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统论
经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盖有自外而入者,风寒暑湿燥火是也;有自内而发者,七情饥饱劳伤是也。风寒诸气,先自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皮毛受邪,内从其所合则咳者,自外而入者也。七情饥饱,内有所伤,则邪上逆,肺为气出入之道,故五脏之邪,上触于肺亦咳,此自内而发者也。然诸气所感,有不为嗽者,病邪特甚,径伤脏腑,不留于皮毛。七情所伤,亦有不为嗽者,病邪尚浅,上留本脏,未即上攻。所以伤寒以嗽为轻,而杂病以嗽为重也。
咳嗽一症,其因实多。辨证不明,妄投希效,亦安赖有医治哉。当按昔贤所述,如咳嗽有风寒、有火、有劳、有痰、有肺胀。风寒者,鼻塞声重,恶风寒是也,宜发散行痰。又有咳喘声哑,或咽痛遇冷则发者,此谓寒包热也,解表则热自除。肺中有痰者,遇冷亦发,宜解表豁痰。火郁者,咳多痰少,面赤焦烦是也。劳者,盗汗出,痰多唾红,作寒热是也。痰者,咳动便有痰,痰出咳止是也。肺胀者,动则喘满,气急声重是也。丹溪以上数条,合而观之,参之居养,合之气体,虽有不中,亦不远亦。
治嗽最要分别肺之虚实,痰之滑涩,邪之冷热,及他脏有无侵凌之气,六腑有无积滞之物。
虚者人参、黄之属补之,使气充则脏自固。实者葶苈、杏仁之属泻之,使邪去则肺自宁。
痰滑者,南星、半夏之属燥其湿。痰涩者,栝蒌、杏仁之属润其燥。寒者,干姜、细辛温之。
热者,黄芩、栀子清之。气侵者,五味、芍药收其气,使不受邪也。积滞者,枳实、栝蒌逐其客,使无来犯也。
咳嗽统论
冷嗽
冷嗽者,身受寒气,口饮寒浆得之。盖肺主气,外合皮毛,而其经内循胃口,故外内得寒,皆能伤之。经云:形寒饮冷,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是也。其症呼吸不利,呕吐冷沫,胸中急痛,恶寒声嘶,得温则减,得寒益甚。
仲景小青龙汤
散外寒,蠲内饮。
麻黄芍药干姜炙甘草细辛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升半)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此散寒蠲饮之神剂。东垣云:肺寒气逆,则宜五味子同干姜治之。有痰者以半夏为佐。
按:《金匮》浓朴麻黄汤,加浓朴、石膏、杏仁、小麦,减桂枝、芍药。《圣济》干姜汤,加紫菀、杏仁、减芍药、细辛、半夏。《外台》羊肺汤,加款冬、紫菀、白前,食茱萸,减麻黄、芍药、半夏。《易简》杏仁汤,加人参、茯苓、杏仁,去麻黄。其干姜、五味、甘草则四方如一辙也。盖本一青龙而各有裁制耳。
加减麻黄汤
麻黄(去节,一两)桂枝炙甘草(各半两)陈皮半夏(各七钱)杏仁(五十个,去皮尖,微妙另研)上细锉,每三钱,紫苏七叶,生姜四片,煎服。
三拗汤
麻黄杏仁甘草(炙,各等分)上咀,每服三钱,生姜三片,煎服微汗愈。深师有细辛。《外台》加桂枝,名小投杯汤。《和剂》加苏子、茯苓、桑皮,名华盖散。
《圣济》饴糖煎
饴糖干姜(炒,一两半)豉(炒,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上分二剂,煎去滓,入饴糖,干姜末服。
按:咳嗽经年不愈,余无他症,服药无效者,得三拗汤恒愈。多用清凉,屡发屡甚,别无热症者,得饴糖煎遂瘥。不可不知也。《局方》于麻黄、杏仁、甘草中,加阿胶、贝母、桑叶、知母、款冬、半夏,盖杂清润于辛温之内,凡阴虚邪伏者,服之最宜,名款冬花散。
咳嗽统论
热嗽
热嗽有久暴之异,暴者时热伤肺也,肺象金而恶热,得之则脉数,气促,口渴,胸膈不利,咽喉肿痛。子和云:热乘肺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热,手足寒,乳子每多有之。久者风寒不解,久而化火,肺受火邪,气从火化,有升无降,其候咳唾痰浊,烦热口渴,或吐脓血,甚者身热不已,则成肺劳。
六味竹叶石膏汤
石膏()淡竹叶桔梗薄荷叶木通甘草(各一钱)水煎服
又治热嗽,诸药不效者方
人参石膏甘草半夏麦冬知母五味杏仁枇杷叶水煎服。
按:五味子治嗽,新病惟热伤肺者宜之。若风寒所客,则敛而不去矣。久病气耗者,非五味子不能收之,然热痰不除,则留固弥坚矣。
紫菀丸
《衍义》云:一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劳,以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各如常制治讫,同为末,炼蜜丸如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剂而愈。此泻肺中积热之剂。
人参清肺汤
(《和剂》)治肺痿,吐血,年久劳嗽,喘急坐卧不安。
人参炙甘草阿胶(炒)杏仁(去皮尖)桑皮知母粟壳(去蒂盖,蜜炙)乌梅(去核)地骨皮(各等分)每服三钱,水盅半,姜一片,枣一枚,食后温服。
按:此方治劳嗽最宜,盖以温补虚损之阴,以酸收散亡之阳也。
元霜膏
治虚劳热嗽,咯血唾血神效。
乌梅汁梨汁柿霜白沙糖白蜜萝卜汁(各四两)生姜汁(一两)赤茯苓末(八两,用乳汁浸晒九次)款冬花紫菀(并末,各二两)上共入砂锅成熬成膏,丸如弹子大,每一丸,临卧含化咽下。
定肺丸
款冬花紫菀知母贝母人参炙甘草桑白皮马兜铃御米壳五味子麦冬百部乌梅肉(等分)上为细末,炼蜜丸樱桃大,噙化下一丸。
《直指》人参紫菀散
治虚劳咳嗽。
人参五味子紫菀茸陈皮贝母紫苏叶桑白皮(炒,各一两)白茯苓(二两)杏仁甘草(炙,各七钱五分)川芎半夏曲阿胶(蛤粉炒,五钱)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盅,姜七片,乌梅一个,煎一盅温服。
咳嗽统论
郁热嗽
郁热者,由肺先有热,而寒复客之,热为寒郁,肺不得通,则喘咳暴作。其候恶寒,时有热,口中干,咽中痛,或失音不出是也。宜辛以散寒,凉以除热,或只用辛散,使寒去则热自解。
若遽以苦寒折之,邪气被抑,遗祸不少。
《本事》利膈汤
鸡苏叶荆芥桔梗牛蒡子甘草僵蚕元参(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日三。
方古庵云:肺主皮毛。人无病之时,营卫周流,内气自皮肤腠理普达于外,一或风寒外束,则内气不得外达,便从中起,所以火升痰上,故咳嗽。宜用辛温或辛凉之剂,以发散风寒,则邪退正复嗽止也。
咳嗽统论
饮气嗽
饮气嗽者,其症喘咳上气,胸膈注闷,难于偃卧。许仁则云:由所饮之物,停澄在胸,水气上冲入肺,便成咳嗽,此而不治,则为水气。《医余》亦云:此症宜利水道,化痰下气,不尔则成水。
深师白前汤
白前(二两)半夏紫菀(各三两)大戟(七合)水一斗,渍一宿,煮取三升,作分数服。
芫花散
芫花干姜白蜜(等分)上用前二味为末,内蜜中搅令相和,微火煎如糜,服如枣核一枚,日三夜一。《备急方》用枳壳二两炒,水煮去滓,内白糖一斤,服如枣大。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不拘多少,炒金黄)上件细研,丸如弹子大,水三盏,枣十枚,煎一盏,去枣入药,煎七分,食后服。
孙兆治一人吐痰,顷间已升余,咳不已,面色郁暗,精神不快。兆告曰:肺中有痰,胸膈不利,当服仲景葶苈大枣汤,一服讫,已觉胸中快利,略无痰唾矣。《外台》用葶苈、杏仁各一升,大枣六十枚,合捣如膏,加蜜作丸梧子大,桑白皮饮下六七十丸,以大便通利为度。
《本事》枣膏丸,无杏仁,有陈皮、苦桔梗,枣肉丸梧子大,每服五七丸,饮下。许叔微云:余常患停饮,久渍肺经,食已必嚏,渐喘,觉肺系急,服此良验。
苏子降气汤
治年久肺气,咳嗽喘逆,上盛下虚,痰涎壅盛,胸膈噎塞。
紫苏子(炒)半夏(制,各钱半)前胡甘草(炙)浓朴(姜汁炒)陈皮(去白,各一钱)当归(一钱半)沉香(七分)水二盅,生姜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虚冷人加桂五分,黄一钱。
一人痰嗽,胁下痛,以白芥子、栝蒌、桔梗、连翘、风化硝、竹沥、姜汁加蜜丸噙化,茶清下。
按:痰饮有寒有热,凡咳而面赤,胸腹胁常热,惟手足乍有凉时,其脉洪者,热痰在胸膈也。宜寒润清膈之剂下之。面白悲嚏,胁急胀痛,脉沉细弦迟者,寒痰在胸膜,宜以辛热去之。
痰热久嗽,气急胸满,知母、杏仁、萝卜子、贝母各二钱,生姜一斤,水煎服。
玉液丸
治热痰壅盛,咳嗽烦热。
寒水石(烧令赤,出火毒,水飞过,三十两)半夏(洗焙为末,十两)白矾(枯,十两,细研)上合研,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淡姜汤下。
治妇人形瘦,有时夜热痰嗽,月经不调。
香附(童便浸,晒干,上)栝蒌(中)青黛(下)上为末,姜汁蜜调,噙化豆大一丸。
咳嗽统论
食积咳嗽
食积咳嗽者,谷肉过多,停凝不化,转为败浊,随呼吸之气而上溢入肺。肺者清虚之腑能容物,则有咳而出之耳。王节斋云:因咳而有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因痰而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但是食积成痰,痰气上升,以致咳嗽,只治其痰,消其积,而咳自止,不必用肺药以治嗽也。
栝蒌丸
栝蒌仁半夏山楂神曲(等分)上为末,以栝蒌瓤拌为丸,竹沥、姜汤送下。
《元珠》云:食积痰嗽,非青黛、栝蒌仁不除。其人面色青黄不常,或面上如蟹爪络,一黄一白者是也。
又方杏仁、萝卜子,各二两为末,粥丸服。
又方治食积痰嗽发热,二陈加瓜萎、莱菔子、山楂、枳实、神曲。
咳嗽统论
燥咳
肺燥者,肺虚液少而燥气乘之也。其状咳甚而少涎沫,咽喉干,气哽不利。子和云:燥者,气壅不利,百节内痛,皮肤干燥,大便秘涩,涕睡稠粘。洁古云:咳而无痰者,宜以辛甘润其肺也。
延年天门冬煎
生天门冬煎汁(一升)生地黄汁(五升)橘皮炙甘草人参(二两)白蜜(五合)牛酥(二合)白糖(五两)杏仁(一升)贝母紫菀通草(三两)百部白前(二两)生姜汁(一合)上以水六升,煮贝母等取二升五合,去滓,入天门冬、地黄汁煎减半,内酥、蜜、姜汁等煎,令可丸,取如鸡子黄大,含咽之,日四五次。
杏仁煎
杏仁(一升,去皮尖)白糖酥生姜汁(一合)蜜(五合)贝母(八合,别研)苏子(一升,研取汁)上先捣杏仁如泥,内后六味同煎如稠糖,取如枣大含咽之,日三。
又有一种肝燥碍肺者,其症咳而无痰,胁痛潮热,女子则月事不来,此不当治肺而当治肝。盖本非肺病,肝血燥,则肝气强而触肺脏也,滋之调之,血液通行,干咳自愈。
《千金》豕膏丸
发灰杏仁(熬令黄色)上二味等分研如脂,以猪膏和酒,服如桐子大三丸,日三,神良。
上清丸
清声润肺,止咳嗽,爽气定神。
白砂糖(八两)薄荷叶(四两)柿霜(四两)硼砂寒水石乌梅肉(各五钱)片脑(五分)上为末,甘草水熬成膏,和丸芡实大,每一丸噙化。
咳嗽统论
虚寒嗽
虚寒嗽者,其寒不从外入,乃上中二焦阳气不足而寒动于中也。或初虽起于火热,因过服寒凉消克,以致脾士受伤而肺益失养,脉微气少,饮食不入者,急宜温养脾肺为主也。
加味理中汤
人参白术干姜(生)甘草(炙)橘红茯苓半夏细辛五味(等分)上咀,每服三钱,姜枣煎,食前服。戴元礼云:饮水一二口而暂止者,热嗽也。呷热汤而得停者,寒嗽也。治热嗽以小柴胡加五味,冷嗽以理中汤加五味,皆已试之验。《直指方》理中丸加阿胶、五味。
《济生》紫菀汤
治肺虚实嗽喘急,无热症者。
紫菀茸(洗)干姜(炮)黄人参五味子钟乳石杏仁(面炒,去皮尖)甘草(炙,各五钱)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一枚,煎服。
咳嗽统论
肾咳
肾虚气逆者,肾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肾中阴火上炎入肺则咳。肾中阴水随经入肺亦咳。《内经》云: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又少阴所谓咳呕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咳呕上气喘也。水则《济生》肾气补而逐之,火则六味、都气之属引而下之。又有一种少阴肾症,水饮与里寒,合而作嗽,腹痛下利者,宜真武汤加减治之。
真武汤
白茯苓白术白芍(各一两)熟附子(半两)上锉散,每二钱半,加生干姜、细辛、五味子各半钱,姜三片,食前煎服。
咳嗽统论
咳嗽失音
咳而失音,有新久虚实之异。新者多实,痰火闭郁,所谓金实不鸣也。久者多虚,肺损气脱,所谓金破亦不鸣也。实者逐邪蠲饮易治。虚者补肺养气难治。亦有肺已虚损而风寒未尽,或痰火闭塞者,则攻补俱碍,其治尤难也。
诃子饮
治久嗽语声不出。
诃子肉杏仁(各一钱,炒)通草(一钱半)分二服,每服水二盅,姜三片,煎一盅,食远温服。
一方
诃子四个,有桔梗一两半,甘草二寸。
杏仁煎
治嗽失音不出。
杏仁(三两,研泥)生姜汁蜜(各一两)木通桑白皮贝母(各一两二钱)紫菀五味(各一两)水三升,煎半升,去滓,入杏仁、蜜、姜汁,再熬成稀膏,食后卧噙化一匙。
又方
皂角一握,去皮弦子,萝卜三个,切片,水一碗,煎至半碗服之。不过三服,能使语出声。
治盛寒失音不语,咽喉痒痛。
桂心杏仁(各一两)为末,蜜丸樱桃大,绵裹咽津。
戴云:有嗽而咽痛失音,多进冷剂而声愈不出者,宜生姜汁调消风散,少少进之。或只一味姜汁亦得。又云:声哑声,寒包其热也,宜细辛、半夏、生姜之属,辛以散之。若痰热壅于肺者,金空则鸣,必清肺中邪滞,用清咽宁肺汤主之。
清咽宁肺汤
桔梗(二钱)炒山栀黄芩桑皮甘草前胡知母贝母(各一钱)水二盅,煎八分,食后服。
《和剂》款冬花散
治肺已虚而风寒未尽,喘满烦闷,痰涎壅盛,鼻塞流涕,咽喉不利。
杏仁阿胶(炒)麻黄(去根节)半夏(汤洗,姜制)款冬花桑叶知母贝母(各一两)上咀,每服二钱,水一盅,姜三片,水煎,食前温服。《准绳》用炙甘草和半夏加一倍。
喘统论
《三因方》云:喘病肺实者,肺必胀,上气,咽中逆,如欲呕状,自汗。肺虚者,必咽干无液,少气不足以息也。王宇泰云:喘而无汗,烦躁,脉浮大者,汗之。喘而有汗,腹满,脉沉实者,下之。又云:喘而自汗,腹满便秘,气口脉大于人迎,下之无疑,外此则不宜轻下也。
咳嗽气急,喉声如鼾者为虚。喉中如水鸡声者为实。戴复庵云:有痰喘,有气喘,有胃虚喘,有火炎上喘。痰喘者,凡喘便有痰声。气喘者,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胃气虚喘者,抬肩撷肚,喘而不休。火炎上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复甚。大概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入咽,坠下痰涎,其喘即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虚,治以燥热之药者,以火济火也。
喘统论
痰实肺闭
肺虚如器而不容物,痰热实之,则气不得宣,呼吸壅滞,喘急妨闷,胸膈痞痛彻背者,宜《济生》栝蒌实丸。此与水气相似,但水即饮也,饮体稀而痰质稠,饮多寒而痰多热耳。
《济生》栝蒌实丸
栝蒌实(研)枳实(去瓤,麸炒)桔梗半夏(等分)上为末,姜汁打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淡姜汤下。
《元戎》葶苈大枣汤
葶苈(二两,炒紫色,杵成丸)以水三升,大枣二十枚,同煮取二升,去滓,内麻黄、五味子各半两,取清,令二日服一剂尽,瘥。《外台》方:葶苈、杏仁二味,杵末,枣肉丸。此又加麻黄、五味,其用弥广矣。
喘统论
水气乘肺
喘因水气乘肺者,经所谓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喘而不客也。古法:心下有水气,上乘于肺,得卧者,以《直指》神秘汤主之。若肾中水邪干肺者,则《济生》肾气丸主之。
神秘汤
人参陈皮桔梗紫苏半夏桑皮槟榔(各一钱)炙甘草(五分)五味子(十五粒)上用水姜煎,食远温服。
喘统论
寒邪入肺
喘因寒邪入肺者,经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咳动肩背,因背受寒邪,伏于肺中,关窍不通,呼吸不利,右寸沉而紧,亦有部俱伏者,宜发散,则身热退而喘定。小青龙、三拗汤之属。若内兼火热,外显烦躁者,宜散而兼清,麻杏甘石之属。
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芍药细辛甘草(各三两)干姜(三两)半夏五味子(各半升)上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
三拗汤
(方见咳门。)
喘统论
令火烁金
喘因夏月火烁肺金者,上焦热甚、烦渴,多汗,肺主气而属金,金畏火逼,气不得降而反上行,从化于火也。
人参白虎汤
人参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喘统论
肾虚气逆
喘因肾虚,气吸不下者,或因气自小腹下起而上逆者,但经微劳,或饥时即发。宜以六味补阴之属,壮水配火。若足冷面热者,须以八味安肾之属,导火归元。
安肾丸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乌头(炮,去皮脐,各十六两)桃仁(麸炒)白蒺藜(炒去刺)巴戟(去心)山药茯苓肉苁蓉(酒浸,炙)石斛(去根,炙)萆白术破故纸(各四十八两)上为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送下,空心食前。
小安肾丸
治肾虚冷惫,阴火上升、喘嗽、齿痛,腰痛。
香附子川乌头川楝子(以上各一斤,用盐四两,水四升,同煮,侯干切焙)茴香(十二两)熟地黄(八两)川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微汗,四两)上六味为细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空心临卧,盐汤温酒任下。
喘统论
喘
喘者,积痰在肺,遇冷即发,喘鸣迫塞,但坐不得卧,外寒与内饮相搏,宜小青龙汤主之。若肺有积热,热为寒束者,宜越婢汤主之。
小青龙汤
(方见前。)
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一两)半夏(半升)大枣(五十枚)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定喘汤
白果(二十一枚,去壳、切碎,炒黄色)麻黄半夏杏仁苏子桑皮款冬花(各二钱)黄芩(炒,一钱半)甘草(一钱)水三盅,煎二盅,分二服,徐徐服无时。一方无黄芩。
按:仲景云,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越婢加半夏汤治之。又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主之。丹溪云:肺胀而咳者,用诃子、青黛、杏仁,佐以海石、香附、栝蒌、半曲,蜜丸噙化。仲景之治,乃伤寒法也。邪从皮毛入肺,则肺胀,故治宜散邪之剂。丹溪之治,乃阴虚火动迫肺,及浊痰瘀血凝结于内,故治以收敛消瘀之剂。然亦有引动肾间虚气,喘不得卧,足冷如冰者,非《济生》肾气不效。丹溪治喘之症,未发以扶正气为主,八味肾气,温肾行水之谓也。已发用攻邪气为主,越婢、青龙,泄肺蠲饮之谓也。
定喘丸
治虚人痰多咳嗽,胸满气逆,行坐无时,连年不已。
人参(二钱半)南星半夏(各二钱)苦葶苈(五钱)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糊丸黍粒大,每三五十丸,生姜汤下,亦可渐加。
喘统论
血积肝伤
喘因血积肝伤者,经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是也。
呕吐统论
《仁斋直指》云:呕吐出于胃气之不和,人所共知也。然有胃寒,有胃热,有痰水,有宿食,有脓血,有气攻,又有所谓风邪干胃。凡是数者,可不究其所自来哉。寒而呕吐,则喜热恶寒,四肢凄清,法当以刚壮温之。热而呕吐,则喜冷恶热,烦躁中干,法当以清凉解之。
痰水症者,吐沫怔忡,先渴后呕,与之消痰逐水辈。宿食症者,胸腹胀满,醋闷吞酸,与之消食去积辈。腥气燥气,熏炙恶心,此脓血之聚,经所谓呕家有痈脓,不须治,脓尽自愈是也。七情内郁,关格不平,此气攻之症,经所谓诸郁干胃则呕吐是也。若夫风邪入胃,人多不审,率用参、术助之,拦住寒邪,于此犹关利害。其或恶闻食臭,汤水不下,粥药不纳,此则反胃之垂绝者也。辨之不早,其何以为对治乎。虽然,足阳明之经,胃之络脉也,阳明之气,下行则顺,今逆而上行,谨不可泄,固也。然呕吐者,每每大便秘结,上下壅遏,气不流行,盍思所以区画而利导之。他如汗后水药不入口者,遂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微热而手足厥者,虚寒之极也。识者忧焉。
洁古论吐,以气、积、寒,分属上、中、下三焦。大旨元从启元子食不得入,是有火,食入反出,是无火来。至中焦吐,则独以积字该之。夫中焦气交之分,主营运上下,和调阴阳,其病有虚有实,有寒有热,其治亦不拘一法,岂区区毒药去积,槟榔、木香和气所能尽其事哉。东垣论吐,以呕、吐、哕,分太阳、阳明、少阳,以其经气血多少而为声物有无之别,未见着实。
呕吐统论
刚壮之剂
吴茱萸汤
治冷涎呕吐。
吴茱萸(沸汤炮洗三次,焙干)生姜(各一两半)人参(三钱)大枣(五个)上锉,每服四钱,水盏半,食前服。
《本事》附子散
治反胃呕吐。
附子一枚极大者,坐于砖上,四面着火,渐渐逼热,淬入生姜自然汁中,再用火逼再淬,约尽姜汁半碗,焙干末之,每服二钱,水一盏,粟米少许同煎七分,不过三服。
呕吐统论
清凉之剂
《本事》竹茹汤
治胃热呕吐。
干葛(三两)甘草(三钱)半夏(一两,姜汁半盏浆水一升煮,耗半)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竹茹一钱,同煮至一盏,去滓温服。
许叔微云:胃热者,手足心热。政和中一宗人病伤寒,得汗身凉。数日忽呕吐,药与食俱不下,医者皆进丁香、藿香、滑石等药,下咽即吐。予曰:此正汗后余热留胃皖,孙兆竹茹汤正相当耳。急治药与之,实时愈。
庞老枇杷叶散
枇杷叶(刷净毛)人参(各一钱)茯苓(半两)茅根(二两)半夏(一钱)上细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慢火煎至七分,去滓,入槟榔末半钱,和匀服之。此方宜入行气项下。
(新定)清中止呕方
半夏(一钱)茯苓(二钱)陈皮(一钱)竹茹(一钱)干葛(五分)生姜(五分)芦根(五钱)枇杷叶(三片)麦冬(一钱)白风米(百粒)
呕吐统论
消痰逐水之剂
大半夏汤
治痰症呕吐。
半夏(制,二升)人参(三两,切)上每四钱,姜七片,蜜少许,熟煎服。
小半夏茯苓汤
《金匮》云:呕家用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呕止。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局方》二陈汤
治痰饮呕恶,头眩心悸。
陈皮半夏(制,各三钱)茯苓(二钱)炙甘草(一钱)水二盅,姜三片,食远服。
东垣云:辛药生姜之类治呕吐,但治上焦气壅表实之病。若胃虚谷气不行,胸中痞塞而呕吐者,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故服小半夏汤不愈者,服大半夏汤立愈,此仲景心法也。
《本事》神术丸
治呕吐清水,亦治呕酸。(方见痰饮门。)经云:太阴之复,呕而密默,唾吐清液,治以苦热,是呕水属湿也。或一味苍术制炒为丸服之。
丹溪云:或问吞酸,《素问》明以为热,东垣又以为寒,何也?曰:吐酸与酸不同,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而成积,成积既久,湿中生热,故从木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其有郁积之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温暖,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亦可暂解,非寒而何?《素问》言热者,言其本也,东垣言寒者,言其末也。但东垣不言外得风寒,而作收气立说,欲泻肺金之实,又谓寒药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汤加二陈汤,俱犯丁香,且无治热湿积郁之法,为未合经意。予尝论治吞酸,用黄连、茱萸各制炒,随时令迭为佐使,苍术、茯苓为辅,汤浸蒸饼为小丸吞之,仍教以食蔬果自养,则病自愈。
呕吐统论
消食去积之剂
治中汤
治食症呕吐。
人参白术干姜(炮)甘草(炙)青皮橘皮(等分)上锉,每服三钱,枣一枚,煎服。积聚大便多者,加大黄二棋子许。
二陈汤如缩砂、丁香,亦治宿食呕吐。
洁古紫沉丸
治中焦吐食,由食积与寒气相格,故吐而疼。
砂仁半夏曲(各三钱)乌梅(去核)丁香槟榔(各二钱)沉香杏仁白术木香(各一钱)陈皮(五钱)白豆蔻巴霜(各五分)上除巴霜另炒外,为细末和匀,醋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愈则止。
温中法曲丸
治食已心下痛,阴阴然不可忍,吐出乃已,病名食痹。
法曲(炒)麦芽(炒)白茯苓陈皮(去白)浓朴枳实(麸炒,各一两)人参附子(制)炮姜炙草桔梗(各五钱)吴茱萸(汤泡,三钱)上为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热水送下。一方有当归、细辛。
呕吐统论
行气之剂
加减七气丸
治气郁呕吐。
半夏(制,二两半)人参辣桂浓朴(制,各一两)茯苓(一两半)甘草(炙,半两)上锉散,每三钱半,姜七片,枣一枚,煎服。加木香亦得。
呕吐统论
去风和胃之剂
藿香正气散
治风邪入胃呕吐。
半夏曲川浓朴(制,各三两)藿香叶橘红(各一两)甘草(炙,七钱)上锉散,每三钱,姜三片,枣一枚,食前煎服。
清胃丸
治呕吐,脉弦头痛。
柴胡(一两)黄芩(七钱半)甘草(炙)人参(各五钱)半夏(三钱)青黛(二钱半)上细末,每姜汁浸蒸饼丸桐子大,每五十丸,姜汤下。
呕吐统论
理中安蛔之剂
安蛔丸
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川椒乌梅
呕吐统论
导利之剂
《金匮》大黄甘草汤
治食已即吐。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此上病疗下之法。夫阳明之气,顺而下行者也,若下焦不通,其气必反而上行,是以食已即吐。用大黄以通大便,则气复顺而下行矣。所谓浊气自归浊道也。
东垣通幽汤
治幽门不通,上冲吸门,呕吐噎塞,气不得上下,治在幽门。
熟地生地(各二钱)红花(五分)桃仁泥(七粒)当归甘草升麻(各五分)大黄(一钱)上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热服。
《准绳》云:阴虚邪气逆上,窒塞呕哕,不足之病,此地道不通也。当用生地黄、当归、桃仁、红花之类,和血、凉血、润血,兼用甘草以补其气,微加大黄、芒硝以通其闭,大便利,邪气去,则气逆呕吐自愈矣。
呕吐统论
益胃之剂
《广济》豆蔻子汤
治反胃呕吐,不下食,腹中气逆。
人参(一两)白豆蔻(七粒)甘草(炒,一两)生姜(五两)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人行五六里。
丁香煮散
丁香石莲肉(各十四枚)北枣(七枚)生姜(七片)黄秫米(半合)上以水一碗半,煮稀粥,去药,取粥食之。
呕吐统论
咳嗽呕吐痰血饮食
咳而呕吐,痰食俱出者,伤于胃气。昔人所谓肺病连胃是也。呕血带痰而出者,伤于肺之络,《金匮》所谓热伤血脉是也。吐食者二陈汤加减治之,吐血者补肺汤主之。
加减二陈汤
半夏(一钱)杏仁(一钱五分)茯苓(一钱五分)炙草(五分)橘红(一钱)竹茹(八分)生姜(一片)粳米(一百粒)上药用清水煎服,加枇杷叶、芦根佳。
补肺阿胶汤
阿胶(一钱五分)兜铃(五分)炙草(五分)牛蒡(一钱)杏仁(七粒)糯米(一百粒)都作一服,甚者加生地黄、藕汁。
泄泻诸症统论
戴复庵云:泻水腹不痛者,湿也。饮食入胃,辄泻之,完谷不化者,气虚也。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者,火也。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积也。飧泄者,水谷不化而完出,湿兼风也。溏泄者,渐下污积粘垢,湿兼热也。泄者,所下澄彻清冷,小便清白,湿兼寒也。濡泄者,体重软弱,泄下多水,湿自甚也。滑泄者,久下不能禁固,湿胜气脱也。故曰湿多成五泄。
泄泻诸症统论
湿泻
湿泻,一名濡泄,其脉濡细,其症泄水,虚滑,肠鸣,身重,腹不痛。由脾胃有湿,则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久雨潮溢,或运气湿土司令之时,多有此疾。《内经》所谓湿胜则濡泄。
《左传》所谓雨淫腹疾是也。又水寒之气,入客肠间,亦令人濡泻,经云:太阳之胜,寒客下焦,传为濡泄是也。
《本事》芎丸
治风湿滑泄。
芎神曲白术附子(泡,各等分)上为细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丸,米饮送下。
许叔微云:左氏述楚子围萧,萧将溃,无社告叔展曰,有麦面乎,有山鞠乎,意欲令逃水中以避,是知芎能除湿,予常加术、附以制方,治脾湿而泻者,万无不中,此药亦治飧泄。
刘草窗泻湿汤
生白术(三钱)白芍(二钱)陈皮(炒,一钱五分)防风(一钱)升麻(五分)上锉作帖,水煎服。
此用风药以举其气,抑胜其湿也。河间云:有肠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于外,反以停湿而泄,或燥湿往来而时结时泄者,此又湿泻之变。余见有老人久泄,饮牛乳而泄反止者,此类是耳。
胃苓汤
治脾湿太过,泄泻不止。
平胃散五苓散(各等分)上锉,水煎服。
平胃散治酒泄不已,饮后尤甚,加丁香、缩砂、麦芽、神曲各五钱为末,米饮调二钱,立愈。
升阳除湿汤
(方见飧泄。)东垣云:予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气短精神不足,此由阳气衰弱,不得舒伸,伏匿于阴中耳。癸卯岁六七月间,淫雨阴寒,逾月不止,时人多病泄利。一日予体重肢节疼痛,大便泄下,而小便闭塞。治法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又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噫!圣人之法,布在方策,其不尽者,可以意求耳。今客邪寒湿之淫,从外而入里,若用淡渗之剂以除之,是降之又降,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则阳气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故必用升阳风药,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一钱,防风、葛根半钱,炙甘草半钱,同咀,水二盅,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大法云:湿寒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去矣。又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为之直也。医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泄泻诸症统论
寒泻
(一名溏)溏者,水粪并趋大肠也。夫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气衰弱,不能分布,则津液糟粕并趋一窍而下。《金匮》所谓脾气衰则溏也。又寒气在下,亦令人水粪杂下,而色多青黑,所谓大肠有寒则溏也。
罗谦甫云:溏者,大便如水,其中有少结粪是也。
补本丸
苍术川椒(去目,炒,名一两)末之,醋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水下。一法:恶痢久不效者弥佳,小儿丸如米大。
桂枝汤
治太阳经伤动传太阴,下利为溏。大肠不能禁固,卒然而又下,中有硬物,欲起而下,欲了而又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宜温之。春夏桂枝汤,秋冬白术散。
川桂枝白芍药白术(各半两)炙草(二钱)每服半两,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白术散
白术白芍药(各三钱)干姜(炮,半两)炙草(二钱)上为细末,如前服之。甚则除去干姜,加附子三钱,谓辛能发散也。
附子温中汤
治寒泻腹痛,或水谷不化。
附子(泡)干姜(炮,各一钱半)人参白术白茯苓白芍炙草(各一钱)浓朴豆蔻陈皮上作一帖,水煎空心服。
泄泻诸症统论
热泻
热泻者,夏月热气乍乘太阴,与湿相合,一时倾泻如水之注,亦名暴泄。《内经》所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是也。其症腹痛自汗,烦渴面垢,脉洪数或虚,肛门热痛,粪出如汤,或兼呕吐,心腹绞痛者,即霍乱之候也。
香薷饮
香薷(去土,一斤)白扁豆(半斤,微炒)浓朴(半斤,去皮,姜汁炙熟)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沉冷,不拘时服。一方加黄连四两,姜汁炒令黄。
六和汤
香薷(二钱)砂仁半夏杏仁人参甘草(炙,各五分)赤苓藿香白扁豆(姜汁略炒)浓朴木瓜(各一钱)水二盅,姜五片,红枣一枚,煎一盅,不拘时服。
泄泻诸症统论
久泄
久泄不止,百药不效,或暂止而复来,此必有陈积在肠胃之间。积一日不去,则泻一日不愈,必先逐陈积而后补之,庶几获益。如果系脏虚滑泄,审无腹痛,脉微虚不沉滞者,可以温涩之药固之。
《本事》温脾汤
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服诸热药不效,宜先取去,然后调治易瘥。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浓朴干姜甘草桂心附子(生,各二两)大黄(生,四钱,碎切,汤一盏浸半日滤去渣,煎汤时和渣下)上细锉,水二升半,煎八合,后下大黄汁,再煎六合,去滓澄去脚,分三服,自夜至晓,令尽,不受,食前更以干姜丸佐之。
干姜丸
干姜巴豆(去心,炒黄)人参大黄(各一两)上除巴豆,余为末同研,炼蜜丸如桐子大,服前汤时,用汤下一丸。
震灵丹
(一名紫金丹)治一切沉寒痼冷,久泻久痢,脐腹冷痛,呕吐不食,及妇人血气虚损,崩漏带下。
禹余粮(火醋淬不计遍数,手捻得碎为度)紫石英赤石脂丁头代赭石(如禹余粮制法,各四两)以上四味,并作小块,入瓦锅内盐泥固济,候干,用炭十斤通红,火尽为度,入地埋出火毒二宿。
滴乳香(另研)五灵脂(去沙石,筛)没药(去砂石,各二两)朱砂(水飞,一两)上八味并为细末,以糯米粉煮糊为丸,如芡实大,晒干出光,每一丸,空心温酒下或冷水下。忌猪羊血,恐减药力。妇人醋汤下。
乳豆丸
治滑泄不止,诸药无效。
肉豆蔻(生为末)上用通明乳香,以酒浸过,研成膏,丸如桐子大,每五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和剂》桃花丸
寒泻腹中痛,服诸热药以温中,并不见效,登圊不迭,秽物随出。此属下焦,宜桃花丸以温涩之。
赤石脂干姜(炮,等分)上为末,面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饮下。日三。
河间诃子散
治泄久腹痛渐已,泻下渐少,宜此药止之。
诃子(一两,半生半熟)黄连(三钱)木香(半两)甘草(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白术芍药汤调下。如止之未已,宜因其归而送之。于诃子散内加浓朴一两,竭其邪气也。按:收涩之剂,固肠丸、诃子散皆治热滑,扶脾丸、桃花丸皆治寒滑,盖滑泄虽同,而有阴阳之分也。(以下食泄。)
加味平胃散
治食积泻,噫气作酸,泄而腹痛甚,泻后痛减,臭如抱坏鸡子。《得效》云:伤食积而泻者,粪白可验,且腹必耕痛方泄是也。
苍术浓朴陈皮甘草缩砂草果山楂子麦芽水煎服。有停饮食数日乃泻,后屡作屡止,饮食稍多即发,名曰泻,宜枳术曲丸。
治饮酒过多,遂成酒泄,骨立不能食,但饮一二杯即发,经年不愈方。
苍术浓朴陈皮甘草丁香缩砂干葛麦芽神曲上为末,空心米饮调下二钱。
治伤酒晨起必泻方
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茯苓干葛陈皮川黄连(酒浸,炒)上锉,姜水煎服。
泄泻诸症统论
肾泄
肾泄者,五更溏泄也。肾虽水脏,而中有元阳,为脾土之母。又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而开窍于二阴,肾阳既虚,即不能温养于脾,又不能禁固于下,故遇子后阳生之时,其气不振,阴寒反胜,则腹鸣奔响作胀,泻去一二行乃安,积月不愈,或至累年。此病藏于肾,宜治下而不宜治中者也。
五味子散
五味子(一两)吴茱萸(半两,细粒绿色者)上二味,同炒香熟为度,细末每二钱,陈米饮下。
许氏云:顷年有一亲识,每五更初欲晓时,必溏泄一次,如是数月。有人云:此名肾泄,感阴气而然,得此顿愈。
四神丸
肉豆蔻五味子(各二两)补骨脂(四两)吴茱萸(浸炒,一两)上为末,生姜八两,红枣一百枚,煮熟取枣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或食前白汤下。一云:夜食前更进一服。盖暖药虽平旦服之,至夜力已尽,无以敌一夜阴气之故也。
《澹寮》无五味、吴萸,有茴香一两,木香半两。一方去五味、吴萸、入神曲、麦芽。
按:五更溏泄,不独肾虚一端,酒积、食积、寒积,皆作此病。概与温肾,非其治矣。
食积、酒积,治法详久泄,吞红丸子,或单服曲枳术丸。寒积者,积寒在脾肾,宜魏氏椒朴丸。
椒朴丸
益智仁(去壳,炒)川椒(炒出汗)川浓朴(姜制)陈皮白干姜茴香(炒,各等分)上用青盐等分,于银石器内,以水浸前药,慢火煮干,焙燥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空心盐汤温酒任下。
伤酒者,湿热在脾,宜理中汤加干葛、黄连,或葛花解酲汤,吞酒煮黄连丸。
饮食过多,脾胃之气,不能运化,其人必嗳气如败卵,宜治中汤加砂仁半钱,吞红丸子,或单服曲枳术丸。
泄泻诸症统论
飧泄
飧泄,完谷不化也。脾胃气衰,不能熟腐水谷,而食物完出。经所谓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不化是也。又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者,谓阳气虚则下陷也。又风气入脾,亦令飧泄。
夫风者木气也,而行于土中,风性善行,传化疾速,则熟腐不及,经所谓久风入中,为肠风飧泄是也。又脾所生病,为胸满呕逆飧泄者,亦木气制土之所致也。又虚邪舍于肠胃,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者,土性喜温而恶寒,多寒则变化无权也。故飧泄之病,约有三端,一曰虚,二曰风,三曰冷,而皆以虚为本也,亦曰虚泄。
胃风汤
治风冷虚气,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痛。
人参茯苓川芎官桂当归白芍白术(各等分)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粟米百余粒,同煎七分去渣,稍热空心服。若虚劳嗽,加五味子;若
防风芍药汤
治飧泄脉弦,身热腹痛而渴。
防风芍药(各二钱)黄芩(一钱)苍术(三钱)水煎服。此治风入脾之法也。
鞠丸
(方见濡泄。)
吴茱萸散
(方见肠痹。)
升阳除湿汤
治胃气不升,清气在下,飧泄不已。
苍术(一钱半)柴胡升麻羌活防风泽泻猪苓神曲(各七分)麦芽陈皮(各五分)甘草(三分,炙)水二盏,煎一盏,去滓,空心服。如胃寒肠鸣,加益智仁、半夏(各五分),姜枣同煎。
《灵枢》云:头有疾,取之足,谓阳病在阴也。足有疾,取之上,谓阴病在阳也。中有疾,傍取之,中者脾胃也,傍者少阳甲胆也。脾胃有疾,取之足少阳甲胆也。甲风木也,东方春也。胃中真气者,谷气也。饮食不化,谷气下流者,湿胜故也。故曰,湿多成五泄,宜助甲胆风以克之。又是升阳助清气上行之法也。大抵此症,本胃弱不能克化,夺食少食,欲使胃气不困也。若药剂大,则胃不胜药,泄亦不止,当渐渐与之,不可多服饵也。
经云:飧泄取三阴。三阴者,太阴也。宜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白芍。东垣云:清气在下者,乃人之脾胃气衰,不能升发阳气,故用升麻、柴胡,助甘辛之味,以引元气之升,不令下陷为飧泄也。
加味四君子汤
治气虚泄泻。
四君子加肉豆蔻(煨)诃子(泡,各一钱)姜枣煎。一方加缩砂、藿香、炮姜各五分,山药、莲子、陈皮各一钱,乌梅一个,名参苓莲术散。
诸痢治法统论
痢疾古名滞下,亦名肠。以其滞涩肠脏,下多不快而有声也。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或下肠垢而无糟粕,或糟粕相杂,虽有痛不痛之异,然皆里急后重,逼迫恼人。
痢疾古有赤热白冷,及五色分属五脏之辨,然脏腑寒热,当以脉症互参,虽有前说,存之而已,若执此认病,泥矣。
《准绳》谓后重因邪压大肠坠下者,当用大黄、槟榔辈。如罗谦甫水煮木香膏、东垣白术安胃散等方。泻其所压之邪,则后重自除。若邪已泻,其重仍在者,知大肠虚滑,不能自收而重,当用御米壳等涩剂,固其滑,收其气。用亦愈也。议论自正,但水煮木香、白术安胃二方,皆以御米壳为君,且有乌梅、五味子、白芍、诃子,并无槟榔、大黄,而云然者,岂未之察耶。
又谓大肠为邪坠下之重,其重至圊后不减,大肠虚滑不收之重,其重至圊后随减。愚谓邪坠之重,圊后当减;虚滑之重,圊后不减。兹反言之,亦有误耶。
又谓休息痢多因兜住积滞,以致时作时止,宜四君子吞驻车丸,再投去积,却用兜剂。
按:四君、驻车都非去积之剂,然议论自正。
败毒散,发散风湿,益元散解利热邪,故俱治发热下利。
治痢大法:后重者宜下;腹痛者宜和;身重者除湿;脉弦者去风;脓血稠粘,以重药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药温之;风邪内缩者,汗之则愈;溏为利者,温之而已。又曰:在表者发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涩者分利之,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过者止之。
又曰:食寒冷者,宜温热以消导之;伤湿热者,宜苦寒以内疏之;风邪内陷者升举之;湿气内盛者分利之;里急者下之;后重者调之;腹痛者和之;洞泄肠鸣无力,不及拈衣,脉细微而弱者,温之收之;脓血稠粘,数至圊而不能便,脉洪大而有力者,下之寒之。
诸痢治法统论
分治痢症诸方
洁古大黄汤
大黄(一两,锉)好酒二大盏,浸半日许,煎至一盏半,去滓分二分,顿服之。痢止勿服。如未止再服,取利为度。后服芍药汤和之。利止再服白术黄芩汤,尽彻其毒也,审系寒积留滞,则宜温下之法治之。
韩大黄汤
川黄连(吴茱萸炒,一两)广木香(一两)大黄(酒浸炒,二两)上为末水丸,量人虚实,加减丸数。盖暑毒与食物相搏,结在下脘,则升降出入,不得循其正,糟粕欲行不得行,而火复迫之,则将脏腑脂膏逼迫而下,故取大黄驱热毒,下糟粕,清肠脏也。如脓血相杂,而脉浮大者,慎勿以大黄下之,下之必死,谓气竭也。而阳无所收,不收则死。
诸痢治法统论
分治痢症诸方
芍药汤
(洁古)行血调气。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芍药(一两)当归黄连黄芩(各半两)大黄(三钱)桂(二钱五分)甘草(炒)槟榔(各二钱)木香(一钱)上九味,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一方无桂、甘、有枳壳,名导滞汤。
《先醒斋》滞下丸
川连(姜汁炒,一斤)滑石(八两,研末)白芍(酒炒,五两)甘草(炙,三两)槟榔(四两)枳壳(五两)木香(二两半)上为末,荷叶汤稍加姜汁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四钱。
凡燥烦渴恶心者,勿用木香;元气虚弱者,勿用槟榔、枳壳;里急色赤者,加当归,惟恶心呕吐不思食勿用。白多加吴茱萸(汤泡七次,七分,)扁豆(炒,二钱)陈皮(一钱;)赤多加乌梅肉(一钱,)山楂肉(二钱,)红曲(一钱。)腹痛加白芍(三钱,)甘草(三钱;)口渴及发热,调滑石末(三钱,)小便赤少,或不利,亦加方。恶心欲吐,即噤口痢,多加人参、石莲肉、绿色升麻,醋炒。久利不止,加肉豆蔻(一钱,)莲肉(去心,炒黄,三钱,)扁豆、茯苓(各二钱,)人参(三钱。)刘河间曰:夫治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药治之,或微加辛热佐之。盖辛热能发散邪气,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除热,使气宣平而已。其湿热郁抑,欲利不利,宜以韩加大黄汤利之。
当归导气汤
(东垣)当归芍药(各一钱)生地(二钱)甘草(一钱半)槟榔木香(各二钱)青皮槐花(炒,各七分)泽泻(五分)上为末用水煎,食前温服。如小便利,去泽泻;恶心去槐花,加姜汁炒黄连;燥渴减木香一半。
丹溪青六丸
治血痢,及产后腹痛自利,能补脾补血,去三焦湿热。
六一散(三两)红曲(炒,半两。)酒糊丸。
按:和者,和养其肠胃;利者,通利其积滞,凡正不足而邪有余者,宜仿此法治之。
诸痢治法统论
分治痢症诸方
《活人》败毒散
治下利发热脉浮者。
人参川芎羌活独活前胡茯苓枳壳桔梗炙草柴胡陈仓米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服无时,一名仓禀汤。
藿香正气散
香薷饮
下利虽曰有积有热,如用药不效,即是肠胃有风邪。热者、赤者,与败毒散;冷者、白者,不换金正气散。治痢之法,大要经以散风邪,行滞气,开胃脘为先,不可遽用粟壳、龙骨、牡蛎辈,以闭涩肠胃,邪气得补而愈甚,不为缠扰撮痛,则为里急后重,所以日久淹延而未已也。(肉蔻、诃子、白术辈,恐其补住寒邪,亦不可遽投。)
诸痢治法统论
分治痢症诸方
葛氏疗痢色白,食不消者,为寒下方。
豉(一斤,绵裹)薤白(一把)水三升,煮取二升,及热顿服之。此不从暑毒而发者,或过啖生冷,或坐卧高堂大厦,寒气所乘,脾亦不运,故随感而为痢,以葛氏豉薤汤治之,如逾二三日,寒化为热,其病形与暑毒同也。
黑丸子
乌梅肉杏仁(去皮尖,另研,十四粒)巴霜(去油,半钱)百草霜(六钱)上为细末,和匀稀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白汤送下。一方有半夏、缩砂(各十四粒。)
感应丸
诸痢治法统论
分治痢症诸方
理中汤
人参白术炮姜炙草水煎服。如痢不止,宜加豆蔻、木香。有热加黄连。
真人养脏汤
人参白术(各六两)白芍木香(各一两六钱)甘草肉桂(各八钱)肉豆蔻(面裹煨,五钱)御米壳(蜜炙)诃子肉(一两二钱)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温服。忌生冷鱼腥酒面油腻之物。
如滑泄夜起,久不瘥者,可加附子四片。此温补兼收之剂,脏虚滑脱者宜之。若有热者,不可用也,宜冷涩之剂。
诸痢治法统论
分治痢症诸方
《外台》方
治伤寒八九日,至十余日,大烦渴作热,三焦有疮慝下利,或张口吐舌,目烂口疮,不识人。用此除热毒止痢。
龙骨半斤,水一斗,煮四升,沉之井底,冷服五合,渐渐进之。
《肘后方》
治热病下利欲死者。
龙骨半斤,研,水一斗,煮取五升,候极冷稍饮,得汗即愈效。
又治久利休息不止者。
龙骨四两打碎,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冷冻饮料。仍以米饮和丸,每服十丸。
按:三方并用龙骨水煎冷服,盖以冷除热,而以涩固脱尔。
诸痢治法统论
分治痢症诸方
驻车丸
治一切下痢,无问冷热。
阿胶(十五两,捣碎,蛤粉炒成珠,以醋四升熬成膏)当归(十五两)川黄连(三十两,去须)炮干姜(十两)上为末,同阿胶膏,杵成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下。日三。
凡蕴热血痢,里急而痛甚,虽已疏通荡涤,然其痛不减者,非热亦非积也。营血亏少,阳刚胜阴故尔。用药当以血药为佐,营血一调,其痛立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