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
当前位置:汉程网 >国学 >續通典 >欽定續通典卷二十七 職官五

《續通典》·欽定續通典卷二十七 職官五

清朝 續通典 高宗 敕 著

尚書下

  ○尚書下

  吏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 司封郎中 員外郎 司勳郎中 員外郎 考功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戶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 度支郎中 員外郎 金部郎中 員外郎 倉部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禮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 祠部郎中 員外郎 膳部郎中 員外郎 主客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兵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 職方郎中 員外郎 駕部郎中 員外郎 庫部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刑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 都官郎中 員外郎 比部郎中 員外郎 司門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工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 屯田郎中 員外郎 虞部郎中 員外郎 水部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吏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 司封郎中 員外郎 司勳郎中 員外郎 考功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唐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唐肅宗至德二載仍改文部曰吏部尚書一人 侍郎二人為尚書之貳掌文選勳封考課之政以三銓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書判德行才用勞效較其優劣而定其留放為之注擬其屬有四曰吏部曰司封曰司勳曰考功各有郎中員外郎掌其事 【 自肅代兵興官員冗濫銓法日淆德宗建中時太常寺協律郎沈既濟建言近世爵祿失之者久請五品以上及群司長官宰臣進敘吏部得參議焉六品以下或僚佐之屬聽州府辟用則銓擇之法委於四方結奏之成歸於吏部使接名偽命之徒菲才薄行之人下詔之曰隨聲而廢通大數十去八九矣帝善其言而不能用是時吏部數歲一集選人文簿紛雜吏得因緣為姦士至蹉跌或十年不得官而闕員亦累歲不補陸贄為相乃懲其弊命吏部內外員三分之計闕集人歲以為常】  郎中二人掌文官階品朝給祿賜給告身假使一人掌選補流外官 員外郎二人一人判南曹皆為尚書侍郎之貳 司封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封命朝會賜予之級 司勳郎中一人 員外郎二人掌官吏勳級 考功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文武百官功過善惡之考法及其形狀若死而傳於史官諡於太常則以其行狀質其當否其欲銘於碑者則會百官議其宜述者以聞報其家

  ·宋

  宋制吏部尚書一人掌文武官吏選試擬注資任遷敘蔭補考課之政封爵策勳賞罰殿最之法 【 尚書共掌二選曰尚書左選曰尚書右選文臣京朝官以上及職任非中書省除授者左選掌之武臣升朝官以上及職任非樞密院除授者右選掌之太宗至道二年置判部事二人以帶職或無職京朝官充哲宗元祐初置權尚書序在試尚書之下時吏部資望重於他部說在歷代尚書篇孝宗乾道九年葉顒權吏部尚書召對便殿賜坐賜茶帝因言吏部條例朕置一通在禁中卿當以何者為先對曰以公忠為先又蘇頌前後掌天官四選每選人改官關陞磨勘吏故為稽滯頌敕吏云某官緣官事當會某處合用某例時稱其明允】  侍郎一人為尚書之貳 【 侍郎共掌二選曰侍郎左選曰侍郎右選自初任至幕職州縣官左選掌之自副制以上至從義郎右選掌之元祐初置權侍郎如未歷給事中中書舍人及待制以上者帶權字祿賜比諫議大夫】  郎中四人 員外郎四人分尚左尚右侍左侍右參掌選事而公治之舊主判二人以朝官充元豐官制行置郎中員外郎凡郎官並用知府資序以上人充未及郎中員外郎 【 高宗建炎四年詔權攝添差郎官吏部郎官掌選事其職不輕授初神宗熙寧中劉述為待御史十一年不奏課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胡銓亦以奏對稱旨遷尚書左郎】  司封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官封敘贈承襲之事凡三師三公以下至升朝官褒贈祖考母妻親王郡王內外命婦以下保任宗屬封爵諸親皆因其位敘而為之等凡宗室當賜名訓具鈔擬官凡庶姓孔氏柴氏折氏後應承襲者辨其嫡庶舊制司封判事一人初以無職事朝官充凡封爵之制一出於中書本司但掌定諡先期戒本部赴集而已元豐官制行始置郎中員外郎實行本司事 司勳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勳賞之事孝宗隆興元年省併以司封郎中兼領淳熙元年復以司農寺丞范仲苞兼司勳未幾改除復省 考功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掌文武官選敘磨勘資任考課之政令凡命官隨所隸遷以其職事具法於歷給之於其屬州若司歲書其功過應陞遷授者驗歷按法而敘進之有負殿則正其罪罰以七事考監司以四善三最考守令凡應諡者覆大常所定行狀報尚書省集議以聞 【 哲宗紹聖四年河東提刑司徐君平奏乞凡將集議前三日持考功狀遍示當議之官使先紬繹而後集於都堂以詢之庶幾有所見者得以自申以稱朝廷博謀盡下之意詔從之】 舊制判司事一人以帶職朝官或無職事朝官充元豐官制行置郎中員外郎實行本司事

  ·遼

  遼北面官有南樞密院掌文銓視吏部而部族丁賦之政亦與焉南面官吏部有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

  ·金

  金吏部尚書一人掌文武選授勳封考課出給制誥之政以才行勞效比仕者之能否以行止文冊貼黃簿制各闕之機要正七品以上以名上省聽制授從七品以下每至季月則循資格而擬注自八品以下則奏以下則否 侍郎一人為尚書之貳 郎中二人一人掌文武選流外遷用官吏差使行止名簿封爵制誥一人掌勳級酬賞承襲用蔭循遷致仕考課議諡之事 員外郎分判曹務及參議事所掌與郎中同 【 凡內外官之政績所歷之資考更代之期去就之故秩滿皆備陳於解由據以定能否又撮解由之要於銓擬時讀之謂之銓頭又會歷任銓頭而書於行止簿以資考功過章宗泰和四年定考課法準唐令作四善十七最之制而遷敘之】

  ·元

  元吏部尚書三人掌天下官吏選授之政令凡職官銓綜之典吏員調補之格勳寺爵邑之制考課殿最之法悉以任之世祖中統元年以吏戶禮為左三部尚書二人至元元年以吏禮自為一部尚書三人三年復為左三部五年又合為吏禮部尚書仍二人七年始專立吏部尚書一人八年仍為吏禮部尚書一人十三年又專立吏部尚書增至七人十九年減為二人二十八年增尚書為三人遂為定制 【 皇慶延祐中由進士入官者僅百之一由吏致位顯要者常十之九泰定帝欲以中書參議傅巖起為吏部尚書御史韓鏞上言吏部掌天下銓衡巖起於法不可用詔從之】  侍郎二人為尚書之貳中統元年設左三部侍郎二人至元元年以吏禮自為一部侍郎仍二人五年又合為吏禮部侍郎一人七年專立吏部侍郎一人八年仍合為吏禮部侍郎一人十三年專立吏部侍郎三人十九年定侍郎為一人遂為永制 郎中二人 員外郎二人中統元年設左三部郎中四人員外郎六人五年合為吏禮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七年專置吏部郎中二人員外郎二人十三年員外郎置四人十九年裁置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二十三年定郎中員外郎各二人遂為永制 考功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元初無是職順帝至正元年巴延等奏請置吏部考功郎官詔從之

  ·明

  明吏部尚書一人掌天下官吏選授勳封考課之政令以甄別人才贊天子治蓋古冢宰之職洪武元年始設六部部設尚書隸中書省六年部設尚書二人十三年罷中書省倣周官六卿之制陞六部秩各設尚書一人而吏部視五部為特重 【 明制吏部表率百僚進退庶官銓衡重地不輕制授信任特專宣宗宣德中蹇義為吏部尚書有除官不得善地訴其不公者帝皆斥之王翱為吏部尚書嚴考察公銓注抑奔競社請寄一時任使並稱得人上進退大臣時召翱面詢可否憲宗成化中李裕拜冢宰裕感上知遇精白思報每大選先二日於後堂設一木榻上書皇天鑒之與二侍郎傍坐文選司官前立以缺員與選人一一第資格可否注牘至期引奏填牓更無舛錯故庶官皆得其人孝宗弘治中召王恕拜吏部尚書言官謂恕老而賢不當勞以繁劇宜用之內閣備顧問帝曰朕用蹇義王直故事官恕吏部謀議無所不聽從何必內閣恕在吏部訪海內之士隨器薦用馬文升遷冢宰明年當大計帝面論之曰天下覲吏畢集卿其用心採訪以彰黜陟文升頓首曰陛下圖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乃令中貴人掖之下階自是汰不職者二千餘人世宗嘉靖中唐龍為吏部尚書兼論資望殊勞異能疏遠必用中才不得越次以進有所用舍聚同僚共謀眾議合然後署疏以請】  侍郎二人為尚書之貳惠帝建文中改六部尚書為正一品設左右侍中位侍郎上永樂時悉復舊制 【 吏部侍郎為重任嘉靖時侍郎缺出廷臣以應補者上帝不用諭欲得老成持法者以南京兵部侍郎歐陽鐸上乃用之鐸佐吏部不攜家曰吾敢家此官哉】  文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洪武二十九年置文選郎官即前代之吏部郎中也掌官吏班秩遷陞改調之事以贊尚書凡選法有六咸登資簿釐其流品平其銓注而序遷之 主事一人職掌與郎中員外郎同 【 按各部郎官終明之世增省不一茲特載其初設者明制選郎職任最重英宗大順中黃孔昭為都水員外郎郎署無故例不得改調以孔昭賢特奏改文選郎中孔昭持法最慎汲汲以人才為慮凡詢訪有所得必書於冊往往隨地量才各得其用嘉靖中屠楷歷文選郎中凡職官繁簡人才賢不肖咸書之於冊以高下其任先節行後才藝抑奔競獎廉能每注選因才授職權勢請託抗論不從侍郎霍韜見其自任始不能平久而益信且服之及出部遺以所服寓傳衣之意侍郎張邦奇署部事楷久任當遷邦奇奏留之曰四十年來無此文選云】  驗封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驗封即古司封之職掌封爵襲蔭褒贈吏算之事 稽勳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稽勳即古司勳之職掌勳級名籍喪養之事 考功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掌官吏考課之事 南京吏部尚書一人 【 自成祖初建北京分置六部及定都後以南京官屬移之北仁宗洪熙元年復置六部官屬於南京其時或稱行在以別南京或去行在字加南京字以別北京說在尚書省篇】  右侍郎一人侍郎自弘治後始專設右神宗萬歷三年俱革十一年復設熹宗天啟中每部添設侍郎一人莊烈帝又除之 文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驗封郎中一人 稽勳郎中一人 考功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凡南京官六年考察考功掌之不由北吏部

  △戶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 度支郎中 員外郎 金部郎中 員外郎 倉部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唐

  宋

  遼

  金

  明

  ·唐

  唐制戶部尚書一人掌天下土地人民錢穀之政賦貢之差以佐邦治 【 元宗開元以後賦法漸壞代宗廣德中始以畝定稅斂以夏秋德宗建中時楊炎作兩稅法置兩稅司以總之復遣黜陟使按比諸道已改貞觀時租庸調之法矣】  侍郎二人為尚書之貳 郎中二人 員外郎二人掌戶口土田賦役貢獻蠲免優復婚婣繼嗣之事以男女之黃小中丁老為之帳籍以永業口分園宅均其土田以租庸調斂其物以九等定天下之戶以佐尚書侍郎 【 自憲宗元和以後兵興悉厚斂以饋餉令諸道節度觀察調費取於所治州不足則取於所屬州而屬州送使之餘因其上供者皆輸戶部至會昌咸通末而制度日更矣】  度支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天下租賦物產豐約之宜水陸道途之利歲計而支調之以近及遠與中書門下議定乃奏至德時率以諸行郎官分判錢穀會昌二年著令以本行郎官分判錢穀時以財賦之任最重故李紳以中書侍郎同門下平章事判度支鄭肅盧商皆以中書侍郎同門下平章事判度支自此以後判度支悉歸宰臣焉 金部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天下庫藏出納權衡度量之數建中時罷鹽鐵等使天下錢穀皆歸金部中書門下揀兩司郎官準格式調掌 【 元和時復制置鹽鐵諸使】  倉部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掌天下庫儲出納租稅祿糧倉廩之事以木契百合諸司出給之數以義倉常平倉備凶年平穀價

  ·宋

  宋戶部尚書一人掌軍國用度以周知其出入盈虛之數凡州縣廢置戶口登耗則稽其版籍若貢賦征稅斂散移用則會其數而頒其政令焉太祖建隆時以天下財計歸之三司本部無職掌止置判部事一人以兩制以上充元豐官制行始並歸戶部建炎兵興嘗以知樞密院張愨提領措置戶部財用後遷中書侍郎仍兼之五年復以參知政事孟庾提領措置後罷專委戶部孝宗淳熙十年詔左藏南庫撥隸戶部 【 自罷三司後寺監兼理財用元祐元年司馬光奏言戶部尚書宜兼領左右曹而舊散在五曹寺監者宜並歸戶部則利權歸一乃詔尚書省立法李常為戶部尚書作元祐會稽錄三十卷韓忠彥為戶部尚書因會稽錄初成入狹而用廣因言斂財節用遂裁冗費置局於戶部】  侍郎二人為尚書之貳建炎時止除長貳各一員紹興四年詔置戶部侍郎二員通治左右曹自此相承不改 【 侍郎分左右曹右曹侍郎兼水利元祐五年主議者執開河減水之策戶部侍郎蘇轍上疏諫曰臣為右曹戶部休戚計在此河若復緘默誰當言者惟斷在聖心盡罷其議】  郎中二人 員外郎二人分左右曹各治其事建炎三年詔省併郎曹惟戶部以職事繁劇不併仍各置一員紹興中專置提舉帳司總天下帳狀以戶部左曹郎官兼之右曹歲具常平錢物總數每秋季具冊以聞初置三管左右曹總稱戶部郎官紹興七年閻彥昭以太府寺丞兼左曹郎官紹興三十二年徐康正除左曹郎官自是相承不改是年又詔戶部事有可疑難裁決者許長貳與眾郎官聚議文字皆令連書有定議然後付本曹行遣 度支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計度軍國之用量貢賦稅租之入以為出凡軍需邊備會其盈虛而通其有無歲終則會諸路財用出入之數奏於上而以其副申尚書省乾道三年置會稽都籍度支掌之 金部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天下給納泉幣計其歲之所輸歸於受藏之府以待邦國之用 倉部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國之倉庾儲積及其給授之事元祐元年省郎官一員後復置建炎三年罷司農事以所司皆歸倉部

  ·遼

  遼北面官有北南大王二院掌部族軍民之政視戶部南面官有戶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並同吏部

  ·金

  金戶部尚書一人掌土田財賦之事 【 世宗大定以後重理財官是時命伊喇道為戶部尚書帝曰朕初即位卿為戶部員外郎聞孳孳為善進卿郎中果有可稱及貳京尹亦能善治戶部經理國用卿其勉之道頓首謝又馬琪拜戶部尚書帝稱之曰琪不肯欺官亦不肯害民真可用也泰和中高汝礪拜戶部尚書時鈔法不能流轉汝礪隨事上言多所更定帝皆從其議民甚便之】  侍郎二人為尚書之貳章宗泰和七年減一人承安二年復置二人 郎中二人海陵天德二年置五人泰和中省一人又增至四人宣宗貞祐四年增至八人五年減至六人後定為二人一人掌戶籍物力婚婣繼嗣田宅財產鹽鐵酒麴香茶礬錫丹粉坑冶榷場市易等事一人掌度支國用俸祿恩賜錢帛寶貨貢賦租稅府庫倉廩積貯權衡度量法式給授職田拘收官物并照磨計帳等事 員外郎三人佐郎中分掌曹事泰和中置二人後增一人貞祐四年增置八人五年減四人後定為三人元戶部尚書三人掌天下戶口錢糧田土之政令凡田賦出納之經金弊轉通之法府藏委積之實物貨貴賤之直斂財準駁之法悉以任之中統元年以吏戶禮為左三部尚書二人至元元年特置戶部尚書三人三年復為左三部五年復分為戶部尚書一人十三年增置尚書一人二十三年定為二人明年增二人成宗大德五年減一人 侍郎二人為尚書之貳中統元年設左三部侍郎二人至元元年特立戶部侍郎四人七年始立六部員額定侍郎二人 【 至元中楊湜拜戶部侍郎兼交鈔提舉時用壬子舊籍定民賦役之高下湜言貧富不常歲久浸易其可以昔時之籍而定今之賦役哉廷議善之俾第其輕重人以為平】  郎中二人 員外郎三人中統元年設左三部郎中四人員外郎六人至元元年特立戶部郎中四人員外郎三人十九年郎中員外郎俱增至四員大德五年定郎中二人員外郎三人 【 時戶部條例繁劇桂山為戶部郎中老成練達剛介不阿部務繁劇剖決不遺】

  ·明

  明戶部尚書一人掌天下戶口田賦之政令稽版籍歲會賦役實徵之數以下所司天子耕耤則尚書進耒耜統屬十三司凡所司各掌其分省之事兼領所分兩京直隸貢賦及諸衛所祿俸邊鎮糧餉并倉場鹽課鈔關之事 【 時財計皆歸戶部別無司監分領嘉靖時尚書缺出廷臣上議言司徒乃國計大臣總領財賦得人實難惟梁材操心廉直終始不渝且綜理既閑出納有執實人才之望帝乃用之】  侍郎二人為尚書之貳 【 洪武時郁新為戶部侍郎每奏事廷中帝問以天下地理陰陽戶口漕運之數民間利害無鉅細皆響應無所遺謬謝璉陞戶部侍郎會尚書楊公致政璉獨主部事夙夜勤勞釐姦別蠹創便宜六事為經久可繼之規端正嚴直最有大臣風度】  總督倉場尚書一人掌督在京及通州等處倉場糧儲洪武時置軍儲倉二十所各設官司其事永樂中遷都北京置京倉及通州諸倉以戶部司員經理之宣德五年始命李昶為戶部尚書專督其事後或不置尚書專置侍郎一人理之嘉靖十五年又命兼督西苑農事 督餉侍郎一人始於萬歷四十七年至崇禎間有督遼餉寇餉宣大餉增設至三四人 督理錢法侍郎一人天啟五年增置 浙江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財賦之事 【 帶管在京羽林右留守左龍虎應天龍驤義勇右康陵七衛及神機營】  江西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財賦之事 【 帶管在京旗手金吾前金吾後金吾左濟陽五衛】  湖廣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財賦之事 【 帶管國子監教坊司在京羽林前通州和陽豹韜永陵昭陵六衛及興都留守同】  福建司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掌理一省財賦之事 【 帶管順天府在京燕山左武驤右武驤右驍騎左虎賁右留守後武城中茂林八衛五軍巡捕勇士四衛各營及北直隸永平保定河間真定順德廣平大名七府延慶保安二州大寧都司萬全都司并北直所轄各衛所山口永盈通濟各倉】  山東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財賦之事 【 帶管在京錦衣大寧中大寧前三衛及遼東都司兩浙兩淮長蘆河東山東福建各鹽運司四川廣東海北雲南黑鹽井白鹽井安寧五井各鹽課提舉司陝西靈州鹽課司江西南贛鹽稅】  山西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財賦之事 【 帶管在京燕山前鎮南興武永清左永清右五衛及宣府大同山西各鎮】  河南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財賦之事 【 帶管在京府軍前燕山右大興左裕陵四衛牧馬千戶所及北直隸潼關衛蒲州千戶所】  陝西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財賦之事 【 帶管宗人府五軍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翰林院太僕寺鴻臚寺尚寶司六科中書舍人行人司欽天監太醫院五城兵馬司京衛武學文思院皮作局在京留守右長陵獻陵景陵四衛神樞隨侍二營及延綏寧夏甘肅固原各鎮】  四川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財賦之事 【 帶管在京府軍後金吾右騰驤左騰驤右武德神策忠義後武功中武功左武功右彭城十一衛及應天府南京四十九衛南直隸安慶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淮安揚州十三府徐滁和廣德四州中都留守司并南京直隸所轄各衛所】  廣東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財賦之事 【 帶管在京羽林左留守中鷹揚神武左義勇前義勇後六衛蕃牧奠靖二千戶所】  廣西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財賦之事 【 帶管太常寺光祿寺神樂觀犧牲所司牲司太倉銀庫內府十庫在京瀋陽左瀋陽右留守前寬河蔚州左五衛及二十三馬房倉各象房牛房倉京府各草場】  雲南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財賦之事 【 帶管在京府軍府軍左府軍右虎賁左忠義右忠義前泰陵七衛及大軍倉皇城四門倉并在外臨清德州徐州淮安天津各倉】  貴州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理一省財賦之事 【 帶管上林苑監寶倉提舉司都稅司正陽門張家灣各宣課司德勝門安定門各稅課司崇文門分司在京濟州會州富峪三衛及薊州永平密雲昌平易州各鎮臨清滸墅九江淮安北新揚州河西務各鈔關】  南京戶部尚書一人 右侍郎一人 總督糧儲侍郎一人加都御史銜 浙江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 江西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 湖廣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 廣東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穆宗隆慶三年裁革一人 廣西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隆慶中裁革 主事二人 福建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 山西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嘉靖三十七年裁革 主事二人 陝西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嘉靖三十七年裁革 主事一人 雲南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隆慶中裁革 主事二人 山東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河南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四川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貴州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禮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 祠部郎中 員外郎 膳部郎中 員外郎 主客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唐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唐禮部尚書一人掌禮儀祭享貢舉之政 【 穆宗長慶以後率以宰臣兼之如杜元穎牛僧孺李宗閔崔鉉皆以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禮部尚書王鐸令狐絢裴澈皆以禮部尚書兼中書門下平章事】  侍郎一人為尚書之貳 【 時制以侍郎掌知貢舉職任綦重崔郾為侍郎凡兩試貢士平心閱試所擢者無非名士為公輔名卿者十人韋純為禮部侍郎取士抑浮華先行實嘗從容奏曰禮部侍郎重於宰相帝曰侍郎是宰相除安得為重因對曰為陛下揀宰相者得無重乎帝善其言】  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禮樂學校衣冠符印表疏圖書冊命祥瑞鋪設及百官宮人喪葬贈賻之數 【 至德以後員外郎已久不知貢舉宣宗太中時許孟容為員外郎有公主之子請補宏文館諸生孟容舉令式不許公主訴於上遣中使問狀孟容執奏遂得遷郎中】  祠部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國忌廟諱卜筮醫藥僧尼之事 膳部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陵廟之牲豆酒膳諸司供奉之事 主客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二王後諸番朝見之事

  ·宋

  宋禮部尚書一人掌禮樂祭祀朝會宴享學校貢舉之政令舊制禮儀院掌其事以樞密使參知政事等官充禮部止設判部一人官制行始設尚書建炎三年詔鴻臚光祿寺悉併歸禮部太常國子監亦隸焉 侍郎一人為尚書之貳奏中嚴外辦同省牲及視饌腥熟之節祭天地則與尚書迭為亞獻祀神則與尚書迭為初獻建炎中禮部不備官長貳互置紹興七年置侍郎二人隆興元年詔除尚書不常置外侍郎常署二人 【 時呂廣問為禮部侍郎老成持重帝嘗對廷臣面獎之】  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參預禮樂祭祀朝會宴享學校貢舉之事有所損益則審訂以次諮決凡慶會若謝掌撰文表與祠部主客膳部並列為四建炎三年併省部曹禮部領主客祠部領膳部隆興元年復詔禮部祠部一員兼領自是併行四司之事矣 【 時李燾除禮部員外郎中興祭典未備燾上言嶽鎮海濤先農先蠶風雨雷師九祀乃以酒脯代牲牢雨暘失節郡國水災未必不由於此詔許復舊】  膳部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牲牢酒醴膳羞之事 主客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以賓禮待四夷之朝貢凡郊勞授館宴享賜予辨其等而以式頒之元祐六年兵部奏言番夷授官向例由主客郎官令番國進奉人陳乞下主客郎曹看詳請今後令主客關報兵部詔從之 祠部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天下祀典道釋祠廟醫藥之政

  ·遼

  遼北面官以多囉倫穆騰司掌禮儀視禮部南面官有禮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

  ·金

  金禮部尚書一人掌凡禮樂祭祀燕享學校貢舉儀式制度符印表疏圖書冊命祥瑞天文漏刻國忌廟諱醫卜釋道四方使客諸國進貢犒勞張設之事 【 熙宗天眷中以張浩為禮部尚書田穀事起臺省一空浩行六部事簿書叢委決遺無留人服其才】  侍郎一人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元

  元禮部尚書一人掌天下禮樂祭祀朝會燕享貢舉之政令凡儀制損益之文符印簡冊之信神人封諡之法忠孝貞義之褒送迎聘好之節文學僧道之事婚婣繼續之辨音藝膳供之物悉以任之中統元年設左三部置尚書二人至元七年分立禮部尚書三人二十三年定為二人成宗元貞元年復增一人領會同館事 【 時制大樂諸坊悉隸禮部庫庫拜禮部尚書監群玉內司正色率下每遇公讌眾伎畢陳庫庫視之泊如僚佐以下皆肅然許扆除禮部尚書提點太醫院事每外國使至必命與之語詞理明辨莫不傾服賜日月龍鳳文綺衣三襲】  侍郎二人為尚書之貳中統元年設左三部侍郎二人至元七年別立禮部侍郎一人二十三年定員額為二人 郎中二人 員外郎二人中統元年設左三部郎中四人員外郎六人至元七年別立禮部郎中二人員外郎四人二十三年定員額郎中仍二人員外郎二人

  ·明

  明禮部尚書一人掌天下禮儀祭祀宴饗貢舉之政令凡典樂典教內而宗藩外而諸藩上自天官下逮醫師膳夫伶人之屬靡不兼綜職任綦重成化以後率以翰林諸臣為之其由此登公孤任輔導者最多蓋冠於諸部焉 【 弘治以後費宏靳貴蔣見毛紀袁宗皋賈詠張璁李時顧鼎臣張璧徐階李春芳高拱陳以勤趙貞吉殷士儋高儀呂調陽張四維馬自強余有丁許國王錫爵趙志皋陳于陛沈一貫沈鯉朱賡于慎行李廷機葉向高方從哲吳道南沈■〈氵隺〉何宗彥韓爌朱國祚孫如游顧秉謙朱國禎朱延禧魏廣微周如磐黃立極丁紹軾施鳳來張瑞圖李國■〈木普〉來宗道楊景辰周道登錢龍錫李標劉鴻訓成基命周延儒何如寵錢象坤溫體仁吳宗達鄭以偉徐光啟錢士升王應熊何吾騶黃士俊孔貞運賀逢聖劉宇亮傅冠楊嗣昌方逢年蔡國用姚明恭張四知魏炤乘蔣德璟黃景昉吳牲皆以禮部尚書入閣為大學士】  侍郎二人為尚書之貳洪武十三年設侍郎一人尋復增置一人 【 天順以後為侍郎者多入閣許彬薛瑄李賢陳文劉健李東陽馮銓文震孟張至發范復粹陳演皆以禮部侍郎入閣為大學士】  儀制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洪武二十九年改儀部為儀制掌禮文宗封學校貢舉之事凡諸司之印信領其制度刓弊則換給之 祠祭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洪武二十九年改祠部為祠祭掌諸祀典及國恤廟諱之事凡有諡則定議以聞 精膳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洪武二十九年改膳部曰精膳掌宴饗牲豆酒膳之事 主客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掌諸番朝貢接待給賜之事考稽四夷館譯字生通事之能否凡朝廷賜賚之典各省土物之貢咸掌之弘治五年增置主事一人提督會同館 南京禮部尚書一人 右侍郎一人 儀制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祠祭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精膳郎中一人 主客郎中一人

  △兵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 職方郎中 員外郎 駕部郎中 員外郎 庫部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唐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唐兵部尚書一人掌武選地圖車馬甲械之政凡命將 廟授斧鉞凡發兵降敕書於尚書始下文符 【 至德以後有九節度恢復大功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為王侯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兵驕逐帥自擇留後以邀命於朝廷天子不能制而姑息之兵制遂漸壞焉】  侍郎二人為尚書之貳 郎中二人一人判帳及武官階品衛府眾寡校考給告身之事一人判部及軍戒調遣之名數朝集祿數告假之事 員外郎二人一人掌貢舉雜請一人判南曹部歲選解狀則覈簿書資歷考課 職方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地圖城隍鎮戍烽候防人道路之遠近及四夷歸化之事凡圖經非州縣增廢五年乃修歲與版籍偕上凡番客至訊其國山川風土為圖奏之殊俗入朝者圖其容貌衣服以聞 駕部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 唐時要家勢人以處駕曹為辱畢諴為駕部員外郎恬然處之如美官】  庫部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掌武庫器仗兵部長官涖其修完

  ·宋

  宋兵部尚書一人掌兵衛武選車輦甲械廄牧之政令以天下郡縣之圖而周知其地域凡陳鹵簿設仗衛飭官吏整肅番夷除授奉行其制命凡軍兵以名籍統隸者閱習按試選募遷補及武舉校試之事皆總之舊設判部事一人以兩制充官制行乃設尚書一人掌之乾道時詔將下班祗應并進義校尉守闕仕義副尉進武校尉守闕進武副尉並隸兵部 【 時尚書郎為鹵簿使蘇軾以兵部尚書充鹵簿使從帝祀南郊至青城有赭傘犢車青蓋犢車百餘乘衝突而來軾呼御營巡檢使立車前曰西來誰何敢爾亂行曰皇后并某國夫人某大長公主軾即於青城上疏劾之明日使傳命申飭有司嚴整仗衛】  侍郎一人為尚書之貳建炎時長貳互置續置侍郎二人紹興後常置一人 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參掌本部長貳之事建炎三年詔以郎中員外郎兼理職方事 職方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天下圖籍以周知方域之廣袤及郡邑鎮砦道里之遠近凡土地之產風俗所尚州為之籍遇閏歲造圖以進四夷歸附則分隸諸州度田屋錢糧之數給之舊設判司事一人以無職朝官充掌受閏年圖經令天下每閏年造圖納儀鸞司太宗淳化四年令再閏一造真宗咸平四年令上職方轉運畫本路諸州圖十年一上 駕部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輿輦車馬驛置廄牧之事舊設判司事一人以無職事朝官充官制行始置郎官掌其事建炎三年併太僕寺隸焉 庫部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鹵簿儀仗戎器供帳之事國之武庫隸焉建炎三年以駕部兼庫部

  ·遼

  遼北面官有北樞密院掌兵機武銓群牧之政視兵部南面官有兵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

  ·金

  金兵部尚書一人掌兵籍軍器城隍鎮戍廄牧舖驛車輅儀仗郡邑圖志險阻障塞遠方歸化之事 侍郎一人為尚書之貳 郎中一人 員外郎二人

  ·元

  元兵部尚書三人掌天下郡邑郵驛屯牧之政令凡城池廢置之故山川險易之圖兵站屯田之籍遠方歸化之人官司芻牧之地駞馬牛羊鷹隼羽毛皮革之徵驛乘郵運祗應公廨皂隸之制悉以任之中統元年以兵刑工為右三部置尚書二人至元元年以兵刑自為一部置尚書四人七年特立兵部尚書一人二十三年定尚書員額為二人英宗至治三年增置一人 侍郎二人為尚書之貳中統元年設左三部侍郎二人至元元年以兵刑自為一部置侍郎三人二十三年定侍郎員額為二人 郎中二人 員外郎二人中統元年設右三部郎中五人員外郎五人七年特立兵部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二十三年定郎官員額各置二人 【 時郎中掌驛傳往來之事至元中趙孟頫為兵部郎中是時天下諸驛繁甚使客飲食之費十倍於前吏無以供給強取於民不勝其擾孟頫請於中書增鈔給之】

  ·明

  明兵部尚書一人掌天下武衛官軍選授簡練之政 【 弘治中劉大夏為兵部尚書知遇最深每朝罷傳宣循御陛而上帝面與商確時事雖公輔貴近有不預聞者嘗召對自旦至午憊不能行命司禮太監李榮扶掖而出】  侍郎二人隆慶四年增添註侍郎二人尋罷萬歷中復置 協理京營戎政一人或尚書或侍郎皆隨時置掌京營操練之事永樂初設三大營總於武將景泰元年設提督團營命兵部尚書于謙兼領之後罷成化三年復設以本部尚書兼之嘉靖二十年始命尚書劉天和輟部務另給關防專理戎政二十九年以總督京營戎政之印畀仇鸞改設本部侍郎協理戎政萬歷九年裁革崇禎二年復增一人以庶吉士劉之綸為兵部侍郎充之 武選郎中一人即前代兵部郎中之職掌衛所土官選授陞調襲替功賞之事凡軍政五年一考凡除授出自中旨者必覆奏然後行之 【 弘治中陳愷為武選司主事歷陞郎中武選繁劇怨叢勢軋愷一意奉公私謁不行一時武選稱得人本部長官舉薦謂愷可勝方岳之任】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職方郎中一人掌輿圖軍制城隍鎮戍簡練征討之事凡天下地理險易遠近邊脹疆界俱有圖本三歲一報與官軍車騎之數階上 【 劉大夏調職方郎中舉用守將有暮夜懷金謝之者卻不受明練於天下事所奏覆皆當上意本部長官倚之如左右手】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 車駕郎中一人洪武六年為駕部二十九年改為車駕掌鹵簿儀仗禁衛驛傳廄牧之事稽查太僕苑馬二寺之簿籍以時呈其登耗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 武庫郎中一人洪武十三年增置庫部二十九年改為武庫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學薪隸之事凡武職幼官及子弟未嗣官者於武學習業以主事一人監督之考稽學官之賢否肄習之勤怠以聞 員外郎一人主事二人 南京兵部尚書一人參贊機務宣德八年黃福為南京兵部尚書始加參贊機務銜成化二十三年始奉敕諭專以本部尚書參贊機務同內外守備官操練軍馬禁戢盜賊振舉庶務其職視五部為重云武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車駕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 職方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 武庫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刑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 都官郎中 員外郎 比部郎中 員外郎 司門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唐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唐刑部尚書一人掌律令刑法徒隸按覆讞禁之政令凡刑法之書有四一曰律二曰令三曰格四曰式凡決大獄以尚書侍郎與御史中丞大理卿為三司使凡國有大赦集囚徒於闕下以聽 【 建炎中詔中書門下選律學之士取至德以來制敕奏讞掇其可為法者藏之元和中刑部侍郎許孟容等刪天寶以後敕為開元格後敕太和中命尚書省郎官各刪本司敕而與侍郎復視中書門下參其可否而用之大中時左衛率府倉曹參軍張戣以刑律分類為門而附以格敕為大中刑律統類詔刑部頒行之】  侍郎一人為尚書之貳 【 文宗開成三年狄兼謩為刑部侍郎採開元二十六年以後至於開成制刪其繁者為開成詳定格】  郎中二人 員外郎二人贊尚書侍郎治其事 都官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俘隸部錄給衣糧醫藥而理其訴免 比部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句會內外賦斂經費俸祿公廨勳賜贓贖徒役課程逋欠之物及軍資械器和糴屯收所入京師倉庫三月一比諸司諸使京都四時句會於尚書省以後季句前季諸州則歲終總句焉 【 建中時以武元衡有才名特召授比部員外郎】  司門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門關出入之籍及闌遺之物凡著籍月一易之流內記官爵姓名流外記年齒狀貌非遷解不除凡有召者降墨敕勘銅魚木契然後入監門校尉巡日送平安凡奏事遣官送之晝題時刻夜題更籌闌遺之物揭於門外牓以物色期年沒官凡關二十有六有上中下之差度者本司給過所出塞踰月者給行牒獵手所過給長籍三月一易番客往來閱其裝重入一關者餘關不譏

  ·宋

  宋刑部尚書一人掌天下刑獄之政令凡麗於法者審其輕重平其枉直淳化二年置審刑院知院事一人以郎官以上至兩省充詳議官以京朝官充掌詳讞大理所斷案牘而奏之凡獄具上先經大理斷讞既定報審刑然後知院與詳議官定成文草奏記上中書中書以奏真宗大中祥符二年置糾察刑獄司糾察官二人以兩制以上充官制行悉罷歸刑部徽宗崇寧二年詔刑部通治左右曹 【 初設審刑院以燕肅知院事是時天下疑獄雖聽奏而州郡懼得罪不敢讞冤獄常多肅建請諸路疑獄皆聽讞有不當者釋其罪自是全活者眾】  侍郎二人為尚書之貳一治左曹一治右曹如獨員即通治建炎後長貳互置隆興中常置一員淳熙十六年詔依崇寧專法奏獄及法令事請大理寺官赴部共議之用侍郎吳博古之請也 【 時張九成為刑部侍郎一日法寺以成案上大辟九成閱首末得其情因請覈實囚果誣服者也奏黜之時法官抵罰而朝論欲以平反為實九成辭曰職在詳刑而賣眾以邀賞可乎】  郎中二人 員外郎二人分左右廳掌詳覆敘雪之事建炎三年刑部郎中以二員為額關掌職事無分異紹興二十六年詔依元豐舊法分廳治事永為定制 【 是時右司汪應辰言刑部郎官分為左右左以詳覆右以敘雪同僚異事祖宗有深意倘無分異有不當於理者孰為追改乞遵用舊制要使官各有守人各有見參而用之以稱欽恤之意從之】  都官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舊制判司事一人以無職朝官充官制行始置郎中員外郎掌徒流配隸凡天下役人與在京百司吏職皆有籍以考其役放及增損廢置之數若定差副尉則計其所歷而以役之輕重均其勞逸給印紙書其功過展減磨勘歲月元祐八年以綱運差使關歸吏部省副尉員三百紹聖間復其額崇寧中侍郎劉賡奏副尉差遣有立定優重等第都官條雖特旨亦許執奏從之建炎三年詔比部兼司門隆興元年詔都官比部共置一員自此都官兼比部司門之事矣 【 建炎初滕庾擢都官員外郎時庶事草創賞功補副尉者不可勝計庾隨事爬梳聞諸朝嚴其籍】  比部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句覆中外帳籍凡場務倉庫出納在官之物皆月計季考歲會從所隸監司監察以上兵部至則審覆其外寡隱耗之數有陷失則理納鉤考百司經費有隱昧則會問同否而理其侵負舊帳案隸三司官制行隸其事悉歸比部元祐元年用司馬光奏總於戶部三年釐正倉部句覆理欠憑由案及印發鈔引事仍歸比部徽宗政和六年詔寺監先期檢舉如庫務監官所造文帳委無未備方許批書違者御史臺奏劾用郎官梅執禮之請也建炎以後率以都官兼比部之事 司門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門關津梁道路之禁令及其廢置移復之事建炎以後率以都官兼司門之事

  ·遼

  遼北面官有伊勒希巴院掌刑獄事視刑部南面官有刑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等官

  ·金

  金刑部尚書一人 侍郎一人 郎中一人 員外郎二人一人掌律令格式審定刑名關津譏察赦詔勘鞫追徵給沒等事一人掌監戶官戶配隸訴良賤城門啟閉官吏改正功賞捕亡等事 【 大定中賈少沖為刑部郎中往北京決獄奏誅首惡誤牽連其中者皆釋不問全活凡千人以本職攝右司員外郎嘗執奏刑名其堅帝謂侍臣曰少沖居下位有守如此】

  ·元

  元刑部尚書三人掌天下刑名法律之政令凡大辟之按覆繫囚之詳讞挐收產沒之籍捕獲功賞之式冤訟疑眾之辨獄具之制度律令之擬議悉以任之中統二年設右三部置尚書二人至元元年合兵刑為一部尚書四人七年特立刑部尚書一人二十三年定尚書員額為二人大德四年增置一人 【 仁宗皇慶中詔以吏多滯事責曹屬按不如程令刑部尚書謝讓曰刑獄非錢榖銓選之比寬以歲月尚慮失實豈可律以常法乎因入白宰相由是刑曹獨得不責稽遲】  侍郎二人為尚書之貳中統元年設右三部侍郎二人七年特立刑部侍郎一人二十三年定六部侍郎員額仍置二人 郎中二人 員外郎二人中統元年設右三部置郎中五人員外郎五人至元元年合兵刑為一部置郎中四人員外郎五人七年特置刑部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二十三年定郎官員額各置二人

  ·明

  明刑部尚書一人掌天下刑名及徒隸句覆關禁之政令領十三司每司各掌其分省及兼領所分京府直隸刑名以贊尚書 【 成化時杜銘為刑部尚書時飭其屬吏以人命至重勿以喜怒用法度足以正邦典而彰至德一時用刑號稱平允楊志學為刑部尚書刑部獄詞既經侍郎詳定尚書多不覆視惟死罪始自裁決志學凡笞以上必經親覽而後定】  侍郎二人為尚書之貳 【 武宗正德中衛道官刑部侍郎清直之操終始不渝劉季篪為刑部侍郎獄多平反尤重人命】  浙江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所分一省之事 【 帶管崇府中軍都督府刑科內官御用司設等監在京金吾前騰驤左瀋陽右留守中神策和陽武功右廣洋八衛蕃牧千戶所及兩浙鹽運司直隸和州涿鹿左涿鹿中二衛】  江西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 【 帶管淮益弋陽建安樂安五府前軍都督府御馬監火藥酒醋麵觔等局在京府軍前燕山左留守前龍驤寬河忠義前忠義後永清右龍江左龍江右十衛及直隸廬州府廬州六安九江武清宣府前龍門各衛】  湖廣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 【 帶管楚岷吉榮遼五府右軍都督府司禮尚寶尚膳神功等監天財庫在京留守右虎賁右忠義右武功左茂陵泳陵江淮濟川水軍右九衛及興都留守司直隸寧國池州二府宣州神武中定州茂山保安左保安右各衛渤海千戶所】  福建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 【 帶管戶部太僕寺戶科寶鈔提舉司印綬都知等監甲字等十庫在京金吾後應天會州武成中武功中孝陵獻陵景陵裕陵泰陵十衛牧馬千戶所及福建鹽運司直隸常州府廣德州中都留守左留守中定邊開平中屯各衛美峪千戶所】  山東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 【 帶管魯德衡涇四府左軍都督府宗人府兵部尚寶司兵科典牧所會同館供用庫戈戟司司苑局在京羽林右潘陽左長陵三衛奠靖千戶所及山東鹽運司中都留守司遼東都司遼東行太僕寺直隸鳳陽府滁州鳳陽皇陵長淮泗州壽州滁州沂州德州左保定後各衛安東中護衛潮河龍門寧靖各千戶所】  山西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 【 帶管晉代瀋懷仁慶成五府翰林院欽天監上林苑監南北城兵馬司混堂司甜食房在京旗手金吾右驍騎右龍虎大寧中義勇前義勇後英武八衛及直隸鎮江府徐州瀋陽中屯各衛瀋陽中護衛倒馬關平定各千戶所】  河南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 【 帶管周唐趙鄭徽伊汝七府禮部太常光祿鴻臚詹事府國子監禮科中書舍人神樂觀犧牲所兵仗局靈臺鐘鼓等司東城兵馬司教坊司在京羽林左府軍右武德留守後神武左彭城六衛及兩淮鹽運司直隸淮安揚州二府淮安大河邳州揚州高郵儀真宿州武平歸德 寧山神武右各衛海州鹽城通州汝寧各千戶所】 陝西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 【 帶管秦韓慶肅四府後軍都督府大理寺行人司尚衣監針工局西城兵馬司在京府軍後騰驤右豹韜鷹揚興武義勇右康陵昭陵龍虎左橫海江陰十一衛及河東鹽運司陝西行太僕寺甘肅行大僕寺直隸太平府建陽保定左保定右 保定中保定前各衛平涼中護衛】  四川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 【 帶管蜀府工部工科巾帽織染二局僧道錄司在京府軍金吾左濟川武驤右大寧前蔚州左永清左廣武八衛及直隸松江大名二府金山懷安懷 來各衛神木千戶所】  廣東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 【 帶管應天府在京錦衣府軍左虎賁左濟陽留守左水軍左飛熊七衛 及直隸延慶州懷來千戶所】  廣西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 【 帶管靖江府通政司五軍斷事司中城兵馬司寶鈔銀作二局在京羽林前燕山右燕山前大興左通州武驤左鎮南富峪八衛及直隸安慶徽州二府安慶新安通州左通 州右延慶延慶左延慶右各衛】  雲南司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 【 帶管順天府太醫院儀衛惜薪等司承運庫及直隸永平廣平二府鎮海真定永平山海盧龍東勝左東勝右撫寧密雲中密雲後大司中屯潼關營州五屯萬全左萬全 右各衛寬河武定蒲州各千戶所】  貴州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其一省之事 【 帶管吏部吏科司菜局及長蘆鹽運司大寧萬全二都司直隸蘇州保定河間真定順德五府蘇州太倉薊州遵化鎮朔興州五屯忠義中涿鹿河間天津天津左天津右德州宣府左宣府右開平保安蔚州永寧各衛梁城興和廣昌各千戶所】  南京刑部尚事一人 右侍郎一人 浙江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 江西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 湖廣司郎中一人主事一人 福建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山東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山西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河南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陝西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 四川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廣東司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 雲南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貴州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廣西司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工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 屯田郎中 員外郎 虞部郎中 員外郎 水部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唐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唐工部尚書一人掌山澤屯田工匠諸司公廨紙筆墨之事 【 至德以後多以宰臣檢校各部尚書惟工部最少會昌六年鄭肅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工部尚書大中二年裴休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守工部尚書餘無所見大抵中唐以後此職不為要任】  侍郎一人為尚書之貳 【 長慶中李栖筠為工部侍郎關中舊仰鄭白二渠溉田而豪戚據上游取磑利百所奪農用十七栖筠請皆撤毀歲得租二百萬民賴其入】  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城池土木之工役程式凡京都營繕皆下少府將作共其用役千工者先奏凡工匠以州縣為團五人為火五火置長一人四月至七月為長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為中功十月至正月為短功雇者日為絹三尺內中尚巧匠無作則納資凡津梁道路治以九月 屯田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天下屯田及在京文武職田諸司公廨田以品給焉 虞部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京都衢衖苑囿山澤草木及百官番客時蔬薪炭供頓畋獵之事凡郊祀神壇五獄名山樵採芻牧皆禁距壝三十步外得耕種春夏不伐木京兆河南府三百里內正月五月九月禁弋獵 水部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津濟船艫渠梁堤堰溝洫漁捕運漕碾磑之事凡坑陷井穴皆有標京畿有渠長斗門長諸州堤堰刺史縣令以時檢行而涖其決築有埭則以下戶分牽禁爭利者

  ·宋

  宋工部尚書一人掌百工水土之政令稽其功緒以詔賞罰凡制作營繕計置採伐所用材物按其程式以授有司舊制判部事一人以兩制以上充官制行始置尚書總其事建炎時併將作少府軍器監並歸工部紹興二年詔行在別置作院造器甲工部長官提點 侍郎一人為尚書之貳建炎時長貳互置隆興初詔各置一人 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凡制作營繕計置採伐材物按程式以授有司則參掌之建炎三年詔工部郎官兼虞部紹興二年詔郎官點檢行在別置作院所造器甲 屯田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屯田營田職田學田官莊之政令及其租入種刈興修給納之事凡塘濼以時增減堤堰以時修葺并有司修葺種植之事以賞罰詔其長貳而行之紹聖元年詔屯田虞部互置郎官一人 虞部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山澤苑囿場冶之事辨其地之產而為之厲禁凡金銀銅鐵鉛錫鹽礬皆計其所入登耗以詔賞罰 水部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掌溝洫津梁舟楫漕運之事凡堤防決溢疏導壅底以時約束而計度其歲用之物修治不如法者罰之規畫措置為民利者賞之元祐元年省水部郎官一人建炎三年詔屯田郎官兼水部

  ·遼

  遼北面官有宣徽北南二院掌御前祗應之事視工部南面官有工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等官

  ·金

  金工部尚書一人掌修造營建法式諸作工匠屯田山林川澤之禁令江河堤岸道路橋梁之事 【 大定中河決於衛詔劉瑋兼工部尚書往塞瑋齋戒禱於河工役齊舉河復故道】  侍郎一人為尚書之貳 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元

  元工部尚書三人掌天下營造百工之政令凡城池之修濬土木之繕葺材物之給受工匠之程式銓注局院司匠之官悉以任之中統元年設右三部置尚書二人至元元年分立工部置尚書四人七年裁尚書二人二十三年定尚書員額仍以二人為額明年以曹務繁劇增尚書二人二十八年省尚書一人 侍郎二人中統元年設右三部置侍郎二人至元元年分立工部置侍郎三人七年裁革一人二十三年定侍郎員額為二人 郎中二人 員外郎二人中統元年置右三部郎中五人員外郎五人至元元年分立工部郎中四人員外郎五人七年裁革郎中一人二十三年定郎中員外郎員額各以二人

  ·明

  明工部尚書一人掌天下百官山澤之政令嘉靖後增置尚書一人專督大工 【 正德時以孫需為工部尚書務釐宿弊不欲以浮冘多耗民財先是諸營建給領料價率匠魁專之涖部事者或與為市故群匠無所得而工不完需令匠魁及群匠同領而均分之稱便如一毛伯溫陞工部尚書奉命提督天壽山工程諸陵石柱道遠車推勞費千百伯溫以意制八輪車前後聯絡隨地險夷為低昂工作易就帝聞之喜賜繡囊銀勺各一】  侍郎二人為尚書之貳 營繕郎中一人即前代工部郎中之職 員外郎一人 主事三人掌經營興作之事凡宮殿陵寢城郭壇場祠廟倉庫廨宇營房王府邸第之役鳩工會材以時程督之凡鹵簿儀仗樂器移內府及所司各以其職治之凡置獄具必如律 【 時制以工部居六曹後仕進者冷局視之嘉靖間興大工添設郎官數倍營繕司尤盛郎官多至十餘員驟得陞京堂或有先賜四品服者人始慕之而為語云馬前雙馬後方督工郎雙者棍方者杌也】  虞衡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山澤採捕陶冶之事凡軍裝兵器下所司同兵部省之洪武六年設虞部二十九年改為虞衡 都水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掌凡川澤橋道舟車織造券契量衡之事凡諸水要會遣京朝官專理以督有司凡公侯伯鐵券差其高廣凡祭器冊寶乘輿符牌雜器皆會則於內府凡度量權衡謹其校勘而頒之懸式於市而罪其不中度者洪武六年為水部二十九年改為都水 屯田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嘉靖中增置一人掌屯種抽分薪炭夫役墳塋之事凡軍馬守鎮之處其有轉運不給則設屯以益軍儲凡抽分征諸商視其財物各有差凡薪炭南取洲汀北取山麓及墳塋及堂牌碣獸之制第宗室勳戚文武官之等而定其差 提督易州山廠主事之事掌督御用柴炭之事景泰間以本部尚書或侍郎督廠事嘉靖八年罷革改設主事管理 南京工部尚書一人 右侍郎一人 營繕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主事三人 虞衡郎中一人 主事二人 都水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嘉靖三十七年裁革 主事二人 屯田郎中一人 主事一人

  欽定續通典卷二十七

四库全书

更多>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