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白话《金史 >曹望之传

《白话《金史》·曹望之传

元朝 白话《金史 脱脱等 著

曹望之,字景萧,他的祖先是临潢人,辽代末年(1125),把家迁移到宣德。天会年间,曹望之以秀民之子的条件被选为女真字学生。十四岁,学业有成,任西京教授。后任元帅府书令史,补正令史,又转任行台省令史。因有教授资历,又补授修武校尉,出任右司都事。吏部侍郎田..一向轻视望之,望之愿意交往,但不肯接受田..的态度,于是和蔡松年、许霖构成结党罪案。改任行台吏部员外郎。

  海陵王完颜亮任宰相的时候,曾经用书信告诉望之自己的私欲,望之不服从他。天德元年(1149),望之被调任同知石州军州事,免于被治罪。为母服丧,很长时间后,出任绛阳军节度副使,又入朝做了户部员外郎。皇帝诏令望之买一万头牛给按出虎八猛安迁居南京的人,望之主持买牛并分给了他们。撒八造反,从..州将八万甲仗转运到燕子城。运米八十万斛由蔡水进入淮,赠送给攻打宋国的各路军队,限期一日。望之按期完成了任务。被任命为本部郎中,特别赐予进士及第。

  大定初年(1161),讨伐窝斡,望之主管军队粮食,分发很有节度,大约节省粮食三十万石,节省坐刂草五十万石。帅府入朝告捷,议事的人想就此停止转运粮草,望之认为元凶未杀,不能松弛倦怠。接着大军去追讨敌军,果然依赖转运来的粮草接济。望之因有功劳晋升一级,兼同修国史。望之请求在大盐泺设官专卖盐,顺从的百姓拿米来贸易,百姓聚集多了成为部落,可以巩固边防,这样做将获利无穷。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从此以后大概贮存米二十余万石。等到东北路闹饥荒,依仗这些米救济的人不可胜数。

  三年(1163),皇上说:“自从正隆年间兴兵打仗,农桑业荒废了,猛安谋克屯田多数不依法执行。”皇帝诏令派遣户部侍郎魏子平、大兴少尹同知中都转运事李涤、礼部侍郎李愿、礼部郎中移刺道、户部员外郎完颜兀古出、监察御史夹谷阿里补及曹望之分道劝农,同时调查在职官员有否贪赃行为。望之回皇上话,请求淘汰诸路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可以精减一半这样的人员。皇帝诏令对这些小吏要保留如故。于是开始禁用贴书,即书吏的助手。望之迁任本部侍郎,领导复核修缮大内财政支出,费用大大节省。又因功劳进级,皇上召见他当面勉励他。

  曹望之的家奴袁一说话涉嫌妖妄,大兴府审理处治。望之惊恐,让户部令史刘公辅向大兴少尹王全询问袁一的案情,王全把袁一的案情全部告诉了刘公辅,公辅告诉了望之。御史台劾奏刘公辅泄漏狱情。皇上说:“妖妄之言,为什么要互相传说?”于是,望之被打一百棍,王全被打八十棍,刘公辅被打一百五十棍,并被解除职务。

  不久,运河堵塞了,世宗到郊外看见这情况,问是什么原因。主管的人奏道:“户部不肯统筹规划,年岁久了以致如此。”皇上指责望之说“:有水运不疏通治理,于是用陆运,劳民费力,罪在你们这些人,速去治理!”尚书省上奏说需要用夫役数万人。皇上说:“正在春耕,不能劳民。把在宫籍监户的以及选择东宫、诸王的随从充当劳役,如果人力不足就叫五百里以内的军人补充上。”

  《太宗实录》编写成书,皇上赐给监修国史纥石烈良弼一条金带、二十端彩绸,赐给同修国史的张景仁、刘仲渊、曹望之的都是银币,但数目有差别。望之感叹给他的赏赐薄,对旁人说:“栽花接木的加爵命,勤恳劳作的不迁官。”张景仁迁升翰林学士,望之又说:“只给他人便宜占,独独不给我啊!”世宗听说这话,把望之从宫中派出任德州防御使,对他说“:你为人虽然能干然而心不忠实。朕前往安州春水,人家说你没有事奉君主的义气。朕命令臣下,朕有过失就应当劝谏争议。你表面上服从,退下去就诽谤非议,这是不忠不孝啊。你从五品迁升到四品,《太宗皇帝实录》编成,优厚地赐予你银币,你不考虑尽心竭力,只贪图官赏。今天调你出京到外地任职,应该洗心涤脑。不然,则身家性命也难保了。”望之到了德州,有良好的政绩,百姓为他建立了生祠。于是,皇上诏令他改任同知西京留守事。曹望之上书论可斟酌的事势所宜:

  “其一,论山东、河北猛安谋克与百姓杂居在一起,百姓多数失业。陈、蔡、汝、颍四州之间地广人稀,应该让百姓迁去居住以充实那里,免除数年的赋税来安顿他们。百姓中逃亡的以及逃避服军役的,落实是哪些人,让他们回归原籍。有的编入临近县户口作为客户,或者留用作为佃户的,也要注册他们的姓名。州县和猛安参与干涉的人不能互相勾结成党,不久军民和谐,盗贼失去了踪迹。

  “其二,论荐举人才的规定有文无实。宰相选拔提升的是他们熟识的人,不会涉及他所不熟识的人。内、外官员所推举的也不任用,或者指斥他们是朋党,于是不敢再举荐。应该命令宰执每年举荐三品官员二人,御史大夫以下内外官任期届满时举荐二人,自御史大夫以下官员按品位减少举荐人数以区分等次。任期届满不举荐的遇转官机会勒令不予迁升,三品官员削职后任俸只发三个月。那些举贤的官员予以改授官职,吏部按类别定品第,定为第三品以上官职。三品官员空缺则从相当于第四品官员中选拔补授,四品、五品以下按这个标准依次补缺。其中待遇而不入选的,宰相按他的才能功绩据实汇报。举荐妥当与否按律条判罪。廉洁耿直的士人老在令幕内而没有举荐人的、通过七次考核没有贪赃枉法罪的,准许他们见官反复考核并陈叙己见。吏部每季画出外路任职官员姓名图,上报朝廷,一路为一幅图,在贪污受贿者的名下大书其罪行,让大家知道从而畏惧、谨慎。在朝外任职的五品以上官员改职授官,要让代替他的人详细了解他任职时的功与过。年纪在六十岁以上的官员,任期届满改职调动,有司要考察他的视力、听力、精力,老而有病承受不了哪怕是百分之一的公务,发给他百分之五十的俸禄解除职务遣送回家。

  “其三,论守卫边境的将帅以及沿边境州县的官吏盘剥军民从中渔利,擅自施行苦力徭役,应该每年派遣监察御史巡边视察这些地方。边疆有民事诉讼案件,招讨司不得差遣无功名的人去讯问断案,应该从省部有出身女真、契丹族的人以及县令丞簿中挑选廉洁能干的人,按照当地风俗,大致制定科律,务必要简易一些。判决征用羊、马入官注册数目,假如边境遇到饥荒年岁,就把这些羊、马拿出来赈济分给灾民。招讨和都监视察边情,应该限令边疆各部落赠送骆驼、马匹。招讨司中女真人家有的采野菜充饥,然而军队中旧籍马匹死亡,女真全村人分摊集资补买马匹,往往卖妻和子、卖耕牛来筹钱。臣恐怕数年之后边防陷入困境,临时赈济,那样费财十倍也补不上了。早些为边防事安排,那么,财力花费节省并且边防备用充实。官方供给的军用箭矢用完了,就从市场买来补充军用的,却都腐朽粗钝不能用,可以每年由统供给箭矢一分,来补充军用的不足。边民缺吃的供给米,押运者往往因边地遥远不愿负重,就近将粮食贱价出售入仓了事,押运者可以按人口支钱,公私两便。陕西正副官员,应该像猛安谋克那样用一名当地人,军队将来也应该使用适量当地人,长久地留任。增设弓箭田,免这部分田地的徭役。举荐提拔是廉洁的官吏,考察推举总督府以下官员。农忙空隙时间训练检阅队伍,以期严整武装防御。如果这样做,那么太平时期就有了经营谋略的制度了。

  “又论六盐场用人,应该让户部集体讨论推举。

  “论水道运粮,先计算河岸距离粮仓有多远,通州粮仓能容纳多少,京师每年运粮费多少。现在临近河的州县年税有的六、七万石,普通百姓交纳集资的费用,富贵人家却收取转运的利钱,应该计算实际拥有资金的数量来收取赋税。

  “论民间私人积攒的钱币苦于损坏,应当拿官府库中钱币与他们兑换,官钱五百换私钱一千,限期在一个月内兑换,过期不兑按销钱法治罪。

  “论州府的力役钱物,户部颁发有印章的空白登记簿,让州府一一登记清楚,以备审阅,有畏惧回避不登记的依法治罪。

  “论工部营造工程调动民工,妨碍百姓安居乐业。诸路征取粮食的军队要精减人数,练习武艺,限期三年完成,拿利息调动民工。”

  曹望之写的奏折,多数被采纳。望之在北部边疆以本官的身份行使六部职责,皇帝召见拜他为户部尚书,皇上当面指出望之的错误说:“你以前是侍郎,因为不忠的过错补了外职。你很能学习钱币、粮食的事,所以委任你尚书这一重要职务,你应该痛改前非,在这个职位上立新功啊!”

  当时,户部尚书高德基因高估俸粟触犯法律而被斥责降职,世宗念望之节约出纳或者是惩罚德基,已经出来了,又派人传话给望之说“:不要按照高德基的标准降下俸粟的值,要在平估罢了。”十五年(1165),皇帝新宫落成,世宗驾临新宫,命令望之说:“新宫中所需要的东西,不要从民间索取。”有一对良民夫妇被作为人质抵押在东京留守完颜彀英家中,期满了却不遣送他们回家,尚书省派员下东京审查处理这件事。曹望之说彀英是留守,与他同级的官员将一定是在询问时偏袒他,不肯穷追到底,应当将彀英调到别的州去。

  望之长期以来学习有关事务,有善于治理钱、谷的名声,性格刚愎自用,很是沾沾自喜自我表露,希图执政。而刑部尚书梁肃自从出使详细访问宋国归来,世宗曾经想让他执政,然而长时间没有启用他,因为梁肃也很炫耀企图上进。世宗对左丞相纥石烈良弼说:“曹望之、梁肃急于被别人了解自己的长处,急躁地想进取。”于是下令梁肃出任济南府尹。过了几年,才召见梁肃拜参知政事。而曹望之终老在户部尚书任上,享年五十六岁。世宗惋惜他没等到任用,赐予钱三千贯,命令官员前往祭奠,赐给办丧事用的白银五百两,彩绸二十端、绢二百匹,让他的儿子曹渊作为奉御,曹泽为笔砚承奉。

  在此之后,尚辇局举荐出身人年六十多名可以临事,世宗说:“难道为了此辈而爱惜官位吗?但是此辈专门用盗取的官钱来谋生计,不能任用他们!”于是想更改监临格式,向户部尚书刘玮问这件事。刘玮恐怕监官诽谤自己,不肯据实相告。世宗因此思念曹望之,感叹地说“:刘玮不如望之敢说敢做啊!”

  望之起初不肯学习,及到富贵,稍微知道读书,于是刻苦自学成功,留下诗集三十卷。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