,去皮炒,各一两)木通(七钱)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温酒盐汤主下。
疝症统论
和血之剂
子和所谓血疝,即今人所谓囊痈也。睾丸肿痛,溃出脓血,以病在血分,故名血疝。血行则疝亦愈,故当和血。
桃仁当归汤
治疝因瘀血作痛。
桃仁(去皮,二钱)当归梢(酒洗)延胡索(各一钱半)川芎生地黄赤芍药吴茱萸青皮(醋炒,各一钱)牡丹皮(八分)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疝症统论
散气之剂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是痛之休作,由气之聚散也。故曰治疝必先治气。
青木香丸
黑牵牛(二十两,炒香,取末十二两)补骨脂(炒)荜澄茄(各四两)木香(二两)槟榔(用酸粟米饭裹湿纸包,火中煨令纸焦,去饭,四两)上为细末,清水滴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熟水下。
疝症统论
寒热兼行之剂
疝气有寒束于外,郁热在内,攻刺急痛者,法必寒热兼行,如仓卒散之类。丹溪云:用之无有不效。盖川乌头,治外束之寒;山栀仁,治内郁之热也。
仓卒散
山栀仁(四十九个,烧半过)附子(一枚,炮)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酒半盏,煎七分,入盐一捻,温服即愈。
丹溪方
山栀仁川乌吴茱萸橘核桃仁(各等分)上研,水煎服。
疝症统论
逐气流经之剂
许学士云:疝病多因虚而得之,不可以虚而骤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故必涤去所畜之邪,然后补之,是以治疝诸药,多借巴豆气者,盖为此也。
天台乌药散
(东垣,下同)天台乌药木香茴香(炒)青皮(去白)良姜(炒,各五分)槟榔(锉,二枚)川楝(十个)巴豆(十四枚)上八味,先以巴豆打碎,同楝实用麸炒,候黑色,去巴豆、麸俱不用,外为细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
川楝子散
川楝子(锉散,用巴豆十四粒打破,一处炒黄色,去巴豆)木香茴香(盐一匙炒黄,去盐,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食前,温酒调下。
诊候生死要法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脏盛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脉要精微论》)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阳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
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肺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平人气象论》)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
脉逆四时,为不可治。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名曰逆四时。
五实死,五虚死。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为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玉机真藏论》)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脱肉身不去者死,真脏脉见者死。
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
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症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也。(《三部九候论》)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手足温则生,寒则死。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肠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脉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肠下脓血,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肠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者,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
癫疾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癫疾之脉,虚则可治,实则死。
消瘅虚实,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脉实大,病久可治。(《通评虚实论》)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一上一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方盛衰论》)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本病论》)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寿夭刚柔篇》)热病七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喘甚者死。
热病七八日,脉不躁,躁不数散,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脉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盛者死。三曰目不明、止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螈、齿噤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热病篇》)热病脉静,汗出已,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肉破,身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绝命,此损之脉也。损之为病,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按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扁鹊云:筋绝不治,九日死。手足爪甲青黑,呼骂口不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