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白话《旧唐书 >李绛传

《白话《旧唐书》·李绛传

白话《旧唐书 后晋 著

李绛字深之,赵郡赞皇人。曾祖李贞简。祖父李刚,官至县令。父李元善,任襄州录事参军。李绛应举进士,登博学宏辞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任满,补渭南县尉。贞元末,拜监察御史。元和二年(807),以本官充任翰林学士。不久,改授尚书主客员外郎。一年后,调任司勋员外郎。五年(810),升本司郎中、知制诰。均未离朝任职,勤勉不息以匡救劝谏为己任。

  宪宗即位时,叛臣李钅奇聚兵于浙右。李钅奇被诛后,朝廷将发车运取其被没收的家财,李绛上言道:“李钅奇凶顽狡诈背叛朝廷,僭越放纵勒索百姓,剥夺六州之人,积成一道之苦。圣恩本因其叛乱而进讨,使一方得以安宁复苏。现在辇运钱帛,传闻四海,就不是什么遏制叛乱、安抚困穷了。伏望圣慈,将没收之钱帛一并赐予本道,顶替贫苦民户今年租税,则万姓欢呼、四海歌咏啊。”宪宗嘉许他。

  此时中官吐突承璀得恩宠。自藩王府擢升神策护军中尉,即于安国佛寺建立《圣政碑》,大兴歌功颂德之事,并请翰林撰写碑文。李绛上言道:

  “陛下推行新政,铲除旧法之弊,四海引颈,日日翘望德音。今忽立《圣政碑》,是示意天下人不能安心。《易》称:品行高尚之人与天地合德,与日月齐明。受命理政,当励精图治,岂能以一篇文字终止圣上之恩德,以一方碑表替代君王之谋略?若可叙述,则需恰当,如果损害陛下盛德,还谈得上弘扬济世之大道吗?故自尧、舜、禹、汤、文、武,并无建碑之事。到了秦始皇这个荒暴放纵之君,施行混乱酷虐之政,然后有芝罘、峄山之碑,颂扬诛伐之功,记载巡幸之迹,恰好足为百王所笑、万代所讥,至今被称为失道亡国之君,岂可仿效此人?陛下承继高祖、太宗之事业,开拓贞观、开元之政局,思治而忘食,从谏如顺流,本可与尧、舜、禹、汤、文、武并驾齐驱,又怎能追效秦皇暴虐无道之事而自损圣政?前些时,阎巨源奏请立纪圣功碑,陛下详察此事,概不允许。今忽令立此碑,与先前之举措截然相违。再说此碑既在安国寺,不得不叙述记载游观崇饰之事,述游观不合立碑旨意,叙崇饰又非关治政常则,原本不是圣哲君王所应做的。此碑,伏乞圣恩特别下令罢止。”

  宪宗认为所言极是,立碑之事便作罢。

  后来李绛因在浴堂北廊奏对,极力抨击中官放纵恣肆、方镇奉迎进献之事,宪宗恼怒,厉声说道:“卿所论奏,何以太过分?”李绛上前辩说不已,道:“臣所谏论,于臣无利,是国家之利。陛下不嫌臣愚,使臣处于腹心之地,岂可见事有亏圣德,有损清世,却顾惜自身而不出一言,仰视屋梁暗地叹息,这样便是为臣辜负陛下呀。若臣不避祸患,竭诚奏论,旁忤宠臣,上犯圣旨,因此获罪,那就是陛下辜负臣了。再说臣与中官素不相识,又无仇怨,只因他们作威作福太甚,上损盛朝,所以臣不敢不论奏。假若臣缄默不语,并非社稷之福呀。”宪宗见他十分诚挚,缓和了脸色抚慰他道:“卿对朕竭尽臣节,人所难言之事,卿尽皆言说,使朕能听到平素听不到的话,真正是忠诚守节之臣哪。他日为众官之长,亦须如此。”李绛拜恩而退。皇上立即宣旨宰臣,令与李绛调职。于是授以中书舍人,充任翰林学士如前。次日,面赐紫服金鱼袋,皇上亲自为李绛择一良笏赐给他。

  前后朝臣裴武、柳公绰、白居易等,往往被奸人排斥陷害,朝廷特意加以贬黜。李绛每每以秘密奏疏为之辩诉,皆获宽赦。及至镇州节度使王士真死,朝廷将发兵扫除余党,李绛竭力陈说认为不可。李绛既然尽心辅佐,皇上每有询问,他多能抓住事情的关键。元和六年(811),仍因谏奏中官之故,罢免翰林学士,代理户部侍郎,判本司事。曾因事应对,宪宗道:“户部每年有进献,到了你便没了,是何原故?”李绛说:“将户部钱献入内库,这是用钱财来结私恩。”皇上听罢肃然起敬,越发赞许他的鲠直。吐突承璀最受恩宠,这年,准备起用李绛为宰相。前一日,令吐突承璀出任淮南监军。次日,降下制书,授李绛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列相位的李吉甫乖巧谄媚,善逢迎皇上之意,而李绛鲠直,对皇上多所规谏,因此同李吉甫不和。当时舆论认为李吉甫同吐突承璀相勾结,所以李绛特别厌恶他。李绛性情刚直,每与李吉甫争论,人们多以李绛为是。宪宗明察李绛忠正守节,故李绛论奏,多所允从。

  皇上曾对李绛说:“卜筮之事,研习者极少能精通,有时应验,有时不中。近来风气,更加崇尚,是何原故?”李绛答道:“臣闻古代圣王畏惧天命,理事不敢专断,因此国家有大事难以决断者,先同卿士庶人商议,其次依靠卜筮判断,两者一致便施行。陋俗虚浮,侥幸求福。正直之行为无人赞同,邪恶之计谋畅通无阻,人们迟疑昏惑,以为小小伎俩便能决事。而愚夫愚妇借口选吉日敬鬼神,一味贪利欲行欺诈,参杂市井见闻,用以预测眼下之事,自诩神异。近来,风气近于巫术,这确是陋俗。圣旨所及,实能辨清邪恶之源。但其理既存勿加议论,弊陋习俗自会消除。”

  一日在延英殿,皇上道:“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大治,天宝始乱。事出一朝,治乱相反,何故?”李绛应答道:

  “臣闻治生于思危之心,乱生于恣肆之志。玄宗自天后朝出居藩王府第,曾居官守职,在朝外接触当世贤才,了解人事之艰难。即位之初,任用姚崇、宋王景,二人皆忠诚鲠直绝异人才,行事均怀报主之心。明皇登位之初,亦能励精图治听纳忠言,故当时名贤在位,左右前后之臣,皆崇尚忠恳正直。因此君臣融洽,内外安宁。开元二十年以后,李林甫、杨国忠相继执政,专门引荐巧言谗佞之人,让他们各居要职,一味献媚上司,不听纳正直之言。他们的贪欲日趋炽烈,国库的财用便日益减少,奸臣说用钱是为兴利,武夫说用钱是为开边。天下骚动,奸盗乘隙,以至于两都沦陷,四海沸腾,圣驾出行,险于蒙难。皆因小人诱导,纵情享乐横生骄矜所造成。至今两河屯兵,西疆削尽,农户凋敝,府藏空虚,皆因天宝丧乱,以至于此。国家安危治乱,确实系于当世君主奉行的大政方针。陛下欲广开视听,亲览国史,思虑精深,能探寻安危治乱变化之本源,实为天下之大幸。”

  皇上又说:“人们行事,常担忧不通事理,已然失误,追悔莫及。古人遇到这种情况,还有什么办法吗?”李绛答道:“行事出现差错,圣哲在所难免,故天子诏纳诤臣以匡救己之失误。因此圣心决策于内,臣论扶正于外,创建治世于未乱之际,消除祸患于未萌之时。圣主偶有失误,则劝谏以扶正,故君臣上下协同,犹如手足之于心膂,交互作用,而导致康宁。这也是常理,并非难为之事。但夸耀功劳遮掩过失,则与常情不相容。古人推崇努力改过、从善如流,确实为此呀。臣等处于重任,未能开启圣主耳目之明,但陛下不废弃刍言野说,则端直之士贤良之臣,必当主动报效。”皇上说:“朕任用卿等,正希望卿等直言。当各自尽心竭力无所保留,以弥补朝政之不足。切勿担心朕庇护过失!”

  那年秋天,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其子田怀谏年幼力弱,军中立其大将田兴,让他主持军事,田兴最终以六州之地归顺朝廷。此事经营策划,皆出于李绛之计谋。

  当时教坊忽然宣称朝廷有密旨,征选良家子女及贵族官吏家中的艺妓充当乐妓,京师舆论哗然。李绛对同僚说:“此事大损圣德,必须上奏谏阻。”同僚中有人说:“这是嗜欲之类闲事,自有谏官论说。”李绛道:“相公平日厌恶谏官论事,这件棘手的事便推诿给谏官,妥当吗?”于是竭力论奏。次日在延英殿,宪宗举手对李绛说:“昨日见卿奏状所论征选乐妓一事,若非卿尽忠于朕,何以有此举动?朕全然不知外间事,这是教坊罪过,不明朕之意图,以致做出这等事。朕本因丹王以下四人,院中均无侍奉者。朕令于乐工之中及民间有情愿者,付给丰厚钱帛,只征选四人,四位侯王各予一人。他们不领会朕意,便如此生事。朕已下令处罚,所征选的那些人,都已放遣归家。若非卿言,朕怎知有此失误?”

  元和八年(813),封高邑县男。李绛因足疾上章请求免职。九年(814),免除知政事,授礼部尚书。十年(815),检校户部尚书,出任华州刺史,不久,入朝为兵部尚书。逢母丧。元和十四年(819),检校吏部尚书,出任河中观察使。旧制,河中设节度使,皇甫钅甫寸厌恶李绛,只任命他为观察使。十五年(820),皇甫钅甫寸获罪,李绛重任兵部尚书。

  穆宗即位,李绛改任御史大夫。穆宗沉湎于游猎巡幸,李绛在延英殿极力劝谏,皇上不能听纳。李绛借病辞职,重任兵部尚书。长庆元年(821),转任吏部尚书。当年,加授检校尚书右仆射,判东都尚书省事,充任东都留守。二年(822)正月,检校本官、兖州刺史、兖海节度观察等使。三年(823),重任东都留守。四年(824),加授检校司空。

  宝历初,入朝任尚书右仆射。二年(826)九月,昭义节度使刘悟去世,临终留表请求让其子刘从谏承袭官职,将吏们抵宫门奏请。李绛秘密奏请立即任命靠近泽潞四方的将帅一人,充任节度使,令其兼程赴镇,使刘从谏来不及抵拒诏命,新使已到,所谓“迅雷不及掩耳”。这样潞州军心,自有所归。刘从谏无职任,凭什么主宰军队。但此时宰相李逢吉、王守澄已受刘从谏贿赂,皆奏请让刘从谏为节度使留后,故皇上不能采纳李绛之主张。

  李绛进退仕途均奉行正道,一时名望颇大。然而心肠刚直嫉恶如仇,对待贤者与不肖之人态度判然有别,因此被邪恶之辈所忌恨。有次曾与御史中丞王播相遇道中,王播未避让他。李绛上奏论说事理,诏命门下中书两省详议,均认为李绛论奏正确。李逢吉庇护王播而厌恶李绛,便罢免李绛仆射之职,改授太子少师,分司东都。

  文宗即位,诏李绛为太常卿。大和二年(828),检校司空,出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三年(829)冬,南蛮进犯西蜀,李绛奉诏赴西蜀救援。李绛在本道招募兵卒千人赴蜀,行至中途,蛮军已退,所募兵卒皆返回。兴元兵额素来有规定,招募之兵卒得全部退伍回家。那是大和四年(830)二月十日,李绛晨起理事,召集募卒,说根据诏令遣返他们,依例发给粮饷,募卒一个个怏怏而退。监军使杨叔元贪财恃宠,怨恨李绛不奉敬自己,于是趁募卒嫌赏赐微薄,众口喧嚷之际,用言辞刺激他们,企图挑动他们作乱,以泄私愤。募卒被监军的话煽动,怒火更盛,便喧噪聚集涌向府署,劫夺库中兵器冲入使衙。李绛正与幕僚会宴,来不及防备。听说叛乱立即朝北奔逃登上女墙,衙将王景延力战以抵御乱兵。兵刃折断箭支用尽,王景延战死,李绛亦遭乱兵杀害,时年六十七。李绛刚登上女墙时,左右将校请他缒城出走,可以避免凶祸,李绛不从,终于同从事赵存约、薛齐一起殉职。

  文宗闻奏震惊悲痛,降下制书道:“朝中有此正人,人们赞其美德,入能制定谋略,出则统领将士。正当重任之臣,横遭不测之祸。以身殉职令人叹惋,朝廷上下此心皆同。故山南西道节度使、管内观察使处置等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兼兴元尹、御史大夫、上柱国、赵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李绛,神赋聪慧明智,天授清正刚直,胸怀仁义追随前代圣哲,身立标准以为后人楷模。抑浊扬清顺应世情,因此官至台辅。佐我功业卓著之先祖,忠诚感通皇天。仗斧钺布风纪,庇护百姓安居乐土。乘轩轾鸣玉..,曾位至清贵官班之极。先声夺人舆论齐赞,不约而同群情共许。本为汉中名臣,善于治政安邦。而未料及变乱突起,无先兆灾祸横生。忠良罹难人皆悲痛,闻听讣告倍增哀伤。当隆重追悼,用上等礼仪。三公正秩,品位甚高,特示殊恩,以抒沉痛。可赠司徒。即令主管署衙,择日备礼册命。”赐其家属布帛三千段,米粟二百石。李绛子名璋、顼。

  李璋,登进士第。卢钧镇守太原,召他为从事。大中末,入朝为监察,转侍御史。出任两郡刺史,最终任宣歙观察使。其子名德林。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