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晋书 >愍帝纪

《晋书》·愍帝纪

唐朝 晋书 房玄龄 著

孝愍皇帝名邺,字彦旗,是武帝司马炎之孙,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出继给后伯父秦献王司马柬,袭位封秦王。

  永嘉二年(308),拜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洛阳陷落后,到荥阳密县避难,与舅父荀藩、荀组相遇,自密县南走许颍。豫州刺史阎鼎与前抚军长史王毗、司徒长史刘畴、中书郎李昕及荀藩、荀组等共同谋划送愍帝回长安,刘畴等中途叛变,阎鼎追上把他杀了,荀藩、荀组幸免于难。阎鼎即裹挟愍帝,乘坐牛车,经宛奔武关,多次遇到山贼拦截,士卒逃散,停留在蓝田。阎鼎告知雍州刺史贾疋,贾疋立即派州兵迎接护卫,到达长安,又使辅国将军梁综帮助守长安。当时霸水出现玉龟,长安城南有神马鸣叫。

  永嘉六年(312)九月初三,阎鼎等拥戴秦王为皇太子,登坛祭天,建立宗庙社稷,实行大赦。给贾疋加上征西大将军称号,以秦州刺史南阳王司马保为大司马。贾疋讨伐贼张连,被张连杀害,众人推举始平太守麴允兼雍州刺史,做盟主,按照朝廷制度,选拔设置官员。

  建兴元年(313)夏四月初一,得到怀帝被害的音讯,举行哀悼祭奠之礼。二十七日,愍帝即位,实行大赦,改年号。以卫将军梁芬为司徒,雍州刺史麴允为使持节、领军将军、录尚书事,京兆太守索纟林为尚书右仆射。石勒在上白进攻龙骧将军李恽,李恽战败被杀。

  五月十八日,以镇东大将军琅王牙王司马睿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陕东诸军事,大司马、南阳王司马保为右丞相、大都督陕西诸军事。又给南阳王、琅王牙王下诏说:“天灾人祸,虽在明君盛世,有时也会遇到。朕因年幼,继承大业,凭祖宗之灵和群公义士之力,欲扫除凶寇,拯救故都宗庙,瞻望前途,未能顺心如愿,心肝为之碎裂,西周时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姬氏得以兴隆;周平王东迁,得到晋国郑国有力的辅助。今左右丞相高德可与圣贤媲美,又是王室近亲,国家当仰仗二公,扫除巨寇,奉迎怀帝灵柩,克复故土,使王业中兴。令幽、并两州将领率兵三十万,直捣平阳。左丞相应率秦、凉、梁、雍四州劲旅三十万,进军长安。右丞相率自己所属精兵二十万,直指洛阳。并分别派遣前锋,作为幽、并军的后继。各路军克期赴敌,为国家建立大功。”

  又给琅王牙王下诏说:“朕因年幼昏昧,继承大业,未能扫平凶逆,奉迎先帝灵柩,枕戈待时,心肝碎裂,前日得到魏浚上表,知道公率领三军,已经占据寿春,并传檄文于诸侯,共振国威,想来大军继续前进,已达洛阳。凉州刺史张轨,一心振兴王室,军旅在途,连绵万里,已经到达氵开陇;梁州刺史张光,也派遣巴汉士卒,屯驻骆谷;秦川的骁勇将士,也会集如林。不久前派出的使者已经回来,得知平阳方面的确实消息,说是幽并二州兵力强盛,残余的胡人已经衰败,然而还在恃险顽抗,应当大举剿灭。不知公当前在何处,因而其他各军都休养士卒,砺兵秣马,尚未大举进军。今公军已至何处,应当来信告知,朕便御驾亲征,会师中原,扫除群凶。公应思献宏大之计,长远之略,使先帝陵墓得迁还旧都,四海赖以安宁。故派遣殿中都尉刘蜀、苏马等前往宣示朕意。公德高望重,为王室亲属,兴隆东方,安定天下,非公而谁能当此任!但洛阳为陵墓宗庙所在,不可空虚,公应镇守洛阳,以安抚山东百姓。右丞相当辅助朝政,仿效周公召公,以使中兴事业得以隆盛。”

  六月,石勒杀害兖州刺史田徽。此时,崤山以东的郡县,相继被石勒攻陷。

  秋八月二十日,刘蜀等到达扬州。把建邺改为建康,把邺城改为临漳。杜..侵扰武昌,焚烧城邑。杜..的别将王真袭击沌阳,荆州刺史周岂页逃到建康。

  九月,司空荀藩死于荥阳。刘聪进犯河南,河南尹张髦战死。

  冬十月,荆州刺史陶侃在石城讨伐杜..的党羽杜曾,被杜曾打败。二十七日,下大冰雹。二十八日,下大雪。

  十二月,河东地震,下雨时空中落肉。

  二年春正月初一,出现黑雾,沾到人身上像墨一样,连夜不止,五天以后才消散。初三辰时,东升的太阳坠落于地。又有三个太阳相继出现于西方而向东运行。初九,实行大赦。杨武在汉中大肆掠夺,然后投奔李雄。

  二月初二,以司空王浚为大司马,卫将军荀组为司空,凉州刺史张轨为太尉,封为西平郡公,并州刺史刘琨为大将军。

  三月初四,石勒攻陷幽州,杀死侍中、大司马、幽州牧、博陵公王浚,焚烧城邑,死者万余人,杜..别帅王真在林鄣袭击荆州刺史陶侃,陶侃逃奔滠中。

  夏四月初五,地震。

  五月二十三日,太尉、领护羌校尉、凉州刺史、西平公张轨死。

  六月,刘曜、赵冉进犯新丰等县,安东将军索纟林讨伐并击破了他们。

  秋七月刘曜、赵冉等又进逼京都,被领军将军麴允击破,赵冉中流矢而死。

  九月,北中郎将刘演收复顿丘,杀了石勒所任命的太守邵攀。十九日,麟出现于襄平。单于代公猗卢派使者来献马。蒲子有马生人。

  三年春正月,盗贼杀了晋昌太守赵..。吴兴人徐馥杀害吴兴太守袁..。以侍中宋哲为平东将军,驻军华阴。

  二月十二日,左丞相、琅王牙王司马睿晋升为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右丞相、南阳王司马保晋升为相国,司空荀组为太尉,大将军刘琨为司空。晋封代公猗卢为代王。荆州刺史陶侃在巴陵击破王真。杜..的别将杜弘、张彦在海昏与临川内史谢扌离交战,谢扌离大败战死。

  三月,豫章内史周访攻击杜弘,将他赶跑,在阵上杀了张彦。

  夏四月,实行大赦。

  五月,刘聪进犯并州。

  六月,盗贼挖开了汉文帝汉宣帝的陵墓霸陵杜陵以及薄太后陵,太后面貌和活人一样,盗去的金玉纟采帛无法计算。当时因朝廷临时定都长安,草率从事,服饰费用短缺,命令将陵墓中盗贼偷剩下的财物收拾起来,充实国库。初五,地震。十九日,实行大赦。命令雍州官吏掩埋尸骨,修复陵墓,有盗墓者,诛灭三族。

  秋七月,石勒攻陷濮阳,杀死太守韩弘。刘聪进犯上党,刘琨遣将援救上党守军。

  八月初二,王师与敌军在襄垣交战,王师大败。荆州刺史陶侃攻击杜..,杜..战败逃走,死在路上,湘州平定。

  九月,刘曜进犯北地,朝廷命领军将军麴允去讨伐。

  冬十月,麴允进攻青白城。以豫州牧、征东将军索纟林为尚书仆射、都督宫城诸军事。刘聪攻陷冯翊,太守梁肃逃奔万年。

  十二月,凉州刺史张实送上皇帝印玺一个。盗贼杀害安定太守赵班。

  四年春三月,代王猗卢死,其部卒归附刘琨。

  夏四月二十日,刘曜进犯上郡,太守籍韦率领部下逃到南郑。凉州刺史张实派遣步骑兵五千赴京师护卫。石勒攻陷廪丘,北中郎将刘演出逃。

  五月,平夷太守雷火召杀害南广太守孟桓,率领二郡三千余家反叛,投降李雄。

  六月初一,日蚀。蝗虫成灾。

  秋七月,刘曜攻北地,麴允率步骑兵三万去援救。王师不战而溃,北地太守麴昌投奔京师。刘曜进军至泾阳,渭水以北诸城的守军都溃散,建威将军鲁充、散骑常侍梁纬、少府皇甫阳等都死于乱军之中。

  八月,刘曜进逼京师,京城内外断绝联系,镇西将军焦嵩、平东将军宋哲、新平太守竺恢等一同奔赴国难,麴允与公卿守长安小城保护自己,散骑常侍华辑监督京兆、冯翊、弘农、上洛四郡兵,屯于城东霸上,镇军将军胡崧率领城西诸郡兵驻遮马桥。各路守军都不敢出击。

  冬十月,京城饥荒极端严重,米一斗值黄金二两,人吃人,一大半人饿死。太仓中有酿酒用的麴数十块,麴允将麴砸碎熬粥给愍帝喝,到这时麴块也吃完了。愍帝哭着对麴允说:“如今穷困危急到这种地步,外面没有救援,为社稷而死,是我所应该的。然而想到将士们遭受这样的磨难,应趁城未陷落而行全身之计,或许可以使百姓免受屠戮之苦。就这样做吧!赶快发书,朕已经决定了。”

  十一月十一日,愍帝使侍中宋敞向刘曜送降书,自己乘坐羊车,脱去上衣,口衔玉璧,侍从抬着棺材,出城投降。群臣哭泣呼号,攀援住车驾,拉住愍帝的手,愍帝也不胜悲哀。御史中丞吉朗自杀。刘曜烧了棺材,接受了玉璧,使宋敞侍奉愍帝回宫。当初有童谣说:“天子何在豆田中。”当时王浚在幽州,听到此童谣后,以为藿即豆叶,豆与藿连,便杀了一个叫霍原的隐士以应此谣。实际是愍帝到刘曜军营投降时,军营正在城东豆田壁。十七日,愍帝被送往平阳过流亡生活,麴允和群官都跟从到平阳。刘聪给愍帝加上光禄大夫、怀安侯的称号。十八日,刘聪登殿,愍帝在他面前叩头跪拜,麴允看到这种情景,伏地痛哭,然后自杀。尚书梁允,侍中梁氵睿、散骑常侍严敦、左丞臧振、黄门侍郎任播、张伟、杜曼及诸郡守都被刘曜杀害,华辑逃到南山。石勒围攻乐平,司空刘琨派兵援救,被石勒打败,乐平太守韩据出逃,司空长史李弘献并州地投降石勒。

  十二月初一,日蚀。初五,刘琨投奔蓟依附段匹石单。

  五年春正月,愍帝在平阳。十七日,虹霓满天,三个太阳并悬于天空。平东将军宋哲投奔江南。李雄使其将李恭、罗寅进犯巴东。

  二月,刘聪使其将刘畅进攻荥阳,被荥阳太守李矩击破。

  三月,琅王牙王司马睿继承皇统,改年号,在建康称晋王。

  夏五月丙子,日蚀。

  秋七月,大旱,司、冀、青、雍四州螽蝗成灾。当时石勒也争着收取百姓禾稼,当时人们称为“胡蝗”。

  八月,刘聪使赵固在定颍袭击卫将军华荟,并杀害了他。

  冬十月丙子,日蚀。刘聪外出打猎,令愍帝执行车骑将军的职务,穿着戎服,手执戟矛,在前面开路,百姓聚在路旁观看,有些晋朝遗民故老,看了以后抽泣流涕,刘聪听到后十分厌恶。以后,刘聪又趁宴会时让愍帝行酒,洗酒杯,上厕所时又使愍帝拿马桶盖,旁边的晋臣多失声哭泣,尚书郎辛宾抱住愍帝痛哭,被刘聪杀害。

  十二月二十日,愍帝被刘聪害死于平阳,终年十八岁。愍帝继承皇位时,正值永嘉之乱,天下分崩离析,长安城中不满百户人家,房屋坍塌,荆棘成林。朝廷无车马服饰,只能把官衔写在桑木板上作标志而已。军队不过一旅,公私有车四辆,器械缺少,粮饷运输不能接济。巨贼横行,京都危急,各地诸侯无献身之志,四方将帅无勤王之举,故使愍帝君臣处境窘迫,受辱被杀。

四库全书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