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前出师表】(《后汉文》) 【诸葛亮后出师表】(《后汉文》)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王安石)
【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左传》)
【周郑交质】(隐公三年 《左传》) 【石碏谏宠州吁】(隐公三年 《左传》)
【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 《左传》) 【郑庄公戒饬守臣】(隐公十一年 《左传》)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 《左传》) 【季梁谏追楚师】(桓公六年 《左传》)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左传》)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僖公四年 《左传》)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 《左传》) 【齐桓下拜受胙】(僖公九年 《左传》)
【阴饴甥对秦伯】(僖公十五年 《左传》) 【子鱼论战】(僖公二十二年 《左传》)
【寺人披见文公】(僖公二十四年 《左传》) 【介之推不言禄】(僖公二十四年 《左传》)
【展喜犒师】(僖公二十六年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 《左传》)
【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 《左传》) 【郑子家告赵宣子】(文公十七年 《左传》)
【王孙满对楚子】(宣公三年 《左传》) 【齐国佐不辱命】(成公二年 《左传》)
【楚归晋知罃】(成公三年 《左传》) 【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 《左传》)
【驹支不屈于晋】(襄公十四年 《左传》) 【祁奚请免叔向】(襄公二十一年 《左传》)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襄公二十四年 《左传》) 【晏子不死君难】(襄公二十五年 《左传》)
【季札观周乐】(襄公二十九年 《左传》) 【子产坏晋馆垣】(襄公三十一年 《左传》)
【子产论尹何为邑】(襄公三十一年《左传》)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昭公元年 《左传》)
【子革对灵王】(昭公十二年 《左传》) 【子产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 《左传》)
【吴许越成】(哀公元年 《左传》) 【祭公谏征犬戎】(周语上 《国语》)
【召公谏厉王止谤】(周语上《国语》) 【襄王不许请隧】(周语中 《国语》)
【单子知陈必亡】(周语中 《国语》) 【展禽论祀爰居】(鲁语上 《国语》)
【里革断罟匡君】(鲁语上 《国语》) 【敬姜论劳逸】(鲁语下 《国语》)
【叔向贺贫】(晋语八 《国语》) 【王孙圉论楚宝】(楚语下 《国语》)
【诸稽郢行成于吴】(吴语 《国语》) 【申胥谏许越成】(吴语 《国语》)
【春王正月】(隐公元年《公羊传》) 【宋人及楚人平】(宣公十五年 《公羊传》)
【吴子使札来聘】(襄公二十九年 《公羊传》)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穀梁传》)
【虞师晋师灭夏阳】(僖公二年 《谷梁传》)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檀弓上 《礼记》)
【曾子易箦】(檀弓上 《礼记》) 【有子之言似夫子】(檀弓上 《礼记》)
【公子重耳对秦客】(檀弓下 《礼记》) 【杜蕢扬觯】(檀弓下 《礼记》)
【晋献文子成室】(檀弓下 《礼记》) 【苏秦以连横说秦】(《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赵威后问齐使】(《国策》)
【秦楚之际月表】(《史记》) 【高祖功臣侯年表】(《史记》)
【文帝议佐百姓诏】(《西汉文》)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西汉文》)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西汉文》) 【贾谊过秦论上】(《西汉文》)
【贾谊治安策】(一)】(《西汉文》) 【晁错论贵粟疏】(《西汉文》)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西汉文》)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西汉文》)
【李陵答苏武书】(《西汉文》)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西汉文》)
【杨惲报孙会宗书】(《西汉文》)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东汉文》)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
“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改废也。”予曰:“胡然乎?
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这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