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告子之言,亦有缘也。诗曰:「彼姝之子,何以与之。」亦见率性篇,上「之」字,作「者」。其传曰:「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朱则赤。」已注率性篇。夫决水使之东西,犹染丝令之青赤也。丹朱、商均已染于唐、虞之化矣,然而丹朱傲而商均虐者,至恶之质,不受蓝朱变也。
孙卿有反孟子,作性恶之篇,汉避宣帝讳,改「荀」为「孙」,名况,时人尊号曰「卿」。以为「人性恶,其善者,伪也」。见荀子性恶篇。性恶者,以为人生皆得恶性也;伪者,长大之后,勉使为善也。荀子正名篇:「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此义正合。杨注以「伪」为「矫」,失之甚也。
若孙卿之言,人幼小无有善也。「小」下疑有「之时」二字。上文「若孟子之言,人幼小之时,无有不善也」,与此文法一律。〔后〕稷为儿,刘先生曰:意林、御览八二三引「稷」上有「后」字。今据增。以种树为戏;种,殖。树,莳也。史记周纪:「弃为儿时,其游戏好种树麻菽,及长,遂好耕农。」孔子能行,以俎豆为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石生而坚,兰生而香。〔生〕禀善气,长大就成,孙曰:「禀」上脱「生」字。「长大」之义,即承「生」字言之。意林引有「生」字。当据补。朱、吴说同。故种树之戏,为唐司马;注见吉验篇。俎豆之弄,为周圣师。禀兰石之性,故有坚香之验。夫孙卿之言,未为得实。
然而性恶之言,〔亦〕有缘也。孙曰:「有」上当有「亦」字。上云「孟子之言情性,未为实也。然而性善之论,亦有所缘。」又云:「故知告子之言,未得实也。夫告子之言,亦有缘也。」并有「亦」字。一岁婴儿,无推让之心,见食,号欲食之;睹好,啼欲玩之。长大之后,禁情割欲,勉厉为善矣。刘子政非之曰:「如此,则天无气也。阴阳善恶不相当,则人之为善,安从生?」未知何出。义亦不明。
陆贾曰:「天地生人也,以礼义之性。人能察己所以受命则顺,顺之谓道。」严可均铁桥漫稿五:「今新语十二篇无此文。论衡但云陆贾,不云新语,或当在汉志之二十三篇中。」晖案:案书篇:「新语皆言君臣政治得失。」是新语乃政务之书,今存见者正如是。此引,则论性命,故不在其中。
夫陆贾知人礼义为性,人亦能察己所以受命。以上下文例求之,此二句,乃复述引语,揭明其义。下「性善者不待察而自善」云云,则抒己见。是此文当作「夫陆贾之言,谓人礼义为性」,与下文「若仲舒之言,谓孟子见其阳,孙卿见其阴也」;「夫子政之言,谓性在身而不发,情接于物」,文同一律。盖「之」以声误为「知」,校者则妄删「言谓」二字,遂使此文无复述引语之句,而与前后文例不符矣。性善者,不待察而自善,性恶者,虽能察之,犹背礼畔义。「畔」、「叛」字通。义挹于善,义不明。不能为也。盼遂案:次「义」字涉上文而衍。「挹于善不能为」,即下「性恶不为,何益于善」之意,加「义」字则不通。故贪者能言廉,乱者能言治。盗跖非人之窃也,庄蹻刺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